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蟹池塘管理 营造河蟹健康生态环境


良好的河蟹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河蟹池塘水质,增强河蟹体质。搞好河蟹池塘管理,营造河蟹健康生态环境,对促进河蟹稳产增产,获取最后的丰收至关重要。
河蟹池塘管理重在生态环境的营造,池塘水质的调控。今年以来,天气变化大,日夜温差大,给河蟹生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确保河蟹的正常生长,加强池塘管理是关键。近日,埭头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深入示范户塘头,以营造生态环境,改良池塘水质为抓点,切实指导示范户加强河蟹池塘管理,为河蟹的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具体措施为:
1、加强水草管理。栽种水草主要为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2种以上水草群,力争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的60%左右。对缺少水草的塘口要进行补种,水草过多的塘口要做好人工删除,力求做到池中水草成“井”字分布,确保通风、通气。同时控制水位,一般不超过80厘米。
2、加快鲜活螺蛳投放。螺蛳投放量控制在1000-1200斤每亩。
不要一次性投放,最好分2-3次投放,螺蛳不但可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而且具有过滤水中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提高水体净化的作用。
3、加强食场消毒,用含量25%以上的漂白粉每亩用2-3斤进行泼洒,既可以消毒防病,又可调节水质。
4、合理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菌,每隔15天一次,用量为500g/亩。微生物菌可较快修复河蟹生态养殖环境,同时还能抑制有害细菌滋生,减少病害的发生,促进河蟹的快速生长,提高河蟹品质。

相关知识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改善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



随着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规格越养越大,产量越养越高,池塘承载的生物负荷越来越重,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修复,加强对河蟹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2.5-3,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独立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一是种植水草,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维护



1.栽种水草与休网轮养
生态养蟹水域水草的密度要经常保持在60%以上,密度低时要通过种植水草和休网轮养青虾进行水草培植,适宜围网内种植的水草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和马来眼子菜等。密度过高时,加大扣蟹投放量和在水草茂密的围养区内每隔20xx的2~4月,每亩水面投放100千克鲜活螺蛳,让其自然繁殖,夏季不定时补充鲜活螺蛳量,以保持活螺蛳在围网内有一定的密度。
3.投放滤食性鱼类、套养青虾
每亩投放滤食性的鲢、鳙鱼30尾,幼体青虾2千克,鲢、鳙鱼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青虾又能大量繁殖,作为河蟹的优质活饵料。
4.保持水流畅通。经常清洗网衣,清除网衣周围的杂物,保持网围内外水体交换和水质清新。

池塘河蟹生态养殖



1.池塘选择与建设
标准塘池深为3.0米,有效蓄水深度为2.30℃的最适合生长温度,可有效降低河蟹积温,利于河蟹脱壳生长,同时提供适口的天然植物性饵料。
(2)螺类投放200只/千克,每亩放养350600只,放养时间为3月份。
(2)配套品种放养3月份每亩放养鲢鱼和鳙鱼(比例为0.5厘米,10~20尾,以有效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小鱼,减少其与河蟹争食。
5.池塘管理
(1)水质调节从3月份放种水位为0.57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南瓜、小麦、玉米为主,小鱼为辅,投饲量占蟹体质量的5%~10%(其中动物性饲料占10%-15%);8—9月份,以动物性小野杂鱼为主,辅以南瓜、小麦、玉米等,投词量占蟹体质量的5%~8%。6—9月份投喂词料量,根据天然饵料和天气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吃饱吃好。
(3)病害防治早春因水质清瘦,要注意防治青苔,可施用“青苔净”,在晴天的中午用喷雾器喷杀。不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在7—9月份使用强氯精、二溴海因进行防治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生态养殖病害的发生率较低,平常注意调节水质,pH值保持在7.5~8.8。平常投喂的饲料中添加3%~5%的大蒜,以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8月份如何加强河蟹池塘管理



