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黄鳝性逆转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人工繁殖有机黄鳝,必须了解有机黄鳝的繁殖特性,尤其要了解有机黄鳝独特的性逆转现象。有机黄鳝不像多数脊椎动物那样终生属于一个性别,而是前半生为雌性,后半生为雄性,其中间转变阶段叫雌雄间体,这种由雌到雄的转变叫性逆转现象。

在达到性成熟的有机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是雌性,较大的个体主要是雄性,两者间的个体被称为雌雄间体,而这种呈雌雄间体的性腺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生理变化过程中,有功能的雌性转变为有功能的雄性。有机黄鳝的幼体性腺逐步从原始生殖母细胞到分化成卵母细胞,黄鳝从幼体进入成体,性腺发育成典型的具有卵母细胞和卵细胞的卵巢,以后又逐渐发展到变成成熟卵,这就决定第一次进入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都是雌鳝。雌鳝产卵后,可以明显地发现性腺中的卵巢部分开始退化,起源于细胞索中的精巢组织开始发生,并逐步分枝和增大,即性腺向着雄性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有机黄鳝即处于雌雄间体状态。这以后卵巢完全退化消失,而精巢组织充分发育,并产生发育良好的精原细胞,直到形成成熟的精子,这时的有机黄鳝个体已转化为典型的雄性。这时,生殖腺排出的不是卵子,而是精虫,此鳝变为雄鳝后就不再变了,终生以雄性存在。

有机黄鳝性腺是一根管状器官,位于腹腔右侧。开始均为雌性,其发生发展、性逆转过程如下:

雌性时期:卵巢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膜内为卵巢腔,充满形状各异、大小悬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卵径0.08~3.7毫米。

I期:卵巢白色,透明细长。肉眼看不见卵粒。解剖镜下可见透明细小的卵母细胞,核大,胞质少,卵径0.08~0.12毫米。体长5.9厘米、体重0.4克的仔鳝,解剖后可找到细小而透明的卵巢;体长8.2厘米的幼鳝卵巢内充满细小而透明的卵母细胞。

II期:此期的卵巢比I期稍粗,卵巢呈白色、透明。肉眼看不见卵粒,解剖镜下可见卵巢内充满透明细小的卵母细胞,卵径为0.13~0.17毫米,全长15厘米以下幼鳝的卵巢多为II期。

III期:卵巢已由白色透明转变为淡黄色、肉眼可见卵巢内有很多细小的卵粒解剖镜下可清晰地看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卵母细胞。细胞内已沉积较多的卵黄颗粒。卵径为0.15~2.2毫米。同时,卵巢内存在着少数I、II期的卵母细胞,一般处在III期性腺的幼鳝全长为15~26厘米。

IV期:卵巢明显粗大,卵母细胞亦明显增大,卵粒大小较一致,颜色也由淡黄色变为橘黄色。解剖镜下可见卵颗粒充满整个卵母细胞,核也逐渐边移。卵径2.2~3.4毫米,此期的黄鳝全长10~30厘米,极少数可达40厘米以上。发育到IV期末的卵巢长占鳝体长的44.6~59.2%,平均为53.2%(从生殖孔到头部为止)。

V期:卵巢粗大,内充满了橘黄色的卵粒,呈圆球形。卵径3.3~3.7毫米。卵母细胞内充满了排列致密的卵黄球,细胞核边移到卵的一端,卵在卵巢内已成游离状。

雌雄间体阶段:多数有机黄鳝在2龄后,全长24.5~37厘米时开始转入这一时期,个别全长可达45厘米以上,此阶段性腺被膜加厚,卵巢逐渐退化,精巢逐渐形成。间体初倾向于雌性,后期倾向于雄性。显微镜下可见少数残留的细小卵粒,这些小卵粒不会再发育成熟,而是逐渐退化吸收,以及分解成橘黄色的絮状物,同时也可看到刚形成不完整的曲精小管。

雄性阶段:多数黄鳝在3龄以上为雄鳝,也有2龄就逆变为雄鳝的。未成熟的精巢细长、灰白色,表面分布有色素斑点。显微镜下可见曲精小管及不活动的精子,性成熟的精巢较原先粗大,表面分布有形状不一的黑色素斑纹,显微镜下可见数量多而小的活动精子。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有机黄鳝性逆转的调查研究,可以概述如下:体长200毫米以下的成体有机黄鳝均为雌性;体长220毫米左右的成体开始性逆转;体长360~380毫米时,雌雄个体数几乎相等;380毫米以上时,雄性占多数,530毫米以上时,则全部是雄性。但是,逆转也受环境条件等因子的影响,很可能在生物饵料丰富的状况下,有机黄鳝的生长加速,在同样的生长期却出现了超乎寻常的体长。

环境因子对有机黄鳝性逆转的影响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现个体很大的雌鳝和个体很能小的雄鳝,可见诱导黄鳝性逆转的原因是多主面的。

水温的影响
有机黄鳝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生命活动的强弱,也影响性腺发育的历程。有机黄鳝的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5~30℃,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有机黄鳝的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生长发育受阻。温度变化越快,温差越大,影响越大。水温超过35℃或低于10℃或短期内温差大于5℃,则导致有机黄鳝性腺发育停止。

酸碱度的影响
有机黄鳝适宜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水体中生活,池水pH值大于7,则影响有机黄鳝性腺发育,pH值越大,影响越大,当池pH值达到10时,有机黄鳝急躁不安,不摄食,如时间达7~10天,皮肤开始溃烂,不久即死亡。所以新建水泥池要经脱碱处理后才能用。用生石灰进行水质消毒或换水时,要注意池水pH值的变化。

水深的影响
有机黄鳝的鳃严重退化,在水中不能单靠鳃进行呼吸,必须借助胸鳍、鳍褶、口腔、咽腔、皮肤等副呼吸器官进行呼吸。在自然水体中,有机黄鳝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即使水中溶氧不足,也不会对有机黄鳝生长发育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在砖石结构的池塘中,如果池水太深,有机黄鳝立柱就失去支点,就不能呼吸空气中的氧。在长期缺氧条件下,性腺发育历程延长。

