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户需加强蟹池管理


俗话说:“七月、八月长壳,九月、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期,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的工作。
高温时期,当水温超过33℃时,特别是连续高温季节时,河蟹几乎全部处于半清醒状态,对溶氧,要求非常高,对环境的变化,抵抗力也非常弱,易大量死亡,此时无论使用和不使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大量死亡。因此当水温高达33℃以上时,应慎用水产药物和耗氧性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
高温季节水体中各种生物也都进入了生命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水体中的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加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大量积累,此时水质极易恶化:透明度极度下降;水色过浓并带点黑色;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理化因子超标,因此,对高温时期的水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外源水好的一般每3-5天换水(加水)一次,换水量不超过10-20cm。
外源水不好的应定期使用微生物调节水质(如EM菌、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粪粘球菌),能很好的改善水质过浓、发黑,不清爽无光泽度等问题。
2、若发现河蟹多数上岸,吐气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量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量换水,同时使用分解增氧底改物质改善底质,增加池底溶氧。
3、改良底质:高温季节,池底沉积了大量残余的饵料及其他有机质,产生出大量的有毒物质。所以对底质改良刻不容缓。可选用除臭营养底改物质或腐殖酸(钠)、益生菌等,既能解毒改底,又能净化水体。尤其是青苔较多,水体混浊,不清爽的塘口效果特别明显。一般每7-10天改底一次。

相关推荐

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六七月份,南京溧水县连续高温少雨,对溧水县养殖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养殖户以为蟹种投放后,只要平时再投喂些饲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河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需认真负责。现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水质监测。经常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池水深度根据不同季节灵活掌握。一般7月份以前水位保持在60-80厘米,7月份以后深水位,在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
二、换水次数要适中。换水过多会对蟹造成应激反应,不利于生长;过少会导致水质恶化。一般水温在20xx投喂量一般上半年占30%,下半年占70%左右。
四、经常巡塘,注意防病。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对症下药,不可乱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户如何防控软壳蟹?



高温软壳蟹防控要点
进入高温期,池塘环境开始剧烈变化,螃蟹进入一个危险而重要的时期。众所周知,螃蟹的习性是怕热不怕冷,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河蟹的活力、食欲、抵抗力逐步下降,特别是水位过浅、水草过早衰败的塘口,中下层温度较高,河蟹易焦虑、急躁、活动量大,消耗体内能量,而吃食较少,,营养得不到补充,最终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的螃蟹体质较差,活力不强,呼吸频率下降,造成生理性缺氧,易爆发疾病,水温过高也是水瘪子蟹的诱因之一,要引起重视。
近期有许多养殖户反映草边上出现大量软壳蟹、有的还有点活力,缓慢爬行,大多数处于高温昏迷状态,不久便伤亡。特别今天天气不正常,上半月阴雨较多,到了中下旬温度一下子上来,水温、PH、溶氧等变化较大,出现大量软壳蟹。其实高温季节受水温和水质影响,加上伊乐藻为主的塘口,进入7月水草大量上浮腐烂,失去水草的天然遮阴净水作用,河蟹很少出现大量蜕壳,等到温度降下来后再蜕最后一壳(白露前后)。而我们看到的高温期蜕壳的螃蟹许多是应激性蜕壳,这类螃蟹体质较差,受光照、温度、底热、低溶氧等刺激后提前蜕壳,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营养积累,缺少钙质和能量,导致蜕壳不遂和软壳现象,特别是底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蜕完壳后螃蟹上草,表层水温高,直接引发高温伤亡。
水过浅、过瘦,应激性蜕壳多
哪些池塘易出现软壳蟹?
1、水位过浅、没有水草的池塘。导致水温过高,水体缺氧,亚硝酸盐偏高,应激反应重,河蟹蜕壳生长受阻。
2、透明度过高,水质较瘦的塘口。此类塘口光照过强,对河蟹造成较大刺激,引起生理活动紊乱,同时营养不足,水体缺乏钙、磷等蜕壳必须物质,导致营养积累不够,出现大量软壳蟹。
3、蓝藻爆发、水草腐烂的塘口。螃蟹蜕壳过程中对溶氧的要求比平时更高,高温季节晚上蜕壳较多,此时水体缺氧易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
水草衰败造成河蟹软壳现象居多
4、高温杀蓝藻的塘口,导致缺氧和慢性中毒,影响螃蟹蜕壳,造成软壳。
蓝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粘性大,缺氧
轻度水瘪子病的螃蟹有时也能蜕壳,但蜕完后甲壳硬化时间比正常螃蟹长,营养补充不到位基本以软壳居多,部分水瘪子螃蟹蜕壳时将所有体力和能量消耗在蜕壳上,若蜕完后水环境变化过快及营养补充不到位,极易引发大量伤亡,需引起重视。
防控高温软壳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维持水位、不可过浅,太浅的没草的塘口晚上及时打水,补充新鲜水源。
2、气温较高、闷热天气晚上及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
3、经常杀蓝藻的塘口(高温不建议大规模杀蓝藻)一定要及时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解毒,同时稳定水体PH值。
4、出现少量软壳蟹时,及时全池泼洒金维安+离子钙,补充河蟹营养,防止应激性蜕壳伤亡,提高河蟹体质,增强食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瘪子病。
5、水草烂的塘口建议高温期每个星期使用卫底(2亩/袋)改底,减少底部耗氧,防止缺氧和毒素杂菌蓄积,降低河蟹发病率,同时移栽水花生或从其他塘口拉点水草过来,帮助螃蟹蜕壳。
6、水草大量上浮后(尤其是伊乐藻),不要过度捞除(把发黑腐烂的捞吊就行),否则水面上没有水草覆盖容易导致下层水温过高,建议及时泼洒健草露(2亩/瓶),急救水草,提高其活力和抗逆性,减少腐烂。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养殖户解决问题,欢迎转发。

