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各种蟹苗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


1.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显微镜观察结果
1.1优质蟹苗体色呈淡黄色或姜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蟹苗个体粗壮,13万只,kg左右的7日龄大眼幼体。镜检体内无细菌,体表无聚缩虫、丝状细菌等异物。
1.2劣质蟹苗又叫杂色苗,体色为乳白色、黑色或桔红色,体内带菌或黑白混杂姜黄蟹苗的比例一般不足5%。体色发白的蟹苗镜检可以发现其体内有大量弧菌,体表多洁净仅个别个体身上有少量聚缩虫及丝状细菌,或者体表同时着生大量的聚缩虫和丝状细菌。而杂色苗中的黑色苗不同于接近蜕皮变态时的蟹苗,其体色为一种病态的黑色素凝集反应,随着蟹苗日龄的变化其体色始终呈黑色,不同于优质蟹苗随着个体日龄的变化有一个由黄色转黑色再转黄色、黑色的体色变化过程。胃肠内常无食物,即使在同一育苗池中仍可以看出蟹苗个体大小不均整体偏小,每千克含蟹苗l5万只甚至更多。
1.3第三种蟹苗体色、个体大小、体内镜检结果均类同于优质蟹苗,但是镜检其体表可见有丝状细菌或聚缩虫等附着物。这种蟹苗只要在病情初期及出池销售前进行几次必要的杀菌除虫工作,就可使它们成为优质蟹苗。但是病情严重时再进行杀茵除虫工作效果往往较差。
2不同质量的蟹苗发育变态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盎
不同质量的蟹苗,在蟹苗至Ⅱ期在蟹的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表现相差极大。河蟹I期仔蟹大量上滩死亡的现象主要由于蟹苗质量不佳引起的。
2.1优质蟹苗至Ⅱ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均在70%以上,Ⅱ期仔蟹经正常管养生长,其成活均很正常。每千克蟹苗一般能育成Ⅲ一v期仔蟹7.5万只以上。
2.2杂色苗在育苗池内及池底即可见有部分死亡的蟹苗。从大眼幼体投放于仔蟹养殖池后的第2天即见有部分大眼幼体死于池边或水草上,严重的至I期仔蟹期时已有20%左右大眼幼体死亡,变态为I期仔蟹后,出现大量上滩死亡现象。成活率极低,大眼幼体至Ⅱ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最低的仅为8%,且至Ⅱ期仔蟹时仍有较明显的死亡现象。大眼幼体至Ⅲ一v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一般只有5%~7%,即每千克蟹苗一般只能育成Ⅲ一v期仔蟹1万只左右。
2.3第三种蟹苗大眼幼体期的死亡率极低,而变态为I期仔蟹后的3~4d内大量Ⅱ期仔蟹上滩死亡,大眼幼体至Ⅱ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最低的为25%,最高的也只有35%,镜检I期仔蟹发现体表有大量脏物,个别个体有聚缩虫及丝状细菌特别是口器周围更多,已明显阻碍了个体的摄食,消化道食物很少或没有。也有较明显的Ⅱ期仔蟹死亡现象,至Ⅲ期仔餐后才相对稳定。大眼幼体至Ⅲ~v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一般只有15%左右,即每千克蟹最多能育成Ⅲ一v期仔蟹2.5万只左右。

相关知识

为何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



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养殖户如何正确放苗,提高蟹苗成活率



有的池塘放苗后蟹苗爬边、上岸,有的池塘前期未见死蟹,但到了后期却没有产量,回捕率低。这都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蟹苗的成活率和回捕率?答案就是放苗方法,正确的放苗方法是提高成活率和回捕率的重要因素。下面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放苗准备
1、加深水位
放苗前水位不应低于80-90cm,水位越深,水体越稳定,且更利于低温期的肥水;水位越浅,受到天气影响就越大。水位深,可减缓昼夜温差变化对水温的影响,减小对蟹苗的应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水位深,池底光线弱,青苔不容易生长;水位深,可以减少水体浑浊、白浊带来的影响。
2、彻底解毒
清塘、杀野杂鱼等药物的残留,及池塘中各种毒素和化工废水的污染,都可以直接影响蟹苗成活率,严重时会引起蟹苗打洞、上岸、甚至死亡。所以彻底解毒是重中之重,建议放苗前7天左右,全池泼洒“碧水安”,用量10亩/瓶。
3、肥水下塘
水肥后,不仅能够培养水草、藻类,有效控制青苔生长,而且水肥的池塘水质稳定,蟹苗适应快,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肥料的选择则尤为关键,最好具备全溶解、营养全、易吸收、不生虫、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可溶性有机肥为最佳选择,如“肥水肽Ⅲ”。在放苗前5-7天将水肥起来,早期温度低,肥水需多次多量才能达到效果。放苗后也需多次追肥,稳定水质。
二、放苗方法
放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吐水”、恢复体质和减少应激。蟹苗,尤其是外地苗,经过长途运输后体质下降,直接放入塘里应激大,易容易出现上岸、爬边等现象。若放苗时遇到天气不稳定或下雨时,常常造成大量死亡。
建议:①蟹苗先放于塘边适应气温;②使用池水淋洒或浸泡蟹苗3-5分钟,反复2-3次,使其吐出胃、鳃上面的泥巴或杂质,适应水质;③每80斤蟹苗使用1包“LY-生命素”+1包“激活Ⅱ”,浸泡10分钟恢复体质,过后可将浸泡液泼洒于池塘;④将蟹苗放到塘边浅水区,让其自由爬行,剔除活力差的。
三、注意事项
①传统的消毒方法常使用食盐、碘制剂、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对蟹苗刺激较大,常常雪上加霜,影响成活率,所以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
②放苗后应及时投喂。大部分蟹苗在运输前都不喂食,体质较弱,所以建议放苗后第5天开始投喂,以开口料、鱼浆为主,恢复体质,提高抵抗力。