声音、光照的影响
有机黄鳝昼伏认夜出,喜欢生活在清静的水域环境中,所以不宜把黄鳝池建在夜晚吵杂、闪光的路边。实验表明,夜晚给予噪音和闪光刺激性腺,发育速度慢,性成熟推迟,体长平均至40厘米时仍为雌性。

性别比例的影响
在生殖季节,单纯的雌体群体会因为缺少雄鳝,而其中的一部分雌鳝提前逆转为雄性。所以经常会发现个体很小的雄鳝。

饲养管理的影响
有机黄鳝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性杂。若饵料质量高,新鲜,投喂均匀、及时,则性发育快。若饵料质量差,投喂不均匀,不及时,则会推迟性成熟。水质差,换水过频或换水时流速大,温差大都会延缓雌鳝性成熟。

准确的性别鉴定是有机黄鳝人工繁殖的关键。体长、年龄、季节都不足以作为鉴定的标准,只能参考。鉴别时一般可以从形态和生理两个方面综合判断。雌鳝头小不隆起,体背呈青褐色,无斑点,不善跳,性情温和,在繁殖季节里,腹部膨胀,呈橘红色,并有一条红色横条纹,体外卵巢轮廓清晰。雄鳝头大隆起明显,体背有色斑,在繁殖季节,腹部不膨大,但有血丝状斑纹,且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少量精液。

相关知识

螃蟹育苗中生态因子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挂灯笼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过快(如升温过快),而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相当于提前催产),这时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引起大量死亡。
二、水中盐度
目前内陆采用的人工海水配制,是赵乃刚提供的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l7%左右。有的生产单位在蚤III、蚤IV过程中适当添加K+,因为K+能提高甲壳类幼体的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值每天不得超过晚期死亡率很普遍。2时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小水体生态环境水质易恶化,产生大量死亡。
2.投饵量。目前生产中采用的是混合投喂活饵绿水系统
绿水培育系统首先被夏威夷孵化场的Fujimura等运用于罗氏沼虾幼体培育中,目前内陆也有相当部分生产单位采用此种主法。其系统主要是一种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流入培育池中,而其中的浮游植物除蚤I摄食外,蚤III足以后都不摄食,其主要目的是起生物的自净作用。因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调节环境,抵消外界的作用。生物呼吸过程中逐渐把有机质矿化,就不会在水体中积累起来。水生生物还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并把有害物质埋藏于土壤,使水质变清。当水生生物利用毒性作为食物或其它用途时,使毒质分解或失掉毒性。起了解毒作用,自养生物吸入CO2,放出绿水系统可提高蟹苗的育成率。
总之,河蟹育苗中各因子是幼体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因子的控制又与饵料、密度等方面紧密相关,因而在生产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活率及经济效益。

黄鳝对环境的要求-水温



水温即池水的温度,它是包括黄鳝在内所有鱼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黄鳝对水温尤其敏感,俗话说黄鳝有“四怕”,即怕冷、怕热、怕光、怕吵,其中前“两怕”都与水温有关。

1.黄鳝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黄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3~25℃。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黄鳝停止摄食,钻入土下20~35厘米处越冬。在夏季当水温超过28℃时,黄鳝摄食下降,在天然环境下会钻入泥下或洞口低温处蛰伏。在人工养殖环境里,若池底为水泥或砖石结构,黄鳝会表现不安、浮游于水面,长时间高温会导致死亡。

2.养殖环境中的温度调节与控制对于夏季较高的水温,一般采用遮荫降温措施,如池边搭遮荫棚架,上盖遮阳物,或种植瓜果类,使其枝藤爬上棚架,加水、冲水、换水也是夏季降低水温的措施之一。水温还会影响水体中其他动物的生长,影响各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从而间接地影响黄鳝的生长。对于一年四季水温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在养殖中要考虑到黄鳝有效的生长时间,就要重视保温、加温、控温、降温等各顶措施。


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


摘要: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影响、噪音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需提供一个舒适的饲养环境。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不但受到饲养品种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饲养环境的影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相对湿度、温度、噪音以及空气质量。

1光照

光照是蛋鸡稳定、高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蛋鸡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及光色的种类对产鸡的生产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光照时间。蛋鸡对光照时间表现的较为敏感。增加光照时间可以刺激蛋鸡分泌性激素,使产蛋量增加,反之则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使产蛋量减少,但是光照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鸡蛋的破损率。一般在产蛋前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6h,产蛋后期为16.5h。光照时间的变化对蛋鸡的性成熟起着重要的影响,递增的光照下蛋鸡的性成熟较早。恒定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较为重要,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不稳定会使产蛋率下降,增加产双黄蛋和无黄蛋的机率。

光照强度。产蛋鸡的光照强度范围为0.1~5lx之间,在此范围内,蛋鸡的产蛋量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长而增长的。一般蛋鸡在0.1lx就可以正常产蛋,在2lx的产蛋量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当超过5lx后,产蛋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光照强度过大不但不会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反而会对蛋鸡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的现象,使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都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蛋鸡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光照强度以5lx为最佳,即鸡舍内每平方米以3~4W为宜。

光照颜色。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光照的颜色不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红光的效果最好,白光次之,紫光几乎对产蛋性能不产生作用。

2.温度

温度对蛋鸡的产蛋量、鸡蛋的品质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2~23℃时,蛋鸡即可以保持较高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舍内的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蛋量和蛋壳的质量下降越明显。研究表明,舍温在24℃时,每升高0.5℃,蛋重下降0.5%,每升高1℃,采食量会减少2%,产蛋量也随着下降。当温度高于35℃后,就会有部分蛋鸡中暑死亡。蛋鸡比较耐寒,但是温度过低而会导致蛋鸡的活动迟缓,饲料损耗,生产性能下降,当舍内的温度降到9℃以下,蛋鸡就很难维持正常的体温和产蛋高峰期。如果温度继续降低,产蛋率会继续下降,甚至停止。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鸡舍内适宜的环境温度,做好夏季防暑,冬季御寒的工作。

