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抖抖病反思河蟹塘溶氧管理问题


20xx,在河蟹养殖成功率普遍较高的情况下,仍有少数塘出现大量蓝藻、烂草、高温缺氧爆塘、抖抖病等问题,笔者接触几家抖抖病较为严重的塘口,最早从六月底开始,最晚在七月底开始,这几个塘都有共同的特点:密度放养在20xx必然发生抖抖病,纵使今年彻底推过、清过塘。然而为什么许多同样情况的塘口不发病?这就与池塘的管理有必然关系。
疾病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感染条件和易感群体。土塘养殖中传染源很难隔离,这就需要避免创造感染条件和减少易感个体。创造好的、稳定水平衡的水环境可以避开感染条件,提高个体免疫力可以减少易感群体。
首先我们来看抖抖病的发病机理
先简要介绍下虾蟹螺原体的特点,我们发现虾蟹并不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的螺原体,而是通过表皮和腮进入到虾蟹血淋巴系统,而血细胞是螺原体重要的靶细胞,螺原体进入血液后被血细胞吞噬后,非但没有被消灭掉,反而在里面形成一个滋生场所,大量滋生后再散出去侵染别的细胞。它的侵染有非常的特异性,侵染所有结缔组织里而不侵染上皮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发病早期虾蟹发病早期并不表现颤抖,而是表现无力、不食,到了后期病原大量侵染神经组织,大概10~15天开始发病,表现为附肢的颤抖,这在河蟹发病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也就是说,抖抖病的感染病原螺原体是在水体中通过河蟹表皮和鳃进入河蟹体内。那么,螺原体有哪些特性,已经在养殖过程中,如何减少螺原体活力呢。
再者,我们发现在有氧情况和无氧情况下是完全有差异的,在无氧情况下趋化性更强,无氧条件下来回的反转运动明显的比有氧情况下要多。大肠杆菌研究的很透彻,这个是引诱物质,大肠杆菌在进行寻找过程中,它也是反转运动来回的去寻找。大肠杆菌是有鞭毛,鞭毛可以引导大肠杆菌运动,而大肠杆菌的鞭毛有双组份系统,由于组氨酸激酶的变化来引导ATP酶,来引导鞭毛运动,从而推动菌体游动。
简单做一个小结,首先是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具有寻找最合适的化学物质浓度的能力,所以具有趋化性;第二,螺原体对磷脂类物质有较高的亲和力,这可能是为什么螺原体特异性寄生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及结缔组织中的的原因;第三,它的趋化性能力基于反转运动和氧气条件,反转运动就是其趋化性行为;第四,螺原体基因组中无双组份系统,它可能具有与传统不一样的双组份系统。这个工作是我的学生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完成的。
从螺原体发病机理的研究团队南京师范大学王文教授的表诉来看,河蟹螺原体本身有个特性:在溶氧低时螺原体的活力比溶氧高时要大得多。
笔者曾在这个常年发生抖抖病的塘口多次检测过溶氧,下面是P1设备检测下的溶氧数据:
所有数据都是早上6点过的检测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这几个塘口在7、8月的早上溶氧非常低,请注意,这是全塘配置微孔增氧的池塘,且基本天天晚上开早上关,凭经验来讲有了增氧机已经万事大吉了,但是实际检测却发现开增氧机的情况下早上溶氧经常低于5,甚至才2点几。而且,养殖老板在这之前还做了件事情:每天清晨4点早起喂饲料!因为老板白天要上班,还有其它正业,所以只能早起喂料。
那么,这个连年抖抖病,几个塘口都有的情况就非常明了了。有时候,太勤劳反而不是好事。在溶氧低的时候,是抖抖病病原最活跃的时候,而在凌晨4点过喂料,以为开着增氧机没事,但实际这时池塘溶氧最低,螃蟹突然在池塘条件不好时大量进食,增加消化负担,饵料利用率低,免疫力大大降低。试问,人到高原上已经缺氧高反了,还大量吃东西,受得了吗?笔者曾去川西登过海拔5300米的雪山,那次就是想着怕路上太饿,在冲顶前吃了过多方便米饭、肉和牛奶,本来是不高反的,结果没多久就呕吐、体力不支。
养殖也是如此,养鱼的老养殖户在溶氧、天气与投食管理上做得非常好。河蟹养殖如果不了解池塘的溶氧、温度和pH等关键数据,不匹配与水平衡对应的管理、喂食、用药方式,只凭经验与个人异想天开随意去干养殖,那么养殖成功率也就非常随意。

