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续绦期)寄生在各种中间宿主(人和食草动物如牛、羊)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为包囊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绵羊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宜的中间宿主,在中国西部牧区,绵羊包虫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包虫在宿主体内经过了长期适应过程,可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而生存,并且基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绝,具有扰乱或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包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哈萨克绵羊为中间宿主,检测宿主在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后不同时期血清IgE、lgM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实验绵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羊场提供哈萨克绵羊用于包虫病检测;随后对其随访并筛选出6只无包虫病健康哈萨克绵羊用于人工感染包虫虫卵实验,购买并饲养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站实验羊舍。

细粒棘球绦虫:从患细粒棘球蚴病的试验犬体内分离。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试剂:绵羊包虫ELISA诊断试剂盒购自上海邦奕商贸有限公司;绵羊血清抗体(lgE、lgM)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多功能酶标仪(olymps-2700);恒温生化培养箱;SGF-02.500干燥箱;台式高速离心机。

1.3试验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分离:试验前,试验犬用吡奎酮和丙硫苯咪唑驱虫(用10mg,/kg),然后注射地噻米松降低其免疫力,用患细粒棘球蚴病羊的肝脏饲喂试验犬,连续饲喂7天,60天后检测到粪便有细粒棘球绦虫卵排出者为试验犬感染了包虫病。将感染包虫病的试验犬麻醉、宰杀,从犬的小肠前段(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绒毛内分离细粒棘球绦虫,挑出带有成熟孕节的虫体(虫体长3~8mm,一般由3-4个体节组成,最多含有7个体节,头部呈梨形,端部略窄,上具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有两排约28-50个小钩,末端体节为孕卵节片。)显微镜下分离计数。

人工感染:用注射器将成虫孕节直接注射到绵羊食管中,每只约10000~15000枚,用生理盐水反复注射2次,确保孕节不遗留在注射器内。在喂服Oh、6h、8h、loh这4个时间点,颈静脉采集所有羊的外周血,采集后室温静置30min,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20℃保存。参照绵羊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中IgE、IgM的水平。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IgE检测:如表1所示,血清IgE抗体在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过程中,血清IgE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依次升高,但与喂服前(Oh)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

IgM检测:如表2所示,在整个实验感染过程中,血清IgM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与喂服前(Oh)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喂服后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变化。

3、讨论与小结

IgE:重链为£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是种属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Ig,也是血清中含最低的Ig,半衰期约为2.8天,在血清中含量极微,仅占血清19总量的0.003%。但是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含量显著提高。主要由呼吸道和肠道上皮下的浆细胞分泌,有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免疫功能,可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第二次接触蠕虫抗原时,可由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肠痉挛,同时肠壁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抗体渗出,吞噬细胞游出,前往围聚虫体,以加强对蠕虫的抗御作用,从而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报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病人血清中IgE抗体在肠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六钩蚴杀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内试验显示,包虫虫卵从口服感染进入机体经胃、十二指肠肠道孵化为六钩蚴约需2h左右,本研究发现,血清IgE抗体在包虫虫卵感染至6h这段时间,感染后与感染前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可能是现有抗体与抗原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IgE抗体下降。但在喂服8h后IgE抗体开始增高,与杜迎春研究相同。推测喂服8h后可能为六钩蚴穿越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此时虫体移行,虫体不断释放可诱导抗原能强有力的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从而使绵羊血清中IgE抗体分泌增高。

IgM:重链为μ链,IgM分为膜结合型和分泌型:膜结合型IgM为单体IgM,表达位于B细胞表面,构成细胞抗体受体,也是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血清中IgM是五聚体,分子量950KD,约占血清的5%~10%左右,无铰链区,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又称巨球蛋白;l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高15倍以上,抗体结合价和补体激活能力大于IgG,具有高效的抗感染作用,是种属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机体初次免疫应答时产生的抗体IgM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血清中某中病原体特异性IgM水平升高,提示近期发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Pater等在小鼠上报道,Balb/C小鼠(包虫病易感小鼠)在口服多房棘球绦虫虫卵1周后机体血清IgM水平显著下降,直到感染后第8周才开始上升。本研究发现,血清IgM抗体在整个感染过程中,喂服包虫虫卵后IgM抗体与喂服前相比极显著升高(PO.01),这与张文宝和杜迎春等报道的棘球蚴感染早期就可检测到IgM的结果一致,在喂服后的6h、8h、10h这3个时间段抗体浓度无显著变化。推测哈萨克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蚴后其自身分泌的相对较高的IgM抗体在虫体的早期感染中可能发挥了免疫防御作用。

