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葡萄球菌病

疾病名称鹅葡萄球菌病

疾病类型 细菌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又称传染性关节炎。鹅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流行病学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常常通过口腔和皮肤伤口而侵入鹅体。进入血液的细菌随血液转移到全身,并引起关节炎症。长毛期的小鹅发病率高。如果孵坊不清洁,用具污秽,种蛋外壳沾有污水,易使葡萄球菌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蛋内,使胚胎感染,在雏鹅出壳时感染脐环,出壳后因脐炎和发生葡萄球菌性败血症而死亡。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有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小鹅常出现败血症而死亡,病程36天。慢性型病鹅常在跗、趾、肘关节发炎肿胀,跛行,不愿行动,出现结膜炎,有时在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病程可拖23周,最后因极度衰弱而死亡。在败血症时,病鹅的皮肤、粘膜、浆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出血。急性病例也有出现关节炎、滑膜炎。慢性病
例关节软骨上出现糜烂及干酪样物质覆盖,腿部肌肉萎缩。

诊断方法 从肿胀的关节取腔内的液体,或从心血、肝、脾采取病料,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预防 搞好孵坊、食槽及其他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消毒,防止感染。青霉素雏鹅每只1万单位,中鹅35万单位,肌注,4小时1次,连续3次。磺胺五甲氧嘧啶,0.4%~0.5%拌料喂,0.1%~0.2%溶解在饮水中供饮,内服每千克体重0.10.2克。氯霉素,肌注或口服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日23次。复方泰乐菌素,饮水,每升水加2克,连用3~5天。土霉素内服,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葡萄球菌毒素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凡病禽发生关节炎时,食用则弃去全部肢体,若内脏有病变时,肉尸全部废弃。

相关知识

鹅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关节炎,一般呈散发性,慢性感染为主,临床上以鹅关节肿胀、行走障碍为主要特征。是由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主要是由于皮肤存在损伤而感染病菌。成年鹅发病后往往呈慢性关节炎及趾瘤,幼鹅发病后往往常呈急性败血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在多雨、闷热、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鹅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脐炎型。通常是1-3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怕冷,双翅张开,眼睛半闭。腹部明显膨大,脐部发炎、肿大,局部呈黄红色或者紫黑色,触感硬实,也叫做“大肚脐”。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

急性败血型。通常是小于2周龄的幼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眼睛半闭半睁,缩颈垂翅,怕冷。胸腹部外观呈黑色,发生浮肿,存在较多的渗出物或者血液,触摸具有波动感,部分会发生破溃,并有紫红色或者茶色或液体流出,导致周围羽毛被污染。发生下痢,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病鹅往往突然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3-6天。

关节炎型。通常是中龄鹅或者种鹅容易发生。病鹅初期体躯局部发热,双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站立时经常抬脚,驱赶时会出现跳跃或者跛行。趾、跖关节以及周围的腱鞘、肌腱发生炎性肿胀,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触感硬实,长时间之后肿胀会发生破溃或者形成结痂。种鹅脚底存在擦伤而感染病菌后,会导致感染局部出现不同大小的疙瘩,也叫做趾瘤病。病鹅由于采食、行走困难而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鹅即使痊愈也会生长缓慢,且在较长时间内依旧出现跛行。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学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关节炎渗出液、脾脏和肝脏直接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病料中存在革兰氏阳性的圆形球菌,主要呈单个、短链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鞭毛、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培养。取以上病料在鲜血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涂片镜检,然后再将疑似菌落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的生长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来鉴定细菌。挑取疑似菌落在营养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用于纯化细菌养。鲜血平板上会长出圆形不透明的金黄色的较大菌落,表面光滑、突起,周围存在明显的溶血环;Baird-Parker平板上长出直径为2-3mm的圆形菌落,呈灰黑色,边缘颜色较浅,突起,表面湿润、光滑,周围存在一条混浊带,而其外层会形成一个透明圈;肉汤会变得混浊。

