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肝片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肝片吸虫病(Fasciolosis)

兔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Fasciolahepotica)寄生于肝胆管内所引起的。本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对养兔业的危害也十分严重,有时可引起大批兔只死亡,北京地区曾有多起因饲喂水草而导致兔肝片吸虫病暴发的报道。

病原体

肝片吸虫虫体扁平,呈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035mm,宽513mm。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锥I头锥后方变宽,称为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有很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其稍后方为腹吸盘。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肝片吸虫的生殖系统特别发达,且为雌雄同体,可自体或异体受精。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着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16132m6682m。

生活史

肝片吸虫的成虫在肝胆管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1530℃)、充足的氧气、水分及光线的条件下,卵经1025d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人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继续发育(在我国常见的肝片吸虫中间宿主为4种椎实螺,即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经历胞蚴、子雷蚴和母雷蚴阶段,最后发育为100--1000条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然后附着在水草上,脱去尾部,变成圆形的囊蚴.

当兔吃迸了含囊蚴的水草后,囊蚴中的幼虫就在兔的小肠中脱囊而出,钻入肠粘膜,最后穿破肠壁进入腹腔,再经肝包膜进入肝实质巾。幼虫在肝脏中经过一段时问的移行后,进入肝胆管中,约经2个多月发育为成虫。

症状

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因感染幼虫的数量、兔体的免疫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常见的为慢性病例。病兔出现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异嗜,消瘦,虚弱,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病初发热,喜伏卧,粘膜苍白,黄痘,逐渐衰弱,肝区有压痛。病后1~2d常发生死亡。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肝片暖虫的致病作用及其所致的病理变化常依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与感染的数量有关。当有大量囊蚴感染时,在其初进入兔体时,幼虫穿过小肠壁并再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和肝组织的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有数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可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中有血性液体,出现腹膜炎病变,这是导致本病急性死亡的原因。

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和毒性物质的作用,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早期肝肿大,后期萎缩硬化,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郁滞而出现黄疸。胆管象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壁有磷酸钙、磷酸镁等盐类沉积,使内膜变得粗糙,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兔出现贫血和水肿等症状。再加上虫体本身以宿主的血液和细胞作为营养,结果导致宿主营养不良,体质消瘦,出现典型的慢性肝片吸虫病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变化和粪便检查

进行综合诊断。进行虫卵检查可采用水洗沉淀法。虫卵大,长卵圆形,金黄色,卵的窄端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卵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中部常较稠密)和一个常偏于后端的卵胚细胞。

治疗可采用下列药物进行驱虫;

1.硝氯酚(MCnichloropholan):12mg/kg体重,肌肉注射。

2.双酰胺氧醚(Diamphenethidc):口服10%混悬液,一次剂量为100mg/kg体重。

3.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35mg/kg体重,拌入饲料中喂服。

4.肝蛭净(Fasinex):12mg/kg体重,口服。对成虫及童虫均有效。

5.蛭得净(Acedist):12mg/kg体重,加水口服。对成虫效果很好,对童虫则效果较差。

预防

根据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及其发育史特点,制定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1.对病兔及带虫兔进行驱虫,

2.及时清除兔粪,并进行堆集发酵处理:

3.注意饲草和饮水卫生,不喂沟、塘及河边的草和水,

4.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相关阅读

兔肝的肿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肝的肿瘤(TumorsoftheHiver)

兔的胆管腺瘤(或囊腺瘤)和它的恶性演生物胆管腺癌(肝内胆管原发癌)比较常见。呈单个的大肿瘤块,或者大小不同的多个肿瘤块两种形式。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没有包膜。由于大体病变呈蜂窝状多囊室结构,室内充满均质的液体,所以常被描述为囊腺瘤。在组织学上是由分化程度不同的小胆管组成(图1、图2),基质中某些区域粘液榉变性,另一些区域是纤维组织性的。

