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胚胎发育过程介绍


黄鳝受精卵的胚胎大约要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和原肠期等多个发育阶段。

(1)卵期黄鳝卵径3.4~4.0毫米,卵黄均匀,卵膜无色半透明。卵子受精后12~20分钟,吸足水分,膨胀成圆球形,弹性加大,受精后40~60分钟,可见到明显的胚盘从受精至原肠期,卵的动物极朝上。

(2)卵裂期在25℃左右的水温下,卵子受精后约120分钟,发生第一次卵裂,在胚盘处形成2个分裂球。受精后180分钟,发生第二次卵裂,与第一次裂面垂直,将胚盘分裂成4个分裂球,大小相等。受精后约240分钟,第三次卵裂,与第一次分裂面平行,形成8个大小相等的细胞。第四次分裂在受精后300分钟中进行,与第一次分裂面垂直,形成16个细胞。此后分裂继续进行,经多细胞期后,于受精后12小时左右发育到囊胚期。

(3)囊胚期从第六次分裂起,分裂球(细胞)越来越小,细胞由单层变为多层,堆集于卵黄之上,中间形成一囊腔,即为囊胚,囊胚逐渐下包,将卵黄色埋起来,形成原肠胚,此时约在受精后18个小时左右。

(4)原肠期囊胚开始下包时,胚胎发育即进入原肠期,形成环状隆起的胚盘,受精后21小时,下包到卵的1/3处,胚盾出现。之后,在35小时左右,神经胚形成。44小时左右,发育到大卵黄栓时期。48小时后,进入小卵黄栓时期。受精后60小时左右,胚孔闭合。

(5)神经胚期神经胚期与原肠晚期是重叠的。在原肠下包的同时,内卷的细胞逐渐向前伸长,形成胚盾,胚盾不断加厚形成原神经板。此时,尚有部分卵黄未被包埋起来,暴露在外面,称为卵黄栓。到神经胚晚期,卵黄才完全被胚体包埋。

(6)器官发生期继神经胚期后出现的是尾芽期,其特别是形成尾芽,即在胚体后端的腹面,形成一个膨大的稍有突出的细胞团。受精后77小时左右,尾端弯曲向头部。受精后95小时,尾端向后伸展,长度增加,体节数目增加,并出现一系列器官。如细直管状心脏,前、中、后三个脑泡,眼内晶体以及胸鳍等的形成。

(7)孵化期孵化前卵膜逐渐变软变薄,胚胎在卵膜内剧烈转动。水温22℃时受精卵经330小时后,仔鳝破膜而出。此时的仔鳝长约12~20毫米,卵黄囊很大,直径约3毫米左右。仔鳝不会游泳,只能侧卧在水底,受到刺激后会作出挣扎的反应。

(8)仔鳝期从受精到胚胎孵出这个阶段称胚胎期,脱离卵膜后的生长发育称胚后发育。此时的仔鳝外观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胸鳍和鳍膜消失,体表色素逐渐增多,卵黄囊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相关知识

黄姑鱼鱼苗胚胎发育


在水温22.5~23.4度、盐度21.1~22.0、H值 8.18的条件下, 日本黄姑鱼的胚胎发育从受精 卵的开始分裂约经9小时左右发育至原肠期,15小时30分胚孔封闭,21小时45分出现心脏搏动,32小时 后仔鱼破膜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质较弱,侧卧水底,偶尔向上挣扎斜向游动,在强光下易于死亡。1 日龄仔鱼可头朝下悬挂水中,卵黄囊吸收很快。3日龄仔鱼全长2.9~3.1毫米,口开启,口裂的下 长为380~405微米,形成第一道肠曲,卵黄囊消失,鳃耙出现,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的仔鱼全长3.3 毫米左右,进入仔鱼后期,有趋光性。15日龄仔鱼全长8.2毫米,各 均已形成,能游泳,摄食能力增 强,十分活泼,可捕食大型 足类及丰年虫等,在水体中的分布均匀,且大多分布于水体中下层。25日 龄的幼鱼全长6厘米,外形与 式已与成鱼相似,体被鳞,贴于池底或池壁而结群环游,抢食凶猛, 生长加快。

大口鲶的胚胎发育和胎后发育


成熟卵呈圆球形,橙黄色。卵径约为2.1mm吸水后为 4.3 mm左右)。正常受精卵在水中3-10min产生粘性。遇水立即产生粘性或长时间不产生粘性的卵为未熟或过熟卵。在水温 22-23度条件下,受精卵约1.5h开始卵裂。受精后约14h进入原肠中期,此时计算受精率。受精卵保持粘性,继续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失去粘性,卵色变白,呈浑浊状,卵内物质溃散。受精后37h 左右进入出膜期,鱼苗大量孵出。在水温16-27度时均能正常发育,最适水温为22-25度。

刚孵出的大口鲶鱼苗全长0.40-0.45cm,身体侧扁透明,因腹部具有圆球形大卵黄囊而呈淡黄色,形似蝌蚪。鱼苗聚集水底,头尾趋向一致排列,尾部快速摆动,不会游动。水温18 C`时,孵化后11h眼球和头背部出现色素,肛门开口。孵化后17 h,卵黄吸收约1/6,鱼苗体色变深,呈黄褐色。孵化后36-48 h,卵黄吸收约 1/3,部分鱼苗可作短时上下游动;孵化后2-3日,鱼苗卵黄被吸收1/2以上,已能游动觅食孵化后4-5日,鱼苗全长0.72- 0.95cm,卵黄吸收完毕,完全转入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0日左右进入稚鱼阶段,尾鳍上叶较卜叶长而宽,接近成鱼尾形孵化后 25-27日,稚鱼除存在第二对下领须外,其余外形特征均与成鱼相似。2-3月龄,稚鱼体长达到15cm以上时,第二对下额须全部消失。胚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其适温范围为18-28度.