3湿度

舍内环境的相对温度在高于85%或低于35%时,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湿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常伴随着不适宜的舍内温度。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鸡舍内的湿度为40%~80%。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蛋鸡的羽毛污秽,空气中的灰尘、碎屑、饲料飞沫会形成微粒刺激鸡的消化道黏膜,而使鸡患咳嗽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湿度再大,会吸附一部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如果高湿伴随着高温,会导致鸡体散热困难,不但会影响生产性能,还对健康不利。高湿低温时,鸡会失热过多,容易受凉感冒。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低,舍内过于干燥,当低于17%时,会导致蛋鸡皮肤干燥,出现脱毛现象,还会使舍内粉尘和灰尘增多,导致呼吸器官发生病变。

4噪音

当蛋鸡生活的环境的噪音在90~100分贝时会引起蛋鸡产蛋性能暂时性的下降,如果蛋鸡继续生活在此噪音下会慢慢适应,但是如果长时间生活在高于这一强度的噪音的环境下,会导致生产性能进一步的减少。当高于130分贝后,会导致蛋鸡体重下降,甚至发生死亡。研究表明,在低强度的轻音乐下,鸡群较为安静、惊群的发生机率减少,还可以促进蛋鸡的性成熟,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5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空气质量可能使蛋鸡维持较为稳定的产蛋量。如果舍内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健康、产蛋量、蛋壳的质量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鸡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其中氨气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硫化氢会刺激蛋鸡的呼吸道黏膜,还会引起眼结膜炎,使蛋鸡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二氧化碳本身对机体没有毒性,但是会造成蛋鸡缺氧,使食欲减退,严重者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要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

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牛膝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Blume)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南,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之功效,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癥瘕,肝阳眩晕等症。牛膝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形似牛膝而得此名,其主要含有甾酮类、皂苷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膝具有兴奋子宫、抗骨质疏松、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不孕症等作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炎症反应模型,现通过研究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对脂多糖(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NO分泌量、TNF-α、IL-1β的影响,探讨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的抗炎作用,为研究牛膝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

1.1药材与试剂

牛膝药材(购自河北安国,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张贵军教授鉴定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的干燥根);D101大孔吸附树脂(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蜕皮甾酮(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Gibco公司);脂多糖(LPS)(Sigma公司);噻唑蓝(MTT)(Amresco公司);DMEM高糖培养液(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FBS,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ELISA测试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细胞株

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

1.3仪器

高压灭菌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722E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细胞超净工作台(EscoLaminarFlowCabinet公司),TE2000-5型倒置相差显微镜(Nikon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Thermo公司),酶标仪(PerkinElmer公司),-80℃低温冰箱(美国Thermo公司)。

2、方法

2..1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的制备

牛膝药材以10倍体积蒸馏水为溶剂,回流提取2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回收浓缩得牛膝水煎液提取物。水煎液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以水、30%乙醇、50%乙醇、95%乙醇梯度洗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蜕皮甾酮为对照品检测可知50%醇洗组分为甾酮类组分,50%醇洗组分减压回收浓缩得甾酮类组分。

2..2细胞培养

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1×105U/L)及链霉素(100mg/L)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隔天传代。

2..3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MTT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按2×105个/mL稀释为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100μL/孔,在37℃,5%CO2条件下孵育24h,弃去上清,将含不同药物浓度的细胞培养液100μL/孔加入细胞培养板中,空白对照组中加入无药物的细胞培养液,每组6复孔,继续孵育24h后,每孔加入5mg/mLMTT溶液20μL继续孵育4h,弃去上清,每孔加入0.15mL的DMSO充分溶解,使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定OD值。计算细胞存活率,以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为100%,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A490(样品组)/A490(空白对照组)×100%。实验结果见表1。

2..4实验分组

实验取对数期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随即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牛膝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甾酮类组分高、中、低剂量组,每个浓度设6个复孔,共8个实验组。

2..5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

RAW264.7细胞以2×105/孔接种于96孔板中,置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弃培养基,分别给以药物及LPS处理,将含不同药物浓度的细胞培养液100μL/孔加入细胞培养板中,空白对照组中加入无药物的细胞培养液,每组6复孔,继续孵育4h,加入LPS至终浓度为1mg/L,继续孵育24h后,吸取培养液上清0.05mL至新的96孔板中,加入等体积的Griess试剂A0.05mL,室温避光反应5min;再加入等体积的Griess试剂B0.05mL,室温避光反应10min后,使用酶标仪在540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NO释放量。实验结果见表2。

2..6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1β的影响

将RAW264.7细胞按2×105个/mL稀释,100μL/孔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5%CO2培养12h。弃去上清,将含不同药物浓度的细胞培养液100μL/孔加入细胞培养板中,空白对照组中加入无药物的细胞培养液,每组6复孔,孵育4h,加入LPS至终浓度为1mg/L,继续孵育24h后获取细胞上清液3000r/min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于450nm下读取吸光度值,计算各孔TNF-α,IL-1β的含量。实验结果见表2。

2..7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以mean±SD表示,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onewayanalysisofvariance)分析方法,以P0.05作为显著性检验的标准。

3、结果

3.1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MTT法实验证明牛膝水煎液组、甾酮类组在浓度小于500μg/mL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对细胞存活率影响在实验允许范围内。故牛膝水煎液高剂量组,甾酮类组分高剂量组选择500μg/mL为起始质量浓度,倍比稀释。因此选择625μg/mL(对照组)、500μg/mL(高剂量组)、250μg/mL(中剂量组)、125μg/mL(低剂量组)4个质量浓度进行实验。

3.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

由表2可知,LPS可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量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牛膝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甾酮类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LPS组)相比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NO的量(P0.01)。

3.3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1β的影响

由表2可知,LPS可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1β的量增加,模型组(LPS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于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牛膝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甾酮类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LPS组)相比TNF-α水平呈现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对于炎症因子IL-1β的释放,牛膝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甾酮类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前文已写出相比IL-1β水平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

