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前期池塘改底的重要性


去年安徽当涂地区河蟹行情差,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菜饼、猪粪及鸡粪肥水导致水中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水中藻类,水体产氧量低下。大量有机质在池底分解耗氧,进一步影响了池塘溶氧量,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气温极速上升,老塘底泥中去年残存的残饵粪便和腐烂的水草等开始发酵腐败,消耗池底的溶氧,使池底呈亚缺氧状态,水体中未被及时利用的N逐步转化成氨氮和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居高不下。
长期处于亚缺氧状态,池底有害菌滋生,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有害菌大量繁殖,养殖动物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极易发病。
一般这种池塘水草生长缓慢青苔少,自净能力差。下风口有大量油膜泡沫漂浮,底泥上有大量水蚯蚓蠕动。如不是肥料使用不当,极有可能是底质“过肥”导致。
前期改底底部有机质被分解为小分子无毒营养盐更易被藻类水草吸收利用,这样可以增强增长肥水效果时间,间接减少肥水次数,节约养殖成本。且前期定期改底中后期底质不易恶化,底部环境更容易控制。
而前期用什么底改产品好呢?并不是所有底改产品都适合我们的池塘。新塘口建议使用底居速解安改底解毒,能降低解除塘底泥土中的农药残留。老塘口检测亚硝酸盐氨氮不高时建议使用FS-底改菌或底福康,反之建议多次使用卫底或底立安之后再用底福康或FS-底改菌降解指标,防止指标再次反弹。
池塘浮游动物繁殖过盛时,建议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它的数量。在此推荐本公司灯光诱捕器安全无毒无刺激,能有效捕虫,且捕获的虫能再次回收利用(开水烫一下丢入塘里喂河蟹虾)有意者可联系当地技术人员。

相关推荐

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



水草在水产养殖上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在河蟹上尤为重要。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水草在水产养殖上有很大的意义,且听我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水草是河蟹不可缺少的营养源之一。河蟹吃的草一般都具有鲜、嫩、脆、滑等特点,在河蟹的食物组成中占很大的比重。用于河蟹塘的水草茎叶中富含少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要素。加上水草中含有一定的粗纤维,可以促进河蟹对多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此可见水草的重要性。
二、水草是河蟹不可缺少的栖息所和隐蔽地。河蟹只能做短暂的游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于水中,无论是在任何天气下,特别是夜间,经常有河蟹在水草上爬行或休息,故此水草就成了河蟹的一个栖息地。当河蟹脱壳的时候,河蟹时常依附于水草之上,有时河蟹脱壳也会借助于水草才能脱下壳来,脱壳之后河蟹有明显的一段虚弱期,这个时候水草会给河蟹提供可躲藏的地方,防治受到硬壳蟹以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三、水草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一个养殖塘口水体是养殖河蟹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相比于鱼类,河蟹这类甲壳动物对水体要求更高,因此水环境是必须要注重的一个问题。在塘里种植优质水草就有调节水环境的功能,水草可以在光合作用下放出大量氧气,同时水草还可以吸收水体不断产生的大量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和剩余饲料溶失物以及某些有机分解物质。
四、水草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经科学家分析水草除了含有常见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几大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许多的药物成分,如:皂甙、大量多糖、甾醇、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氨基嘌呤、嘧啶等结构复杂的有机质,有这些有机质的存在,一般作为载体的植物大多具备一定的抑菌、消炎、解毒、止血和强壮等医药作用。从这方面来讲就不能忽视水草的存在意义。
五、水草除了对河蟹有这些重要的作用外,对于水体中存在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螺蛳等繁衍生长有很大的好处
由此可见水草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此养殖户们对水草要重新下一个定位。在河蟹养殖前期对水草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能就这么一种了事,前期一定要将水草种好,到中后期时可以好处理和不用到时候缺草到处乱弄。
总的来说:我建议养殖户在前期对水草的管理一定要着重!水草无论是对水环境还是对河蟹本身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前期肥水时要注意不能用一些不稳定的肥水产品,要不然会导致水草长不起来或者使水草“烧死”。中后期对水草的看护也不能松懈,高温时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河蟹,要注意“打头”和河蟹的“夹草”。

