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鹅种蛋的孵化率

提高种蛋的孵化率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要加强种蛋的管理,如妨止种蛋污染、合理保存种蛋、入孵前用新洁尔灭稀释液浸洗或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等。种蛋的保存时间对孵化率有很大影响,较适宜的保存温度为8-18℃,相对湿度为70%- 80%,保存期以7天为宜,不宜超过12天,超过7天的应每天翻蛋1次。

在种蛋的解化过程中,除需要给予适宜的温度、湿度等解化条件外,还要注意凉蛋与落盘。因鹅蛋内脂肪含量高,孵化后期常因散热大而造成烧蛋,故一般在17天开始,每日凉蛋2次,早期胚胎每次凉蛋5-15min,后期可延长到30-40min,凉蛋可结合自然降很或于机内喷雾加湿进行。当鹅蛋解化到18-20日龄时,因胚胎的耗氧虽急增,应将孵化机的通风孔尽最开大。到26日龄时,胚胎由尿囊呼吸逐渐转向肺呼吸,些时应该落盘以帮助胚胎实现转变。另外,在28日龄后,要将孵化机内的湿度增加到75%左右,有利于小鹅琢蛋出壳。

相关阅读

影响番鸭种蛋孵化率低的原因


番鸭是优良的瘦肉型肉鸭,具有体型大生长快,耐粗饲、易肥、肉质鲜美,产肝性很好等优点,深受饲养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在当前我县农村低水平的饲养条件下,生长偏慢,体型偏小,产蛋偏少,种蛋成本高,鸭苗价格好,因而孵化工作成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
孵化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雏鸭的数量,还直接影响雏鸭的质量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我县番鸭的孵化率偏低,特别是小型孵化场或设备落后的孵化场。以青龙镇五星村大洞沟孵化场为例,该场有两台中型立体式孵化机的孵化率较低,最低为56%,最高为69%。仅2013年3月份入孵的三批种蛋17200枚,按正常孵化率80%计算,少出苗2620只,按5元/只计算,损失1.31万元,为了提高孵化率,使该场免受不必要的损失,非常有必要对中型孵化机的孵化率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48㎡孵化室1间,24㎡出雏室1间。
(2)浙江省萧山市钱氏家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体正方形箱氏孵化机(型号ASFG8600,孵化出雏为一体)两台。
(3)安徽省蚌埠市信息产业部41研究所生产的依爱牌孵化机(FY16800)两台,配套出雏机一台。
(4)种蛋:从养殖户中收集起来的种蛋。在蛋库保存时间为2~7d,蛋库装有空调,温度15℃,相对湿度75%。
1.2方法
(1)种蛋未经严格挑选,脏蛋未经其他任何处理,上蛋后,每立方米加28ml福尔马林和14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0~30min。
(2)孵化期35d,分第一(1~10d)、第二(11~22d)、第三(23~出雏)阶段。
(3)孵化期主要措施
①温度:第一阶段37~37.8℃,第二阶段37.5~37.2℃,第三阶段37~36.8℃。
②湿度第1~15d55%~60%,第16~22d70%~75%,第23d以后80%~85%。孵化室65%,出雏室70%,加水盘或洒水调节湿度。
③翻蛋:第1~22d:1次/2h,23~30d:1次/3h,30d后不翻蛋。
④凉蛋第15~22d,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min,第23~33d,每天早中晚各凉蛋1次(3次/d),每次30min。
⑤通风:第1~10d,开小风门;第11~22d开中风门,第23d以后开大风门。
⑥照蛋:头照7~8d,二照31d(落盘时)。剃除无精蛋、死精蛋、破蛋或胚死蛋等。
2结果与分析
从孵化记录统计分析表可以看出,中型孵化机的孵化率最低56%。最高69%。平均为64%,大型孵化机孵化率最低为79.69%,最高为81.61%,平均为80.84%,正常孵化率为83%~85%,现将小型孵化机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温度
正确掌握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是孵化率低的主要原因。第一、二批在早期温度偏低,而第五批后期出现超温现象。
第1、2、5批整批入孵而没有采取有效凉蛋措施,且超温、出雏时便出现不少雏鸭脐带愈合不良、出血、壳内有血污,在破壳时死亡多。
2.2湿度
①与水分蒸发与物质代谢有关;②初末期加大湿度,有导热作用;③与破壳有关,末期加大湿度。
但因该场头两批湿度为48%~59%,()而无法提高湿度,造成破壳困难,死胎多。
