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猪采精量和精液品质的变化规律研究报告

猪的汗腺退化,导致其不耐热,加之成年公猪皮肤较厚,散热能力较差,尤其在夏季,我国南方地区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种公猪繁殖性能影响很大,热应激更加严重,具体表现为性欲减退、采精量减少、精子活力下降,死亡精子和异常精子数增加,致使本交或人工授精的母猪受胎率比其他季节有所下降。为了进一步查明我国南方地区大白、长白和杜洛克公猪采精量和精液品质不同月份的变化规律,给今后规模化养猪场和种公猪站确定种公猪的饲养头数以及制定精液生产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特对广西某猪场种公猪站2011~2012年连续两年的采精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资料选择与整理
选取广西某猪场种公猪站2011~2012年的采精记录(包括死精和无精等),分品种分月份计算平均采精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畸形率。公猪均为美系,其中大白80~122头,长白88~109头,杜洛克113~161头。
2.猪舍条件
公猪舍分成两栋,每栋设单体大栏58个,定位栏92个。猪舍为全封闭式,大跨度钢结构屋架,采用液泡粪、机械通风、湿帘降温和高效空气过滤系统,高温天气舍内温度保持在26~28℃。
3.饲养管理
2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2名饲养员负责300头公猪的饲喂、采精、刷拭、栏舍卫生和疫苗注射等工作。①饲喂。一般每天喂料3.5千克/头,日喂2次,饲料按种公猪营养标准配制,在此基础上每头再加2个熟鸭蛋,早、晚各1个。②管理。公猪以定位栏饲养为主,单体大栏饲养为辅,不进行室内、户外运动。每天采精后清理粪便和打扫舍内卫生,每3天刷拭猪体1次。
4.采精
成年公猪每6天采精1次,间隔时间为5天;青年公猪8月龄体重达120千克时每周采精1次,间隔时间为6天。对采集的精液即刻进行品质鉴定,包括称重、测密度、检查精子活力和畸形率,做好记录并输入DPS数据处理软件存档。
5.精液检测方法
①密度检测。采用德国进口的精液密度仪,测量方法:将精液盛装在1000毫升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从中间部位取精液1滴,滴入测试片小孔中,把测试片推入精液密度仪内,1分钟左右即可显示出精子的密度。②活力检测。用200倍的双目显微镜接入电脑显示屏,取1滴精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操作要尽可能快些,否则精子会很快死亡,影响活力的判断。③畸形率检测。取原精液少量,用3%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进行伊红或姬姆萨染色。④注意事项。一是取样要有代表性;二是检测精子活力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应事先放在37℃恒温板上预热,由于温度对精子活力影响较大,温度越高精子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精子运动速度越慢,因此,精液也应在恒温板上预热30~60秒后再观察;三是观察检测精子活力时,()应用盖玻片覆盖载玻片,否则,易污染显微镜的镜头,进而导致每次取样的量不同影响精子活力的评定。
二、研究结果
1.种公站地理位置和气温情况
该种公猪站位于北纬22.47、东经108.59,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少见冰雪。根据气候学上候温划分四季的标准(候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此地无冬季,4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夏季,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为秋、春季,但大多数年份都有短暂的冬季。
2.三品种公猪各月份采精量
图2资料表明:①不同品种公猪相同月份的采精量。1~6月长白公猪采精量均高于大白公猪,其中1月、5月差异显著(P0.05),2月、3月差异极显著(P0.01),4月、6月差异不显著(P0.05);7月、8月、11月大白公猪采精量高于长白公猪,其中只有8月差异极显著(P0.01),7月、11月差异不显著(P0.05);9月、10月和12月长白公猪采精量高于大白公猪,其中只有9月差异显著(P0.05),10月、12月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公猪全年各月采精量均低于大白和长白公猪,其中除1月与大白公猪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长白公猪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外,2~12月与大白公猪和长白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②同一品种不同月份的采精量。三品种均以12月为最高,5月或6月最低。大白公猪除2~6月相邻月之间、7~9月相邻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9月和10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外,其余相邻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长白公猪除2月与3月、7月与8月、11月与12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5月与6月、9月与10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外,其余相邻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公猪1~3月、6月与7月、9月与10月、11月与12月相邻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3~5月、8月和9月相邻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
3.精子密度
图3资料表明:①不同品种相同月份公猪的精子密度。大白公猪最低。与长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长白公猪除5月、6月、8月略高于杜洛克公猪以外,其余各月份均低于杜洛克公猪,其中除4、7两个月杜洛克公猪高于长白公猪,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余月份两者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同一品种相邻月份公猪的精子密度。大白公猪除2月与3月、6月与7月、8月与9月、11月与12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9月和10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外,其他月份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长白公猪除4月和5月、6月和7月、9~11月相邻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外,其他相邻月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杜洛克公猪除9~11月相邻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外,其他月份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

