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大闸蟹养殖池塘管理工作的三个重点


由于今年8、9月份阴雨多、气温低,池塘养殖大闸蟹的最后一次退壳时间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加之近期光照不足,气温仍偏低,部分河蟹成熟慢。针对这一现象,秋冬管理工作必须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一、坚持喂足饲料
根据目前对塘口的调查和观测,养蟹塘口部分河蟹已开始爬岸,但塘口中仍有一定比例的软壳蟹,且硬化速度慢。有些户仍按往年常规的投喂方法开始减食,并停喂动物性饲料。因此应根据塘口河蟹的食欲情况,坚持投喂不减量,尤其是动物蛋白必须坚持投喂到塘口河蟹基本没有软壳蟹为止。以后可以逐步改喂植物性饲料,如煮熟的玉米。随水温下降投喂量可以逐步减少。
二、适期进行河蟹暂养
为了规避河蟹集中上市、价格低而不稳的风险,部分养蟹户习惯河蟹暂养越冬。今年暂养蟹的时间应适当推迟(11月中旬后开始),必须选择全部成熟的河蟹(河蟹步足用手捏不动)、规格基本一致(个体重公蟹125-150克、母蟹75-100克)、蟹体清洁、翻爬能力强、无残肢的健康河蟹进行公母分开暂养。暂养前期亩暂养量200公斤左右,水温降到5-10摄氏度时,可以增加到300公斤左右,河蟹暂养塘仍要适量投喂饲料,使暂养越冬的河蟹不掉膘、不减重。
三、加强水质管理
蟹塘秋冬季的水质管理,主要是防内源性水质污染、雾霾天气引起的闷塘和冬季水面结冰造成的水体缺氧。主要措施:在稳定水体一定深度的基础上,适时增氧、定期注入新水和在封冻天气人工破冰通气,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和溶氧条件。

相关推荐

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


进入秋冬季节,是河蟹苗繁殖场(户)选择河蟹亲本的时期,亲本河蟹质量好坏是决定明年大眼幼体质量、产量的关键,一部分河蟹苗繁殖场(户)只看眼前亲本河蟹的质量好坏,忽视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的养殖后期管理,造成成活率、繁殖率不高,为提高成活率、繁殖率,现将秋冬季节亲本河蟹池塘养殖管理要点提供给河蟹苗繁殖场(户),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投喂饲料
对选择好的亲本河蟹池塘不断进行调查和观察,入秋后期,一部分河蟹已经开始爬岸,一部分硬化速度慢的河蟹在池塘中间,需要我们根据蟹池扣蟹的放养数量,每天的饲料投喂量计算出产量,再将产量减去爬岸的数量,得出池塘中硬化速度慢的河蟹数量,然后决定投喂饲料数量,同时增加动物蛋白饲料(冰鲜小鱼)的投喂量,坚持到河蟹池塘没有软壳蟹为止,入冬时节可以逐步改投植物性饲料(煮熟的玉米、小麦等),随着天气温度的下降可以适当减少投喂数量。
二、加强水质管理
秋冬季节的水质管理,主要是防止内源性池塘水质污染,具体方法一是用溴氯海因杀灭有害病菌,降低池塘里面病菌的浓度、相隔5天全池泼洒EM菌,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遇雾霾天气要做好池塘增氧,遇冰冻天气要破冰通气,冬季河蟹亲本池塘的水位要控制在65-75CM,,同时做到定期注入新水,确保良好的水体环境。
三、做好杀虫、解毒工作
亲本河蟹池塘在入冬前须做好1-2次杀虫工作,每666㎡/1M水深用0.5PPM甲壳净、或0.5PPM硫酸锌溶液全池塘泼洒,杀灭蟹体的纤毛虫,一周后再用解毒灵全池泼洒降解过去池塘的有机类、聚酯类农药,确保亲本河蟹的质量。