动物试验。取8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只,其中对照组注射o.2mL灭菌营养肉汤,试验组注射相同剂量经过18h培养的分离菌株肉汤培养物。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小白鼠经过40h开始发生死亡,经过120h有2只死亡,另外2只减少活动,被毛松散且无光泽,往往在饲养笼的角落蹲伏。取病死小白鼠腹腔积液和肝脏组织在鲜血平板上接种,能够分离到被检菌。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发现病鹅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可使用妥布霉素注射液,如果病鹅数量较少,可按体重肌内注射o.5-1mLjkg妥布霉素针剂,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内注射2.5万-3万IUjkg(即5-10m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o.Ol%-o.02%比例的红霉素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5-20mgjkg氨苄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也可按每100kg饮水添加10g盐酸沙拉沙星混饮,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每40kg饲料中添加10g混饲,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葡萄球病菌比较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最好选择使用当地、该鹅场不常使用的药物,或者同时混合使用几种药物或者交替使用。

中药治疗。取400g鲜小蓟,甘草、大黄各50g,黄柏、黄芩、黄连各100g,连续进行3次煎煮后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方中黄柏、黄芩、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大黄具有泻热泻火、改积异滞、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小蓟主要用于止血,甘草调和诸药。通过现代药理实验,发现黄柏、黄芩、黄连具有较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小蓟能够明显缩短出血时间,且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等;大黄既能够加速肠道排出毒素,具有加强的抵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还能够加速血液凝固,从而有效止血,且采取口服还具有收敛作用;甘草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以上各药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治疗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鹅群不仅要供给全价日粮,并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还要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对于没有发病的鹅,要在基础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用于预防发病。鹅舍必须严格消毒,尤其是孵化房和鹅舍要经常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该病。一般来说,环境、场地以及用具等要使用浓度为1:800的双链季胺盐络碘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将病原菌彻底消灭。

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
(1)病原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为圆形,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革兰染色呈阳性反应。一般培养基均可生长。
(2)流行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鹅体。细菌随血液可移行至全身,并引起关节炎症。另外,若孵化室环境不卫生,种蛋没有彻底消毒,外壳污秽,易使葡萄球菌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蛋内,使胚胎感染,这样在小鹅孵出时由脐带感染,常因脐炎和发生葡萄球菌性的败血症而造成大批死亡。
(3)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一般病程为2~6夭,常发生败血症死亡。慢性病鹅常在跗、趾、肘关节处表现发炎肿胀,患鹅常行走困难,伏地不愿行动,因久卧可见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慢性病例病程可达2~3周,最后常见患鹅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4)剖检病变患败血症而死亡的病鹅可见皮肤、黏膜、浆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出血。慢性病例关节软骨上常出现糜烂及干酪样物质覆盖,腿部肌肉萎缩。
(5)诊断急性病例一般不易诊断,慢性病例也只能做疑似诊断。确诊需从心、肝、脾等脏器采取病料,慢性病例可以从肿胀的关节取关节腔内的液体,进行涂片染色。发现葡萄球菌或自病料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6)防治预防本病一定要注意搞好孵化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坚持定期消毒,防止感染。刚出生的雏鹅应投服抗菌药物预防。如用氨苄青霉素饮水,用量为1克药物加水2千克,连用3天;用土霉素按0.1%的比例拌料,连用3~5天。
对病鹅进行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雏鹅1万单位,中鹅3万~5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3次。磺胺间甲氧嘧啶,用0。4%~0.s%比例拌料饲喂,或0.1%~0.2%比例溶水中饮服,连用3天。也可用土霉素类,或喹诺酮类饮水。

猪的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猪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猪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一种细菌性疾病。前者通常引起猪渗出性皮炎,也叫做仔猪油皮病;后者主要是引起坏死性葡萄球菌皮炎、慢性或者急性乳腺炎以及乳房脓疱病。该病通常是5~10日龄的哺乳仔猪容易发生,而成年猪往往会发生慢性感染,应加以防范。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的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猪葡萄球菌病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生,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逆立、杂乱,眼结膜潮红。仔猪最早在2日龄就会出现发病,有时甚至在出生时就感染病菌,经过12h左右就会在全身出现干燥的鳞屑或者鳞片。4~6日龄的仔猪通常突然出现发病,初期在眼睛周围、面颊、耳廓、鼻部、背部皮肤以及下腹部、肛门周围等没有被毛的皮肤处出现红斑,皮肤病变快速发展,一般在24~48h左右就能够扩散至全身。接着形成大小为3~4mm的微黄色水泡,并快速发生破裂,有清亮的黏液或者浆液渗出,往往与污物、皮脂和皮屑相混合结块覆盖在皮肤上,并逐渐变成黑色痂皮,当其干燥后会形成黑褐色或者棕褐色的厚痂皮,质地坚硬,并发生横纹龟裂,散发恶臭气味,全身外表如同涂抹一层煤烟。病猪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被毛粗乱,且由于渗出物而直接发生黏连,接着会出现溃疡,甚至蹄球部角质发生脱落。如果人为将痂皮强行剥除,会露出多汁的红色创面,往往附着混杂血液的浆液或者脓性分泌物。症状严重时体重会快速下降,并在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会经过10天后逐渐死亡。症状严重的病猪会停止吮乳,部分四肢关节发生肿大,无法站立,全身震颤,部分皮肤会明显增厚、过于干燥以及发生龟裂,且呼吸困难,出现脱水,体质衰弱,最终由于败血而死亡。病猪耐过后,皮肤细胞会逐渐恢复,30~40天之后厚痂皮会发生脱落。