4.精子活力
图4资料表明:1、2月长白公猪精子活力最高,大白公猪次之,杜洛克公猪最低,但三品种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月长白公猪精子活力最高,与杜洛克公猪和大白公猪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4月份长白公猪精子活力最高,与大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大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5月、6月和9~12月均以长白公猪精子活力最高,大白公猪次之,杜洛克公猪最低,长白公猪与大白公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长白公猪和大白公猪均与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7月、8月仍以长白公猪精子活力最高,大白公猪次之,杜洛克公猪最低,三品种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
5.精子畸形率
图5资料表明:①不同品种公猪相同月份的精子畸形率。1~12月大白公猪精子畸形率均最高。1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其中只有长白公猪与大白公猪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白公猪与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其中长白公猪与大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差异均极显著(P0.01),大白公猪与杜洛克公猪差异显著(P0.05);3月、4月、6月、12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其中大白公猪与长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差异均极显著(P0.01),长白公猪和大白公猪均与杜洛克公猪差异不显著(P0.05);5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长白公猪与大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大白公猪和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月,长白公猪次之,杜洛克公猪最低,大白公猪与长白公猪、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长白公猪与杜洛克公猪差异显著(P0.05);8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大白公猪与长白公猪、杜洛克公猪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长白公猪与杜洛克公猪差异显著(P0.05);9月、10月,杜洛克公猪次之,长白公猪最低,三品种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11月,长白公猪次之,杜洛克公猪最低,三品种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同一品种公猪相邻月份精子畸形率。大白公猪精子畸形率在1~3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月和4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月和5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5月、6月、7月完全相同,7~10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0~12月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长白公猪精子畸形率在1月和2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2月和3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月和4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4~11月相邻月份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1月和12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杜洛克公猪精子畸形率在1月和2月相同,2~9月相邻月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9月和10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10月和11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1月和12月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三、讨论
1.大白公猪和长白公猪采精量最低均为5月,杜洛克则是6月,都非当地气温最高的7、8、9三个月,这可能是由于4月中旬开始气温就快速上升,5月就常有33~34℃的高温天气出现,尽管该站采取了防暑降温措施,但舍内温度只能控制在26~28℃,仍然超过公猪最适生存温度(15~18℃),公猪一时难以适应。
2.有报道认为,气温是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气温升高公猪精液品质下降,气温下降时精液品质恢复。本研究中公猪精子活力和畸形率各月份的变化规律与之完全相符,而精子密度则与之有所不同,原因目前尚未查清。
3.在研究的三品种公猪中,长白公猪的精液品质最好,这与广西大学动科院蒋如明的研究结果一致。杜洛克公猪除精子活力稍低于大白公猪外,精子密度和精子畸形率指标均优于大白公猪,与蒋如明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表明最晚引进我国的杜洛克猪经过风土驯化,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温环境已经开始适应。
(作者联系地址:石勇祥农秀艳广西横县良圻农场永新畜牧公司邮编:530317;吴建新刘兴华勇仲根广西柳城县天福种猪场邮编:545200)M.YZ023.Com

相关推荐

公羊冷冻精液技术的研究详情


随着国内羊产业养殖逐渐生产化需求,人工授精技术对提高动物、畜产品质和扩大数量起到积极重要作用,精液冷冻人工授精技术迫切需要应用于生产推广中。公羊冷冻精液的品质显得至关重要,与其相关的很多因素都能对其质量造成影响,其质量好坏对受胎率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公羊的精液冷冻技术。为此,本文简要介绍公羊精液稀释液中的营养成分、稀释方法、冷冻温度等因素对精液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以对公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下面具体来看看:公羊冷冻精液技术的研究详情。

1、稀释液主要成分的影响

1.1糖类

糖在稀释液中具有多种作用可以增加稀释液的渗透压并且作为低温保护剂起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在亲水组织中替代水分子,而这一特性就可以对细胞在经历快速的温度变化过程中起到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另外,糖还可以通过增加稀释液的黏性来改变稀释液的有效性。这样能够防止冰晶的形成而且易于形成玻璃体化。