水生植物(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在养殖成蟹水体中种植水草,一是作为河蟹天然优质的植物性饲料;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志气,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减少相互残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防止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同时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作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环境;四是在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起到遮阴作用,保持水质清新,有利河蟹的快速生长。
栽种水生植物品种要多样化,最好沉水,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相互结合,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沉水植物可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漂浮植物如浮萍等。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占水面面积的50%-60%,夏季6-8月份是河蟹摄食水草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储量,不够时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建议全塘泼洒“蟹草活绿肽”或者“草藻双效营养液”以利于新栽草的生根及生长。
水草切忌补充太多,因为晚上水草呼吸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中溶氧,易导致大量病菌的滋生,诱发河蟹的病毒。水草过多时,尤其是类似伊乐藻的单一品种过多极易引起底层水体不流动,而导致底层水变坏,应及时减少水草,疏通水道,改善蟹塘水质,否则易发生黑鳃、水肿等病。
在6-8月份,许多养殖户使用杀虫剂、硫酸铜逐渐增多,易导致水草出现变黄萎缩、腐败等,此时需要及时使用“绿能NC-P”(6亩.米/瓶)或“三联解毒素(3亩.米/瓶)”来缓解水体毒性。第二天使用“蟹草活绿肽(3亩.米/瓶)”最好在第四天补充一次效果更佳。

河蟹四壳成功的重要性!如何让河蟹顺利脱四壳?



由于四壳没有前期一壳和二壳脱壳的时候的风险大,死亡率高的情况,再加上四壳脱壳后也不会出现如五壳那种较大的增长。所以很多客户已经是不在乎,也不去管理四壳,开始听之任之,爱咋咋地了。这种看法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一、四壳真的不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四壳不重要,那么螃蟹这一壳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四壳的时候就已经是在为五壳做准备了,四壳蜕壳不好,怎么为五壳储备充足的能量呢。
梅雨季节的四壳的巧遇,也加大了螃蟹脱壳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在后期会造成螃蟹慢慢的死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如何顺利蜕壳?
脱壳就意味着生长,生长就需要一定的营养和好的生长环境。今年在兴化很多地区就出现,四壳脱壳不遂和脱壳两天后都还是软壳蟹,并且伴随着死亡,死亡的螃蟹个头都比较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检测,基本都是营养不足造成的。所以,四壳脱壳期营养一定要足,最好补充质量好的钙和微量元素、多维等营养,有条件的可以喂一些小鱼。(注意改底哦)
三、好的水环境助力蜕壳
四壳期,几乎每家都会出现蓝藻,外河水的氨氮、亚硝酸盐也开始出现,这都给四壳蜕壳造成影响。因此,脱壳期千万不要使用杀蓝藻的药,很多损蟹和塘里出现问题,都是折腾出来的,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碳源”一起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蓝藻,并推迟蓝藻爆发。定期使用有机酸解毒,解除水体指标毒素和藻毒素。
四、防缺氧
高溶氧,才能高产。后期池塘底部环境已经开始慢慢变差,耗氧因子也逐渐增多。可以定期使用增氧类底改去除底部的耗氧因子,改善底部环境。有增氧设施的池塘可以在晚上3点到早上7点打开增氧机,为池塘提供充足的氧气。(闷热天也需要打开增氧设施)
五、及时消毒
目前,池塘的烂草、死藻、残饵都在增加,这也就给病菌提供了繁殖场所,再加上梅雨季节,也增加了病菌的繁殖速度,脱壳期使用生物性的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消毒一次,就变得至关重要。可以使用噬菌蛭弧菌消毒,脱壳期,晴天,雨天都可以使用,安全,没有刺激。同时增加了螃蟹抗病菌的能力。

泥鳅养殖要充分认识肥水的重要性



近日,由于泥鳅行情不好,泥鳅养殖户绝大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泥鳅生产处于低迷状态。很多养殖户在寻找另外的出路,改变养殖模式,养殖其他的品种或者采取鱼虾混养,低密度养殖等等不一而足的养殖方式以求获得较好的收获。

