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苗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1、亲鱼选择

用于繁育的鳝种,雌鳝宜选择体长35厘米以上,重50-150克,腹部膨大有透明带,生殖孔红肿的鳝种,有卵粒者最佳;雄鳝宜选长55厘米以上,重150克以上,腹面有血丝斑纹,挤压腹部能流出透明液,镜检可见精子的鳝种。以2-3条雌鳝搭配1条雄鳝为宜。

2、催产繁殖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充气,增大换水量,调整养殖密度以及提供优质饵料等措施,对种鳝自然催产,可明显提高其繁殖力。有条件者,还可一次性注射LRH-A,雌鳝每50克体重注射10微克,雄鳝每尾注射15-25毫克,雄鳝比雌鳝早24小时进行胸腔注射。注射时,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量不超过1毫升,催产效果最佳。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或网箱中暂养,水深20-30厘米,日换水1次。水温25℃时,36小时后手摸雌鳝腹部,感到卵已游离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

3、人工授精

一手用毛巾握住雌鳝前部,另一手向后挤压腹部,如遇泄殖腔堵塞,可剪开泄殖腔,再进行挤卵,挤出的卵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缸或面盆中。杀死选好的雄鳝,将精巢剪碎磨细,用100目筛网包住剪碎的精巢把精液挤入盛卵容器中,充分搅拌5分钟,用清水洗去精巢残余和血污,将受精卵放入可控温度的孵化器或室内进行孵化。不论卵子多少,至少要用2尾以上的雄鳝授精。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

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

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

一般泥鳅苗当年能成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1-3克的大规格鳅种。

5厘米以上的鳅种经1年养殖,便可养成每尾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

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

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

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
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1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将塘泥与石灰耙匀后放水20厘米左右。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用以培育水质,培养活饵料。经7~10天后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几尾试水鱼,1天后无异常,即可放苗。

2泥鳅苗放

〈1〉鱼苗优劣的判别:在泥鳅装运、长途运输之前应挑选体质好的鱼苗,方能保证运输及饲养中的成活率。鱼苗优劣可参考以下方面来判别.

1.了解该批鱼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好。

2.好的苗体色鲜嫩,体形均匀、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精神。

3.在白瓷碗中装盛少量苗。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到盆边者弱,如强的为多数则为优质苗。

4.将苗放在白瓷碗中。将水沥去后,苗在白瓷碗中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约扭动者为劣质苗。

〈2〉鳅苗运输:泥鳅苗长途运输时必须用鱼苗袋装盛并充氧,否则极容易死亡。在密封式充氧运输中,水中容氧充足的情况下,
一般掌握适当密度不会缺氧,但为降低运输成本,又要达到一定的密度。鱼苗在运输中,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氨等代谢产物。在密封运输中,由于二氧化碳不能向外散发,
时间一长,往往积累较高浓度,甚至引起鱼苗麻痹死亡。据测试,当鱼苗发生死亡时,塑料袋中水的容氧量仍较高,最底也含有2毫克/升,而二氧化碳升至150毫克/升,
所以塑料袋中鱼苗死亡有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高二氧化碳和氨等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这时应替换新水方能预防。装运前1天将泥鳅苗放在网箱中,停止喂食,网箱应放置在清洁的大水面中,
让鱼苗排除污物。以减少途中水质污染。袋中空气要排尽后在充氧。如是空运不宜将氧气充的太足,以免因飞机升空气压变化而胀破塑料袋。天气太热时可在鱼箱和塑料充氧袋之间加冰块。
如果路途长,运输时间久,转运途中需开袋重新充氧,如水质污染严重,应重新换新水。

〈3〉泥鳅苗放养

1放养密度: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每平方米水体可放1500~4000尾,静水池宜偏稀,具半流水的池可偏密:放养体长约1厘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水体放养1000~2000尾

2饱苗放养:先将泥鳅苗暂养在网箱中半天,并投喂蛋黄,每10万尾投喂蛋黄一个。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育中的操作方法,然后在进行放养。

3“缓苗”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俩的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度差不可大于3度,否则会因温度剧烈变化而死亡。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开第一个袋,
使袋内外水体的温度接近后〈约漂20分钟〉,并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己从袋中游出。