蟹苗期七个管理步骤做好了蟹苗成活率高



每年的5月10日至20日,是蟹类苗种的最佳放养时段,也就是大眼幼体的淡化和池塘放养时期。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先用漂白粉清塘,可采取干法或湿法清除野杂鱼,消毒、杀菌,每亩用50至70公斤,新塘用20至30公斤。清塘之前,应在塘沟的四周和田坂上,并按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二种植水花生,种植时施用点肥料,沟中加种伊乐藻,种草密度同成蟹养殖塘。清塘前种草,更有利于清塘的同时消除水草上的病菌、鱼卵等杂物,确保苗塘安全的水环境。
步骤2:清塘4~7天后排干塘水,注入新水,浸泡一天后排干,重新加入满沟水,解毒,一天后排干,再注入满沟水,开始肥水(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1组用5亩),3~5天后待塘中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出来后,准备放苗。
步骤3:放苗前先检测池塘水的物理化学指标,需在一切正常的前提下放苗。放苗时泼洒降解灵+高稳C(一组用3~4亩),然后将内放大眼幼体的苗箱均匀地放在环沟的四周,让大眼幼体自由地游出苗箱,进入养殖水体。
步骤4:放苗后的第一天早晨用新噬菌皇(1瓶3亩)对池塘进行生物杀菌,中午泼洒福泰+多维(1组用4亩),天气闷热或阴雨天时要用降解灵(1包3亩)进行增氧;第二天中午泼洒并投喂福泰+降解灵+离子对钙(1组用3~4亩);第三天泼洒并投喂福泰+活性蒜宝+降解灵(1组用3~4亩),傍晚加注新水5~10cm;第四天泼洒福泰+保肝促长灵+降解灵(1组用3~4亩)。第五天大眼幼体基本变态结束,进行人工捕捞大眼幼体,观察分析其变态成活率。若成活率不高,则应及时补苗。若变态成活率很高,只需及时加注新水10cm即可。
步骤5:5~7天期间,是大眼幼体第二次变态,此时可追肥,用六抗培藻膏+粉剂活菌王(1+2用5~6亩),保持苗塘的肥度,投喂开口饵料,按大眼幼体体重的7%~10%。
步骤6:7~10天,大眼幼体第三次变态,成为I期幼蟹,此时大部分变态幼蟹已从浮游期转为底栖,可进行追肥并用粒粒神+六控底健康改底(1组用4亩)。投喂开口饵料时,按照幼蟹体重的10%~15%,同时加注新水10~15cm。
步骤7:后期管理:每半月用生物消毒剂消毒一次,发现水质变化立刻追肥,同时补钙,防缺氧,合理投喂。
以上7步骤为蟹苗期的主要管理要点。按照以上方法进行管理,养殖户一致反映:蟹苗成活率高,个体发育基本良好。
文/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苏北大区总经理林海峰

螃蟹育苗中生态因子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挂灯笼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过快(如升温过快),而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相当于提前催产),这时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引起大量死亡。
二、水中盐度
目前内陆采用的人工海水配制,是赵乃刚提供的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l7%左右。有的生产单位在蚤III、蚤IV过程中适当添加K+,因为K+能提高甲壳类幼体的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值每天不得超过晚期死亡率很普遍。2时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小水体生态环境水质易恶化,产生大量死亡。
2.投饵量。目前生产中采用的是混合投喂活饵绿水系统
绿水培育系统首先被夏威夷孵化场的Fujimura等运用于罗氏沼虾幼体培育中,目前内陆也有相当部分生产单位采用此种主法。其系统主要是一种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流入培育池中,而其中的浮游植物除蚤I摄食外,蚤III足以后都不摄食,其主要目的是起生物的自净作用。因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调节环境,抵消外界的作用。生物呼吸过程中逐渐把有机质矿化,就不会在水体中积累起来。水生生物还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并把有害物质埋藏于土壤,使水质变清。当水生生物利用毒性作为食物或其它用途时,使毒质分解或失掉毒性。起了解毒作用,自养生物吸入CO2,放出绿水系统可提高蟹苗的育成率。
总之,河蟹育苗中各因子是幼体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因子的控制又与饵料、密度等方面紧密相关,因而在生产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活率及经济效益。

