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囤养期的病害防治


赤皮病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此病大多是因鳝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

【症状】
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预防方法】
(1)放养前每立方米水化10一20克的漂白粉浸洗鳝体约半小时。
(2)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每平方米用0.4克,大池可用2一3个篓,小池可用1一2个篓),用竹子搭成三脚架放在池里,再用绳子把篓吊入水中。
(3)在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小心,勿使鳝苗受伤。

【治疗方法】
(1)用漂白粉在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1克,对成溶液泼匀,并接合挂篓治疗。方法同上。
(2)用磺胺嘧啶拌料投喂,第一天按池内鳝量每50千克用药5克,第二天用药减半,方法是把药拌入适量的面粉糊内,晒干后投喂。
(3)用10%食盐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鳝放入2%一3%的食盐水内浸洗15一20分钟。
(4)每立方米水用明矾0.05克泼洒,2天后用生石灰25克泼洒水面。
(5)将五倍子研碎,开水冲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每立方米的药液浓度为4克。
(6)每50千克黄鳝,用辣蓼干粉500克,艾叶粉10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一5天。
(7)每50米2水面用新鲜马尾松针叶150一200克研细,对水后滤汁全池泼洒。
(8)每50米2水面用蓖麻鲜叶或嫩枝150一200克,扎成数小捆,插入泥土中让其自然腐烂,每次3一4天,连续插2次。

相关知识

黄鳝的冬季囤养之囤养技术



1.死亡原因导致运输和囤养死亡的原因多数是黄鳝受伤引起的。有人作了一个试验,共分四组,第一组取40尾健壮的黄鳝;第二组取40尾头部受伤的黄鳝;第三组是40尾体表受伤的黄鳝,第四组是40尾尾部受伤的黄鳝,分别盛于木桶中囤养4天,每天彻底换水1次。结果是第一组成活率97.55;第二组5%;第三组17.5%;第四组是72.5%。由上可见,受伤黄鳝极易死亡,尤其是头部和体表受伤的黄鳝。因此,在囤养和运输过程中剔除这些黄鳝是很必要的。受伤黄鳝一死,更易恶化水质,升高温度,导致其他黄鳝的大批死亡。

2.囤养办法囤养黄鳝,不论是市上收购的、野外捕捉的,还是当年自行养殖的,都要选择无伤无病、体质健壮,一般规格为每千克8~10尾以上的个体。用钩诱捕的,不宜囤养。黄鳝入池前先进行鱼体消毒,一般囤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25千克。囤养数量较多时,可采取“隔日分级多次投放法”,即先放较大个体,待大个体全部进入泥土中,再放入一般个体,后放稍小个体。囤放时,尽量使黄鳝全池分布均匀。

夏季高温期黄鳝的病害防治技术



在夏季气温可高达35~42℃,夏天阳光的曝晒很容易将池水水温升高到28℃以上,甚至可达38℃以上,水温高,黄鳝吃食旺盛,排泄物较多,水质易恶化,含氧量也由此而降低,黄鳝容易因缺氧而浮头。如果不做好黄鳝病害的防治,黄鳝会因环境不良引起死亡。

1、防止缺氧

水中的含氧量是跟水温成反比的,水温越高,含氧量越低,所以夏季池水中常处于低氧状态。黄鳝虽然耐低氧,但过于缺氧时也会引起浮头,影响生长和发育,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防止缺氧的办法有:一是注入新鲜而又清洁的冷水,但须注意的是不能在傍晚注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而引起黄鳝浮头;二是在鳝池中混养一定量的泥鳅;三是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如何发现浮头要及时处理,这样才能确保黄鳝安全地度过夏天。

2、发烧病

由于黄鳝放养量大,鳝体表面分泌的黏液聚积发酵,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黄鳝焦躁不安,彼此缠绕拥挤,体温急剧上升,鳝体发烧而死。防治方法:降低黄鳝密度,防治时可冲入新水并投放少量泥鳅。发病后立即更换新水,同时用0.07%的硫酸铜溶液按每平方米50毫升全池泼洒。

3、昏迷病

此病在炎热季节发病较多。防治方法:先遮阳降温,再将新鲜蚌肉切碎,撒入池内,具有一定疗效。

4、腐皮病

病鳝体表出现许多圆形成椭圆形大上不一的红斑和紫斑,尤以腹部两侧居多,重者表皮腐烂成漏斗状,病鳝疲弱,漂浮水面而死。治疗一般采取调节水质和药物投喂相结合的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剂(有效氯30%)1克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亦可将漂白粉直接涂于伤口上。

5、寄生虫病

主要是毛细线虫成虫侵入黄鳝肠道而引起,造成肠壁粘膜组织损坏,致使其它病菌侵入肠道,外观黄鳝腹部膨胀、不摄食最后日益清疲而死。防治方法是用晶体敌百虫内服杀虫,按每50公斤鳝鱼用5克90%的晶体敌百虫拌入1.5公斤豆饼粉制成绿豆状药饲喂鳝,连续3~5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9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