秋冬季节扣蟹培育应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目前幼蟹培育已进入秋冬季管理的关键阶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幼蟹培育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近几年加强秋冬季管理提高幼蟹质量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强化投喂,确保幼蟹体质强壮由于水温降低的原因,幼蟹在漫长的冬季采食量很小,部分时段甚至停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蟹有时会因水温变化大,蟹池放养量大,换水或加水等原因而加大活动量或应激反应加剧。为确保幼蟹体质不会因此而迅速下降,必须加强秋季的饲料投喂。强化秋季投喂应从九月份开始,这样可使幼蟹基本能在越冬前完成2—3次蜕壳,不仅有利于提高幼蟹体质,而且可以降低小规格幼蟹的比例,也有利于提高幼蟹产量。秋冬季要首选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并且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也能如愿采食。在饲料中适时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中草药对于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采食量而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冬季若遇光照充足水温回升或幼蟹活动量加大时适量投喂饲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及时防治纤毛虫,降低幼蟹的体能消耗进入九月份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在水温降至20℃之前全池泼洒1—2次微生态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预防纤毛虫寄生和藻类附着。建议在九月份以后至幼蟹停食前这一段时间选择晴天,防治纤毛虫1—2次。注意:防治纤毛虫应慎用重金属类药物,同时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否则会对软壳蟹有较大的危害。
三、适时杀菌消毒,防止幼蟹带病越冬秋季若管理不善幼蟹可能会发生烂肢、腐壳或烂鳃病。一旦发现有此病症应立即治疗,否则在越冬期间便会出现幼蟹持续死亡现象,不仅影响幼蟹产量,而且存活下来的幼蟹在开春后也会迅速发病,因而必须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是在十一月份选择晴日连续泼洒二次消毒剂,同时内服抗菌素五天,一般一个疗程便可治愈。
四、加大换水量,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进入秋季,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减弱,蟹池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抑制,大型浮游动物因而得以大量繁殖,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另外,秋季幼蟹活动量很大,池水浑浊度大,加之水温下降,生物降解能力也减弱,水质会因此而下降。为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秋季幼蟹池换水量应提高到40%左右,排放更多有害物质,为幼蟹的生存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如果换水量不足会导致幼蟹鳃丝发灰或发黑,呼吸受到影响。
五、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耗一是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是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是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四是防止偷盗。要加强秋冬季夜间值班,防偷盗分子的企图得逞。五是防止冻害。要保持秋冬季水位稳定,及时添加新水,下雪天要及时注水和清扫积雪,水面结冰后要及时采取人工破冰,注水等措施,防止幼蟹缺氧或受冻。

夏季肉仔鸡的饲养管理工作重点


摘要:夏季高温对肉仔鸡的影响较大,易引发肉仔鸡出现热应激,从而使采食量下降、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夏季要加强肉仔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防暑降温,合理的调整饲料,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过高,是肉鸡养殖较为困难的季节,特别是对于肉仔鸡来说,极易引起鸡群出现强烈的热应激,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处在热应激下的肉仔鸡常表现出食欲不佳、采食量下降、抵抗力降低、死亡率上升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夏季肉仔鸡饲养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有效的减少热应激的发生,还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夏季肉仔鸡饲养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暑降温,同时要合理的调整饲料配方,加强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以提高夏季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夏季饲养肉鸡的重点工作就是防暑降温,要避免舍内的温度过高,一般夏季室温最好保持在28℃以下,否则会导致肉仔鸡产生热应激,影响肉仔鸡的生长。要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当舍内的温度高于肉仔鸡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时,就将门窗敞开通风。舍内最好安装通风换气的装置,如排风扇等,这样可以增加舍内的空气流通,以降低舍内的温度。有条件的养鸡场还可以在进风口处设置湿帘系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

