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猪皮炎肾炎是由圆环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皮肤和肾,并日益发展成为皮肤受损的疾病。该病死亡率虽低,但发病率高,病程长,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流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因素。当外界温度较高时,猪舍内形成湿热环境,且通风较差,而外界温度较低时,猪舍内形成潮湿、阴冷环境;猪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积聚大量的氨气;饲喂营养不全面或者发生霉变的饲料等,都有可能使其发生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应激因素。猪群经过长距离运输,加之明显饥渴而造成机体抵抗力减弱;猪在混群时发生撕咬、斗殴,也能够使其发生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另外,猪群进行免疫注射时往往会产生非常强的应激。例如,仔猪在进行阉割时,还未免疫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者猪五号病疫苗,通常就会使其感染猪圆环病毒而出现发病。

其他疾病诱发。猪感染其他病毒或者细菌时,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链球菌等,都能够诱发引起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2、临床症状

病猪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发生病变,通常在耳、腹部、背部、前肢、后腿以及臀部等部位大面积出现不同大小的圆形斑点、红斑以及小丘疹,病灶呈紫色或者红色,而中央呈黑色,且呈无规则的隆起。症状较轻时,病猪体温、食欲、活动都比较正常,往往能够自行恢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猪,皮肤上的病灶会逐渐融合形成斑块状或者带状红疹,特别是在耳廓、后躯、下腹部等出比较严重。病猪往往拥挤在一起,被毛粗乱,食欲不振,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1.5℃左右,机体日渐消瘦,呼吸加速,发生结膜炎,部分会排出水样的黄色稀粪,从而使其体重急剧下降或者停止生长发育。有时可见眼睑周围和四肢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往往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猪即使耐过,也会长时间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容易形成僵猪。

3、鉴别诊断

猪痘。该病通常是4~6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生,而成年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仔猪感染该病后,只会在少毛或者无毛处(如眼睑、鼻吻、腹部、乳头、四肢内侧)出现红色的小斑点、小丘疹,但皮炎肾病综合症主要是导致病猪的躯体两侧、背部以及臀部出现散在性丘疹,且丘疹中央存在一个黑色的坏死痂点。

猪疥癣。该病会导致猪出现严重的痒感,由于不断摩擦患处会使其发生出血、脱毛、结痂,导致该处皮肤明显增厚,往往会形成皱褶,并发生龟裂,及时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就能够恢复健康。

猪丹毒。该病主要特征是导致体表皮肤出现无规则的疹块,并伴有关节炎,但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这是其与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的主要区别之处。

渗出性皮炎。该病是由于感染葡萄球菌而导致,通常是5~6月龄的哺乳仔猪容易发生,主要是经由创伤感染。患病仔猪会在耳廓、眼睛周围以及腹部出现红斑、水泡,当水泡发生破裂会有棕黄色的水泡液流出,类似香油样,当其干燥后会形成棕灰色的鳞片状结痂,存在痒感,痂皮脱落后会出现鲜红色的创面。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该病可使用猪圆环病毒Ⅱ型灭活疫苗(SH株)进行预防,健康仔猪可在7日龄或者14~21日龄采取颈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每次用量为2mL,或者第一次接种1mL,经过2周每头再接种1mL进行1次加强免疫。另外,要适时加强对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猪萎缩性鼻炎等疾病进行免疫接种,促使整个猪群的免疫水平提高。

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如果在环境闷热、仔猪阉割、断奶、猪群转栏以及免疫时,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多维,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应激,特别要注意温湿度、通风以及饲料品质等变化。饲料中可合理搭配使用黄芪多糖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适时加入抗病毒药,尤其在容易发生该病的时候以及湿度大的季节或者雨季,要及时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避免产生霉菌毒素而影响机体健康。

药物防治。病猪症状较轻,能够采食时可采取混饲给药,即在每500kg饲料中添加500g水溶性阿莫西林和1袋抗病毒散剂(主要由黄芪提取物组成),连续使用1周。病猪症状比较严重时,可注射地塞米松、长效强力霉素或者头孢噻呋等针剂进行治疗。例如,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5mg强效阿莫西林,每头使用5~10mL鱼腥草以及5~12mg地塞米松,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皮肤发生明显病变,可对患处进行药浴的方式进行消毒治疗,如使用复合醛类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圆环病毒Ⅱ型病毒,每天1-2次,连续使用5~7天。

