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那些事儿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在河蟹养殖业中奋斗了两年的技术人员来讲,一直觉得螺蛳投放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近两年的市场调研过程中缺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虽然人人都知道要放螺丝,但就其放养量、何时放、螺蛳的选择及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很多养殖户朋友都不太清楚。就此笔者在此总结以下几点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朋友有所帮助。
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前期不仅净化水质,而且可以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从而弥补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作为底栖性生物能及时清除底部残饵粪便改善底部环境防治底部细菌滋生;在中后期作为河蟹喜食的一种生物饵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河蟹夹草的发生率;而且螺蛳性寒,在高温期可以帮助河蟹驱热,从而提高河蟹耐高温的能力,减少河蟹死亡。
一、蟹塘常见螺蛳种类
1、田螺
学名中国圆田螺,俗称螺蛳。软体动物门,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雌螺怀卵数10-100个不等。发育成仔螺后,陆续排出体外,幼螺在水中行自由生活,幼螺生长至一年左右即达性成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xx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浮螺生长繁殖受阻。浮螺壳薄,肉嫩河蟹喜食,卵生,10度以上便可繁殖产卵,缺氧时,浮在水面。池塘如有较多浮螺,常常是一个好兆头,年底河蟹规格产量都不错。据了解,在去年没有干过塘,旁边水环境水草较好的河沟,打水后出现很多浮螺概率较大,当然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
二、螺蛳投放时间;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螺蛳投放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投放20xx投放量的1/3左右。投放量过大,极易导致前期水清、难肥;严重的还会暴发青苔。
冬天放当年成熟的薄壳小中成螺为好,因为清明时它们就是最好的产子螺种源,而塘中成螺所产的仔螺,也将是春苗最好的开口料;春螺选大字,开春后放螺,螺丝已经开始进入生长期了,个体越大,营养物质越多,是二次蜕壳后,蟹的最好活饵,充足的螺丝供应,将是蟹成长的基础保证。
2、螺蛳尽可能选择空壳少、泥污少的,同时尽量避免螺蛳携带青苔入塘;②甲壳较薄用脚踩易碎;③最好选用人工捕捞的甲壳无破损成活率相对较高
3、投放螺蛳第二天要及时消毒,防止带入有害菌。
4、投放螺蛳后视水质情况酌情肥水。
5、投放螺丝时尽量避开阴雨沉闷天气防止螺丝投放后由于天气气温等影响而导致螺丝死亡坏底成活率低。冬天5℃以下,放螺蛳会冻伤;夏天28℃以上,放螺蛳在运输过程中会缺氧而死,还有在运输过程中淋雨也容易导致螺丝死亡等等,
6、由于早期气温较低螺丝不易爬行投放时应注意不要成堆的投放防止螺丝堆积造成缺氧死亡。
7、投放前做好解毒工作防止螺蛳投放后上岸、潜入底泥严重时造成死亡增大养殖成本。
四、养殖过程中螺蛳钻土原因
①冬眠:当塘口的水温低于5℃时,螺蛳会潜入泥穴中冬眠;
②高温:当塘口水温高于33℃时,螺蛳也会潜入泥土中或群集于阴凉水草处一边摆龙门阵,一边避暑;
③药物中毒:当塘口水体药物过量的时候,螺蛳也会为了寻找合适的环境,所以选择钻入泥土中。
④养殖水体营养元素缺乏螺蛳缺食少吃摄食底泥中的有机质。
五、养殖过程中关于螺蛳的几大误区
1、螺蛳不要喂,认为蟹料剩下的就可以被螺蛳吃了,其实不是的,蟹料价格高这样无疑加大养殖户的成本,而且残饵量少,螺蛳还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加上螺蛳是公母比1:9,想要螺蛳繁殖好,公螺的营养是要跟上的。而且螺蛳是一次交配七次产卵,故清明节左右交配期尤其重要,故因做好前期肥水工作培养优势藻类供螺蛳摄食
2、螺蛳越多越好,有养殖户把螺蛳放到每亩1000斤,养殖水体不仅肥不起来而且长期透明见底,导致河蟹打洞,青苔滋生,水体不稳定。我们建议养殖户分两到三次投放,第一次放200-300斤/亩,第二次在上大水10天后放200斤/亩。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在7/8月份补放200每亩左右。