4“肥水”下塘:为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柴到适口的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如池中大型浮游生物较多,由于泥鳅小而吃不进,不仅不能作为泥鳅苗的的活饵料,还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泥鳅苗下池前先放“食水鱼”。以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的量,同时用以测定池水的肥瘦。如发现“食水鱼”在太阳出来后仍然浮头,说明池水过肥,应减少施肥量:
如果“食水鱼”全天不浮头或很少浮头,说明水质偏瘦。可适当施肥:如果“食水鱼”每天清晨浮头,太阳出来后即下沉,说明水体肥瘦适中,可放养泥鳅苗。用“食水鱼”
还可以测定池塘消毒剂药力是否消失。如果“食水鱼”活动正常,表示药力消失,可以放苗。但在泥鳅苗放养前应将“食水鱼”全部捕起,以免影响泥鳅苗后期生长。

5统一规格,计数下池: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相同规格的泥鳅苗,以免饲养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规格苗的生长。

3饲养管理

〈1〉泥鳅苗期发育特点:泥鳅生长发育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孵出之后的半个月内尚不能进行肠呼吸,该阶段如同家鱼发塘期间,
必须保证池塘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否则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泛池而全部死亡。半个月之后,泥鳅苗的肠呼吸功能逐渐增强,一般成长发育至1.5~2厘米体长时,
才兼营肠呼吸,但肠呼吸功能还未达到生理健全程度,所以这时投饵不能太多,饵料蛋白质含量不宜太高,否则因消化不全会产生有害气体,防碍肠呼吸。

〈2〉饲喂:泥鳅水花人池时的首要工作是培育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

1施肥培育发:根据泥鳅喜欢肥水的特点。泥鳅苗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采用施肥法。
施用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育水质,以繁殖泥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一般在水温25度时施入有机肥7~`8天后轮虫生长达到高峰。
水质清瘦可施化肥快速肥水。在水温较底时,每100立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00~250克,而在水温较高时则该为尿素250~300克。一般隔天施肥1次,连施2~3次。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追施鸡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则应及时加注新水。除施肥之外,
尚应投喂麦浮、豆饼粉、蚕蛹粉、鱼粉等。投喂量为泥鳅苗总体重的5%~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2豆浆培育法: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而且可直接为泥鳅苗摄食。鳅苗下池后每天泼洒2次,用量为每天每10万尾鳅苗用0.75千克黄豆磨制的浆。
泼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应尽量做到均匀。如在豆浆中适量增补熟蛋黄、鳗料粉、脱脂奶粉等,对泥鳅的快速生长有促进的作用。
为提高出浆率,黄豆应在24~30度的温水中泡6~7小时,磨浆时水与豆要一起加,一次成浆。不要磨成浓浆后再加水,这样容易发生沉淀。
一般每千克黄豆磨成20升左右的浆。磨成浆后要及时投喂。每养成1万尾泥鳅种需黄豆5~7千克。

3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度以下。可采用搭建阴蓬、遮阳网、加注温度较底的水来加以调节。

4清除敌害:泥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
在泥鳅苗池内不断可见到蜻蜓非来点水〈产卵〉,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泥鳅苗。防止方法主要靠在水面搭网,即可以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这在泥鳅夏花培育中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在注水时应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通过以上培育,一般30天左右泥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

5分养:当泥鳅苗大部分已长成3~4厘米的夏花鱼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觉泥鳅种体质较差时,
应立即放回原池强化培育2~3天后再起捕。分养操作具体方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钟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
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棚条,四周用杉木板围成。棚条长40厘米,宽1厘米,高2.5厘米。在分塘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避免伤苗。

三》泥鳅种的培育

孵出的泥鳅苗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的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在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
当体长达6厘米、体重2可以上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泥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变可以开始培育鳅种,
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种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成商品鳅。

1.泥鳅苗种阶段食性特点泥鳅在幼苗阶段〈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当体长5~8厘米时,逐渐转向杂食性,
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虫、幼螺、蚯蚓等,同时还摄食丝状藻、硅藻、植物碎片及种子。人工养殖中的泥鳅苗种摄食粉状饵料、
农副产品|禽畜产品下脚料和各种配合饵料等,还可摄食各种微生物、植物芽等。

2池塘准备及放养培育泥鳅种的池塘要预先做好清整铺土工作,并施基肥,做好肥水下塘。池塘面积可双倍于夏花阶段,但最大不宜超过150平方米,
水深保持40~50厘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3厘米夏花1000~1500尾,规格要一致。

3饲养管理在放养后10~15天开始撒喂粉状配合饵料,几天后将粉状配合饵料调成糊状投喂,要全池均匀投喂,不可定点,以免密度过大鱼体互相摩擦伤害鱼体。
随着泥鳅生长再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饵料,如拌和一些绞碎的动物内脏则会生长更好。也可以自制或者购买商品配合饵料投喂。

