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鳝的生态作用及技术工艺-稻田环境特点


将种稻水田作为养鳝水体,是种植业与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与其他养鳝方式的环境比较,稻田环境具有独特的几个方面,也是养鳝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稻田水位较浅种稻水田的水深一般只有3~7厘米,深者也不过15厘米左右,而且水位的升落变化根据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经常发生。据此,在养鳝时要加高田埂,千方百计提高水位,在满足水稻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黄鳝生长发育的需要。

2.稻田水温变化大稻田是浅水环境的水体,水温受气温影响大,变化较高,在夏季,有时水温可达41℃,以下午3时最高,凌晨3~6时最低,昼夜水温差可达4.5~14.6℃。而黄鳝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8~28℃,在30℃以上水温环境中的黄鳝往往发生昏迷等现象,影响生长。因此,稻田养鳝的水田中要开挖鳝沟和鳝溜(坑),还要在坑溜中移植水花生等水草,也可在水田周围种植遮荫植物,如高梁、高秆豆类作物等。此外,要经常换水。

3.溶氧和饵料生物较为充足由于稻田浅水高温,光照充足,给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据、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功能上统一的生态整体,这个整体总的来说,有利于黄鳝生长育肥。据研究,在5~10月黄鳝生长育肥季节,稻田中水的溶氧均在32毫克/升以上。稻田浅水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可为黄鳝提供一定数量的鳝活饵料。


相关知识

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尽管其个体较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市场价格一直坚挺,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一、养殖区的选择
养殖面积为65公顷,水、电等设施齐全,交通方便。
二、稻田工程建设
1.田间工程以10亩为一个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单元,在稻田坝埂内侧挖上口1.5m、底宽0.5m、深0.7m的环沟,在稻田内每隔40m处挖上口0.5m、深0.2m(耕作层)的浅沟,使浅沟与环沟相通。
2.暂养池以10亩为单元,靠近水源的稻田一端建1个池深1m、面积60平方米的暂养池,以供培育苗种之用。
三、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1.苗种选择和运输选择种质优良、个体均匀、无公害的健康苗种,放养规格为10g/尾。2004年5月12日从辽阳市购进黄颡鱼苗种,用带有增氧设备的活鱼运输车运输,到目的地后在车上水箱内用20g/立方米高锰酸钾对苗种进行消毒15分钟,然后将苗种放入暂养池。
2.苗种放养采取两级放养法,即暂养池培育和稻田养殖。购进黄颡鱼苗种规格为6g/尾,5月12日开始进行黄颡鱼苗种暂养培育,放养密度为60尾/立方米。6月27日,在稻田施肥和农药药效消失后,将暂养池内的苗种放养到稻田中养殖,放养密度为350尾/亩。
四、养殖管理
1.驯化从暂养培育开始进行投喂驯化,采取定时、定点、不定量的驯化方法,每天定点投喂2次(黄昏前18时和夜间22时),投喂前先给信号(发出响声)然后再投喂,经过3天~5天的驯化,80%以上的苗种可以集中在饲料点摄食。
2.投喂黄颡鱼发育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要求有所不同,我们选用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天投喂2次,并将黄颡鱼养殖投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以满足黄颡鱼苗种生长的营养需要。第一阶段为5月~6月,饲料组成全部是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次添加饲料总量2%的光合细菌,规格为6g/尾的苗种经过45天暂养培育,出池时苗种平均体重达到50g/尾,最重达85g/尾。第二阶段为7月~8月,饲料搭配以杂鱼40%、豆粕40%、糠麸20%配比制成为主,灯诱昆虫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3%的光合细菌。第三阶段为9月~10月,正是黄颡鱼育肥增重的阶段,饲料搭配以蛋白质含量40%专用饲料为主,以杂鱼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4%的光合细菌。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适量投喂杂鱼可以提高黄颡鱼的品质。养殖期间,饵料系数为1.0。
3.灯诱昆虫5月末,随着气温升高,大量昆虫繁殖生长,此时在暂养池内饲料台上方安装1只照明灯,在稻田饲料台上方安装2只照明灯,灯诱昆虫落水后可供黄颡鱼摄食,不但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动物性营养,而且减少了水稻种植中虫害的发生。