相关知识

聊聊河蟹苗种那些事儿



水产养殖的八字经“水、种、饵、密、混、管、轮、防”是被科学实际验证的定理,也是广为养殖应用的公理。其中“种”已经排到了第二位,由此可见苗种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许多养殖品种的苗种直接决定了当年养殖的盈亏,而不论技术条件有多好、投资有多大,因为有些苗种根本无法观察判断,只能凭经验。相对来说在河蟹这块稍好一点,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体系,不像一些虾的苗种那样发生养殖户拿苗前提前在苗种厂里住着拿苗的情况。但是,再好的苗如果与当地的养殖环境不相吻合也就不再是好苗,很多人不在乎育苗池与亲本生存环境和自己塘里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差异而跟风拿苗,事实上,任何一个PH与氨氮与碱度、各种离子等的差别都可能会对下苗以及长期养殖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任何生物生存都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好比高大的东北人到四川生的孩子不一定长得很高一样,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经过万年进化也就可能对雾霾产生适应一样(此处自然是高端黑),下面就讲讲河蟹的一些苗种问题。
目前河蟹苗种主要有崇明苗、启东苗、如东苗、水阳苗、兴化苗。上海崇明苗苗塘有时能达到二十盐度,白籽成活率高,小塘种植水花生,投喂大量低蛋白饲料,大部分年前卖,由于盐度原因在淡水地区有应激,影响成活率;启东苗相比崇明苗,在后期会喂部分高蛋白饲料,且由于兴化的市场较大,在一段时间价格会暂时上涨;射阳苗与前两者区别不大;水阳苗产地面积最大、价格适中,池塘多为人工开挖,水位最低,一般是临近的高淳选择完规格大、质量好的苗种,剩下的才卖到其它地区,近几年来水阳的纯淡水苗开始注重整体质量,开始各方向布局而不仅仅针对高淳,缺点就是运输距离过长对存活率有一定影响;兴化苗的亲本质量高,越冬期间会多投喂一周以上的鲜鱼,并且饲料在10月就开始投喂36蛋白以上饲料,兴化人近几年尤其重视水瘪子问题,开始在苗种上花功夫,是全国私人订制最多的区域,因而苗种也较贵,称得上全国最高(除开高淳和环太湖周边精选苗),大部分都在年后卖,属于半咸水苗;而辽苗主要针对的是辽河水系,成熟早、起捕时间早,因而一般排除在外讨论。20xx相比以前,苗种的交易更具随意性,由于运输的便捷性,不少养殖户开始尝试从外地远距离拿苗。对于兴化养殖户来讲,由于前两年水瘪子的发生,今年开始多从崇明、启东、水阳拿苗,水瘪子的概率确实下降不少。
在选择苗种时,先看苗池水环境,再看苗种在池塘的健康状况,以及活力、颜色等整体。苗种塘水质过肥呈老绿色易滋生纤毛虫,水太清说明苗种产量低,应以清淡水色为标准,除了水花生,种大头翁的苗池苗种存活率更高;苗种的鳃丝干净、食线清晰,体色发亮而不发红或发黄,烂肢比例低于5%,第二附肢弯曲时充分眼眶,既宽又长,苗种产量能超过每亩300斤,即说明苗相对较好。同时在放苗前如果解毒彻底,解塘里的毒和早春外源水的毒,使放苗的水质和早期肥水得到保障,能避免苗不下塘、苗下塘存活率低、草长不好等等一系列问题;养过鸡鸭鹅的人都知道,一旦鸡鸭鹅等在养殖过程中发生跛脚、断腿、感冒得病等等情况,其生长会骤然减慢甚至掉几斤肉,称为“受震”,水产养殖也一样,螃蟹断一只脚看似是小事,实际上此时螃蟹身体自愈机能会将几乎所有的营养消耗转移到这种腿的生长上面,这时螃蟹的体重还会长吗?螃蟹在苗期是最脆弱的时候,有些养殖户养殖一年下来,觉得草好水好也没有过大量死亡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产量上不来,其实很可能就是早期苗在塘里“受震”,螃蟹不是在所有不适应的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来的,分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放苗后如果在水不好的情况下发生看不见的“受震”,后期蟹苗的生长与规格那就可想而知了。
看苗池环境,看苗种,看池塘环境,如果能把这三者做好,并一一对应,苗种正常存活损折率不大。