相关推荐

“四三法”控制河蟹抖抖病


河蟹“抖抖病”又称“颤抖病”、“环腿病”,是近年来河蟹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目前病因、病原尚未完全清楚,也无预防和治疗的特效药物。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取“四三法”可以控制河蟹“抖抖病”的暴发。
一、基础三条件
1.环境。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5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蟹苗种放养前要清除过多的淤泥,严格用药物清塘消毒,并栽培水草,投放螺蛳,混养滤食性(鲢、鳙等)鱼类,以净化水体,营造一个有利河蟹生长的环境条件。
2.蟹种。选择正宗长江水系、规格适宜的优质蟹苗种,杜绝从疫病地区购买来路不明、经长途贩运的劣质蟹苗种,放养时要对蟹苗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
3.管理。水质要求:前期水肥(透明度25~35厘米),水浅;中期水瘦(透明度25~40厘米),水深;后期水清(透明度45厘米以上),不断换水(进水时要控制和消灭病源)。饵料掌握“两头精,中间粗”,荤、精、青饲料合理搭配,定期添加蜕壳素,复合维生素等,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饵,保证蟹吃足、吃匀、吃好,提高河蟹自身的抵抗力,防止“病从口入”。
二、预防三措施
 一是春季第一次蜕壳前进行一次外用药物预防,一种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常用药物有甲壳净,蟹虫净,纤虫绝杀等,另一种是预防细菌性疾病,常用药物有百毒净,菌毒清、三氯异氰尿酸,金氯1号等;同时投喂3天保肝脏的药饵,常用药物有蟹宁,蟹立康,中药板蓝根等。
二是6~9月中期和上市前分别再用一次除纤毛虫药和内服药。三是饲养期间,每半个月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以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提高水中钙离子的含量,增加水体透明度。
 三、治疗三步骤
 第一步,杀灭蟹体寄生虫(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第二步,外消与内服相结合。外消药可选用溴氯海因、二氯海因、二氧化氯、三氯氰尿酸、非毒净等,根据病情一般一个疗程2~4次。内服药有蟹必康,蟹立康,蟹宁,克抖威,蟹安Ⅲ号,病毒灵、益生素等,上述药物选其一种,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严重时用量加倍或增加用药天数。在河蟹停止死亡后仍需再投喂2天药饵。第三步,河蟹“抖抖病”治愈后,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以适应河蟹生长。
四、用药三注意
 一要对症用药。要知道病因,药病相符,最好在水产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选药、用药,遵医嘱。切忌滥用药物。
二要了解药物。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药物酸、碱性质不注明,用药不当会导致药效下降或无效,甚至起反作用。要少用抗菌素,多用消毒药,尽量不用有残留的有机磷农药,防止产生抗药性和对河蟹内脏器官产生毒副作用。
三要用量适当。一般按说明书使用,根据水的肥瘦度及酸碱度不一样,再在说明书的基础上增加10%左右的量,但不能超过太多,亦不能少用。外用药物要求全池泼洒均匀,内服药物要用粘合剂将药物均匀地粘在河蟹适口、喜食的饵料上。

河蟹抖抖病来袭,您怎么办?