这种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胆管上皮受到强度刺激有关,据了解,任何有害的刺激均可诱发兔的胆管上皮增生,尤其是兔的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steidae)感染,引为深思的问题是胆管癌的发生可能起源于增生的上皮。早期生长的和小的胆管腺瘤,与癌相比,细胞分化好。中、后期胆管腺瘤,瘤体增大,细胞分化较差。非腺瘤区的肝胆管组织结构正常。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从细胞高度分化的错构瘤到缺少明显分化的小胆管囊性蜂窝样癌肿。常见癌组织移植到腹膜、横膈膜和肠系膜上。

兔肝脏胆管腺瘤病例,主要在尸体剖检中偶然发现的,在临床上难以查觉,所以生前的诊断不确切。

鹅前殖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的前殖吸虫寄生于鹅的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及直肠所引起的疾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前殖吸虫病的临诊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鹅外表无明显症状,母鹅开始产薄壳蟹或软壳蛋或畸形蛋,随后产蛋率下降,有时仅排出卵黄或少量蛋清。一这是由于虫体以吸盘及体表小刺刺激输卵管黏膜,并破坏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石灰质的产生过多或停止,继而破坏蛋白腺的功能,引起其他物质的分泌过多,从而导致输卵管壁的不规则收缩所致。这一阶段持续约一个月。

第二阶段:患鹅出现明显的临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腹部膨大、下垂,步态蹒跚,两脚叉开,从泄殖腔排出卵壳碎片或流出石灰质、蛋白质等半液体物质。这一阶段持续1周左右。

第三阶段:患鹅体温升高,渴感增强,腹部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边缘潮红,泄殖腔及腹部的羽毛脱落,四周粘满污物。若继发腹膜炎时,则呈企鹅步行姿态,患鹅经2~3天或经一周左右死亡。

二、病理变化其主要的病变是输卵管发炎,输卵管黏膜严重充血、增厚,在黏膜上可找到虫体。有时输卵管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可以看到外形皱缩、大小不一,内容物变质、变性、变色的卵泡,并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物。此外,法氏囊、泄殖腔亦见有炎症变化。

三、流行特点前殖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蜒。虫体寄生在鹅的直肠、输卵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内,所产的虫卵随着粪便一同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的肝脏发育成胞蚴,胞蚴形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又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被其吸入肛门孔中,在肌肉中变为囊蚴。当蜻蜓的稚虫过冬或变成为成虫时,这些囊蚴在蜻蜓稚虫或成虫体内都保持有生活力。当鹅吞食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虫时即遭感染。囊蚴一经过消化道,发育成为童虫,最后从泄殖腔进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

前殖吸虫病多为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蜒出现的季节有关。每年5~6月份,为蜻蜒活动盛期,故本病多发生在每年的5~6月份。温暖和潮湿的气候可以促使本病的散播。

四、病原诊断鹅的前殖吸虫病的病原体是前殖科的楔形前殖吸虫Prgsthbgonimuscunea-tus(Rudolphi,1809)。另寄生于鹅的前殖吸虫有好几种,常见的还有:卵圆前殖吸虫P.ovatus(Rud,1803)、透明前殖吸虫P.peUucidus(Linstow,1873)、日本前殖吸P.japonicus(Braun,1901)、卡罗前殖吸虫P.karausiake(Layman,1926)等。

楔形前殖吸虫的虫体扁平,红色,外形呈梨形,长2.89~7.14毫米,宽1.70~3.71毫米。体表有小刺。口吸盘近似圆形,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的后方。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对称排列。卵巢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主叶,每个主叶又分为2~4小叶,位于腹吸盘后方,虫体的右侧。虫卵呈椭圆形,具有小盖,大小为0.022~0.024毫米0.028~0.013毫米(图4-17)。

对本病的确诊是剖检患鹅找虫体并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在不安全鹅群中,每三个月普查一次,一旦发现患鹅,立即进行驱虫。预防性驱虫可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半月进行一次。