4、讨论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等症,其能够减轻淋证的各种症状,对热淋、石淋有很好的疗效,是治疗淋证常用药物。现代医学表明,炎症是许多不同类型疾病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通络而直捣血窠,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其所治疗的众多疾病都涉及炎症反应,而关于牛膝抗炎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故探讨牛膝的抗炎作用、作用机制以及确定其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巨噬细胞是具有异质性的一类免疫细胞,在体内外不同环境影响下可极化为不同表型参与生理、病理反应,从激活方式上分为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胞。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作用于受到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机体的细胞膜受体,可导致严重炎症感染的发生,其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可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LPS激活巨噬细胞是一个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它是介导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的主要启动因子,引起细胞合成和释放NO等大量的细胞炎症因子,导致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最终造成细胞的凋亡和坏死。NO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气体分子,大量NO的生成与炎症密切相关,在急性炎症部位其会通过细胞毒性效应引起细胞损伤,进而引起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IL-1β是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种主要促炎因子,TNF-α是一种由多种免疫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早和初级内源性介质,具有很强的炎症损伤作用,在机体内是最强炎症介质之一。

现采用牛膝水煎液及其甾酮类组分对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影响模型,研究牛膝水煎液及其甾酮类组分的抗炎作用。利用水煎煮及大孔吸附树脂方法的组合应用得到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结果表明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在浓度小于500mg/L的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对存活率影响在实验允许范围内。牛膝水煎液和牛膝甾酮类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NO、TNF-α,IL-1β的分泌量(P0.01),故牛膝水煎液和牛膝甾酮类组分能够显著减少RAW264.7细胞NO,TNF-α,IL-1β的释放,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性。因此,牛膝具有抗炎作用,其物质基础为甾酮类成分,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化巨噬细胞炎性因子NO及TNF-α,IL-1β的释放有关,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牛膝的抗炎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牛膝及其甾酮类组分的抗炎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牛膝水煎液及其甾酮类组分对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影响,Griess法测定细胞炎症反应产生的NO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的分泌(P0.01),以及IL-1β(P0.01),TNF-α(P0.01)的表达,并呈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在浓度小于500mg/L的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牛膝水煎液及甾酮类组分可通过抑制细胞NO的分泌与IL-1β和TNF-α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环境因素对牛蛙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

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将使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的牛蛙更换栖息地,为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迁移,若能在附近找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不再远迁,否则会继续迁移。

牛蛙的食量也随季节和温度的升降而增减,9月份水温在21-30℃时活动力最强,摄食量最大;水温在14-20度时食量减少;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水温12℃以下时,停止摄食。

(二)湿度

由于牛蛙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很低,故防止水分蒸发的能力较弱,同时皮肤又兼有呼吸的功能,因而环境湿度对牛蛙生存的影响很大。

牛蛙蝌蚪必须在水中生存.完成变态后才能在陆地上栖息,成蛙虽然能长时间栖息于陆地,但也需要依靠持久的高湿度生存。环境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大,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牛蛙抵御干燥的方法:一是通过提高其淋巴和血液中的盐离子浓度,增加渗透压而减少失水;二是钻人深土层中休眠。牛蛙的繁殖活动必须在水中完成,因而水是牛蛙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光照

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行为和生活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但趋向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白天潜伏于温暖的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四处觅食。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牛蛙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行为,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的成熟发育中断,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养殖黄鳝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



养殖成品黄鳝的池塘,一定要选择避风向阳、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假如是家庭建鳝池,在庭院内较为理想,这样便于日常管理。现阶段发展养鳝生产,主要是利用零星地方或小水面,多数是利用农家房前屋后地方开建鳝池。例如:小池塘、水坑、水沟等来改建养鳝池。目前,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很多国营或集体渔场,利用渔场空闲地开建小规模的鳝池。建鳝池还可以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设计,如形状设计成圆形、椭圆形或方形。城市生活区由于受到面积所限,可利用住房前后空地、楼顶或阳台建鳝池,总之,只要有空隙地方,均可建造养鳝池。

1、水面的要求

养鳝池子的大小,应根据养殖的规格和数量来确定,如作家庭副业来养殖,一般以4~5平方米为宜;如是形成一定规模地养殖,可以建到十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20~50平方米)为一池。为了便于分群饲养,最好连片建几个或十几个以上的池子。

2、水深的要求

适宜的水温,可增加水的立体容积,扩大鳝鱼的活动范围,增加鳝种放养量,提高黄鳝的产量。但养鳝和养鱼有所不同,其需要比鱼类饲养所需要的水位低得多,通常池子的四周水深20厘米,中间25~30厘米左右。水位过深,黄鳝活动花力气多,容易消耗体内大量能量,不利生长发育。当水中溶氧一旦不足时,黄鳝常把身体竖起,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俗称“黄鳝打桩”。这种奇怪的现象多发生在天气闷热、水温较高、水中缺氧时,是黄鳝利用咽腔呼吸的一种特殊现象。如果池水过深,又加上黄鳝没有鳝条,要想游至水面来,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黄鳝最容易被闷死。所以,养鳝池的水位高低,直接关系到黄鳝的放养密度、成活率及成鳝的产量。

3、水质的要求

养鳝用水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只要水质未被污染,对鳝鱼无害的水,均可用来养鳝。如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溪流水、井水、地下水、温泉水、工厂的冷却水等。但是,在具体使用时,要对该水系进行细致的调查一次,了解该水是否有鳞鱼或其他鱼类及水生动物生存。假如没有的话,可首先用鱼类作饲养试验。有条件的单位,在用水前,最好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具体情况要酌情处理利用。

在天然水体里,黄鳝主要以小鱼、小虾、蚯蚓、蝇蛆、浮游生物、河蚌、昆虫幼虫、螺蛳、底栖小动物、蝌蚪、小青蛙、螟虫等为食。另外,黄鳝也吃一点浮萍、丝状藻类、交瓜根、菜叶等。人工饲养主要以螺蛳肉、蚌肉、蚯蚓、蝇蛆、小鱼虾、蚕蛹、屠宰下脚料、动物内脏、杂鱼浆、配合饲料以及米饭、浮萍、交瓜、米糠、豆饼、豆腐渣、瓜果皮和菜屑之类食物,但不吃腐臭食物。


猪场环境条件对猪养殖健康的影响


猪群的健康情况与很多因素都具有密切联系,其中猪场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特别是夏季这个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为使健康风险得到降低,必须保持清洁环境。但在实际的生产中,有些养殖户并不注重对环境条件的管理和建设,长时间后,猪群就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其生产力和自我的免疫能力都有所下降,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本文主要对猪场环境进行讨论和研究。

