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山羊的优点和生产性能

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是世界公认的著名肉用山羊品种。

外貌特征:

被毛白色,头颈部和耳为棕红色,从额中至鼻端有1条白色毛带。头粗壮,耳大下垂,前额隆起,公羊角较宽且向上向外弯曲,母羊角小而直。颈粗厚,四肢较短。皮肤松软,颈部和胸部有皱褶。该羊具有良好的肉用体型,体躯呈圆桶状,背腰宽厚平直,前胸较宽,后躯发达,臀部和大腿肌肉丰满。

年龄判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尔山羊各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最直观的变化是角与牙龄。牙龄的变化是判断年龄的常用方法。通常按永久齿的变化来判断:一对永久齿年龄为8月龄至1岁;二对永久齿年龄为1.5~2.0岁;三对永久齿年龄大约为2.5岁;四对永久齿年龄约为3.0~3.5岁。

波尔山羊具有以下优良生产性能:

生长速度快:

波尔山羊的生长和肥育性能优于其它山羊品种,主要表现为体型大,生长速度快。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成年公羊体重可达80-100千克,母羊60-80千克,单羔初生重5千克以上,断好重(100日龄)25-30千克,日增重200克以上最佳上市体重一般为38-43千克。

繁殖能力强:

波尔山羊全年均可发情,其性周期为20天左右,发情持续时间为1-2天,初次发情时间为6-8月龄,妊娠期约150天。具有多产特性,双羔率50%以上,三羔率30%以上,还有20%左右可产四羔。

肉、皮质量好:

波尔山羊屠宰一般在50%以上,在所有肉用羊中最高。波尔山羊肉质细嫩、口味好。板皮面积大,手感厚实,质地均匀,弹性好。成年羊皮均可达到商业一级裘皮标准。

相关知识

郏县红牛:优点、特征及生产性能


郏县红牛主产于郏县,因而得名郏县红牛。郏县红牛经当地农民长期选育培育,而成为优良的役肉兼用牛,位列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1983年被列入河南优良畜禽品种志。

多年来,该品种经过精心的选优淘劣,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工作,生产性能大大提高,品种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中心产区也由原来的鲁、宝、郏三县发展到鲁、宝、郏、汝四县市。据统计,郏县红牛九七年底存栏28.跖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2.6095万头,种公牛1100头,未成年及哺rǔ的公犊4.O万头,母犊10.35万头。在能繁母牛中用于黄改肉的26900头,用于配种的公牛600头。

主产区数量及分布:

产地(或分布):郏县红牛分布于河南省郏县、宝丰鲁山、汝州四县市等地。现存栏总数为28.064万头。主要分布于郏县的大李庄、王集、白庙、渣元等乡镇,存栏10.4万头;宝丰沿汝河两岸的石桥、赵庄、闹店、李庄、周庄、商酒务等乡镇,存栏4.6万头;鲁山县主要以辛集、张官营、滚子营、马楼、让河等乡红牛分布最集中,现存栏5.2方头。汝州市与郏县接壤的纸坊,尚庄、小屯、焦村、骑岭等红牛饲养比较集中,量多质优,总存栏数1.56万头。

主要特征:

郏县红牛体格中等大小,结构匀称,体质强健,骨骼坚实,肌肉发达。后躯发育较好,侧观呈长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体型,头方正,顿宽,嘴齐,眼大有神,耳大且灵敏,鼻孔大,鼻镜肉红色,角短质细,角型不一。被毛细短,富有光泽,分紫红、红、浅红三种毛色。公牛颈稍短,背腰平直,结合良好。四肢粗壮,尻寅长稍斜,皋丸对称,发育良好。母牛头部清秀,体型偏低,腹大而不下垂,膏甲较低且略薄,rǔ腺发育良好,肩长而斜。

郏县红牛垂皮发达,肩峰稍隆起,尻稍斜,四肢粗壮,蹄圆大结实。公牛鬐甲宽厚,母牛rǔ房发育较好,腹部充实。成年公牛体高为126.1厘米,体重为425千克,母牛分别为121.2厘米和364.6千克。最大挽力公牛为405.6千克,母牛为322.9千克。未经肥育成年牛屠宰率为51.5%,净肉率为40.9%,眼肌面积为69平方厘米,骨肉比1:5.1。公牛1岁达到性成熟,母2岁开始配种,繁殖年限为12~13年。

主要性能:

1)役用性能:郏县红牛体格大,肌肉发达,骨骼粗壮,健壮有力,役用能力较强。目前,仍是山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据测定,阉牛的最大挽力为421.6公斤,公牛为409公斤,母牛为317.4公斤;一对中型成年阉牛一天可耕地3-4亩,挽车速度每小时4公里,载重2000公斤,日行30公里。

2)肉用性能:郏县红牛肉质细嫩,肉的大理石纹明显,色泽鲜虹。据测定,其熟肉率为59.5%(范围56.2-64.8%)。据对10头20-23月龄阉牛,肥育后屠宰测定,平均胴体重为176.75公斤,平均屠宰率为57.57%,平均净肉重136.6公斤,净肉率44.82%。

3)繁殖性能:在通常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牛初情期为8-10月龄,初配年龄为1.5-2岁,使用年限一般至10岁左右,繁殖率为70-90%,产后第一次发情多在2-3个月,三年可产两犊,犊牛初生重20-28千克。母牛配种不受季节限制,一般多在2、8月配种。公牛12个月龄性成熟,2岁开始配种,一头公牛可负担50-60头,最高可达150头。一次射精量3-10毫升,精于密度5亿/毫升升以上,原精子活力0.7以上,精子耐冻性良好。

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


摘要: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影响、噪音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需提供一个舒适的饲养环境。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不但受到饲养品种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饲养环境的影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相对湿度、温度、噪音以及空气质量。

1光照

光照是蛋鸡稳定、高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蛋鸡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及光色的种类对产鸡的生产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光照时间。蛋鸡对光照时间表现的较为敏感。增加光照时间可以刺激蛋鸡分泌性激素,使产蛋量增加,反之则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使产蛋量减少,但是光照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鸡蛋的破损率。一般在产蛋前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6h,产蛋后期为16.5h。光照时间的变化对蛋鸡的性成熟起着重要的影响,递增的光照下蛋鸡的性成熟较早。恒定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较为重要,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不稳定会使产蛋率下降,增加产双黄蛋和无黄蛋的机率。