日投饵量随着水温高低而有变化,通常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5%,最多不超过10%。水温20~25度时,日投饵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5%:水温25度时,
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的5%~10%:水温30度左右时少喂或不投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具体投喂量则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饵料性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否则应随时增减投喂量。

鳅种培育期间要根据水色适当追肥,可采用腐熟有机肥水泼浇:或者将有机肥在塘角沤制,使肥水渗入水中:也可用尿素追施,方法是少量多次,以保持水色黄绿,肥度适当。
其他有关日常管理可依照夏花培育中的日常管理进行。



史氏鲟种苗人工培育技术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隶属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七粒浮子。分布在梁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嫩江,属黑龙江特产鱼类。其肉味鲜美,尤其是鱼卵加工成的黑籽酱,素有黑珍珠、黑色黄金之称,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是欧美各国的国宴珍品,产品住不应求。另外,史氏鲟外形独特,具长吻和裸露骨板,可作为观赏鱼饲养。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史氏鲟已成为高档消费品,主要供应高档宾馆和饭店。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减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史氏鲟养殖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合开展史氏鲟的人工养殖。目前,种苗主要依靠人工繁殖和培育,为了探讨史氏鲟在吉林省人工养殖的可行性,作者2000年6月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首次引进史氏鲟水花进行室内人工培育,为进一步开展成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 鱼苗来源 史氏鲟水花购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江名优鱼类繁育基地,共2250尾,体长1.2-1.5cm,孵出6d,卵黄囊尚未完全吸收。塑料袋充气,保温火车运输。

2 养殖条件 采用分级饲养法,即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扩大养殖水体。鱼苗运到后,先放到体积为1.5x0.8x0.4m 2个鱼缸中,每缸放苗1 000尾左右,这样投放轮虫时可保证足够的饵料密度,使用冲气泵不间断冲气。养殖1周后体长2.0cm,将鱼苗分养至体积为2.0X1.2X0.8m 2个水族箱中。鱼苗长至10.0cm后,将其放养至2个水泥池中,每个水泥池面积12.0m2,水深0.6-0.8m。

3 饲养管理

3.1 水质 保持不问断充气状态,使水中溶氧量在50mg/L以上。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加大充气量。每天换底层水1次,每次换水1/3以上,吸出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洁。

3.2 饵料投喂 史氏鲟开口料为轮虫和枝角类,鱼苗运到后,首先投喂人工培养的轮虫,密度保持在20个/m1以上,便于鱼苗捕食。2-3d后投喂枝角类;投喂轮虫和枝角类后应注意观察,发现剩余饵料大部分死亡后,应及时换水,避免污染水质。 鱼苗长至3.0cm后,开始投喂水丝蚓,投喂时将水丝蚓剪断,用水冲洗后给予。体长5.0cm以后,即可投喂整条水丝蚓,投喂量以食后少量剩余为准。

4 疾病防治

4.1 饵料消毒 生物饵料投喂前应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用2%-4%食盐水或10mg/kg高锰酸钾消毒5min,以免带人病原菌。

4.2 药物防治 细菌病 高温季节尤其7、8月,养殖水体定期施用痢特灵或土霉素药浴,浓度为5mg/kg,浸泡24h后换水,连续2-3d,治疗浓度为10mg/kg。原生动物病 小瓜虫用50mg/kg福尔马林浸洗;车轮虫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mg/kg药浴;三代虫可用0.25mg/kg晶体敌百虫药浴。

4.3 定期清底 高温期每隔半个月彻底清洗池底,先将史氏鲟倒出,留少量水,用20mg/kg 高锰酸钾消毒30min,排除旧水,注入新水再把史氏鲟放入。

4.4 水温影响 史氏鲟属冷水性鱼类,生长适温15-25℃,水温超过25℃容易引起死亡;冬季水温10℃以下,易得水霉病,每次换水后加入少量食盐可起到预防作用。

5 注意事项

5.1 史氏鲟喜暗光,养殖期间需要遮光,避免日光直射。

5.2 注意充气泵供气情况,如停电或断气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更换新水可维持1-2h。

5.3 避免泛池。残余饵料特别是水丝蚓死亡后,产生有毒物质,导致鱼苗中毒昏迷,发现后迅速捞出,放人新水中冲气,否则导致死亡。

6 结A-与分析 经过4个月的养殖,水花最终成活率达70%-75%,平均体重30-40g,体长20-25cm。结果表明:采用天然生物饵料进行室内培育史氏鲟种苗是可行的。只要管理得当,注意高温期水质变化,渡过高温期后,春、秋两季史氏鲟很少发病。但由于史氏鲟需高氧,缺氧后短时间可造成大量死亡,因此,需精心管理避免造成损失。培育的史氏鲟种苗可用于成鱼的养殖。

