80后“猪倌”的致富经

“你家的猪啥时出栏?先说好了,至少得给我留10头。”得知生猪即将出栏,山河农场80后“猪倌”狄奇凯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打电话订购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28岁的狄奇凯,5年前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养猪接力棒。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对养猪驾轻就熟的他,还是遭受到了养猪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2年4月,大庆一家屠宰场前来收猪,由于一时疏忽,运输车辆没经过消毒直接进入了猪舍,3天后,猪瘟和猪蓝耳病毒在狄奇凯的猪舍里混合暴发并迅速蔓延。几天之内,猪舍里的60多头育肥猪和10多头种猪就先后染病死亡,就连之后陆续出生的180多头仔猪也没能幸免。这场疫病使狄奇凯共损失500多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5万元。

认真总结惨痛教训的狄奇凯把防疫灭病作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改扩建猪舍,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免疫注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严格出入猪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防疫。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狄奇凯的猪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了保证生猪品质,狄奇凯特意引进并精心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吃得少、出栏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并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妊娠猪、瘦弱母猪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由于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狄奇凯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去年春节,赶上我家的母猪难产,偏偏兽医又了去外地,病急乱投医的我,试着给狄奇凯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助产,母猪顺利地生下了12头小猪,忙活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我,有事给他打电话,看他把过年刚上身的新衣服都弄脏了,我这心里真过意不去。”养殖户杨小波说。虽然不是兽医,可养殖户哪家的猪有毛病了,都习惯找狄奇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帮助养猪户排忧解难。

狄奇凯还牵头成立了养殖协会,对入会的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管理,还指导养殖户对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管理。针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实际,狄奇凯另辟蹊径,把养殖重心放在改良野猪养殖和市场营销上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他改良的野猪仔猪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代野猪瘦肉较多,口感好,吃的也不像家猪精草细料,出栏时间短,成本底,价格贵,使野猪养殖成了优势产业。

山河农场工会、团委按照“带动青年共同创业”的工作思路,为狄奇凯的养殖场和所在的管理区联建了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由他担任站点管理教员。九三管理局工会还邀请养猪小有名气的狄奇凯登上了管理局职工养殖培训班的讲台,传授介绍养殖经验。如今,狄奇凯的猪场已经发展到猪舍面积2500平方米、年出栏1700多头的千头猪场规模。80后“猪倌”狄奇凯正朝着“养猪大王”的目标阔步前行。

相关知识

80后“豪猪倌”的别样年华


琼海阳江镇红色村三乐塘村小组的谢善阳和妻子王东梅,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烧腊,开过文具店,后来在海南率先规模养殖豪猪成功,并且向村民及全省多地农民输送豪猪苗和养殖技术,带领越来越多的人致富。

从卖豪猪刺到养豪猪

80后的谢善阳2006年在海口读完技校毕业,进入海口金盘的一家工厂打工,当时每月工资包吃住600元。当时工厂师傅告诉谢善阳,要想致富还是要创业。谢善阳摆起了地摊,“那段时间推着一辆小推车,卖过很多东西,报纸、汽车用品等,但是,都是只能勉强糊口。”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电视上的健康栏目,获悉豪猪刺用途广泛。谢善阳做了调查发现市场很少有卖豪猪刺的,于是他出售的产品便变成了豪猪刺。

“在海口东门市场等地摆摊,生意还不错。”谢善阳卖着豪猪刺,却打起了豪猪的“主意”:如果养豪猪,岂不是又可以卖刺又能卖肉,肯定能赚更多。

说干就干!谢善阳回到老家盖起猪舍,又跑去安徽引进了12头豪猪苗,每头3500元。

然而,回到老家后问题接踵而至。其中5头刚回来就患病死了,三个月后,就只剩下4只母豪猪无法配种,卖给餐馆却因品质不佳卖不上价钱。

“数万元就这么打水漂了。”谢善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起初家人就一再反对,尽管早年琼海山里有豪猪,说明气候环境适合豪猪生长,但要想成规模养殖,就没有听说周边有人干过。