本实验对哈萨克绵羊人工喂服包虫虫卵后的血清IgE、IgM浓度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哈萨克绵羊喂服包虫后的血清IgE、IgM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萨克绵羊在人工口服包虫虫卵10h内血清IgM抗体升高,血清IgE抗体下降,可为临床上诊断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关阅读

早期断奶仔猪养殖的营养及其来源研究


世界上养猪业中仔猪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早期断奶隔离饲养要求把仔猪与传染母猪分开,这样能显著提高生长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可提高上市猪5%~15%的生长率,因此很多农场采用了18日龄或更少(少于14天)的哺乳期。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要求研制体重不足5kg仔猪的饲养方案,而此方面几乎无营养实验数据。仔猪消化系统生理上的不成熟,是养猪业的一个普遍的难题,对营养学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调制由母乳过渡到仔猪日粮且不影响仔猪生长率的日粮,将会对以后的养猪业产生巨大的效益。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日粮

设置三种日粮,即基础日粮、试验日粮Ⅰ、试验日粮Ⅱ,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日粮参照NRC(1998)仔猪营养标准配置,试验日粮是在等蛋白、等消化能的条件下根据1994年修订的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计算得到,试验日粮Ⅰ由52.4%的膨化玉米代替52.4%的玉米;试验日粮Ⅱ由13%的膨化大豆粉代替11%的膨化豆粕和2%的玉米油。

2.试验动物与分组

选择18日龄断奶的健康纯种长白猪30头,按体重大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头猪。

3.试验期及地点

从2013年4月8日到4月28日,共21天,试验地点为沈阳禾丰种猪场,在试验期按计划进行各指标测定并记录。

4.饲养管理

全部试验期由同一个固定人员饲养,试验猪群置于一个半开放式的猪舍内,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5.试验方法及测定目标

设置7天预饲期,然后进入试验期,试验期应在清晨空腹称量仔猪体重并做记录,在试验期每天观察各组猪的健康情况、腹泻状况,同时还要称量剩余料量,以记录采食量。

试验期需测定的指标有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及经济成本等。

腹泻率(%)=(腹泻头数腹泻天数)/(猪数试验天数)100%

6.数据处理

利用t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1.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粉的日增重提高了3.03%差异不显著(P0.05);日采食量提高了15.65%;料重比有所提高;腹泻率下降了37.98%,差异显著(P0.05)。而饲粮中添加膨化玉米组的日增重降低了3.03%,差异不显著(P0.05);日采食量降低了12.7%;腹泻率下降了27.62%,差异显著(P0.05);日采食量有所下降。从以上结果看,膨化原料对降低仔猪腹泻率有一定效果,但不同原料的效果是不同的。

2.经济效益的分析

表2显示,添加膨化大豆粉组每千克增重的饲养成本比对照组升高了0.33元,而饲料价格却比对照组下降了0.01元;添加膨化玉米组每千克增重的饲养成本比对照组降低了0.10元,而饲料价格却比对照组升高了0.05元。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饲料公司而言,膨化玉米组的饲料价格稍高一些,而膨化大豆粉组的饲料价格略有下降,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使用膨化玉米会使饲料生产成本升高,而使用膨化大豆粉会使饲料生产成本略有降低。对养殖场而言,使用膨化玉米会使饲养成本略有下降,而使用膨化大豆粉使饲养成本提高。

3.讨论

仔猪早期断奶不光在蛋白上对其有影响作用还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断奶仔猪的生长,包括断奶日期,营养方面和外界因素等。