河蟹放苗那些事儿



近几年河蟹养殖越来越火,养殖面积也不断增加,虽然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但河蟹的亩产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按照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要么你的产量足够高,要么你的规格足够大,否则赚钱很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池塘的情况、养殖习惯,确定自己的养殖模式。但苗种是根本,水草是关键,水质环境是保障。下面就河蟹放苗问题与大家稍加探讨。
1、苗种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选择好的蟹苗至关重要。好的苗种应该是体格健壮,体表干净,食线饱满,膏头好,无磨爪的。虽然这几年,个别外地苗也有不俗的表现,总体上还是没有本地苗成功几率高。为了方便管理,最好是规格(80-100只/斤)均匀统一的一批苗。
2、种草
“蟹大小,看水草”。水草是养蟹过程中除了苗种外,影响成功率的第二大关键因素。水草布局,因地制宜,根据池塘自身而定。但由于前期温度低,容易出现水草长势缓慢、挂脏、扎根不牢等问题。可使用“草根生”、“肥水肽”提早肥水,促进水草扎根生长,同时培养池塘中的有益藻类,起到遮光保温净水等作用。
3、水位
稳定决定存活,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池塘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及后期的产量。保证早期成活率的前提就是保证池塘水体的稳定。
河蟹具有胆小怕光的生物学特性,水浅容易造成其钻泥打洞,不吃料,形成懒蟹。同时水浅光照强,青苔容易泛滥,影响水草生长。
早春时节,昼夜温差大,水浅极易造成应激,甚至缺氧造成水浑。如果池塘水体越大,水位越深,相对温差会越小,池塘也越不容易缺氧。由此,深水位优势显而易见,如果池塘条件允许,放苗前一周请加水至80cm以上,做到老水放苗,深水放苗,同时使用利洋明星产品“碧水安”解毒,为苗种提供一个安全无毒的环境。
4、放苗
冬天温度低,苗种摄食较少,体质本身就弱,有的苗种还经过运输,转塘后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直接下塘,相对应激较大,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3分钟左右,增强苗种免疫力,补充能量,减少应激。泡苗后,将苗放在船头,任其自行爬走,对于差的苗种,可直接扔掉。
如果您想买外地苗,宁早不晚,外地苗拿的越晚,质量差的苗或者药水苗相对越多。外地苗买回家后,先用池塘水泡一两分钟,反复两三次,使蟹苗吐出胃里和鳃上的杂质,并适应本地池塘水质,减少应激,之后泡苗下塘,本地苗可直接泡苗下塘。晚上注意巡塘,观察苗种情况。
不建议使用食盐,碘等刺激性大的药物泡苗。
5、投喂
苗种下塘后,早期可以投喂些冰鲜鱼和高蛋白饲料,越早投喂,蟹苗体质恢复也越快,营养积累的也越多,一壳蜕壳也越大越顺利,早期成活率也越高。
养殖早期尽量少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杀青苔药、复合碘等),多使用“碧水安”解毒。
图1蟹苗体表纤毛虫较多
图2肝脏较好,营养积累丰富的蟹苗,成活率高
图3体表干净,活动能力强,体格均匀统一的好蟹苗
图4解毒不彻底,河蟹中毒上岸
图5水草被青苔缠住,影响水草生长
图6水位太浅,青苔泛滥
图7水浅蟹苗缺氧