1.2卵黄

卵黄在稀释液中具备重要作用,具有防止精子冷休克,维持精子活力、保护精子顶体和线粒体膜等功能。Jone等研究证实一般精液稀释液中卵黄的含量范围为15%~20%为宜。

1.3冷冻保护剂

迄今已证实了几种低温保护剂对精子的作用,例如DMS()、乙二醇和甘油等,但是甘油具备对精子最好的保护效果。Bernstein等首次研究发现9.2%浓度的甘油在21℃情况下具备冷冻保存哺乳动物和家禽精液的能力。Ploge等2。深入研究了甘油的抗冷冻效果。Emmens等在79℃情况下成功的进行了绵羊精液冷冻保存。从日前研究现状来看,由于甘油渗透和毒性作用,其浓度不易过高,添加应用最多剂量甘油浓度为6%。

1.4缓冲物质

精液中的精子一直处于运动和代谢中,造成稀释液中的pH值不断升高,一般稀释液的pH值在6.8~7.2之间。为更有利于精子生存,凶此向稀释液中添加缓冲物质。Tris、EDTA和柠檬酸盐等是冻精稀释液应用较多的缓冲物质,主要作用是缓冲精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代谢而使精液的pH值的升高带来不利影响,起到降低pH值的作用。柠檬酸盐是应用最早的缓冲物质。王俊峰研究认为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作为冷冻稀释液在牛的精液冷冻中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Salamon研究发现Tris在绵羊的稀释液中也具有更好的缓冲性和渗透性,并且毒性作用较低。有研究表明,Tris葡萄糖卵黄稀释液冷冻的绵羊精子解冻后的复苏率更高。在Tris稀释液中添加浓度为7.3%的大豆磷脂,解冻后精子顶体的完整性最好。

2、冷冻和解冻操作过程对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2..1精液稀释和冷冻平衡

实验之前根据不同的冷冻方法采取不同的稀释比例,颗粒精液一般采用1:1的比例,而细管精液冷冻一般为1:3。当稀释倍数增加,产羔率就会下降。两次稀释法能够大大降低甘油等冷冻保护剂对精子的毒害作用。稀释以后冉进行降温与平衡。Polge最先在牛的精液冷冻保存中应用了平衡技术。平衡后一般有更好的冷冻结果,温度控制在4~5℃之间。丁瑜等¨研究结果表明,水浴平衡由37℃降温到5℃时,降温速率为每分钟0.21℃,降温平衡到5℃的方法对绵羊冷冻解冻精子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2..2冷冻和解冻

日前普遍公认的精液冷冻保存的原理是在冷冻精液过程中避开冰晶形成的温度区,使精子内外的水分急速降温在60~-250℃的超低温玻璃化温度区下形成玻璃化冻结,加以长期保存。其中初冻温度对解冻后精子的活率起到关键作用。赖彦等通过液氮熏蒸将初冻温度控制在80℃可以使绵羊情期受胎率提高0.9~1.7个百分点。研究学者认为精液的冷冻要选择合适的速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的冷冻速率造成精子细胞内的大量水分不能够渗出,冰晶化形成,造成精子死亡现象的发生;冷冻速率过慢,导致稀释液渗透压和pH的变换,从而影响精子活率。

解冻过程是精液冷冻的逆过程,同样要避免精子冰晶化的形成。不同的解冻条件对羊冷冻精液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梁术奎等研究结果肉用种公羊细管冷冻的精液在/I5~60℃的水浴条件下,精子复苏率达到74%。周占琴等研究维生素B12用于山羊冻精颗粒解冻,效果十分理想。与干解冻和2.9%柠檬酸钠相比,维生素B12解冻的精液不仅活力旺盛,而且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的保存时间延长了2.41~6.35倍。

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续绦期)寄生在各种中间宿主(人和食草动物如牛、羊)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为包囊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绵羊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宜的中间宿主,在中国西部牧区,绵羊包虫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包虫在宿主体内经过了长期适应过程,可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而生存,并且基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绝,具有扰乱或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包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哈萨克绵羊为中间宿主,检测宿主在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后不同时期血清IgE、lgM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实验绵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羊场提供哈萨克绵羊用于包虫病检测;随后对其随访并筛选出6只无包虫病健康哈萨克绵羊用于人工感染包虫虫卵实验,购买并饲养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站实验羊舍。

