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M.yz023.coMbr>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

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

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

一般泥鳅苗当年能成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1-3克的大规格鳅种。

5厘米以上的鳅种经1年养殖,便可养成每尾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

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

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

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
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1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将塘泥与石灰耙匀后放水20厘米左右。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用以培育水质,培养活饵料。经7~10天后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几尾试水鱼,1天后无异常,即可放苗。

2泥鳅苗放

〈1〉鱼苗优劣的判别:在泥鳅装运、长途运输之前应挑选体质好的鱼苗,方能保证运输及饲养中的成活率。鱼苗优劣可参考以下方面来判别.

1.了解该批鱼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好。

2.好的苗体色鲜嫩,体形均匀、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精神。

3.在白瓷碗中装盛少量苗。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到盆边者弱,如强的为多数则为优质苗。

4.将苗放在白瓷碗中。将水沥去后,苗在白瓷碗中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约扭动者为劣质苗。

〈2〉鳅苗运输:泥鳅苗长途运输时必须用鱼苗袋装盛并充氧,否则极容易死亡。在密封式充氧运输中,水中容氧充足的情况下,
一般掌握适当密度不会缺氧,但为降低运输成本,又要达到一定的密度。鱼苗在运输中,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氨等代谢产物。在密封运输中,由于二氧化碳不能向外散发,
时间一长,往往积累较高浓度,甚至引起鱼苗麻痹死亡。据测试,当鱼苗发生死亡时,塑料袋中水的容氧量仍较高,最底也含有2毫克/升,而二氧化碳升至150毫克/升,
所以塑料袋中鱼苗死亡有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高二氧化碳和氨等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这时应替换新水方能预防。装运前1天将泥鳅苗放在网箱中,停止喂食,网箱应放置在清洁的大水面中,
让鱼苗排除污物。以减少途中水质污染。袋中空气要排尽后在充氧。如是空运不宜将氧气充的太足,以免因飞机升空气压变化而胀破塑料袋。天气太热时可在鱼箱和塑料充氧袋之间加冰块。
如果路途长,运输时间久,转运途中需开袋重新充氧,如水质污染严重,应重新换新水。

〈3〉泥鳅苗放养

1放养密度: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每平方米水体可放1500~4000尾,静水池宜偏稀,具半流水的池可偏密:放养体长约1厘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水体放养1000~2000尾

2饱苗放养:先将泥鳅苗暂养在网箱中半天,并投喂蛋黄,每10万尾投喂蛋黄一个。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育中的操作方法,然后在进行放养。

3“缓苗”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俩的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度差不可大于3度,否则会因温度剧烈变化而死亡。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开第一个袋,
使袋内外水体的温度接近后〈约漂20分钟〉,并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己从袋中游出。

4“肥水”下塘:为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柴到适口的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如池中大型浮游生物较多,由于泥鳅小而吃不进,不仅不能作为泥鳅苗的的活饵料,还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泥鳅苗下池前先放“食水鱼”。以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的量,同时用以测定池水的肥瘦。如发现“食水鱼”在太阳出来后仍然浮头,说明池水过肥,应减少施肥量:
如果“食水鱼”全天不浮头或很少浮头,说明水质偏瘦。可适当施肥:如果“食水鱼”每天清晨浮头,太阳出来后即下沉,说明水体肥瘦适中,可放养泥鳅苗。用“食水鱼”
还可以测定池塘消毒剂药力是否消失。如果“食水鱼”活动正常,表示药力消失,可以放苗。但在泥鳅苗放养前应将“食水鱼”全部捕起,以免影响泥鳅苗后期生长。

5统一规格,计数下池: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相同规格的泥鳅苗,以免饲养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规格苗的生长。

3饲养管理

〈1〉泥鳅苗期发育特点:泥鳅生长发育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孵出之后的半个月内尚不能进行肠呼吸,该阶段如同家鱼发塘期间,
必须保证池塘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否则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泛池而全部死亡。半个月之后,泥鳅苗的肠呼吸功能逐渐增强,一般成长发育至1.5~2厘米体长时,
才兼营肠呼吸,但肠呼吸功能还未达到生理健全程度,所以这时投饵不能太多,饵料蛋白质含量不宜太高,否则因消化不全会产生有害气体,防碍肠呼吸。