光照强度。产蛋鸡的光照强度范围为0.1~5lx之间,在此范围内,蛋鸡的产蛋量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长而增长的。一般蛋鸡在0.1lx就可以正常产蛋,在2lx的产蛋量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当超过5lx后,产蛋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光照强度过大不但不会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反而会对蛋鸡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的现象,使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都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蛋鸡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光照强度以5lx为最佳,即鸡舍内每平方米以3~4W为宜。

光照颜色。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光照的颜色不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红光的效果最好,白光次之,紫光几乎对产蛋性能不产生作用。

2.温度

温度对蛋鸡的产蛋量、鸡蛋的品质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2~23℃时,蛋鸡即可以保持较高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舍内的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蛋量和蛋壳的质量下降越明显。研究表明,舍温在24℃时,每升高0.5℃,蛋重下降0.5%,每升高1℃,采食量会减少2%,产蛋量也随着下降。当温度高于35℃后,就会有部分蛋鸡中暑死亡。蛋鸡比较耐寒,但是温度过低而会导致蛋鸡的活动迟缓,饲料损耗,生产性能下降,当舍内的温度降到9℃以下,蛋鸡就很难维持正常的体温和产蛋高峰期。如果温度继续降低,产蛋率会继续下降,甚至停止。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鸡舍内适宜的环境温度,做好夏季防暑,冬季御寒的工作。

3湿度

舍内环境的相对温度在高于85%或低于35%时,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湿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常伴随着不适宜的舍内温度。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鸡舍内的湿度为40%~80%。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蛋鸡的羽毛污秽,空气中的灰尘、碎屑、饲料飞沫会形成微粒刺激鸡的消化道黏膜,而使鸡患咳嗽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湿度再大,会吸附一部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如果高湿伴随着高温,会导致鸡体散热困难,不但会影响生产性能,还对健康不利。高湿低温时,鸡会失热过多,容易受凉感冒。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低,舍内过于干燥,当低于17%时,会导致蛋鸡皮肤干燥,出现脱毛现象,还会使舍内粉尘和灰尘增多,导致呼吸器官发生病变。

4噪音

当蛋鸡生活的环境的噪音在90~100分贝时会引起蛋鸡产蛋性能暂时性的下降,如果蛋鸡继续生活在此噪音下会慢慢适应,但是如果长时间生活在高于这一强度的噪音的环境下,会导致生产性能进一步的减少。当高于130分贝后,会导致蛋鸡体重下降,甚至发生死亡。研究表明,在低强度的轻音乐下,鸡群较为安静、惊群的发生机率减少,还可以促进蛋鸡的性成熟,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5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空气质量可能使蛋鸡维持较为稳定的产蛋量。如果舍内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健康、产蛋量、蛋壳的质量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鸡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其中氨气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硫化氢会刺激蛋鸡的呼吸道黏膜,还会引起眼结膜炎,使蛋鸡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二氧化碳本身对机体没有毒性,但是会造成蛋鸡缺氧,使食欲减退,严重者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要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

天祝白牦牛的生产性能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品种,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而成的特有畜种。它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

【外貌特征】

天祝白牦牛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耐严寒。头部发育正常,眼大有神(选留有黑眼圈的)。角粗长、黄褐色,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后上方呈月牙形伸出,角轮明显,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全身肌肉发育良好,皮肤为粉红色,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前躯发达,胸宽而深,后躯较前躯差,但发育正常,尻部一般较窄。四肢粗短、结实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圆,蹄叉闭合良好,蹄壳为黑色或淡黄色,质地致密,善于爬山。尾形如马尾。

【生产性能】

1.生长发育。天祝白牦牛晚熟,一般4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初生重公犊牛为10~13公斤,母犊牛为8~11公斤。平均断奶日龄20天,断奶重70公斤。初生至4岁,公牦牛增重200~230公斤,母牦牛增重160~180公斤。1~2岁增重最快,公牦牛年平均增重58~60公斤,母牦牛为57~59公斤。

2.繁殖性能。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与当地黑、花牦牛基本无差异,一般母牦牛12月龄第一次发情,初配年龄母牦牛为2.5~3岁,初配体重160公斤。发情季节为6~11月份,个别母牦牛12月份也会发情,7~9月份为发情旺季。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小时,发情周期为22.195.49天,具有一次发情受胎率高的特点,平均为76.5%。怀孕期为255天。多为2年产1犊或3年产2犊/,产犊母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连产母牛占6.07%~15.02%。母牛产后到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平均为105天。终生可产犊6~9头,最高可达20头。公牛一般在10~12月龄时具有明显的性反射,但多数不能发生性行为。在2周岁即具有配种能力,但实际在母牛群中参与初配的公牛年龄为3~4岁,利用年限为4~5年。目前公母牛均为自交,公母配种比例为1∶15~1∶25。

3.产绒、毛性能。天祝白牦牛一般在6月中旬剪毛(对公牛进行拔毛),每年剪(拔)毛一次,在剪(拔)毛前先进行抓绒,尾毛两年剪一次。成年公牦牛平均剪(拔)裙毛量为3.86公斤,绒毛量为0.46公斤,尾毛量为0.68公斤;成年母牦牛相应为1.76公斤、0.36公斤、0.43公斤;阉牦牛相应为1.97公斤、0.63公斤、0.41公斤。全身被毛纤维分为粗毛、绒毛和两型毛,不同类型毛纤维中,无髓毛占75%以上,这是天祝白牦牛毛的显著特点,也是其珍贵品质的主要标志。