流行特点
过去:一般认为猪皮炎肾炎综合征主要侵害生长猪和育肥猪,多发生于体重20~65千克的猪,尤其是10~15周龄的猪多见。造成猪只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上升,而且还能导致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增加对其他病原感染的敏感性。哺乳期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少发。
现在:
(1)发病日龄提前产房内未断奶的仔猪和45日龄左右的仔猪也可发生该病。
(2)发病形式趋于温和一窝猪内可能只有个别发病,而同窝的其他猪却不发病。或者产房内某一窝仔猪感染,而其他相邻的仔猪却未见异常。
(3)三率有所降低三率分别指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原因可能是在饲料或饮水里添加药物,特别是黄芪多糖及其他多糖类物质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抗菌素减少或减轻了继发感染所致。实践证明:饲料中添加中药多糖类物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机体损伤程度与后期育肥增重呈负相关。据跟踪调查发现,感染过皮炎肾病综合症的仔猪或保育猪,育肥阶段在饲料利用率、饲料报酬、日增重等指标方面,低于正常育肥猪。
临诊表现
过去: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病变,常被误认为是蚊、蝇、螨虫叮咬皮肤所致。可见耳、背部、腹部、前肢、后腿、臀部等部位广泛性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红斑、斑点、隆起的小丘疹,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轻的食欲、体温、活动均正常,常自动恢复。严重的,病猪食欲丧失,被毛粗乱,体温升高至41.5℃,皮下水肿,严重下痢和呼吸困难。体重迅速减轻或生长停滞。四肢和眼睑周围可见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猪消瘦、衰竭死亡。耐过猪长期生长不良,形成僵猪。
临诊表现
(1)皮肤病变出现的部位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有的病猪在生殖器附近、耳后等部位出现病变较多,而其他部位较少。
(2)皮肤有溃烂现象。很容易让兽医人员误诊为仔猪渗出性皮炎,但按该病治疗效果不佳。
(3)部分病猪体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哺乳期的仔猪,可能是侵害机体时间较短的原因。
(4)弓腰程度不明显。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肾脏被侵害后往往会出现弓腰的表现,但在实际生产中,表现程度不一。
病理变化
PDN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过去:肾脏呈现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部分猪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有点状出血或淤血点。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4倍。有时可见黄色胸水或心包积液。脾脏轻微肿大,有出血点。肝脏呈桔黄色,心肌肥大。偶见胃溃疡。
现在:尚有大肠和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肺出血。膀胱、输尿管积尿。细菌感染时,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等病变。且常与肺炎支原体、PRRS、猪瘟等并发感染,导致病变复杂多样。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表现、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猪皮炎肾炎综合征临诊要点
(1)发病对象:保育猪、生长猪、育肥猪及哺乳仔猪、刚断奶仔猪。
(2)特征性临诊表现有三:一是耳、背、腹部、后躯等皮肤出现红斑、斑点、丘疹及黑色或深褐色坏死痂;二是部分病猪有不同程度的弓腰现象,按压之后更加明显,有怕痛、躲闪反应。三是体表淋巴结肿大。以上三个表现出现机率和程度因有个体差异。
(3)剖检:肾脏苍白、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
鉴别诊断
与猪疥癣、猪痘、蚊虫叮咬、猪瘟、猪丹毒、渗出性皮炎、湿疹、皮肤真菌病、锌缺乏症等相似,应注意区分。
(1)猪疥癣
大小猪均发,以5月龄以下幼猪易感,多发于冬季;皮肤剧痒;由于摩擦,患部出血、脱毛、结痂、皮肤肥厚形成皱褶和龟裂,猪体消瘦。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治疗有效。内脏无病变。
(2)猪痘
多见于4~6周仔猪及断奶仔猪,成年猪有抵抗力;四季均发,但多见于春末、秋初季节;在无毛和毛少部位如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头等部位出现红色小斑点、丘疹、脓疱、结痂,脱落愈好。猪皮炎肾炎综合征主要发生在背部、臀部和身体两侧,呈散在斑点状的丘疹,丘疹始呈红色,继由中心部位变黑并逐渐扩展到整个丘疹。
(3)蚊虫叮咬
发病高峰在每年5月份至7月份蚊虫活动猖獗的季节,特别是傍晚。有痒感。其他无异常。
(4)猪瘟
高热稽留,皮肤出血,指压不褪色,包皮积尿,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剖检以败血症为主,脾脏出血性梗死,麻雀卵肾,肠道纽扣状溃疡,胃肠出血,淋巴结大理石样。
(5)猪丹毒
架子猪多发,多见于夏季;急性败血症,皮肤有出血点,指压退色。高热稽留,死亡率高80%;全身症状明显;慢性以皮肤疹块和关节炎、心内膜炎为主。肾淤血、肿大,紫红色;脾脏肿大,紫红色,白髓周围有红晕;胃底粘膜及小肠出血性炎症。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有效。
(6)渗出性皮炎
由葡萄球感染引起,多见于5~6日龄哺乳仔猪。通过创伤感染。在眼睛周围、耳廓、腹部等出现红斑、水疱,水疱破溃后水疱液呈棕黄色,如香油样,干燥后形成鳞片状、棕灰色的结痂,有痒感。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
(7)湿疹
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造成的,夏秋季节发病较重。腹下或大腿内侧皮肤出现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水疱、脓疱,最后形成溃疡。病程长者常出现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最后猪体消瘦、虚弱。无传染性,体温不高,丘疹不规则,有奇痒。
(8)皮肤真菌病
不分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发生;无季节性,但以秋冬季多见;头、颈、肩等部位皮肤斑块充血、水肿、脱毛、丘疹、水疱、结节、结痂等。局部奇痒。内脏器官一般无病变。
(9)锌缺乏症
大小猪均可发生;主要侵害表皮,慢性、无热、非炎性的一种皮肤病。主要是皮肤痂皮增生和皱裂。有轻微的痒感,常继发皮下脓肿。如果日粮中及时补充锌,可在两个星期之内得到缓解。
治疗试验
对暂时不能确诊的疾病,利用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也是目前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细菌性和外科性的皮肤病,如皮肤真菌病、渗出性皮炎、湿疹、猪丹毒等可以使用抗菌素和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都有一定效果;对于锌缺乏症,补锌后症状会有所缓解。而对于病毒性和中毒性皮肤病,使用抗菌素基本无效。

