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控方法

<m.yz023.cOmbr>笔者就以这个话题来简单的聊一聊,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河蟹在湖泊等较大水体中生活是很少患病的,这可能是湖泊等较大水体的自然环境适合其生长需要而削弱病原体滋生寄生的机会。然而,随着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殖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河蟹病害的发生。
河蟹受到病害后会出现这些症状: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生长缓慢;行动缓慢、上岸不下水、容易被捕捉;甲壳附着生物、色泽异常、壳软等等。
引起河蟹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种苗的质量差容易感染病害或者携带病源2在饲喂的过程中投喂大量的冰鲜鱼或者饲料,严重过剩,再者腐败有机质过多,导致底质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3天气突变,环境突变应激大容易发病4水体、底质、水草、螺蛳交叉感染严重,有害菌大量繁殖。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病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和水、草、底质息息相关,所以在病害的预防中主要就是对水质、水草、底质进行管理。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预防措施有:1从根源做起,挑选好亲本;2自己培育出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3选择反应快,活力强的蟹苗;4加强对水质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活嫩爽”,水质指标在规定的范围内,定期使用菌种、底改来改良水质、底质;5使用安全无残留的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灭水体中的有害菌等等。在预防以及治疗期,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晴天,避开河蟹的脱壳期。还要及时关注进下来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提前的预防。一定要养成多巡塘的好习惯。

相关推荐

河蟹养殖过程中四类敌害两类病害防治方法



一、敌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鼠害、鸟害、蛙害及水蜈蚣害的防治
1、鼠害:池塘养河蟹,由于塘内河蟹的密度大,腥味重,很容易招来大批老鼠,使河蟹(尤其是刚蜕壳不久的软壳蟹)受到老鼠的袭击,造成一定伤亡,影响河蟹产量。
防治方法有:在防逃墙外投上药饵,诱鼠吞食,中毒致死;利用老鼠害怕灯光的特点,在夜间人工捕捉;用鼠笼、鼠夹、电猫等灭鼠工具捕杀;在防逃墙上增加一层网且较小的胶丝网,也能起到防治作用。
2、鸟害:鹭鸶等一些水鸟,能啄食河蟹,影响河蟹产量,可用扎草人威吓法驱赶之。
3、蛙害:青蛙喜欢捕食蟹苗及幼蟹,对蟹苗及幼蟹的危害较大。防治方法有:在蟹苗或幼蟹入池前,用生石灰(用量为75公斤/亩)清塘,杀灭池中的蛙卵及蝌蚪;在养蟹池四周设置防蛙墙,防止青蛙入池,如青蛙已跳进池中,则必须采取措施,立即捕杀。
4、水蜈蚣害:水蜈蚣对蟹苗及幼蟹的危害较大,应在蟹苗或幼蟹进塘前用石灰干塘清塘,彻底杀灭之。在注入新水时,可用麻布放在水中,过滤新水,防止水蜈蚣随水入池。如池中已发现水蜈蚣,则可特制小捞网捕杀。
二、病害的防治
1、原生动物病害:主要有单缩虫及聚缩虫,附在蟹苗及幼蟹体表,影响河蟹的摄食及正常活动。对于单缩虫,可用5~10ppm 的福尔马林液全池泼洒,彻底杀灭;对于聚缩虫,则可用0.25~0.6ppm的孔雀石绿药液泼洒治疗。
2、细菌性病害:河蟹易患此种疾病,患病后蟹的腹部附肢发生腐烂或肛门发生红肿,造成食欲减退或绝食。可用0.5~1ppm的土霉素药液泼洒治疗。