4.产乳性能。天祝白牦牛在高山草原放牧条件下,产乳母牦牛带犊自然哺乳,一般对产第一胎的母牦牛(牧民称为头玛)不挤乳,主要是调教母牦牛让犊牛哺饮;产乳年龄3~15岁,6~12岁为产乳盛期,年产乳量在450公斤左右,其中2/3以上的乳由犊牛哺饮。6~9月份为挤乳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至八月十五中秋节),挤乳期为105~120天,日挤乳一次,日挤乳量0.5~4.0公斤,乳脂率为6%~8%,另据乳成分测定,挤乳期平均干物质16.91%,脂肪5.45%,蛋白质5.24%,乳糖5.41%,灰分0.77%。

5.产肉性能。天祝白牦牛肉蛋白质含量20.20%,脂肪11.87%,灰分0.87%。肉质鲜嫩,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肌纤维较细,灰分较高或矿物质丰富,热能值和氨基酸含量高,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甘肃文英)

杂交羔羊生产性能测定试验报告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为促进肉羊养殖业发展,引进了国外优质肉羊品种多赛特和当地母羊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掌握多赛特公羊和当地母羊进行经济杂交后所产羔羊(多蒙F1代)的初生重、各月龄体重、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后净肉重等真实数据,更好地了解杂交羔羊和当地羔羊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养殖效益对比情况,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从2013年3月20日开始,在商都县蒙都肉羊养殖基地进行了羔羊养殖对比试验。试验均采用现场称重的方法,分别测定羔羊的个体生产性能,到2013年8月22日生产性能现场测定和屠宰称重工作全部结束。通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发现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杂交羔羊在日增重、出栏体重、屠宰率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现将本次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测定地点的选择
本次羔羊生产性能对比试验,羔羊初生重、各月龄体重、出栏体重、日增重的测定在商都县蒙都肉羊养殖基地进行,羔羊屠宰率、净肉重的测定在蒙都肉羊屠宰场进行。
1.测定分组标准和工作安排
本次生产性能测定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随机选择多蒙F1代50只作为试验组,第二组从基地和养殖场周边养殖大户处选择当地母羊和小尾寒羊杂交所产羔羊50只作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日作为第一次测定日,以后每月20日定时进行测定,直到两组羔羊5月龄出栏为止(以当地羔羊自然出栏时间为参考标准)。用于生产性能测定的两组羔羊,出生日期范围设为不超过3天,各组羔羊通过初生日期排序,随机取样,并佩戴耳标作为跟踪测定标识,试验期间两组羔羊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
2.测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羔羊初生重、1月龄体重、2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5月龄体重和屠宰率、净肉重。试验期间对羔羊饲草料变化、断奶时间、育肥方式等基本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并详细记录。
二、测试羔羊的饲养管理方法
羔羊25日龄内以母乳喂养为主,15日龄起开始训练采食饲草料,以自由采食为主。25~50日龄,每只日补饲羔羊全价料200克(每天分两次补给),补饲量由少到多逐步过渡,优质青干草自由采食。51~75日龄,日补饲混合精料250克(羔羊全价料和玉米各125克,分两次饲喂),优质青干草0.25~0.75千克。75日龄后每日补饲混合精料0.3~0.4千克,青干草、青贮1~1.5千克,分4次投喂,自由饮水,以后根据生长发育情况调整饲草料喂量,()直至出栏。
三、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统计
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多蒙F1代(试验组)平均初生重为4.36千克,3月龄平均体重为22.29千克,5月龄平均出栏体重为40.38千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361.75克。当地羔羊(对照组)平均初生重为3.82千克,3月龄平均体重为18.49千克,5月龄平均出栏体重为31.43千克,平均日增重为281.75克。试验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出栏体重比羔羊组提高0.54千克、3.8千克和8.95千克,平均日增重高80克。
四、屠宰测定
生产性能测定结束后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羔羊集中到蒙都肉品加工厂,停止饲喂24小时后分别称量宰前体重并做好记录,然后开始屠宰,屠宰时在颈下缘喉头部割开放血;剥皮后从寰枕关节处切断去头,前肢从腕关节、后肢从飞节处割断去蹄,然后顺腹中线开膛取出内脏(保留肾脏),用吊钩倒挂30分钟后称量羊胴体重,然后剔骨并称量净肉重、骨重。
1.宰前体重。屠宰前平均体重试验组为(40.382)千克,对照组为(31.433)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多8.95千克。
2.产肉性能。平均胴体重试验组为21.6千克,对照组为13.7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7.9千克。
3.屠宰率。屠宰率试验组为49.52%,对照组为44.04%,试验组比对照组高5.48个百分点。
4.净肉重。平均净肉重试验组为15.92千克,对照组为9.01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了6.91千克。
5.净肉率。净肉率试验组为40.22%,对照组为32.08%,试验组比对照组高8.14个百分点。
从以上各项指标看,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经方差分析,差异为极显著(P0.01)。
五、结论与分析
1.多蒙F1代在增重率、屠宰率、瘦肉率、羊肉品质等方面明显高于当地羔羊,收购价格一直比当地羔羊高2元/千克。
2.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条件下,经过5个月的饲养,试验组活体销售收入为1211.4元(40.38千克30元/千克),而对照组活体销售收入为880.04元(31.43千克28元/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销售收入提高331.36元。
3.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羔羊2月龄内有一生长高峰,而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3~5月龄,2~3月龄期间日增重速度则减缓,在实际测定时还出现少数个体月体重不增长的情况。
4.在饲养环境、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济杂交后代羔羊初生重、出栏前各月龄体重、日增、屠宰率、净肉重都比当地羔羊有很大程度提高,养殖效益增加330元/只以上。在我市全面实行禁牧舍饲的大环境下,选用优质肉羊公羊和当地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是降低绵羊存栏总量,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加快高档肥羔生产,增加养羊业科技含量,全面实现养羊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联系地址:贺勇李红光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家畜改良站;叶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邮编:012000)

