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冶疗蜜蜂幼虫病的方法

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根据蜜蜂4个发育阶段的虫态来分类,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将蜜蜂病害分为卵病、幼虫病、蛹病和成年蜂病。

蜜蜂在幼虫发育期,应该说是非常脆弱的,极易被病原微生物侵犯,多发幼虫病害。常见的有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白垩病、黄曲霉病、幼虫冻伤、中毒等。

最使蜂农头疼的是蜜蜂幼虫病,不但病蜂难繁殖起来,还可使蜂场中其他蜂群受感染,甚至使整个蜂场毁灭。不少蜂农将治疗蜜蜂幼虫病寄托在药物上,狠狠的用药;病群迁延不愈,不死不活,很难恢复生机。彻底根治办法是采取换脾、换王、换箱等措施,将病群所有的巢脾虫脾一律销毁,再配合用药,即可治愈。

最好将病群移至3公里以外地方隔离治疗,将消毒蜂箱置于病群位置,箱内放数张空脾,将病蜂抖落在箱中,使蜂多于脾,找到蜂王杀死,诱入1只新蜂王。将病蜂的巢脾、蜜脾、虫脾全部毁掉或化蜡或烧毁,毫不可惜。蜂箱的附属设备如隔王板、副盖、隔板等一律换成消毒过的。同时喂足饲料,场内喂水。再配合用药。用两三种药物交叉进行饲喂,至少喂药1周。如第一次毁脾没有成功,仍出现花花脾和腐烂幼虫,还要进行第二次毁脾。

美洲幼虫病主要症状:

孵化24小时内的幼虫最易感染此病,初期主要症状并不明显,在5日龄~6日龄时症状将明显地显露出来,一般在封盖以后死亡。患病的幼虫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白色光泽,并渐渐变成咖啡色,而死亡时则呈褐色和黑色,椎形状。恶病封盖子的房盖常呈现下陷、湿润及穿孔的特征。

欧洲幼虫腐臭病要症状:

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感染1日龄~2日龄的幼虫,潜伏期为2天~3天,封盖以前死亡。死亡的幼虫开始呈苍白色,然后渐渐出现黄色斑点,最后变褐色和黑色。由于死亡幼虫呈现溶解性腐败,故背线清楚可见,已伸直幼虫的背线为窄条状,弯曲幼虫的背线呈放射状。

囊状幼虫病主要症状:

1日龄~2日龄的幼虫最易感染本病,潜伏期为5天~6天,封盖前后幼虫死亡。病初其症状并不明显,刚死亡的幼虫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头部形成钩状,背部出现棕色点,逐渐变成暗灰色,皮下渗出液增多,略带黄色,形似水袋,此时用镊子夹取幼虫有塑料袋盛水的感觉,这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症状。

预防:

⑴要加强对蜂群的饲养管理,春秋易发病期要保持强群,喂足饲料,注意保温,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⑵选育抗病品种,同时注意驱杀病群内的雄蜂,以提高后代的抗病力。

治疗幼虫病的药物很多:

①每1000克1∶1糖水,加土霉素和四环素40万单位,根据群势强弱,每群每次喂100~200克。

②每支80万单位青霉素,每支100万单位链霉素,每支30万单位红霉素,均用1支加在1000克1∶1糖水中,每群每次喂200~300克,每天1次。

③白垩病可用白垩净,按说明书使用。④囊状幼虫病可用病毒灵,每框蜂用1片,溶于50克1∶1糖水中应用。

相关知识

中华蜜蜂病害防冶:囊状幼虫病与欧洲幼虫腐臭病


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在西方蜂种没有进入之前,中华蜜蜂的幼虫几乎没有病害。20世纪初,我国引进意大利蜂时,因缺乏严格检疫将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囊状幼虫病带了进来,传染给了中华蜜蜂,现已蔓延至全国的饲养区,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我们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囊状幼虫病

据对宽甸满族自治县饲养蜂群的多年观察,发生此病会引起蜂群内大幼虫大量死亡,同时导致蜂群大量逃亡,中华蜜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中以本病危害最大,严重时会造成全群死亡。

1.发病症状及规律

病毒感染后幼虫成囊状,在脾面上可以观察到。被感染幼虫虫体翻转,体表干黄,死亡的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上翘,苍白无光泽、无臭味,用镊子拉出来如同一个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透明的小液滴。封盖后死亡的接近羽化的老幼虫,工蜂会在其房盖上咬一小孔或将房盖咬开。病死的幼虫若残留在巢房,体色渐变黄褐,最后成一千片。