何为抖抖病
河蟹抖抖病又叫河蟹颤抖病、河蟹环爪病。病蟹常爬至离水边10-20xx实践证明,实行生态预防是预防河蟹抖抖病的发生的有效措施,现将防治方法提供养蟹户参考。
预防措施:
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并清除过多的淤泥;
②养蟹池要多种植水草,覆盖面要达到50-60%;
③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尤其是夏秋高温季节要加深池水,每7天是使用一次底益净·除臭型底改(每包3亩)促进分解矿化有机废物,再使用底益净·降解型底改(每袋10亩)或水自然·077(每袋40亩)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澄清水质,保持水体清新鲜嫩。
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的饵料,可拌料使用保肝专用(每包100公斤饲料)、免疫专用(每包130公斤饲料)和应激专用(每包100公斤饲料)提升螃蟹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
⑤定期全池泼洒消毒,可使用立安洁(每瓶8亩)或噬菌专用(每瓶3亩),减少弧菌等有害病菌。
治疗方法:
①首先,调水、改底、补充营养。发生抖抖病的池塘,水质指标大部分超标,特别是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是抖抖病的主要诱发因子。因此,首先要全池泼洒水自然·077(每袋40亩)和EM(每桶10亩),降低池水的氨氮、亚硝酸盐,并根据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情况,决定是否再用一次。
②其次,再用应激专用(每包3亩)和解毒专用(每包3亩)全池泼洒解毒,增强抗应激能力;拌料使用保肝专用(每包100公斤饲料)、免疫专用(每包130公斤饲料),增加河蟹食欲,提高免疫力。停料一天。
③使用立安洁(每瓶8亩)或噬菌专用(每瓶3亩),减少弧菌等有害病菌。
④停料一天后继续拌料使用保肝专用(每包100公斤饲料)、免疫专用(每包130公斤饲料)和应激专用(每包100公斤饲料)提升螃蟹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
⑤一周后,使用生石灰兑水化浆全池泼洒,将池水pH值调至8.5,以巩固疗效。如果池塘中河蟹抖抖病比较严重,可再重复使用一个疗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基本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高温养殖要警惕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河蟹“抖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甚至绝产绝收,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爆发尤为严重。
病症: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抖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病因:
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或气单胞菌。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抖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亚急性型,引发成批死亡,死亡率可达100%;在秋冬低温季节,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蟹种可以正常越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开始陆续死亡。发病原因除与蟹种带病这一内在因素有关以外,与养蟹塘口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种在有丰富优质水草的的环境下养殖不发病,反之则病害严重,甚至绝收。缺乏优质水草、底质不良是“颤抖病”暴发的主要外部因素。
预防“抖抖病”应从清除病源,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着手,主要措施有:
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200kg和15kg。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1-2个月,以求消灭病原。
2、挑选蟹种: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
3、保护、种植水草: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4、移植螺狮: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觅食中等规格的活螺狮。目前,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投放分2次,清明前后一次(300斤左右),6月份一次(400斤左右),保持螺蛳存塘量。
5、加强饲养管理:需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

