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早期培育须注意


1、水质管理。

室内水深保持在5-8cm,室外保持10cm左右,炎热季节可加深到15-20cm。因水位浅,鳝鱼排泄量大,水质极易恶化。因此,更勤换水,这是静水无土养殖的关键,一般夏季3-4天一次,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换水要彻底。生产实践表明:彻底换水利于防治虫害县不影响鳝鱼生长发育。

2、投饵。

鱼种放养后,要用7-10天甚至更长时间,驯化鳝鱼吃食配合饲料(饲料软湿成团或用绞肉机绞成条状),吃食正常后,投饵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定点”,并通过观察鳝鱼摄食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病虫害防治。

要以预防为主。静水无土养殖的主要病虫害有毛细线虫病、肠炎病、细菌性烂尾病、打印病和赤皮病等。驯化吃食成功后,要立即着手药物(如敌百虫、驱虫净)拌饵进行杀灭。其他病害的防治方法如同有土养殖。

4、越夏。

相对而言,室内越夏容易。室外养殖一定要考虑遮荫,高温时要采取加深水位、用地下水调节温度等措施。

5、越冬。

一般越冬在有土养殖池进行,分为带水和不带水越冬两种。带水越冬水深20cm左右,但要放草、树枝等物防止全池结冰。不带水越冬即在鳝冬眠前排尽水,泥层保持湿润,上盖稻草等保温物即可安全越冬。有条件的地方,冬天室内温度保持在15℃以上,使鳝鱼打破休眠,冬季仍可生长,春节前后出售商品鳝,这样经济效益更为理想。

相关知识

黄鳝养殖-黄鳝苗的培育



1、仔鳝为何要专池培育?
自然界的野生鳝苗成活率低,其主要原因是被敌害吞吃所致,加之环境变化无常。人工培育鳝苗为提高成活率,保证鳝苗的快速生长,因而需要进行专门建池培育。

2、仔鳝苗如何培育?
种鳝产卵10天后,一般鳝苗即会孵出。待鳝苗孵出后,应在5天之内将其捞入培育池进行专池培育。
仔鳝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入池前,应将培育池的水温调整至与原池或运输容器内的水温相近(温差不超过2℃),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有关资料中有详细介绍。
刚孵出的鳝苗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活,这期间可不投喂食物。5天以后,其卵黄囊已基本吸收完,此时即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最初每3万尾约投喂一个鸡蛋的蛋黄,以后逐步增加,以“吃完不欠,吃饱不剩”为宜。投喂3天以后,即可在蛋黄中加入少量的蚯蚓浆,蚯蚓浆要打细,最初可先按总量的10%加入,以后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投喂蚯蚓,切碎的蚯蚓以黄鳝能顺利吞吃为准,若鳝苗咬住食物在水面旋转,则证明食物过大,可再切细一点,同时在蚯蚓中逐步加入黄粉虫,蚌肉,猪肺等,培育有水蚯蚓(水丝蚓)的,可直接向池内投入水蚯蚓,供幼苗自行取食。
当鳝苗长至体长10厘米以上时,即可按大小分级,并将达到10厘米的鳝苗选出移入育肥池饲养。由于自繁自养野生黄鳝,从产卵孵化到条重50克左右,一般需2-3年,故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仅对自然繁殖作一概略介绍。具体技术将在学员学习或引种时作详细的讲解。

多须树须鱼


中文名称多须树须鱼

拉丁名称Linophryne polypogon Regan

异名多须丝角鮟鱇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Ceratioidei

中文科名丝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Linophrynidae

中文属名丝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Linophry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大西洋东北部,我国产于东海冲绳海槽的海域中。

形态特征
体短而侧扁,头大,口大,稍斜裂。上颌骨细长,下颌常具一短小缝合棘,齿颇强,两颌齿较少,2-3行,犁骨和上咽骨具齿,颏部具分支状须,鳃孔狭,位于胸鳍基部稍下方,体光滑无鳞,背鳍棘短,位于吻部,拟饵体大,具皮瓣或丝状突起,背鳍、臀鳍后位,均具3鳍条,胸鳍17,支鳍骨3,第二块宽,尾鳍9,蝶耳骨棘和前鳃盖骨很发达,雄鱼成体寄生。鳃盖条5,体长为体高的1.5倍,为头长1.8倍。颏部具分支状须,蕨中始于下颌后端后下方,须在基部分成14分支,并各具1端发光器,背鳍棘位于吻背部正中,端部具发光的球状拟铒体,周围无皮瓣突起,代之以17根分支丝状突起,背鳍、臀鳍短小,后位,胸鳍上侧位,全光滑无鳞,体黑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须鮨