8月份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河蟹最后的规格大小、品质好坏,都决定于8月份的池塘环境情况。在经过今年7月份高温的摧残后,池塘环境已经千疮百孔,水草腐烂、蓝藻暴发、水质变差等现象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后期河蟹的高品质呢?
一、保证池塘溶氧充足
充足的溶氧可保证河蟹吃料好、体质好、蜕壳“发头”大。因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多数池塘水草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导致水质恶化、缺氧等现状出现,河蟹吃料明显减少,晚上上草、爬边,蜕壳无“发头”。所以若想改善此种状况,必须加强增氧力度。
池塘缺氧
提高池塘溶氧的途径:
(1)多开增氧机、保证池塘增氧能力。开增氧机可以使水体流动性增氧,利于池塘溶氧的提高。
(2)有加水或者换水条件的池塘适当加水或换水。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高温的影响、投喂的增加,8月份水质老化严重,所以新鲜水的注入利于溶氧的提高。
(3)加强改底、解毒工作。通过改底(“底居安”)分解底层有机质,通过解毒(“碧水安”)分解水中杂质,减少耗氧物质,间接提高池塘溶氧。
二、加强水质的调控
8月份水草下沉腐烂、活力下降,调水能力下降,所以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水草来净化池塘水质。此时不再是草养水的阶段,反而是通过调控水质,来保持水草活力,减缓其腐烂的速度。所以池塘环境逐渐恶化,应多注重水质的调控。
水草腐烂严重
加强池塘水质调控的途径:
(1)加强溶氧检测,保持池塘充足的溶氧。
(2)勤改底。分解池塘中的腐草、粪便,减少耗氧,避免蓝藻大量暴发。
(3)勤解毒、巧稳水。定期解毒,降低蓝藻毒素对河蟹的影响;下雨过后及时稳水,以防倒藻。
(4)菌种保草。少量多次补充活菌,促进水草生长,减缓发黑水草腐烂,没有水草的池塘可以放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起到降温、河蟹蜕壳附着的作用。
(5)重防病。环境恶化易导致有害细菌的大量繁殖,做好消毒工作至关重要,建议使用无刺激、无耗氧的产品,如“优肽”。
三、提供充足的营养
河蟹最后一壳对规格的影响至关重要。环境好的池塘可适当投喂冰鲜鱼,没有水草的池塘以颗粒料为主,但需把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恶化水质。河蟹蜕壳时适当外泼营养品,增强河蟹体质。
建议:
(1)保证饲料投喂,增强体质,积累营养。
蟹塘水温长期处于30-35℃时,河蟹摄食普遍减少,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体质变差。所以最后一壳前后,要适当加大饲料的投喂量及质量,建议在颗粒料中添加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冰鲜鱼中添加“大蒜粉”(或“冰鲜宝”)+营养快线”,快速恢复河蟹体质,为蜕壳积累充足的营养。
(2)蜕壳时保证充足的有机钙和营养。
河蟹硬壳一般需要1天以上的时间,硬壳是一个软壳蟹大量吸水膨胀到一定程度、再慢慢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体内积累的一部分钙质外,还需要环境中有大量可吸收的有机钙。如果蜕壳时缺乏有机钙,河蟹硬壳速度慢,软壳蟹会萎缩,直接影响翻倍率。所以,蜕壳高峰期前后,泼洒“活力钙”,保证河蟹正常蜕壳、硬壳,提高翻倍率。同时泼洒“营养快线”,有助于增强河蟹的体质。

肉鸭的健康生态养殖


我国是肉鸭生产和消费大国,多年来在世界水禽养殖中连续排名第一。据FA 0统计报告,2009年中国肉鸭存栏量7.71亿只,占世界总量的76.64%。南方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禽养殖,在生产中己形成了南鸭北鸡的格局。随着肉鸭养殖的发展和规模的打一大,粪便产生量也增多。肉鸭的排泄物中卞要含有N ,P等有机物和C d,Cu,Zn等重金属囚。据报道,畜禽养殖每年粪便排放量约45亿七己经成为农业污染的卞要来源之一。由于养殖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肉鸭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所以健康养殖对肉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进行肉鸭健康生态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粪便处理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1我国肉鸭养殖现状