3.1仔猪饲料消化吸收不良

新生仔猪天生就有吸收母乳的能力,而对外界的营养供给产生抵抗能力。这就导致仔猪对饲料消化吸收不良。其中决定吸收的因素有消化酶、吸收能力、泌酸能力。而仔猪的这此能力还是很弱。

3.2消化酶系不健全

淀粉酶、蛋白酶、双糖酶活性低;研究表明,仔猪胰、小肠内容物中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总活性从21日龄至35日龄均呈逐渐上升趋势;35日龄后出现下降,断奶可能会造成多数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3.3吸收能力减弱

哺乳仔猪小肠绒毛较长,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较高。一旦断奶,微绒毛脱落缩短,减少吸收面积。

3.4胃酸分泌不足

胃蛋白酶难激活,蛋白质及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

易造成营养性下痢。

调治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时应考虑日粮成分与酸的结合能力,如碱性矿物质预混料,特别是钙与酸结合力高,仔猪开食料中钙含量高时,会降低仔猪的生长性能。

4.免疫系统不够完善

早期断奶仔猪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降低。大量文献表明,初生仔猪没有保护性免疫。外界的病毒、病原体及微生物都会对仔猪构成轻易地威胁。猪(马、牛、羊)不同于人(猿和兔),其母体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胎盘屏障,只能是在出生后,通过吸食初乳获得保护性免疫。且随时间推移,母乳中这种免疫球蛋白会迅速减少,仔猪3周龄时开始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且很慢。

4.1采食量降低

很多情况下断奶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由采食量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所以只有可消化率高的饲料才可用于配合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但也不可过多喂料,否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下痢等胃肠疾病。本文推出断奶后4~5天要限饲,少喂勤添,一昼夜喂6~8次,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且投料量控制在原日粮的70%左右,经4~5天的限饲后再逐渐增加。

4.2饮水不足

实践证明限制进水量会减少3~6周龄仔猪的采食量和生长率,本文推荐每分钟最少应以饮水乳头供应乳猪570ml的饮水,且饮水清洁(冬季应注意水温)。

4.3日粮抗原的过敏反映

过高的日蛋白质进入大肠后,在细菌作用下可发生腐败作用,大肠腐败作用的增加可导致仔猪腹泻。

4.4胃肠菌系的变化

仔猪胃肠道主要菌系是大肠杆菌、麦氏杆菌、链球菌、乳酸菌和拟杆菌。断奶后,胃肠内微生物区系和PH之间相互影响,使胃肠内乳酸杆菌减少,PH升高,致病菌增加,影响仔猪健康。

5.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目标

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断奶后5~7kg体重仔猪生长率主要受饲料采食量制约。5~20kg仔猪采食量充分高时,其瘦肉组织生长率就接近最大值。随着对仔猪消化生理进一步研究,了解到在日粮没有使仔猪腹泻的情况下,可让仔猪自由采食,使其达到较高采食量和较高生长速度,这种日粮就是高营养的。采食量从维持水平增加到维持的两倍时,临界温度下限从27℃降到24℃。断奶仔猪的生长受阻和大量体脂损失有关,维持体重不变时,仔猪1天就要消耗50kg体脂来满足能量需求,损失体重是以相应重量的水分弥补的。假设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料转化率接近1:1,就意味着仔猪1天就消耗200~300克饲料。

5.1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来源

5.2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碳水化合物(CHO)来源

乳清粉和乳糖是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5.3乳清粉

乳清粉含65%~75%乳糖和12%的粗蛋白(以乳糖和乳球蛋白为主),但其含盐分较高,所以注意盐的添加问题。在营养与价格共同考虑和条件下,乳清粉在日粮中一般用量为10%~15%。

5.4乳糖

通常比乳清粉便宜,所以日粮推荐用量:早期隔离断奶仔猪18%~25%,过渡期仔猪15%~20%,第Ⅱ阶段仔猪10%。

6.早期断奶仔猪氨基酸来源

6.1赖氨酸

在选择断奶仔猪蛋白质资源,应考虑其可消化性、氨基酸平衡性、适口性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否丰富。赖氨酸是谷物和豆饼基础日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猪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仔猪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日粮赖氨酸水平提高而提高。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总赖氨酸需要量为1.65~1.8%。其他氨基酸必须保持与赖氨酸的适当比例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