发病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急性型在早春或晚秋都易发生。查蜂可观查到蜂脾上大幼虫大面积死亡,有较少封盖子,并且伴有成蜂增长,蜂群群势变弱,如不能及时发现与治疗,将引起蜂群飞逃。慢性型发病时蜂群采集、繁殖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幼虫发育不正常,并且出现部分染病幼虫,可以观查到不太严重的花子现象。慢性型如果不能及时查出或治疗,便会转为急性型,最终造成蜂群丧失生产力或集体飞逃。

发病高峰期与当地季节性气候和蜜粉源有密切的关系,当外界具有较好蜜粉源条件,且平均气温15~20℃时,蜂王产卵积极,蜂群孵化出大量幼虫,如果蜂、脾不对称,又受到寒流侵袭,气温变化剧烈时,保温不好的蜂群最容易感染上此病,而且多为急性型。如果以日夜温差来考量,通常温差大的山区发病率高,发病后较为严重,也不易治愈。宽甸满族自治县此病高发期多为5~8月间。

囊状幼虫病与欧洲幼虫腐臭病经常在同一蜂群内同时发生,特别是急性爆发期,群内出现大量幼虫时,蜂群的保温程度及饲喂条件较差的,易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侵害降低了蜂群整体抗病能力,继而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提供了条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先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继而引发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

2.防治措施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在防治上至今未找到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春秋繁殖期,特别是春繁期间,实行活框养殖的蜂场,应对蜂箱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如蜂脾两侧放上草把、缩小繁殖区空间、副盖上方加盖草帘等,达到增温保温的效果。适当撤脾,使蜂多于脾。在春繁期间,1~3框蜂的群势,主张由1框起繁,3~5框蜂由2框起繁。适当补饲,保证饲料充足。②断仔。对病群蜂可以采取换王断仔或幽王断仔。换王断仔通常在预先育王的情况下,除去病群蜂王,换入成熟王台。而幽王则是控制蜂王产卵,将蜂王用王笼囚住幽闭7~10天,消毒或治疗后,再放出蜂王继续繁殖。③严格消毒。对蜂箱、蜂具、发病群仔脾和场地进行消毒,可用石灰水泡洗蜂箱、蜂具,或用苏达水喷洒场地等。④选择抛芮蜂种。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进行人工育王,用新王替换抗病能力差的蜂群中的蜂王。⑤药物治疗。通常采用中草药治疗为主,结合一些抗病毒、病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中草药治疗用贯众、金银花、甘草各1份,或野菊花、射干、贯众、生侧柏叶各1份。使用时应统计全场蜂量,将需用药量统一煎煮过滤,配制成1∶1糖浆饲喂,连续饲喂3~5天。此外,金不换、半枝莲等中草药也有一定疗效。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病原是蜂房蜜蜂球菌,此病是中华蜜蜂易患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季节,主要为害幼虫,可致幼虫体腐烂,使蜂群失去活力及生产能力。

1.症状

2~3日龄幼虫感染死亡,死亡幼虫初期外观呈苍白色,以后变黄,尸体残余物无黏性。检查巢脾时可以看到巢脾上的空房和仔房相间成花仔脾现象,见子不见蜂,稍微重些便出现空房多于仔房。常伴随发生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

2.防治措施

该病多发生在春季,是气温变化大、喂饲保温较差所致。如果外界蜜源条件好,进行适时饲喂和加强保温,即使有少量病虫出现也可以不治自愈。对于感染程度较重的病群,可以使用菌毒陕克、百菌杀等抗菌素类药物喷脾,或掺入糖浆中饲喂。此外,应注意蜂场中提供清洁饮用水,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避免工蜂采集不洁净水回巢,导致并发其他病症。

病兔冶疗常用投药方法


家兔常用投药方法分两大类,一是内服,二是注射。

(一)内服:方法简便,适用于多种药物,尤其是消化道用药。

1.拌料或加入饮水中自由采食:多用于全群投药预防;药物毒性小,无不良气味;按用药剂量标准,均匀地拌入粉状饲料中或加入饮水中让兔自由采食。

2.灌服:当病兔已拒绝采食或药物有异味时采用灌服法。一般对青年兔以上的大兔,片剂药可直接将药片塞入兔舌根处让其吞下;对仔、幼兔或液体类药,则宜用注射器将药液从兔嘴角处慢慢推入,灌药时宜将兔仰卧,并将头、劲抓紧固牢,避免误将药液注入喉气管中。