〈2〉饲喂:泥鳅水花人池时的首要工作是培育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

1施肥培育发:根据泥鳅喜欢肥水的特点。泥鳅苗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采用施肥法。
施用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育水质,以繁殖泥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一般在水温25度时施入有机肥7~`8天后轮虫生长达到高峰。
水质清瘦可施化肥快速肥水。在水温较底时,每100立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00~250克,而在水温较高时则该为尿素250~300克。一般隔天施肥1次,连施2~3次。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追施鸡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则应及时加注新水。除施肥之外,
尚应投喂麦浮、豆饼粉、蚕蛹粉、鱼粉等。投喂量为泥鳅苗总体重的5%~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2豆浆培育法: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而且可直接为泥鳅苗摄食。鳅苗下池后每天泼洒2次,用量为每天每10万尾鳅苗用0.75千克黄豆磨制的浆。
泼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应尽量做到均匀。如在豆浆中适量增补熟蛋黄、鳗料粉、脱脂奶粉等,对泥鳅的快速生长有促进的作用。
为提高出浆率,黄豆应在24~30度的温水中泡6~7小时,磨浆时水与豆要一起加,一次成浆。不要磨成浓浆后再加水,这样容易发生沉淀。
一般每千克黄豆磨成20升左右的浆。磨成浆后要及时投喂。每养成1万尾泥鳅种需黄豆5~7千克。

3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度以下。可采用搭建阴蓬、遮阳网、加注温度较底的水来加以调节。

4清除敌害:泥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
在泥鳅苗池内不断可见到蜻蜓非来点水〈产卵〉,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泥鳅苗。防止方法主要靠在水面搭网,即可以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这在泥鳅夏花培育中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在注水时应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通过以上培育,一般30天左右泥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

5分养:当泥鳅苗大部分已长成3~4厘米的夏花鱼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觉泥鳅种体质较差时,
应立即放回原池强化培育2~3天后再起捕。分养操作具体方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钟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
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棚条,四周用杉木板围成。棚条长40厘米,宽1厘米,高2.5厘米。在分塘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避免伤苗。

三》泥鳅种的培育

孵出的泥鳅苗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的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在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
当体长达6厘米、体重2可以上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泥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变可以开始培育鳅种,
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种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成商品鳅。

1.泥鳅苗种阶段食性特点泥鳅在幼苗阶段〈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当体长5~8厘米时,逐渐转向杂食性,
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虫、幼螺、蚯蚓等,同时还摄食丝状藻、硅藻、植物碎片及种子。人工养殖中的泥鳅苗种摄食粉状饵料、
农副产品|禽畜产品下脚料和各种配合饵料等,还可摄食各种微生物、植物芽等。

2池塘准备及放养培育泥鳅种的池塘要预先做好清整铺土工作,并施基肥,做好肥水下塘。池塘面积可双倍于夏花阶段,但最大不宜超过150平方米,
水深保持40~50厘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3厘米夏花1000~1500尾,规格要一致。

3饲养管理在放养后10~15天开始撒喂粉状配合饵料,几天后将粉状配合饵料调成糊状投喂,要全池均匀投喂,不可定点,以免密度过大鱼体互相摩擦伤害鱼体。
随着泥鳅生长再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饵料,如拌和一些绞碎的动物内脏则会生长更好。也可以自制或者购买商品配合饵料投喂。

日投饵量随着水温高低而有变化,通常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5%,最多不超过10%。水温20~25度时,日投饵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5%:水温25度时,
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的5%~10%:水温30度左右时少喂或不投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具体投喂量则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饵料性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否则应随时增减投喂量。

鳅种培育期间要根据水色适当追肥,可采用腐熟有机肥水泼浇:或者将有机肥在塘角沤制,使肥水渗入水中:也可用尿素追施,方法是少量多次,以保持水色黄绿,肥度适当。
其他有关日常管理可依照夏花培育中的日常管理进行。