盛夏高温时节河蟹养殖户要谨防蟹池缺氧



池塘养殖河蟹生长高峰季节,池中有机物含量相对偏高,底部有机物富集,底层和中下层水体水质败坏易处于缺氧和半缺氧状态,这对虾蟹的生长和发育极为不利,甚至造成缺氧死亡。防止蟹池缺氧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强化管理,合理投饵
投喂的饵料品种有无公害全价颗粒饲料、小杂鱼、谷物类等,并做到交叉投喂,已补充其营养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投饵量一般按体重的2-10﹪之间,前期为2-3﹪、中期为5-8﹪、后期为8-10﹪。日投喂量,白天的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30﹪,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投喂量的70﹪,做到“四看”、“四定”投喂的原则,确保河蟹吃好、吃匀。
2、使用微生物制剂,调优水质
养殖期间,采取底部与水质调控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每隔10-15天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池底用底净宝、沸石粉等生物制剂,改良池底环境,使用微生态制剂,可增加水体中的有益菌含量,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使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并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3、增氧机增氧
坚持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通过开动增氧机搅水,将有效地提高水体溶解氧,维持池塘水体的良性环境,促进池塘底泥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和上下水层流动,使高溶氧水与低溶氧水混合,提高全池水体的溶氧量。另外,还可全池泼洒增氧剂,如:泼洒“粒粒氧”等。
4、经常加注新水、保持蟹池氧气充足
河蟹要求水质清新,水体溶氧充足。养殖初期以补足新鲜水为主,一般每隔10-15天加水10-15厘米,7月底以后加至最大水位,同时视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5、加强水草的管理
每隔10-15天使用氨基酸护草肽全池泼洒一次,也可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底质改良剂改底。促进水草生长、叶片粗壮,防止水草腐烂、叶片发黄、萎缩而引起水质恶化。

高温季节必须加强对大闸蟹池塘伊乐藻的管理



适量栽种伊乐藻能为蟹池净化水质,为河蟹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河蟹提供天然的饵料,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但夏季由于水温不断升高,伊乐藻容易出现疯长,从而影响河蟹的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蟹池缺氧和大面积败草破坏水质。因此,必需加强对伊乐藻的管理。
一、控制水位,适时增氧
蟹池水位过浅,容易造成伊乐藻生长过快。水位过深,伊乐藻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腐败死亡。因此,5月以后应将水位严格控制在80cm左右,以营造良好水草生长环境。遇高温、闷热天气,蟹池需及时开增氧杨增氧,或使用粒粒氧,保证池塘溶氧充足,防止伊乐藻夜间缺氧死亡。
二、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
将漂浮和腐烂的伊乐藻及时涝出水面。并每间隔3m左右,整行拔去生长过密的伊乐藻,在池底留2-3m的通风沟,将伊乐藻覆盖面积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自由活动留有一定空间。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及时做割梢处理,使草头没入水面30cm以下,防止遇到大的风浪,增加浮力,脱根死亡。
三、注重伊乐藻日常养护
每隔10—15天使用氨基酸护草肽全池泼洒一次。氨基酸护草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生物肽、微量元素、营养盐、水生植物生长激素等,具有以下优点:1、活化水草根部底泥,激活细胞分裂,促进根部生长,促使水草茎株矮化、叶片粗壮,增加水草抗风浪能力,防止倒伏及翻根漂浮。2、清除水草叶面泥渍、污斑和附生物,增强水草光合作用,提高水草叶绿素及活性营养物含量。3、促进有益藻类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使水质清新,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4、防止水草倒及水草叶片发黄、萎缩、腐烂而引起水质恶化。5、有效防止水草茎叶腐烂病,促进萎缩根叶、黄斑叶、白化叶水草水营养的吸收,加快复活和生长等功能特点。

高温季节养殖户要谨防河蟹疾病高发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户防治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黑鳃病
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xx龄幼蟹和成蟹,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1、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2、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面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2)定期用1.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两天。(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天。
三、甲壳溃疡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1、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二是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2)治疗:一是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三是用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四、烂肢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1、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二是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三是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治疗:一是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二是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三是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秋冬季节养殖户如何抓好扣蟹养殖管理