猪舍中落后的降温设施以及不良的通风,会导致猪舍的湿度和温度较高,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会使病原微生物得到迅速增长,而且这种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使猪出现严重应激,会影响其正常代谢,因此导致免疫力的下降,种种因素都会使猪容易患有感染疫病。而且要保存好相关饲料,尤其那些使用浓缩料和预混料的猪场,若原料发霉,而猪群长期食用发霉的磁疗,也会导致健康问题。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必须对猪场给予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并尽量良好的管理。

一、猪场管理对猪群影响

对猪场加强管理,并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需要在管理中加入新内容,并在猪场中给予管理程序和制度的良好制定,从而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针对地方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相关规定标准,采取消毒免疫的制度,防止猪群受到疫病侵袭。包括猪舍内外、猪场中的各种用具,粪污池、周围环境、下水道等,要给予定期的清理和消毒。而且要选择较好的消毒剂,保证无残留、无刺激,而且不会腐蚀设备。在日常管理中,保证场内不可有过多种类动物的仪器养殖,并分开使用料道和粪道,每天给予定时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给猪群饮用清洁卫生的水,维护好水井,不得在周围进行垃圾、污水的倾倒。每天要保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湿度。而且管理人员不可在猪场内大声喧哗,以及各种音响设备的放置,噪音不可高于85分贝,防止应激反应的出现。在夏季因为温度较高,而且昼长夜短,会降低饲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管理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所以猪场的场长要对工作时间进行调整,可在早晨提早上班,或者晚上延长下班,既可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场长也要进行积极的巡视,一旦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在夏季饲料容易发霉,尤其对于玉米湿度,正常应在14%以下,并给予定期检查,若有没变情况,立即停止食用。并将袋装的饲料放到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暴晒。猪场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措施的变化,夏季进行积极防暑,冬季给予防寒。若有车辆人员要进入到猪场,则体腔进行消毒,外来人员和非生产的人员不可私自进入到生产区,若必须进入,在需进行彻底消毒。对于新引进的猪,要给予健康观察以及检查,确定健康后才可进入到猪场。对于病猪,则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上报疑似的传染病猪,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猪进行适当用药,及时将粪污送到贮存处理的场所,给予无害化的处理,避免任意堆放,污染环境。

二、猪场地址对猪群健康的影响

猪群要想得到健康的生长,猪场地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若猪场的地址环境较差,则会影响猪的健康。环境条件主要有空气、地势、水质、土壤等,所以猪场在选择地址时,要充分注意这几方面,如果地理位置不好,如空气受到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污染,水源和土壤中有寄生虫、病原微生物、腐败产物、矿物性的毒物,或者有铅含量、坤含量等微量元素的超标,也会伤害猪的健康状况。所以在猪场建设前,一定要对地理位置进行充分的考察。有养殖户选择河道、低洼处、以及池塘边建厂,但因为空气和土壤常年都潮湿,会有蹄病或者皮肤病的出现。如果选择在居民点或者公路边的公共场合,因为车辆行人较多,且灰尘飞扬等情况,很容易使猪受到噪音或者病原物的侵袭,还有人会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工矿企业周边建立猪场,会对猪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危害。北方地区很多养殖户,也会在北风口的地方建立猪场,但在冬季,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温设备和措施,使猪在寒冷的环境中成长,也会有健康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立猪场时,要根据相关固定和标准,选择向阳、地势高、排水通风的地方,而且要保证水质、空气和土壤都没有受到污染,附近不要有屠宰场、皮革肉类的加工厂以及工矿企业。

三、布局对猪群的影响

如果不能将猪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进行良好的分离和管理,则不仅不利于生产管理,还会容易有疫病的出现。要设立病猪的隔离舍,避免病菌扩散,使其他健康猪传染该疾病;要设立新引进猪健康的观察舍,防止直接使其进入到生产区,将病原菌带入到生产区中。并设立粪污贮存的处理设施,可以对粪污良好处理,避免因随意堆放,而使场内外环境受到污染。并在猪场中设置良好的通风口,可随时将有害气体排出舍外。所以在布局和设施方面,要根据防疫灭菌和生物学的特点给予猪场环境的良好布局,保持方便连续和界限分明的格局。同时门口要有消毒室和消毒池。猪舍的地面要留有排粪沟和适宜坡度。并保证通风、光照和排污的要求。

结束语

良好的猪场环境会有利于猪群的健康成长,避免疫病发生。因此要对猪场的环境条件给予严格的管理和设计。要挑选空气、土壤、水质等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建设猪场,并对猪场给予严格管理,以及合理的布局,防止生活和生产混合在一起,并在夏季和冬季给予相关防护措施,防止更多问题的出现。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可明显提高猪场的环境条件。

肉鸡快速生长的原因与肉鸡品种、饲料、饲养环境及饲养管理对生产的影响


养殖技术的发展使得肉鸡的养殖速度越来越快,大多数肉鸡的生长速度快、出栏早,有的品种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育成出售,但是由于过快的生长速度,常会使人们怀疑生产者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而导致其快速生长。其实随着肉鸡品种的不断优化,加上科学的饲料配方、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以及合理的饲养管理等因素,都会使肉鸡生长迅速。

1、品种特点

随着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多育种机构经长期对肉鸡品种的研究,选育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产肉率高的肉鸡品种。现代肉鸡育种的选择强度非常高,这种高强度的选择方法,保证肉鸡育种的高速发展,使现代肉鸡生长速度快的这一遗传特性不断提高。原来每只商品肉鸡达到2.5kg体重时需饲养52d,现在仅需42d即可达到此标准。

2、饲料与营养

使肉鸡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遗传基因得到充分发挥,需要结合高能高蛋白的全价饲料。现代肉鸡的养殖,都是根据肉鸡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和营养要求来提供饲料,将不同种类的饲料原料进行科学的配比,制成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以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肉鸡的营养所需。

一般肉鸡的饲料分为三个时期,即雏鸡料、中鸡料和大鸡料。肉鸡在1~14日龄饲喂雏鸡料,雏鸡料中含粗蛋白21%,能值1010kcal/kg(1cal=4.186J)左右,同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肉鸡在14日龄到出栏前7天饲喂中鸡料,这一阶段的饲料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下降,饲料中的能量含量有所提高,主要为了肉鸡增重提供能量。中鸡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20%左右,能值约为3100kcal/kg。同样要提供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肉鸡出栏前7天饲喂大鸡料,其中粗蛋白含量为18%~20%,能值达到3200kcal/kg。这种饲料供给方法为肉鸡健康、快速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3、饲养环境