相关推荐

牙鲆人工孵化


(一)孵化设备
牙鲆受精卵的孵化,有一次换水的静水孵化和经常换水的流水孵化。从管理方便考虑,一般采用流水孵化较好。

牙鲆人工孵化多用玻璃钢水槽、强化玻璃钢(FRP)水槽和聚碳酸脂水槽,容积为0.5~8立方米,水深0.8~1米。也可用50~100立方米,甚至200立方米的大型水泥池,内安放网箱(0.5~l立方米,深0.6~2米),还可直接放在培育池中孵化。但用0.5~2立方米水槽更便于管理。

(二)孵化条件
1.放卵密度
在微流水(20升/分)、微充气(微波)情况下,0.5~1吨水槽,一般放散气石1个,进行高密度孵化,可放卵30万~60万粒;1吨的水槽,内放较质孵化网箱,直径90厘米,可放卵60万粒。5~10立方米水泥池,放卵8万~4万粒/米3;20~50立方米水泥池,放卵4万~1.5万粒/米3;5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泥池,一般放卵1万粒/米3。

2.孵化条件
(1)水温 可进行孵化的水温为10~24℃。水温在9℃以下、25℃以上,不能孵化。孵化适温为14~19℃。最适孵化水温为15℃左右。
(2)盐度 孵化用水的盐度为2.8%~3.5%。在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海水稍有些淡水也没有问题,但一般盐度不应高于3.3%,也不能低于1.9%(低于1.9%时受精卵也会下沉)。
(3)pH 要求在7.7~8.6。
(4)溶氧量 要求达6~9毫克/升以上(微流水、微充气,
(5)孵化用水 为经砂滤的洁净海水。
(6)遮光 孵化水槽上方要遮光,防止太阳光直射。

3.孵化日常管理
(1)每天记录水温变化,要保持水温稳定。经常在解剖镜中观察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发育所处的阶段。
(2)孵化期间每天要清除(虹吸)出下沉的卵。
(3)注意充气量不能过大(微波),进水冲击不能大(防止卵膜破裂)。
(4)最好用亲鱼自然产卵开始后5~7天以后的卵(受精卵、孵化率高的产卵盛期所产的卵)。
(5)静水孵化时,只换水1次,要用等温新水。
(6)虹吸出的卵,要放在水中静置,将其中上浮的卵捞出放回孵化。
(7)所用海水,如果重金属含量高,可使用EDtA2~5毫克/升。
在水温15℃时,一般60小时左右即可孵化出仔鱼。

4.孵化仔鱼的计数方法
用100~1000毫升的烧杯随机取样3~5次,计算其中仔鱼数,求出其平均值,推算出孵化仔鱼数,求出其孵化率。计算公式为:

孵化率=(孵出仔鱼数/受精卵数)100%


一般是将浮上卵作为受精卵。

黄鳝的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鳝卵的相对密度大于水,在自然繁殖的情况下,鳝卵靠亲鳝吐出的泡沫浮于水中孵化出苗;人工孵化时,无法得到这种漂浮鳝卵的泡沫,鳝卵会沉入水底。因此,人工孵化时,可根据产卵数量选用玻璃、瓷盆、水族箱、小型网箱及孵化桶等孵化。

(1)静水孵化

水位控制在10~15厘米。一般人工授精率较低,未受精卵崩解后,易恶化水质,应及时清除。因是封闭型容器,要注意经常换水,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换水时水温差不要超过3℃(每次换水1/2~1/3,每天换水2~3次),胚胎发育过程中,越到后期,耗氧量越大,需增加换水次数(每天换水4~6次)。受精卵在静水孵化,管理得当,均能孵出鳝苗。

(2)滴水孵化

是在静水孵化的基础上,不断滴入新水,增加溶氧,改善水质。具体做法是:提前一天在消毒洗净的器皿底部均匀铺上一层经清水洗淘、阳光暴晒的细沙;从水龙头接出小皮管,用活动夹夹住皮管出水口,以控制水流滴度,将受精卵转移至铺有细沙的器皿中;打开水龙头,调节活动夹至适宜水滴速度。滴水速度视孵化鳝卵多少而定,若用脸瓷盆,一般为30~40滴/分钟,至第四天后调至50~60滴/分钟。总之,视水温情况调控滴水。孵化的器皿最好有溢水口,要经常倾掉部分脏水。

