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河蟹游塘上岸如何解决?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是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九,离中秋节还有192天。今天天气小雨转多云,明天天气多云转晴,后天天气晴转多云
今年开春时间比往年早,河蟹下塘也比往年早,今年河蟹下塘表现活动量大,河蟹上岸的现象较多,部分塘口出现水混的现象
1.今年放苗比较早,昼夜温差大,放苗三天以内,河蟹活动量比较大,出现水混,上班现象的属于应激反应。各位养殖朋友可以用葡萄糖和维生素外泼,减少应激,增强河蟹抗应激能力。
2.遇到晴天情况,河蟹池塘底部清塘药物挥发到池塘中,上岸的河蟹表现部分肝胰脏发白,河蟹有撑爪现象。这种情况下各位养殖朋友可以用有机酸等专门解毒产品解毒。
3.部分塘口河蟹活动量,晚上河蟹游塘严重,导致水体混浊,下风口泥皮较多。各位养殖朋友可以适当增加投喂量,或者投喂冰鲜鱼,配合氧化型底改,促进底部有机物分解。
4.前期河蟹游塘或者上岸的现象严重的池塘,表现水混,或者水质清澈见底的情况。各位养殖朋友可以用肥水产品,促进藻类生长。
河蟹池塘中发生任何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各位朋友要重视起来。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中后期如何解决水草上脏的问题



河蟹养殖一般在五月中下旬以后,我们要求水质开始慢慢的清爽,不能像前期水质那样肥,一般透明度要保持在30-40公分。如果水质不能保持清爽,养殖中后期水草会出现生长缓慢,水草自净能力变弱,从而导致水草上脏的问题。
一般水草上脏有三种情况:
1)由于养殖中后期池塘的投饲量增加,残饵碎屑增多,不断积累在水草的叶面上,而水体又是静止状态,久而久之就不容易脱落。养殖中后期天气突变以及其他情况,会导致池塘中出现倒藻情况,而大部分养殖户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藻类死亡后会沉积在水草的叶面上,从而导致水草脏。还有一个是前期水质浑浊,水草在晚上呼吸作用强,会吸附大量的悬浮颗粒。
如果是这种情况,第一天使用绿百多池底清道夫(6亩/袋)或水底双改颗粒(6亩/袋)底改产品彻底改善底质,第二天使用绿百多黑金刚(1亩/袋)或蟹安神(1亩/袋)化水全池泼洒,然后连续使用两次绿百多草洁浊水净(2-3亩/瓶)对水草叶面的脏物进行分解,同时配合使用绿百多旺草长根粒粒肥(3亩/袋)+蟹草皇(2-3亩/瓶)为水草提供足够营养,促进水草生长,可有效改善水草脏的问题。
2)水草上长有许多类似青苔的绒状物。这种情况一般是比较难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在杀灭这些绒状物的同时会对水草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用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产品,但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控制好用药量。杀灭以后,还是要注意使用绿百多旺草长根粒粒肥(3亩/袋)+蟹草皇(2-3亩/瓶)为水草提供足够营养,促进水草生长,可有效改善水草脏的问题。
3)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如果两种情况都有,可先使用表面活性剂类产品将其杀灭,然后第一天使用绿百多池底清道夫(6亩/袋)或水底双改颗粒(6亩/袋)底改产品彻底改善底质,第二天使用绿百多黑金刚(1亩/袋)或蟹安神(1亩/袋)化水全池泼洒,然后连续使用两次绿百多草洁浊水净(2-3亩/瓶)对水草叶面的脏物进行分解,同时配合使用绿百多旺草长根粒粒肥(3亩/袋)+蟹草皇(2-3亩/瓶)为水草提供足够营养,促进水草生长,可有效改善水草脏的问题。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解决蟹塘水质发浑的问题



造成蟹塘水质发浑主要原因:1、水体过瘦、营养物质不足造成;2、水体中浮游生物过多(枝角类、桡足类)引起的水体发浑;3、小杂鱼过多、龙虾过多造成的水浑;4、天气突变,倒藻引起水体发浑;5、刚刚使用杀虫剂、消毒剂之后水体发浑;6、饲料不足造成水体发浑。
解决方法:
1、水体过瘦的及时补充水体营养肥水,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但在肥水之前要现看池塘里是否有青苔,如果没有青苔可以按照上述用量使用,如果有青苔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上述用量,但如果过多,建议先人工捞除,然后再进行肥水,使用的量要适当加大,避免由于肥水补充水体营养以后被青苔大量吸收,造成青苔泛滥;所以在使用肥水之前要问清养殖户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决定肥水产品的使用量。肥水过后,注意使用(强效EM或利生素),进行改水调水。
2、如果是池塘中浮游动物过多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先杀除部分浮游生物,然后再进行肥水,培养藻类;可以用药杀死部分浮游生物,然后用(绿水解毒安/增氧解毒安/氨基酸解霸)解毒,再用肥水的产品进行肥水,肥水之后注意使用(强效EM或者速调107),维持水色!
3、小杂鱼、龙虾过多时,先用药杀死小杂鱼,然后再使用肥水的产品进行肥水;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
4、天气突变,出现倒藻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体中藻相不平衡,有益藻类偏少,解决方法是先注入5-10cm外河藻相较好的水源,然后使用肥水产品进行肥水,使有益藻类占优势种群,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
5、刚刚使用消毒剂或杀虫剂以后水体发浑主要是由于消毒剂和杀虫剂对藻类造成影响,杀死部分藻类所引起的,像此类情况可以先观察3-4天,看水体是否能自然转变,如果可以,则使用(强效EM)稳定水色;如果水色不能自然转变,依然发白发浑,则可以先打外河水源5-10cm,然后使用(绿水解毒安或者氨基酸解霸)解毒,然后在使用选择晴天上午,可使用(底改)改良底质,再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最后使用(强效EM、利生素、速调107)等稳定水质。
6、如果是因为饲料不足引起的水底发浑,可以适当添加每天投饲量,增加量为每天10Kg,连续增加3-4天,观察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水色不再发浑,则可以适当补充水体肥度,平衡水色,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肥水,之后使用(强效EM、利生素、速调107)等稳定水质。