复合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影响分析


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已引起很大的争议。鉴于抗生素的负面效应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一些有效克服抗生素添加剂的弊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替代品被开发出来,并在猪、禽、反刍动物饲料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文就酶和复合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断奶仔猪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由某猪场提供60头、体重约6kg的健康断奶仔猪作为试验猪。按单因子对比试验设计分组,设置1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1个试验组(基础饲粮+0.3%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每组2个重复栏,每栏15头。采用过渡料预饲7天,正式试验21天。
1.2试验材料
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活性成分包括酶和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1.3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用法和用量
(1)专用饲料添加剂使用的第一周用量加倍。
(2)使用初期(5~7天),应激期,病后恢复期添加量按日粮的0.15%添加(连用5天)。
(3)拌料:按日粮的0.1%添加,即每1000g菌种拌料1000kg。为确保充分混匀,可先用少量日粮与本品充分混匀,再按比例均匀混至规定用量。
(4)饮水:每1000g本品泡水1000~1500kg,搅匀后静置半小时,取上层液体直接饮水。沉淀物(载体)拌料,勿将沉淀加入饮水器中,以免堵塞。
1.4试验饲粮
本次试验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型,其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5饲养管理
试验前,对整个猪舍、猪栏、地面和饲养器具进行消毒。进猪前,先对试验猪空腹逐个称重,然后进行分组,采用过渡料预饲7天,正式试验21天。在正式试验开始时,再次对试验猪空腹逐个称重并进行同质性检验,个别调整使两组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时,试验正式开始。每天上午、下午各饲喂两次(时间分别为7:30、11:00,15:00、18:00),自由采食,采用压嘴式饮水器供水。验期间按照猪场的日常管理要求进行生产管理。每天做好饲料消耗记录,观察试验猪的生长状况、粪便状况、健康状况(主要记录腹泻率),做好相关记录工作。试验结束日对试验猪进行称重
1.6试验指标测定
试验考察指标为平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腹泻率等。
1.7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情况见表2。
表2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结束时,试验组仔猪均重高于对照组。在平均日增重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组27g/头,提高11.1%。试验组和对照组耗料增重比分别为1.25∶1和1.42∶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腹泻率分别为4.50%和6.00%,试验组比对照组腹泻率降低了1.50%。可见,饲粮中添加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降低腹泻率。
2.2使用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的经济效益分析
添加使用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3。从表3可见,试验组、对照组的毛利分别为46.1元/头和33.41元/头,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12.69元/头。
表3经济效益情况
注:仔猪基础饲粮7.5元/kg,复合添加剂180元/kg,仔猪价格18.3元/kg
3讨论
3.1仔猪生产性能问题
从生理角度看,断奶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对饲粮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有限,而外源的乳酸菌等与消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消化系统的这种缺陷。因此在理论上,当仔猪饲粮中添加了外源的乳酸菌等消化酶后,应该是有利的。本研究结果表明仔猪饲粮使用酶和活菌复合添加剂后,其生产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与的一些研究结论一致。
3.2仔猪健康状况
在饲粮中添加酶和活菌复合添加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状况有所改善。具体原因可以认为是由于使用酶和益生菌复合添加剂后,有益活菌在消化道内环境占优势地位,抑制大肠杆菌等可以引起腹泻的有害菌;同时复合添加剂中消化酶有利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减少了腹泻的发生。
4小结
综上所述,益生菌作为仔猪胃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是维持胃肠道内微生物的重要防御机制。通过试验分析,在饲料中使用酶和复合益生菌,对断奶仔猪不但没有危害还可以在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一项研究。
参考文献
吴钦鹏.夏季猪群安全生产之我见.中国猪业,2013(06).
范国歌.高效复合益生菌的研制及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2011

如何提高蛋鸡夏季生产性能产蛋率


近几年来随着罗曼、海兰和海赛等优良品种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入舍母鸡78周产蛋量20公斤以上)其对环境、管理、营养和疫病防治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现正值夏季,如何使鸡群适时开产,并能维持一个好的产蛋高峰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温度

通风换气是个宝,任何药物替不了通风不良乃百病之根源。加强通风不但能提供给鸡群充足的气氧气,还能将有害气体排出舍外。从而减少呼吸道病的发生机会。当舍内气温降低后,由于鸡的饮水量接近正常从而避免了鸡通风过量饮水来散热,消化液被冲淡,影响消化功能和鸡粪过稀不利清除的不良影响。加强通风可靠安装换气扇和吊扇,有条件者可采取纵向通风效果好,当洒水降温时,一定要结合通风措施,否则会造成高温高湿环境对鸡群更为不利。及时清理舍内鸡粪,杜绝饲料的污染和霉变也是很重要的。

二、供给足够的营养和饮水

饲养指南中标出的采食量是鸡群在正常室温下进行的。当鸡舍温度超过30℃时,鸡的采食量要减少10%以上,比如鸡的全价料中含粗蛋白17%,当少吃10%时,相当于提供给鸡群一种15.3%粗蛋白的饲料,同时代谢能、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和钙磷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都要相应减少,这会使鸡群的开产体重和高峰体重达不到标准而造成开产晚,蛋重小,高峰不理想,没有产蛋后劲,脱毛现象严重,免疫功能降低,易爆发各类疫病。

炎热的夏季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固然重要,然而能量更不容忽视,因为能量决定蛋鸡产蛋率。能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时还会出现痛风,尿酸盐中毒等症状的发生。饲料中粗蛋白达到18%比较容易,单靠玉米使代谢能达到2800大卡/公斤以上确是不现实的。在山东龙口蓬莱等养鸡水平高的地区的做法是把饲料麸皮去掉,加入2%花生油,最好添加2%的高能磷脂取代油脂,即降低成本,又能实现蛋白质与能量的平衡。夏季产蛋高峰仍不低于6个月,好的鸡群8个月以上。增加饲喂次数,改变喂料时间。应抓好早晨和傍晚两个采食高峰,夜间12点增加1次,饮水中经常加入维歧丽宝,饲料中添加千分之二益酶丽维。喜欢用各种预混料的养鸡户,可把添加量增加10%。对增加营养,减少热应激,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延长高峰期至关重要。夏季鸡群是靠增加饮水和排尿次数来散发体内热量的,不可避免地造成鸡粪稀薄,这要先靠加强通风降低舍温和调整饲料配方来调节饮水量,万万不能人为限水,否则会影响蛋壳品质,蛋重和产蛋量。

三、及时防控新母鸡病的发生

新母鸡病是近几年来我国蛋鸡生产中最为突出的条件病之一,给养鸡业带来很大损失。刚开产的鸡群当产蛋率超过20%时陆续爆发,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冬夏尤为严重。