多方创业仍心系豪猪

首次大笔投资养殖遭遇滑铁卢,谢善阳情绪低落、茶饭不思。在海口一家公司当会计的女朋友王东梅,还专门请假来到谢善阳家关心和安慰他。

先成家后立业!父亲顺水推舟。“有了家庭,希望他凡事不再冲动,有了家庭责任感,能让他做事更加稳重。”父母的良苦用心、女朋友的关怀,让谢善阳打起了精神,在老家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2011年,谢善阳和妻子带着父亲东拼西凑的十万元,到海口桂林洋大学城开了一家文具店,但生意并不景气,随后两人又前往广州其妻子的亲戚酒店打工,还一度在广州街头开小档口卖过烧腊。

“但无论做什么,我心里总是惦记着豪猪。”谢善阳告诉记者,在广州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更加深入钻研豪猪养殖,做生意期间一有时间,便跑去安徽学习养殖技术。

王东梅看到丈夫对豪猪的执着,在2012年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娘家借了20万元,支持丈夫再次养殖豪猪。

养殖成功圆了致富梦

带着20万元,夫妻两人又回到了那片红土地。“我发现他这一次跟上次不一样,他盖猪舍特别讲究,又是注意通风又是要隔热,做事很有条理。”父亲从不闻不问到主动支持。

这次又从安徽引种15头豪猪苗回到猪舍,但豪猪没有生病,因为在当地喂了盐水,回来又喂盐水又控制食量,让豪猪逐渐适应水土;豪猪生长过程,坚决不喂含激素的饲料,而是以当地玉米等为主料;防疫则主要使用中药不使用抗生素……这一次,谢善阳成功了!2013年底,10头母豪猪生出了15头小豪猪。

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经验,谢善阳开始大胆引进豪猪苗培育。如今他的豪猪圈里有47头公豪猪、94头母豪猪、50多头豪猪苗、100多头商品豪猪。1头商品豪猪20至25斤,市场价每斤95元左右。

谢善阳还成立三乐豪猪合作社,带领周边乡亲们养豪猪,购买其种苗,负责传授养殖技术,商品豪猪保证回收。三亚、儋州、白沙等地农民纷纷慕名而来购买豪猪苗和学习养殖技术。在琼海市团委、科技局等单位支持下,谢善阳正在增建二幢二层楼的豪猪场,扩大种猪和商品豪猪规模。

“岛内市场需求大,我不想做独家生意,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并向岛外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豪猪。”谢善阳说。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


2月27日,明媚的阳光让大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养殖大户田广虎家的羊圈里,年前入栏的200多只育肥羊正在那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这些羊入栏的平均价格是400块钱一只,现在能卖到500块钱左右,喂上一个月,一只羊能净赚50块钱左右。”田广虎颇为自豪地说。

田广虎一家去年养羊的毛收入超过了4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同村不少村民依着老田的路子,依靠扶贫贷款也搞起了养殖。村口超过2万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场”是移民村农户发家致富的最好例子。

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需要流动资金为保障。2016年,沙坡头区共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904笔8173万元。田广虎一家赶上了好机遇,通过村互助基金和移民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地,加上政府提供的养殖技术指导,让自家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出栏育肥羊一万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出栏800多只羊。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李治海说:“田广虎一户搞养殖,带动了20多户,这些人的生活如今都过得红红火火。”

“能有这样的发展,一个是政策得力,还有就是领导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如果今年政府再能给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我们村打算养到4000只左右,最好一个月就养到4000只,一年出栏个4万只,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田广虎说。

兴仁镇团结村是一个纯移民村,2011年由海原县蒿川乡整体搬迁而来。起初村民靠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今,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让田广虎这样的能人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类资金帮扶致富,养殖示范、劳务输出和货运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6年,团结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955元,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

王兆辉的养鸡致富经


王兆辉养了20年的鸡,做梦也没想到,他在而立之年竟发达了:不仅拥有了50多万的固定资产,还搬进了新楼房,买了2辆私家车。助他致富的就是蛋鸡养殖。近两年,由于畜禽养殖行情好,养鸡户也翻了身,养鸡致富路越走越宽。

