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

半滑舌鳎俗称舌头、牛舌、鳎板、鳎目、鳎米等,属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在我国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品种。在半滑舌鳎人工繁育中有几个技术要点非常重要,决定着半滑舌鳎人工育苗的成败,现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希望能够给相关业者以参考。

一、亲鱼培育

半滑舌鳎亲鱼宜选用3龄以上者,2龄鱼虽然部分可达性成熟,但卵子质量较差、受精率低、鱼苗培育成活率也低。雌鱼体重在1000克以上、雄鱼体重在200克以上为好。所选亲鱼可以是人工养殖亲鱼,也可是野生亲鱼。适当选用部分野生亲鱼对苗种质量有益(亲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这样的苗种在养殖过程中其体质和抗病力较好。收购野生亲鱼时应选用体表无外伤、鳞片完整者(野生鱼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其在捕捞时受伤的程度),野生鱼需要一段时间驯化才能进行人工养殖,入池前适当消毒以杀灭其体表的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野生鱼不能单独养殖驯化,单养时会长时间不摄食(十几天至几十天不等,甚至可能一直不摄食),长时间不摄食会使鱼的体质严重下降,性腺也会相应停止发育或萎缩。应该将新收购的野生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同池养殖,在人工亲鱼的带动下,野生鱼会逐渐习惯人工养殖环境并逐渐摄食,最后可以完全适应人工养殖。亲鱼雌雄比为1∶3左右,雄鱼比例不能太小,否则会明显降低卵子的受精率。根据其体重大小调整相应的放养密度,以4千克/平方米左右为好。亲鱼培育池在50平方米以上为好,不能面积太小,水深应在1米以上(成鱼养殖时30~40厘米水深即可),日换水量在200%~400%。需遮光,养殖池内设人工光源,根据亲鱼发育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在200~400勒克斯,光照时间在12~14小时。产卵前2个月左右开始强化培育,水温控制在22~24℃,投喂的饵料应逐渐增加沙蚕的比例,在亲鱼产卵期间饵料应主要以沙蚕为主(亲鱼性腺在逐渐发育至产卵阶段,其对摄食饵料的选择也逐渐苛刻,如饵料不适则会拒食,其性腺的发育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实践证明沙蚕是最好的选择)。半滑舌鳎采卵以亲鱼自然产卵、溢水采集卵子为好,人工采卵授精的卵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人工孵化与苗种培育

受精卵入池孵化前应用30毫克/升的PVP~I消毒3~4分钟,以杀灭卵子表面的病原体,尤其是附着在卵膜上的病毒粒子,这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垂直感染的有效方法。受精卵的孵化宜使用自然海水,尤其是盐度不能过低,当盐度低于26时受精卵则下沉,严重影响孵化率,盐度应在30左右。不需要将受精卵放在小型孵化池孵化后再将仔鱼移至培育池,可直接将受精卵放入培育池孵化(仔鱼孵出后吸底一次,将未孵化的沉卵吸出),孵化密度在8~10克/升,实践证明:直接在培育池孵化效果更好。孵化水温控制在22~23℃,低于产卵温度0.5℃左右,经36~40小时可孵出仔鱼。

初孵仔鱼的培育密度在6000~8000尾/立方米,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至鱼苗3厘米左右时应在1000~1500尾/立方米左右,培育密度的控制应根据鱼苗大小、饵料种类及投喂、流换水量、管理水平等来综合考虑,不能盲目照搬:苗种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2~24℃,每天水温变化不宜超过1℃;培育前期以适量添水为主,从仔鱼孵化第7天开始换水,换水量从每天10%逐渐增加至200%~300%,需根据苗池水质情况灵活掌握:10日龄后开始吸底,吸除粪便残饵,鱼苗伏底前每2~3天吸底一次,伏底后采取大排水排污,并定期吸底:整个育苗期间应控制光照强度,前期鱼苗需弱光,保持光照强度500~800勒克斯,后期可适当增强光照至800~1500勒克斯。仔鱼前期培育采取微弱充气,开鳔后逐渐加大充气量。

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虫、人工配合饲料。有些地区卤虫资源丰富,则可多投喂卤虫成虫一段时间,适当将向配合饲料转化的时间拖后,这样可使鱼苗的生长速度增快;有些地区有丰富的乌虾资源,这些地区育苗时可在卤虫成虫后不转成配合饲料而投喂乌虾,实践证明投喂乌虾效果很好,不但鱼苗生长速度较快,而且育苗成活率也很高。半滑舌鳎仔鱼通常在第4日开口摄食,但为保证其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顺利转化,通常应在仔鱼第3日下午开始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保持在7~10个/毫升,轮虫可一直投喂至20~24日龄,适当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有利于增强鱼苗的体质。投喂轮虫期间需向培育池水中添加海水小球藻以防止轮虫饥饿,此外海水小球藻可抑制弧菌的繁殖,能够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池内保持浓度在50万~100万个/毫升。从13~14日龄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至35~40日龄结束,通常保持在水中0.2~1.2个/毫升为宜。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需经营养强化剂强化,目的是增加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以防止鱼苗出现白化的现象。配合饲料可在19~20日龄开始逐渐投喂驯化,也可在鱼苗全部伏底后再驯化,总的来说,鱼苗越小,配合饲料的驯化就越容易,但过早驯化也会带来水质管理的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掌握开始驯化时间,不必过于拘泥文献的描述。每天需及时清除池水表面的油污以保持环境清洁。