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如何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
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中华绒螯蟹蟹苗蟹种的定义


我国天然蟹苗的分布,北到辽宁鸭绿江,南到广州雷州半岛,都有分布。主要产地有辽宁的辽河口、江苏的长江口、浙江的钱塘江、瓯江口以及福建的闽江口。以长江口数量最多,每年蟹苗的发苗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苗汛产量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过度捕捞产卵亲蟹等因素的影响,使天然蟹苗产量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产苗地已形不成汛期,有的产量增加了。如近几年长江口蟹苗产量很少,而瓯江口蟹苗年产量保持30006000公斤。

(1)蟹苗:指自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出的第一期蚤状幼体起,经3040天五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称为蟹苗。

(2)幼蟹和蟹种:习惯上统称幼蟹,但严格来说,大眼幼体经一次蜕壳后的个体即成幼蟹,但先后经20天左右培育,已蜕壳23次,这时可称为幼蟹.再经几个月培育,又蜕壳57次,这称为蟹种或一龄蟹,俗称扣蟹或铜钱蟹。

提高亲蟹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育苗过程中亲蟹的培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亲蟹的抱卵率、抱卵量以及胚胎质量直接影响河蟹育苗的成败。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提高亲蟹成活率和胚胎质量的技术措施,并在育苗生产中取得成功,现将技术要领总结如下:
一、亲蟹的选购与强化培育
亲蟹最好在10月初,当水温低于18℃时选购。选购亲蟹时一定要避开养蟹多发病的地区,最好由大水面养殖区选购,并应注意异地选择雌蟹和雄蟹,以避免近亲繁殖。选择亲蟹时不要选择大规格雌蟹做亲蟹,以免亲蟹催产交配后抱卵率低,在升温催熟过程中死亡率高。雌蟹应选择体重在90g-130g之间,腹背交接处饱满为好;雄蟹应选择体重在100g-150g之间,大螯强壮有力为好;雌雄比例为2-3:1比较合适。选蟹时应挑选肢体齐全完整、活力好、青背白肚、体表洁净且无粘附物的健康二龄蟹作为亲蟹。
亲蟹入池前用淡水冲洗,然后用200ppm福尔马林浸泡30分钟,以杀灭
蟹体所附的寄生虫和致病菌;亲蟹下池后,培育时间应在20天左右,以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相结合的投喂方式,并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
二、亲蟹的交配
水温12℃-14℃时进行河蟹的交配工作最好,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应控制在350kg/亩为宜;池底最好为稍硬一些的泥底,以便雌蟹产卵时能把身体半埋进去,避免雄蟹的干扰而停止产卵;交配所用的海水盐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经过15天即可获得90%以上的抱卵蟹,其抱卵量平均在20万粒/只左右。
三、室外土池越冬
实践证明,未经过室外低温越冬的抱卵蟹,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不同步,以致造成育苗工作的失败,因此,要把交配好的抱卵蟹拣出放到土池中进行低温培育,以保证抱卵蟹胚胎的同步发育,并达到生理成熟。
在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越冬池池底铺5cm-8cm的沙,并应放置一些隐蔽物以减少抱卵蟹爬动,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60只/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0m以上,盐度20‰,且根据水质情况适时适量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其次,要坚持投喂新鲜、不变质的饵料,以沙蚕为好,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和Vc,以提高抱卵蟹自身的免疫机能;最后,坚持每周施用20ppm生石灰1次,兑水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以增加抱卵蟹钙质。
四、室内升温培育
把抱卵蟹由室外土池捕出,经蟹体消毒后进入室内车间升温培育,放养密度一般为20只/平方米,池底设置有隐蔽物,饵料以活沙蚕为主。培育用水要经过10ppm漂白粉处理,再用200目进水网袋过滤后方可使用,一般每隔3天-4天换水1次,并且清除池内死蟹、残饵、污物。此时,水温由8℃-12℃每天升温1℃-2℃,升至16℃时维持,到胚胎发育至新月透明期后再升至19℃维持,直到出苗,此过程约25天,抱卵蟹成活率在90%以上。
五、分析与讨论
1.在选购亲蟹前要对养殖区多做一些调查,看亲蟹是否发过病,是否患有拟阿脑虫病。此病对亲蟹的危害极大,若购回的亲蟹有拟阿脑虫病,其越冬的死亡率可高达70%。
2.在抱卵蟹培育的换水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使盐度始终保持在20‰,且一日之内的盐度差控制在±1‰之内。尤其当胚胎发育到新月期之前更应注意,否则盐度忽高忽低极易造成抱卵蟹脱卵。
3.在抱卵蟹室内培育过程中,要坚持每天投喂前吸污1次,保持水质清新。坚持“少投勤投”的投喂原则,在整个亲蟹培育中,饵料始终坚持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可以有促进抱卵蟹胚胎发育和提高亲体免疫抗病力的功效。每天应坚持观察抱卵蟹的摄食情况和胚胎发育的情况,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断清楚,对症采取相应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9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