(3)流水孵化

于木框架中铺平筛网,浮于水面上。把鳝卵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拣出杂质、污物。以筛网上均匀附有薄薄一层卵块为宜,筛网浮于水泥池中的水面上,即可孵化。将鳝卵的1/3表面露出水面。并保持微流水,水泥池一边进水,一边溢水。

若是鳝产卵较多,可用孵化桶流水孵化。孵化桶是一种专用孵化鱼苗的工具,下面底部进水,上面有网罩过滤出水,靠水的冲力把鳝卵浮在水中,水的冲力不能太大。

在孵化期间要注意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及时拣出死卵,冲洗掉碎卵膜等。技术得当,水温在28~30℃,经过4~5天即可出苗;水温在23~28℃,需6~8天出苗;水温在20℃左右时,需要10天左右出苗。

基底铺的细沙可防水霉病,还可帮助胚体快速出膜。因为正常的胚体在出膜前不停转动,活动剧烈,与细沙产生摩擦而加速卵膜破裂,使之早出膜。

出膜的幼苗放入大瓷盆、水族箱及小水泥池中饲养,水深10~30厘米,每天换水1/3,至卵黄囊吸收完毕,投喂煮熟的蛋黄粒或小型浮游动物,开口吃食数日后,即可放入幼苗培育池中。

黄鳝受精卵的人工孵化技术



刚产出的卵呈黄色或橘红色,比重比水稍大,无黏性。卵吸水膨胀后,直径3.8~5.2毫米,卵重35毫克左右。成熟较好的卵吸水后呈球状,卵黄集中底部,吸水40分钟后,胚盘清晰可见。而成熟不好的卵,吸水后不呈球状,有的形成巨形卵,卵黄与卵膜界线不清,卵内可见不透明雾状物。

人工孵化最好在孵化缸或孵化瓶中进行。一个容积为0.25立方米的孵化缸可放入受精卵20万~25万粒。黄鳝受精卵的比重比水大,在天然条件下。受精卵借助于亲鳝吐出的泡沫浮于水面孵化。所以在人工孵化时,水流从孵化器底部进入,从上部溢出,使卵不致于沉入孵化器的底部。水温保持在25~30℃,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孵化期间,卵在孵化器中要避免堆积,以免被压在下层的受精卵窒息死亡。

胚胎在25℃水温下经18~22小时发育后,进入原肠期,便可观察卵的受精情况。但由于鳝鱼卵的卵黄丰富,若不经任何处理,很难用肉眼或显微镜看清,所以要待鉴别液透明后再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别液的配方是:福尔马林5毫升,甘油6毫升,冰醋酸4毫升,用蒸馏水配至100毫升即可。观察时,取出鳝卵,在鉴别液中浸泡3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如囊胚向下延伸,原肠形成,即可判断卵已受精。

在25~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6天左右可孵化出膜。刚出膜的仔鱼,体长10~20毫米,侧卧于水底,出膜后5~7天,体长达到25~30毫米时,卵黄囊基本消失,色素布满头部,胸鳍、腹鳍退化消失,仔鱼开始正常游动和摄食,即可转入幼鳝池进行人工培育。

对于农村小规模的养鳝户来说,这是一种获得鳝苗的好办法。在每年的5~8月份是黄鳝的繁殖季节,稻田、沟渠、湖泊浅滩杂草丛生的地方及成鳝养殖池内,常可见到一些泡沫团状物漂浮于水面,即是黄鳝产卵的孵化巢,此时可用瓢、勺或桶等容器将其轻轻捞起,装在带淡水的桶中运回家中,在水缸、大木盆或其他大容器里进行静水孵化。孵化期间水温保持在25~30℃,并保持水质清新,6天左右可孵化出苗。