桑叶在养蚕过程中的喂养


我们都知道种桑养蚕从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养蚕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了,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一直有人靠养蚕为生,因此养蚕在我国已经算是历史悠久了。

桑叶在养蚕过程中的喂养

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其节约用桑措施是:

1、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2、防止桑叶萎凋。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3、确保蚕室温度。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4、推广少回育、条桑育。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5、计划用桑和定量给桑。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5龄蚕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6、添食蜕皮激素。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养蚕前的准备工作

1、种桑:家蚕以桑叶为食料,因此在养蚕之前必须种植好桑树,关于桑树的种植技术请大家阅读《桑树种植技术视频》一文,这里小编就不在赘述了。

2、蚕室:养一张蚕需大蚕房20平方米,小蚕房10平方米,专用贮叶室等,以利于防病。

3、蚕具:包括温度计、蚕匾、塑料薄膜、蚕网、方格簇、蚕筷、鹅毛、切桑刀、砧板、桑剪、黑布等。养一张蚕需蚕匾16~20个,方格簇160~200个,小蚕网14张。

4、蚕房、蚕具消毒:养蚕前7天,将蚕房及蚕具清扫干净后,用消杀精或1%漂白粉或强氯精液进行喷洒消毒,以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药后关闭门窗,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洒消毒。

蚕的生长过程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起源于中国,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等几个阶段,共五十多天的时间,蚕蛾产卵交配后繁殖后代,产卵后即死亡。

1、蚕卵: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2、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3、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4、蚕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蚕茧有白、黄、淡绿、肉红等颜色,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

5、蚕蛾: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丝的鉴别方法

1、检查外观:优质蚕丝为乳白色略黄,蚕丝表面有柔和光泽,不发黑、不发涩、丝质绵长,拉开表面蚕丝后,内部无成团的絮状碎蚕丝。

2、燃烧鉴别:点燃后,有烧焦羽毛的臭味因为它含有蛋白质,燃后成为野火色粉末,燃烧时发出毛发烧焦的气味,无火光。

3、颜色反应:加浓硝酸变黄

4、触感:优质的蚕丝触感柔顺,滑腻、富有弹性、无团块,劣质蚕丝触感粗糙,无柔韧,无润泽感。

5、纤维强度:蚕丝强伸力越好,品质越佳同样长的蚕线,拉伸后,越长质量越好。

我们都知道蚕主要就是以桑叶为食的,因此在养蚕的过程中,种植桑叶是必须的,自己种植的桑叶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养殖的成本,因此养蚕的同时就必须要种植桑叶。

蜂蜜+益生菌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妙用



笔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养殖得出结论:采用蜂蜜+益生菌发酵饲料,有助于提高泥鳅育苗和养殖期间的成活率,增强泥鳅免疫能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降低饵料系数。

蜂蜜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少量多糖类。蜂蜜与葡萄糖(单糖)相比,蜂蜜含有大量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据多种文献资料记载,蜂蜜有清热、解毒、护肝胆、润肠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以前也有过蜂蜜在水产养殖中提高草鱼、南美白对虾产量等相关文章的报道。

蜂蜜中虽然不含有益生菌,但是它含有益生元,能够有效地定向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蜂蜜与益生菌的配合使用就成为了泥鳅营养元素补充的“黄金搭档”。

具体配方

以100斤饲料为例。蜂蜜500克,益生菌200克,根据具体气温情况可以适当添加少量酵母菌。三者加纯净水混合后充分拌入备好的饲料中保持一定湿度,密闭发酵12-24小时后即可投喂。

值得一提的是,蜂蜜+益生菌制成的发酵饲料不能长期投喂,具体使用次数大约在每个月2次左右为宜。长期以该种饲料替代常规饲料,可能造成泥鳅肠胃消化生物酶分泌功能的下降,消化功能的衰退。可以说,添加此类泥鳅保健食品恰当的分量就是“点到为止”。