细粒棘球绦虫:从患细粒棘球蚴病的试验犬体内分离。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试剂:绵羊包虫ELISA诊断试剂盒购自上海邦奕商贸有限公司;绵羊血清抗体(lgE、lgM)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多功能酶标仪(olymps-2700);恒温生化培养箱;SGF-02.500干燥箱;台式高速离心机。

1.3试验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分离:试验前,试验犬用吡奎酮和丙硫苯咪唑驱虫(用10mg,/kg),然后注射地噻米松降低其免疫力,用患细粒棘球蚴病羊的肝脏饲喂试验犬,连续饲喂7天,60天后检测到粪便有细粒棘球绦虫卵排出者为试验犬感染了包虫病。将感染包虫病的试验犬麻醉、宰杀,从犬的小肠前段(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绒毛内分离细粒棘球绦虫,挑出带有成熟孕节的虫体(虫体长3~8mm,一般由3-4个体节组成,最多含有7个体节,头部呈梨形,端部略窄,上具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有两排约28-50个小钩,末端体节为孕卵节片。)显微镜下分离计数。

人工感染:用注射器将成虫孕节直接注射到绵羊食管中,每只约10000~15000枚,用生理盐水反复注射2次,确保孕节不遗留在注射器内。在喂服Oh、6h、8h、loh这4个时间点,颈静脉采集所有羊的外周血,采集后室温静置30min,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20℃保存。参照绵羊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中IgE、IgM的水平。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IgE检测:如表1所示,血清IgE抗体在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过程中,血清IgE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依次升高,但与喂服前(Oh)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

IgM检测:如表2所示,在整个实验感染过程中,血清IgM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与喂服前(Oh)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喂服后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变化。

3、讨论与小结

IgE:重链为£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是种属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Ig,也是血清中含最低的Ig,半衰期约为2.8天,在血清中含量极微,仅占血清19总量的0.003%。但是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含量显著提高。主要由呼吸道和肠道上皮下的浆细胞分泌,有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免疫功能,可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第二次接触蠕虫抗原时,可由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肠痉挛,同时肠壁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抗体渗出,吞噬细胞游出,前往围聚虫体,以加强对蠕虫的抗御作用,从而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报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病人血清中IgE抗体在肠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六钩蚴杀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内试验显示,包虫虫卵从口服感染进入机体经胃、十二指肠肠道孵化为六钩蚴约需2h左右,本研究发现,血清IgE抗体在包虫虫卵感染至6h这段时间,感染后与感染前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可能是现有抗体与抗原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IgE抗体下降。但在喂服8h后IgE抗体开始增高,与杜迎春研究相同。推测喂服8h后可能为六钩蚴穿越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此时虫体移行,虫体不断释放可诱导抗原能强有力的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从而使绵羊血清中IgE抗体分泌增高。

IgM:重链为μ链,IgM分为膜结合型和分泌型:膜结合型IgM为单体IgM,表达位于B细胞表面,构成细胞抗体受体,也是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血清中IgM是五聚体,分子量950KD,约占血清的5%~10%左右,无铰链区,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又称巨球蛋白;l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高15倍以上,抗体结合价和补体激活能力大于IgG,具有高效的抗感染作用,是种属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机体初次免疫应答时产生的抗体IgM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血清中某中病原体特异性IgM水平升高,提示近期发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Pater等在小鼠上报道,Balb/C小鼠(包虫病易感小鼠)在口服多房棘球绦虫虫卵1周后机体血清IgM水平显著下降,直到感染后第8周才开始上升。本研究发现,血清IgM抗体在整个感染过程中,喂服包虫虫卵后IgM抗体与喂服前相比极显著升高(PO.01),这与张文宝和杜迎春等报道的棘球蚴感染早期就可检测到IgM的结果一致,在喂服后的6h、8h、10h这3个时间段抗体浓度无显著变化。推测哈萨克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蚴后其自身分泌的相对较高的IgM抗体在虫体的早期感染中可能发挥了免疫防御作用。

本实验对哈萨克绵羊人工喂服包虫虫卵后的血清IgE、IgM浓度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哈萨克绵羊喂服包虫后的血清IgE、IgM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萨克绵羊在人工口服包虫虫卵10h内血清IgM抗体升高,血清IgE抗体下降,可为临床上诊断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肉种鸡采精与输精技术