发病原因:

1、血氧太低。当夏季室外温差太小或通风不良时造成血氧含量过低。

2、呼吸性碱中毒。当鸡群呼吸排热的同时造成大量CO2流失,导致体内PH值上升,碱性偏高中毒。

3、血液粘稠度增高。鸡舍夜间关灯后鸡群要继续排尿散热,血液水分迅速减少而粘稠,心力衰竭而死。

4、营养不足。主要是饲料配方不合理和采食量减少所致。

5、热应激造成体温升高。由于新母鸡羽毛丰厚,晚间活动量减少,热量不易散出,凌晨1-2点为死亡高峰。

临床症状:该病症状分为急慢性两种:

1、急性病鸡往往突然死亡,开产后当鸡群产蛋率达20-80%时死亡最多,在表面健康产蛋较好的鸡群白天拣不出死鸡,但第二天早晨可见鸡死在笼中,越是高产鸡群发病率越高,死鸡冠尖发紫,肛门外翻,体重膘份很好,剖检可见肝脏质淤血,肺淤血、肠黑色、卵黄膜充血。输卵管内有时存一个软壳或硬壳蛋。因病鸡有消化道症状,腺胃糜烂和卵黄充血破裂等现象,故往往被误认为大肠杆菌,新城疫和流感病等。

2、慢性病鸡肌肉神经麻痹导致瘫痪或偏瘫。病鸡拿出笼外饲养1-3天转好,鸡群发病严重时全群产蛋率下降10%以上,(如与其他病混合感染时产蛋下降幅度会更大)蛋壳品质下降,经治疗后,2-3周能恢复。

防治措施:

饮水中加入冰鸡灵+泻痢快克,冰鸡灵是防治新母鸡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冰鸡灵具有增加血氧含水量、中和体内碱性、刺激鸡群的采食饮水量、降低体温和缓解热应激等功能,是一般的抗热应激药品所不能比拟的。泻痢快克主要用于修复肠粘膜,治疗肠道疾病及退烧之用。另外,饮水要加入维歧丽宝,饲料中添加益酶丽维,夜间12点开灯半小时,加水加料增加鸡群活动量,及时挑出病鸡。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上能控制病情不死鸡,效果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提高蛋鸡夏季产蛋数量,关键在于改变思想观念。

第一、增加饲料营养浓度,不是单纯的增加成本,当鸡群采食量减少10%时,相应增加10%的投入,使每斤全价料成本增加6-7分,并未增加养鸡户的额外开支(如一群鸡在室温21-25℃时采食100斤料而在30℃以上时只采食90斤,少吃10斤料,按0.8元/斤把少吃的8元料款再投入到90斤料中应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把由鸡嘴中省下的7分钱再还给它而已)。况且一年当中夏季需要营养会更多一些。

第二、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添加油脂,提高能量水平。

第三、一些人认为鸡群没死鸡或死鸡很少而引不起高度重视,殊不知尽管症状很轻,这时可能相当一部分鸡只已经发病或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只有从改善环境,增加营养和及时用药防治出发,才能使鸡群安度夏季,创造一个更好的经济效益。鸡群接种疫苗三不宜来源:中国畜牧报不宜在鸡产蛋率上升期接种疫苗这是因为蛋鸡开产后由于巨大的生理反应,机体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感染疾病。如果此时接种疫苗,就会在鸡群本来就很脆弱的机体上又增加了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使鸡群的产蛋率降低甚至停产。降低蛋鸡饲养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蛋鸡群进行的所有免疫接种都应该在开产前进行。鸡群开产后只能进行必要的饲养管理。如果鸡群一旦发生疾病,也不要采用抓鸡的方式给药,最好采用饲料或饮水给药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既可以避免疫病的发生,减少应激,不影响鸡的产蛋率,又可以使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提高蛋鸡饲养的经济效益。

淑浦鹅的产地主要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产于湖南省淑浦县等地。

特征:体形高大,体躯稍长呈圆柱形,公鹅颈高扬,直立雄壮;母鹅体形稍小,羽毛有白、灰两种,白色居多。早期生长速度较快,在放牧条件下饲养,其10周龄体重可达3.5kg 以上,在舍饲条件下饲养,10周龄上市体重可达4kg以上,成鹅全净膛70%-80%、半净膛87%-88%。成龄公鹅体重6.5 -7.5kg,母鹅5.5-6.5kg.公鹅6月龄配种,母鹅7-8月龄开始产蛋,年产蛋30枚左右,平均蛋重200g.公母配比一般1: 3-5,受精率90%以上,受精蛋的孵化率为93.5%,全年就巢 3-4次。肥肝经填饲育肥可达630g淑浦鹅生长快,耗料少,觅食力强,增重快可以作为生产肉鹅杂交的父本,而且生产肥肝性能优秀,是我国生产鹅肥肝的优良品种之一。种公鹅可利用 3-5年,母鹅可利用5-6年。

30~60 日龄麻鸭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的需求使得养鸭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成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农村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据FAO公布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鸭饲养量达23.6亿只,占世界鸭总养殖量的75.4%;鸭肉产量达235万吨,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8.17%。在现代肉鸭养殖技术中,饲料的科学配制是最重要的,而配制饲料的核心是科学地确定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水平。国内近几年来对肉鸭能量和蛋白营养需要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鸭饲养后期或育肥期(30~ 49日龄)蛋白质需要量为12%~18%。我国肉鸭饲养标准规定肉蛋兼用型肉鸭配合饲料4周龄至7周龄的营养指标是代谢能11.72 MJ/kg、粗蛋白质17%,8 周龄至上市的营养指标是代谢能12.14 MJ/kg、粗蛋白质15%。目前关于肉用麻鸭能量、蛋白需要量的研究很少。在已颁布的肉鸭饲养标准中能量、蛋白需要量的确定仅来源于少量的试验研究,并且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其结果不一定十分适合我国的其他地方品种。本试验通过测定日粮能量和蛋白添加水平对肉用麻鸭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探讨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肉用麻鸭生长后期(30~60日龄)适宜能量、蛋白水平,为麻鸭日粮的科学配制以及规模化养鸭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取30 日龄健康商品代麻鸭(公、母各半)1 440只,均重(591.325.48) g,随机分成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试验采用43双因子试验设计,共12个处理,设4个代谢能(ME)
水平(10、11、12、13 MJ/kg)、3个粗蛋白(CP)水平(13%、15%、17%)。饲养试验为期30 d。