2.3通风
通风系统不灵、在中后期造成胎位不正,破壳困难,甚至被闷死等现象。
2.4凉蛋
好处:①有利于通风换气;②剌缴胚胎发育;③散发多余热量。
后期不凉蛋,种蛋长期处于高温状态。
2.5种蛋
种蛋品质差,是孵化率低原因之一:①未经严格挑选;②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③种蛋贮存时,放置错误。小端朝下,大端向上,这样使蛋黄上浮,胚珠贴着气室;孵化率下降。
2.6种鸭
①当地引进番鸭时,仅有种鸭20只,现存栏种鸭高达2500多只,至今从未引进外血,采取自繁自留措施,因此近亲交配严重。现有种鸭已表现出品种退化现象。近亲交配,使胚胎在发育中期容易死亡,或破壳困难,出壳后体质较弱,生活率差。②另外种鸭育成期普遍喂单一饲料,造成发育不全、也有一定影响。
大型孵化机的孵化率(84.%)比中型高16.84%,主要原因:大型孵化机是新一代产品,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整个孵化过程采取微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先进的生产性能。温度控制可以精确到0.01℃,且机内各点温度均匀,温差小于0.05℃,有自动冷却装置;湿度可以控制到1%。通风良好,控制系统灵敏,自动翻蛋、自动记录次数和孵化天数,自动加水。孵化过程严格按照输入程序进行,并有电脑检测装置,各种报警装置,且自动调节能力强,孵化率高,但与正常孵化率83%~85%,还是低了2%~4%,除孵化机外,还有:①种蛋未经严格挑选;②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③血缘不清和近亲繁殖有关。
3小结与讨论
3.1影响本场孵化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性的
但主要原因有:①值班人员技术水平极低,责任心不强;②小型孵化机的功能不全,无自动凉蛋装置;③没有采取有效凉蛋措施,落盘偏迟,超温;④湿度偏低,通风不良;⑤种蛋没有严格挑选、脏蛋未经任何处理;⑥贮蛋放置错误;⑦近亲交配。
3.2解决措施
①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增强责任心,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孵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②定期检修孵化机;③凉蛋;④出壳尾期加强助产;⑤挑选合格种蛋,脏蛋要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处理;⑥正确存放种蛋,小端向上、大端向下;⑦从外引进种鸭;⑧合理安排,一次上满种蛋,采用变温孵化,孵化率可提高2%;⑨23~30d,可以转用摊床孵化,采用手工翻蛋,经过手与蛋摩按,可以加快蛋壳上腊质油膜的脱落,增加种蛋后期气孔的通透性,同时还增加蛋壳的脆度,保证顺利出壳。
2013年大洞沟孵化场孵化记录统计分析表单位:枚、只、%
作者简介:
李小勇,男,1980年9月生,土家族;大专文化;畜牧师;现任德江县青龙办事处畜牧站站长。2001年7月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畜牧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养禽工作。

提高黄鳝产卵孵化率技术要点



养殖黄鳝种苗是关健。优质的黄鳝苗一般是从技术可靠的黄鳝繁育场引进的。要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植,必须自已养殖种黄鳝。笔者现将自已多年养殖鳝种、繁殖鳝苗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六条,供大家参考。按照这一技术。可以使黄鳝产卵量提高30%左右。

(一)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种鳝繁育池要选好场地,建设繁殖,产卵场。在种鳝养殖池里要种植水草,如水浮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利于种鳝产卵。

(二)进行消毒杀菌,调好水质水位种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水的酸碱度PH值以6.2-7.8之间为宜,水位深20-30厘米,新建的水泥池还要进行脱碱处理,常用1-2×10-6漂白粉消毒,每次用量要少,以免刺激种鳝。

(三)选择强壮种鳝,个体大小适宜种鳝必须提选体质强壮,大小适宜的个体。大小个体做种鳝,产卵量少,质量也差,孵化率低;因黄鳝具有性逆转特殊性,太大的个体较易为雄性,结果雄性比例大了,也会出现产卵量低。最好选择100—150克的黄鳝做产卵亲鳝,此时的黄鳝雄雌比例1:3—4,放养密度要适当,每平方米放亲黄蟮10条左右即可,密度太大会影响产卵量。

