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雏鹅感染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病性的急性传染病,但据文献报道该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鹅。然而今年来,在河南驻马店、周口等周边地区雏鹅频发病毒性肝炎,根据病鹅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调查、治疗性诊断、实验室检查,初步认为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

1病例介绍

正阳县一肉鹅养殖户王某共养殖肉鹅4 000只,雏鹅 9日龄时,突然出现异常,发病初期表现精神萎靡、缩颈、翅下垂、行动呆滞,常蹲下,厌食,发病半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头向后扭转。然后在数小时内全群发病,发病后当天死亡20只,立即在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但未见好转;第2日又死亡40 只,于是户主带10只病鹅到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雏鹅病毒性肝炎,建议王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 w后鹅群逐渐恢复正常。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例常无明显症状,病雏鹅突然倒地死亡或仅见有踢腿、抽搐、很快死亡。多数病鹅表现精神极度沉郁,呆滞,食欲废绝。闭眼昏睡,缩头拱背,扎堆或离群独处。有的软脚站立不稳,几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倒向一侧,头弯向背部,两腿阵发性痉挛,呼吸困难,有的出现腹泻,多呈角弓反张而死。

3主要剖检变化

病死雏鹅剖检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脏表面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小如针尖大,大如绿豆的紫红色或鲜红色出血斑点,有的出现散在性或弥漫性大小不一的淡黄或灰黄色坏死斑;胆囊胀大,胆汁充盈而稀薄;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胰脏也有不同程度出血或出血斑,肾肿大充血,出血。有些病鹅肠道充血、出血。

4实验室检查
4.1 细菌的分离鉴定

4.1.1涂片镜检。取心血涂片,肝、脾分别触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见细菌。

4.1.2细菌的分离培养。无菌采心脏血,肝脏,脾脏和脑等病理变化材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普通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放入37度恒温箱培养24~48后,三个平板上均未观察到有菌落生长。

4.2病毒的分离鉴定

4.2.1病毒的分离。无菌采病、死鹅的心、肝、脾、脑等组织等量混合、剪碎、研磨,用无菌生理盐水作1:5稀释制成悬液,反复冻融3次后按1 000 IU/mI加入青、链霉素混匀,静置处理30 min后,取上清液接种9 Et龄鸡胚10枚,72 h 全部死亡。接种健康雏鹅10只,48 h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肝脏、气管与死亡病雏鹅的病理变化一致。

4.2.2血清学鉴定。取10只7日龄鸭病毒性肝炎敏感鹅,分为2组。一组为试验组,每只皮下注射1 Tnl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卵黄抗体;另一组为对照组。24 h后两组每只均皮下注射0.2 ml已制作的病毒上清液,结果试验组存活 90%,而对照组全部死亡。

经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可确诊该鹅群感染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5防治措施

立即对整群鹅紧急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蛋黄抗体,每瓶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蛋黄抗体(500 ml/瓶)中加入10支庆大霉素(8万IU/支)剂量按每只2 ml。对养殖和活动场地彻底清扫和消毒;对料槽、水槽要彻底刷洗和消毒;用消毒水带鹅消毒,每天1次,连续3~ 5 d。

使用清肝热解毒的中草药,配方如下:板蓝根、茵陈各 100 g,银花、连翘、龙胆草、栀子、柴胡、甘草各60 g,田基黄50 g(以上为100羽雏鹅用量),水煎后加150 g葡萄糖饮服,病重者用滴管滴服,每只10~12滴,每日2次,连用 3~5 d。

采取了以上的相应措施,经过3~5 d的治疗,除发病严重的病鹅又死亡30余只外,其余大群鹅精神好转,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6分析与讨论

通过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认雏鹅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I型病毒感染所致,患病雏鹅经I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紧急注射,疫情能够平息。

该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这是因为:第一,肌肉注射高免蛋黄液和西药病毒灵对病毒有强烈抑制其复制的作用,故对消除该病的病因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二,板蓝根、银花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作用;连翘、栀子利三焦,通大便,泻火;茵陈、田基黄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龙胆草、柴胡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甘草调和诸药,配合使用可达到清热解毒,保肝利胆,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中药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不仅对病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健康鹅有预防作用。

防治该病时,必须改善鹅舍内条件,如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适当的饲养密度,每天清除粪便和垃圾,清洗饲槽、水槽,保持舍内的清洁干燥等,有助于鹅群早日恢复健康。