河蟹养殖户如何解决蟹池氨氮高的问题



蟹池氨氮中毒常表现为:河蟹爬上岸或在草上不肯下水,四肢无力且壳不硬,并伴有蜕壳不遂症状,镜检蟹体表基本无纤毛虫等寄生,鳃、肝脏及心跳正常,但摄食明显减少或连续几天不进食等。
一、引发氨氮中毒的几种原因
1.池底淤泥过多、密度过大。连年养殖的老池塘不清塘导致淤泥过厚过多,加上每亩河蟹养殖密度超过1500只,这样的模式直接破坏了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2.水草生长不力或较少、换水困难,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种微生物活动加强,水质极易被污染,造成河蟹氨中毒。
3.投饲方法不科学。一是投喂时常将颗粒料投在离水边较近,河蟹吃不到致使大量饲料溶失于水中;二是过量投饲造成残饵,随着水温的升高加速了饲料和粪便的分解,从而导致氨氮超标。
4.投喂的饲料鱼不新鲜或保存不当,容易导致腐烂变质败坏水质,并降低河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导致氨氮中毒。
二、氨氮中毒的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并清除过多淤泥,适当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建议每亩放养量为800—1000只,这样既可减少河蟹粪便对水体的污染,又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蟹生长,同时积极养护水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加强巡塘,科学投喂。勤观察河蟹摄食情况,结合天气及时调整投饵量;饲料选用正规厂家颗粒料,改四周池边投喂为全池投饵,控制颗粒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以防腐败变质坏水。
3.勤调水改底。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适时施用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同时配合使用生物颗粒底改能有效吸附池水中的氨氮等有毒有害气体。配合开启增氧机将底层的污水充分曝气,使表层的溶氧水和底层的缺氧水充分混合增加溶氧,并将有毒的气体溢出水面。
4.每亩可用生石灰20PPM全池泼洒,将池水pH值调至7.5~8.5之间,同时泼洒降氨氮药物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河蟹下塘后管理方法



各位养殖朋友早上好,今天温度降低,而且下雨,后面好几天持续低温,如果最近有放苗的客户建议各位老板延后放苗
现在河蟹已经有部分下塘,河蟹放苗后如何管理如下
1.河蟹下塘后三天内要做好抗应激和解毒工作,防止河蟹上岸游塘现象,可以用解毒碧水安解毒,然后用免疫多糖和应激灵外泼,减少河蟹应激。
2.河蟹下塘后一个星期做好消毒,河蟹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由于自身有应激和损伤,容易细菌感染,建议各位养殖朋友用弧菌克星和免疫多糖消毒。
3.河蟹下塘后,为促进河蟹摄食尽早恢复体质,可以投喂高蛋白饲料或者部分冰鲜鱼。
4.河蟹下塘后,如果有上岸的现象,要做好解毒工作,河蟹上岸,说明水质不适应,建议各位养殖朋友可用解毒碧水安解毒。
5.河蟹下塘后,做好肥水工作,肥水可以促进水草活力,稳定水质,防止水混,抑制青苔生长,多肽和氨基酸可以促进河蟹被动摄食,提高河蟹体质。
6.河蟹下塘过后,要提高水体钙含量,河蟹下塘到第一次蜕壳,时间短,要做好河蟹钙吸收,促进河蟹硬壳。
疫情期间各位养殖朋友做好自我防护,尽量较少外出,如果需要外出,带好口罩。

才刚刚开春,河蟹塘的水就白浑了?