早期断奶仔猪其它氨基酸与赖氨酸比例推荐值:

异亮氨酸:赖氨酸=60:100蛋氨酸:赖氨酸=30:100

苏氨酸:赖氨酸=65:100色氨酸:赖氨酸=17:100

6.2谷氨酸

谷氨酸一般不被人认为猪的必须氨基酸,但是最近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断奶仔猪与哺乳仔猪相比,血浆谷氨酸不能维持血浆水平。而谷氨酸可以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减少早期断奶仔猪的肠萎缩发病率。在奶代品中添加谷氨酸可以增加仔猪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

6.3早期断奶仔猪的蛋白质来源

早期,仔猪复合日粮配置的重点是饲料中乳清粉的水平,并且确定了乳清粉在饲料中的最佳水平为30%。奶业中的副产品都是乳糖和乳蛋白的很好来源,这主要包括奶酪生产的副产品乳清粉和黄油生产的副产品脱脂奶粉。乳清粉经透析后可以产生乳清蛋白。但由于人类食品生产中需要大量的乳清浓缩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在断奶仔猪饲料中的应用很少。

除了乳产品外,一些高消化率的蛋白质也大量应用于断奶仔猪饲料中。有鱼粉,干燥血粉,膨化大豆,菌体蛋白和肉骨粉等。

大豆蛋白产量丰富,价格相对便宜,但其溶解性和消化性较差,人们通过机械、化学和酶解的方法来提高其营养价值。大豆薄片和精致大豆蛋白进行蒸汽膨化深加工后,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比大豆薄片组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膨化加工的过程中的压力和热处理,能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物理结构使其变性,从而提高了其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然而,精致大豆蛋白膨化处理后,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并没有很明显的进一步提高。另外,所有饲喂大豆蛋白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都差于脱脂奶粉组。

6.4早期断奶仔猪的脂肪来源

脂类在仔猪食粮中的添加目的是增加饲粮能量浓度。但有研究表明断奶后第一周添加脂类效果不明显甚至影响生长,因为断奶后胰脏和消化道内胰脂酶活性分别降低30%和60%。

限制脂类的利用,几天后仍会恢复到断奶前的水平。本文建议仔猪日粮中代谢能水平设定在3150~3300大卡/千克,即添加2~5%的油脂。

6.5早期断奶仔猪的矿物质需要

动物组织含约45种矿物元素,依其在动物体内含量多少,分为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其中含量多于0.01%的矿物质称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镁、硫、钠、钾、氯。含量少于0.01%者称为微量元素,与动物营养相关的主要有铁、铜、锰、硒、碘、钴、钼、氟、锡、硅、镍、砷、铬、矾。

7.常量元素

7.1钙和磷

钙和磷是主要构成骨骼和牙齿的结构物质,并对能量代谢及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等具有重要作用。钙是第一限制性矿物元素。猪的钙磷营养受钙磷供给水平及钙磷比,饲粮中VD水平及体重等因素影响。20千克以下的猪钙磷建议量:钙0.72%,总磷0.6%,非植酸磷0.36%。钙总磷比1.2:1,钙非植酸磷比2:1。

适宜的钙磷比对仔猪的生长和骨骼发育死至关重要。过量钙或磷都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降低,高钙磷比降低磷吸收,尤其是磷处于营养需要临界水平时,钙水平过高诱发磷的缺乏。

7.2钠、钾、氯

钠、钾、氯主要参与机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肌肉神经兴奋过程等。研究仔猪饲粮适宜的电解质平衡值,结果表明5~10千克断奶仔猪为225meq/kg(k=0.8%;na=0.09%;cl=0.09)影响仔猪生产性能的主要在电解质平衡值,而不是电解质的绝对水平。