相关知识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该市某养鸭户王某从邻县购进1 400只雏鸭苗饲养.饲养至 14日龄时突发疾病.而且发病快、死亡率高.病鸭开始时症状不明显.后仰头踢腿.全身性抽搐.倒向一侧突然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张,2 d死亡170只,几乎近一半的雏鸭不食、缩颈。该养殖户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饮水治疗.用药后病情不见好转.相反病情加重 随之禽主带病鸭和死鸭来该站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鸭体温升高42℃ 以上、精神沉郁、呆滞.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有腹泻现象.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眼半闭.昏睡,缩头拱背.或打堆或离群独处.有的脚软站立不稳 随后几小时则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倒向一侧.脖子上仰、头向后背故称背脖病.部分病鸭两腿呈阵发性痉挛.两腿无力.步行不稳.跟不上鸭群.身体倒向一侧.加以驱赶即卧地不起.拍动双翼边走边歪倒.无力时成堆蹲在一起.若驱赶到阳光下极易猝死.死前常呈二脚抽搐如游泳状或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苦闷状或翻身死亡 从发病症状出现到死亡时间极短。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特征性病变在肝脏所有剖检病例肝脏均肿大、质脆.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色暗淡或发黄.呈斑驳状.有的肝脏呈土黄色或红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草青色或淡红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大多数病例肾脏肿胀.呈树枝状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脑充血及软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肝小叶之间的血管和胆管的纤维组织内有单核细胞聚集.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皮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以无菌操作采取濒死雏鸭的心血、肝脏做涂片、触片,然后染色镜检,未见病原菌.同时将病料分别接种于肉汤、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放置培养箱内37℃ 培养48 h.此期间.上述培养基上均未发现细菌生长

4.2 动物接种

用病鸭肝脏组织磨碎做成待检肝乳剂.加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后.经皮下接种于10只5 El龄无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每只注射0.5 mL.结果接种12~24 h后出现典型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症状.并在48 h内全部死亡.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相同.

4.3 鸭胚接种

取10枚12日龄敏感鸭胚(未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当地母鸭所产的蛋进行孵化).经尿囊腔接种 0.2 mL/枚上述制备的病鸭肝乳剂.接种后24 72 h内全部死亡.胚体皮下出血和水肿. 肝脏多肿胀呈灰绿色且有坏死灶。

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

5 防控措施
5.1 隔离病雏

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及时隔离与消毒 鸭群发病后立即与其它假定健康鸭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接近.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向周围扩散 饲养人员出人养殖大棚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淘汰的病重鸭与死鸭.经过焚烧或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处理 污染的垫料、粪便和饲料用具等未经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运出场外 对发病鸭棚的周围环境.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直至鸭群出栏。对发病鸭群.用百毒杀带鸭消毒.每天1次.直至病情完全康复.带鸭消毒时要预先提高育雏室的温度2-3℃ .以避免应激而造成鸭群病情加重.

5.2 增加饲料营养.改善饲养环境

鸭群发病后.要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在晴朗的中午要加强通风.以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害气体:鸭群密度大时.要适当分群:为防止鸭舍过度潮湿.要及时更换垫草:为避免因应激因素造成病情加重.要保持鸭棚内外环境的相对安静.

5.3 紧急注射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

对发病初期死亡较少的鸭群.立即逐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每只0.5 mL.对有发病症状的鸭只.可注射0.8 mL;没有高免血清时.可注射高免蛋黄抗体.根据体重分别注射1 2 mL 在注射血清和蛋黄抗体的同时.应用干扰素治疗.

5.4 治疗

在饲料和水中加入板蓝根溶液.南雏鸭自由采食和饮水.连用5 7 d 在饮水中(饲料中)加入氟哌酸粉 (0.1%~0.25%)或恩诺沙星粉剂.连喂 3~4 d。经采用以上措施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用药1 d后.死亡明显下降,鸭群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采食量增加 3 d后大群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继续按上方服药5 d以巩固疗效.鸭群已基本转为正常.

6 体会
6.1 养鸭户进雏鸭时.要事先了解种鸭的免疫情况.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接种的种鸭孵的雏鸭.或对1日龄雏鸭接种鸭肝炎弱毒疫苗.做好商品雏鸭的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6_2 当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后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当鸭群患鸭病毒性肝炎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鸭疫巴氏杆菌的攻击而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加重病情,因此.饲料中可添加头孢噻肟钠、磷霉素钠、硫酸安普霉素等药物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6.3 疫区应在1 3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按1.5倍量.7~10日龄进行二次免疫.按2倍量 在非疫区可采用药物进行预防.