目前,我国肉鸭养殖大都采取低投入、开放式大棚养殖和水面养殖。大棚养殖占南方养殖总量的90% 以上.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养殖显现出的卞要问题有:一是鸭直接与粪便接触,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是生长缓慢,料肉比高;二是需要大量的垫料,以及产生大量的粪污、垃圾等.

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量添加铜、锌等物质。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大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鸭粪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不仅会对河流、水源造成污染,而目一些流行性传染病会随水流传播,危害肉鸭的健康.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水源的依赖,提高肉鸭产品的品质,逐渐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多元的养殖模式转变,包括林下养殖、网上养殖、发酵床养殖、鱼-鸭、鸭-沼-鱼、稻-鸭养殖等.

2肉鸭养殖产生污染的原因
2.1肉鸭采食量大,排粪量大

肉鸭采食量大,产粪量也大,1只肉鸭每天排出鲜粪约130 g,由此推算,按肉鸭饲养周期一般为 42 d计,1个年产10万只肉鸭的养殖场,年产鸭粪高达546 t;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的排泄物也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2.2肉鸭养殖的卞要污染物

肉鸭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卞要的污染物,一是肉鸭排泄物发酵分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气、胺、硫醇、苯酚、有机酸、吲哚等;一是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毛首线虫卵、蛔虫卵等;二是排泄物中含有过量矿物元素,如氮、磷、铜、锌、砷、福等;四是粪便中抗生素残留,如金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磺胺甲嘧啶等。

2.3肉鸭养殖过程中的粪便处理

我国肉鸭养殖以大棚养殖和水面养殖为卞,前者卞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待肉鸭出栏后,将垫料直接回川或者进行自然堆肥,后者肉鸭直接将粪便排放在水中。肉鸭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养殖场一般不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粪便处理。

3减少污染的措施
3.1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肉鸭生长速度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高,需要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不仅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还与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关。肉鸭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日粮中需含有足量的必需氨基酸,也需要摄入足量的氨基酸以保障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同时,肉鸭具有补偿生长能力,即肉鸭在生长前期由于蛋白质不足导致的生长缓慢可在后期适宜的条件下获得补偿性增重。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定北京鸭的氨基酸模式,在降低粗蛋白1-2个白分点的饲粮中补充适量氨基酸,对北京鸭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使用含17.5%和20.5%粗蛋白日粮也不影响北京鸭早期日增重和料肉比。因此,在满足氨基酸需要的条件下,应选择适当的低蛋白饲料,可以节约蛋白质原料和显著降低粪便中氮含量。

青粗饲料的营养。干物质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钙磷比例适宜,钙含量高;富含胡萝卜素及多种 B族维生素,适日性好等。因此,适当添加青粗饲料,对肉鸭的健康和生长都非常重要。当日粮中的木薯粉、甜菜渣等含量较高时,排泄物中一部分氮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变为菌体蛋白,从而减少粪便中氨的排放。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平衡、营养、失调和防制理论生产的,具有无耐药、无残留、绿色环保特点的一种饲料添加剂。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且以1 000 m g/kg的添加量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舍内的氨气、硫化氢浓度显著降低,鸭粪中氮、磷的含量也明显减少。

适宜的氮磷比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减少氮、磷的排放量。通过科学的配比,环保型饲料比常规饲料的粗蛋白降低1个白分点,达到饲料利用率提高3%、粪中氮含量降低5%的效果。

3.2转变养殖方式,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禽养殖己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科学的养殖模式发展,粗放的养殖方式转变为网上养殖、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生态养殖 网上养殖是近儿年兴起的一项肉鸭养殖技术,采取室内网上平养,不受环境的限制,可全年养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粪便通过塑料网漏到地上,通过干清粪工艺清除到舍外。这种养殖方式,避免了粪便和肉鸭的直接接触,降低了感染疾病的机率。