黄鳝苗种繁育



亲鱼选择用于繁育的鳝种,雌鳝宜选择体长35厘米以上,重50克~150克,腹部膨大有透明带,生殖孔红肿的鳝种,有卵粒者最佳。雄鳝宜选长55厘米以上,重150克以上,腹面有血丝斑纹,挤压腹部能流出透明液,镜检可见精子的鳝种。以2条~3条雌鳝搭配1条雄鳝为宜。

催产繁殖可采用充气、增大换水量,调整养殖密度以及提供优质饵料等措施,对种鳝自然催产,提高其繁殖力。还可一次性注射LRH-A,雌鳝每50克体重注射10微克,雄鳝每尾注射15毫克~25毫克,雄鳝比雌鳝早24小时进行胸腔注射。注射时,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量不超过1毫升,催产效果最佳。

人工授精一手用毛巾握住雌鳝前部,另一手向后挤压腹部,如遇泄殖腔堵塞,可剪开泄殖腔,再进行挤卵,挤出的卵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缸或面盆中。杀死选好的雄鳝,将精巢剪碎磨细,用100目筛网包住剪碎的精巢把精液挤入盛卵容器中,充分搅拌5分钟,用清水洗去精巢残余和血污,将受精卵放入可控温的孵化器或室内进行孵化。不论卵子多少,至少要用2尾以上的雄鳝授精。

控温的孵化水深以10厘米左右为宜,中途宜经常换水,但温差不得超过4℃。水温越高孵化所需时间越短。鱼苗培育宜用水泥池,池内适当施入少量粪肥水供丝蚯蚓繁殖,水面放养水葫芦等水生殖物。鱼苗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尾左右,1个月~2个月后,鳝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至成鳝池饲养。

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


半滑舌鳎俗称舌头、牛舌、鳎板、鳎目、鳎米等,属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在我国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品种。在半滑舌鳎人工繁育中有几个技术要点非常重要,决定着半滑舌鳎人工育苗的成败,现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希望能够给相关业者以参考。

一、亲鱼培育

半滑舌鳎亲鱼宜选用3龄以上者,2龄鱼虽然部分可达性成熟,但卵子质量较差、受精率低、鱼苗培育成活率也低。雌鱼体重在1000克以上、雄鱼体重在200克以上为好。所选亲鱼可以是人工养殖亲鱼,也可是野生亲鱼。适当选用部分野生亲鱼对苗种质量有益(亲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这样的苗种在养殖过程中其体质和抗病力较好。收购野生亲鱼时应选用体表无外伤、鳞片完整者(野生鱼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其在捕捞时受伤的程度),野生鱼需要一段时间驯化才能进行人工养殖,入池前适当消毒以杀灭其体表的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野生鱼不能单独养殖驯化,单养时会长时间不摄食(十几天至几十天不等,甚至可能一直不摄食),长时间不摄食会使鱼的体质严重下降,性腺也会相应停止发育或萎缩。应该将新收购的野生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同池养殖,在人工亲鱼的带动下,野生鱼会逐渐习惯人工养殖环境并逐渐摄食,最后可以完全适应人工养殖。亲鱼雌雄比为1∶3左右,雄鱼比例不能太小,否则会明显降低卵子的受精率。根据其体重大小调整相应的放养密度,以4千克/平方米左右为好。亲鱼培育池在50平方米以上为好,不能面积太小,水深应在1米以上(成鱼养殖时30~40厘米水深即可),日换水量在200%~400%。需遮光,养殖池内设人工光源,根据亲鱼发育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在200~400勒克斯,光照时间在12~14小时。产卵前2个月左右开始强化培育,水温控制在22~24℃,投喂的饵料应逐渐增加沙蚕的比例,在亲鱼产卵期间饵料应主要以沙蚕为主(亲鱼性腺在逐渐发育至产卵阶段,其对摄食饵料的选择也逐渐苛刻,如饵料不适则会拒食,其性腺的发育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实践证明沙蚕是最好的选择)。半滑舌鳎采卵以亲鱼自然产卵、溢水采集卵子为好,人工采卵授精的卵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人工孵化与苗种培育