年挣20万搬新楼

王兆辉是郊区义井镇南庄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37岁,老父亲以前就靠养鸡养家糊口,在他儿时的记忆,家里的鸡也不过400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4年,他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便开始从事养鸡,由于不懂养鸡技术,为了减少养殖风险,王兆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养鸡生涯。

养蛋鸡可不容易,对饲料的要求很高,一年光玉米就吃进去几万块,一个250平方米的鸡舍,可养鸡2000只左右。目前,我有四间鸡舍,平均每日就产蛋近500公斤,如果是外人上门取蛋是每斤4.7元,要是自己送货出门的话就是每斤5元,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王兆辉高兴地对记者说,由于这两年鸡蛋行情好,他的年收入增加了3万到5万元,如今,新家安进了燕竹花园的新楼房,还买了2辆小汽车。

风雨过后阳光来

说起养鸡,王兆辉感慨万千:前几年,禽流感肆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蛋鸡养殖进入了十分的艰难处境。

2006年,附近的泊里鸡场发现禽流感疫情,相关部门要求附近三公里内的养殖基地一个月内禁止出售肉鸡和鸡蛋。眼看着库房里每天近1000斤的鸡蛋运不出去,王兆辉心急如焚。

半个月下来,王兆辉的库房、车库,就连办公室都堆满了鸡蛋,每天的饲料钱催得很紧,可鸡蛋卖不出去难以回笼资金,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这时的王兆辉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这时的王兆辉开始四处借钱,可亲戚朋友跑了一遍,才借到5000元。万般无奈之下,王兆辉想到了向父母求助,年迈的老父亲拿着6万元的存折满面含泪,儿啊,这是你老爹的棺材本,可要珍惜啊!

在多方面的帮助下,王兆辉苦苦支撑了28天,库存的鸡蛋以每斤1.2元价格全部贱卖,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上了正轨。

消毒防疫是关键

经历了禽流感后,王兆辉把心思都放在了蛋鸡消毒、防疫工作上。

王兆辉说,为了防止细菌滋生,他定期为鸡舍消毒。每隔三年,他还要把鸡舍内所有的鸡全部处理掉,将鸡舍空置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虽然这段时间无法盈利,却能够彻底杀灭一些很难去除的病菌,只要鸡不发病,就能够保证稳赚不赔。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干事业就应该做大做强,然而王兆辉却没有这样的想法。

王兆辉说:虽然自己的养殖规模小,但船小好调头,每次清理鸡舍、闲置设备的费用不高。你想啊,价值几千万的设备闲置半年,这是多么巨大的亏损?

说罢,王兆辉直了直腰,脸上充满了微笑,知足者常乐亦是如此吧。

吕善明的养猪致富经


“老吕,你这的高山黑猪肉口感好,味道纯,我再来挑几头,拉回去分给朋友和亲戚。”11月30日,市城区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盛爱明,在今年第三次买老吕的高山黑猪时说。

养高山黑猪的老吕名叫吕善明,家住茅箭区茅塔乡岩屋村。岩屋村是茅箭区南部山区偏远村之一,南与房县接壤,海拔580多米,山高人稀。吕善明既是岩屋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该村的养猪致富带头人。

当初返乡支援家乡建设时,吕善明认为养高山黑猪前景广阔,便筹资建起养猪场。由于一段时间养猪业不景气,一些养猪户转为发展其它行业,但吕善明坚信黑猪市场有潜力,自己又有经验和技术,只要坚持,一定能出成绩。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践,他摸索出了饲料配比、防疫等一整套养猪方法。可是在圈养过程中,他发现猪总生病不长膘。而散养后,猪长得快多了,也不生病了。于是吕善明决定到山上放养猪,致力把无公害的生态黑猪肉送上餐桌。目前,他存栏生猪80多头,能繁母猪达16头。今年上半年,他出栏生猪200多头,获得纯利润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吕善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养猪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支持村民养猪。去年,岩屋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岩屋村养猪户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20多户。下一步,吕善明打算带领村里的养猪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80后猪倌摸爬滚打的养殖路