猪缺乏钠、钾、氯,出现异嗜、生长受阻。过多则表现为食盐中毒,伴以神经过敏、蹒跚、剧滑、频尿、稀便、呼吸障碍,甚至死亡等症状。

7.3镁

镁是细胞体液内的主要阳离子,是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及骨骼的组成成分,对维持肌肉和神经兴奋性起作用。镁的添加物主要有氧化镁、碳酸镁和硫酸镁分别为85%、86%~113%、58%~113%。

猪缺镁表现为应激过敏、肌肉卷曲、平衡失调、抽搐等。

8.微量元素

8.1铁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成分,主要参与氧的运转,交换及组织呼吸过程,并对免疫机能产生作用。仔猪出生后3日龄必须补铁,保证一次性注射给100~120毫克铁,即右旋糖酐铁。

猪缺铁多表现为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仔猪虚弱,皮肤苍白,被毛粗糙。饲粮中缺铁过量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引起腹泻、生长慢,饲粮效率低及类似缺磷症状。

8.2铜

最高使用的铜源为硫酸铜,其效价高达100%,但存在易吸潮结块,吸收低等特点。植物性饲料中饼类含铜量(4~10mg/kg),豆科植物(6~12mg/kg)高于禾本科植物(4~10mg/kg)。

铜是许多酶系的活化因子,对骨骼发育,被毛生长、繁殖机能等都必不可少,并且通过T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影响免疫功能。

8.3锰

研究表明,以玉米,豆饼为主的常规饲粮含锰量(14mg/kg)即可满足猪对锰的需要,额外添加锰源被排除体外。锰是骨骼正常生长所必需,是多糖类和糖蛋白合成中许多关键酶的活化剂。

8.4锌

天然植物饲料中锌的生物学效价是豆科高于禾本科,动物性饲粮中锌比植物性饲粮锌有效。通常锌补充剂有硫酸锌、氧体锌等无机锌源。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成分,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还与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素、唾液、味觉素合成释放,以及骨骼发育,角质生长、维生素A利用有关。

8.5碘

植物中含碘量受土壤和环境的影响,一般沿海地区植物富碘,内陆地区植物缺碘。碘源补充剂有碘化钾、碘酸钾、次碘酸钾等。但因碘化钾易升华损失,一般添加剂预混料的碘化钾应用在原用量的基础上多加30%左右,以保证存放2个月以后使用时的有效性。碘主要存在于动物甲状腺,是构成甲状腺素以及其他甲状腺活性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参与基础代谢活动。碘在饲粮中属第二种限制性矿物元素。

8.6钴

钴是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的必须元素,参与造血功能,亦是某些酶的激活因子。由于猪可从粪便中获得VB12,饲料中不必加钴,也未见钴需要量的研究报道。常见钴添加物有醋酸钴、硫酸钴、氯化钴、碳酸钴。

8.7硒

天然植物饲料以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野生植物含硒丰富,多数禾本科牧草含硒贫瘠。植物含硒受土壤PH、气温及降雨量的影响。谷物含硒0.01~0.3mg/kg。饲料添加剂中常用硒补充剂亚硒酸钠,生物效价为100%。

硒遍及机体所有细胞,以及肝、骨、肌肉中含量居多。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具有生物抗氧化功效。硒还有参与辅酶A、辅酶Q的合成,同时也是一种与电子传递有关节的细胞色素成分。在免疫反映中起着一种免疫佐剂作用,并与吞噬细胞杀菌能力相关。

8.8铬

铬的来源有无机铬和有机铬两种,前者难以被吸收,后者较易被吸收。主要有必定羧酸铬,烟酸铬和酵母铬,其中以吡啶羧酸铬研究用最多。铬作为葡萄粮耐受因子的活性成分,与、胰岛素协同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核酸代谢。铬具有抗应激功能。铬与胰岛素协同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核酸代谢。

三、结论

因为仔猪的品种不同:其他地区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差异;仔猪胃肠道的成熟时间;养殖户的饲养成本等综合因素,都影响着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结构,断奶仔猪的最佳饲粮配方,每周都在变化,所以最好的方法应采取阶段饲养方式,把不同的断奶仔猪分为阶段性,这样不但提高了饲养水平还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以达到科学养猪的目的。