发酵床养殖是发展生态养殖重点推广的一项养殖技术。根据微生物发酵原理,在舍内铺设稻壳、锯木、微生物发酵剂等混合成一定比例的垫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降解,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叭南方的一些养鸭场开始应用网上与发酵床养殖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可以解决清粪后剩余部分产生的大量异味。

我国很多地方推行林下养鸭,发展健康生态养殖,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又可改善生态环境。林下养殖有以下优点:一是肉鸭运动量大,肉质好,适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一是林鸭复合经营能够促进树木的生长;二是节约养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高邮鸭的健康生态养殖


1. 鸭场选址与修建

应选择在水质良好、水量充足、远离交通干线的湖荡、滩涂等地势较高、而积开阔、宽敞、运动场平坦有发展余地的地方。交通要方便。鸭舍宜座北朝南,四周设有排水沟。2. 场内规划要合理场区与场外要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分开,饲料库、蛋库区既要方便生产取料、交蛋,又要便于送料进来和运走种蛋。消毒间更衣室的位置方便员工的进出。生产区内的育雏舍、育成鸭舍、产蛋鸭舍布局要合理。3. 供给无公害的饲料饲料作为家禽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饲料原料,应选择具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原料。主要原料及执行的质量标准是,玉米(NY/T4182000)、大豆粕(NY/T285-2003)、小麦(NY-T4212000。饲料添加剂,按高标准严要求选择,不得使用激素类和农业部列入的违禁药品,更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饲料质量标准须符合((NY/T4712000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必须安全、优质,无农药、无激素残留。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在健康养殖规化区域内自已种植饲料,采取传统、生态的方式,不施化肥、农药,让其自然生长,所种粮食收获后,自种自喂,这样的饲料既无污染,又安全健康。4. 科学的管理制度健康养殖应走规范生产、科学管理的路子。根据生物安全要求,制定日常工作的细则,并对工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教育,结合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制定考核方案,确保各项制度、细则有效实施。限制外来参观者。所有进出场人员都要经过消毒或沐浴。进出场时要更换外套和靴子。确立清扫和消毒程序。根据木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保持必要的禽群间隔。规范原料及生产用具的堆放,做到物有其所,物归其所。定期对生产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在生产区适当的位置设置脚踏消毒盆,并保证消毒盆内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制定适当的病死鸭的处理方法,杜绝病死鸭乱扔乱放的现象。制定疾病暴发时的应急措施和技术方案,把疾病发生的危险降到最低。5. 疫病防控(1) 原则坚持综合性防治和防重于治的原则。鸭病综合性防治:一是,保持鸭场良好的通风换气,避免鸭舍产生环境应激;二是,鸭场环境净化。严格隔绝传染源,杜绝人、带菌动物在鸭场出现。完善切实可行的消毒卫生制度。强化消毒工作,建全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设施,定期对鸭舍、用具、环境、蓄水池、消毒池消毒,彻底消灭蚊、蝇、鼠害。对病死鸭及排泄物、粪便、垃圾等作无害化处理。(2) 防重于治就是以防为主,无论是在鸭场设计建造、鸭苗引入,还是在饲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鸭的抵抗力三个环节着手,严防传染病的发生。做到不从疫区引种,对进出场区人员、车辆进行防疫消毒。(3) 疫病控制与免疫接种制订详细的疫病监测、控制方案和免疫程序。根据鸭群饲养周期的长短,确定免疫程序,通过监测鸭群抗体水平,确定是否再次进行免疫注射。一般产蛋鸭的防疫程序可按防疫部门推荐的防疫程序进行,雏鸭14日龄进行禽流感的首防,28日龄进行鸭瘟疫苗防疫,35日龄进行禽流感二防,开产前(大约150日龄)再进行一次加强防疫。(4) 合理使用兽药努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鸭的抵抗力,尽可能使鸭少生病,不发病,以减少用药。若是用药,尽量使用无公害、无残留的抗生素替代,如中草药制剂、防御素、卵黄抗体等。同时,拟定科学的给药方案,严格按疗程正确用药,防止药物配伍禁忌,并建立药物使用档案。(5) 消毒剂的使用根据消毒目的选择消毒剂。应选择高效、低廉、使用方便、对人和家禽安全、无残留毒性,并且在禽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消毒剂。鸭场消毒是正常工作,最好选用两种以上化学性质不同的消毒剂。(6) 环境卫生鸭场内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垃圾、粪便、病死鸭要及时清运到场外或作无害化处理。鸭舍内经常打扫,勤加垫料,保持干燥.保证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家禽、家畜,并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河蟹池塘青苔“生态控制法”