随着肉鸡饲养业不断发展,一些种鸡场已经采取笼养肉用种鸡的方式。肉用种鸡采取笼养后,公母分开,不能自然交配时,人工授精就成为生产肉种蛋鸡的途径。

采精技术

采精时最好2人配合进行,1人保定公鸡,1人采精。保定者从笼中抓出公鸡,左右两手握住公鸡大腿根部,鸡头朝后,身体保持平衡,两腿自然分开,紧贴身体右侧(如果采精者用右手按摩,也可贴身体左侧)。采精者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夹着集精杯,杯口朝外,掌心紧贴公鸡耻骨下缘的腹部,做腹部抖动的准备,左手放于公鸡的腰背部向后至尾根按摩数次,当泄殖腔外翻或呈交尾动作时,左手立即离开背部,用大拇指与食指轻轻挤压泄殖腔外缘,肛门外翻即有精液排出。与此同时,用药棉将泄殖腔处的粪便和尿酸盐等污物擦去,夹着集精杯的右手迅速反转为手心朝上,集精杯放于泄殖腔下边,协同左手将精液收集到集精杯中。公鸡随个体不同其性反射的速度也不同。在实践中,应注意观察不同鸡的射精规律,力争采出最多精液。公鸡要轮回使用,不能使用过度,也不能长时间不用,如果是因精液品质不好而不用,则应尽早淘汰。

输精技术

输精也多为2人合作,1人翻肛,1人输精,但最好3人合作,2人翻肛,1人输精,工作效率最高。翻肛者一般是右手从鸡笼中抓住鸡的两腿至笼口,左手(或右手)拇指和其他4指跨于泄殖腔柔软部分,用巧劲向腹部施压,泄殖腔即可翻开,输卵管口也随即翻出,即可开始输精。输精的同时,要解除对腹部的压力,这样有利于精液流向输卵管。用吸管输精时,输精管前端的空气应排出,输精器插入阴道深度2厘米左右。输精量一般为原精液0.025毫升/羽,其中有效精子数不低于5000万个~7000万个。初次输精剂量应加倍,或连续2天输精。输精量太少,精子数不足,会影响受精率;输精量太多,不仅浪费精液,还会降低种鸡利用率。输精时间一般安排在绝大部分母鸡产蛋后,下午2时以后进行。输精间隔为4天~5天。收集种蛋的时间一般在第二次输精后的第二天,若在首次输精后的第二天收集种蛋,则这些种蛋的受精率不高。

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的变化规律,笔者将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保存于室温及4~8℃冰箱条件下,对其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值的测定.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奶的保藏温度与细菌变化规律的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以市售消毒牛奶保存时间最长(4~8℃冰箱中72~96h,室温下36~18h);煮沸牛奶次之(4~8℃冰箱中/18~72h,室温下18~2/1h);鲜牛奶最短(4~8℃冰箱中2/1~36h,室温6~9h)。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及乳制品已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即是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作用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最好体现。同时正是凶为牛奶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配比合理,使之成为各种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质。微生物在牛奶及乳制品中生长发育,既有可能改善这些食品的质量,也可造成其腐败变质,甚至可能传播某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牛奶及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尤需注意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及其保藏温度,防止其变质。为了探讨鲜牛奶、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值(MPN)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本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鲜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2016年2月20日下午2点挤乳,先挤去前部分的乳汁,采集后部分的乳汁,混匀过滤,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带回实验室。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2煮沸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把刚挤回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3市售消毒牛奶的采集与处理

由超市购得某奶牛公司生产的消毒软包装牛奶,其配料为鲜牛奶和白砂糖,经巴氏杀菌法消毒,生产日期为2016年2月20日。带回实验室后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分别置于4~8℃冰箱中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待检。

1.4细菌总数的测定

先将待检的乳样摇匀,用灭菌生理盐水按10倍递增法进行稀释。鲜牛奶选择10-5和10-6两个稀释度,煮沸牛奶选择10-2和10-8两个稀释度,消毒牛奶选择10-2和10-3两个稀释度。各取1mL上述稀释度的乳样于90mm平皿中,每个稀释度作了2个平皿,稀释液移人平皿后,即时将凉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入平皿内约15mL,并轻轻转动使其均匀,待琼脂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h,取出,计算菌落数,并求得两组的平均数,最后换算成活细菌总数(个/m6。

1.5MPN的测定

1.5.1

MPN的测定程序(见图1)