(2)鹅舍及运动场每天打扫粪便,并堆放在固定场所进行生物热除虫。

(3)消灭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可用化学药物,如1:5000的硫酸铜。

二、治疗四氯化碳:其剂量是,2~3月龄鹅用1.2毫升,成年鹅2~4毫升,加等量的水或米汤均匀混合后灌服。间隔5~7天,再投药一次(可用胃管投服或食管膨大部注射)。在治疗时,要检查患鹅的体质和大小,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增减药物的剂量。病重的(特别是有腹膜炎或卵黄性腹膜炎)患鹅则难以治愈(也无治疗价值)。鹅只在服用四氯化碳后18~20小时,便发现有虫体排出,并可延续排虫3~5天,多数虫体崩解。因此,在治疗后必须把患鹅关在固定场所内3~5天,病鹅排出的粪便应收集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同时应改善饲养管理,增加营养,促进患鹅康复。

六氯乙烷:每只鹅0.2~0.5克,混在饲料内或以米粉制成的小丸投给,每天1次,连用3天。服用六氯乙烷的注意事项与上述四氯化碳相同。

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用200毫克均匀拌料,一次喂饲。

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用6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连用两天。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兔类鼻疽(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类鼻疽(Melioidosis)

本病是由伪鼻疽单胞菌(PseudomonaspseudomaIlel)引起兔、啮齿类等多种动物的一种疾病。以各组织的千酪样小结节及出现鼻、眼分泌物、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形成由粗糙到粘稠以及呈奶油色至橙黄色的菌落。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条端鞭毛、与铜绿色假单胞菌十分相似,有时呈二极染色。本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应用DNA杂交试验表明,伪鼻痘假单胞菌与鼻疽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

本菌对啮齿类、猫、狗、猪、山羊、绵羊、马和人类有致病力,兔和豚鼠对本菌高度易感。本病自然发生于啮齿动物和兔,通过跳蚤等昆虫的叮咬而在这些动物中传播。有人认为本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它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属于正常栖居菌。当家免感染本菌后,由于外部和内部环境改变,从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造成本病的爆发。

症状

当家兔感染本菌发病后,鼻腔内流出大量分泌物,鼻粘膜潮红。在眼角也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兔表现呼吸急促,甚至由于窒息而死亡。另外,病兔体温升高、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公兔睾丸红肿、发热。母兔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的症状或造成孕兔流产。

病变

本菌进入机体后以菌血症形式经淋巴系统扩撤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细菌扩撤到肺脏和鼻粘膜后,在鼻粘膜处形成结节,这些结节可能破溃形成溃疡。肺脏出现结节或弥散性斑点,在慢性病例可见肺脏的突变。腹腔和胸腔的浆膜上有许多点状坏死灶。睾丸和附睾组织有千酪样坏死区域.在全身的淋巴结,特别是颈部和腋窝淋巴结内有千酪样的小结节。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而不能只靠临床检查或血清学试验。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傲为家兔活动性或近期感染本菌的一个判断指标。

治疗

联合应用二甲比林、磺胺二甲恶唑与新生霉素、四环素可治疗本病。

兔坏死杆菌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坏死杆菌病(Necrobacillosis)

坏死杆菌病在家兔中也称为Schmorls病,它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尤其是面部、头部、颈部、舌和口腔粘膜膜坏死,溃疡和脓肿为特征的散发性疾病。