预防青苔,是养殖早期河蟹池塘管理的重点工作。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杀青苔的产品,大多数养殖户朋友都有杀青苔习惯,但是杀青苔效果往往不理想,有的池塘青苔越杀越多,用完杀青苔药物后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水草叶片萎缩、生长缓慢等屡见不鲜,有的池塘用硫酸铜或漂白粉处理青苔,直接对水草有触杀作用,严重的会造成河蟹厌食等不良影响。如果不杀青苔,能不能有其它的方法控制青苔?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来谈一下该如何有效控制青苔。
一、青苔的种类
1、水绵
特点:早期低温时常见,生长初期深绿色,衰老期呈现浅绿色。
2、刚毛藻-不分枝型
特点:养殖中后期常见,油状,手摸上去有滑腻感,容易粘附水草,特别是水草挂脏后易粘附。
3、刚毛藻-分枝型
特点:干涩无滑腻感,易捞起。
4、双星藻
特点:黄绿色,喜欢浅水、透明度较高的瘦水,早期温度低时常见。
5、水网藻
特点:肉眼可见的网片状或网袋状群体,河蟹池塘不多见。
6、四集藻-“鼻涕苔”
特点:低温期、水浅、水瘦池塘常见,鼻涕样、果冻状,容易依附水草。
二、青苔的危害
1、影响水草生长
当青苔大量出现后,容易粘附到水草上,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其次青苔与水草竞争营养,影响水草生长。
2、缠绕蟹苗
蟹苗个体小,活动力弱,当被青苔缠住后,很难挣脱。
3、青苔腐烂后破坏水质、污染底质
大多青苔不耐高温,温度回升后青苔容易腐烂,使水质变坏,沉到池底造成底臭。
4、造成水瘦
青苔大量繁殖后,吸收池塘中大量营养,使藻类由于缺乏营养而无法繁殖。
三、青苔的防控措施
河蟹池塘养殖早期青苔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池塘整个养殖周期都有。青苔的预防很重要,下面就防治青苔提出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1、提高水位
青苔喜欢水位浅、透明度高的水体,特别是养殖早期池塘普遍水浅、水瘦。所以应把水位加深,一般平均水深60-80cm为宜。同时及时肥水,培养藻类,降低水体透明度,藻类会与青苔竞争生存空间,青苔由于生存空间及生存条件受限而不易滋生。
2、正确选择肥料
肥水时注意肥料的选择,这一步很关键。很多养殖朋友都知道肥水防青苔,但是肥水产品选择不好,水不但肥不起来,青苔反而会大量滋生!那么如何选择肥水产品呢?我们要针对藻类、水草的营养需求,选择可溶性好、高碳、低氮、低磷、营养全面的可溶性有机肥,例如“肥水肽”,而不是青苔喜欢的N、P含量高的肥料。
3、注意用药时机
与水草相比,青苔属于小型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溶氧和光照都比水草要低的多,因此阴雨天气水草生长缓慢,而青苔生长较快。在用肥水、保草产品时,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可能导致青苔大量繁殖,所以要注意关注天气,避免由于用药时机不当导致青苔大量暴发。
4、针对不同种青苔,选择不同的防控方法
水绵、双星藻和四集藻(鼻涕苔)都属于低温期青苔,不耐高温,只要我们早期养殖合理、及时肥水,就能有效的防控这类青苔。刚毛藻和水网藻一般中后期出现,这一时期水草已经生长稳定,一般青苔很难威胁到水草生长,只要我们定期为水草补充营养,改善水质、底质,青苔就不会对养殖产生影响。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水草养护