6.4 养鸭场实行封闭式生产.本着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隔离消毒,禁止不同鸭场的鸭群、饲养人员、饲养用具相串.防范于未然.对于有效防控雏鸭病毒性肝炎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起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具有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等特征。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最高死亡率可达90%~95%,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严重影响养鸭业发展的疾病。因此加强对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笔者遇到一起雏鸭病毒性肝炎感染的病例,现将发病情况和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甘南县甘南镇某养殖户2011年6月l0购进雏鸭630只,6月13日开始发病。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眼睛半闭,缩颈,行动迟缓,倾向一侧,蹬脚做划浆动作。在3~4天死亡,死时头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共发病270只,死亡169只,死亡率高达62.5%。曾用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治疗,效果不显著。

2 临床症状

本次发病的发生和传播迅速,病鸭体温升高 42℃以上,精神萎靡,不愿随群运动,喜卧地或独立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有腹泻现象,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眼半闭呈昏迷状态,以头触底,不久即转为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歪向一侧,双脚痉挛性后蹬,全身抽搐,仰脖,头弯向背部,有的在地上旋转,死时头后仰,呈角弓反张状。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鸭可见肝脏肿大,质脆,外观呈土黄色或淡红色,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充满绿色胆汁,肾脏肿胀充血,脾脏有的肿大呈花斑状。急性病例组织学病变为肝细胞大量坏死、出血。慢性型表现为肝脏的广泛胆管增生,也可见肝实质增生,部分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异嗜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出血,脾组织呈退行性变性或坏死,肾组织的毛细血管和静脉腔充满红细胞。电镜下可见肝细胞的核变形、浓缩,胞浆线粒体扩张、空泡化,线粒体膜破裂,溶酶体数目增加,脂滴增多,可见到病毒样粒子类晶状格排列于肝细胞内。

4实验室检验及诊断

无菌采取雏鸭肝脏制成悬液,经尿囊腔接种 810日龄鸡胚或l0~14日鸭胚,发现被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胚胎蜷缩,发育不良,全身水肿,体表充血且头颈、背部等常有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为土黄、灰绿或鲜红色,肿大、质脆,出血点明显,边缘坏死或在表面有灰绿色或黄白色坏死区,呈花斑状。此外,有的鸡胚尿囊液和卵黄囊还常呈绿色。由于胚体变化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并结合琼脂扩散试验以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5防治措施

雏鸭群一旦发病,应迅速将病鸭挑选出来,隔离饲养。对发病鸭群采用病毒性肝炎血清紧急接种,未发病鸭注射0.5毫升,发病鸭注射1毫升。每1只鸭换1次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并根据鸭群恢复情况,隔天1次。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好,用板兰根60克,茵陈6O克,黄连60克,黄柏60克,黄苓60克,连翘 4O克,金银花40克,枳壳50克,甘草50克,混合水煎拌料供l 000只病鸭l天内服,每天1次,连用5 天。在鸭群饮水中加入由电解多维或复合多维和5%的葡萄糖与抗病毒药混合,饮用3天。为防止继发感染,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土霉素,连用 5天。经上述治疗,5天后,98只痊愈,3只死亡。

6 讨论

我国现在控制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手段是对种鸭免疫,使下代雏鸭获得被动保护,以及对刚孵出的雏鸭注射高免抗体。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可行的。目前规模化养鸭场,鸭龄在4周龄以内,且未发病的鸭群,雏鸭要进行病毒性肝炎疫苗紧急接种,切忌等发病后再治疗。有病毒性肝炎流行史地区,种鸭开产前2~4星期进行全群接种,免疫剂量加倍,严重污染地区重复接种1次。经免疫后种鸭所产种蛋孵出的苗鸭一般可获得高水平抗体,能安全度过易感期。在病毒性肝炎流行地区,如种鸭未经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接种,不能单纯用病毒性肝炎血清或卵黄液来代替免疫。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要加强消毒工作。

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常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发本病发生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年3月,四川省嘉陵区某鸭场发生了一起以20日龄雏鸭大面积死亡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该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鸭病毒性肝炎病。

1 临床症状

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7日龄内的龄雏死亡率达 90%,发病初期病鸭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眼半闭呈昏睡状,以头触地,两腿伸直向后张开呈特殊姿势。部分病鸭未见任何异常,而突然抽搐痉挛死亡。

2 病理变化

发病鸭肝脏肿大、出血、质地脆弱;雏鸭的肝组织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有增生性病变;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肾肿大,输尿管沉集大量白色尿酸盐;法氏囊肿大;大脑水肿,脑膜血管呈树枝状充血,呈非化脓性脑炎;肠黏膜充血、出血。

3 病原体检测
3.1 细菌分离

无菌采集10只病鸭肝脏分别触片,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见4只病鸭的肝脏触片有少量革兰氏阴性菌。用接种环勾取病鸭脑和肝脏组织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巧克力平板上,置37 ℃ 恒温箱培养24 h,结果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半透明、灰色的菌落。勾取单个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红色长杆菌。接种的巧克力平板上未见细菌生长。