实验室诊断
过去: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技术还不太成熟。
现在:可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PCR技术和ELISA等进行诊断。
(1)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检出病变组织及细胞中的病毒抗原与分型,检出率达97.14%。
(2)PCR技术可检出组织、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的病毒抗原和分型。在病猪脏器内检测出的阳性率比较高,可以对个体精确诊断。。
(3)ELISA技术可以用猪圆环病毒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检查血清中抗Ⅱ型圆环病毒ORF2蛋白的抗体。
(4)DNA原位杂交方法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检测感染病料中的PCV。尤其在感染的淋巴结和肺脏组织中经常出现明显的杂交信号。可以长久保存样品做回顾性的诊断。
此外,还有病毒分离及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等。
病理学诊断
当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退化不全或形成固化、致密病灶时,应怀疑本病。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全身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减少,单核吞噬细胞类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如在这些细胞中观察到嗜碱性或两性染色的细胞质内包涵体,则基本可以确诊。
防治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与抗菌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以控制继发感染,减少死亡。
(1)可试用利巴韦林+黄芪多糖(或板蓝根)+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同时用碘酊或紫药水涂抹,1日2次,连用3~5d,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也可使用山东天宇牧业生产的强力霉素、加力(瘟毒康或清瘟败毒散)饮水或拌料,复合醛消毒剂稀释后喷洒全身。配合头孢噻呋(或强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地米、鱼腥草肌注。严重的注射给药,轻的或有食欲的可饮水或拌料。同时给予免疫增效剂,如左旋咪唑、多糖类物质、植物血凝素、中药免疫增效剂等。
(2)试验表明,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或结合抗生素治疗该病,在成活率、日增重、减轻呼吸道症状方面优良。
预防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2)加强饲养管理、保温和定期消毒如碘制剂、复合醛等。
(3)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种猪。
(4)做好猪皮炎肾炎综合征相关病的免疫接种如HC、PRRS、PR、PPV等。
(5)药物预防母猪产前和产后各1周、仔猪断奶前后和哺乳期间,用支原净、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头孢类、利高霉素或阿莫西林等拌料,并采用脉冲式给药。仔猪可实行三针保健。
(6)减少应激因素的产生。如断奶应激、饲养管理应激等。
(7)减少免疫抑制因素的出现如霉素毒素、外寄生虫、超负荷免疫接种、药物滥用等。
(8)做好驱虫工作驱虫效果最好的是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最安全、最有效新型的杀虫剂是氯氰碘柳胺钠。

编辑推荐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仔猪渗出性皮炎又叫仔猪溢脂性皮炎,此病主要发生在仔猪身上,是由皮炎葡萄球菌引起危害,属于传染性强的细菌病害,传播速度快,要是有一只仔猪发病很快就会传染给其他仔猪。那么仔猪渗出性皮炎都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受害表现