大于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会导致蹄部、膝、肘、跗关节处的皮肤发生坏死,部分蹄底部发生肿胀,部分在耳后根面部、眼眶边缘、关节存在突出的肿胀物,呈蚕豆至红枣粒大小不等,触之具有痛感,初期肿胀物比较坚硬,之后逐渐变软,触摸存在波动感,对其进行穿刺会有淡灰白色的稀薄脓汁流出。部分由于不断磨擦导致表面发生破溃,并有灰白色或者黄色混杂血样的脓汁流出,并散发臭味。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没有发生破溃脓疱中的浓汁,或者将痂皮剥掉后在创面轻轻刮取适量分泌物,将病理接种在100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增菌培养,发现增菌液明显混浊。此时轻轻摇动增菌液,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取不同样品增菌液分别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上、卵黄高盐琼脂平板和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对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会长出黄色或者灰白色的圆形菌落,边缘光滑,明显隆起;血琼脂平板上长出不透明的灰白色菌落,明显隆起,边缘光滑,表明湿润,室温放置一段时间,有些菌落会逐渐变成淡黄色;卵黄高盐琼脂上长出直径为1mm的金黄色或者淡黄色小菌落,呈圆形,明显隆起,边缘整齐,周围存在乳浊圈;甘露醇高盐琼脂上长出直径在1mm左右的金黄色或者淡黄色圆形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明显隆起,周围存在黄色环。

染色镜检。挑取典型菌落接种到普通斜面营养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淡黄色菌落,经过一段时间有些菌落会变为金黄色。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发现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成对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该病在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发生严重感染,则治疗效果较差,要及时进行淘汰。病猪要采取隔离饲养,彻底清扫猪舍后要使用1:3000稀释的消毒王进行全面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可使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患病仔猪全身,接着用于净毛巾擦干,然后在全身喷洒适量的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5mg/kg阿莫西林,配合每头注射3mL/kg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对于患病母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kg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主要成分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等),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要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要求猪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避免发生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提高机体抗病力。确保猪舍干燥、清洁,保持通风良好,控制猪群密度适宜,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反应。猪舍、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并注意及时更换使用不同消毒药物,确保环境中的含菌量减少,避免猪感染该病。一般常选择使用0.3%过氧乙酸30mL/m2,使用喷雾器进行喷洒,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另外,也可喷洒复合酚,或者使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或者使用2%氢氧化钠、卫康进行消毒,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加强对饲养人员进行消毒,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猪场,防止带人病菌。

介绍一下葡萄球菌病,猪的葡萄球菌病感染主要是由猪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前者,猪葡萄球菌主要是引起猪的渗出性皮炎,俗称“油皮病”;后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造成猪的乳腺炎、坏死性皮炎和猪乳房的脓疱病。下面我们执业兽医师给大家逐一“展示”。

临床症状

葡萄球菌可以感染新生2日龄至8周龄左右的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全身性皮炎(不痒),皮肤病变很快,从发现一小片后,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就蔓延到全身。

发病猪食欲不振和脱水,发病初期在眼睛周围、耳廓、面颊及鼻背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下腹部等无毛处出现红斑,成为3至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并迅速破裂,渗出清朗透明的粘液。这些粘液经常与灰尘、泥土、粪便等等混合,干燥后形成黑褐色坚硬厚痂皮,并呈现横纹、龟裂,并且有臭味,用手一摸,像是接触棉油一样,故称为“猪油皮病”。严重的病猪体温迅速减轻并会在24小时内死亡,大多数是在发病10天左右死亡。