受精卵入池孵化前应用30毫克/升的PVP~I消毒3~4分钟,以杀灭卵子表面的病原体,尤其是附着在卵膜上的病毒粒子,这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垂直感染的有效方法。受精卵的孵化宜使用自然海水,尤其是盐度不能过低,当盐度低于26时受精卵则下沉,严重影响孵化率,盐度应在30左右。不需要将受精卵放在小型孵化池孵化后再将仔鱼移至培育池,可直接将受精卵放入培育池孵化(仔鱼孵出后吸底一次,将未孵化的沉卵吸出),孵化密度在8~10克/升,实践证明:直接在培育池孵化效果更好。孵化水温控制在22~23℃,低于产卵温度0.5℃左右,经36~40小时可孵出仔鱼。

初孵仔鱼的培育密度在6000~8000尾/立方米,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至鱼苗3厘米左右时应在1000~1500尾/立方米左右,培育密度的控制应根据鱼苗大小、饵料种类及投喂、流换水量、管理水平等来综合考虑,不能盲目照搬:苗种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2~24℃,每天水温变化不宜超过1℃;培育前期以适量添水为主,从仔鱼孵化第7天开始换水,换水量从每天10%逐渐增加至200%~300%,需根据苗池水质情况灵活掌握:10日龄后开始吸底,吸除粪便残饵,鱼苗伏底前每2~3天吸底一次,伏底后采取大排水排污,并定期吸底:整个育苗期间应控制光照强度,前期鱼苗需弱光,保持光照强度500~800勒克斯,后期可适当增强光照至800~1500勒克斯。仔鱼前期培育采取微弱充气,开鳔后逐渐加大充气量。

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虫、人工配合饲料。有些地区卤虫资源丰富,则可多投喂卤虫成虫一段时间,适当将向配合饲料转化的时间拖后,这样可使鱼苗的生长速度增快;有些地区有丰富的乌虾资源,这些地区育苗时可在卤虫成虫后不转成配合饲料而投喂乌虾,实践证明投喂乌虾效果很好,不但鱼苗生长速度较快,而且育苗成活率也很高。半滑舌鳎仔鱼通常在第4日开口摄食,但为保证其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顺利转化,通常应在仔鱼第3日下午开始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保持在7~10个/毫升,轮虫可一直投喂至20~24日龄,适当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有利于增强鱼苗的体质。投喂轮虫期间需向培育池水中添加海水小球藻以防止轮虫饥饿,此外海水小球藻可抑制弧菌的繁殖,能够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池内保持浓度在50万~100万个/毫升。从13~14日龄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至35~40日龄结束,通常保持在水中0.2~1.2个/毫升为宜。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需经营养强化剂强化,目的是增加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以防止鱼苗出现白化的现象。配合饲料可在19~20日龄开始逐渐投喂驯化,也可在鱼苗全部伏底后再驯化,总的来说,鱼苗越小,配合饲料的驯化就越容易,但过早驯化也会带来水质管理的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掌握开始驯化时间,不必过于拘泥文献的描述。每天需及时清除池水表面的油污以保持环境清洁。

通常30日龄左右鱼苗的冠状鳍条完全退化,开始转为营底栖生活,变态基本完成;60日龄左右鱼苗全长可达30毫米左右,幼鱼培育基本完成。鱼苗30~80毫米的后期培育与成鱼养殖类似,只是需要更认真、管理更细致、操作更小心。

三、病害防治

半滑舌鳎育苗期间总体上说危害严重的疾病不多,育苗成活率低或育苗失败多与受精卵质量差、水质条件不好及管理水平低等有关,但也有两种疾病危害较大,值得注意。

1.畸形半滑舌鳎鱼苗畸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初孵仔鱼畸形,表现为仔鱼身体不能伸直,没有正常仔鱼的运动能力,往往原地旋转。从破膜即为畸形的仔鱼不能开口摄食,至3日龄左右会沉底死亡,这种鱼苗没有培育价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受精卵有关。亲鱼培育管理不当有可能使受精卵质量差,初孵仔鱼畸形率高;受精卵运输时水温过高、运输时间过长或临近仔鱼破膜时运输受精卵都可能造成初孵仔鱼的畸形。此外有时初孵仔鱼全部畸形,这多与培育水质有关,水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毒有害物质不一定是重金属离子,因此添加EDTA没有作用,此时只能从其他地方取水孵化,而这种水培育仔稚鱼却往往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多家育苗场出现过,到底是什么有毒有害物质现在还不得而知。二是在仔鱼6~8日龄时出现畸形,表现为仔鱼尾鳍卷曲、背鳍折叠或破裂、冠状幼鳍变粗等症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培育密度过大、培育水质较差有关,可及时分池,降低培育密度并适当加大换水量。

