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河蟹爬坡的四大原因及处理方法


每年的立秋前后,酷热难耐,池塘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急剧变化,虾蟹频繁地爬坡上草,严重的影响生长速度,甚至发病损蟹,这给我们养户朋友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经过海大技术员的长期在塘边跟踪观察并检验池塘各项指标后,总结分析蟹爬坡上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并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
一、酸碱度过高
1、酸碱度的高低可以用pH值来衡量。
①当pH值高于9.2,螃蟹摄食减少;
②高于9.5,会影响螃蟹蜕壳,造成爬坡;
③高于10.5,会损伤鳃部,引发碱中毒。
2、诊断方法:检测发现pH值大于9.5,爬坡时间多发生于晴天傍晚或午后。
3、处理措施:
①使用海联科黑精灵(2斤/亩)+虾多宝发酵液(5斤/亩)泼洒速降pH。
②第二天使用海联科3102竞争营养和光照,降低藻类光合作用,稳定pH值。
③拉除部分水草,适当换水或加水。
④对碱硬度不足的水体,可使用熟石灰(10斤/亩)全池泼洒,提高水体缓冲能力。
二、底质腐败
1、腐败物:包括水草、淤泥、残饵、粪便等,这些物质的腐败会导致以下结果。
①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热,引起底部温度升高;
②产生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虾蟹中毒;
③恶化水质,影响水草生长和引发螃蟹不适。
2、诊断方法:肉眼可见明显的烂草,检测发现有氨氮、亚盐积累,水质发黑或发红,水草腐烂。爬坡时间多发生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
3、处理措施:
①及时拉掉发黑腐烂的水草;
②对于烂草严重、水质过浓的蟹塘,建议先换点水,再使用海联科3213(5亩/瓶)+海联科201(5亩*米/瓶)改底调水,活化底泥;
③第二天使用20%过硫酸氢钾(5亩/公斤)+粒粒氧(2亩/瓶)分解有机质,降解氨氮、亚盐,视情况连用2次;
④之后使用海联科蟹草肥(10亩/包)+3101(5亩/包)+钙镁磷肥(10斤/亩)促进水草生根发芽。
三、底部缺氧
1、底部缺氧:螃蟹对溶解氧的要求一般在4mg/L以上,当溶解氧小于2mg/L时,螃蟹便会出现不适反应,为躲避缺氧环境开始爬坡或上草。主要有原因:
①藻类老化:高温季节水质过肥,藻类老化,白天产氧不足而晚上耗氧过多而缺氧;
②藻类不足:高温季节水质清瘦、水草腐烂发黑,藻类和水草光合产氧能力不足而缺氧;
③浮游动物过多:池塘中水中“红虫”聚集成群时,大量耗氧,藻类被大量摄食变清或浑浊;
④养殖密度过大,合理的放养密度为800-1000只/亩。
2、诊断方法:检测底部溶解氧小于2mg/L,pH值偏低于8.0,肉眼可见螺蛳靠岸、水虱子发红、鱼浮头等现象。爬坡时间多发生于半夜至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
3、处理措施:
①当天使用海联科3201(5亩*米/瓶)+应激灵(5亩*米/瓶)化水全池泼洒;
②傍晚使用缓释型增氧产品海联科3202(10亩/包)加水捏坨全池干撒。
③晚上使用急救型增氧产品海联科粒粒氧(2亩/包)全池干撒;
④消除缺氧因素: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引起缺氧,可在第二天采用灯光诱捕抽水法排出塘外或杀虫剂杀灭。如果是藻类缺乏引起缺氧,可在第二天在采用藻生元(15亩*米/桶)+磷速补(15亩*米/包)培藻肥水。如果是水质老化引起缺氧,可在第二天采用浊水清(3亩*米/包)+10%过硫酸氢钾片(3亩*米/包)调节水质。如果是密度过大引起缺氧,应及时分塘或起捕,以降低密度。
四、水温过高
1、水温:螃蟹的生存水温为1-35℃,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当水温低于5℃,基本停止摄食,当水温高于30℃,为躲避高温,会大量上岸乘凉或打洞穴居。
2、诊断方法:检测发现表层水温高于35℃,底部水温高于30℃,一般发生在高温期水位小于60公分或水草不好的池塘。爬坡时间多发生于太阳落山后至第二天太阳升起。
3、处理措施:
①对于水草好的塘,直接加深水位,平滩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环沟保持2米左右。
②对于水草不好的塘,需要架设浮草如水花生、水葫芦,为螃蟹提供遮阴场所;
③有条件的可打深水井,每天加注新水,高温季节保持水温在30℃以下。