通常30日龄左右鱼苗的冠状鳍条完全退化,开始转为营底栖生活,变态基本完成;60日龄左右鱼苗全长可达30毫米左右,幼鱼培育基本完成。鱼苗30~80毫米的后期培育与成鱼养殖类似,只是需要更认真、管理更细致、操作更小心。

三、病害防治

半滑舌鳎育苗期间总体上说危害严重的疾病不多,育苗成活率低或育苗失败多与受精卵质量差、水质条件不好及管理水平低等有关,但也有两种疾病危害较大,值得注意。

1.畸形半滑舌鳎鱼苗畸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初孵仔鱼畸形,表现为仔鱼身体不能伸直,没有正常仔鱼的运动能力,往往原地旋转。从破膜即为畸形的仔鱼不能开口摄食,至3日龄左右会沉底死亡,这种鱼苗没有培育价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受精卵有关。亲鱼培育管理不当有可能使受精卵质量差,初孵仔鱼畸形率高;受精卵运输时水温过高、运输时间过长或临近仔鱼破膜时运输受精卵都可能造成初孵仔鱼的畸形。此外有时初孵仔鱼全部畸形,这多与培育水质有关,水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毒有害物质不一定是重金属离子,因此添加EDTA没有作用,此时只能从其他地方取水孵化,而这种水培育仔稚鱼却往往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多家育苗场出现过,到底是什么有毒有害物质现在还不得而知。二是在仔鱼6~8日龄时出现畸形,表现为仔鱼尾鳍卷曲、背鳍折叠或破裂、冠状幼鳍变粗等症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培育密度过大、培育水质较差有关,可及时分池,降低培育密度并适当加大换水量。

2.腹部胀满症主要表现为稚鱼腹部明显膨胀,外观看呈橘红色。消化道内充满水样或气泡样物质及大量未消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大多鱼苗的肠道被胀得很粗,常见病鱼肠道中有轮虫在来回游动;但有时病鱼消化道出现萎缩致使病情难以判断。此病一般在20~35日龄出现,患病稚鱼的摄食明显下降,患病鱼苗越小其死亡率越高。此病在其他鲆鲽类(如牙鲆)育苗中也可见到,其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尤其是弧菌类。适当延长海水小球藻的添加时间(一般海水小球藻在停止投喂轮虫时即不再添加)有利于减少此病的发生;其次对培育用水消毒、勤换水以保证水质优良是有效的预防方法;与此同时对投喂的轮虫和卤虫幼体进行消毒也有一定作用。一旦发病可采用加大换水量和抗菌药药浴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相关推荐

黄鳝苗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1、亲鱼选择

用于繁育的鳝种,雌鳝宜选择体长35厘米以上,重50-150克,腹部膨大有透明带,生殖孔红肿的鳝种,有卵粒者最佳;雄鳝宜选长55厘米以上,重150克以上,腹面有血丝斑纹,挤压腹部能流出透明液,镜检可见精子的鳝种。以2-3条雌鳝搭配1条雄鳝为宜。

2、催产繁殖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充气,增大换水量,调整养殖密度以及提供优质饵料等措施,对种鳝自然催产,可明显提高其繁殖力。有条件者,还可一次性注射LRH-A,雌鳝每50克体重注射10微克,雄鳝每尾注射15-25毫克,雄鳝比雌鳝早24小时进行胸腔注射。注射时,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量不超过1毫升,催产效果最佳。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或网箱中暂养,水深20-30厘米,日换水1次。水温25℃时,36小时后手摸雌鳝腹部,感到卵已游离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

3、人工授精

一手用毛巾握住雌鳝前部,另一手向后挤压腹部,如遇泄殖腔堵塞,可剪开泄殖腔,再进行挤卵,挤出的卵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缸或面盆中。杀死选好的雄鳝,将精巢剪碎磨细,用100目筛网包住剪碎的精巢把精液挤入盛卵容器中,充分搅拌5分钟,用清水洗去精巢残余和血污,将受精卵放入可控温度的孵化器或室内进行孵化。不论卵子多少,至少要用2尾以上的雄鳝授精。

第一页 1 2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泥蚶海区半人工采苗


(一)蚶苗场条件:
(1)潮区:蚶苗自然分布在内湾河口附近的滩涂上,从潮间至潮下带浅滩均有蚶苗附着,但主要集中在中、低潮区交界处。
(2)底质:以含泥70~80%、砂20~30%泥砂底质附苗最多,软泥底次之,砂泥底附苗极少,甚至不附苗。
(3)温度与比重:繁殖和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30℃,最适比重是1.016~1.018。

(二)留足亲贝:亲贝的留养数量应根据蚶苗场的面积而定,一般数千担至万余担。

(三)附苗预报:确切掌握当地亲蚶大量排卵情况,推算幼虫进埕时间,在进埕前2~3天平埕。

(四)围埕平畦:将苗埕分区,用钉耙疏松埕,再用压板推平。

(五)收苗:以北方10月上旬至11月是收苗的好季节。南方自农历9月至次年1月都可以收苗。由于泥蚶分批产卵,分批附,所以同一片苗埕可收苗多次。作业方法可分干潮刮苗、浅推苗和深水拖苗等3种。

(六)蚶苗暂养:蚶砂需经1个月左右蓄养,积聚苗量,锻练苗体,提高播苗成活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9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