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控方法



笔者就以这个话题来简单的聊一聊,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河蟹在湖泊等较大水体中生活是很少患病的,这可能是湖泊等较大水体的自然环境适合其生长需要而削弱病原体滋生寄生的机会。然而,随着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殖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河蟹病害的发生。
河蟹受到病害后会出现这些症状: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生长缓慢;行动缓慢、上岸不下水、容易被捕捉;甲壳附着生物、色泽异常、壳软等等。
引起河蟹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种苗的质量差容易感染病害或者携带病源2在饲喂的过程中投喂大量的冰鲜鱼或者饲料,严重过剩,再者腐败有机质过多,导致底质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3天气突变,环境突变应激大容易发病4水体、底质、水草、螺蛳交叉感染严重,有害菌大量繁殖。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病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和水、草、底质息息相关,所以在病害的预防中主要就是对水质、水草、底质进行管理。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预防措施有:1从根源做起,挑选好亲本;2自己培育出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3选择反应快,活力强的蟹苗;4加强对水质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活嫩爽”,水质指标在规定的范围内,定期使用菌种、底改来改良水质、底质;5使用安全无残留的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灭水体中的有害菌等等。在预防以及治疗期,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晴天,避开河蟹的脱壳期。还要及时关注进下来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提前的预防。一定要养成多巡塘的好习惯。

春季河蟹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环节



日前气温回升较明显,河蟹进入正常的摄食的生产期,此时是全年生产效益好坏的基础阶段,细节决定成败,下面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环节:
一、时刻关注青苔生长。春季水温低、水质较瘦,适宜青苔生长,在巡塘时要注意是否有青苔滋生,如出现,可采取人工捞除或抬高水位,并使池水肥起来的办法控制其生长。
二、灵活改变池塘水位。水位的升降一方面能保持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能刺激河蟹快速蜕壳、同步蜕壳。春季,晴朗的天气应将池水降到30厘米左右,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较快升高,以利于河蟹摄食生长;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止池中水温变化幅度过大。
三、根据吃食情况控制投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河蟹的摄食量会有所增加,河蟹养殖户要根据当天吃食情况判断投饵量是否足够满足河蟹生长需要,以此来调节次日投饵量。
四、做好病害预防。此时较易发生烂肢、纤毛虫等疾病。每半个月左右泼洒一次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十个常见问题