温度对于肉鸡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对肉鸡的健康影响非常大,不合适的温度会使鸡只将采食的饲料中的能量转化为维持机体体温的所需,从而导致鸡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速度缓慢。一般初生雏鸡要求环境温度较高,应控制在34~35℃。以后随着雏鸡日龄的不断增大,温度也随着下降,但是要注意温度的变化不能骤变,因为肉鸡对温度的变化表现的非常敏感,所以要逐渐的降温,每周下降2~3℃,直到35日龄时将温度控制在21℃。

肉鸡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高,但结合温度则对肉鸡有着重要的影响,肉鸡在1周龄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65%,以后随着肉鸡的不断生长,相对湿度可逐渐下降到45%~65%。

肉鸡的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呼吸快,体内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大,加上肉鸡的饲养密度大这一特点,容易使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超标,肉鸡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不但会影响生长发育的速度,还会严重影响肉鸡的健康,使鸡群易患呼吸道疾病,从而增加死亡率,因此,为了保证舍内空气质量,要进行鸡通风换气。可以采用自动的通风设备来控制鸡舍的通风时间,以保证空气的新鲜。

4、科学的饲养管理

提高肉鸡7日龄的体重。研究表明,肉鸡7日龄的体重对出栏体重的影响非常大,合理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期的生长发育良好,为今后的肉鸡育肥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提高肉鸡7日龄的体重,可以在雏鸡孵出后6h即进行诱食,培养雏鸡的食欲,并且可刺激肉鸡消化道的发育。在育雏的前3天训练雏鸡自由采食,能够让雏鸡尽可能的多吃料。为了增加雏鸡的采食量,在雏鸡进舍前2天要实施24h的光照时间、60lx的光照强度,到第三天以后,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和强度。

肉鸡生长到7日龄后,肌肉、骨骼及羽毛的生长迅速,和快速生长的肌肉相比,骨骼的发育相对较慢,会导致肉鸡的腿部出现问题。此时通过光照控制技术来进行调控,通过降低光照强度以及减少光照时间的方法来减少雏鸡的采食量,使肉鸡生长速度减慢,以平衡肉鸡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进而提高肉鸡的存活率。在出栏前7天,再通过增加光照时间的方式来促进肉鸡采食,达到迅速增重的目的,弥补肉鸡在饲养前期的体重损失。

5、卫生防疫措施

肉鸡的卫生防疫措施是保障肉鸡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现代肉鸡场要建立在远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采用封闭式的饲养管理模式,做好物品及车辆的消毒、人员进出场的管理、消毒以及鸡群的免疫工作。鸡舍在肉鸡出栏后要进行空舍消毒,将舍内粪便以及杂物清理后,用清水将鸡舍冲冼干净后,再用5%的烧碱水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或者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混合液进行密闭熏蒸消毒,熏蒸后通风,散尽气味后,做好升温工作,准备进行下一批的肉鸡饲养。

作者简介:赵平辉(1979-),男,山东泰安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

赵平辉

暂养黄鳝的日常管理及黄鳝的催肥



1、暂养黄鳝有哪些较好的养殖方式?
从事黄鳝暂养可采用土池、水泥池(有土无土均可)、网箱三种主要方式,使用网箱的需建造适量的观察池,以便先期观察筛选。经观察池剔出病弱鳝后,按大小分级投入池内或网箱即可开始养殖。

2、如何确定放养密度?
我们曾在一个10平方米的鳝池中投放20克左右的鳝苗约1000条,一直在该池内养殖达两年,条重达200-300克,全池共产黄鳝达19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鳝近20公斤。这恐怕是国内目前最高的水泥池养鳝密度。在后期的饲养过程中,由于排泄量太大,我们不仅采用常流水,并经常泼洒EM菌液,才给其营造出一个勉强维持的状态。当然,这仅是一个实验。一般养殖户在养殖时,其出产量以控制在每平方米8-10公斤以内为宜。水源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养殖户,每平方米的出产量最好也不要超过12公斤,因为在超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水质恶化快,黄鳝互相缠绕及打堆现象普遍,稍微处理得不好,极有诱发疾病的可能。收购黄鳝来进行养殖,一般当年增重倍数为1-4倍。若我们系当年4月份开始投放养殖,则每平方米投放2公斤以内为宜,而开始养殖时间越晚,则投苗数量可适度增加,但最好不要超出5公斤。初养者其放养密度还应再低一些,以确保养鳝顺利。

3、养鳝池中需要放养泥鳅吗?
虽然泥鳅活泼好动,对增加水中溶氧,防止黄鳝相互缠绕和清理黄鳝饲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泥鳅抢食快而黄鳝吃食较慢等原因,我们在养殖中并不赞同鳝鳅混养,其理由如下:1、泥鳅的快速抢食会给黄鳝的正常驯食带来困难,造成驯食不成功。2、不利于观察黄鳝的吃食情况,泥鳅食量大,一个池内混养10-20%的泥鳅,若该池的黄鳝因饲料不适口或患上了肠炎而采食甚少,剩余饲料可被池内的泥鳅一扫而空,使我们无法及时发现我们饲料的缺点或黄鳝已患病。3、混养泥鳅增大了黄鳝感染病虫害的可能。两种鱼类其体内寄生虫的主体各有不同,而将其混养,增大了相互感染的机会,使双方的病虫害感染可能增大。