(二)注射投药:用药量准确,兔吸收快,药效反应快。

1.肌肉注射:选择肌肉丰满的大腿内侧无血管处,用75%洒精棉球消毒后,迅速将针头垂直或稍斜刺入肌肉内约1厘米深,抽动注射器芯,无回血时即可注入药液。常用7-9号针头。

2.皮下注射:选择皮肤较松弛的部位,如耳根后部,后腿股内侧,用酒精消毒后,挑起皮肤平着将针头刺入皮下约1.5厘米(切忌把针头插入肌肉内),推注药液,见有小泡鼓起,无药液外溢证明注射成功,抽针时最好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常用7-12号针头。

3.静脉注射:注射部位在兔耳廓外缘的耳静脉处。注射前须请助手(或用保定器)保定好兔子,并帮助压住兔耳根部静脉使其血管怒张,术者迅速用酒精消毒耳部后,从靠近耳尖部将注射针头向耳根方向与静脉呈15度角刺入静脉内约1.5厘米,回抽见血表示刺入血管内,放松压住耳根部的手,将药液徐徐注入。如见皮下鼓包或血液渗出,说明针头未在静脉管内须立即调整针头部位找静脉注入。结束注射抽针时一定要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注射时严防将气泡注入,药液温度以38-39℃为宜,注射速度不能过快,注意兔子的反应,如燥动不安,应暂停注射。常用7-9号针头。

4.腹腔注射:当静脉注射无法实施时可采用腹腔注射。请助手将病兔倒提,并握住兔两前肢勿使兔挣扎,用酒精消毒兔大腿根与腹部间的鼠蹊部,注射器针头呈45度角向下方斜刺入腹腔内约2厘米,感到针头下空荡时缓慢注入药液,拔出针头后用棉球压针孔。常用7-9号针头。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引起成年蜂中肠上皮细胞病变为特征的原虫病。其生活史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

在巢脾上可存活3个月至2年。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孢子虫在直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病初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裂。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故又称黑尾病。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取10只病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用苏丹Ⅲ染色液处理,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致富经//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染。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5.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②严格消毒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③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2)药物治疗:

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鸭胃线虫病的冶疗方法


鸭胃线虫病是由四棱科、华首科、裂口科、膨结科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和肌胃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病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下痢,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剖检可见病鸭胃黏膜发炎、肥厚,出现瘤状物和溃疡。

一、基本情况

象山县墙头镇一蛋鸭养殖户饲养1500羽绍兴麻鸭,4月龄前已经预防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3次,养殖场周边水域环境比较好,水中有丰富的水草、小鱼、小虾、螺蛳等供鸭采食,晚上补充玉米和豆粕,鸭营养好,120日龄产蛋率高达95%。2013年6月3日,突然有30羽鸭不采食,产蛋量减少了30%,到6月8日,死亡11羽,不采食鸭数量增加到50羽,6月9日又死亡22羽,养殖户遂带两只濒死鸭到县畜牧兽医总站就诊。据介绍,发病期间曾肌内注射环丙沙星0.3毫升/羽,但无明显疗效。现将送检鸭的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二、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缩颈,蹲坐不起,两腿无力,消瘦,眼部有混浊的渗出液,眼结膜苍白,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排白色稀便,肛门周边羽毛污染严重。

三、病理变化

肝脏贫血呈棕黄色,腺胃出现瘤状物,胃黏膜发炎、肥厚,胃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白色结节,结节里面包裹着鲜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包囊,切开包囊见有多条细线状虫体,长4~7毫米、粗1毫米,呈红色或粉红色。

四、实验室诊断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中虫卵。虫卵呈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卵内含幼虫。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胃线虫病。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清除鸭舍内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同时加强饲料和饮用水卫生。

2.治疗。用伊维菌素按3克/100千克体重的量拌料投服,同时每100千克饮用水添加50克小苏打(NaHCO3),1天后按0.5%的比例用20%环丙沙星拌料,连用4天。

用药治疗后回访,病鸭的精神状况和采食量恢复正常。为防疾病复发,用左旋咪唑按10毫克/千克体重的量拌料一次性投服。7天后鸭群痊愈。

六、小结

1.浅水水域中各种水草、小鱼、小虾、水蚤、螺蛳和蚌等,均是鸭胃线虫的中间宿主,放养鸭需及时用药驱虫。

2.线虫寄生在鸭胃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感染鸭消瘦、贫血,肝脏因贫血发黄。本病例因没有及时用驱虫药,导致病死率高达2.2%。