病原

坏死杆菌(Fusobac~eriumnecrophorum)为一种多形态、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病灶中和新分离出的细菌,呈长丝扶,内含有圆球状物。经多次培养后才成为长的杆菌。用石炭酸复红、石炭酸硫堇和姬姆萨染色法能很好地着色,较短的杆菌着色均匀,长成菌丝的杆菌则着色不均匀。该菌生长条件严格,对氧十分敏感,只有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在5%-10%的CO2环境中生长最佳。在厌氧培养籍中很难从固体培养基上得到初代培养物,这主要因为细菌与空气接触,破坏了细菌的生理状况。本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要使细菌生长旺盛,必须在培养中加入血清、血液、或酵母浸出液及还原剂半胱氨酸。培养物在初期生长后迅速死亡,一般情况下细菌在多数培养基内生长1--2周后死亡,但个别菌株可以保持其活力达数月之久。在有碳酸钙的肝脑培养基中本菌可存活一年或更长。本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麦牙糖和水杨苷,产少量的酸和气体。在马血琼脂培养基上产生溶血,不液化血清和明胶。在透明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早期菌落呈毛绒状或致密状。在绵羊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灰色,直径为13mm。用含有0.02%结晶紫、0.61%亮绿和苯乙醇的蛋黄等四个生物型琼脂培养基可选择性地培养本菌。本菌有A、B、AB、C。

培养物可置犊牛血清中于-70℃冻存,或于脱脂牛奶中冻干保存。

本菌因能产生靛基质,能把乳酸盐变成丙酸,而与其它梭杆菌区别。

本菌抵抗力较弱,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很快死亡,一般在室温下只能生存一周,易被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杀死。

流行病学

坏死杆菌是许多动物和人类消化道内的一种共生菌。当动物在污秽的环境中生活时,常易感染本茵,特别在有粪便堆积的圈舍更是如此。

本菌很少或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或粘膜,但由于各种外伤、病毒感染或其它细菌感染而使组织受损伤时,细菌可乘机进入动物的受损部位,在体内繁殖,造成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病变为坏死、脓肿形成和腐臭。有时在体内出现菌血症,从而把细菌散播到肝脏和其它器官。坏死杆菌含有一种标准的脂多糖内毒素,其主要成分为类脂A。另外,本菌还含有一种有溶血活性并具有保护性免疫原性的细胞质蛋白毒素。小鼠的实验感染表明,本菌能在肝脏内繁殖,引起灶性坏死和单核巨噬细胞的集聚.

幼兔比成年兔对本荫更加易感。肉食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对本茵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临床症状

病兔停止摄食,流涎。在唇部、口腔粘膜和齿龈等处发生坚硬的肿块,随后出现坏死、溃疡,形成脓肿。在较严重的病兔,颈部、头面部以至胸部出现类似的病变。本菌也可以在腿部和四肢关节的皮肤内繁殖,发生坏死性炎症,或侵入肌肉和皮下组织造成蜂窝质炎。这种坏死性炎症可持续存在数周到数月,病灶破溃后,在病变组织散发出恶臭气味,此时体温升高。体重减轻、厌食,最后衰弱或死亡。

病变

口腔粘膜、齿龈、舌面、颈部和胸前皮下、肌肉坏死。淋巴结,尤其是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千酪样坏死病灶。许多病例的肝脏、脾脏,肺脏等处有坏死灶或伴有脓肿,同时出现胸膜炎和心包炎。腿部有深层溃疡的病变。有些病例多处见有皮下肿胀,内含粘稠的化脓性或千酪样物质,在病变部位的静脉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变化。

诊断

根据患病的部位、组织坏死的特殊变化和臭味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取病变组织边缘作涂片染色,并取病料迅速按种子适宜的选择性培养基,如Fales和Teresa培养基,置于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

动物试验,给家兔静脉注射坏死杆菌培养物。兔常因血管出血和栓塞而死亡,肝脏、肺脏及脑髓出现坏死病变,皮下注射于11--20d死亡,同时注射部位也发生坏死。

防制

注意兔群的饲养管理,经常对兔笼用具进行消毒。防止兔的表面皮肤、粘膜的各种损伤对已经破损的皮肤、粘膜加以治疗,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水洗涤。

对已经发病动物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疗效果很好.目前尚无有关坏死杆菌疫苗使用的成功报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