案例分析

此病,不只是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发病、死亡,其实大的到50公斤以上的病猪也有!甚至母猪也有出现!只是日龄较大的猪多表现为局限性病变,病变多出现在猪的耳尖、头部、肷部和四肢末端。

近期我们平台就遇到的一个特殊案例,一个1000头的育肥猪场,有三分之一的猪死亡竟是因为这病!并且都是体重在30公斤-40公斤的猪!经过到相关实验室做细菌分离试验,我们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预防控制

猪葡萄球菌其实是猪场常在菌,是成年猪皮肤上的正常菌群。病猪的感染多是因为由于外界因素等造成表皮的创伤、裂口而导致。所以,我们执业兽医师建议猪场产房饲养人员要加强对仔猪的护理,避免仔猪间因为争抢奶头等而争斗!同时,剪牙、断尾、断脐等要严格按照标准规程去做。其他阶段的猪,要经常巡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措施!

执业兽医师建议:猪舍用碘制剂消毒剂消毒。对早期发病的猪可以用碘酊涂抹清洗或者用凡士林+青链霉素涂抹出现炎症的地方。配合恩诺沙星+头孢肌注,一般3-5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另外执业兽医师推荐一个小偏方,供参考!用一斤75%的酒精泡两包烟,泡一天。第二天喷猪身上,一次见效,四五天后自然康复。严重感染后期的猪,不建议治疗,应及早淘汰处理。一般情况是,仔猪往往发病较多,整窝仔猪感染,且死亡率高。经常发病的猪场,可以用自家苗(葡萄球菌灭活疫苗)分别于产前第4周和第2周对母猪进行免疫。

本病重在预防,在做好基础性疫苗(如猪瘟、圆环病等)之外,环境控制是首要任务!猪舍环境依旧脏乱差,再好的治疗方案也是白搭。


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例猪葡萄球菌病的方法


葡萄球菌病是一种以引起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性脓毒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有所增加,应引起养猪场(户)高度重视。

1.流行特点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当动物机体皮肤、黏膜等发生破损,加上某些应激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会引起发病。常见的应激因素有被雨水淋湿,营养失调,垫草潮湿、污秽,圈舍拥挤,光照不良,卫生条件不佳,长途运输等。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对刚断奶的仔猪影响最大,可能与断奶应激有关,一般同窝仔猪1~2头先发病,1~2天后波及全窝仔猪。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表皮炎,先在少毛部位出现少量呈黄豆大小的微黄色水疱(/),并迅速破溃,水疱液与皮屑、污垢等混合形成痂皮,呈鳞片状附着于皮肤上。有的互相融合形成大的溃烂面,并很快向周围蔓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仔猪病情加重或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架子猪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耳部皮肤发生不明原因的肿胀、发亮,与水肿、气肿、血肿不同,并有跛行或行走无力、关节炎等症状。

3.诊断情况

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病,确诊可采取皮肤渗出液或痂皮涂片镜检。

4.治疗情况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均较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常用治疗方法如下(每头仔猪剂量):①氨苄青霉素0.2克、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黄芪多糖注射液5毫升,混合肌内注射,2次/天,连用3天;②清开灵注射液10毫升,肌内注射;③选用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千里光、金银花、鱼腥草、刺黄连、金钱草、槐花、艾叶、茵陈的全草各适量,水煎,取药液加适量白糖或红糖灌服,并用煎液对病猪患部进行擦洗,效果非常好。

5.病例介绍

2012年6月26日,我乡牟某饲养的9头刚断奶仔猪发病,症见仔猪耳朵、颈部、背部皮肤上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已形成大面积结痂,并有微黄色液体渗出,食欲减退,发痒,不时在墙壁、饲槽等处摩擦。根据临床症状和圈舍卫生极差,特别是垫草非常潮湿等情况,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遂联合应用方①和方③进行治疗,3天后猪群痊愈。另有我乡王某饲养的2头重约75千克的架子猪今年于5月28日发病,症见精神沉郁,不食,喜饮水,耳部发生不明原因肿胀,用手按压不凹陷,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采用以上方①、方②和方③进行治疗,但剂量加大:氨苄青霉素0.5~1克、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清开灵注射液10~20毫升,两头猪均痊愈。

6.诊治体会

葡萄球菌病因诊断不准确而延误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注意与猪圆环病毒病、皮肤疥螨、接触性湿疹等相区别。圆环病毒病不仅会感染断奶仔猪,而且还会感染架子猪、母猪,特别对母猪危害非常大,常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皮肤疥螨病会造成所有猪只发病,出现奇痒症状,重症猪因在墙壁或饲槽上用力摩擦,皮肤上会渗出血液,且发生皱缩;湿疹主要因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常见个别猪只发病,很少波及全窝。