(四)根据繁殖季节需要,合理投喂饲料黄鳝繁殖季节为4—9月,这时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吲、再搭配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水草或石头边,只要发现白色泡沫就可能是黄鳝的产卵巢。

(五)注意调节水温,做好孵化工作种鳝产卵大小与亲黄鳝个体大小有关,雌黄鳝个体大,产的卵就大些,反之就小些。黄蟮卵为圆形,金黄色,有光泽,外面透明无粘性,借助白色泡沫浮在水草或石头边。产卵量一般每次约500粒,多者可达到1000余粒。黄鳝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在产卵池边巡池,若发现有白色泡沫的产卵巢,就要轻轻地移入孵化池中,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水后膨胀到4毫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约4—7天,水温25℃时6天就全部孵化完成。幼苗孵出后,水温28℃时10天左右,体长达26毫米,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再经过7—10天卵黄鳝囊完全收完,就能摄食水中浮游生物,此时可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长至5—6厘米就可放入池中饲养。放苗时,必须据个体大小分开投放。

(六)定时定量投喂,促进种鳝多产卵不论是产卵种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

产卵种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点左右,一下午6点左右各投喂1次,每次按种鳝总体重的2%—3%投喂。幼苗每天投喂1次,在下午5—7点之间进行。

“三控一防”提高鳖卵孵化率



近年鳖的人工养殖规模发展很快,而如何提高鳖卵的人工孵化率则是广大养鳖专业户遇到的难题。要搞好鳖的人工孵化、提高鳖卵的孵化率,务必做到“三控一防”。
一、控温
鳖卵孵化的适宜温度是22℃~37℃,最适温度为28℃~35℃。38℃为临界高温,超过38℃会导致胚胎全部死亡;临界低温为22℃,低于22℃时胚胎发育停止。孵化期间温度控制在30℃~35℃效果最好。另外孵化需要的天数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孵化积温(孵化温度×孵化时间)一般在36000度·时。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过程中,温度要保持稳定,温差不要超过3℃。孵化时最好利用暖房,也可在室内安装数盏大功率的灯泡,以调节室温,保持孵化的最适温度。
二、控制湿度
鳖胚胎发育时必须有含有一定水分的沙盘作为孵化床,鳖的胚胎才能正常发育。沙的含水量以7%~8%为好,相对湿度在81%~82%。因此要经常保持沙床湿润,当沙床表面干燥时要洒水,但洒水不能过多。鳖卵耐低湿度能力强,耐高湿度能力弱。最佳湿度标准是手紧握沙不出水、不成团,但一碰即散为好。
三、控制鳖卵的覆沙厚度
鳖卵的覆沙厚度也直接影响鳖卵的孵化率。放入鳖卵时,应先在孵化
箱底部平铺2厘米~3厘米厚的细沙,卵与卵之间的距离约1厘米,可放2层~3层,每层之间铺1厘米~2厘米厚的细沙,最上层加沙土3厘米~4厘米。这样处理便于对温度、湿度进行控制,有利于鳖卵的孵化。
四、防止人为干扰和敌害破坏
在鳖卵孵化中,应保持安静的环境。鳖卵孵化前30天对振动比较敏感,且容易造成坏死,所以在这段时间内不要翻动鳖卵。另外在孵化中,要防止蛇、鼠侵入,以免蛇、鼠等吃食鳖卵。在鳖破壳而出时,腥味极浓,很容易招来蚂蚁,有被蚂蚁咬死、拖走的危险。因此要防止蚂蚁进入孵化场。