1.2 试验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试验采用玉米-豆粕-杂粕型日粮,试验日粮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添加剂含量全部相同,赖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水平随蛋白质水平按比例变动。不同处理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饲养管理
转栏前用烧碱和金典分两次喷洒消毒,以后每周都用BBP(邻苯二甲酸苯基丁酯)和金典轮换对栏舍周围消毒,每隔3 d用稀释600倍的百毒杀带体消毒。尽量保持鸭舍内干燥。试验鸭为全期网上平养,PVC管供山泉水,自由采食,24 h光照,试验期每天饲喂两次:分别是早上7点和下午3点。各组试验鸭在一个舍内,管理条件一致。免疫程序按照公司规定进行。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分别在麻鸭30、40、50、60 d的早上7点对试验鸭空腹称重,记录试鸭的始重、末重和各次称鸭重,每隔1 d统计剩料量。计算日均采食量、日均增重和料重比。

料重比=日均采食量/日均增重。

1.4.2 屠宰性能指标测定及方法

60 d时从每个重复组中随机选取2只接近各重复均重试鸭,每处理8只,共96只。用腹部开口法取出其内脏,解剖分割,剥离腹部脂肪和肌胃周围脂肪,称腹脂重,分离胴体左侧胸肌和腿肌并称
重。称屠体、全净膛、半净膛、胸肌、腿肌、腹脂和肝脏重量,计算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以上操作参考杨宁《家禽生产学》中鸡的屠宰测定中与鸭有关的部分。

1.5 数据处理
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13.0 进行双因素方差法,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并标注。

2 结果
2.1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 d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 d麻鸭各期体重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饲粮能量水平极显著地影响40、50日龄麻鸭的体重(P0.01),比较整个试验期的体重结果:10 MJ/kg代谢能组的体重显著高于12和13 MJ/kg代谢能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麻鸭60日龄体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表现出体重随能量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饲粮蛋白水平极显著地影响麻鸭40、50 和60 日龄的体重(P0.01),17%蛋白水平组的试验各期麻鸭体重显著高于13%组(P0.05);饲粮能量与蛋白互作作用对麻鸭的体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从各处理组来看,低能量的处理2组和3组麻鸭各期的体重都比较大,而中高能量组的8组整期体重都较小。


2.1.2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日均采食量、日均增重和料重比的影响(见表3)30~60日龄)的采食量,17%蛋白水平组的日均采食量显著高于15%和13%蛋白水平组(P0.05);饲
粮能量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日均采食量影响极显著(P0.01),并且各能量水平组间的日均采食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麻鸭采食量以第3组的99.64 g/d(ME 10.00 MJ/kg,CP 17.00%)最高,高出最低的第10 组(ME 13.00 MJ/kg,CP 13.00%)22.3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互作对30~60日龄麻鸭日采食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饲粮蛋白水平极显著地影响麻鸭30~60日龄的
日均增重(P0.01),饲喂不同蛋白水平日粮的麻鸭日均增重呈现高蛋白中蛋白低蛋白的趋势,高蛋白日粮组日均增重显著高于低、中蛋白水平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麻鸭日均增重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互作对麻鸭生长后期(30~60日龄)日均增重影响显著(P0.05)。饲粮蛋白水平显著影响30~60日龄麻鸭的料重比(P0.05),高蛋白日粮组料重比显著低于低蛋白日粮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极显著影响麻鸭的料重比(P0.01),各能量组料重比趋势为:高能量组中高能量组中低能量组低能量组,并且4个能量组间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饲粮代谢能和蛋白质互作对麻鸭的料重比无显著性影响(P0.05)。



2.1.3 饲粮能量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每克增重所耗能量和蛋白量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见,饲粮能量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每克增重耗能的量影响极显著(P0.01),随能量水平的升高,所需能量不断增加,且各能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日粮蛋白水平也显著影响每克增重耗能的量(P0.05),表现为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每克增重所需能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从各处理组来看,低能量水平各组每克增重所耗能量都比较低,与中高能量各组都差异显著(P0.05)。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每克增重需蛋白影响都极显著(P0.01),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每克增重所需蛋白的量逐渐增加,而随能量水平的升高,每克增重所需蛋白的量却逐渐减小。从各处理组来看,处理3组每克增重所需蛋白的量最高,为0.82 g,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粮能量和蛋白互作对30~60日龄麻鸭每克增重所需蛋白影响极显著(P0.01)。



2.2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60日龄麻鸭屠宰性能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见,饲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麻鸭60日龄的屠宰率、全净膛率以及腿肌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水平对60日龄麻鸭胸肌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高蛋白日粮组胸肌率显著高于中、低蛋白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60日龄麻鸭胸肌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10 MJ/kg代谢能组麻鸭60日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11和13 MJ/kg代谢能组(P0.05);饲粮蛋白水平对60日龄麻鸭腹脂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饲粮能量水平极显著地影响麻鸭的腹脂率(P0.01),其腹脂率的高低顺序为:高能组中高能组中低能组低能组,且高能日粮组的腹脂率显著高于其它3 个能量组(P0.05),中高能量组(12 MJ/kg)的腹脂率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中低能量组(11 MJ/kg)和低能量组的腹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各期体重的影响

从本试验对麻鸭生长后期(30~60日龄)各期的体重数据来看,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最低能量组和最高蛋白组各期的体重都高于其他组,这一结果恰好与麻鸭生长中期的体重相反,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原因可能是麻鸭生长后期对蛋白特别是氨基酸的需要量大于前期,而对能量的适应范围较大,后期麻鸭羽毛生长旺盛,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也可能是本试验设置的蛋白水平过低,最高的蛋白为17%。