夏季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对肉仔鸡的危害极大,可导致采食量下降,易患多种疾病,从而导致死亡率增加,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避免或者降低高温引起热应激的发生。可以在肉仔鸡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类药,降低肉鸡的产热量,对维持热平衡有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以及肉仔鸡的增重速度。例如,在饲料中添加阿司匹林可以显著的减轻热应激,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添加柠檬酸可以缓冲肉鸡体内血液碱性造成的危害,从而提高肉鸡在热应激状态下的日增重;还可以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也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的发生。此外,也可选用一些中草药,以起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或者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2.合理搭配日粮,科学饲养

肉鸡舍内的温度在高于25℃时,每升高1℃,肉鸡的采食量就相应的降低1.6%,同时饲料的利用率也随之降低。所以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不可再按照原来的饲料配方来饲喂肉仔鸡,而应该对夏季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以及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日粮中的营养物质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以满足肉仔猪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求,弥补由于热应激引起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为了在夏季使肉鸡达到理想的增重效果,应该适当的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可以用植物性蛋白来代替动物性蛋白的,以促进肉鸡的食欲,增加采食量。饲料形态的选择可以用颗粒料,注意饲料的适口性,以保证肉鸡的采食量,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夏季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高温季节饲料不易贮存,所以要注意饲料是否发生腐败、变质,不可以饲喂变质的饲料。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适当的多喂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不但可以增加食欲,还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但是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一般饲喂标准不超过喂料量的1/3。

饮水对于肉仔鸡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饮水不足会导致肉仔鸡生长发育受阻,因此,要做好饮水的供应工作,特别是在夏季,充足且清凉的饮水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在舍内要设置充足的水槽,并且要合理设置水槽的高度以及分布,以保证每只肉仔鸡都能喝到充足的饮水。夏季可给肉仔猪饮用凉水,每天都要刷洗和消毒饮水器具,同时要保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还要保持水的供应不间断。

肉仔鸡在一天中的温度较高的时段食欲较差,采食量较少,因此,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改变饲喂时间,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可以选择在夜间喂料,因为晚上10点到早上6点这一时段,肉鸡的食欲较好,可提高采食量。白天则让肉鸡充分的休息。在中午温度较高的时段,可以给肉鸡多喂些西瓜皮、青菜类的多汁饲料,不但可以解渴,还有利于生长发育。

3调整饲养密度,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夏季由于舍温内温度较高,再加上鸡群的呼吸作用以及排泄,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易超标,另外,在夏季肉仔鸡的饲养密度过大也会导致鸡舍内的热量散发困难,而使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空气质量变差,这样对于肉仔鸡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因此,在夏季可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并且鸡群也不宜过大,以每群300只左右为最佳。做好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使舍内有害气体以及湿气排出。

4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夏季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在夏季蚊蝇较多,蚊蝇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要加强环境的卫生的清理,做好蚊蝇的杀灭工作。及时清理舍内的粪污,定期将鸡舍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另外,料槽和水槽也要经常的刷洗,并定期的消毒。为了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要避免舍内湿度过高,否则会影响肉鸡的代谢,并且易滋生病菌,引发疾病。肉鸡养殖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和防疫制度,并认真执行。在消毒药剂的选择上要注意选用对肉鸡刺激较小的药剂。做好鸡群的观察工作,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夏季高温季节大闸蟹池塘水质调控的三个措施



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ph值7.0以下不变态,不脱壳,溶氧则要在5.0mg/l以上,良好的水质是河蟹养殖取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尤其在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各种病原体异常活跃,水体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就像是埋在池塘里的炸弹,对河蟹的生长随时会产生危害,因而夏季水质调控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水质进行调控的方法有很多种,在生产中应根据水体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调控方法。
(1)物理方法。一是定期换水。高温季节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1/3。二是适时开启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
(2)化学方法。利用一些化学改良剂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水质改良,如生石灰每半月使用一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10千克,不但调优了ph值,还增加了水体钙离子浓度,对河蟹生长有促进作用。
(3)生物方法。向养殖水体补充能清除有害生物的有益菌来净化水质,创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如光合细菌、复合益生菌等,有益菌可在水体中与致病菌产生生长竞争,能阻止致病有害细菌在水中繁殖和生长,对河蟹防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通过水草吸附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化害为利,净化水质,给河蟹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夏季由于水温较高,河蟹新陈代谢旺盛,性腺的发育也随之加快,为了防止早熟蟹的出现,可通过加深池水来降低水温,6~8月份水深宜控制在1.2~1.5米。