将分离菌接种于5日龄雏鸭,结果被接种鸭无异常。

3.2 病毒检测

将病死鸭肝脏匀浆后按1:5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冻融3次,高速离心,上清液用Trizol提取病毒RNA。PCR引物为:上游引物:5-ACAAAGAAAGCGACATAACTTG-3,下游引物: 3-CCTAAACAATCATGGGGGTAAA-5,由宝生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经RT-PCR检测,能检测到预期大小的DNA 片段。

4 防治

确诊鸭病毒性肝炎后,对鸭群进行高免血清注射(0.5 ml/羽),并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及抗生素,在饮水中添加速溶电解多维,鸭群病死率大幅下降。


4.1 疫苗接种

在种鸭开产前免疫2次,间隔2周,其母源抗体可维持4周,对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治疗。

4.2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

4.3 药物治疗

病鸭感染本病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或流感,可采用接种高免血清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可选用(金银花、黄檗、茵陈、板蓝根、龙胆草、黄芪)等为组方的中药饮剂,西药以消炎保肝、增强机体抵抗力、恢复肝功能为原则,可选用(泰乐菌素或磺胺嘧啶粉、VC、VB1、赖氨酸、酵母粉)均匀拌喂。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且死亡率高,患鸭死前呈角弓反张状、肝脏肿胀、出现淡红色斑点、表面有出血斑点。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且10日龄内的患鸭死亡率很高,是目前威胁养鸭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1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3~5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发病,是该病的带毒者。该病多在春秋冬季发病,夏季发病较轻,但因感染的日龄有差异,死亡率高低也不一。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用具、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咽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雏鸭及带毒成年鸭.病愈康复鸭可通过粪便继续排毒1~2个月。鸭蛋内不传递病毒。

该病的流行趋势是发病日龄越来越小,甚至在 2~3日龄就开始发病.10日龄以内的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10日龄以上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则为50%左右。饲养管理不当、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鸭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2 发病情况

2011年6月,永安市某镇一养鸭户引进番鸭苗 600羽。饲养至6日龄,生长和健康状况良好,但至 10日龄,雏鸭先后死亡6羽,大部分雏鸭采食、饮水正常。据调查了解,这些雏鸭是鸭贩由莆田购进再转手给养鸭户,是否注射过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不明确。发病后,禽主用广谱抗生素饮水、但死亡率得不到控制。

3 临床症状

该病发病急,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或仅见仰头踢腿抽搐很快死亡。绝大多数雏鸭发病初期采食、饮水正常。个别雏鸭缩颈,不爱活动,一旁呆立,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睡状态,粪便稀薄呈现黄色或黄绿色,不久患鸭出现神经症状,两脚抽搐、痉挛性地踢动,有时在地上旋转,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态。

4 剖检病变

剖检6羽濒死雏鸭,主要表现肝脏肿大。柔软质脆,色暗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或呈班驳状:胆囊臌胀呈长卵圆形,内充盈胆汁,胆汁呈淡绿色;有的脾肿大,外观也有花斑;多数鸭肾脏肿大充血,灰暗色,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变化。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并作相应处理。

5 实验室检查

5.1 细菌检验无菌采集患鸭肝组织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厌氧肉汤培养基,37 度培养箱内培养48 h,无细菌生长。

5.2 鸭胚接种无菌采集病死鸭肝组织,捣碎匀浆,加人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取上清液接种1 1日龄鸭胚,结果3 d后接种胚全部死亡,死亡胚皮下出血和水肿,肝肿大呈灰绿色且有坏死灶,对照组全部存活。无菌收集死亡胚尿囊液备用。

5.3 接种雏鸭取10羽8日龄健康雏鸭,经皮下接种肝组织匀浆上清液0.2 mL或肌肉注射接种死亡鸭胚尿囊液0.2 mL,接种24 h后雏鸭出现鸭病毒性肝炎典型症状,并在35~48 h死亡。与该次患鸭病变相似,对照组全部存活。

最后确诊该病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6 防治措施与体会

1)立即用鸭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按1~1.5 mL羽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在饮水中添加氨苄西林、板青抗毒素(板蓝根)、强力拜固舒(多维+氨基酸+寡糖),连续饮水3 d,隔天仅发现2羽死雏,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鸭群基本恢复健康。