3.伊维菌素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驱杀作用,但超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毒,且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在治疗时既要保证疗效又要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中毒。

4.鉴于虫体寄生消化器官产生毒素,并在移行中损伤消化器官引起胃部发炎,并致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可补充一些电解质进行排毒,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促进病鸭康复。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邮编:315700)

藏獒中暑的冶疗方法


中暑是指在强烈日光直射下或高温和高湿度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动物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多,散热少,体内积热,体温升高,引起脑及脑膜充血和脑实质的急性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病症,又称日射病或热射病。2010年6月28日,我们接诊一例藏獒犬中暑的病例,采用降温、降颅压、镇静安神、强心、缓解酸中毒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病犬恢复健康,现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10年6月28日晚10:00时许,名州镇圪凸居民党某电话诉他饲养的一头藏獒犬卧地不起,抽搐,鸣叫,请求给予诊治。畜主介绍,病犬1.5岁,体重约35kg,雌性,当日中午一切正常,晚9:30时回家后发现犬发病。症见:病犬粘膜潮红,眼球突出,卧地不起,意识模糊,头额部肌肉及两后肢抽动,心音亢进,T=39.8℃,P=126次/min,R=71次/min。

二、诊断

藏獒犬舍坐北向南,通风不良,无遮阳降温设备,当日气温最高达38c,根据病犬症状及环境因素诊断为中暑。

三、藏獒治疗情况

采用降温,降颅压,镇静安神,强心,消炎,缓解酸中毒的治疗原则进行诊治。立即用湿毛巾冷敷犬头部,28日晚处方:0.9%生理盐水250ml,地塞米松5mg,20%甘露醇250ml,10%葡萄糖250ml,10%葡萄酸钙50ml,氨苄青霉素3.0g,2%氧氟沙星5%葡萄糖注射液200ml,5%碳酸氢钠150ml,静注(3),安定2ml颈部肌注。在输液时,病犬排尿2次,鸣叫减轻,神志稍安,嘱咐畜主将犬放在阴凉处。

29日早7:00时,病犬抽搐减弱,头颈及两前肢可直立,但两后肢无法站立,眼结膜仍潮红,并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未鸣叫,听诊肠音弱,未见排便,T=39.2℃,P=97次/min,R=51次/min。处方:复方盐水250ml,20%甘露醇250ml,10%葡萄酸钙50ml,10%葡萄糖250ml,氨苄青霉素3.0g,2%氧氟沙星5%葡萄糖注射液200ml,5%碳酸氢钠150ml,静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11:00时,病犬可站立行走,中午排少许粪便。29日下午6:00时,病犬抽搐进一步减轻,但精神仍差,肠音加强,但不食,T=38.7℃,P=88次/min,R=46次/min,处方:复方盐水250ml,20%甘露醇250ml,10%葡萄糖酸钙50ml,Vc30ml,VB12支,氨苄青霉素3.0g,2%氧氟沙星5%葡萄糖注射液200ml,5%碳酸氢钠100ml,静注。复合VB4片,酵母片4片,藿香正气水10ml,口服。氯霉素眼药水点眼。

30日早7:00时,病犬行走缓慢,可自行饮水,不食,未见抽搐,肠音强,T=38.6℃,P=83次/min,R=34次/min,处方:复方盐水250ml,20%甘露醇150ml,10%葡萄糖酸钙50ml,Vc30ml,VB12支,氨苄青霉素3.0g,2%氧氟沙星5%葡萄糖注射液200ml,5%碳酸氢钠100ml,静注。复合VB4片,酵母片4片,藿香正气水10ml,口服。氯霉素眼药水点眼。30日下午5:00时,犬已采食,嘱畜主饲喂易消化食物,健胃药再口服3天,犬舍搭遮阳棚,注意防暑降温。7月8日,回访病犬康复。

小结:

藏獒中暑病易发生于夏季气温高的季节,该藏獒发生中暑,由于犬舍背风向阳,又无遮阳降温设施,再加上病犬被毛厚,散热通道不畅引发。治疗时,可采用冷水降温,降低颅压,安神镇静的方法进行,同时运用抗生素预防炎症发生,再配合健胃,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使病犬早日康复。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仔猪黄痢的中草药冶疗方法和痢疾冶疗药方


仔猪黄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通常仔猪出生后2~3天发病,3~7天内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腹泻,吃奶减少或停止,迅速消瘦,最后昏迷死亡。