肉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


1流行特点

禽类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如鸡、野鸡、火鸡、鸭、鹅、鹌鹑、鸽等,且任何阶段都能够发生,其中幼龄阶段相对更容易感染该病,通常在6周龄开始出现发病,持续到18周龄有所好转,部分鸡群会持续到25周龄,少数鸡群甚至会持续到30周龄。该病通常经由禽类体表存在的伤口或者空气进行传播,或者直接接触病禽发生感染。禽类感染该病后具体差别较大的死亡率,通常在2%~5%,但有些禽类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具有80%左右的死亡率。该病在夏季比较容易发生,且病禽非常容易引起并发症。

2.病因分析

肉鸡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创伤。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注射用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或者没有进行消毒,如接种疫苗时没有及时更换针头,甚至对整群鸡只都使用同一个针头接种,从而导致人为感染。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时注射部位不准确,通常会导致局部发生脓肿,特别是细菌性油乳剂灭活菌苗,因其中含有完整的细胞毒素和细菌细胞,再加上油佐剂造成的刺激,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局部发生脓肿。肉鸡在6周龄时,使用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菌苗在腿部肌肉注射,会明显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使用木栅棚架或者竹制棚架饲养肉鸡时,其表面存在大量的铁钉尖端、毛刺、断裂面,以及使用高压水枪对棚架进行冲洗时造成大量的尖锐的木、竹纤维明显突起,也会导致鸡只脚趾皮肤发生外伤的主要因素。使用链条式饲料机饲喂肉鸡时,由于其运转过快往往会碰上鸡只头面部,特别是开饲时严重争抢饲料时非常容易发生;工作人员在饲养过程中没有及时对喂料线高度进行适当调整,导致鸡只必须在饲料机启动时在料线上越过而导致腿部被碰伤。治疗该病比较困难,通常在发病初期,关节刚开始出现发热发红症状时,适时注射有效的抗菌药物,才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呈急性发病时,会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明显发热,出现下痢。结膜出现炎症,一侧或者两侧关节上方发生肿大,往往达到正常大小的1~2倍左右,跗、肘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甚至在关节腔内存在积液、积脓,胸骨龙骨上出现浆液性滑膜炎。病程通常可持续2~6天,通常呈败血性。病鸡呈慢性发病时,主要表现出关节肿大,蹲伏不动,头、肉髯、翅、背、腿、尾等多个部位发生出血、炎性坏死。肿胀处的羽毛容易发生脱落,少数还会形成趾瘤、脚垫,关节发生畸形,导致跛行、行走不良,很难跳上栖架,最终由于体质逐渐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

病鸡的各个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病鸡症状较轻或者发病初期,没有存在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但检查关节腔就能够发现滑液量增加,且不透明。病鸡症状严重时,关节明显发热、肿胀,且用手触压或者摆动时会伴有痛感,关节切人检查能够发现关节腔内以及周围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奶油样渗出物。病鸡呈慢性经过时,这种奶油样渗出物会逐渐变干、增厚,在关节腔内形成干酪样碎片。对于大多数病鸡,还可能导致跖部伸肌腱和趾部屈肌腱被病菌侵害。如果病鸡发生轻度病变,可能发现腱鞘以及周围组织发生充血、肿胀和发红,而症状严重时可在肌腱周围的组织发现渗m物。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鸡群饲养空间宽敞,防止饲养密度过大或者过于拥挤。供给足够的饮水和饲料,保证料糟或者喂料机高度适当,且边缘平滑。确保鸡舍地面不存在任何尖利物,铺垫质地松软的垫料,并不存在碎木片,且注意保持卫生、干燥,还要定期进行更换。控制光照强度适宜,防止由于强度过大而导致鸡只出现啄羽和打架的现象。定时饲喂,保证供水和喂料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防止鸡群发生应激。鸡只适时进行断喙,避免形成啄伤,还要经常修剪公鸡的趾部,防止在配种时损伤母鸡。