池水混浊是河蟹养殖中的常见问题,短期的混浊对生产影响不大,开春季节刚放苗时候饿三天(类似人类练瑜伽前期工作),排空肠胃食物再投喂引起池底第二天上午混浊,还可改善底质,有利无害。但长期混浊,水草生长发芽没有光照就易倒伏死亡,腐烂后败坏池塘水质;此外池水混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致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生长缓慢,到收获时河蟹规格偏小,效益降低。

蟹池水体混浊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喂量不够,河蟹寻食活动引起;二是寄生虫寄生引发河蟹烦燥不安,四处爬动甚至上岸,引起混浊;三是浮游动物生物量偏多;四是小杂鱼多;五是池底溶氧不足,河蟹爬动不安;六是水草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

蟹池水体长时间混浊时,养殖户需要正确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若是投喂量不足引起的,则需要逐步增加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宜;检查河蟹鳃丝及体表,若有纤毛虫寄生,可全池泼洒纤虫净等药物,大量寄生时,连泼两次;若水色发白,水体中浮游植物量偏少,而浮游动物量偏多,则要先杀虫(阿维菌素等),再肥水(氨基酸肥水膏等);若是野杂鱼多引起的水混,可在饲料中添加“清塘2008”等予以清除;水草过盛,螺蛳投放量过大等原因引起的池底缺氧,导致河蟹爬动不安引起水混,则要采取刈除多余水草、增氧等措施解决;水草不足的池塘,可移植经过强氯精喷雾消毒处理的水花生入池。
具体情况,实地考察,此文仅供参考!

如何预防甲鱼上岸死亡



池养甲鱼,当水温在10℃~15℃,就会停止吃食,潜入池底越冬,进入冬眠状态。但也有少数甲鱼,在冬季和早春气温仍然很低的情况下,却从池底的淤泥中爬上岸,有的在岸边挖洞,将全身埋入土中;有的无力挖洞,只好蛘缩在防逃墙边一动不动。这些冬眠期间上岸的甲鱼,往往全身疮伤,穿孔、疖疮、腐皮、烂头等都有,其中大约有一半左右会在冬季死亡,剩下的也难以活到来年的3月~5月。
造成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生病引起,如穿孔病、腐皮病等。当生了这些病的甲鱼还未治愈就进入越冬期后,身体上的病灶仍在不断扩大,致使它们无法在池底淤泥中安全越冬,只好爬上岸以挖土深埋,来减少病痛。
预防冬眠甲鱼上岸死亡,应当在当地第一次寒流到来之前(水温在18℃,甲鱼还在吃食时)对准备留下越冬的甲鱼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已经生病的甲鱼,最好全部淘汰,不要留下越冬。如果要留下越冬,可内服3天~5天克血灵肠炎灵甲鱼复合添加剂,外用2天高效菌毒清速效菌毒清及二溴海因,力争在甲鱼冬眠前将病治好。
对于越冬期间已爬上岸的甲鱼,可用庆大霉素或卡拉霉素注射,用碘制剂浸浴,用红霉素药膏涂抹伤口,等病治愈以后,再放回池中越冬。

河蟹“上岸”应对大全



河蟹放苗后“上岸”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常有客户到店咨询这个问题。其实,影响河蟹苗上岸的因素比较多,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塘头技术服务经验,对容易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1、清塘药残
药物泡塘后,处理不彻底,残留量高,会导致河蟹上岸。特别是菊酯类药物,分解慢,残留时间长,在土壤中逐渐释放;且河蟹对此类药物极敏感,会引起河蟹中毒上岸,影响河蟹体质和前期成活率。
处理措施:(1)清塘时尽量减少使用高毒性、高残留性药物。放苗前先使用“碧水安”解毒,降低残留。(2)出现中毒上岸时,连续使用“碧水安”解毒,“底加氧”环沟干撒。
2、氨氮、亚硝酸盐高
若环沟长期不清淤,清塘不彻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从底泥中释放,会导致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使用“碧水安”外泼,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的毒性,配合“底加氧”改底,解底毒、增底氧,降低毒素影响。
3、放苗应激大
(1)蟹苗经过长途运输,放苗后会出现上岸。(2)天气温度温差大,急剧降温和升温,河蟹应激大,会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放苗前使用“激活”+“LY-生命素”泡苗;剧烈变温天气,外泼“激活”,降低蟹苗应激反应。
4、细菌感染(烂鳃、黑鳃)
蟹苗在苗塘养殖时,由于密度大、底部环境差、越冬期间管理松懈,易出现烂鳃、黑鳃、磨爪等细菌感染的情况,被感染的河蟹在放苗后容易上岸。
处理措施:加强管理,使用“底居安”改底,“优肽”外泼,减少细菌感染。
5、缺氧
(1)前期环沟水位浅,水体小,河蟹苗集中在环沟,部分区域密度高,天气变化时,容易局部缺氧,河蟹会上岸。(2)部分池塘投放大量螺蛳,晚上会增加耗氧,导致上岸严重。
处理措施:1、保持合理水位;2、合理投放螺蛳;3、使用“肥水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藻类、水草产氧;4、螺蛳靠边的池塘,晚上在环沟干撒“底加氧”。
6、缺料
河蟹摄食增加,但投喂量不足,水质变浑,河蟹活动量增加,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1)增加投喂量;(2)吃料不好的池塘,使用“冰鲜宝”拌冰鲜鱼投喂诱食。
7、加水刺激
加水时,水流刺激,引起河蟹聚集,在进水口附近会有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碧水安”+“激活”外泼,稳定水质抗应激。
8、“老头蟹”
河蟹苗没有严格挑选,有部分“老头蟹”,出现“老头蟹”上岸。
处理措施:拣出“老头蟹”即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9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