螃蟹秋后要进补 翻倍规格看溶氧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真正到来。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长江中下游很多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正值三伏天的末伏,暑气未消,后面还跟着“秋老虎”,螃蟹养殖也进入冲刺阶段,池塘的管理松懈不得。
进入三伏天以来,由于台风雨水的影响,气温基本维持在35度以下,蟹塘水草环境和螃蟹的生长情况基本稳定,只有部分养殖区域(高淳、当涂等)的螃蟹出现了颤抖病和不明原因的伤亡。但是大暑中伏天后,很多地区的螃蟹吃料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每个池塘的吃料量差异很大,按照每亩放苗1000-1200只计,吃料(商品料)少的每亩1.5斤,多的每亩达到6-7斤。此外,大部分池塘螃蟹的蜕壳不是很理想,很多池塘的螃蟹第四壳都还没有结束,仍处在稀稀拉拉的蜕壳中,夹草的蟹、空肠空胃的蟹以及黄壳蟹有很多,甚至有些池塘里已经出现不蜕壳的蟹(成熟母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确保螃蟹安全渡过三伏天,保证螃蟹蜕壳翻倍率。仅供参考!
拉草护草,增加溶氧
草多、草烂,易缺氧,毒素多
俗话水“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对于河蟹养殖的重要性,但水草管理不好,就会成为螃蟹养殖的致命杀手。进入三伏天后,气温升至30度以上,很多蟹塘水草开始衰败,尤其以伊乐藻为主的池塘,衰败趋势更明显,水草开始出现烂根、漂浮,水色发红等,水体溶氧急剧下降;在气温达到35度以上时,螃蟹会出现生理性缺氧,食欲开始下降,部分蟹塘水草日产氧量趋向0值,甚至达负值,从而螃蟹出现“吃料陡降、上岸趴草头”等现象,如果此现象持续太久,就会出现,空肠空胃、吐黄水、甚至水瘪子的情况。建议早晚看溶氧,白天溶氧值要是低于6mg/L,晚上不低于3mg/L,看池塘水草情况,拉去过多水草,环沟塘必须拉去一半以上沟槽水草;非环沟塘,也要拉出空间,并用竹竿固定其他水草。拉完水草后,采用卫底(每袋3亩)处理黑臭底泥,然后用FS活力菌(每袋3亩)调下水质。如果气温持续35度以上,应抬升水位最高,有条件的可以加到滩田80公分,同时夜间加开增氧机连续增氧。对于水草环境不错的池塘,水草未出水面,定期使用水金膏(每瓶6-7亩)或者藻澎湃(每瓶7-8亩)提高高温期水草活力,同时干撒草立健或草立健2型加固草根。
另外,在处暑时节后,建议拉去大部分水草,降低水位(滩田上50公分左右),保证充足的光照,然后使用水金膏+藻乐肥或者藻澎湃+藻澎湃进行肥水培藻,能够极大的提高水体溶氧,保证螃蟹最后一壳的翻倍率。
高温消耗,秋后进补
35度以上气温,螃蟹生理性缺氧,活力下降,蜕壳困难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螃蟹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增加冰鲜鱼(投料量的60%以上)的投喂,并合理搭配饲料(投料量的20%以上)和玉米(投料量的10%左右)进行投喂,具体根据每个池塘螺蛳和吃料情况进行搭配,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螃蟹最后一壳蓄积能量。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丁克(每瓶200斤料),以螃蟹的采食量,促进营养吸收,快速恢复螃蟹体能。
秋后暑热,促进蜕壳
螃蟹蜕壳不同步,黄壳蟹多,空肠空胃多
因秋后末伏和“秋老虎”的存在,高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目前很多池塘出现螃蟹蜕壳不同步,有的已经开始蜕5壳,有的还在蜕四壳,有的四壳、五壳都在蜕;甚至有的池塘螃蟹已经不蜕壳了,这样的池塘一般都是缺氧严重或者滥杀蓝藻的池塘。出现以上情况的蟹塘,建议泼洒金维安+离子钙,促进螃蟹尽快蜕壳,避免影响到处暑后螃蟹的最后一壳,确保翻倍率和提早上市。
看水草,测溶氧,促进采食
综上所述,螃蟹养殖到这个时候,拼的就是最后一壳的翻倍率,因此这个阶段的用药和喂料都应该围绕着如何提高池塘溶氧和提升螃蟹采食进补能力着手。

从河蟹塘缺氧伤亡虾蟹说开去


每年一到高温季节都会有部分蟹塘发生缺氧而伤亡虾蟹的事例,甚或引发一些不愉快的纠纷。从另一角度思考说明我们的河蟹养殖技术仍没有成熟,尚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河蟹养殖也属农作范围,但相对于水稻、三麦的种植技术,甚至水产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都有一定的距离。
本来可以超前预防、本来可以避免的。如温度骤变、风向逆转、暴雨突降、蓝藻的处理、倒藻的偶发、水草的腐烂等等这些还较为常识的东西,就缘由我们重视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而发生了本该预防本该避免的缺氧伤亡虾蟹的情况。
其实渔池内的主角耗养仅占塘口总溶氧的30%以下,而70%以上的溶氧被烂淤、腐烂有机质、游游生物等占用去,蟹塘多了项水草夜间耗氧。对照今年持续特高温的特殊年景,水草烫伤死亡较多,故塘口相对待分解的有机质相对徧多,我们管理时就应规避,如常用底改放在晴天上午用,克服底改进行分解工作时也耗氧的不足,慎用一些加速有机质分解的药物如石灰、枯草芽孢杆菌等。
当今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农业多少靠天收,自然的影响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对长期高温、长期低温,雨多雨寡等变幻无常的气候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规避,没有科学成熟的参照预案。即使部分群体部分塘口养得相对好些,遗憾的是可复制性差,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碰巧。
仅仅这些也就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河蟹养殖技术还仍不成熟,仍然需要各个键结点的从业人员去摸索去观察去学习去总结去提升,去成就打造河蟹养殖的阳光产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6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