4、如何较好地解决黄鳝的饲料?
解决黄鳝的饲料可因地制宜,如云南大理的学员邹泗洪,因其叔父办有一个肉牛屠宰场,因而能够获得大量的牛肺等内脏。邹先生便以牛内脏为主,配以适量的鱼饲料,使养殖增重近1000公斤黄鳝,只花了几百元购买饲料。广西北海的谢先生利用当地丰富价廉的蚌肉作为主料饲喂黄鳝,也把黄鳝的生长成本控制在了3元以下。而湖南益阳的贺先生则利用当地小杂鱼丰富的特点,以小杂鱼为主养殖黄鳝,饲料成本也同样较为低廉。解决黄鳝饲料问题还应因人而异。广西宾阳的覃先生,因刚刚踏入社会,无钱购买饲料,于是便依靠从附近养殖场拉猪粪和鸡粪,拌合甘蔗渣发酵大力发展蚯蚓和蝇蛆养殖,几乎完全依靠培育的活动饲料养黄鳝,去年出售1300多公斤大规格黄鳝,收入4万多元,却未花一分钱去购买饲料。

5、配合饲料养鳝有何优势?
早在1998年,江苏省镇江饲料公司就开始研制生产黄鳝专用配合饲料,目前全国已有多家饲料厂加入了黄鳝饲料的生产行列。使用配合饲料有以下优点:①饲料有保障,便于储藏,一次购入,逐渐使用,是规模化养殖黄鳝的重要前提。②营养成份全面,黄鳝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③便于拌加药物防治病虫害。④加工投喂方便。⑤能避免将病虫从饲料中带入鳝池。⑥不易污染池水。

6、普通鱼饲料可否用于饲养黄鳝?
由于目前黄鳝专用配合饲料的生产厂家太少,黄鳝养殖户不易直接购买,且因路途遥远,即便购买也必须负担高额的运输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再加之目前的黄鳝专用饲料的售价偏高,每吨近8000元。购买目前市面上的专用饲料养殖黄鳝,每市斤黄鳝养殖成本可达8-10元。就是在黄鳝销售价格较高的江苏省,养殖户也难于接受。因而目前全国的黄鳝专用饲料销售非常有限。而销量小,黄鳝料的价格也就便宜不了。我们在自己养殖和培训学员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既方便又能使饲料成本不高的饲料解决途径。我们经反复试验,发现普通鱼饲料中有不少饲料可以用于饲养黄鳝,如鳗鱼料、江团料、乌鱼料、鲤鱼料、蛙料、罗非鱼料等等,只要动物蛋白含量高,蛋白质水平在35%以上的鱼饲料,几乎都可用于饲养黄鳝。

7、使用黄鳝浓缩料有何优势?
普通鱼饲料虽然可用于饲养黄鳝,但其饲料转化率却仍不理想。一般使用鲤鱼料加蚯蚓投喂,需3-4斤饲料才能使黄鳝增重1斤,使用鳗鱼、江团料投喂,也需2-3斤才能使黄鳝增重1斤,每斤黄鳝的饲料成本在6-8元之间。经咨询有关动物营养方面的专家,发现影响饲料转化率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黄鳝对氨基酸等营养成份的要求大幅度高于其它普通鱼类。为在普通鱼饲料的基础上,使饲料水平能够满足黄鳝的生长需要,我们经反复对比试验,成功试制出了黄鳝专用浓缩饲料,并将于2003年底投入批量生产。使用该浓缩料,一般可将黄鳝的饲料成本控制在4元以内,且黄鳝吃食速度快,不易发生肠炎,肠道上常见的棘头虫等寄生虫也不见了,吃食量和生长速度也比不使用浓缩料前有了显著的增加。

第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环境对家禽饲养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畜禽养殖已由散养户向规模户发展,畜禽养殖的污染已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近年来养鸡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品种、营养、疾病控制和饲养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环境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境是家禽健康的前提,是提高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环境对家禽饲养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1、环境对家禽的影响

温度是对家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能够影响鸡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产蛋量等指标。对于幼禽来说,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无法为自身提供足够的热量,如果温度过低会对幼禽的采食和发育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适宜成年家禽的环境温度通常为18~31℃,过低的温度会对家禽的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饲料的浪费,甚至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家禽无法向周围环境散热,造成家禽体内温度过高,从而出现家禽萎靡不振甚至中暑死亡,当超过39℃时甚至会引起家禽出现大面积死亡,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温差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舍内温差过大不但可以引起家禽发病,而且可以加重患病家禽的病情,降低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家禽适宜的湿度范围为/40%~72%,最佳相对湿度为60%~65%。湿度主要通过与温度协同作用对家禽产生影响。低温时,湿度过大会加剧阴冷的影响,使鸡更感寒冷,造成冷应激;而高温时湿度能够明显影响家禽体温调节,会抑制家禽的蒸发散热。Lin等研究表明,35℃时高湿度显著提高肉鸡的腹背部皮肤温度以及直肠温度。其他研究也发现,高湿度在高温环境下快速降低家禽生产性能。如果环境湿度高易引起家禽羽毛黏连、粪便含水量大、垫料潮湿、病原微生物过度繁殖,诱发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而湿度过低时,禽舍内由于空气干燥造成粉尘飞扬,会损伤家禽呼吸道,进而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新城疫等。

光照对性腺有刺激作用,会对家禽体内的激素水平产生影响,能够有效控制家禽的性成熟,凶此家禽良好的生产性能离不开适宜的光照。光强和光照持续时间对家禽影响最大。光照时间过短会使育成期家禽性成熟延迟,时间过长则使性成熟提前。凶此为了刺激家禽食欲,促进生长,提高产蛋率,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强。据Lewis研究,在最初的21日龄内光照时间每增加th,肉禽采食量约增加15g。但光照对家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王翠菊研究发现,光照能够通过影响鸡输卵管形态对鸡蛋品质产生影响。

饲养密度能够对鸡舍内的环境,如温、湿度,通风,尘埃等产生影响,也影响鸡的饮食、活动和休息。Nahashon等发现,笼养几内亚珍珠蛋鸡饲养密度与采食量、日产蛋率、日产蛋重等呈负相关,在平均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方面,高密度组也高于低密度组。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为了追求高利润,许多养殖场盲日加大饲养密度,而未增加家禽料位、水位,导致禽群出现强弱分化,抢食严重,死亡率、淘汰率增加,产蛋性能下降。同时密度过大,粪便增加,舍内空气污浊潮湿,垫料中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标,诱发各种疾病。禽流感在亚洲国家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鸡笼环境狭窄,鸡的密度大造成的。