甲鱼简易人工孵化方法


甲鱼孵化方法很多,对于那些不具备恒温设施的小规模养殖单位或个体户来说,自制孵化箱进行以人工控湿为主的方法,可谓是既简便易行,又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孵化率。
一、孵化箱的制作
制作孵化箱的木料以松木为好。它不仅有杀虫作用,受潮后既不易腐烂,又不滋生霉菌,不会影响孵化用砂的透气性和滤水性。孵化箱的规格一般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前端高40厘米、后端高60厘米,上口成倾斜状。箱底打2-3个滤水孔,以利孵化时余水滤出箱外。为便于观察箱内孵化情况,箱的上盖板和前端挡板可用平板玻璃装置,消毒后即可使用。
二、孵化用砂的选择
孵化用的砂质以纯河砂、纯中砂(砂径1.43-1.5毫米)效果最好,因其粗细均匀,透气性能好,可使孵化时的含水量、供氧、传热都较为均匀。选好的砂粒要经曝晒、煮沸或漂白粉消毒杀菌后才能使用。用前还需检验其含水量,因砂质湿度是决定孵化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可用“手握砂试验”鉴别其湿度。即用手紧握湿砂,指缝不滴水,松开手后,湿砂成团,将砂团轻轻丢下,落地即散,说明其含水量在5-12%左右,可入箱孵化;如用手紧握湿砂,指缝滴水或松手后砂不成团,说明其湿度过大或过小,不能使用。
三、砂、卵的铺放
孵化箱底层自下而上依次铺放粗卵石(卵径0.5-1厘米)、粗砂(砂径2-3毫米)、中砂各3-5厘米。再放受精卵2-3层,卵的白点(动物极)向上为好,卵与卵相距1厘米左右,上下层之间呈“品”字型铺放。卵上再依次铺放5厘米中砂和1-2厘米厚的细砂,细砂主要用于保持湿度,防止水份过快蒸发。细砂上再铺一层毛巾,水喷洒在毛巾上,可保持箱内湿度均匀。

四、孵化箱的存放
孵化箱可存放在温度较为稳定、环境安静、便于管理的室内,如塑料大棚等,如只有1、2箱,放在居室内也可以。箱内卵、砂放好后,应在箱内靠左右边缘与砂面成斜坡状安放水槽,供出壳后的稚鳖自行戏水。为防止蚂蚁等小虫危害鳖卵,可在箱的底部放一大盘,盘内装水,用水把箱底与四周封住。在不影响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应尽量通风、增加室内光照。
五、管理要点

1.严格控制砂床含水量。砂床湿度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孵化、成活率。一般湿度在80%-85%时孵化率最高,因此应定期检验其湿度并适时喷水保湿。
2.尽量保持稳定的孵化温度,其适宜温度25-36℃,30±3℃时孵化率最高。如孵化期间温度变化幅度超过适宜范围时,应尽可能用电风扇、炉子等调整温度。
3.孵化用水应新鲜、无毒、无害、无污染。洒水的温度与砂床温度应相等或相近,切勿使用过冷或高于36℃的热水。

4.防止敌害生物如蚂蚁、老鼠等侵袭,伤害受精卵或稚鳖。
5.稚鳖出壳后,应让其在砂盘中自由活动2小时左右,摆掉身上胚胎期的浆膜、脐带后,再淋水、消毒放入培育池。

林蛙的人工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林蛙的受精卵,由于受天敌的危害和环境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孵化率往往很低。而人工孵化,则是在专用的孵化池中进行,避免了各种不利条件的危害和影响,大大地提高了孵化率。

孵化池为了把不同时期产的卵分池孵化,避免因不同期的卵同池孵化而产生蝌蚪规格参差不齐的现象,孵化池可多建几个,其数量依亲蛙数量而定。面积不必太大,一般2-3米 即可,水深20-30厘米。为保证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池水应能保持一定的交换量,但水流不能太大,不可冲动卵团:进、出水口都要用筛绢罩上,防止有害昆虫、剑水蚤等流入和受精卵或蝌蚪随水流出。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不建孵化池,在大水面中用网箱孵化

1.放养密度由于将幼蛙养至成蛙,其规格变大,体重增加,将占据相对大的空间,所以放养密度相对于幼蛙养殖要大幅度降低如果作为商品蛙养殖,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40-60只。若环境条件和饵料保证条件不理想,尚需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如果作为后备亲蛙养殖,每平方米只可放养20-30只。

2.投饵量因成蛙个体大,摄食量也大,所以要有充足的饵料来源,为获得较高品级的商品蛙,相对投饵量可适当比幼蛙养殖高一些,一般按成蛙群体总重的10%-12%投喂即可,视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虹鳟的人工孵化