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的变化规律,笔者将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保存于室温及4~8℃冰箱条件下,对其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值的测定.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以市售消毒牛奶保存时间最长(4~8℃冰箱中72~96h,室温下36~18h);煮沸牛奶次之(4~8℃冰箱中/18~72h,室温下18~2/1h);鲜牛奶最短(4~8℃冰箱中2/1~36h,室温6~9h)。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及乳制品已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即是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作用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最好体现。同时正是凶为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配比合理,使之成为各种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质。微生物在牛奶及乳制品中生长发育,既有可能改善这些食品的质量,也可造成其腐败变质,甚至可能传播某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牛奶及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尤需注意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及其保藏温度,防止其变质。为了探讨鲜牛奶、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本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鲜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2016年2月20日下午2点挤乳,先挤去前部分的乳汁,采集后部分的乳汁,混匀过滤,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带回实验室。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2煮沸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把刚挤回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3市售消毒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由超市购得某奶牛公司生产的消毒软包装牛奶,其配料为鲜牛奶和白砂糖,经巴氏杀菌法消毒,生产日期为2016年2月20日。带回实验室后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4细菌总数的测定

先将待检的乳样摇匀,用灭菌生理盐水按10倍递增法进行稀释。鲜牛奶选择10-5和10-6两个稀释度,煮沸牛奶选择10-2和10-8两个稀释度,消毒牛奶选择10-2和10-3两个稀释度。各取1mL上述稀释度的乳样于90mm平皿中,每个稀释度作了2个平皿,稀释液移人平皿后,即时将凉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入平皿内约15mL,并轻轻转动使其均匀,待琼脂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h,取出,计算菌落数,并求得两组的平均数,最后换算成活细菌总数(个/m6。

1.5MPN的测定

1.5.1

MPN的测定程序(见图1)

1.5.2培养基的制备

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乳糖发酵管等按常规方法制备。

1.5.3乳样处理

鲜牛奶取10-1、10-2、10-3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取原液、10-1、10-2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

1.5.4结果判定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并依据表内所查得的数值报告每100mL大肠菌群的最可能值。

1.6酸度的测定

通过pH值的高低来反映,摇匀后可直接取样,用pH试纸测定。

1.7试验设计

1.7.1鲜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1~8℃冰箱中,于O、3、6、9、12、18、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2煮沸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4~8℃冰箱中,于O、6、12、18、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3市售消毒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_~8℃冰箱中,于O、12、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2.、结果与分析

2..1鲜牛奶

鲜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1。

国家标准规定:生牛乳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106个,每100mL的MPN≤50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1可见,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6~9h后就变质;而在4~8℃冰箱中,可保存2/1~36h。

2..2煮沸牛奶

煮沸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2。

国家标准规定:煮沸可直接饮用的鲜牛奶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1个,每100mL的MPN≤9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2可见,煮沸牛奶在室温下保存18~24h后就开始变质,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18~72h。2.3市售消毒牛奶

市售消毒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3。

国家标准规定:消毒牛奶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1个,每100mL的MPN≤90个,pH值的正常范围:6.5~6.7。

由表3可见,市售消毒牛奶在室温下可保存36~/18h,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72~96h。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对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等三种不同的奶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市售消毒牛奶无论在室温还是在4~8℃冰箱中,其保存时间均是最长,这与其软包装的特点和要求有关。

新挤出来鲜牛奶一般含菌数较少,但受不同挤乳用具、容器、牛体及牛舍空气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凶此混合乳中细菌数变化很大。本次试验的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挤乳前先用温水刷洗乳房,挤乳桶清洗的干净,牛舍环境较好,故该牛场出售的鲜牛奶污染较小,细菌总数(1×105个/ml.)、MPN3)及pH值均符合国家标准。