2)夏季并不是该病发病的高峰季节,但就当月门诊的病历来看,该病发生率很高,一般都是刚进雏鸭5 d内发生。死亡率不高,剖检病变也不是很典型。发病鸭苗多是由鸭贩由莆田地区购入,莆田地区养鸭规模大、数量多、密度大,种蛋供不应求,因此.正规养殖场的种蛋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多数种蛋都是到散户收集而来,携带病原多,再加上孵化前对种蛋消毒把关不严格,导致鸭苗一出壳就感染该病。另外鸭贩贪图便宜或缺乏专业知识,不进行鸭病毒性肝炎免疫或者选择便宜的、没有正式批号厂家的卵黄抗体进行免疫,免疫效果不理想。该次发病是由于该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贪图便宜从鸭贩购买未经免疫的雏鸭。才导致鸭群发病。因此。要正确引种,鸭苗一定要从正规种鸭场引进,同时,选择正规厂家的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进行免疫。

中西医结合防治鸡支原体病治疗效果好


鸡支原体病是由禽败血支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咳嗽、流鼻涕、呼吸时出现罗音,疾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养鸡集约化的发展,其危害日趋明显。该病虽死亡率低,但常可引发其他疾病,导致饲料的利用率及产蛋率下降,对养鸡业造成严重影响。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发生最多,病情也较严重。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支原体可通过病鸡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传播,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种鸡交配均可传播该病。母鸡感染该病可产生带菌卵,致使孵化率和出雏率降低。各日龄鸡均可感染,但以1~2月龄鸡较多发,且致死率和对雏鸡生长的影响都比成鸡严重。

2发病原因

鸡感染支原体后,由于免疫接种、更换饲料、舍内温度忽高忽低、鸡舍不洁、维生素缺乏、鸡舍内弥漫各种尘埃、冬季通风换气不良、有害气体的浓度较高等导致该病的加剧。其中氨气的影响尤为严重,被吸入的氨气可严重刺激气管和支气管,损坏呼吸道黏膜,病原微生物粘附在尘埃微粒上进入呼吸道,进而附着于气管黏膜.引发该病。

3临床症状

病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病初有少量浆液性、黏液性鼻液,并污染鼻孔周围及颈部羽毛,常出现摇头、打喷嚏、张口呼吸等症状,并可听到支气管罗音,有的病例在咽喉部可见米粒大小的黄白色伪膜,严重时喉头、气管常被纤维蛋白所堵塞。病程较长的鸡眼部发炎,有干酪样渗出物,由于鸡只的抓挠,会在眼部肿胀处出现结痂。症状较轻时,呼吸道症状不太明显,但产蛋量下降。当混合感染情况出现时,其症状表现更为复杂。

4病理剖检

鼻腔、气管内有大量浆液、黏液性分泌物,喉头黏膜轻度水肿、充血、出血且覆盖有灰白色或红褐色黏液。肺部有不同程度肺炎病变。病程较长的气囊混浊、增厚,充满干酪样物质,严重的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如无混合感染,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5鉴别诊断

5.1鸡支原体病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鉴别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表现为全群鸡急性发病,呼吸严重困难,咳出带血的黏液,很快出现死亡。各种抗菌药物均无直接疗效。

5.2鸡支原体病与鸡新城疫的鉴别

鸡新城疫表现为全群鸡急性发病,消化道严重出血,并且出现神经症状。鸡新城疫可诱发鸡支原体病,而且往往是鸡新城疫症状消失后,支原体病的症状才逐渐显示出来。

6预防措施

对鸡群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鸡以防止垂直感染;对刚出壳的雏鸡用链霉素饮水或滴鼻;对被感染的鸡群接种鸡败血支原体油乳苗,成年鸡皮下注射0.5ml,雏鸡皮下注射0.2m1,预防效果较好。

7治疗措施

7.1中药治疗

黄芩100g、麦冬100g、沙参100g、甘草30g、花粉100g、白头翁100g、白芍60g、知母80g、五味子30g。一剂三煎,连用5~7天。

7.2西药治疗

用泰乐菌素500mg/L饮水,连用5~7天,有良好疗效。

8讨论与体会

购鸡前要做好鸡舍内外消毒工作,用碘类消毒剂每3~5天喷雾1次,降低粉尘中支原体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鸡舍内饲养密度不能过大,确保舍内温度、湿度适宜,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肉鸡饲养要采用全进全出制。

对该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以中药消炎解痉、止咳化痰、调节血液酸碱平衡、降低应激,恢复肺脏、心脏和肝脏功能,解决了单一使用西药的不足。

通常患了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一般都会伴有大肠杆菌病感染,造成雏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量下降,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

支原体主要破坏上呼吸道黏膜,而上呼吸道黏膜是阻挡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一旦遭到破坏,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及其他病毒性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引发感染。呼吸不畅会使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食欲下降、血氧含量降低,心肌缺氧易发腹水病和猝死病,并且引起鸡只伸颈呼吸而影响采食和消化吸收。

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冬春和晚秋气候多变、天气寒冷、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引起发病和流行.。由于养鹅户对此缺乏预防措施,常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症状