2.腹部胀满症主要表现为稚鱼腹部明显膨胀,外观看呈橘红色。消化道内充满水样或气泡样物质及大量未消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大多鱼苗的肠道被胀得很粗,常见病鱼肠道中有轮虫在来回游动;但有时病鱼消化道出现萎缩致使病情难以判断。此病一般在20~35日龄出现,患病稚鱼的摄食明显下降,患病鱼苗越小其死亡率越高。此病在其他鲆鲽类(如牙鲆)育苗中也可见到,其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尤其是弧菌类。适当延长海水小球藻的添加时间(一般海水小球藻在停止投喂轮虫时即不再添加)有利于减少此病的发生;其次对培育用水消毒、勤换水以保证水质优良是有效的预防方法;与此同时对投喂的轮虫和卤虫幼体进行消毒也有一定作用。一旦发病可采用加大换水量和抗菌药药浴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鲢苗人工运输(肩挑运输)


这种方法简便,成本低,但劳动强度大,挑运工具通常用鱼篓、铁桶或木桶等,式样、规格、大小不一。例如,行程1-2天的每担鱼篓盛水2540 kg,可装鱼苗3-6万尾;1.3-2cm规格的鱼种,每担可装6000--8000尾;3.3-5cm规格鱼种,每担可装1500 -3500尾;6.6-8.2cm规格鱼种,每担可装600尾;10- 11. 6 cm规格鱼种,每担可装300-500尾:13.2- 15.6cm规格鱼种,每担可装100-200尾。需要注意的是在挑运时(或途中休息)均要使篓水有振荡波动,以增加水中溶氧量,若发现鱼种浮头,要及时换水;如途中过夜,苗种一定要暂养于鱼塘中的网箱里,以免伤亡.

黄鳝养殖技术要点



鳝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赛人参”之说,同时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在养殖品种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价格居高不下。现将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鳝鱼池的建造

1.水泥池
面积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为宜,池面和底部要打磨光滑,以免鳝鱼在活动中擦伤皮肤造成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池子顶端应高出水位30厘米左右,并设置自然溢水口,出水口用网片固定以免黄鳝逃跑。水泥池养鳝分有土和无土两种养殖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要栽种水花生或水葫芦,在炎热季节起调节水温和供鳝鱼休息之用,可全池种满只留小部分投食口。若是有土养殖以铺20厘米~30厘米泥土为宜,泥层以上水位保持在20厘米~25厘米为宜,水过深则鳝鱼在活动中要消耗过多的能量,过浅则水体易浑浊且水温变化大;若是无土养殖水位保持在30厘米~40厘米为宜,该养殖模式的优越性在于水体消毒效果好,而有土养殖,消毒时药力较难作用到泥土中、底部,且易滋长各种寄生虫及其中间寄主,如蚂蟥、扁叶螺、椎实螺等。

2.稻田养殖
先把稻田泥土挖开,埋上网箱后再把泥土放回网箱里,把网箱四角固定住,栽上水花生或水葫芦,面积以20平方米~30平方米为宜。在网箱里不宜种植水稻等根系粗糙、发达的作物,因鳝鱼有钻土习惯,易擦伤表皮。

3.各种池塘、湖泊、水库插网养殖
即网箱无土养殖,面积以15平方米~20平方米为宜,这样便于消毒、治病,发病时可直接把网箱和鱼一起放到大的消毒容器里。网箱里也要培育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供鳝鱼休息。

以上各种养殖模式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易在养殖过程中造成鳝鱼大小差异增大,不利生长。

二、选种

应选黄色且黑斑点大而密的鳝种,此种鳝种长得最快;黄色、斑点小且不规则的长得一般;黄黑色的长得较慢;而乌黑或青黑色的长得最慢,但这种苗相对较凶猛。

在选择种苗时,应注意不选有伤、电打、钓、套的苗种,而选健康、活力强、逆水游动能力强、轻轻触其尾端反应迅速的苗种。选种时应选大小规格一致的苗种,因鳝鱼有互相残食现象,特别是在饵料不足时极易发生。