主要危害仔猪,幼猪,病害无潜伏期,发病突然,先是在眼睛周边出现红色小班,然后变为黑色,接下来局部出现湿滑的溢出性油状物,扩展全身,后来粘液风干变成黑色的结痂物。病情严重时不吃奶,关节发肿,站立困难。最后皮肤干燥。裂开失水,出血衰弱而死。

二、防治措施

1.消毒

消毒是防止病菌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一般要先将病猪隔离起来,然后对病株身体消毒,药浴,喷药,或者注射药剂,之后要把整个猪圈都冲洗干净,喷雾药剂,清洗没感病的猪,喷药剂预防。

2.药剂清洗

一般可以使用0.2%的高猛酸钾来浸泡小猪,浸泡大概5分钟左右,看病情决定浸泡时间。对发病部位还要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或是龙胆紫,龙胆紫药效明显。伤口感染的要涂抹碘酒,双氧水消毒。

3.用药

对病猪使用青霉素5万单位肌肉注射,早晚一次,注射3天到5天左右能够好转,消灭病菌,不再感染。或者是用煤酚皂液清洗病部后就撒上土霉素治疗消除症状,治愈病区。

保持猪圈的卫生清洁可以预防病菌生长传播感染,如果感染,初期就要药浴治疗,控制病情。发病严重需要及时注射药剂治疗,消灭病菌的同时不要忘记伤口病部处理,防止继发感染。

以上就是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现在正处于夏天,也是此病的高发期,因此广大养猪朋友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周围环境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激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和散户中较为常见的猪的一种恶癖。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近年来,猪咬尾症在规模猪场及中小饲养户不断发生,且发生率大有上升的趋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采取舍饲时,机体只能够通过采食饲料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在供给营养不全面、搭配不合理的日粮都能够导致猪咬尾症。例如,摄取钙、铜、铁、锌、钴、硫等矿物质以及食盐不足,缺乏氨基酸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赖氨酸过少,缺乏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长时间饲喂含有高水平磷的饲料,如稻壳、杂粕类(葵花子粕、棉粕、菜粕等),或者长时间饲喂麦秆粉、玉米秆粉、甜菜而导致钙磷比例不当。以上情况通常是由于猪场过度节省饲料成本,或者购买品质低劣的饲料,造成猪群发育无法通过饲料被满足,从而就可能使其发生咬斗而形成咬尾症。

管理因素。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即同一栏内饲养数量过多、非常混乱,机体间频繁接触而形成冲突,饲槽数量较少,采取地面喂食,或者缺乏饮水而使其频繁舔食粪尿、污水,大量活动、不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而过于烦躁,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都能够引起咬尾症。

环境因素。气候突变,秋冬、冬春交替季节舍内外温差明显,舍内滋生大量蚊蝇,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通风较差,刺激性气味过大,堆积过多粪便,无法在干净的地方休息,光线强度过大,生活环境比较单调,但自身比较活泼好动,也会导致猪相互争斗而发生咬尾症。

2、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表现出不安,对于外界刺激比较敏感,食欲不振,目露凶光。开始时只有个别猪之间咬斗,之后有更多数量参与,主要是呈现咬尾,有时也会呈现咬耳。被咬猪的尾部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出血,咬猪逐渐对血液形成异嗜,从而发生咬尾癖,逐渐造成更大的危害。另外,被咬猪增重缓慢,严重时会经由创伤而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和发生骨髓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可引起败血症等而最终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及时在猪群中将形成咬尾恶癖的猪挑出,放入单圈进行隔离饲养,对于极其好咬好斗又无法采取单独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氯丙嗪、硫酸镁等,使其安静。对于尾部被咬伤的猪也要及时处理,可在伤口使用o.1%高锰酸钾液进行清洗,并涂抹适量的碘酊避免发生感染。如果尾部被严重咬伤,要先使用12号缝合丝线进行结扎止血,再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或者紫药水,同时配合使用青霉素和安痛定进行治疗,或者在尾部涂抹磺胺软膏等来避免发生感染,防止症状加重。对于圈中其他猪,可使用适量的镇静药来保持安定,或者在尾巴上涂擦适量具有苦味的无毒药水,如中药黄连煎煮的溶液,从而在想啃咬尾部时,由于嗅到苦味而拒绝。