相关推荐

水质问题引起的河蟹爬坡的处理方法



1.养殖户姓名:张学兵;
时间:20xx5月12日;
技术员:庄铁。
2.池塘条件:
面积:18亩,
水深:平均60公分,
水草:伊乐藻,
形状:长方形。
3.放养日期、规格及数量:河蟹,放苗3000只/亩。
4.疾病流行情况、水质及鱼体检测(按日期记录):
氨氮:无,
亚硝酸盐:无,
ph:9.4以上。
5.分析及诊断:
基本情况:河蟹大量上岸,白天晚上都有,基本不吃食,泥鳅有跳跃现象;
分析:之前张老板的塘口就有点肥,但看起来还可以,由于前段时期温度突然变高导致塘口突然变成老绿水,新生藻类快速生长,同时藻类也不断老化死亡,水质恶化的同时产生大量藻毒素,导致河蟹大量上岸。
6.处理方案:
晴天第一天上午:二氧化氯3袋(轻量杀死部分藻类);
下午:底康1号6袋(改善底质,减少耗氧物质和死藻,降低风险);
第二天上午:养水宝6瓶;
第三天上午:菌美1号6袋;
第六天追加底康1号4袋,养水宝4瓶。
7.效果跟踪:
使用的第二天下午养殖户认为水色效果不太理想,但河蟹上岸少了许多;
第五天水色基本恢复正常,透明度达到30公分左右;
第六天追加底改和养水宝。
8.效果对比:
使用前
使用后
点评:河蟹上岸一般都是水质或底质的原因造成,包括水质中有毒物质超标。第一天使用二氧化氯和底康1号可以改善水质、底质,还能氧化降解藻毒素、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是河蟹减少上岸的好方法。但是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河蟹上岸,体质不佳,用二氧化氯会存在风险,加久养宝和底康1号会好些。后续使用养水宝、菌美1号可从微生物分解方面调节水质,使水体保持良好状态。

黄鳝四大疾病的生态防治方法



一、感冒

病因及症状:由于水温骤然变化超过±5℃,使正常的生理因素跟不上体外温度的变化,引起黄鳝身体皮层渗透不平衡和体液代谢受抑制,体温调节通路闭塞。发病时黄鳝皮肤失去原有光泽,严重者呈休克状态。此病多发于夏季。

防治方法:(1)加强水温、水质控制,换水时水温温差不超过±5℃。(2)换水时,水应先冲入池中的缓冲坑中,并以细流注入。(3)所换新水,每次不可超过全池老水的1/3,综合状况好时或水体水质极度恶化时,可适当多换一些,但注水不可太急。

二、发烧病

病因及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人工放养密度过大又不及时换水,致使黄鳝分泌的黏液大量积聚、发酵、释放大量热量而使水量骤升,水中溶氧下降,抑制和破坏了黄鳝的正常代谢而引起黄鳝发病,病鳝表现为离穴、神经质窜游、相互缠绕翻滚、体表黏液脱落、头部肿胀、极度不安等。

防治方法:(1)更换池水,同时进行水体增氧。(2)降低放养密度,及时换水。(3)用0.07%浓度的硫酸铜水溶液按每平方米水体5毫升的用量泼洒全池。(4)混养部分泥鳅,以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三、萎缩症

病因及症状:由于放养密度过大,饵料不足,小黄鳝受到大黄鳝的压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鳝体萎缩,病鳝体色发黑、消瘦、头大身细。严重时会丧失食欲,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1)提供充足饵料。(2)严格进行分级饲养。(3)饲料久缺时可降低放养密度。(4)发病早期及时增加新鲜饵料,如蚯蚓、蛆等。

四、缺氧症

病因及症状:由于鳝池内水体温度较高,各种理化反应加剧而没有及时处理,使水体溶氧下降,造成缺氧。此时黄鳝无法抬头呼吸空气,使机体呼吸功能紊乱、血液载氧能力剧减而导致头脑缺氧。病鳝表现为频繁探头于洞外甚至长时间不进洞穴,头颈部发生痉挛性颤抖,一般3~7天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1)严格进行水质测控管理,保持水体的综合缓冲能力。(2)高温季节时,要及时采取增氧、降温等措施,预防疾病发生。(3)发病后要立即换水,同时进行水体增氧。(4)及时捞出麻痹瘫软的病鳝,以减清水体承载负担。