(1)河蟹暂养池多大面积为宜?
暂养池面积和养成面积比例一般为1:4~5。
(2)河蟹暂养池如何处理?
暂养池一般在10月底就要开始处理,有以下几个步骤:
A.消毒:建议用绿康露(1瓶用1~2亩),温度适宜可用生物方法,如黑金神+活菌王+藻健康+降解灵,也可选择制剂、菜籽饼。
B.解毒:5~7天后按3~4亩水体用1瓶解毒超爽即可。
C.栽草:解毒两天后即可栽种水草,一般先选择伊乐藻(俗称吃不败),水草的密度不宜太密,估计水草能养到占池子的70~80%为宜,同时用健草养螺宝促进水草生长,一桶可用3~4亩。
(3)暂养池蟹苗放养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建议养殖户最好等水草扎了新根再计划购苗。放苗规格每斤100±20只,放苗密度根据目标产量、目标规格、养殖成活率、养殖技术水平而定。
放苗前3天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1+1用2~3亩)改底;放苗前8小时,用护苗露+纳米氧(2+1用4亩)全泼池泼洒;蟹苗到塘口后,最好渡2次水,放苗第2天用应激宁+降解灵(1+1用2亩)抗应激。
(4)暂养池早期如何管理?
定期肥水:建议每月肥水至少2次,按6~8亩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各10公斤,可另加黑金神1包,这样能有效控制青苔生长或不长青苔,水温高于10~12℃以上,可酌情投喂饵料。
(5)什么样的池塘更适宜养殖河蟹?
养殖河蟹的池塘,应选择交通便利、有电源、有好水源的位置,蟹塘应该有回型沟。因为有回型沟、有滩面,便于合理科学种植水草,河蟹根据生理状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隐藏。
(6)河蟹养成池如何科学种植水草?
A.回型沟里种伊乐藻,池塘水面四周可以种伊乐藻、苦草。养殖早期,河蟹一般放在回型沟里,伊乐藻为低温水草。
B.滩面上,建议最好用围网圈起来,合适时机再把它拆开,滩面上种轮叶黑藻,一行一行的,行距控制在2~3米(行距间可以种伊乐藻,高温时,伊乐藻浮起来,可以把伊乐藻捞起来,仅供大家参考)。
(7)养殖过程中,河蟹如何补钙?
饲料中的钙及水中的钙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对钙的需求。所以,养殖河蟹过程中必须经常补钙。
A.肥水时,选择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或特力钙),肥草时,选择健草养螺宝+特力钙。
B.河蟹开始蜕壳时(俗称报点),按6~8亩用六抗培藻膏、特力钙各5公斤;蜕壳高峰期,按2~3亩用离子对钙500g+降解灵1包,按4~6亩用纳米氧1瓶+特力钙1包;整个蜕壳期,可用离子对钙拌料投喂,每公斤饲料拌10~15g。
提示:希望广大养蟹户更加注重河蟹养殖过程中第一次蜕壳时的补钙,因为河蟹第一次蜕壳补钙、补能量至关重要,可以决定整个养殖过程中河蟹的回捕率(成活率)。
(8)养殖过程,如何有效防控蓝藻的发生?
养殖过程中出现蓝藻,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水草烂了,调水或改水不到位引发蓝藻,所以把养护水草是根本。另外,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低档的生物肥,要经常使用菌种养护水质,如新活菌王、新生态、乳酸宝、黑金神等。
(9)养殖过程中,如何护理水草?
有些养殖户认为“水草长得好没必要护草”。其实不然,有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后,水草根部变黄、变黑、烂根,水草叶面开始附着泥漫,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是缺肥(草烂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草太密、改底不到位)。没有足够的肥(营养),水草根部的活力就会下降,导致变黄、变黑、烂根,并且缺肥使得水草叶面光合作用减弱,容易附着泥漫、脏东西。建议定期使用黑金神+粉剂活菌王+藻健康+降解灵(1+2+1+1用8~10亩),定期使用健草养螺宝+粉剂活菌王(1+3用8~10亩),同时也可用新活菌王、乳酸宝。
(10)河蟹塘浑水如何处理?
A.杀虫:有虫的情况下,该杀就杀,包括较多的桡足类、枝角类、纤毛虫。
B.解毒:杀虫后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1瓶用3~4亩。
C.肥水:黑金神+六抗培藻膏+特力钙,10kg+5kg+5kg用6~8亩。
D.护水:水恢复正常后,定期护水。