三、水温、ph值对鳝鱼的影响

黄鳝对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28℃时活动力最强、生长快、饵料利用率高。在这段时间要注意饲料的投喂,让鳝鱼吃饱。当水温低于15℃时黄鳝不摄食,进入冬眠状态。所以在江北地带,4月份水温不稳定时,不要往池里加水和投饵诱鳝鱼出洞,以免水温度变化大造成鳝鱼疾病。鳝鱼可采用湿法越冬,其方法是:先把水放干,保持土层湿,天冷和下雪时可加一层稻草或干草等保温,防止结冰;也可采用深水越冬法,但有个缺点,第二年天气变暖时鳝鱼活动能力增强会出洞寻找食物,但该法由于此时天气、水温尚不稳定鳝鱼易患感冒等疾病。

pH值也叫即酸碱度。在饲养过程中,如果溶氧不足,氧化过程受抑制,饵料残渣、有机物、排泄物等逐渐积累,分解不充分,就会积存有机酸而使pH值下降,影响鳝鱼的生长,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换新鲜、干净的水,因鳝鱼喜欢干净的水质,平时要注意经常换水和测定pH值,鳝鱼一般适宜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水域里(pH值在6.5~7.2之间),换水时要注意天气和水温,每次换水以3厘米~5厘米为宜,宜先慢慢放入新鲜水后再慢慢排放老水。发病季节也应照此处理。因换水过快,易造成温差大,从而使鳝鱼感冒。

四、鱼池管理

1.在鱼苗放养前进行鱼池消毒
消毒时间应定在鱼苗放养以前的10天左右,因过晚可能鱼池留有残毒,过早易重新滋生细菌。在消毒时池水保持5厘米~6厘米高,用90克/平方米~120/平方米的生石灰消毒。消毒后的第二天最好用耙把泥和石灰乳搅合一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消毒时每隔1天~2天入放新水,排出旧水。

2.鱼苗的消毒和放养
放养前为了测定鱼池是否留有残毒,可用5厘米~10厘米的鳙鱼或鲢鱼苗按2尾/平方米~3尾/平方米作“试水鱼”,如鱼活动正常则毒性已消失,反之则应推迟放养。放养前对鱼苗消毒采用食盐3%~5%浓度浸洗10分钟~15分钟,或2ppm~5ppm的高锰酸钾,可消除部分的病原和寄生虫,增加抗病力。消毒时最好在阴凉处进行,避免阳光曝晒,时间可视鳝鱼苗的体质适当增减,以看苗是否出现不正常情况来判定,消毒后改放入清水中暂养以备放养,放养时要按规格大小分池,以免相互残杀。还要注意暂养池的水温应和大鱼池(即放养池)的水温相当,两者温差以不大于3℃为宜,如相差较大,应适当调节水温。

3.饲养管理与生长
鳝鱼下池一周左右开始加入部分新水,以后隔2天~3天加水1次,每次以3厘米~5厘米为宜,使水位保持在25厘米左右,夏天天热时可适当增加换水次数,以每次放排3厘米~5厘米为宜,以免造成温差过大。
每天坚持巡池,发现生病的鳝鱼及时捞出分析病因(病鱼一般不进洞、游浮在水面)。坚持精养,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平时疾病预防可用1PPM漂白粉或敌百虫0.2PPM全池泼洒(90%晶体型),防病药物应多备几个品种,经常更换,以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鳝鱼的生长快慢与饵料的营养成份、种类及质量有很大关系,在传统养殖中使用小鱼、小虾、蚯蚓、河蚌、田螺等,新鲜度难以保证,容易酸败变质鳝鱼易得病。营养物质相对单一,基本是以蛋白质为主,而这引进野杂鱼等的蛋白质含量也不高。鳝鱼的消化器官较弱,不易酸败变质鳝鱼易得病。营养物质相对单一,基本是以蛋白质为主,而这些野杂鱼等的蛋白质含量也不高。鳝鱼的消化器官较弱,不易消化吸收,不适宜鳝鱼的生长要求。特别是冰鲜鱼、蚌更不易消化吸收,且极易造成肠炎病。而喂蚯蚓则易发生各种寄生虫病。因蚯蚓生活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而各种寄生虫也喜欢在这种环境里繁殖产卵,蚯蚓成了中间接感染鳝鱼。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应选择较大规格的鳝苗,以达到当年上市的目的,因此鳝鱼应选择投喂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全价配合饲料。目前市场上有三种类型的黄鳝配合饲料,即粉料、颗粒料及膨化料,粉料与颗粒料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散失、污染水质、不易观察摄食情况,等缺点,而膨化饲料浮水性好、水中稳定性高、污染水质程度轻、易观察摄食情况,且膨化料在膨化加工过程中经高温灭菌,不携带病菌,是养殖饲料中的首选品。养殖户应选择好的饲料厂家及知名品牌,以保证产品质量,目前市场上的“银祥牌”“福星牌”的黄鳝膨化饲料已为广大养殖户所认可。