创造良好饲养环境。猪舍建筑、环境工程设计以及舍内设施选择等都应该与猪正常的生理要求相符。一般来说,养猪场要尽可能选择在水质状况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且要求猪舍建设不仅能够防潮还能够防冻保暖。同时,猪场具有一定的绿化,并具有无害化处理粪、尿、废弃物等设施,尽可能为猪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光照适度,每天都要勤打扫猪舍,加强防蝇防虫,且清出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

适时断尾。对于新生仔猪,可在当天进行断尾,一般可用钝口剪钳在距离尾根处1cm左右将尾巴剪断,然后涂抹适量的碘酊。也可在仔猪出生1-2天内进行打耳号的同时,在尾下1/3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两下,两次距离适宜控制在0.4cm左右,以钳断尾肌和尾骨,压扁血管和神经,并在皮肤上压出沟,经过7-10天尾的下1/3就会脱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没有出血、发炎现象,效果优良。

满足营养需要。根据猪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粮。一般育肥猪前期应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或者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水平,而育肥后期要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采取湿拌料饲喂时,注意存放时间不能够过久,且定时定量饲喂,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猪日粮中还要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补充和保持肠道内始终是有益微生物菌群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猪每次转群前1周和前2天,可按体重直接投给o.2-0.5mLjkg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3%左右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剂。

饲养密度合理。猪饲养密度适宜控制在既不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还能够合理利用圈舍面积。一般来说,体重在7-14kg,每头所占面积适宜控制在o.28mz;体重在14-23kg,面积为o.37mz;体重在23-45kg,面积为o.46mz;体重为45-68kg,面积为o.56mz;体重在68-100kg,面积为o.74mz。但由于我国南北各地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圈养密度。

1、发病原因分析
1.1猪的生物学特性原因猪喜欢群居,天性好争斗,尤其是在猪分窝转群、并圈时,需要通过争斗来确定彼此在猪群中的“位置”。在每天14:00-15:00,猪只均兴奋、活泼、互相追逐。如果猪群发生咬尾,往往在此段时间猪咬尾会更加剧烈。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天生嗜血腥味儿,嗜咸味儿,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血腥味儿更易吸引同圈的猪一起来舔舐血液,咬,从而促使咬尾情况的恶化。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体重低于20kg的猪较少发生,体重超过2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70kg后又减少。
1.2营养的原因虽然猪只日粮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不一定能够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猪咬尾症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那么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猪咬尾程度,甚至会促使猪咬尾症的爆发。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与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日粮中NaCl等盐类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1.3猪舍环境的原因
1.3.1猪舍环境的单调猪只长时间的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猪舍环境当中,在长时间无聊的情况下,就会烦躁不安,从而导致争斗情况的出现。
1.3.2环境的突然改变环境的突然改变,对于猪只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噪声、猪只串圈、其它动物的突然进入(包括陌生人,饲养员突然更换鲜艳衣服等)、冬春和秋冬季节交替时的较大温差等都能够使猪群感觉到不适、烦躁,从而造成咬尾的情况发生。
1.3.3猪舍环境的长期不适夏季的高温闷热或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通风设施不完备,空气流通不好;冬季圈舍封闭过严造成的通风换气情况差,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湿度过大等都会造成猪群的敏感性增强,从而诱发加重咬尾症的发生。
1.4猪场管理方面的原因
1.4.1猪饮水量不足和采食空间不够由于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是成正比的,所以当饮水的条件不好时,会造成猪只的采食量下降,猪只由于饥饿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会造成咬尾的情况的发生;当料槽不够时,猪群在采食的过程中,有的猪要被挤出或干脆就挤不进去,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咬尾的情况。、

1.4.2猪圈舍空间过于狭小由于猪群过大或是密度过大,猪与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很多的养户为了增加圈舍的温度而加大了饲养密度,从而增加了猪群争斗咬尾的可能。