甲鱼养殖过程中的投饵技巧



甲鱼养殖,投饵和防病是关键。掌握好甲鱼养殖的投饵技术,既可以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又可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一举两得。以下是一些甲鱼养殖的投饵技巧,供养殖户参考。
一、投饵的多样性
在甲鱼饲料中加入少量蔬菜汁拌匀后投喂,如各种青菜汁、南瓜叶汁等,可增加多种维生素,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甲鱼疾病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肝、护肝类药物。
二、投饵的科学性
甲鱼投饵应严格遵守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人的方法。
1、改水下投饵为水上投饵:养殖试验证明,甲鱼完全可爬上岸摄食。可在池边上设置坡度为30°左右的缓坡型饵料台(1/3浸入水中)多处,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用木板将饵料台建为梯级或浮动式。开始先将饵料置于饵料台水边,再逐渐将饵料移至水位线5cm以上的饵料台上,经训食,甲鱼自然上岸边饵料台取食。饵料最好用竹签或铁钉固定,以防甲鱼将其拖入水中。有条件的养殖户建议使用特定的饵料机将饲料加工为颗粒状,同时可采用带有凹槽的材质如石棉瓦做成饵料台,水上多点投喂。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可随时观察掌握甲鱼的取食数量及发病情况。有经验的养殖人员基本上能识别池中的甲鱼个体,有的则能呼之即来(固定的饲养员)。
2、多点设台,定时投喂,不足及时补充:为了达到均衡摄食,在养殖池中应多点设台,采用定时投喂法,少量多投,食完不足即补。当日的投饵量以当日吃完为宜。
3、改生食为熟食:个别采用动物性饵料(蝇疽除外)投喂的地区,饵料投喂前最好能煮沸15分钟,这样可杀菌杀虫,改变饵料的适口性,促进甲鱼摄食和消化,特别在亲甲鱼投饵中应大力提倡。
三、投饵的经济性
作为养殖户应千方百计在保证甲鱼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可根据甲鱼的生长时期、气候条件和摄食情况,随时增减投饵量和次数,减少浪费。如:越冬后提早开食,可加速生长,提高抗病力。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即可少量投喂。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水温略低,白天中午吃得多,要多喂;晚上少吃,要减少投喂。夏季气温水温相对较高,白天中午、下午吃得少,相对少喂;晚上、早上吃得多,可多喂。不论什么季节,凡是碰上刮风下雨天,都要减少投喂。
四、投饵的综合性
1、投饵与防病相结合: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一些预防疾病的微量元素、酶制剂、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提高甲鱼的抗病能力。如在饲料中加入0.1%免疫多糖、0.05%VC和0.03%VE可增加甲鱼抗病能力,提高抗应激能力。据报道,稀土元素、酶制剂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2、投饵与给药治病相结合:实践证明,内服药物的效果优于外用和注射用药。将药物添加在饵料中,对还能吃食的甲鱼是较好的治疗手段。如在饵料中加入三黄粉、氟苯尼考粉、大蒜素、中成药等药物,治病效果明显。
3、投饵与净化水质相结合:饲养过程中未被利用的动物性饵料、配合饲料和粪便,沉入水底发酵,造成水体的污染。甲鱼生长环境恶化在温室养殖中更为严重,因此不主张直接把饵料投入水中,提倡在岸边饵料台上投喂。特别注意根据摄食量投饵,少量多餐,多点少投,减少饵料的浪费和变质。同时,可根据养殖池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加水或泼洒适量EM菌,以分解粪便和残余饲料,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如何预防养殖过程中河蟹底板不干净现象



现在已是金秋季节,风吹稻浪,蟹香肥美,好一幅丰收喜悦的秋景图,很多蟹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养出的河蟹给他们带来了可观效益,但也有一部分蟹农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究其原因,人家的河蟹金爪、白肚,青背,规格大、形象好、质量高,不用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河蟹经纪人抢着要,而他们塘口爬出的河蟹,身体不干净,爪子与底板布满铁锈一样的东西,发黄、发黑,即使用刷子等工器具处理也不易除净,附着力很强,河蟹虽然养大了,但由于底板发黑严重影响卖相,河蟹留在塘口无人问津,急坏了这些蟹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河蟹养殖中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大量残饵、排泄物若未及时分解清除,底改不到位,水草死亡腐烂后造成底质酸化,腐蚀蟹壳而引发底板及爪子出现铁锈发黄、发黑现象,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影响河蟹的品质,进而影响河蟹的销售。
要防止出现这些现象,重点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在养殖期间,注重水草的生长,要经常使用氨基酸营养肥促进水草的生根发芽,防止水草死亡,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出现的少量水草死亡要及时打捞,并作解毒处理,如个别塘口,种草不是特别成功,水草不足部分可用水花生替代。
二是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如“浓缩EM菌原露”、“复合枯草杆菌”等调节水质,活化底质,防止有害物质过高,底质酸败,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pH值呈弱碱性。
三是尤其注意最后一次河蟹蜕壳前的底改,这是十分关键的技术措施,最好化学、生物底改双管齐下,加大底改用量与次数,快速、彻底分解酸败的有机物,活化池塘底部,确保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在清澈的水质、清爽的底泥、干净的环境中完成,这样出塘河蟹一定清洁干净,为促销保收起到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已形成黄、黑底板蟹的塘口,可通过泼洒“甲壳净”来治疗。连用2~3次,注意休药期在20天以上,这样也可以对底板促净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