中文名称须鮨


拉丁名称Pogonoperca punctata (Cuvier et Valer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须鮨属

拉丁属名Pogonope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侧扁而高,被甚细小圆鳞,埋于皮下,头密被细鳞。颏部具1较大的皮瓣,瓣长约等于眼径,前鳃盖骨后缘3-5棘,鳃盖骨3棘,背鳍Ⅶ-Ⅰ-11-14,臀鳍Ⅲ-8。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须鲫


中文名称 须鲫
拉丁名称 Carassioides cantonensis(Heinche)
英文名称 Canton carp
地方名称 江鲫、黄鲫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须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oides Oshima,192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Ⅳ~18~20;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15~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50(平均43.8)。下咽齿2行,24~42或14~41。侧线鳞30[7/(5~6~V)]33(31.8);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2.0~2.3(平均2.2)倍,为头长的3.7~4.1(3.9)倍。头长为吻长的3.6~4.6(4.1)倍,为眼径的3.2~3.7(3.4)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2.3)倍,为尾柄长的2.0~2.2(2.1)倍,为尾柄高的1.5~1.7(1.6)倍。

体例扁且高,背部显著隆起,背鳍起点为体高的最高处,上部略是三角形。头短小。吻圆钝,吻的宽度大于吻的长度。口亚下位,呈半圆形。须2对,上颌须短小,口角须稍长。眼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约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间宽而平坦,眼间距为眼径的1.3~1.8倍。下咽齿内行第二至第四枚齿侧扁,齿端有1道沟纹,第一枚齿为光滑的长圆锥形2外行齿纤细,顶端圆钝。鳃耙细长,长度约为鳃丝长度的三,排列紧密。

背鳍外缘略为内凹。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背鳍、臀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强壮的硬刺,后缘具有锯齿。胸鳍较长,其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臀鳍后伸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分叉。

脊椎骨4十28。鳔2室;前室短,呈球形;后室长,末端圆钝,为前室的1.5倍。腹膜灰白色。

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鳍浅灰色,尾鳍下叶淡红色。

生活习性 须鲫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缓流或完全静止的水域中,平时多在水的中、下层活动摄食,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金鱼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腐烂的植物残屑为主要食物。

须鳅


中文名称须鳅


拉丁名称Barbatula toni Mori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须鳅属

拉丁属名Barbatula Linck,179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鳃耙12-13,侧线完全。

头长为体长的23%-25%,体高为体长的13.8%-16.7%,尾柄长为体长的20%-21.2%,尾柄高为体长的8%-9.5%,吻长为头长的40%-43%,眼径为头长的10%-12%。

体长,头与胸下方平扁。口下位,口裂弧形,唇的反榴与上、下颌分离,上、下颌具有角质物。须三对,二对在吻上,一对在口角。眼下侧位。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无硬刺,起点在体的正中,与腹鳍相对,胸鳍小。臀鳍短。尾鳍分叉很浅,几乎呈截形。鳞小,埋于粘液腺下。

体灰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纹。各鳍均有斑点。尾柄基都有显著的黑点。

生活习性
须鳅是喜低水温的鱼类,主要栖息于石砾质的小溪中,以底栖生物为食。

淡水生。

须鳊


中文名称须鳊

拉丁名称Pogobrama barbatula (Luo et Huang, 1985)

英文名称Barbelled bream

异名黄尾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须鳊属

拉丁属名Pogobra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发现于广西饮州附近。

形态特征
体长菱形,甚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棱。头小,稍尖。吻短。口小,斜裂。唇薄,无角质缘。具短须1对。眼大,眼间宽隆。侧线下弯,位体侧中轴的下方,侧线鳞56-60。背鳍硬刺光滑,短于头长,起点位体中央,稍后于腹鳍起点;胸、腹鳍短;臀鳍分枝鳍条14-16(显著少于同属的其他种类),外缘内凹;尾鳍深叉状。背部灰黑色,体侧下半部、腹部银白。各鳍略带黄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本种栖息环境为水质清新的小河道、小溪流等具有缓流水的水体之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9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