但是,绝大多数泥鳅养殖户对其他养殖模式、方式不是很了解,简单认为只要象养殖泥鳅一样池中放上了鱼,投喂足量、好的饲料就一定能把养殖生产搞好。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最近,走访中就发现,有一户养殖户在新挖的两个鱼池中进行鱼虾混养,经过一个多月的养殖发现原先放养虾苗整齐且体壮1号池却是越长越差,大小差别很大且活力较差,而认为放养了质量不太好的虾苗2号池却是越长越好虾长得不仅大、整齐而且活力也较1号池好。通过对比发现1号池水明显较2号池差,水中浮游生物也是2号池好于1号池,养殖户自己也承认没有重视肥水,在养殖初期就没有施足基肥,所以池水一直未能肥起来。一个好的养殖环境不仅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减少鱼病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养出品质优良的养殖品种,获得更高的效益。

养殖水环境是养殖生产的基础,一定要重视管理好养殖用水,养好鱼必须养好水。

开春后草鱼养殖户驯化的重要性


起捕的时候很多池塘出现饵料系数偏高,规格不整齐,尾苗率高,影响全年的养殖收益,最主要的原因是驯化不到位!

草鱼养殖这样的情况不太明显,主要是因为草鱼起售规格较其他养殖鱼类高,但是对于中型经济鱼类(如鳊鱼),小型经济鱼类(如黄颡鱼),放苗后的驯化就格外重要。

现在开春了温度逐渐升高,各个品种的鱼类怎样驯化更好呢?

1、提前加深水位

很多养殖朋友在放苗后为了提升水温,经验性的加水过浅,虽然驯化投喂比较顺利,但是浅水位稳定性差,变天或者气温变化过快,会影响鱼类吃料,甚至会因为水温变化幅度大而使驯化重新开始。在早期深水位就意味着稳定,养殖过程中稳定大于一切。

提前加深水位

2、适当肥水

深水位后肥水更容易,持久性也会提高,肥水后藻类种类和数量变多并且稳定,为鱼类提供了高且稳定的溶氧,对促进上台吃料有很大帮助。

3、驯化前安装增氧机,并且坚持使用

放苗后及时安装增氧机,并坚持使用,不仅增加溶氧稳定水质,而且能加大水流,这些都利于驯化投饵的顺利进行。如果溶氧不稳定,投食量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吃料较好的鱼类发生肠炎,耽误驯化进程。

4、驯化过程中减少杀虫杀菌

在驯化过程中稳定大于一切。虽然这个时候水温比较低,很多杀虫杀菌药的刺激性比较小,但也会影响藻类的稳定和池塘菌相的平衡,进而影响水体稳定性,同时很多鱼类经历过越冬,转塘,停料,体质比较弱,对药物的敏感度高,这时候杀虫杀菌把握不好,会造成鱼类少量死亡。

5、提前解毒

很多池塘越冬期管理减少,毒素积累较多,虽然不会造成鱼类死亡,但是会影响体质较弱的个体上台吃料和生长,所以提前解毒关系重大。

6、加强内服,恢复体质,促进吃料

越冬期投喂少,鱼类体质比较差,开始驯化后及时的添加维生素,不仅利于鱼体质的恢复,还可以增加饵料的适口性,好的维生素产品具有天然的香味,诱食效果突出。

7、驯化过程不要急,加强观察

驯化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必要的时候需要空开投料机,用手慢慢抛撒饲料,一边观察一边投喂,而且还要适当延长时间,充分观察后再确定是否驯化成功。

驯化时观察鱼吃食的情况

河蟹养殖三部曲之改底



河蟹养殖三部曲:改底
改底,即改善池底部环境,我们都知道螃蟹是生活在池底的,改底使螃蟹有一个良好的底环境,而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底改种类主要有:
一、化学底改:
其中代表成分主要为过氧化硫酸氢钾复合盐,是一种自由流动的白色颗粒状粉末,具有非常强大而有效的非氯氧化能力,使用和处理过程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消费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氧化剂、消毒剂。
主要作用:1、氧化分解有机质2、底部消毒3、处理底泥发黑、发臭
二、生物底改:
一般成分枯草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光合细菌、腐殖酸钠、增氧物质。
主要作用:在底部缓慢释放微生物,优化底微生态,逐步把有机物降解转化,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等营养物质,供藻类利用。
在我们的河蟹养殖过程中,要时常的观察蟹塘的底部环境,及时的做好改底工作,比如:
1、早期气温低,螃蟹吃食量少,有部分饲料,螃蟹没有吃完发霉,这样就要及时改底(全效底改4-5亩/袋),然后消毒。
2、水混,水中有机质过多(全效底改5亩/袋+肥水)。
3、高温时塘底的残饵粪便使底泥发黑发臭(全效底改5亩/袋)。
4、杀虫之后,虫子尸体沉底(解毒底改4亩/袋),之后解毒。