五、主要疾病及其治疗

1.出血病

病因不明,属败血性质,喂蚯蚓的鳝鱼较易发生此病,因寄生虫病极易继发出血病和肠炎。
(1)症状:口腔内有血样液体,倒提会流出,死亡后更明显。体表布满大小不一出血点,以腹部尤为明显,肛门红肿,外翻出血,病鱼经常浮出水面深呼吸,湖北当地养殖户称为“竖桩”,不停打圈翻动,剖开肚皮,可见肝出血肿大,脾肿大呈紫色,直肠出血。
(2)治疗A、呋喃唑酮0.2ppm~0.35ppm全池泼洒(采用呋喃唑酮原粉)。B.内服氟哌酸5克/100公斤鱼,拌料。C.烟叶30厘米/亩水深,用250克温水浸泡5小时~8小时全池泼洒。D.红霉素25万单位浸洗病鳝。以上A、B可同时使用,A和C隔天交替使用,连用3天~5天。

2.赤皮病

(1)症状:病鱼行动缓慢无力,全天将头伸出水面,局部出血发炎,有红斑块,腹部居多,严重的表皮腐烂,肠道充血发炎,与出血病区别在于不会打圈。
(2)治疗 A.1ppm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连用3天。B.红霉素浸洗病鳝。

3.肠炎

主要是投喂腐败变质的冰鱼蚌或由于投喂不足,过度饥饿引起。

(1)症状:活动迟缓,不摄食,体色青黑,消瘦,肠道充血,有黄色粘液流出,肛门红肿突出,严重发紫。
(2)治疗:平时每100公斤鱼用大蒜素或辣蓼5公斤预防。每100公斤鳝鱼加薄荷3公斤~4公斤煮水泼洒1次/7天~10天。

治疗时每百公斤鱼用:
A.人用十滴水20毫升拌料。
B.磺胺呱10克×3天拌料。
C.氟哌酸5克×3天~5天拌料。

4.毛细线虫、棘头虫病 喂蚯蚓的大部分会发生,为白色细长虫子,易引起肠炎。

(1)治疗:A.90%晶体敌百虫0.5ppm~0.7ppm溶液全池泼洒,泼洒时应准备充足水源,因鳝鱼对敌百虫非常敏感,用量不当全池死亡,敌百虫禁内服。
B.每50公斤鳝用左旋咪唑5克~7.5克×6天内服或丙硫咪唑同量。
C.硫酸铜+硫酸亚铁(5∶2)0.7ppm合剂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

5.锥体虫病 
 
易引起贫血、大头。用药同(4)可同量浸泡。

6.烂尾病 
主要是饵料不足,同类残食或自残,将鱼捞起用红霉素浸洗或1ppm漂白粉泼洒。

7.昏迷症 
主要由于天气炎热气温高、水浅造成,可加入量清水把鲜蚌肉切碎撒入池中,或鲜葫芦瓜切碎撒入。

8.感冒 
水温或高或低,或者突然大量换水,引起鱼体机能紊乱、死亡,保持水位,合理换水。

9.发烧 
主要密度大,天气热,鱼体分泌物在水中过多、耗氧、水质不干净,饵料残渣或小鱼、蚌肉未吃完没捞出发臭。防治方法有A换水;B用0.7ppm硫酸酮泼洒或25公斤水30万单位青霉素泼洒。

黄鳝的人工催产技术介绍



亲鳝经过精心培育,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便可挑选性成熟好的雌雄个体进行人工催产。性成熟好的标志是:雌鳝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橘红色,微透明,生殖孔红肿;雄鳝腹面有血丝状斑纹,轻压腹部有白色透明物流出。

常用催产剂是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使用LRH-A为主。使用量因亲鳝的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是个体大的用量大些,个体小的用量就小些。如果使用HCG,一次性注射时使用剂量按每克体重用2个国际单位计。亲鳝(雌、雄)体重与LRH-A用量的关系如下:

1、亲雌鳝的体重为20~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5~10微克;亲雌鳝的体重为50~1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50~150微克;亲雌鳝的体重为150~2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15~30微克。

2、亲雄鳝的体重为120~30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15~20微克;亲雄鳝的体重为300~50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20~30微克。

注射部位为腹腔,进针深度不超过0.5厘米,每尾亲鳝注射的催产剂药液量为1毫升。由于亲鳝的效应时间与性别有关,通常是雄性鳝的效应时间比雌性鳝的短,所以在实际生产当中,雄性亲鳝的注射时间要比雌性亲鳝晚24小时左右。将经过催产注射后的亲鳝放入网箱中暂养,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并注意经常冲加新水,水温保持25~28℃。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8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