河蟹蜕壳后伤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地 点:南京溧水
养殖户:李老板
面 积:33亩
【池塘情况】
水质上风口浑浊、略有透明度,下风口较浓,有少量油膜,平均水位70公分左右,伊乐藻暂时正常,无脏物附着且有白根。3-4天前巡塘可见草下边上有大量空壳,草上饵料剩余较多,最近几天突然发现螃蟹伤亡,一天伤亡20-30只不等,而且逐步增加。观察伤亡螃蟹有部分软壳,肝脏、鳃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颜色部分发白,鳃丝发黑,肠道无食,池边上发现少量螃蟹白天伏草,活力较差。
【水质指标】
PH:9.2
氨氮:0.5mg/L
亚硝酸盐:0.2mg/l
【情况分析】
池塘水质情况较差,表现为有机污染物较多,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同时由于不注重改底,底部吃剩的小鱼等脏物发酵分解,产生油膜,导致水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升高。正逢螃蟹大量蜕壳,严重影响螃蟹蜕壳,螃蟹蜕完壳后体质较弱,毒素和有害菌的侵袭导致部分螃蟹蜕完壳后伤亡。
【处理措施】
1.第一天上午,使用卫底(2亩/袋)全池干撒,改底增氧,氧化底部过多残饵。
2.第一天下午使用FS活力菌(2亩/袋),全池泼洒,分解水中过多有机污染物。
3.第二天上午,全池泼洒优碘(2亩/瓶),杀灭有害菌,控制细菌性疾病蔓延,隔一天再用一次。
4.第二天下午,使用金维安(3亩/袋),全池泼洒,增强体质,同时用利肝舒拌料,连喂3天,保肝护肝。
【处理后回访】
用药2天后,回访李老板,发现伤亡有所控制,基本维持在3-5个一天,水体透明度有所提高,白天无螃蟹上岸伏草。
【总结】
到了养殖中后期,水质环境较差,螃蟹蜕壳往往会出现大量伤亡,因此建议一定要在大量蜕壳前将水质调好,做好预防工作,并且在蜕壳后一定要及时消毒,减少蜕壳后螃蟹不明原因死亡,只有做好“蜕壳前解毒、蜕壳时强体、蜕壳后消毒”这三步,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螃蟹蜕壳期伤亡,提高蜕壳成功率。

四大方法助力黄鳝安全越冬 春节前后上市卖好价格



为了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不少养殖户将黄鳝囤积至春节前后出售。下面介绍几种黄鳝越冬方法。

一、水中越冬法
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黄鳝就停止摄食,入穴冬眠。为了让黄鳝安全越冬,用土池养鳝越冬的,池体建成长方形,南北向,池埂北高南低,有条件的可将北面池埂建成1.5米以上的挡风墙。9月中旬养殖池的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后期换水而不改变水位,同时池内土层的厚度不低于50厘米,便于黄鳝筑洞越冬,确保池底水温在0℃以上。当气温0℃以下,水面结冰时,必须把冰块打碎并捞走浮冰,以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黄鳝缺氧死亡。而网箱养鳝越冬时在黄鳝停食后将箱底腐烂的水草清理干净,同时保证箱内有充足的浮草供黄鳝攀附。水中越冬法操作简单易行,但在冬季起捕比较麻烦,而且成活率较低,特别是网箱养鳝越冬死亡率较大。

二、泥中越冬法
水温低于12℃时逐步排干池水,使池底表层泥土保持湿润,黄鳝停食后不要随意搅拌池底泥土或改变表层形状。可在泥土表面覆盖1层厚10~20厘米的稻草或草帘,注意草层下预留空隙,池的四周应清沟沥水,这样可起到透气防寒的作用。这种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黄鳝成活率高,体重消耗较小;缺点是平时需专人看管,起捕较麻烦,不能及时出售,适合鳝苗越冬。

三、室内越冬法
水温降到10℃以下时将池塘中的黄鳝起捕洗净,存放入室内水泥池中养殖,水泥池面积以3~8平方米为宜,水深不超过50厘米,用水为干净的外塘水或井水,进水时温差不可大于3℃,黄鳝和水的比例以1︰2为宜。前3天每天换水1次,以后每隔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时都应清理干净水底的代谢物,同时保证室内温度在2~5℃。该方法暂养黄鳝较安全,成活率高,行情好时可随时出售;缺点是平时管理操作麻烦,黄鳝体重消耗较大,适合成鳝越冬。

四、大棚越冬法
水温低于15℃时将黄鳝转入塑料大棚内越冬。棚内池水水位控制在50~70厘米,并放置水花生,投放量占水面的1/3。水温12℃以上时需适量投喂,直至停食为止,并注意调节水质,防止大量代谢物耗氧。保持棚内气温2~8℃。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注意揭膜通风。发现大量黄鳝将头伸出水面时,应注意增氧。该方法有利于延长黄鳝的生长时间,增加体重,提高成活率,而且便于起捕出售;缺点是成本太高,管理操作较繁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8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