1.5.2培养基的制备

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乳糖发酵管等按常规方法制备。

1.5.3乳样处理

鲜牛奶取10-1、10-2、10-3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煮沸牛奶及市售消毒牛奶取原液、10-1、10-2三个稀释度进行MPN试验。

1.5.4结果判定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并依据表内所查得的数值报告每100mL大肠菌群的最可能值。

1.6酸度的测定

通过pH值的高低来反映,摇匀后可直接取样,用pH试纸测定。

1.7试验设计

1.7.1鲜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1~8℃冰箱中,于O、3、6、9、12、18、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2煮沸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4~8℃冰箱中,于O、6、12、18、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1.7.3市售消毒牛奶

将其保存于室温和_~8℃冰箱中,于O、12、24、36、48、72、96、120、168h等时间点测定细菌总数、MPN和pH值。

2.、结果与分析

2..1鲜牛奶

鲜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1。

国家标准规定:生牛乳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106个,每100mL的MPN≤50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1可见,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6~9h后就变质;而在4~8℃冰箱中,可保存2/1~36h。

2..2煮沸牛奶

煮沸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2。

国家标准规定:煮沸可直接饮用的鲜牛奶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1个,每100mL的MPN≤90个,pH值的正常范围是6.5~6.7。

由表2可见,煮沸牛奶在室温下保存18~24h后就开始变质,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18~72h。2.3市售消毒牛奶

市售消毒牛奶的细菌总数、MPN及酸度测定结果详见表3。

国家标准规定:消毒牛奶中每毫升的细菌总数≤3×101个,每100mL的MPN≤90个,pH值的正常范围:6.5~6.7。

由表3可见,市售消毒牛奶在室温下可保存36~/18h,而在4~8℃冰箱中则可保存72~96h。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对鲜牛奶、煮沸牛奶和市售消毒牛奶等三种不同的奶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市售消毒牛奶无论在室温还是在4~8℃冰箱中,其保存时间均是最长,这与其软包装的特点和要求有关。

新挤出来鲜牛奶一般含菌数较少,但受不同挤乳用具、容器、牛体及牛舍空气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凶此混合乳中细菌数变化很大。本次试验的鲜牛奶来源于动物科学系基地的牛场,挤乳前先用温水刷洗乳房,挤乳桶清洗的干净,牛舍环境较好,故该牛场出售的鲜牛奶污染较小,细菌总数(1×105个/ml.)、MPN3)及pH值均符合国家标准。

鲜牛奶在室温下保存,从O~6h这一时期,细菌总数有着较慢的增长。刚挤ILIJ的鲜乳存在细菌抑制物质,在一定时期内细菌数增长慢;而到了9h时,鲜牛奶中的细菌便迅速增殖,细菌总数已超过国家标准,鲜牛奶开始变质。在一定时期内,室温下保存的鲜牛奶的MPN逐渐增大,到了12h时达到了繁殖高峰期(140个/100mL);从18h开始到168h,MPN又慢慢减少;鲜牛奶的酸度,在O~6h内,pH值均≥6.5,属于正常范围,从9h开始,pH值下降,酸度升高,而当pH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慢慢回升,这是凶为在乳的真菌期,乳中酸性环境被中和,乳由酸性变为中性或弱碱性。

煮沸牛奶是把刚挤ILIJ来的鲜牛奶加热到沸腾,而市售消毒牛奶经过了巴氏消毒,热敏感菌被杀死,故细菌总数显著减少,保存期延长。市售消毒奶的MPN-直是小于3个/100mL,这是凶为经过巴氏消毒后,大肠菌群全部死亡。

本试验仅选用了两个不同的保藏温度(室温和4~8℃冰箱)。保存于室温中,温度适宜,有利于各种细菌的繁殖;保存于4~8℃冰箱中,适于室温下繁殖的细菌被抑制或生长缓慢,而嗜冷菌数量又非常少,故鲜奶腐败变质的速度比较缓慢,保存期长于室温。试验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保藏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很大,而保藏前的处理也很重要。延长保存时间,防止牛奶变质,最佳的方法就是先把刚挤回来的鲜牛奶热处理,冉进行消毒杀菌,尽可能减少所含细菌数,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放置于4~8℃冰箱中保藏。