1.4.3其它应激管理上的其它应激,如注射、抓猪、称重等,都会引起猪群的躁动,导致咬尾的发生。

1.4.4长期饲喂霉变的饲料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在猪群当中很多时候的初期表现是猪只的不安情绪导致的咬尾。
1.5疾病方面的原因
1.5.1猪体表有虱子、疥癣等寄生虫时,由于皮肤刺痒,猪在墙壁摩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而体内有蛔虫的猪易于攻击它猪。
1.5.2由于猪主要是通过嗅觉来分辨同伴的,当猪患感冒、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等疾病时,由于体味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咬尾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预防措施初生仔猪24h内断尾。满足猪的营养需求,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加强圈舍卫生,减少有害气体浓度。为预防猪只无聊,可提供玩具,悬挂铁链,铁环,轮胎,绳索等。降低饲养密度、增加圈舍的自然通风;增加通风设备的投入(如风扇,引风机,空调等)。改善饮水条件,提高水箱高度,增加水嘴数量,增加采食面积。定期驱虫,分别在猪35-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季节变换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如加强保温,饮水投放复方电解多维,葡萄糖粉,维生素C粉等。
2.2当发生咬尾症时的防控措施发生猪咬尾症初期,饲养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处理,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一旦严重,损失巨大。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陈醋或来苏儿等对猪群进行每天2-4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圈舍内增加玩具转移猪群注意力;在下午时加强圈舍管理,专人看管2-3d。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如果需要,将有伤的猪隔离,避免死亡;在地板上撒一些畜牧盐,煤灰渣,红土等,或在饲料中拌些朱砂散等可帮助转移猪只注意力,镇静,缓解猪咬尾症,使猪群尽快停止咬尾。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单独饲养伤势严重的猪。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mg、20%硫酸镁20mL进行肌注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保持安静。终上所述,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复杂,只有更多的关注猪只的“福利”,科学的饲养管理,让猪只在“舒适”卫生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减少应激,保证其健康生长,最终大大减少猪咬尾症发生率,从而让猪只为广大养殖户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症状、冶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呈现发热,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症状;仔猪表现出异常呼吸困难症状和高死亡率。现将该病的诊断及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2006年8月至2008年底,我县畜牧管理站门诊部临床共诊疗(包括尸体剖检)猪病857例,其中养猪场63例,散养户794例。据统汁:发病率通常以母猪、仔猪较高,肥育猪较少;死亡率以仔猪最高,其次为母猪和育肥猪;90%以上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和弱胎并继发不孕。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临床症状

(1)妊娠母猪初期精神倦怠,厌食,体温升高至41~42℃,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眼结膜发红,鼻镜干燥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母猪后期四肢瘫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全身发绀,而后衰竭死亡。妊娠后期流产、早产和死胎,产出弱仔数明显增多,产后无乳,6周后出现重新发情的现象,但造成母猪不育,少数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2)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早产仔猪在出生当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被毛粗乱,精神沉郁,体温高达42℃,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有的仔猪耳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便秘。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出现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出现在呼吸系统和淋巴组织。肺脏呈红褐色花斑状,不塌陷。显微镜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弥漫性肺炎,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增宽,肺泡及肺泡膈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在感染病毒后48、60、72小时剖检猪,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发生水肿,子宫颈淋巴结、胸腔前上侧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度到重度水肿,并呈褐色。部分肺与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壁变薄。部分病死猪肝脏肿大,表面有少量出血点或坏死斑点,有的黄染,质地较脆。脾脏肿大、坏死,边缘呈锯齿状。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斑点。剖检大化县某养猪场一经产母猪发现,胸腔有大量黄色或黄褐色水样分泌物渗出,腹膜炎,腹膜与肠粘连,腹腔有大量黄色腹水,卵巢炎,子宫钙化,输卵管炎。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诊断

根据荷兰提出的简易诊断方法:20%以上的胎儿死产,80%以上母猪流产,断奶前有26%以上的仔猪死亡,三项中有两项符合即可得出初步诊断。或另一指标作初步诊断:发病14天内死亡数在20%,仔猪出生后第1周发病死亡率大于25%,母猪流产或早产率大于8%。另根据急性病猪在临床显现期和濒死期出现五大病理变化作为初诊依据:(1)急性败血症;(2)全身性的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肿大、活化或增生;(3)间质性肺炎;(4)广泛性的微循环障碍;(5)非化脓性脑炎。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4.1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是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最确切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易感细胞分离法。目前用于分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细胞主要有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CL~2621细胞、MA104细胞系的克隆株Marc~145。采集病猪的血清和肺组织分离成功率最高。将猪的肺、死胎儿的肠和腹水、胎儿的血清、母猪血液、鼻拭子和粪便等进行病毒分离。病料经处理后,再经0.45nm滤膜过滤,取滤液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培养5天后,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染色,检查肺泡巨噬细胞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原。

4.2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ELISA可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体,方法是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接种PAM培养作已知阳性抗原,并用相同方法制备模拟抗原,当阳性抗原孔的OD值与模拟抗原孔的OD值之比大于1.5时,即可判样品为阳性。

4.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原,血清抗体滴度ge;1∶20时判为阳性,血清抗体滴度ge;1∶64作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活动性感染标志。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最根本的方法是清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这项工作应反复进行。