发病后,种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常跟不上群或不愿活动。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嗉中积食、肿大,倒提病鹅张口呼吸,口鼻流出酸臭液体,鼻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病鹅表现摇头,角弓反张,腹泻,粪便稀薄,呈浅黄色、灰白色或绿色。有的鹅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继而发生跛行,一般病程可延续一个月左右或更长。

2.剖解变化

死亡鹅可见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浅黄色渗出液,心冠脂肪和心内膜充血和出血,心肌颜色变浅并且柔软。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在胸肺膜表面,偶见有一层黄白色假膜覆盖。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并内有大量黏液,肠道内容物似粉浆或带有血液,有出血性炎症,肠黏膜发红或有出血点,特别是十二指肠端充血、出血较明显。肝脏充血、肿大,表面和切面均散布细小、灰白色假膜。母鹅的卵巢有明显的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出血程度不一,有的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3.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①全群鹅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2克,进行混饲,2次/天,连用3~5天。对于有症状的鹅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4天。②对于有明显症状的鹅,可在饮水中添加0.02%多西环素,2次/天,连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③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④在饮水中配制口服补液盐,用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混合后加常温水1000毫升搅拌均匀,让鹅自由饮用。也可用电解多维227克加水150升,另外加入0.1%维生素C,现配现用,让鹅自由饮用。可在饲料中添加2%欧贝莱(一种微生态制剂),对于疾病恢复可起到良好作用。

(2)中药治疗。可用金银花160克、穿心莲150克、黄芩100克、桔梗90克、大青叶90克、黄连须80克、甘草50克,这些药量为100只鹅1天的量。每天1剂,煎汁拌料,连用3天。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泻作用,对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4.预防措施

(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该病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常发、多发、易发的鹅场可使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易于注射,无毒副作用,对鹅无任何不利影响,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

(2)注意鹅舍的环境变化,保证鹅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应激产生,尤其是更换饲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换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及电解多维,以便增强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3)隔离病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等,做无害化处理。将鹅舍内的粪便彻底清扫干净,粪便、垫草等清扫物堆积发酵,可用3%的火碱或1∶800消毒威对鹅场及周边环境彻底消毒。鹅舍、料槽、饮水器和一些用具等,亦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1%过氧乙酸对鹅群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用7天。鹅舍每天定时进行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卫生。要改善饲养条件,特别要注意防寒、防潮及饲养密度。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体内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遭遇饲养条件欠佳、饲料更换太勤、环境气候突变、寒冷、潮湿等应激因素时,即可引起发病。

一、中西医结合预防措施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冬春和晚秋气候多变、天气寒冷、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引起发病和流行。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门诊病例中,发现5起种鹅巴氏杆菌病例,由于养鹅户对此缺乏预防措施,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损失。现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境内5户饲养种鹅户,分别饲养种鹅500一2000只,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间,出现部分种鹅逐渐死亡现象,每天死亡2一3只,持续发生10多天,户主自行给药3一5d,用痢菌净、土霉素、氟呱酸进行拌料,又注射青、链霉素和安乃近,时好时坏,始终控制不了疫情。随后前来我门诊就医,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住了疫情。
2.临床症状
发病后,种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常跟不上群或不愿活动。行动迟缓,步态瞒珊,嗦中积食,肿大,倒提病鹅张口呼吸,口鼻流出酸臭液体,鼻孔有豁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病鹅表现摇头,角弓反张,腹泻粪便稀薄,呈浅黄色、灰白色或绿色。有的鹅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继而发生跋行,一般病程可延续一个月左右或更长。
3.剖解变化
死亡鹅可见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浅黄色渗出液,心冠脂肪和心内膜充血和出血,心肌颜色变浅,并且柔软。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在胸肺膜表面,偶见有一层黄白色假膜覆盖。胃肠豁膜充血、出血,并内有大量豁液,肠道内容物似粉浆,或带有血液,有出血性炎症,肠豁膜发红或有出血点,特别是十二指肠端充血、出血较明显。肝脏充血、肿大,表面和切面均散布细小、灰白色假膜覆盖。母鹅的卵巢有明显的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出现程度不一,有的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4.实验室检查
①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淋巴结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卵圆形短杆菌。再用美兰染色,镜检结果为两极着色的圆形短杆菌,并有荚膜。
②细菌分离与培养。无菌采取病死鹅的心血、肝脏组织和淋巴结,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0C恒温箱培养24一48h后,生长出圆形、湿润、表面光滑的露珠状的小菌落,能见到不溶血、乳白色、圆形的细小菌落,豁性较大,边缘整齐。将培养物做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大多数细菌呈球杆状或双球状,两极着色,有荚膜。
③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麦芽糖、肌醇、糊精和淀粉等。还原美兰,能产生靛基质。M.RV-P反应阴性。不液化明胶,不产生H2S,不能运动。
④动物试验。取8只小白鼠,分成7组,试验组用灭菌生理盐水10nil稀释3nil菌液,即1nil菌液作10倍稀释,0.1nil/只,皮下注射4只小白鼠,另4只作对照,3611接种组4只小白鼠全部死亡,对照组4只存活。解剖病死小白鼠,病料重复上述试验,复制本病成功,从而引起本病的病原菌系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强毒菌株。
⑤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做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头抱唾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磺胺-6一甲氧嚓咤高敏,丁胺卡那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中敏,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不敏。
⑥与禽沙门氏菌病的鉴别。禽沙门氏菌病主要发生于1一3周龄的雏鹅,虽然剖检肝表面也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但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肠豁膜虽充血或出血,但呈糠扶样坏死。而且心冠脂肪、心肌外膜和心内膜没有出血。
⑦与禽呼肠孤病毒病的鉴别。禽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鹅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虽然以肝脏、脾脏等器官表面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但心冠脂肪、心肌外膜和心内膜没有出血点,肠道特别是十二指肠没有膨胀,肠豁膜没有出血,特别是没有带血液胶冻样的肠内容物,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料涂片镜检,不见两端染色卵圆形小杆菌。