甲鱼蛋高孵化率技术详解



孵化室的准备
按每立方米25000颗蛋的标准决定孵化室的大小,要求有换气窗;如果用红外线灯泡做热源,要求每立方米空间50w,并有自动控温调节器;地平用水泥抹底,不能渗水;底铺5厘米厚的干净细沙;放蛋前用10ppm的漂白粉冲洗墙壁和细沙,再将细沙用20ppm的KMn04浸泡,之后放水冲洗干净;最后用4ppm的气雾消毒剂消毒,关闭门窗待用。
孵化方式及孵化介质的选定
1.选用杉林或者塑料作的孵化箱,要求长55厘米,宽45厘米,深10厘米,四角有1.5厘米高的小脚,以利透气。
2.如果用沙做介质孵化,应选粒径0.5毫米~0.6毫米的于净细沙堆放在荫凉处,保持8%~12%的水分,要求用手能捏成团,放手即松开。
3.如果是无沙孵化,最好选用海绵做介质,下层用有孔的海绵托盘,上面用厚0.8厘米的轻质薄海绵。
选蛋、装框
1.将待孵化的甲鱼蛋进行挑选,剔除不受精蛋,畸形蛋、生命线不齐的蛋,因太干、太潮引起胚胎坏死的花蛋。
2.将挑选过的甲鱼蛋按17×20颗纵横排列均匀,要求带白色的动物极全部朝上。如果是用沙做介质,则在箱底平铺3厘米~4厘米厚的细沙,然后在蛋上覆盖细沙厚约1厘米~2厘米;如果是用海绵做介质,则在箱底放上专用的镂空的海绵。然后将已在水中消过毒的薄海绵用手拧干,轻轻平铺在蛋上;
3.将已装过蛋的箱交错叠起,码高10层~12层,每幢之间相距20厘米左右,以利空气流通。
日常管理
1.温度调控,最好是恒温,要求32±1℃。
2.湿度调控,如果细沙太干。就用喷雾气喷湿,注意箱体也要喷潮;海绵则放在水中拧干后再铺上。
3.翻箱,每隔5天~6天将上层的箱换在下层,下层的搬至上层,同时将坏死的臭蛋及时剔除。
4.每天上午开窗换气半小时,但不要使温度降幅超过1℃。
5.在孵化出壳时,要在水中泼10ppm的KMnO4,一方面有利于小甲鱼脐带的收口,另一方面还可防病。
小甲鱼出室
将头天孵出的小甲鱼抓起后,用2ppm的种苗净消毒后集中放养在暂养池中1天~2天,进行练苗,然后大小分级才可放养至温室或池塘中。
以上措施如果调控得当,甲鱼孵化率可达95%以上,且孵出的苗健壮,不易患病,为日后的养殖打下牢固的基础。

提高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率的措施



近年笔者在铜仁市某冷水鱼养殖场进行了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试验,西伯利亚鲟苗种成活率达到86.3%以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提高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水环境管理措施

孵化水源为地下涌泉水,距离养殖场268米,流量的年度变化为0.1~0.3米3/秒,溶氧在7.2毫克/升以上,水温常年保持在15~19℃,pH7.9,水质好,无污染,溶氧充足,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用沟渠对水源水曝气后,引进养殖场过滤池沉淀、过滤、除敌害后,再用PVC管引入各流水孵化池内。根据实际操作重点注意以下关键控制点。

1.水中铁离子危害排除

孵化用水为地下涌泉水,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较高,本来在不接触空气时铁是以二价铁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但是与地下水中的氧气极易发生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进而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沉淀会附着在鱼卵上形成一层棕色薄膜,妨碍鱼卵呼吸,引起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在某次孵化过程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孵化率只有31%。我们处理时是将引水沟渠盖板打开,增加地下水曝气,使含铁地下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让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去除了铁离子对孵化的影响。

2.孵化水温的控制

水源水的水温保持在15~19℃,适合于西伯利亚鲟孵化,但是由于沟渠引水和孵化池水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水温的变化,因为水温增高太快会加快西伯利亚鲟卵出膜,鱼苗体质比较脆弱,培育成活率低。在孵化时间选择时注意收听3~7天的天气预报,避免遇到当天温差超过10℃的天气来孵化鱼卵。

3.调控孵化用水pH

在孵化操作时经常观测水体的pH,孵化水pH基本保持在7.2左右,保障了水体鱼卵孵化条件达标。

4.减少外来生物危害

水中的孵化鲟鱼卵营养丰富,很多小鱼、虾、大型水蚤、水生昆虫都会危害鱼卵,在进水时要严格过滤,尤其是其他鱼卵或者蛙卵进入水体,虽然不能吞食西伯利亚鲟鱼卵,但是会与孵化鱼卵争夺水体中的溶氧,最好采取双层过滤网设计,减少外来生物因素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5.防止水体浑浊