3.1.2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麻鸭日均采食量随着能量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蛋白水平对其影响则相反,但饲粮能量和蛋白质都极显著地影响平均日采食量(P0.01)。结果表明,饲粮能量水平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采食量下降,这与Cabel等(1991)报道的家禽有调节采食量来满足能量需要的本能相一致。蛋白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生长后期麻鸭的日采食量,这可能与麻鸭的生长速度有关,高蛋白日粮组麻鸭的生长速度大于低蛋白组,所以需要采食更多的日粮。

从本试验研究麻鸭日均增重的结果来看,麻鸭日均增重随能量增高呈现下降的趋势;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著上升。这与蔡江(2006)对麻羽肉鸭的研究结果相同。在麻鸭生长后期,能量对麻鸭的增重影响较弱,能量较低的试验组取得了较好的生长效果。

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麻鸭的料重比有着极显著或显著的影响(P0.01、P0.05),且13 MJ/kg代谢能组和17%蛋白组有更好的饲料转化率,但13 MJ/kg代谢能组的日均增重最低;
而17%蛋白组却有最高的日增重,这说明了在夏季气候28 下,高蛋白含量对麻鸭生长的重要性,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出入。原因可能是:一是麻鸭属于小型肉鸭品种,在夏季体内热增耗较小,本品种鸭喜欢运动,它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所以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证生产;二是虽然低能量组有较高的日均增重,但低能量组的采食量远大于高能量组,这是造成低能量组料重比大的原因之一。在麻鸭生长后期,代谢能水平在10 MJ/kg左右较好,这一结果低于樱桃谷鸭和有些麻鸭、半番鸭研究的推荐值。如英国樱桃谷鸭场樱桃谷鸭的推荐标准代谢能值为 12.899 MJ/kg。沈添富(1988)研究认为,土番鸭能量浓度为12.08 MJ/kg,王康宁(2000)在《鸭饲料配方技术问答》一书中推荐番鸭能量需要量为 11.72 MJ/kg,麻鸭的为11.51 MJ/kg。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在高能量水平时,高蛋白质水平组的料重比小于其它各组,能量水平高的组其料重比较低。当蛋白质水平较低时,能量对料重比的影响显著。贺建华等(1994)研究表明,代谢能约为12.7 MJ/kg时,3~7周龄粗蛋白水平16.97%时,天府肉鸭可获最大日增重,这些研究的蛋白水平值与本试验很接近。其研究结果也表明,饲粮能量水平低时,增加蛋白质水平会导致料重比上升;饲粮能量水平高时,增加蛋白质水平,会降低料重比。并且从中可以看出,蛋白质与能量的互作作用对料重比的影响很小。

3.2 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日粮对60日龄麻鸭屠宰性能的影响从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饲粮能量与蛋白水平对30~60日龄麻鸭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麻鸭胸肌率影响极显著(P0.01),高蛋白组胸肌率显著高于其它蛋白水平组(P0.05),蛋白质水平的提高有增加腿肌率的趋势,但是这种影响较小。

本试验表明,60 日龄的麻鸭腹脂率随着能量的增加极显著提高(P0.01),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也呈现降低的趋势,饲粮能量与蛋白质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提示能量是影响脂肪沉积的主要因素,蛋白质次之,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可增加脂肪的沉积,而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可降低脂肪沉积。饲粮能量对胸肌率和腿肌率影响则不显著。陈金文等(1998)、Za⁃nusso等(1999)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饲粮能量水平对肉鸡胸肌率和腿肌率影响不显著,肉鸡腹脂率随饲粮能量的水平增加而线性增加。Chen等(1994)认为罗曼白鹅7~12周时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腹脂率增加,本试
验在肉用麻鸭腹脂率上也得出与在肉鸡和肉鹅上一致的结论。

4 结论
① 夏季炎热气候下(平均温度为31.46 ℃,平均湿度70.64%),本试验条件下研究30~60日龄肉用麻鸭获得较高的日增重适宜营养水平:蛋白质水平17.00%,代谢能10 MJ/kg;30~60日龄肉用麻鸭获得较好的饲料转化率适宜的营养水平:蛋白质水平17.00%,代谢能13.00 MJ/kg 。
② 夏季炎热气候下,饲粮蛋白水平极显著影响60日龄肉用麻鸭胸肌率,能量水平极显著影响60日龄肉用麻鸭腹脂率。