二、诊断
根据病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解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种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1.西药治疗
全群鹅可用磺胺-6一甲氧嚓咤,剂量为0.2g/kg·W,进行混饲,2次/日,连用3一5d,对于有症状的鹅可肌肉注射头抱唾吠,剂量为5mg/kg体重,1次/日,连用3一4do对于有明显症状的鹅,可用0.020%。多西环素饮水,2次/日,连用3d。也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30mg/kg%w,1次/日,连用3do可肌肉注射头抱唾吠钠,剂量为5mg/w,1次日,连用3d,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在饮水中配制口服补液盐,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0g,混合后加常水1000nil溶解,让鹅自行饮用。也可用电解多维227g加水150/L+O.10%VC,现配现用,让其自由饮用。可在饲料中添加20。欧贝莱(一种微生态制剂),对于疾病恢复起到良好作用。
2.中药治疗
可用金银花160g,穿心莲150g,黄答100g,桔梗、大青叶各90g,黄连须80g,甘草50g。为100只鹅1天量。每天1剂,煎汁拌料,连用3d。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泻作用,具有一定疗效。
①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常发、多发、易发的鹅场可使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易于注射,无毒副作用,对鹅无任何不影响,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②注意鹅舍的环境变化。保证鹅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应激的产生,尤其是更换饲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换料,并在饲料中添加VC及电解多维,以便增强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③隔离病鹅,死鹅要深理或焚烧,做无害化处理。将鹅舍内的粪便彻底清扫干净,粪便、垫草等清扫物堆积发酵,可用30}。的火碱或1:800消毒威进行鹅场及周边环境的彻底消毒。鹅舍、料槽、饮水器和一些用具等,亦用0.20%。过氧乙酸或0.30%。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10%。过氧乙酸对鹅群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用7do鹅舍每天定时进行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清洁、卫生。.要改善饲养条件,特别要注意防寒、防潮及饲养密度。
三、结论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体内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当饲养条件欠佳、饲料更换太勤、环境气候突变、寒冷、潮湿等应激因素,即可引起发病。此次鹅场发生的巴氏杆菌病,是因为饲养条件差,正直寒冷的冬季,舍内寒冷、潮湿,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发病。由于治疗不彻底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用抗生素3d,病情见好,过7一8d又发病,这样反复,因多杀性巴氏杆菌有耐药性现象。所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种鹅巴氏杆菌病的病程比较常见,在治疗时,应有耐心,一般疗程在5一7d,也有的需要10天左右,方能很好的收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例猪葡萄球菌病的方法


葡萄球菌病是一种以引起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性脓毒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有所增加,应引起养猪场(户)高度重视。

1.流行特点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当动物机体皮肤、黏膜等发生破损,加上某些应激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会引起发病。常见的应激因素有被雨水淋湿,营养失调,垫草潮湿、污秽,圈舍拥挤,光照不良,卫生条件不佳,长途运输等。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对刚断奶的仔猪影响最大,可能与断奶应激有关,一般同窝仔猪1~2头先发病,1~2天后波及全窝仔猪。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表皮炎,先在少毛部位出现少量呈黄豆大小的微黄色水疱(/),并迅速破溃,水疱液与皮屑、污垢等混合形成痂皮,呈鳞片状附着于皮肤上。有的互相融合形成大的溃烂面,并很快向周围蔓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仔猪病情加重或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架子猪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耳部皮肤发生不明原因的肿胀、发亮,与水肿、气肿、血肿不同,并有跛行或行走无力、关节炎等症状。