公猪死精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正在养猪配种实践中,不论是进行人工授精或者是自然本交,常常会发生种公猪死精症或无精症,从而导致受配母猪屡配不孕,不能按计划配种繁殖。这不仅增加了种公猪和受配母猪的饲养成本,而且整个猪群的繁殖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公猪死精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养猪生产中,公猪的饲养管理非常的重要,在饲养种公猪时不但要考虑到种公猪的品种特性、生产性能,还要考虑到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因为种公猪精液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种猪死精增多的现象极为常见,这会给生猪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种公猪死精增多的原因较多,在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引起死精的原因,并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工作,以提高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从而提高精液的品质。

1、原因分析

1)使用因素死精常见于长期闲置不用的公猪,第一次采得的精液中大量精子老化死亡。生产公猪应合理安排使用,若长期闲置不用,必须在恢复公猪使用前2周开始采精检测。
2)营养因素长期营养缺乏的公猪精液中死精较多,任何药物治疗都难收到良好效果,改善营养状况是使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若精子的死亡是大面积的.在全场公猪中所占比例较大,则就应当考虑饲料问题,如饲料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矿物质锌、硒、锰等的含量是否满足营养需要。在提供充足合理营养的前提下,可用如下方剂治疗:淫羊藿10g,肉苁蓉l5g,山药20g,枸杞12g,龟版20g,巴戟天l2g,菟丝子l5g。水煎去渣,取汁拌料,每日l剂,分早、晚喂服.
3)有害物质影响射精和采精过程中混有尿液或其它有害物质(如消毒剂)会造成精子突然全部死亡。所以,采精过程不但要求无菌操作,而且更要注意不要混入任何异物。
4)疾病因素睾丸、附睾、副性腺发生炎症时,精液酸性物质增加,使精液的pH值由平时适于精子存活的偏碱性的6.8~7.6,下降至精子最低存活要求的6~6.5以下,导致精子死亡;另外,炎症时,有时因为精液内存在大量红细腹、白细胞或脓汁,粘稠度会显著增加.有时因为炎性分泌物大量增加使精液稀薄。也会造成精子死亡。在精子发生异常变化的同时,伴有阴囊肿大或睾丸萎缩。炎症的发生常由创伤、传染病(布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乙脑、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病等)引起。应采取隔离对因治疗,杀菌消炎、消除病因。
5)应激因素严重应激,如持续高温高湿,阴囊温度调节失控、发热性疾病引起的高烧、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注射疫苗或驱虫及饲喂霉变饲料等因素都能引起精子突然死亡。

2、预防措施

加强种公猪的营养。提高科学合理的日粮,保证充足的营养。公猪只有摄取到充足的营养,才可生产出高质量的精液。精子的形成主要原料为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要合理搭配种公猪的日粮,提供优质的蛋白质,日粮中粗蛋的含量不能低于14%,另外,还要注意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量。在养殖过程中要饲喂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如胡萝卜、南瓜、青草等,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合理的使用种公猪。要根据种公猪的年龄和体况来安排配种与采精的频率,避免出现使用过度或者长期闲置的现象发生。一般1~2岁的青年公猪,要求每周配种或采精2~3次,壮年公猪每天1~2次,但是要间隔8~10h,并且要求连续使用4~6天后,休息1天。夏季要选择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段配种,冬季则选择在较为暖和的中午配种。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4年,对于不宜留为种用的种公猪要及时淘汰。

做好配种工作,减少配种时发生应激,因此不可粗暴的对待公猪,尤其是青年公猪,在配种或者采精时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并要注意规范操作,如果包皮内有积尿,要先将其挤出后再配种或采精,以防止尿液或者消毒药剂混入精液。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应激。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舍内的温度,给种公猪饮用清凉的饮水,并调整日粮的配方,从多方面入手减少应激的发生,可以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等来预防或者缓解热应激。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都要驱赶种公猪运动1~2次,每次保持1h左右,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精液的品质。在对猪群进行药物保健时,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饲喂时要注意饲料的品质,不可饲喂种公猪发生霉变的饲料。免疫接种或驱虫时要避开配种期或采精高峰期。

牙鲆营养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牙鲆属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属,是鲽形目中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我国仅有牙鲆一种,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产量较多,由于其肉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张辉等,1998;李爱杰等,2001;魏万全等,2001),成为海产鱼类中重要的捕捞对象。与此同时,诸多不利因素如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另外,牙鲆营养特别是仔稚鱼的营养与饲料问题较突出,高效优质的人工配合饵料还没有开发出来,很多养殖单位育苗时不得不依靠进口饲料。我们将牙鲆对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需要量进行的调查介绍如下,为牙鲆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1 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量