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从O~6h这一时期,细菌总数有着较慢的增长。刚挤ILIJ的鲜乳存在细菌抑制物质,在一定时期内细菌数增长慢;而到了9h时,鲜牛奶中的细菌便迅速增殖,细菌总数已超过国家标准,鲜牛奶开始变质。在一定时期内,室温下保存的鲜牛奶的MPN逐渐增大,到了12h时达到了繁殖高峰期(140个/100mL);从18h开始到168h,MPN又慢慢减少;鲜牛奶的酸度,在O~6h内,pH值均≥6.5,属于正常范围,从9h开始,pH值下降,酸度升高,而当pH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慢慢回升,这是凶为在乳的真菌期,乳中酸性环境被中和,乳由酸性变为中性或弱碱性。

煮沸牛奶是把刚挤ILIJ来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而市售消毒牛奶经过了巴氏消毒,热敏感菌被杀死,故细菌总数显著减少,保存期延长。市售消毒奶的MPN-直是小于3个/100mL,这是凶为经过巴氏消毒后,大肠菌群全部死亡。

本试验仅选用了两个不同的保藏温度(室温和4~8℃冰箱)。保存于室温中,温度适宜,有利于各种细菌的繁殖;保存于4~8℃冰箱中,适于室温下繁殖的细菌被抑制或生长缓慢,而嗜冷菌数量又非常少,故鲜奶腐败变质的速度比较缓慢,保存期长于室温。试验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保藏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很大,而保藏前的处理也很重要。延长保存时间,防止牛奶变质,最佳的方法就是先把刚挤回来的鲜牛奶热处理,冉进行消毒杀菌,尽可能减少所含细菌数,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放置于4~8℃冰箱中保藏。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在绵羊同期发情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进一步推进肉羊生产发展,提高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公羊利用效果,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在肉羊杂交改良工作中普遍运用了外源激素处理、人为控制母羊同期发情的技术。2013年以前,全市大部分配种站(点)均运用国产15-甲基前列腺素(PGF2a),对发情母羊进行处理后人工输精配种,但由于前列腺素有溶黄体作用,已怀胎母羊注射后会发生流产,而且同期率和受胎率都不太高。为了加快肉羊杂交改良步伐,提高繁殖率,从2013年开始,在四子王旗南部3个牧区的配种站(点)运用母羊阴道海绵孕酮栓塞+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进行了同期发情配种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对比发现,用孕马血清促性素处理后母羊的同期率、情期受胎率以及双羔率都比用前列腺素(PG)处理有明显提高。
一、同期发情配种时间、方法和结果
从2013年6月21日第一个牧户开始放栓到9月27日最后一个牧户配种结束,乌兰哈达和依可乌素地区共有45户牧户的近9000只母羊进行了同情发情处理和人工授精配种。
同期发情处理方法:随机对牧户进行排序,再按顺序有计划地给羊放置孕酮栓,放栓后第十天拔栓并给每只母羊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25单位,36小时后对所有注射过的母羊全部配种1次,48小时再配种1次。通过对5批次同期发情母羊的试情观察,发现90%以上的母羊发情时间都集中在36~48小时,72小时的发情率达到95%以上。
在同期率理想的前提下,受胎率也比较高。通过对11家牧户的羊群进行调查,发现受胎率在61%~85%之间,且双羔率平均能达到15.5%,最高达52%(见表1)。而据近几年的记录,当地蒙古羊的双羔率均在10%以下。(见表2)
通过以上两表对比分析发现,运用阴道孕酮海绵栓塞+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同期发情率72小时之内能达到95%以上,21天情期不返率为84.1%,情期受胎率为79.2%,双羔率达到了15.5%。()同期率和双羔率明显高于应用PGF2a进行同期发情的效果。
二、结果分析
1.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试验证明: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不仅有促进卵泡发育和超数排卵的作用,还能使蒙古母羊的双羔率显著增加,有效提高了母羊产仔数和繁殖率。
2.影响受胎率的因素分析
①配种月份和返情复配。乌兰哈达和依可乌素地区的母羊受胎率分别为73.4%和82.3%,前者低于后者,这是因为依可乌素地区的返情母羊都参加了返情复配,提高了受胎率,而乌兰哈达的牧户由于急于转场,母羊放弃了第二情期的复配,使受胎率降低。记录同时表明8月配种的母羊受胎较高,平均为80.6%,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期发情配种在以母羊自然发情的季节为最好。情期不返率平均为84.1%,情期受胎率平均为79.2%,这两者的差异是由于第一情期是在激素的刺激下发情的,第二情期乌兰哈达地区的蒙古羊仍未到自然发情的旺季,造成部分母羊没返情。
②母羊的膘情。母羊膘情是影响受胎率的重要因素。依可乌素地区的羊群比乌兰哈达地区的受胎率偏高,这与母羊膘情差异有关,所以在养羊实践中要提倡羔羊早期断奶,使母羊尽快恢复体况。另外,要视母羊体质状况提早补饲草料,达到中上等膘情后再参加配种,效果更好。
③头胎母羊占比。头胎母羊所占比例也是影响受胎率的一个因素。乌兰哈达地区母羊平均受胎率73.4%,这是因为其中两牧户的羊群中头胎母羊占比为30%和20%,其受胎率为61%和65%,从而影响了平均受胎率。
④种公羊的饲养管理。种公羊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精液品质,进而影响受胎率。本次试验中乌兰哈达中心站的公羊是雇人放牧、饲养的,由于饲养员责任心不强,公羊缺少运动,饲料中也缺乏动物蛋白(没补饲鸡蛋),导致精子密度低、活力不强,精液品质较差直接影响了羊群受胎率。
⑤输精时间。母羊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后在36~48小时集中输精,虽省时省力,但也增加了输精母羊的数量和出现对部分母羊的输精时间把握不太准确的问题,这也使受胎率受到影响。
3.注意事项
母羊放栓、拔栓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从而避免母羊阴道炎症的发生;输精时配种员要准确找到羊子宫颈口,不要冒然输入精液;输精时速度不能过快,以免造成精液倒喷而影响受胎率。
(作者联系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家畜改良站邮编:012000)