3.诊断情况

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葡萄球菌病,确诊可采取皮肤渗出液或痂皮涂片镜检。

4.治疗情况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均较敏感,但对氨苄青霉素最为敏感。常用治疗方法如下(每头仔猪剂量):①氨苄青霉素0.2克、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黄芪多糖注射液5毫升,混合肌内注射,2次/天,连用3天;②清开灵注射液10毫升,肌内注射;③选用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千里光、金银花、鱼腥草、刺黄连、金钱草、槐花、艾叶、茵陈的全草各适量,水煎,取药液加适量白糖或红糖灌服,并用煎液对病猪患部进行擦洗,效果非常好。

5.病例介绍

2012年6月26日,我乡牟某饲养的9头刚断奶仔猪发病,症见仔猪耳朵、颈部、背部皮肤上均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有的已形成大面积结痂,并有微黄色液体渗出,食欲减退,发痒,不时在墙壁、饲槽等处摩擦。根据临床症状和圈舍卫生极差,特别是垫草非常潮湿等情况,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遂联合应用方①和方③进行治疗,3天后猪群痊愈。另有我乡王某饲养的2头重约75千克的架子猪今年于5月28日发病,症见精神沉郁,不食,喜饮水,耳部发生不明原因肿胀,用手按压不凹陷,初步诊断为猪葡萄球菌感染。采用以上方①、方②和方③进行治疗,但剂量加大:氨苄青霉素0.5~1克、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清开灵注射液10~20毫升,两头猪均痊愈。

6.诊治体会

葡萄球菌病因诊断不准确而延误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要注意与猪圆环病毒病、皮肤疥螨、接触性湿疹等相区别。圆环病毒病不仅会感染断奶仔猪,而且还会感染架子猪、母猪,特别对母猪危害非常大,常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皮肤疥螨病会造成所有猪只发病,出现奇痒症状,重症猪因在墙壁或饲槽上用力摩擦,皮肤上会渗出血液,且发生皱缩;湿疹主要因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常见个别猪只发病,很少波及全窝。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可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目前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1 流行病学

自种蛋孵出的小鹅自3日龄以后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30 日龄以后基本上不发生死亡.死亡率在25%~ 75% ,甚至100% 10日龄以后发病死亡的雏鹅有60%~80% 的病例在盲肠往十二指肠方向.这一小肠段出现了典型的类似于小鹅瘟的香肠样病理变化.所以一般人们认为该病就是小鹅瘟,但这些种鹅在产蛋前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免疫的后代雏鹅仍然发病.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该病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该病无论是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感染.其死亡高峰期均集中在10~ 18日龄。

2 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3~5d 自然病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2.1 最急性型 病例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常没有前驱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到1d。

2.2 急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群采食时往往将所啄草丢弃,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病鹅出现腹泄.排出淡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病鹅呼吸吃力.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症状。病程3~5d。

2.3 慢性型 病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地腹泄.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3 剖检

肠道病变最具有特征性 4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 7~12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上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片状坏死物。14日龄后死亡的雏鹅.小肠后段开始出现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 2倍.肠壁变薄.没有栓子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膜面呈红色 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中后段至盲肠开口处 栓子与肠壁不粘连。

早期死亡的雏鹅.盲肠与直肠出现肿胀、充血后期出现较多的粘液.泄殖腔充满稀薄的黄白色内容物 10日龄内死亡的雏鹅呈现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暗红色,肝脏瘀血呈暗红色,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较正常大3~5 倍,胆汁呈深墨绿色:肾脏充血,外观呈暗红色。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11日龄后的死鹅.除肝脏瘀血,肾脏轻度充血、出血外,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

4 防治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关键是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有该病发生、流行的地区.必须接种疫苗免疫和采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平时做好清洁、消毒、隔离工作。

4.1 疫苗免疫

4.1.1 种鹅免疫 在种鹅开产前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在5-6个月内能够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4.1.2 雏鹅免疫对雏鹅1日龄时.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口服进行免疫.3d即可产生部分免疫力.5d可产生100%免疫保护。

4.2 高免血清防治

4.2.1 对出壳1日龄雏鹅 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0.5mL.即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4.2.2 对发病的雏鹅群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0 1.5mL/只.治愈率可达60%~100%。

另外.在确诊该病时.一定要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注意与小鹅瘟进行鉴别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往往发生其他细菌感染,故在使用血清进行治疗时.可适当配合使用其他广谱抗生素、电解质、维生素C、维生素K 等药物,以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2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