预防仔猪黄痢,平时应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产房消毒要严格彻底,不留死角,母猪产后要做好接产工作,仔细消毒rǔ房rǔ头,初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rǔ。母猪在妊娠时应接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让仔猪出生后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抗体;给初生仔猪滴服0.5毫升大肠杆菌ZY-10菌株生物制剂。此外,在仔猪吃奶前灌喂促菌生、调痢生和rǔ康生等药物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仔猪生后12小时内全窝注射或口服抗生素,连用数天,可预防仔猪黄痢发生。一旦发生仔猪黄痢可用氟哌酸:片剂按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两次,首次加倍。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按1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两次。痢菌净5%溶液1毫升,肌注每日两次。

也可以用中草药治疗仔猪黄痢,有以下几种处方:

处方一:南瓜藤烧灰。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调水喂服,每天3次,连服3天。

处方二:南瓜根自然汁。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每次取1酒杯喂服,每天3次,连服2~3剂。

处方三:黄连5克,黄柏20克,黄芩20克,金银花20克,诃子20克,乌梅20克,草豆蔻2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粉碎为末,分2次喂,早晚各1次,连用2剂。

处方四:黄连、黄柏、黄芩、白头翁各30克,诃子肉、乌梅肉、山楂肉、山药各15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共粉碎为末,分9包,每次1包,用温水调匀灌服,每天3次,连服3剂。

处方五:大蒜100克,95%乙醇100毫升,甘草末1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大蒜用乙醇浸泡15天以后每次取汁1毫升,加甘草末1克,调糊供1头仔猪1次喂服,每天2次直至痊愈。

处方六:白头翁2克,龙胆末1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共粉碎为末,供1头仔猪喂服,每天3次,连用3天。

处方七:黄连10克,苍术3克,雄黄0.3克,百草霜或茶油饼(煅炭)4.5克,醋或酸菜水适量。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先将黄连、苍术粉碎为末,再与雄黄、百草霜(或茶油饼炭末)混匀,密封装瓶。同时以醋或酸菜水将药粉调成糊状,用毛笔或小竹片取药涂于仔猪口内,每天1次,分2次服,连服3~4剂。

处方八:秦皮5克,白头翁3克,地榆3克,老鹳草3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水煎浓汁喂服,每天1次,连用3~5剂。

蜜蜂螺旋体病的防冶方法


1.蜜蜂螺旋体病的病原

蜜蜂螺旋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微米。

2.症状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房不久的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很快。患病蜜蜂消化道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

3.诊断方法

显微镜诊断,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10毫升,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1500倍即可观察到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即为蜜蜂螺旋体,从而可确诊此病。

4.流行特点

蜜蜂螺旋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发病率低,病情较轻。

该病原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发病的。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

本病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用综合措施。

5.防治方法

蜜蜂螺旋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药物防治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根据有否混合感染而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单一感染可用青霉素糖水饲喂数次,或青霉素、链霉素各300万单位溶于糖水中饲喂数天。

②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4%甲醛溶液消毒)或5%漂白粉浸泡蜂箱消毒。

③选育抗病蜂种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蜜蜂蛹病的防冶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1.病原

为蜜蜂蛹病毒。

2.症状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粘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在患病蜂群中也有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有的幼蜂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3.诊断方法①症状诊断

(1)蜂箱外观察:

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2)蜂群内检查:

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②鉴别诊断

蜜蜂蛹病的病状常易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③样品送检

如需确诊,可将死亡蜂蛹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做血清学诊断。

4.流行特点

①传播途径

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蜂王是该病的又一重要传染途径。

②发病时间

发病时间:云南、福建出现在12月份,四川在2~4月份,江西、浙江在3~4月份,陕西在4~6月份,甘肃6~8月份。

③发病程度和危害情况

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措施,病情则可得到控制。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群蜂死亡。

④发病相关因素

(1)与温度的关系:

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

(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

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内有充足的优质饲料贮备,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喂蜂,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遇阴雨或寒潮时易发生蜂蛹病。

(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

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较重,喀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则很少发生,就蜂王年龄而论,一般说来,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

5.综合防治技术

①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

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样,在病害流行季节,有些蜂群发病严重,有些蜂群发病轻微,而有些蜂群却不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以增强对蜂蛹病的抵抗力。

②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发展的环境条件

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蜂数密集,加强蜂巢内保温,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饲料,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需给蜂群喂以优质蜂蜜或白糖,并辅以适量的维生素、食盐。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清扫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同时注意勿将病脾调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为传染。

③消毒措施

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100片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巢脾20分钟,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换清水2次,每次10分钟,摇出清水后晾干备用。

④药物防治

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0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