河蟹养殖过程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



每年在高温到来的时候,河蟹池塘水质、病害问题突出,不过根据经验来看,高温季节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蓝藻池塘越来越多,一般以微囊藻、颤藻水华为主,个别出现鱼腥藻。
2、高温季节暴雨天比较多,池塘多水浑。严重的从早到晚一直浑水,轻微的早上和傍晚水浑。
3、河蟹发病逐渐上升,以肝脏坏死、水肿为主。
4、部分池塘水草上浮,有的腐烂。
这四个方面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建议:
1、根据蓝藻的生物学习性,调节时以补充有益菌为主,需要适当加量,隔天连续使用。如“利菌多”、“净水三环”.可以在下菌前适当的处理风尾处蓝藻,结合改底、解毒。
2、下雨倒藻引起的水浑使用“碧水安”可以有效处理。若水浑严重,配合“速解安”、“底居安”较好。
3、发病河蟹应该以内服保肝(肝胆康+生命素)为主,根据死亡变化情况,结合外用消毒。
4、水草上浮池塘,应该及时适量补充营养(藻安生、利菌多)维持水草生长。
蟹塘水质浑浊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引起蟹塘浑水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两个,天气变化大会引起浑水,使用漂白粉或硫酸铜后水质也容易发浑。
有效的处理方案:使用碧水安2亩+速解安2亩全池泼洒明显好转,为了稳定水质再补充藻安生+三环-肥。
分析:1、天气不稳定变化大的时候,水变引起;尤其使用消毒剂后杀掉水中菌和藻类,净化能力更加下降,加重水浑;2、很多池塘处在伊乐藻开花时期,水体却营养。注:长时间水混池塘水草很脏,净水能力严重下降。此方法不明显。
河蟹池塘水草腐烂以后及易引起水质恶化,河蟹也容易爬坡,需要定期改底(底居安)和底部增氧(底加氧),以改善底部环境,防止河蟹爬坡引起死亡。
微囊在氮磷比例(12:1)失调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生长,通常在下风口表现蓝绿或者浓绿色为主,颜色主要有藻类的多少决定。同时在下风口能闻到带有青霉素味道的气味。这时在处理藻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毒稳水和后期藻类的培养。一般在下风口大剂量的撒底居安(粉)或者大剂量泼洒氧速保有效,同时用改底的药降解死亡的藻类,视情况连用2~3次后,解毒稳水(碧水安),然后接着下肥培养其他藻类即可(注意少下含磷的肥料)。