“你家的猪啥时出栏?先说好了,至少得给我留10头。”得知生猪即将出栏,黑龙江山河农场80后猪倌狄奇凯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打电话订购的人络绎不绝。别看狄奇凯现在的养猪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他的养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2年4月,在狄奇凯接手猪场不久,一家屠宰场前来收猪,由于一时疏忽,运输车辆没经过消毒直接进入了猪舍,3天后,猪瘟和猪蓝耳病毒在他的猪舍里混合暴发并迅速蔓延。几天之内,猪舍里的60多头育肥猪和10多头种猪就先后染病死亡,就连之后陆续出生的180多头仔猪也没能幸免。这场疫病使狄奇凯共损失500多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5万元。

认真总结惨痛教训的狄奇凯把防疫灭病作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改扩建猪舍,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免疫注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严格出入猪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防疫。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狄奇凯的猪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了保证生猪品质,狄奇凯特意引进并精心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吃得少、出栏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并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妊娠猪、瘦弱母猪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由于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狄奇凯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为了把自己的养猪经验更好地传递给养殖户,狄奇凯牵头成立了养殖协会,对入会的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管理,指导养殖户对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管理。“去年春节,赶上我家的母猪难产,偏偏兽医又去了外地,病急乱投医的我,试着给狄奇凯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助产,母猪顺利地生下了12头小猪,忙活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我,有事给他打电话,看他把过年刚上身的新衣服都弄脏了,我这心里真过意不去。”社员养殖户杨小波说。虽然不是兽医,可养殖户哪家的猪有毛病了,都习惯找狄奇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帮助养猪户排忧解难。

针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实际,狄奇凯另辟蹊径,把养殖重心放在改良野猪养殖和市场营销上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他改良的野猪仔猪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代野猪瘦肉较多,口感好,吃的也不像家猪精草细料,出栏时间短,成本底,价格贵,使野猪养殖成了优势产业。

如今,狄奇凯的猪场已经发展到猪舍面积2500平方米、年出栏1700多头的千头猪场规模。80后猪倌狄奇凯正朝着“养猪大王”的目标阔步前行。

三联群众念獭兔致富经


钟军和他的獭兔

3月10日,位于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的一处獭兔养殖场,负责人钟军正清扫着兔棚。钟军说:“只要肯干,就不愁没钱花,獭兔不光肉能卖钱,这兔皮更值钱啊!”

在钟军的养殖场里,一排排兔舍依次搭建在暖棚里,兔笼整齐地排列着,皮毛雪白的獭兔憨态可掬,一边吃着饲料,一边机警地看着来人。

提起当初为何选择发展獭兔产业,钟军滔滔不绝。以前他一直在新疆一家獭兔养殖场打工,时间久了,对养殖獭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打工期间学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回到家乡自己搞起了养殖。

对钟军来说,养殖獭兔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当时,他拿出所有的家底,加上从朋友那里借的钱,一开始就投入了30多万元从河北引进了100多只獭兔种兔,开始了獭兔养殖事业。第一次见“回头钱”,是在去年年底,他欢喜地说:“辛苦了一年多,春节前卖了第一批商品兔,毛收入6万多元。”

说话间,钟军从兔舍里抓出一只獭兔乐呵呵地说:“养獭兔不仅仅是卖肉,更在于能形成产业链,其实光卖兔肉值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兔皮,这东西贵着呢!一只成年獭兔能长到4公斤左右,我都是整只往外卖,市场价100元左右。”

为了养好兔子,钟军动了很多脑筋。獭兔是一种既可以食用又能用于毛皮加工的动物,利用率非常高,与养鸡养猪相比,污染少,兔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利润空间很大。獭兔属于食草动物,脂肪少、肉鲜嫩滋美,市场销路好。最重要的是,獭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两个月生一窝,一年能生五六窝,一窝最少能生6只,4个月就能长成,钟军对于獭兔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这两年,獭兔毛皮行情非常好,养殖成本不高,獭兔皮加工制成的衣帽裙等皮制品,轻柔漂亮,需求旺盛,价位走高,潜力很大。”