水体变浑浊是由固体悬浊颗粒造成的,包括泥沙、有机碎屑等。我们在孵化过程中引起池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是水源附近的高山上大量的降水冲刷地表带入浑浊水,由于有的浑浊因子颗粒度小,可以通过过滤网,浑浊水同时也带入了部分寄生虫虫卵和病毒,对鱼卵孵化造成不良影响。浑浊水黏附在鱼卵上造成缺氧使孵化率下降,部分孵化鱼卵缺氧死亡,没有死亡的鱼卵畸形发生率较高。我们采取的措施为水源水经过滤池中添加石膏沉淀,再用过滤网过滤引入孵化池中,水体浑浊现象得到了很好控制。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的运输

尽量选择速度最快的运输工具运输,减少发眼卵在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的发生。我们采用聚乙烯塑料氧气袋(40厘米×60厘米),每袋装2万粒发眼卵,泡沫箱包装,启运时箱内加冰控温。发眼卵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4~16℃,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化效果,如运输时间超过20小时要重新包装。

理论上讲西伯利亚鲟受精卵从脱黏到破膜前都可运输,但必须在破膜前运到目的地,以防止因运输途中发眼卵破膜引起水质变坏而致刚破膜的仔鱼死亡。用于运输的受精卵的受精率应在80%以上,因为低受精率的受精卵在运输中死卵容易破裂,从而污染水质,引起运输成活率下降,因此,低受精率的受精卵不宜进行长途运输。关于受精卵的选择方法我们参考的标准是DB13/T1621-2012《西伯利亚鲟鱼发眼卵人工孵化技术规范》。受精卵装袋后慢慢将水温调整到14~16℃,即可启运。

通过笔者从4个不同时段引进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看,1月引进的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最低,为3.28%;7月引进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最高,为8.57%。其原因可能是气温较高的季节引种,箱内用于降温的冰块数量难以把握,箱内适宜温度较难控制,发眼卵感染水霉的概率增加,活胚胎容易被水霉菌丝缠绕,从而使发眼卵的死亡率升高。但总体来说,由于不同批次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都是通过冰块控温,成活率变化不大。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孵化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将运输袋放入盛有孵化用水的玻璃钢盆中约40分钟后,测得氧气袋内水温为20℃。将氧气袋放入孵化水中平衡水温,待氧气袋内温度和孵化水温接近时(温差不超过0.5℃)打开氧气袋,用虹吸管缓缓向袋内注水至氧气袋容积的2/3时舀出约2/3再注水。上法重复两次后将发眼卵置入塑料盆中,孵化水温调节过程控制在2小时内。然后将发眼卵放入已配制好的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灭菌,再捞出发眼卵慢慢倒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孵化过程要用遮阳网遮住孵化器,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影响孵化效果。根据实际操作总结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

1.孵化水量的控制

水量控制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足够的氧气,及时排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废物。孵化器孵化进水量控制在4升/分,孵化器的自动翻转速度控制在每5分钟自动翻转一次。水量不能太少,防止鱼卵露出水面被晒死。在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水流,水温必须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2.水霉的控制

孵化过程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温下降延缓了孵化期,最易滋生水霉菌,所以一定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免气温影响水温。孵化时出现死卵在所难免,但必须及时清理,随时保证孵化器内没有死卵。每隔8小时用聚维酮碘溶液60毫升/米3消毒20分钟。
鱼卵较长时间停止不动,死卵着生的水霉菌会蔓延到好卵上。只要保证鱼卵正常翻动,水霉即无法危害好卵。因此,调整好水流量,使孵化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正常的翻转,也是控制水霉滋生的手段之一。

3.人为活动的控制

由于孵化过程中有两个孵化器靠近公路,经常有车经过,两个孵化器的孵化率比内侧孵化器的孵化率低12%,可见人为活动对孵化率的影响也很大,孵化过程要保持一个安静环境,要细心操作,避免剧烈震荡。捡死卵时使用吸管或鸭毛等工具操作,避免伤及周围好卵。