目前幼蟹培育已进入秋冬季管理的关键阶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幼蟹培育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近几年加强秋冬季管理提高幼蟹质量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强化投喂,确保幼蟹体质强壮
由于水温降低的原因,幼蟹在漫长的冬季采食量很小,部分时段甚至停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蟹有时会因水温变化大,蟹池放养量大,换水或加水等原因而加大活动量或应激反应加剧。为确保幼蟹体质不会因此而迅速下降,必须加强秋季的饲料投喂。强化秋季投喂应从九月份开始,这样可使幼蟹基本能在越冬前完成2—3次蜕壳,不仅有利于提高幼蟹体质,而且可以降低小规格幼蟹的比例,也有利于提高幼蟹产量。秋冬季要首选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并且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也能如愿采食。在饲料中适时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中草药对于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采食量而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冬季若遇光照充足水温回升或幼蟹活动量加大时适量投喂饲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及时防治纤毛虫,降低幼蟹的体能消耗
进入九月份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在水温降至20℃之前全池泼洒1—2次微生态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预防纤毛虫寄生和藻类附着。建议在九月份以后至幼蟹停食前这一段时间选择晴天,防治纤毛虫1—2次。注意:防治纤毛虫应慎用重金属类药物,同时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否则会对软壳蟹有较大的危害。
三、适时杀菌消毒,防止幼蟹带病越冬
秋季若管理不善幼蟹可能会发生烂肢、腐壳或烂鳃病。一旦发现有此病症应立即治疗,否则在越冬期间便会出现幼蟹持续死亡现象,不仅影响幼蟹产量,而且存活下来的幼蟹在开春后也会迅速发病,因而必须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是在十一月份选择晴日连续泼洒二次消毒剂,同时内服抗菌素五天,一般一个疗程便可治愈。
四、要加大换水量,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
进入秋季,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减弱,蟹池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抑制,大型浮游动物因而得以大量繁殖,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另外,秋季幼蟹活动量很大,池水浑浊度大,加之水温下降,生物降解能力也减弱,水质会因此而下降。为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秋季幼蟹池换水量应提高到40%左右,排放更多有害物质,为幼蟹的生存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如果换水量不足会导致幼蟹鳃丝发灰或发黑,呼吸受到影响。
五、要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耗
一是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是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是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四是防止偷盗。要加强秋冬季夜间值班,防偷盗分子的企图得逞。五是防止冻害。要保持秋冬季水位稳定,及时添加新水,下雪天要及时注水和清扫积雪,水面结冰后要及时采取人工破冰,注水等措施,防止幼蟹缺氧或受冻。

夏秋管理好螃蟹长得快


 养蟹经验谈:河蟹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了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管理。
创造生态脱壳环境7-8月,河蟹要进行最关键的一次脱壳,这次脱壳时间长,并常出现因脱壳不顺利而死亡的现象。而水草正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能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除着生物的基质。因此,养殖蟹池应尽早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善率达50%左右,这样就可以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河蟹脱壳时躲避敌害,防止软壳蟹受其他蟹攻击。有条件的,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池内饲养,以提高脱壳蟹成活率。
合理增加投喂量日常除供足水花生、水浮莲以及苏丹草等植物性饲料外,每周搭配投喂2~3次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蚯蚓、螺蚌肉等,或者增加富含蛋白南、脂肪的植物性饲料,如玉米、小科、黄豆等。粉质饲料最好混配后蒸制成块状投喂。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10%~15%,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而相应增减。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每天下午3~5时投喂,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避免水质污染在河蟹的旺长期,要确保池塘水深1米左右,以清澈、干净、溶氧丰富为佳。定期换水,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30厘米。换水最好在傍晚前进行,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毒无污染。发现池中河蟹多数登岸,且吐泡,尤其是白天有大批蟹攀爬出水面,且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上岸,表明水中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尽快换水,换水量也应加大。
及时防病治病高温季节,河蟹易引发暴发病,因此,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毫克/升土霉素粉、0.5~1毫克/升呋喃唑酮、1~2毫克/升硫酸锌、05毫克/升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拦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寄生虫病可用5~10毫克/升福尔马林或其它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防止逃蟹损失蟹在夏霜秋初最易逃跑,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否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检查,防患于未然。

高温季节扣蟹养殖技术管理要点



进入7月正是气温、水温最高,雷雨、低压闷热天气最多,养殖池塘生物量处于过饱和,水质极易变坏,病害大规模爆发和流行的季节,大闸蟹养殖户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同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池塘水位,对有些池塘因外河水源较差的可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应选择在睛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进行。
2、扣蟹此阶段正进入快速生长期,摄食量大,但一定要严格控制投饲量,防止剩饵过多引起水质污染,投喂的饲料要保证质量,营养全面的,切忌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饲料投喂量在1.5小时内吃完为宜。
3、加强日常管理,保证扣蟹健康生长,定期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定期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和底质,定期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生物添加剂,增强河蟹的抗病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2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