秋冬季节黄鳝的贮运方法



秋天是贮养和贩运黄鳝的最佳季节,掌握合理的贮养技术和运输方法,可赚取丰厚的地区和季节差价,是一项致富的好门路。

1、贮养技巧

先将用于贮养的缸、桶等容器洗净,消毒。60千克容量的容器,在气温低于30℃时,可贮养黄鳝30千克,另加新鲜清水25千。开始每隔半小时换水1次,待泥沙污物基本排净后,每隔4~6小时再换水1次。所换新水的水温、水质应与鳝池水基本一致。井水、泉水、污染水及温差大的水不能用。每隔三四小时用手伸入底部向上搅动1次,将容器底部的鳝鱼尽量翻上来,以防体弱黄鳝长期受压窒息而死。也可以在贮养容器内放入占鳝鱼重量10%的泥鳅,利用它们上下窜动的特性,防止黄鳝互相缠绕致死。需要注意的是,贮运的黄鳝,必须是直接从鳝池中起捕的鲜活鳝,起捕后先将其体表所沾附的污物洗净,伤残者不能贮养运输。更不能到市场上去收购已经过贩运致伤、致残的黄鳝来贮运,否则死亡率很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2、运输方式

目前,农村比较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带水运输法。此法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桶或缸等容器即可。上面要盖有孔的盖子,以确保通气并防止黄鳝逃逸。50千克的容器,可装20千克黄鳝和20千克水,天气闷热时,装载量必须减少。途中定时换水,经常上下搅动。如发现黄鳝头下垂,身体浮于水面,口吐白沫,说明水质已恶化,应立即换新水。若运输数量较大,且水陆相通,可直接用船装运,黄鳝和水各占1/2,每隔一定时间,须用脚上下搅动1次。二是湿润运输法。途中运输不超过4小时可采用湿蒲包运输。蒲包应洗净浸湿,每包可装25~30千克,扎好口再装入条筐内,加盖封好,以避免装运途中堆积压伤。条筐上面放些鲜水草或压上一块机制冰,冰融化后流于包装袋上,既可湿润鳝体,又可起到降温作用。


秋冬季节泥鳅等水产养殖管理技术措施



进入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下降,水温逐渐降低。正是丰收的季节,而水质管理尤其重要,秋冬季是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关键季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前功尽弃,特提出以下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持池塘水位稳定在寒冬季节适当提高水位,增加水体容量,既可保持相对稳定的水温,又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当水位下降10-15厘米时,必须补充新水,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定期调节好水质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水体中残渣剩饵及排泄物的堆积,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极易造成浮头甚至泛池。有清新水源的池塘,每隔10~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池底老水。无新水更换的要施用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素对水体造成的危害。配备增氧机的池塘,在晴天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开机,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循环,使溶氧均匀合理,增加鱼类食欲和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投饲提高抗病力从10月初开始,随着水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日投喂量分别下降至泥鳅总体重的2%-3%。另秋冬是摄食水草、螺蛳的高峰期,补足水草和螺蛳。进入冬季,适当补充投喂精饲料,使泥鳅生命活动的能量得以补充,提高成活率。水温10℃以上时,一般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为体重0.5%-1.0%;连续晴好天,水温上升到8℃以上时,泥鳅等水产活动增强,应适当增加投饲量。