五、鱼病预防
1.坚持换水,保持养殖黄颡鱼的稻田的有效水深。7月份以前,田面保持10cm~15cm水深;7月份以后,田面保持15cm~20cm水深。每隔5天~7天换水1次。
2.调节水质,每隔15天用0.2ppm二溴海因全田泼洒,每隔10天用8ppm~10ppm光合细菌全田泼洒,保持池水的鲜、爽、嫩。
3.青苔没有形成丝状时,在出现青苔的局部水面用硫酸铜1ppm或漂白粉2ppm泼洒,予以彻底灭杀。
六、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的基本原则是与单作稻相比,在水稻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提高稻、鱼的综合效益。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稻田养殖河蟹水稻栽培工艺



(1)水稻品种的选择:一般宜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状,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如汕优63,南优6号,六优1号,武育梗3号等优质稻种。
(2)施足基肥:移栽秧苗前15天,进行稻田整耙,用20—25公斤/亩的生石灰,调成浆立即泼洒,杀灭致病菌和野杂鱼,两三天后施腐熟的农家肥,每亩100—15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农家肥和磷肥全部做基肥,氮肥的40%做基肥,60%做追肥。水稻返青见蘖时,要及时追施分蘖肥。投放蟹苗后原则上不许再施肥。如发现有脱肥现象,可追施少量尿素,每亩不得超过5公斤。
(3)秧苗的栽插:一般将秧苗田培育的秧苗往养蟹田移栽。在移栽前2—3天,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移栽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稻田扣蟹生态培育技术



稻田养蟹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谷和河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全国南北各地,利用稻田养蟹种、成蟹,都初步取得成功并显示出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994年农业部下达给辽宁省的“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证实了稻田养蟹不仅稻谷产量没有减产,而且增加了河蟹产量,大大提高了稻产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这项技术目前正作为“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稻田养蟹的生态作用稻田养蟹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蟹和池塘养蟹的优点,克服其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蟹互利的生态意义。
(1)河蟹为稻田除去杂草,减少种稻中的除草工序:稻田养蟹后,不但可减免人工除草的劳动,而且还有人工除草无法相比的除草经常性和除草剂不可比拟的彻底性,尤其能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稻田的杂草一般都是河蟹喜食的饲料,如满江红、金鱼藻、苦草、水车前等。
(2)河蟹为稻田除去害虫,减少种稻的除虫费用:有试验表明,河蟹可以消灭水稻茎、叶、穗上的害虫。这可能是由于叶茎上的害虫惊落水中而成为蟹的美餐。
因此,稻田养蟹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可有效减轻虫害对稻谷的危害,大大减少施药的投资和用工。
(3)河蟹的爬行运动和摄取底栖动物的行为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可减少农田中耕的用工:稻田中有些水生生物生活的浅泥中,也有些生活在泥表面。河蟹摄食时的行为客观上可使泥土松软通气,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土壤的透气,从而会促进稻禾分蘖和根系发育。
(4)河蟹为稻谷生长起到保肥和施肥的作用: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而这些生物的生长都不同程度的消耗水田的肥料养分,因而在减少耗肥因子的同时,起到保肥的作用。施肥作用是指河蟹的排泄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钙等营养成分,是稻田优质的肥料。
(5)种稻稻田能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般稻田土质松软,溶氧充足,水温适宜,营养盐类充足,松软的土质给河蟹的活动提供了方便。
(6)种稻稻田能为河蟹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据研究,绝大部分水生生物是河蟹喜食的饲料,并且这些饲料中动植物都有,能较好地满足河蟹对动植物饵料的不同需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7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