螺蛳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那些事儿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在河蟹养殖业中奋斗了两年的技术人员来讲,一直觉得螺蛳投放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近两年的市场调研过程中缺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虽然人人都知道要放螺丝,但就其放养量、何时放、螺蛳的选择及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很多养殖户朋友都不太清楚。就此笔者在此总结以下几点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朋友有所帮助。
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前期不仅净化水质,而且可以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从而弥补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作为底栖性生物能及时清除底部残饵粪便改善底部环境防治底部细菌滋生;在中后期作为河蟹喜食的一种生物饵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河蟹夹草的发生率;而且螺蛳性寒,在高温期可以帮助河蟹驱热,从而提高河蟹耐高温的能力,减少河蟹死亡。
一、蟹塘常见螺蛳种类
1、田螺
学名中国圆田螺,俗称螺蛳。软体动物门,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雌螺怀卵数10-100个不等。发育成仔螺后,陆续排出体外,幼螺在水中行自由生活,幼螺生长至一年左右即达性成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xx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浮螺生长繁殖受阻。浮螺壳薄,肉嫩河蟹喜食,卵生,10度以上便可繁殖产卵,缺氧时,浮在水面。池塘如有较多浮螺,常常是一个好兆头,年底河蟹规格产量都不错。据了解,在去年没有干过塘,旁边水环境水草较好的河沟,打水后出现很多浮螺概率较大,当然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
二、螺蛳投放时间;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螺蛳投放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投放20xx投放量的1/3左右。投放量过大,极易导致前期水清、难肥;严重的还会暴发青苔。
冬天放当年成熟的薄壳小中成螺为好,因为清明时它们就是最好的产子螺种源,而塘中成螺所产的仔螺,也将是春苗最好的开口料;春螺选大字,开春后放螺,螺丝已经开始进入生长期了,个体越大,营养物质越多,是二次蜕壳后,蟹的最好活饵,充足的螺丝供应,将是蟹成长的基础保证。
2、螺蛳尽可能选择空壳少、泥污少的,同时尽量避免螺蛳携带青苔入塘;②甲壳较薄用脚踩易碎;③最好选用人工捕捞的甲壳无破损成活率相对较高
3、投放螺蛳第二天要及时消毒,防止带入有害菌。
4、投放螺蛳后视水质情况酌情肥水。
5、投放螺丝时尽量避开阴雨沉闷天气防止螺丝投放后由于天气气温等影响而导致螺丝死亡坏底成活率低。冬天5℃以下,放螺蛳会冻伤;夏天28℃以上,放螺蛳在运输过程中会缺氧而死,还有在运输过程中淋雨也容易导致螺丝死亡等等,
6、由于早期气温较低螺丝不易爬行投放时应注意不要成堆的投放防止螺丝堆积造成缺氧死亡。
7、投放前做好解毒工作防止螺蛳投放后上岸、潜入底泥严重时造成死亡增大养殖成本。
四、养殖过程中螺蛳钻土原因
①冬眠:当塘口的水温低于5℃时,螺蛳会潜入泥穴中冬眠;
②高温:当塘口水温高于33℃时,螺蛳也会潜入泥土中或群集于阴凉水草处一边摆龙门阵,一边避暑;
③药物中毒:当塘口水体药物过量的时候,螺蛳也会为了寻找合适的环境,所以选择钻入泥土中。
④养殖水体营养元素缺乏螺蛳缺食少吃摄食底泥中的有机质。
五、养殖过程中关于螺蛳的几大误区
1、螺蛳不要喂,认为蟹料剩下的就可以被螺蛳吃了,其实不是的,蟹料价格高这样无疑加大养殖户的成本,而且残饵量少,螺蛳还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加上螺蛳是公母比1:9,想要螺蛳繁殖好,公螺的营养是要跟上的。而且螺蛳是一次交配七次产卵,故清明节左右交配期尤其重要,故因做好前期肥水工作培养优势藻类供螺蛳摄食
2、螺蛳越多越好,有养殖户把螺蛳放到每亩1000斤,养殖水体不仅肥不起来而且长期透明见底,导致河蟹打洞,青苔滋生,水体不稳定。我们建议养殖户分两到三次投放,第一次放200-300斤/亩,第二次在上大水10天后放200斤/亩。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在7/8月份补放200每亩左右。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措施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工作与其他养殖对象一样,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往往由于鱼种种质退化,鱼体抗病能力减弱;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池底污泥过多,水体环境变差;饲料质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正常生长和体重,鱼的抗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病害,所以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保持良好水质,使用良种是防止鱼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鱼种放养操作是容易引发病害的关键因素,放养后2~6天出现少量死鱼(1%~2%)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死鱼、病鱼数量过大,或放养1周后仍出现死鱼,就可能是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鱼种质量过差引发了鱼病。

预防措施:严格池塘清整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池塘清洁卫生的水体环境。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良种鱼种,鱼种下塘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每月使用一次消毒杀菌剂,进行水体消毒的预防工作。2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每次5~10千克/亩。认真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确保良好清新的水质。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聚维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的药物,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科学投喂,保证饲料质量,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坚持使用增氧机,保证水体溶解氧。

治疗鱼病要正确诊断,切忌盲目用药,选择药品时需弄清该药品斑点叉尾鮰是否过敏。敌百虫禁用,生石灰和氯制剂要控制好用量。


春季河蟹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环节



日前气温回升较明显,河蟹进入正常的摄食的生产期,此时是全年生产效益好坏的基础阶段,细节决定成败,下面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环节:
一、时刻关注青苔生长。春季水温低、水质较瘦,适宜青苔生长,在巡塘时要注意是否有青苔滋生,如出现,可采取人工捞除或抬高水位,并使池水肥起来的办法控制其生长。
二、灵活改变池塘水位。水位的升降一方面能保持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能刺激河蟹快速蜕壳、同步蜕壳。春季,晴朗的天气应将池水降到30厘米左右,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较快升高,以利于河蟹摄食生长;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止池中水温变化幅度过大。
三、根据吃食情况控制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河蟹的摄食量会有所增加,河蟹养殖户要根据当天吃食情况判断投饵量是否足够满足河蟹生长需要,以此来调节次日投饵量。
四、做好病害预防。此时较易发生烂肢、纤毛虫等疾病。每半个月左右泼洒一次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

泥鳅养殖过程中六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赤皮病

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

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

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

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

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

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

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

3.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215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