4.出苗

发眼卵到达孵化场后,经过72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发现有卵破膜(出苗),出苗量开始时较少,24小时后出苗达到高峰(从开始有卵破膜到最后的一粒卵破膜大概需要72小时)。高峰期过后,绝大部分卵已破膜,仅有少量发育晚的卵或畸形的鱼苗沉入水底,体质较好的破膜仔鱼会在水层浮游。注意清除卵膜,以免影响其他鱼卵孵化。仔鱼的收集工作是随时进行的,孵化器上浮出的仔鱼人工从每个盛卵槽中捞出。在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而且较平时要大些,因为此时的卵、仔鱼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较大量的氧气补充。出苗期水温必须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会影响种蛋和雏鸡的质量,还会影响到孵化率,从而影响育成期的产蛋性能,最终影响蛋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鸡群的公母比例,种鸡的健康状况,种公鸡的体况、发育程度、精液品质、交配能力及种鸡饲养管理水平和营养水平等。在养殖过程中需全面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1、鸡种蛋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公母比例。只有公鸡和母鸡进行正常的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孵化出雏鸡。因此,鸡群中的公鸡和母鸡的比例是否适宜是影响种蛋受精率的重要因素。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配置合适的公母比,无论是公鸡的比例多,还是母鸡的比例多,都会使种蛋的受精率降低。

种公鸡的选择。种公鸡在种蛋的受精率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种公鸡的体况不适宜,发育不良,精液的数量和品质较差,交配能力差等都会对种蛋的受精率造成直接的影响。种公鸡的体况如果过肥或者过瘦会影响种用价值而需要淘汰。种鸡在养殖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在进行断喙处理时操作不当都会影响到公鸡的交配,从而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另外,公鸡精子的活力差,射精量少也会对种蛋的受精率产生影响。

营养因素。如果营养的供应不足或者配比不当时会影响到种鸡的生长发育,从而使性器官发育不良,繁殖性能下降。其中维生素A的缺乏会使母鸡的产蛋率下降,导致公鸡的性机能降低,精液的品质变差;维生素E缺乏时会使公鸡的睾丸易发生退化变性,生殖机能减退,从而使蛋鸡所产的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降低。而微量元素中铁是机体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如果日粮中的铁不足会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铜对铁的吸收和利用有促进的作用,铜的缺乏会降低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影响到母鸡的产蛋率,降低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疾病因素。在养鸡生产中很多疾病都会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从而影响到各蛋的受精率,如鸡霉形体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会对鸡的内脏器官及功能造成的损伤,从而导致鸡的产蛋率降低,受精率降低。另外,当鸡感染上寄生虫后,皮肤会发生机械性损伤,并且身体内的营养会被寄生虫摄取,还会分泌毒素使鸡机体营养不良,最终导致母鸡的产蛋率下降,公鸡的配种能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

环境因素。鸡对温度表现的极为敏感,不良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鸡的生长发育,当鸡舍的温度过低时,公鸡的睾丸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受精率降低,而鸡舍的空气质量较差时会诱发鸡群患多种疾病;当光照不合理时会影响鸡的性成熟,而饲养密度过大,对会造成公母鸡配种困难。

2、鸡种蛋受精率提高的措施

首先要提高种鸡的健康水平,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鸡场要科学选址,要求养鸡场与外界隔离,进入场区内的人员和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将病原菌带入场区。鸡场和鸡舍要定期进行消毒,通常鸡场可每周消毒1次,鸡舍则每天带鸡消毒1次,以降低饲养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鸡群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以使种鸡产生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因一些疾病和病菌对种蛋的受精率影响较大,因此还要适当的在饲料和饮水投放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

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做好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为鸡群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这是养殖种鸡的基础工作。做好鸡舍环境的控制工作,在各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以及通风等因素都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调控好舍内的温度,保持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做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都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必要措施。要科学的通风,通风的同时要兼顾到环境温度。

加强日常的管理。还要做好雏舍的光照管理工作,对于种公鸡每天维持12~14h的光照时间可维护正常的繁殖性能,如果低于9h则会导致精液的品质下降,对母鸡的影响也是同样的,因此,可适当对鸡群进行光照的刺激,以提高公鸡精液的品质,使其与母鸡的产蛋高峰同步。另外,还要调整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将鸡群的公母比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一般蛋用型鸡的公母比例最好为1:15~20。调整好鸡群的年龄结构,鸡群中新鸡的数量应保持在70%以上,及时的淘汰老龄化种鸡。