水蛭的活动规律


水蛭的生活习性,完全反映出它对温度、水质、地理环境及食物的需求和适应特性,实质上是水蛭的生态学特征。水蛭的生态学特征包括栖居地,活动规律、食性等。

(一)水蛭的栖居地

栖居地是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与适应的最直观的综合反应。水蛭对栖居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地理状况等的适应性有其独特之处。

水蛭属软体柄息动物,喜欢在石块较多、池底及池岸较坚硬的水中生活,这些环境有利于吸盘的固着、运动和取食、一般来说,水蛭在岩石底上较多,其次是石子底,有泥沙碎石的泥沙底,而在深水的淤泥中最少。水草或藻类较丰富的水域?水蛭相对较多,这有利于其隐蔽和栖息。水蛭有时也爬上潮湿的岸边活动。

因此,岸边土壤潮湿,草丛丰富将有利水蛭栖息和交配繁殖。在养殖水蛭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环境特点,为其创造适宜生存栖息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二)水蛭的活动规律

水蛭在冬季气温低于1,以下时,在泥土中蛰伏越冬潜伏的深度一般为1525厘米,长江流域浅些,715厘米。34月份出蛰活动、白天常躲藏在水中的石块、杂草之下或水中潮湿的泥土中隐蔽场所,很少在外边活动,夜间则活动频繁,出来觅食。

一般情况下,水蛭多生活在含溶解氧0,7毫克所以上的水域里,低于一定的溶氧度时,水蛭就纷纷钻出水面,爬到岸边土壤草丛中,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在空气闷热,低气压的天气,水中的溶氧量较低,水蛭表现出不安并向水面或岸上移动,所以利用蛭类的这种活动规律可预报天气变化。

(三)水蛭的食性

不同的蛭类其食性不同。在上述三种药用水蛭中,日本医蛭以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为主,吸食,对象有:人、家畜、蛙类、鱼类等。宽体金线蛭、茶色蛭主要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或腐肉,如蚌、田螺,蚯蚓、水生昆虫等,有时也吸食水面或岸边的腐殖质。养殖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选喂合适的食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