做好带鸡消毒:鸡只大于2周龄时,最好采取每2~3天进行1次带鸡消毒。由于环境中广泛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有定期进行消毒才能够将各种病原微生物及时杀灭,避免发生感染。消毒使用的消毒药物要按照一定配比进行稀释,且控制喷洒药液量适宜,如果药液量太少就无法达到消毒效果,如果药液量过大就容易导致舍内过于潮湿。一般来说,带鸡消毒时每立方米适宜使用50mL的药液。药物治疗:病鸡症状非常严重时只能够进行淘汰,并采取无害化处理。病鸡每天使用浸有碘酊的棉球对伤口病变处进行1次擦洗,同时配合在中午使用0.5%聚维酮碘进行带鸡喷雾消毒,间隔1天进行1次,并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在60~70kg饮水中添加1袋40g的10%氨卞青霉素钠可溶性粉,或者添加在30~40kg饲料中,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可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2万IU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治疗效果良好。

鹅葡萄球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皮炎、脐炎及趾瘤等。幼鹅感染本病,常呈急性败血症。成年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的关节炎及趾瘤。本病是鹅的常见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鹅发生本病,其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及趾瘤型。

1.急性败血型幼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两翅下垂,缩颈,眼半开半闭呈嗜眠状,羽毛松乱,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还可见到鹅的胸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严重者可自然破溃,流出棕红色液体,污染周围羽毛。

2.慢性关节炎型鹅只患病后表现多个关节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特别是跗、趾关节发炎肿胀,表面呈紫黑色,并结成污黑色痂,有些病例出现趾瘤、脚底肿大、变硬,有些趾尖发生坏死,呈黑紫色。发生关节炎的病鹅表现运动障碍,跛行,不愿行动,多伏卧,一般仍有饮、食欲。如果由于行动不便,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病鹅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脐炎型主要见于雏鹅(尤以1~3日龄为多)。病雏表现怕冷,翅膀下垂,腹部膨大,脐部肿大发炎,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间有分泌物,俗称大肚脐。病雏一般在出壳后2~4天死亡。

4.趾瘤病型(脚垫肿)本病多发生于成年或重型种鹅。由于体重负担过大,脚部皮肤龟裂,感染本菌,表现趾部或脚垫发炎、增生,导致趾部及其周围肿胀、化脓,变坚硬。

5.眼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出现于败血性的后期。在临诊上表现为上下眼睑肿胀,开始时眼半开半闭,后期会由于分泌物的增多而使眼睛完全粘闭。倘若将上下眼睑强行掰开,可见有多量的分泌物。眼结膜红肿,有时还可以发现肉芽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球出现下陷,最后失明,病鹅多由于食不到料、喝不到水而饥饿或互相踩踏、衰竭而死。

6.肺型有些病鹅通过呼吸道感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而发生肺炎型的葡萄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临诊病型而异。

1.急性败血型以幼鹅为主。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或见白色坏死点。有些病例还可以见到肺呈黑红色(即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些病例可见胸部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血样渗出液,数量不等。

2.慢性关节炎型以成鹅为主,常表现关节炎,关节囊内或滑液囊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多见于趾、跗关节,表现出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则变成脓性和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多见于雏鹅,患鹅脐部肿大,呈紫黑色或紫红,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久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卵黄吸收不良,稀薄如水。

趾瘤型则见脚部有瘤肿、坏死。眼型可见与生前相应盼病状。肺型则见肺部淤血、水肿和肺部组织发生各期的肝变。

三、流行病学资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鹅群的周围环境中,鹅舍内的空气、地面、鹅体表、鹅蛋表面、鹅粪、饲料j羽毛都可分离到本病原体。

创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环境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超过鹅体所能抵抗的程度。

(2)鹅体皮肤的损伤或创伤,为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3)鹅体患有其他疾病,如痘、传染性囊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4)由于接种疫苗,不注意针头的消毒,而导致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5)孵化时葡萄球菌污染种蛋而引起胚胎死亡,同时还会使雏鹅体表污染大量病菌而致病,或通过脐孔感染,引起脐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球状菌。常由于很多球菌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可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隆起,圆形,幼龄菌落呈灰黄白色,逐步变成金黄色。禽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环,能凝固兔血浆。

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细菌之一。要在60℃30~60分钟或80℃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及1:25000的龙胆紫在5~10分钟内均可将其死亡。

(二)实验室诊断

1.采集病料采取脓灶中的脓液渗出液及肝等病料作为被检材料。

2.涂片染色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或呈短链状球菌。

3.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挑选金黄色、并具有溶血的菌落作纯培养。进一步做生化试验以确定其是否属致病性。若属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解发酵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将兔血清凝固。