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与幼体发育



1.性腺发育:河蟹大约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到性腺已发育成熟时,开始沿江河而下进行生殖洄游,到达河口浅海的咸淡水繁殖。这时在一定的咸淡水的刺激下达到了生理成熟。
繁殖中若产卵的外界环境条件如盐度、温度、雌雄条件不好,卵巢会逐渐退化。河蟹的卵巢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6期:第1期,性腺乳白色,细小。第2期,卵巢呈粉红色或乳白色,较膨大,肉眼已能区别雌雄性腺。第3期,卵巢呈紫色或淡黄色,肉眼可见细小卵粒。第4期,卵巢呈紫褐色或赤豆沙色,卵粒明显可见。第5期,卵巢呈紫酱色或赤豆沙色,卵粒大小均匀,游离松散,成熟系数达8%~14%。第6期,卵巢因过熟而退化,出现黄色或橘黄色退化卵粒。
2.产卵和胚胎发育:河蟹为硬壳交配,在产卵的同时卵子受精。受精卵先堆积于雌蟹的腹部,后黏附在腹部附肢内肢的刚毛上。腹部携带卵的雌蟹,称为抱卵蟹。
河蟹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及性腺发育好坏有关。一般200克左右的雌蟹怀卵量在50万~90万粒,也有的达百万粒以上。体质好的雌蟹在完成第一次产卵后,还可以继续怀卵。
河蟹受精卵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即行胚胎发育,并表现为螺旋卵裂类型。受精卵经二、四、八个分裂球后,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原肠期以后,卵黄消耗明显,出现月形透明区,此透明区即为胚胎部分。随着胚胎发育,透明区先后出现附肢和复眼雏形。复眼出现之后,卵黄块的背方出现了心脏原基,不久心脏开始跳动,附肢、头胸甲相继形成。此时卵外观呈乳白色,卵黄极小,呈蝴蝶状一块,这时胚胎已进入原溞状幼体。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水中溶氧等因素有关。水温高、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发育快。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14~15天就能孵化出膜。受精卵必须在海水中方能维持其正常的胚胎发育。
3.幼体发育:河蟹幼体发育过程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3个阶段。刚从卵孵化的幼体,外形不像成体,为溞状幼体阶段。这时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背面有一背刺,前端腹面有一额刺,两侧中部各具一侧刺。前端有一对复眼,侧面有两对触角、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和两对颚足,身体布有色素粒。
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因溞状幼体每蜕1次皮,其形态都要发生1次变化,所以将其分为5期。
溞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也叫蟹苗。蟹苗经多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孵化及胚胎发育


(一)孵化
1.孵化设备 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可选择不同的孵化设备进行孵化。常见的孵化工具,有水泥池、网箱和各种盆皿,如水缸、木盆。木桶等。

水泥池,要求水源方便,一般面积为3~5平方米,池深60~70厘米左右。如有现成的鱼苗孵化池或水泥池也可就便使用。网箱采用4060目的筛绢布缝制,面积为1~2平方米,箱体高约50厘米。通常置于清水池塘或河道中进行孵化。

如蛙卵数量不多,也可用水族箱、缸盆等小容器静水孵化。

2.孵化管理 受精卵放人孵化池前几天,应将孵化池刷洗一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再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清洁水。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

(1)掌握孵化密度 孵化池每平方米放卵数量为3000~6000粒左右。网箱每平方米可容卵6000~10 000粒。
(2)搭棚遮荫 防止太阳直射和雨水过多震动蛙卵。
(3)调节水位和水温 早期孵化,水位可浅些,20~30厘米左右,以增高水温,利于卵的孵化。蝌蚪出膜后,逐渐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增加水体,使水温相对稳定,有利于蝌蚪的发育。盛夏孵化,也须加深池水,以防水温过高,影响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0~31℃。
(4)防治剑水蚤和水霉病 发现池水中剑水蚤过多,可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灭;发现受精卵滋长棉絮状的水霉菌时,可泼洒0.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治疗,并及时用捞网(纱布做成)捞出死卵。
(5)换水 采取静水孵化时,每天要换水1次,保证溶氧足够;如流水孵化应以微流水形式为宜,避免水流过急震动卵块,不利胚胎发育。

(二)胚胎发育
美国青蛙早期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至左右鳃盖闭合;共分为26个时期。由受精到孵出蝌蚪的时间,随着水温的高低而不同,蛙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31℃(最适为2428℃)。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所需孵化时间就越短,反之则长。如当水温21~24℃时,从受精到出膜需48~60小时;而当水温28~29℃时,受精后41小时胚胎即孵化出膜,受精后131小时,左右鳃盖闭合,完成早期胚胎发育,成为能摄取外源食物的蝌蚪。蝌蚪在孵化后40~50天长出后肢,60~80天完全变态成为幼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0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