两年的獭兔养殖,钟军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养殖经验。打疫苗、配种、消毒不用再请专家,獭兔的成活率达到了95%。如今,钟军的养殖场里獭兔存栏量已经从刚开始的1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5000只的规模。

周边不少群众慕名而来,有的来学艺引种,有的找他咨询取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采访中笔者还得知,钟军准备发动村民一起养殖獭兔,集群发展。

“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周围的乡亲们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动员村民们一起养獭兔,将自己知道的养兔经传授给大家,给他们免费提供兔种、发放饲料,指导防疫、管理,等出栏时统一回收,这样一来,规模搞上去的同时大伙还能增收。”钟军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谈起生意经,钟军说得头头是道:“做什么生意都会有风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干,就没有干不成的活。獭兔投资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养獭兔也比较轻松,只要每天按时加饲料和水,及时打扫兔舍,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干净就行,不需要多大的劳动强度,一般妇女就能干,一个人养几百上千只都没问题!”

三角城镇党委书记杨生杰说,獭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对于农牧民增收来说是个新门路,如果发展好了,将在全镇推广。

“鸭爸爸”郭建忠的致富经


在军屯乡戚姬村村头,一块“麻鸭之乡”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戚姬村麻鸭蛋以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桔流丹著称。提到麻鸭,不得不提起乡里有名的麻鸭养殖大户——郭建忠。他不仅养殖有道,而且不吝传授致富经带领乡亲一起奔小康,当地老百姓都亲切的称他为“鸭爸爸”。

郭建忠在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几十年不改的村貌和乡亲们一成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种植结构,暗自琢磨着一定要想法设法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经过一番深入的市场调查,结合戚姬村背靠大汶河,汶河畔都是杨树林的有利环境,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决定养殖麻鸭。打定主意之后,他先去微山湖学习麻鸭养殖技术,回来就承包了村里的20亩杨树林。2007年先后投资15万元建设标准化鸭棚,又拿出4万元引进了5000只鸭苗,从此,郭建忠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这一只只小小的麻鸭身上。

依托大汶河的优越条件,郭建忠养殖的麻鸭大多自然捕食河中的鱼虾,鸭蛋纯天然营养价值高,口感更是优于饲料喂养下的麻鸭蛋,刚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尝到甜头之后,郭建忠义务当起了村里的技术顾问,为有意要养殖麻鸭的村民随时随地传授致富经。现在,在他的带领下,上百户村民加入到麻鸭养殖的行列,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土地流转让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郭建忠的创业路越走越宽阔,今年他打算成立麻鸭养殖合作社,吸收农户入股加盟,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按比例分红。“既然乡亲们信任我,我就有责任和信心抱团富起来!”

樊家亮:牛栏里的致富经


2月16日,老河口市袁冲乡陡沟河村村民樊家亮喜上眉梢,又有一批成牛即将上市售卖,收入实现“开门红”。

今年40岁的樊家亮,在陡沟河村也算小有名气。在家开了9年的楼板厂,为乡亲们建房出力,当感觉楼板生意不太好做时,他立马转型发展、大胆创业,于2013年开始养殖肉牛。短短四年时间,他从十几头牛做起,发展到现在存栏肉牛110头。

刚开始养牛时,樊家亮是门外汉,牛生病了只有请兽医帮忙。在该市畜牧局的帮助下,他外出学习养牛知识,与同行交流养牛经验,在家摸索养牛新方法。

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路,樊家亮也不例外。在遇到牛生病看不好时,他生过闷气;在晚上熬夜观察牛的身体状况被牛踢时,他发过牢骚……樊家亮曾经多次产生放弃养牛的念头,每当这时,妻子王桃花就鼓励他。“多亏有了妻子的支持和鼓励,才让我把养牛坚持到底。”樊家亮说。

谈及未来,樊家亮信心十足地说,袁冲乡是个好地方,气候适宜养牛,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秆是养牛的好饲料。“计划三年到五年内,力争每年要养1000头牛,既可以自己致富又能让玉米秆变废为宝,为村民们增加收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8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