河蟹肝胰脏的重要性——养蟹要想稳产高产首先要保肝



一、河蟹肝胰脏的功能概述
肝胰脏是河蟹体内最大的腺体(或者说功能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贮存、分泌促生长物质、解毒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因此肝脏是最大的代谢器官,对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结如下:
肝胰脏功能决定着河蟹的产量和规格:
1、河蟹的吃食量看肝脏
2、河蟹对饲料的吸收率看肝脏
3、河蟹的抗应激能力看肝脏
4、河蟹的抗病能力看肝脏
5、河蟹的生长速度看肝脏
6、河蟹暂养期间死亡率看肝脏
5、造血及免疫功能
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来承担的。血细胞(血蓝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肝脏组织的造血功能来完成;
6、影响河蟹的排泄、蜕皮周期、体表色素分泌(蟹体上的黑点及颜色深浅),血浆中的离子转运等。
在生产实践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河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可见,在河蟹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三、哪些情况会损害河蟹肝胰脏功能?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肝?
1、生物性因素
病毒大量感染往往导致严重的病变,可攻击感染的肝细胞,使肝细胞受损,常见的有鳜鱼病毒感染导致鳜肝脏变白、脆化、肝索或肝小叶末端有出血点。某些细菌引起肝脓肿,常见的有爱德华氏菌感染水生动物导致肝脏受损。某些寄生虫,如肝吸虫、姜片吸虫可累及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2、理化性因素
有200余种药物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肝损伤。
3、营养性因素
单纯营养缺乏不能导致肝病的发生,但可促进肝病的发生、发展。饥饿时,肝糖原等的减少,可降低肝脏解毒功能或增强毒物对肝脏的损害。而随食物摄入的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也可促进肝病的发生。
总结如下:
1、放苗后,因为清塘药物残留问题,需要保肝;
2、苗种不太好时的补救措施;
3、使用杀字号产品后:杀虫、杀青苔、杀蓝藻后,毒素都会积累在肝脏里;
4、草脏(水草腐烂)、底质发黑、水质差,水体自净能力差时;
5、应激时:拉草期间、大量换水、天气突变、大缺氧以后;
7、高温期;
8、长期缺料后,会导致肝脏分泌消化酶的量大大降低,这是生物的适应性,需要投喂适量的保肝产品来加速肝功能的恢复;
9、河蟹生病死亡时;
四、肝功能受到损害会有哪些表现?
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症。
1、代谢障碍
肝细胞功能障碍主要导致低血糖,肝细胞大量死亡使肝糖原储备明显减少蛋白质代谢障碍,肝细胞的大量死亡和代谢障碍使白蛋白合成减少,产生低蛋白血症。
2、形成腹水
肝脏受损形成腹水的几个原因:①肝细胞脱落或死亡,进入肠道,导致渗透压发生改变,液体漏入腹腔,产生腹水;②门静脉压增高使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增多,产生腹水;③肝功能降低,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进体液漏入腹腔增多;④肝硬化时,肝静脉受挤压发生扭曲、闭塞,继而引起肝窦内压增高,由于肝窦壁通透性高,因而,包括蛋白在内的血浆成分进入肝组织间隙,超过淋巴回流能力,从肝表面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水产动物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疾病发生。
4、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肝细胞对机体内异物或废物解毒后,可将其排出体外,其排泄通路主要是随胆汁流,从粪便排出。由于遗传、嗜肝病毒、药物及毒物等原因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等任一环节功能障碍时,导致肝内胆汁淤滞,均可产生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具体表现为鱼类体色变黄、肝脏附近的肌肉被染黄、肝的颜色变黄等。
5、凝血功能障碍
大部分凝血因子都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在凝血与抗凝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肝脏受损导致鱼类血液快速凝固或凝固变慢。
6、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很多药物可损害肝细胞,损害的肝细胞也降低了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从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易发生药物中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227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