5.1.1建立健康猪群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史的猪场引进猪只,减少健康猪同病毒接触。因生产需要从外引种时,须先对预购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引进猪后应隔离观察1个月,同时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方可混群,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严格的日常消毒措施,以建立健康猪群。

5.1.2坚持全进全出制度,严格管理早期断奶,不同日龄的仔猪分别饲养在不同场区。肥育猪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进出前后猪舍都要进行清洗消毒。严格控制啮卤类动物在猪舍进出、繁殖,防止猪与野生动物、禽类接触。加强饲养管理和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合理安排猪群密度。原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在未查清病因前不能使用疫苗,以免干扰诊断和检疫。搞好检疫,及时淘汰凼lsquo;清学阳性猪,是减少或杜绝该病流行的根本途径。哺乳猪舍的净化是防止本病在哺乳猪群中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将所有断奶仔猪移至其他猪舍育肥后出售。空圈后彻底清洁3次,然后用甲醛制剂、过氧乙酸等彻底消毒,14天后再进猪饲养。

5.1.3加强日常消毒种猪场或规模化猪场应严格执行综合防治措施及消毒制度,防止来访人员随意入场,必须入场人员应消毒洗手、更衣换鞋,车辆用具均应消毒。清除猪舍内外废弃物,用10g/L次氯酸钠彻底消毒1次。然后每周定期带猪消毒2次。种猪、仔猪、育成猪转群时消毒1次。配种区、妊娠区、运动场、育肥舍每周定期带猪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月定期用50g/L次氯酸钠彻底消毒1次。空闲猪舍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5.1.4免疫接种本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在猪群中长期持续感染等多种特点,使用疫苗是目前有效可行的控制办法,国内外已研制了多种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对无病的猪场及养猪户,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和产前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灭活苗,配种前1个月接种疫苗是防止胎盘感染,配种后1个月接种疫苗是使仔猪产生母源抗体,种公猪每4个月接种1次,每年3次。对发病猪场及养猪户,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和产前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弱毒疫苗,其产仔猪断奶后1天和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弱毒疫苗;种公猪每4个月接种1次弱毒疫苗,每年接种3次。发病猪场及养猪户使用弱毒疫苗比使用灭活苗好,但弱毒苗不安全,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弱毒苗,控制不了疫情时才用弱毒苗。

5.1.5隔离淘汰病猪和消毒猪舍发病猪场应采取紧急封锁、隔离并注意保持猪舍的通风、干燥。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用具用0.5%过氧乙酸和4%甲醛溶液消毒,全场猪舍用火焰喷射消毒,均为每天2次,连用3天。病死猪的垫草及粪便等污物堆积焚烧。

5.1.6定期驱虫体内外寄生虫消耗猪体营养,使猪群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还会加重呼吸道症状,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5.2药物治疗治疗本病要标本兼治:退热、抗菌、净化病毒、病后机体的恢复。两年多来,笔者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使用了几种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一:头孢畜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齐鲁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每25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安欣(复方细胞转移因子,德国默克middot;金制药公司比利时生化分厂)每250kg体重的猪用50mg(1瓶),链血清(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混合肌肉注射;胆王咖食因(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配合中草药治疗:连翘、金银花、黄芩、鱼腥草、龙胆草、石膏、白头翁、大青叶、神曲、麦芽、甘草煎水喂服5~7天,可增强猪的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死亡。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275例,治愈234例,治愈率达85%。

治疗方案二:赛福龙(河北远征)每2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百特(85%多聚~反义寡核苷肽)每1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毒黄金甲(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混合肌肉注射;胃动力(美国亚卫)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加喂氨基酸电解多维有利于机体的迅速康复,能迅速增加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供给量,连喂3~5天,可重复使用。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了228例,治愈185例,治愈率达81%。

治疗方案三:阿莫西林钠(北赛孚)每1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培罗欣(植物血凝素,美国雅培制药公司澳大利亚公司)每200kg体重的猪用10mg(1瓶),链血清,混合肌肉注射;无名高热康(河北远征)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瓶)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配合复方香菇多糖拌料饲喂,连喂3~5天,可重复使用。复方香菇多糖与植物血凝素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复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快速诱生干扰素,全面抵抗各种病毒感染。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了354例,治愈304例,治愈率达86%。

6小结与体会

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造成猪发病与死亡,还造成免疫抑制,导致猪瘟等其他疾病的免疫失败,所以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治,能够有效地防止其他疫病的发生。