生产中多采用阿特金斯孵化器,每10万粒卵注水量为20-40l/min(采用立式孵化器,每10万粒卵注水量为15-20l/ min) .该法优点为可保持水流上下流通。其规格为长2 m,宽0.4m、高0.37m,内分两大格,每格放两叠孵化盘(5-10盘), 可串联用水。用铁丝网、塑料网片或竹帘作孵化盘,每盘放卵径 为5.6~的鱼卵3000粒左右,单层铺匀。水温在8-10度,经 30-35 d(天),鱼苗孵出,在13-14℃,24-26d孵出。 整个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I )孵化水要澄清透明,不含杂质和悬浮物。
(2)水温控制在8-12度,最好是恒温,30-40d,仔鱼可孵出。
(3)溶氧应保持在7mg/l以上
(4)孵化水pH值6.6-7.4,中性水最好。
(5)整个孵化过程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一尤其避免直射光。
(6)在胚盘形成,即胚环和胚后期、体节分化期,易受外界刺激而致死,要特别防止震动,保持卵子静止状态。
(7)孵化期安排四五次捡卵作业,及时去除死卵。
(8)孵化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水霉病的发生。自受精之日起每 3-4d用孔雀石绿消毒I次,使药液成1/20万浓度从注水口内注入,并持续1h以上。

美蛙的人工孵化


孵化设备孵化设备除孵化池以外,还可用孵化网箱、孵化框和其它容器。孵化网箱可用每平方厘米40目的聚乙烯纱网制成,长120 cm,宽80cm,高50 cm,将四角用绳子系住固定在水中即可。孵化框可用厚1一2 cm的木板钉成高40 cm的木框,框底也用每平方厘米40目的聚乙烯网钉紧,将其沉入水中15- 20 cm.如果卵少,可用缸、瓷盆、塑料盆等小容器盛水(水深 10 cm左右)孵化。

孵化管理蛙卵孵化之前首先要检查其受精情况。蛙卵受精后经数小时即可呈现卵粒黑点膨大且油亮,在其周围有一圆形晕圈,则表明卵已受精;如果发现卵色浑浊不清且与原卵大小相同,则表明卵未受精。确定受精卵之后,在孵化过程还要掌握以下技术:

(1)水温。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20-30℃,最佳范围是25 -28℃,只需2-3d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时温度必须要稳定,防止骤冷骤热,温差不宜超过2℃。

(2)水质。卵孵化时要求无毒害、无污染的清新水源,水的声值为6-8,含盐量应控制在0.2%以内;溶氧量不得低于3 mg/L,自来水不宜使用,因其中含氯对卵孵化有不利影响。