养蟹就是养草,水草养护是池塘养蟹的基础;蟹大小看水草,水草的好坏决定着池塘养蟹的成败。
1、合理施肥以保持适宜的透明度
栽种水草时可结合土壤翻耕施用发酵鸡粪50kg~100kg/亩,促进水草生根、出芽、生长;5月上旬以前,施用“藻神+EM菌或光合细菌+氮磷肥”,促进水草快速生长;5月上旬以后,残饵、粪便积累增多,应杜绝含氮肥的施用,施用“有机酸活水解毒液+活力66+磷酸二氢钙”;7月~8月份持续高温期,轮叶黑藻容易出现疯长,应杜绝各种肥料的施用。
合适的透明度是水草正常生长的保障。河蟹养殖塘如透明度过低会降低透光率而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而使水草发黄或死亡;如透明度过高会使丝状藻类如青苔等的大量繁衍。透明度过低时可选用“水立爽”或“底立爽”全池泼洒,透明度过高时可适量施肥。
投放适量的螺丝不仅可维护适宜的透明度,以保证河蟹池水体的透光率,促进水草正常生长,螺丝更是河蟹优良的鲜活饵料。通常情况下,以清明节前投放一次抱卵螺300kg~500kg/亩为宜。
2、合理调节水位
合理的水位与水草的生长密切相关。蟹池正常水位以水草顶端离水面10cm~15cm为标准。一般在4月中上旬,浅水区水位控制在10cm~20cm,5月份时水位控制在20cm~50cm,6月份时保持50cm~80cm水位,7月份保持80cm~120cm水位,持续高温期控制在120cm~150cm深水位。
3、及时刈割水草
水草一旦露出水面,就必须及时刈割水草。刈割水草一是及时割去露出水面的水草,割去后的水草保持20cm~40cm株高;二是分区割出河蟹的投食区域,割去后的水草保持0cm~30cm株高;三是割除青苔生长较多区域的水草或生长不良区域的水草。刈割后的轮叶黑藻面积应始终占到池塘面积的3/5以上。为避免因水草的刈割引起水质浑浊或水色发黑、发红等,刈割水草后应及时捞出漂浮的水草,并适时全池或局部定点泼洒“活力66+藻状素”。
4、控制水草粘泥
水草粘泥(图1)是水草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水草粘泥后,严重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草会发生叶片卷缩、发白、发黑、腐烂,进而水草整个植株死亡。水草粘泥现象比较常见的是水草表面大量附着有机物、大型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原生动物纤毛虫、绿藻、蓝藻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图2)。
预防时可通过清除过多池塘淤泥,放足花鲢(30~80尾/亩,5~20尾/kg)、白鲢(30~50尾/亩,250g/尾)、细鳞斜颌鲴等混养鱼类,控制浑浊水的发生、确保水草的种植密度和水草对矿物质营养盐的需求等综合方式进行预防。
控制办法为:首先使用1次“中博高”或“水立爽”,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则再使用1次“硫酸锌粉”或“艾维”,最后追用1次“活力66+有机酸活水解毒液”和磷酸氢钙。
5、控制水草虫害
水草的虫害主要以蜻蜓幼虫、卷叶虫、摇蚊幼虫(图3)为主,虫体通过噬食水草叶片,使水草光秃仅剩茎秆(图4),有的甚至直接噬食根茎,导致水草腐烂死亡。预防时可通过放足花鲢摄食幼虫,及时刈割露头水草防止虫体变态滋生,也可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进行灯光诱杀。
水草虫害严重时,根据虫害变态的特点,选择“艾维”或“双效鱼鳋静”或“鱼宁”,采取分区域杀灭方式,连续用药2-3次,每天1次。
6、控制蟹池水色浑浊
浑浊水(图5)不仅直接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减弱,而且也是水草粘泥的主要诱因之一。蟹池浑浊水的发生常见以下四类原因:
一是水草种植密度小、生长状况差,水体自净力差,残饵粪便大量积累使水体有机负荷加重,水质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肥皂水的“寡水”现象,严重时水体散发出阵阵腥臭味。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提高水草的种植密度,增加“活力66”和磷酸氢钙的使用次数。改良时先使用“中博高”或“底立爽”1~2次,然后使用“活力66”和磷酸氢钙1-2次,特殊时再使用“净水宝”1次。