加强种公鸡的饲养。种公鸡在种蛋的受精率方面影响非常重要,因此要高度重视种公鸡的饲养工作。提高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做好种公鸡日常的管理工作。控制好育成公鸡的体重,要按照体重标准来饲喂种公鸡,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避免种公鸡体重过大或过轻。除要控制好种公鸡个体的体重外,还要控制好群体的均匀度,各生长阶段都有其体重标准,饲喂时要注意将各阶段的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要按照种公鸡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来提供营养,通常,种公鸡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要低于母鸡。要注意当种公鸡达到性成熟后,钙磷的摄入量要适宜,否则会影响到肾功能,而影响到性能力。种公鸡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要略高于母鸡,但是也不可过多,否则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提高鸡种蛋受精率的措施

掌握受精规律

公鸡精液的生产因季节不同而变化。春季因生长环境适宜,公鸡精液数量较多,夏末和秋初因气温、蚊虫及病原微生物等综合因素影响,精液数量较少。当公鸡感染沙门氏菌,导致睾丸和输精管产生病灶,细菌可通过精液传给母鸡,尽管采用人工授精,但经过3~5个月仍会造成母鸡生殖系统被细菌感染,导致卵巢发生病变,受精率下降。因此春季是种蛋受精率最高的季节。

控制环境温度

种鸡群生产较适宜的温度是20℃~25℃,过高或过低对精液的生产和品质都有不良影响,从而使受精率下降。

注重日粮质量

营养缺乏会导致种鸡繁殖力降低,受精率下降。在种鸡饲料中,应满足其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钙、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等营养的需要,每公斤饲料中维生素A应含1万~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E应含20~40毫克,维生素D应达到2000国际单位。从18周龄起,应给母鸡饲喂种鸡全价料;在母鸡产蛋高峰前,每只鸡每天补钙3.3克,高峰后期每只鸡每天补钙3.8~4克,以提高种蛋产量;在配种旺季,应给种公鸡相对增加蛋白质供给量,以提高精液品质。种鸡饲料要保持新鲜,不喂给鸡群发霉变质饲料。

精液品质测定

每月坚持2次定期检查精液品质。正常精液为乳白色的黏稠状液体,一次射精量为0.5~0.7毫升。一般在采精后20分钟内进行测定。取一滴精液,置于载玻片上,在37℃条件下,用400倍显微镜检查,精子呈直线运动的才有受精能力,作圆周运动或摆动的精子都没有受精能力。密度用肉眼估测,有效精子在20亿个以上时品质较好。

正确采精和输精

公、母种鸡的比例控制在1∶20至1∶25。隔天采精1次或1周内连续采精3~5次,休息2天。采精前应给公鸡断食3小时,以免排粪影响精液质量。精液在25℃~30℃环境中应在30分钟内用完,在2℃~5℃环境中应在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输精前用氨苄青霉素冲洗母鸡输卵管,可提高受精率和降低死胎率。输精一般在下午3~6时进行,第二天重复输精一次,可提高受精率。输精时,翻开泄殖腔,用注射器吸取精液,输入母鸡阴道口内2~3厘米深处,输入原精0.03毫升,隔5~7天重复1次。

种蛋消毒存放

种蛋在采集后放入熏蒸间消毒,每立方米用14克高锰酸钾和28毫升甲醛,密闭熏蒸20~30分钟,然后放入种蛋库存放5~7天。种蛋库温度应为13℃~18℃,湿度60%左右。种蛋用纸蛋盘存放,底层的蛋盘应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垫起,保证种蛋透气,对提高受精率大有好处。

做好疫病防治

根据种鸡场推荐免疫程序,搞好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减蛋综合征、法氏囊病等的预防免疫。做好鸡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泄殖腔炎的防治。严格控制磺胺类、四环素类及驱虫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残留,提高受精率。

加强种鸡管理

公鸡光照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母鸡控制在16小时。适当延迟开产日期,可提高初产蛋的合格率。公鸡实行单笼饲养,母鸡每笼不超过3只,尽量减少因高温、低温、噪音、不当光照、换料、防疫等应激因素而诱发其他疾病,提高受精率。保证每只种鸡每天200~300毫升饮水,水质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加强通风换气,做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温和场地、工具的定期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消灭病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1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