(3)光照。蛙卵不能接受阳光直射,否则因暴晒可使卵面失去水分以至干瘪,造成死亡,降低孵化率。

(4)机械振荡。受精后的美蛙卵,其卵膜吸水膨胀,弹性减弱。女。在这时有机械振荡或搅动水面,则会使胚胎内部结构移位,造成胚胎畸形。

5)防止敌害。在孵化期间水中绝对不能有小鱼虾或其它蛙类等动物,还要在孵化设备上方加设细纱网或其它棚盖等护设施,以防其它鸟类等动物伤害。

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鳖卵的人工孵化



1.鳖卵收集
亲鳖产卵始于5月中旬左右,收集鳖卵工作从5月上旬就应开始。每天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在产卵场根据雌鳖产卵留下的足迹仔细查找卵穴的位置,一旦发现卵穴后就在旁边插上标记,同时还要检查一下产卵场之外的空地,以防亲鳖到处挖穴而被遗漏。发现卵穴后不要马上挖卵,应等待8-30小时,鳖卵两极能够明显地辨别时再行采收。鳖卵收集时可采用特制的浅形木箱收运。箱底铺上一层3-5厘米厚的细沙或稻壳,用以固定卵位和不使其颠倒,将挖出的鳖卵动物极向上,整齐地排列在卵箱中,切莫将两极方向倒置,否则将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降低孵化率。鳖卵两极容易识别,凡卵顶有白点的一端为动物极,另一端为植物极。鳖卵采收完毕后,应将卵穴重新填平压实,把地面沙土平整好,再适量洒些水,使沙土保持湿润,以利下批亲鳖产卵和人工寻找卵穴。
收取的鳖卵,在送孵化器孵化之前,还要检查卵粒受精情况。其鉴别方法是通过卵粒外部特征判断。如果取出的卵体积较大,卵壳色泽光亮,一端有一圆形的白点,白点周围清晰光滑,即为受精卵;若取出的卵无白点,或白点呈不规则不整齐的白斑,该卵就是未受精或受精不良的卵,应予以剔除。最后,将当日收取的受精鳖卵,标记取出时间,送孵化器孵化。
在盛夏及干旱季节,亲鳖产卵场(示意图如下)早晚要适量洒水,使之保持湿润状态;在多雨季节,则应保持产卵场排水畅通。
2.鳖卵孵化
鳖卵的人工孵化有多种方式,通常采用室内孵化器孵化和室外半人工孵化两种方式。
2.1室内孵化器孵化:孵化器采用木板或者其它适宜材料专门制作,也可利用现有的木箱、盆、桶等多种容器代替。孵化器一般规格为60×30×3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孵化器底部钻有若干个滤水孔。先在孵化器底部铺5厘米左右厚的细沙,然后再在沙上排放卵,卵与卵之间保持2厘米左右的间隙,并根据孵化器深浅,排卵2-3层,但不要超过3层,每排一层卵都要在其上盖一层3厘米左右细沙,排卵盖沙完毕,在靠孵化器一端埋置一个与沙面平齐的搪瓷盆类的容器,内盛少许清水.这是利用稚鳖孵化后就有向低处爬行寻找水源的习性,可诱集出壳稚鳖自动爬入盆内便于收集.为了在孵化过程中保温、保湿并利于观察,可在孵化箱上镶盖玻璃或透明的塑料薄膜.孵化器内沙土要有7-8%的含水量,孵化期间,每隔3-4天喷水1次,保持孵化沙床湿润,但不要积水过多,一般喷水后的沙土以用手捏成团手松即散为度。孵化沙床温度应控制在30-33℃范围内,如果温度过低,可在孵化器内安装电灯或室内用电炉、火炉等办法提温。当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采取遮光和通风降温措施。这样经过40天左右时间的孵化,稚鳖就能破壳而出。
2.2室外半人工孵化:这是一种利用亲鳖池的休息场及产卵场作孵化场地,适当地采取人工辅助措施,利用自然温度孵化鳖卵的方法。其作法如下述。
孵化场地一般选择在亲鳖池背北朝南的向阳一侧。在靠近防逃墙的地势较高处,挖几条10厘米深的沙土沟,将鳖卵并排放在沟内,卵的动物极朝上,然后覆盖10厘米左右的湿润沙土,沙土含水量以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沟边插上温度表和标牌,温度表插入10厘米深,标牌上记好鳖卵数量和开始孵化日期等。在孵化沟的两端用砖叠起,砖上横置几根竹竿用于遮荫挡雨。在孵化过程中要注意在孵化沟上洒水,以使沙土保持湿润状态,特别是天热干旱时,洒水次数要适当增加。另外要注意保持孵化沟排水良好,周围不能积水。孵化后期,稚鳖即将孵出之前需在孵化场周围围上防逃竹栅,可在竹栅内地势较低处埋设水盆,盛少量水,并使盆口与地平面相平,以诱集出壳后的稚鳖入盆,便于收集。由于这种方法完全是靠自然温度孵化,没有加温措施,孵化温度不能控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因此鳖卵孵化的时间一般较长,孵化率也不甚稳定。
2.3孵化期间注意事项:①为了使稚鳖出壳时间相对集中,要求同批孵化的鳖卵产出日期不能相隔太长,通常将3-5天内产出的卵作为一批孵化。②一般受精卵在30天内胚胎发育尚不稳定,对震动较为敏感。震动会影响胚胎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其死亡。因此,在孵化期间鳖卵尽量避免翻动和震动,在必须搬动孵化器时应轻拿轻放。③鳖卵孵化过程中,应防止各种敌害生物侵害,尤其要注意蚊、鼠、黄鼬和蚂蚁等天敌危害。④刚出壳的稚鳖比较娇嫩,有的还附有脐带,此时不要马上搬动,更不要人为地剥落脐带。应在湿沙盘上或浅水盆内暂养2-3天,再移放稚鳖池内饲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03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足鹰爪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