秋冬季节养殖户如何抓好扣蟹养殖管理



目前幼蟹培育已进入秋冬季管理的关键阶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幼蟹培育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近几年加强秋冬季管理提高幼蟹质量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强化投喂,确保幼蟹体质强壮
由于水温降低的原因,幼蟹在漫长的冬季采食量很小,部分时段甚至停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蟹有时会因水温变化大,蟹池放养量大,换水或加水等原因而加大活动量或应激反应加剧。为确保幼蟹体质不会因此而迅速下降,必须加强秋季的饲料投喂。强化秋季投喂应从九月份开始,这样可使幼蟹基本能在越冬前完成2—3次蜕壳,不仅有利于提高幼蟹体质,而且可以降低小规格幼蟹的比例,也有利于提高幼蟹产量。秋冬季要首选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并且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也能如愿采食。在饲料中适时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中草药对于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采食量而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冬季若遇光照充足水温回升或幼蟹活动量加大时适量投喂饲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及时防治纤毛虫,降低幼蟹的体能消耗
进入九月份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在水温降至20℃之前全池泼洒1—2次微生态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预防纤毛虫寄生和藻类附着。建议在九月份以后至幼蟹停食前这一段时间选择晴天,防治纤毛虫1—2次。注意:防治纤毛虫应慎用重金属类药物,同时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否则会对软壳蟹有较大的危害。
三、适时杀菌消毒,防止幼蟹带病越冬
秋季若管理不善幼蟹可能会发生烂肢、腐壳或烂鳃病。一旦发现有此病症应立即治疗,否则在越冬期间便会出现幼蟹持续死亡现象,不仅影响幼蟹产量,而且存活下来的幼蟹在开春后也会迅速发病,因而必须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是在十一月份选择晴日连续泼洒二次消毒剂,同时内服抗菌素五天,一般一个疗程便可治愈。
四、要加大换水量,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
进入秋季,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减弱,蟹池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抑制,大型浮游动物因而得以大量繁殖,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另外,秋季幼蟹活动量很大,池水浑浊度大,加之水温下降,生物降解能力也减弱,水质会因此而下降。为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秋季幼蟹池换水量应提高到40%左右,排放更多有害物质,为幼蟹的生存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如果换水量不足会导致幼蟹鳃丝发灰或发黑,呼吸受到影响。
五、要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耗
一是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是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是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四是防止偷盗。要加强秋冬季夜间值班,防偷盗分子的企图得逞。五是防止冻害。要保持秋冬季水位稳定,及时添加新水,下雪天要及时注水和清扫积雪,水面结冰后要及时采取人工破冰,注水等措施,防止幼蟹缺氧或受冻。

黄鳝的秋冬季管理技术



1.秋季追膘

鳝鱼是一种半冬眠的鱼类,当气温低于15℃时便进入不吃不动,靠微量的呼吸入蛰冬眠。因此,在秋季需要多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如蚕蛹、蚯蚓、蝇蛆等,以利积蓄脂肪,供冬季消耗。

2.合理捕捉

鳝鱼喜在淤泥中栖息,并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进入泥底。如要赶在入冬前上市,就应先将池水排干,清除池表部分淤泥,然后翻泥捕捉。捕捉时切忌用铁锹等硬质工具翻挖,以免碰伤或铲断鳝鱼。捕捉时还应捕大留小,以提高翌年的产卵量。因为鳝鱼是雌雄同体,青年鳝鱼的繁殖力强、产卵多,而老鳝鱼产卵少甚至不产卵,所以有的养殖户喜欢留特大的鳝鱼做种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经济的。

3.防害防冻

鳝鱼开始冬眠时,应放干池水,但要保持池土湿润,并盖上塑料网,以防猫、黄鼠狼等动物捕食。严寒冰冻时,要做好保温防冻工作。对水源条件好的鳝鱼池宜采用深水越冬法,即在池中保持50~70厘米的水层,水面上再放水草、浮萍等,以保持池底的温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