在养殖过程中,来自通风设备、清理设备、取暖设备、饲养人员的操作以及附近马路上的汽车的噪音会对家禽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当飞机在养鸡场上空盘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飞机强烈噪音的刺激,鸡群出现惊恐、炸群、冲撞鸡笼、停水停食等表现。而且飞机噪音还会减少蛋鸡产蛋量,增加软壳蛋和破壳蛋数量。潘琦等的研究也表明,噪音环境除了降低蛋鸡的产蛋率和产蛋质量之外,还会影响种蛋受精率。

2、养殖环境的控制

养殖场选址与疫病防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根据经营管理方式和生产特点,注意当地地形地势、土壤、水源、气候、空气等自然条件和交通、能源、附近工厂和居民等社会环境凶素综合考虑,适宜建在远离城镇村屯的城市远郊,远离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距离公路铁路等交通主干线500m以上,选择地势高、向阳背风的地方。在布局上,养殖场周围应建立围墙,围墙外设置防疫沟,出人口设置消毒池,饲养区和办公区分开,饲养区和其他设施设备区域之间通过设置100m,左右的隔离设施进行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作为必备的T作程序,养殖场的消毒T作应该做到严格执行。要求车辆、人员进出生产区之前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消毒。消毒后的人员必须换上工作服和鞋帽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平时要做好环境卫生消毒,经常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并且每月使用2~3次消毒液进行消毒,定期灭蚊蝇和老鼠,场区内禁止饲养宠物。要加强饲料及水源的卫生质量检测,保证禽舍内清洁通风。合理处理粪尿污物,减少环境污染。另外可以通过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和微生物,并能够减轻噪音。

3、小结

随着家禽养殖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饲养环境对养殖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凶此应加强饲养过程中环境的控制,改善饲养环境,实现健康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
1、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
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并对发展我国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已造成我国新的环境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粪便、污水和恶臭三个方面。畜禽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在某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类的传染病,病原体就极易随着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腐败死尸的排放而广泛传播,引起人畜交叉感染,给人畜带来灾难性的危害;畜禽养殖废水中CODCr、NH4+-N、SS含量都很高,水量大且温度低,废水中固液混杂,氮和磷的化合物有机物含量较高,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恶臭气体中含有大量硫化氢、氨、醇、甲烷等200多种有机恶臭物质,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这些气体刺激人畜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我国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很大,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为19×108t;2001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排放量为1059.1×104t。到2006年,我国畜禽粪水量超过100×108t,其中COD排放总量达到1.1×108t,氨氮排放量约为1200×104t。我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工业污染比重下降,农业污染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2、畜禽养殖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不断发展,导致了农牧严重脱节,加上处理技术落后,环境管理滞后,畜禽养殖只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致使畜禽粪、尿、死尸成为一大环境公害。
2.1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迅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经济中心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畜禽饲养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牧生产发生了变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同时,畜禽产业的粪尿等排泄物数量明显增多,其处理方式比较落后,随时都会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缺乏规划,场址与布局建造不合理早期建造的养殖场,未经科学规划,选址、栏舍建设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少养殖场建在城镇近郊、村庄旁、河流溪沟畔;栏舍建设缺乏规划,多数是边发展边建设,布局零乱、建造简陋、设施陈旧落后,极易对周边人居环境造成影响。
2.3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环保意识不强一方面,畜禽养殖业主多数为普通农户逐步发展壮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养殖业在一般情况下是微利产业,而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多数养殖场户在资金上自身难以承受。因此,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粪污处理设施,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随意排入河、溪、田、塘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之不少畜禽养殖场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生态环保,对进行粪污治理缺乏主动性。
2.4农牧脱节,粪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传统的种、养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在系统内部被利用转化,而随着畜禽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养殖业脱离了种植型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农牧脱节,养殖者不种地,大量畜禽粪污及废弃物不能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不能及时还田消纳,畜禽废弃物这一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及时利用。
2.5缺乏实用的处理技术近年来,虽然通过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科学养殖技术,鼓励各养殖场采用干清粪工艺,对于小型规模化养殖场废水的减量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大中型养殖场,废水排放量仍然较大。由于缺乏各种实用、低成本、处理效果好的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使得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6环境管理政策落后在畜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一直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长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行,环境保护不是核心职能,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其政策目标中没有得以充分体现。畜禽养殖污染没有被纳入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防治的内容。环保部门在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管理问题上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因此,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相当薄弱。
2.7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为防病和促进畜禽生长的需要,养殖者大量使用疫苗、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导致药物残留,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3、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近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畜牧业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地方各级政府也将养殖污染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畜禽养殖者的环保意识,增强养殖者对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增强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与监督力度,促进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3.2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在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选址时,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本着合理布局,利于生产,便于管理,防止污染为原则。新建畜禽养殖场场址要选在远离城镇、村庄居民区的地方,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养殖场周围有一定面积的荒山地、林果园、农田、养殖水面,推行农牧结合,力争粪尿全部就地消化利用。
3.3转变方式,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根据畜禽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搞好营养调控,科学合理地饲养,在保证日粮氨基酸与能量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控制日量蛋白质水平,降低氨等营养素的排出量;强化管理,尽量少使用抗生素类添加剂,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绿色兽药,并严格遵守药物休药期规定;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不滥用疫苗;采用干清粪生产工艺,实行粪污干湿分离、雨水和污水分流,畜禽粪便干清堆积发酵后就地消纳,或运销周边林果园、鱼塘,尽量减少粪污的产生量;推行“畜禽-沼-果”生态养殖模式,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粪污就近消化和综合利用。
3.4增加投入,完善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督促畜禽养殖户自身增加资金投入,主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完成粪污治理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造分级沉淀井,净化污水;粪便发酵还田;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
3.5推广微生态养殖技术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殖猪、禽类,微生态有益菌可将粪便降解,使畜禽舍免清粪、免水冲洗,养殖场无粪尿、污水排出,养殖环境无臭味。同时,以益生菌为主体构成良性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畜禽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实现粪污零排放、无污染、清洁环保生态养殖的良好效果。
3.6加强监管,建立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农业、环保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大力度、通力协作配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将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监管列入日常工作日程。
4、小结
当前,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畜禽养殖成为必然的趋势。针对目前国内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只有重新整合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养殖方式,提升健康养殖水平,才是解决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根本办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4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