添加不同水平牛油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鸡肉的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鸡肉的低胆固醇、高蛋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脂肪作为促进肉仔鸡生长,提高料肉比的高能量饲料在肉仔鸡饲料中添加,已被广大养殖户采用。周德健提出要在肉仔鸡日粮中适时的提高能量水平,降低蛋白质含量。于会民的试验也表明了在肉仔鸡的日粮中添加油脂可以满足肉仔鸡的能量需要,可以使其快速生长。但是这些物质的添加必须在有一定的能量水平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经济作用。将油脂应用到肉仔鸡的日粮中,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弥补了常规饲料配方中能量过低,以及肉仔鸡快速生长所需要的高能量,高蛋白所引起的缺憾。在动物与人对粮食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既能节约油脂又能优化饲料配方,显得非常重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饲用牛油,山东临朐华懋蛋白饲料厂,牛油含总能为39.31MJ/Kg,代谢能32.6MJ/Kg。
1.2试验动物及其管理
选择健康、采食正常和体重相近的20日龄AA肉仔鸡6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4个处理组分别用于测定4种试验日粮(试验日粮中含牛油分别为0%,1.0%,2.0%,3.0%,)。预试验鸡自由采食和饮水,22h光照,2h黑暗。
1.3试验日粮的组成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玉米66%代谢能11.91MJ/kg,豆粕20%,粗蛋白18.5%,棉籽饼3%,花生粕5%,鱼粉2%,DL-蛋氨酸(98%)0.379,L-赖氨酸(85%)0.271,骨粉2,食盐0.350,添加剂1。
1.4试验方法
试验期为21d(22~42日龄),鸡群采用小笼饲养,每重复1只笼,每笼5只,全进全出饲养,疫病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
1.5指标测定
在试验期间,记录鸡的采食量、体重、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肉比。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牛油添加比例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1不同牛油添加比例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注:同列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2.1.1试验初始重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试验组初始体重相近,组内变异小,组间无差异(P0.05)。
2.1.2添加不同量牛油对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添加不同量牛油0%、1.0%、2.0%、3.0%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5.33g、47.08g、51.23g、45.77g,添加2.0%试验组日增重最高,ADG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添加1.0%、3.0%试验组(p0.05),
2.1.3添加不同量牛油对料肉比的影响
从上表可知,随牛油添加比例的增加,肉仔鸡FC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试验组FCR添加2.0%饲料转化率最高,为1.840,依次是3.0%、1.0%均好于对照组。添加2.0%试验组饲料转化率最好,添加2.0%试验组与1.0%、3.0%、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21~42日龄肉仔鸡饲粮的能量、蛋白质一定是日粮中添加牛油,随着添加量的增加,饲料转化率逐渐升高,当添加量超过2.0%时,饲料转化率趋于下降,说明肉仔鸡饲粮中牛油添加量不宜高于2.0%。同时也证明21~42日龄肉仔鸡基础饲粮代谢能11.91MJ/kg、粗蛋白质18.50%时,添加2.0%牛油,补充代谢能0.652MJ,日粮代谢能提高到12.56MJ/kg,能蛋比达到14.73,肉鸡生产性能最好。
3讨论
从上面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牛油的添加比例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当添加比例为2.0%时,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料肉比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生产性能达到了最优水平。这与王凤红研究的油脂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的影响是一致的,但是随着油脂的添加比例增加,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已经开始降低,料肉比也已经开始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肉仔鸡日粮中牛油的适当比例对于肉仔鸡的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结论
以上试验表明,从日增重方面来说,2.0%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从料肉比方面来比较,2.0%添加组的料肉比最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从经济效益方面说,2.0%添加组比对照组多收入11.8元,在所有试验组中,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油脂的添加比例应为2.0%,肉仔鸡可以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素利用率。
参考文献
周德健.肉仔鸡的催肥措施.当代畜禽养殖业,1994,06(19):15.
于会民,李德发等.不同脂肪对肉鸡营养素沉积、体组成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畜牧兽医学报,1998.29(4):304-314.
王凤红.肉仔鸡饲用油脂营养价值的评定.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16-26.

紫苏籽提取物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影响


紫苏是第一批被我国卫生部确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可以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其叶、梗、籽均可入药,在医药、食品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紫苏已渐渐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养殖动物,且效果很好,尤为突出的是农业部审批的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可全面调节动物内分泌、促进生长、减少发病,比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更具优势。本试验研究紫苏籽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选取体重平均为9.5公斤的健康断奶仔猪45头,按体重相近和性别比例相同的原则,将试验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试验设一个对照组(A)和两个试验组(B、C),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两个试验组(B、C)饲粮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01%的金霉素和0.02%的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具体处理如下:A组基础饲粮;B组基础饲粮+0.01%的金霉素;C组基础饲粮+0.02%的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从试验开始,每日观察并记录仔猪的精神状态、饮食、排粪及死亡情况。

结果与分析

紫苏籽提取物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与对照组A相比,B、C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1.37%、20.7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组C比B平均日增重提高了8.38%,差异显著。说明添加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可使仔猪平均日增重达到较高水平。

与对照组A相比,B、C组的料重比下降了4.74%和9.57%(P<0.05),试验组C比B料重比下降了5.07%(P<0.05),说明在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且效果优于金霉素。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仔猪的生产性能可以得到改善,并能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及饲料转化效率。

同时,试验组C和试验组B断奶仔猪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A,分别降低了30.40%和27.15%,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试验组B断奶仔猪腹泻率比试验组C降低了4.46%,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和金霉素都可以极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率,但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和添加金霉素对仔猪腹泻无显著差异。

紫苏籽提取物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试验组C的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比对照组A提高了14.16%,比试验组B提高了10.76%,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试验组B的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比对照组A提高了3.07%,差异不显著(P>0.05)。C组试验仔猪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较对照组A和试验组B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C组比A组提高了16.00%,比B组提高了10.61%,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对照组A和试验组B的血清球蛋白含量相比,试验组C分别提高了11.77%和10.97%,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B和对照组A仔猪的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差异都不显著。从分析结果可看出,添加金霉素对仔猪血清蛋白含量及组成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

试验组C血清BUN含量比对照组A和试验组B分别降低了17.20%和12.81%(P<0.05),血清尿素氮(BUN)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蛋白质代谢和应激的情况,从试验结果来看,BUN在血清中的含量降低了,表明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添加剂能提高猪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促进氮素在体内的沉积。

胰岛素(INS)是体内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调节重要激素,可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抑制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紫苏籽提取物添加剂对仔猪血清INS水平的影响中,试验组C比对照组A提高了8.66%(P<0.05),比试验组B提高了11.66%,差异显著(P<0.05),而试验组B的INS水平与对照组A差异不显著(P>0.05)。

紫苏籽提取物对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试验组C血清IgG含量高于对照组A和试验组B,比对照组A提高了12.9%(P<0.05),比试验组B提高了27.27%(P<0.05);试验组C血清Ig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A和试验组B都提高了4%,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血清IgM含量相同。通过分析各组免疫球蛋白的关系,说明紫苏籽提取物对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A有显著影响。

结论

1.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升仔猪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仔猪机体发病,降低腹泻率。金霉素也能提升仔猪生长速度,降低仔猪腹泻率,但是没有提高饲料转化率。

2.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表明仔猪的消化吸收能力、蛋白质代谢水平加强,免疫力提高。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可以降低仔猪血清尿素氮含量,提高胰岛素含量,说明紫苏籽提取物改善了仔猪的代谢调节功能,加快了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促进了仔猪生长。与对照组相比,金霉素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

3.免疫球蛋白是存在于动物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物质。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反映了其抵抗外界病原菌和病毒侵袭的能力。紫苏籽提取物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高仔猪免疫球蛋白G和A的含量,说明其可以显著提高仔猪的免疫功能。金霉素能提高仔猪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对免疫球蛋白A和M没有影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