二是因水体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量滋生(图6),出现白浊水的现象。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放足花鲢和适度放养黄颡鱼的办法进行预防。改良时可采用沿池边泼洒“艾维”或“双效鱼鳋静”1次,特殊情况下再使用“净水宝”1次,然后再使用“活力66”、磷酸氢钙各1次。
三是由于暴雨后雨水冲刷形成泥浆水浑浊现象,呈黄浊水状态。少数情况下通过自然沉降2~3天即可恢复原有水质状况,为了不影响水草的正常生长,应及时使用“净水宝”1~2次。
四是水体野杂鱼过多,加之缺乏野杂鱼的饵料而形成的浑浊水,一般中下层浑浊明显。预防此种浑浊水可通过套养适量的鳜鱼(15~30尾/亩,5~8cm/尾)进行预防,改良时可加强笼捕野杂鱼或喂食含茶皂素的药物饵料诱杀。
7、控制青苔过度繁衍
青苔(图7)是绿藻门水绵藻属、双星藻属、转板藻属的一种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容易在水质清瘦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而河蟹养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水草的种植创造水清蟹肥的生态养殖模式,所以河蟹生态养殖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青苔。
河蟹池水草生长的早期阶段,少量的青苔有助于提高水体透光率,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4~5月份轮叶黑藻生长的早期阶段可保留一定青苔量;至5月后待轮叶黑藻形成合适的生物量时,一方面可适度将水质培育成淡绿色,抑制青苔的过量生长,另一方面可结合水草的分区刈割,将致密区的青苔和水草进行刈割清除;至6月份以后,青苔大量生长时最好是及时人工捞除成团上浮的青苔,特殊情况下选择低毒、无残留药物进行定向杀灭。

夏季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户要加强池塘管理技术



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较高,为确保河蟹安全度夏,提高成活率,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池塘养蟹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加强水质管理
在炎热的夏季,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解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此,夏季应加深池水,保持在1.5米左右,降低池水温度。5-7天换水1次,水温33℃以上,2-3天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3,先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新水,定期施用生石灰,保持pH为7.5-8.5。
二、移植水草
夏季蟹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等漂浮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此外,蟹池中应栽植黑藻、苦草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三、注重饵料投喂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对动物性饵料特别喜爱,但动物性饵料比例高会增加养殖成本,还易恶化水质。因此夏季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投放到固定食台上。
四、做好三防工作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防逃、防病和防敌害。夏季雨水多,要特别注意防止雨水冲垮池埂,造成河蟹外逃;池塘养蟹密度较高,病害较多,应预防为主,发现河蟹不摄食、不活动、附肢腐烂、体表有污物等患病迹象,应迅速施药治疗,减少河蟹死亡,保证河蟹快速生长;严防敌害生物(老鼠、水蛇等)的危害,通常采取人力驱赶、工具捕捉、药物毒杀等方法。(滨海县海洋与渔业局 李玉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228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