目前国内已有正规的批准文号的灭活疫苗,但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广谱抗病毒药及中草药、各种营养补充剂、免疫增强剂对症及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的冬季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无论是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中小养殖专业户或散养户均有发生。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和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或二种疾病混合感染的猪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并呈地方流行性,对养殖业有巨大的危害。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冬季猪腹泻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季和早春时节,并且不同地区的猪腹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猪的年龄和性别的不一样,患病后的死亡率也不同,尤其是一周龄的仔猪一旦患病,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100%。因此,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尤其是猪舍的保温、饲料的卫生加以严格控制是减少冬季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措施。

2、临床症状

冬季猪腹泻的发病病症一般很明显,在猪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还会伴有精神低落和厌食等现象。病初体温稍高,在40~41℃,精神不振,离群懒动,没有食欲,表现口渴,被毛竖立无光,粪便由稠到稀,粪色灰黄或灰黑、恶臭。后期粪便如水,肛门失禁,臀部、后肢和尾部被稀粪污染,小便量少而黄,食欲废绝,不愿行动,步行蹒跚,卧地颤抖,眼球下陷,体温下降。猪的病情与其体重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年龄越小,其发病的症状越严重。对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腹泻病后一般会在3天左右就会因脱水而死亡。因此,了解猪腹泻病的临床病症对于进一步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诊断

根据冬季猪感染腹泻病的情况不同,临床症状也会不一样。经过对猪的初步诊断,比较明显的症状是猪出现了呕吐、腹泻和脱水等症状。但是,必须要对患腹泻病的猪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诊断方法一般需要取病猪的阳性细胞进行检测,从而诊断猪患有腹泻病的具体临床特征。因此,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是防止冬季腹泻病的有效措施。

4、防治

在晚秋至初冬及寒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猪舍内温度相对恒定,尤其是产房和育成猪舍,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护仔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育成猪舍温度要在22℃以上。在保暖的基础上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燥,防止贼风侵袭,防潮湿,室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当猪群中有猪只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以消毒药物(劲碘百毒杀)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康复母猪或人工感染发病的母猪,其初乳中抗体滴度很高,可使仔猪获得保护。用康复猪抗凝全血每天注射10mL,连续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感染过本病的尚有些免疫力的母猪,在临产前1星期,进行加强免疫,能保护仔猪安全度过易感期。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星期,以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进行人工感染,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

针对病猪腹泻的情况不同,采用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维生素C、安钠咖和庆大霉素等对患猪进行注射,然后在病猪饲料中加入止痢散(主要成分为雄黄、藿香、滑石、青蒿、大黄等),连续治疗1星期后,病猪会出现明显的好转。在采用西医治疗期间,病猪的病情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还有部分病猪不断死亡。随后,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猪进行治疗,2星期后病情可得到明显的好转,治疗效果明显。因此,中西医结合对病猪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5、讨论

目前,猪腹泻发病主要集中在冬季或者早春,发病情况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医学理论方面来看,由于新生仔猪的体质比较差,因而在饲料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风寒潮湿很容易引起仔猪的胃肠疾病,继而引发腹泻。由于中药的作用比较柔和,治疗过程中不会有药物残留,因而中医治疗的副作用一般很少。西药的作用主要是在短时间内控制和稳定病情,以达到治标的作用;中药的主要作用是对腹泻进行彻底的清除,一般包括止吐、行气、止痛和健胃等功效,以达到治本的效果。

冬季患腹泻病的猪死亡率一般很高,当猪患腹泻病后,机体会出现大量的体液损失,进而导致猪体内的钾、钠和钙等因素大量流失。同时,由于治疗冬季猪腹泻病的效果一直都不是很好,一旦治疗效果不佳,很容易会死亡。因此,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猪腹泻病还要进一步研究。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三种腹泻性疾病无显著差别:

1、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后两种病要高;

2、传播的速度较后两种病快;

3、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两个月,而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流行时间长,甚至夏季也有发病;

4、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首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成年母猪发病,突然呕吐、拒绝采食,多在出现以上临床症状的第二天开始腹泻,约3-5天陆续采食;

5、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而轮状病毒病大猪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6、病变据观察传染性胃肠炎胃充血、出血情况要明显比后两种病严重;

7、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轮状病毒病更低。

抓住以上这些要点,可减少这三种病的误诊,对针对性的防疫注射疫苗是有积极作用的。就是说如果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就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免疫接种,如果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就用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免疫接种,同样轮状病毒也是如此。这是一种乐观的想法。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用的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或含轮状病毒的三联疫苗。

治疗上,三者均无特效药物,严重病例治疗时,多是对症治疗强心、补液。因此,三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6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