4.动物接种

(1)静脉注射法于家兔的静脉接种0.1~0.5毫升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于注射后24~48小时内,家兔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肾、心脏、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有大小

不一的脓肿病变。

(2)皮下注射法于家兔皮下接种1.0毫升24小时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彻底清除鹅场内的污物、一切尖锐物体,以免刺伤鹅体的皮肤,防止感染。

2.注意做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污染。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饲料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互相啄毛而引起外伤。

4.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

5.在本病严重发生的鹅场,给鹅群注射多价葡萄球菌铝胶灭活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2个月。

二、治疗一旦发现病鹅,立即给予隔离治疗,一般可使用以下药物。

妥布霉素注射液:若病鹅不多,可用妥布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用0.5~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或5~1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饮水,按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或按0.005%~0.01%,每日饮3次,连饮3天。

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红霉素:按0.01%~0.02%药量加入饲料中喂服,连服3天。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20毫克拌料,连用5天。

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量10克对100千克水连饮3天,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喂3天。

由于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选择本地区、本鹅场少用的药物,或几种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可及时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以决定选择使用的药物。

鹅链球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以雏鹅多发,成年鹅也可感染。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两脚发软,步态蹒跚。主要病变是肝脏肿大,肝被膜下有局限性密集的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呈黑紫色,有些病例出现坏死病灶。肺淤血或水肿。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雏鹅: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呆立,离群独处,缩颈,眼半开半闭,不愿行动,嗜眠,严重时因败血症而死亡。

中鹅:多发生于30日龄前后,常呈败血症经过。两脚无力,强力驱赶,步态蹒跚,或容易跌倒。食欲废绝,最后痉挛而死。成鹅: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发病初期排绿色稀粪,后期稀粪变为黑色。常见患鹅腹部下垂,跗关节及趾关节肿胀,不能走动。严重者也可突然死亡。病程一般为2~3天。

二、病理变化雏鹅常出现脐炎,或卵黄吸收不良。中鹅多呈急性败血症,见实质器官出血。肝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绿色,被膜下有局限性密集的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胀,呈紫黑色,偶有坏死灶。肺淤血并有水肿。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坏死。心冠沟脂肪、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小出血点。肾淤血稍肿。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成鹅病变与中鹅基本相同,常伴有腹膜炎,腹腔中积有炎症渗出物。

三、流行病学资料各种日龄的鹅均可感染发病,以雏鹅多发。路振香等(2003)报道安徽某鹅群曾有70~120日龄鹅发生以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链球菌病。本病的传染来源是病鹅和带菌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及创伤的皮肤。雏鹅可经脐带感染,也可经污染的蛋壳或胚体垂直传播。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育雏期,特别是鹅舍地面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下饲养的雏鹅。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菌为兽疫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不能运动。皇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在固体培养基中多呈成双、成对,常误认为是双球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多成短链或形成长链。在血液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无色、透明,呈露珠状,能形成荚膜,能发酵山梨醇,不产生接触酶。

兽疫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同菌珠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在4℃可保存几个月,在血液中置-70℃可存活1~2年。冻干可存活20年。

(二)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手术取病死鹅的肝、脾、心血及卵黄囊。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在37℃培养24~48小时,菌落呈露珠状,产生明显的溶血。

取上述典型菌落作涂片,革兰氏染色,菌体呈革兰氏染色阳性的链球菌,然后挑选典型菌落作纯培养,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其他链球菌可以生长,兽疫链球菌则不生长。接种山梨醇能产酸。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作出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育雏室及鹅舍的清洁卫生,勤换垫料,保持干燥,防止外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种蛋的清洁,人孵前可用0.02%高锰酸钾或0.1%新洁而灭溶液浸涤消毒(水温应为40~43℃,浸泡时间不超过3分钟)。可防止本病经蛋传播。

二、治疗鹅群一旦发生链球菌病,应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用3万~5万国际单位;或按0.5~1.5千克体重用5万~10万国际单位,1.5~3千克体重用10万~15万国际单位,3千克体重以上用20万~25万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氨基比林液稀释。

使用复方新诺明,按0.04%的比例均匀拌料喂服,即每50千克饲料中加入20克,连用3天。

新生霉素按0.0386%比例均匀拌料饲喂,即每50千克饲料中加入20克,连用3~5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