1.1 蛋白质 蛋白质不仅为牙鲆生长所必需,而且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对保证其能量供应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张辉等,1998)。牙鲆属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其他鱼类高(王吉桥等,2000)。李爱杰等(2001)发现,当牙鲆幼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2.78%时,鱼体增重率最高,而在蛋白质含量为57.35%时,增重率明显下降。菊池弘太郎用白鱼粉和小麦粉作为饵料蛋白源饲养牙鲆,结果发现,增重率和饵料系数在任何发育阶段都随饵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此可见,牙鲆饲料蛋白质的需要量应为48%~58%。 由于牙鲆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很高,饲料中白鱼粉用量很大,饲料成本较高,所以从成本和经济角度考虑,寻找合适的替代蛋白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北洋鱼粉和乌贼分别作为饵料蛋白源时,鱼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比最高,大豆次之,羽毛粉和卵蛋白粉最差(菊池弘太郎,1993;Kikuchik,1994)。Yamamoto用麦芽蛋白粉(MPE)代替鱼粉蛋白源投喂牙鲆幼鱼,结果发现,麦芽蛋白粉为10.4%的饵料与对照组的增重、饲料利用率差别不大,麦芽蛋白粉含量再增加,上述参数变化明显。Kikuchi用羽毛粉作蛋白源,当含量在12%时,牙鲆体重、蛋白质利用率均略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较低。

1.2 氨基酸 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适宜比例能反映饲料及其蛋白质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必需氨基酸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但蛋白质含量相同的饲料,由于蛋白源不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可能差异很大。因此,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适宜含量和比例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要比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更加重要(刘焕亮,2002)。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在1991~1996年将天然牙鲆和人工养殖牙鲆肌肉中的游离氨基酸作了比较,结果有很大差别,天然牙鲆肌肉中牛磺酸的含量比人工苗种明显高,而人工苗种中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天然牙鲆高,经研究表明肌肉中氨基酸组成不同是因饵料质量不同引起的。

2 脂肪和脂肪酸需要量

2.1 脂肪 脂肪是一种容易利用的能量形式,不仅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饲料适口性,同时也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介质。山本修报道,牙鲆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稚鱼期7%,育成期10%~13%,出池前14%。

2.2 脂肪酸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海水仔、稚、幼鱼的必需脂肪酸。仔、稚鱼自身不能合成这些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饵料中摄取。饵料中n-3HUFA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的生长和成活,其中以二十六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如果必需脂肪酸不足或比例不合适会引起各种疾病(Yamamoto等,1992;Miki等,1990)。牙鲆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为18-35 g/kg饲料(hquierdo等,1992)。许多研究表明,缺乏n-3HUFA或缺少EPA和DHA二者之一的饲料都有可能导致鱼体生长缓慢、食欲不振、死亡率高。在饵料中添加DHA可以改善鱼类生长、存活(Sargent等,1999)。张显娟的试验研究表明,投喂不含EPA和DHA的饲料,牙鲆鱼体极为瘦弱,添加0.5%EPA、1.5%DHA组生长最好,增重率为119.67%,其次是EPA 0.5%、DHAl。0%组增重率为113.31%。鱼体快速生长时,常表现出鱼体总脂含量的增加和水分含量的下降,在投喂不含EPA和DHA的饲料1周后,鱼体水分由80.12%升至84.72%,脂肪含量由20.36%降至15.73%,表明牙鲆对饲料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极为敏感。Izquierdo等在饵料中添加3%-5%HUFA,结果牙鲆生长良好,若在饲料中添加6%~9%HUFA则无明显效果。 目前主要采用活饵料和配制人工饲料两种方式给鱼提供必需脂肪酸。刚开口摄食的海水鱼苗消化系统不完善,不能合成各种消化酶,必须依靠强化活饵料(轮虫和卤虫等),利用活饵体内的消化酶来消化食物并提供必需脂肪酸。强化活饵料的实质是利用活饵身体携带、活饵消化道内充塞和体内合成与转化等方式来提供必需脂肪酸(王吉桥等,2001)。用球形等鞭金藻强化的轮虫喂欧洲的一种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生长快,成活率高,体色正常率高(Baker等,1998)。Izquierdo报道,投喂n-3HUFA含量3.5%-4%的卤虫,仔鱼的全长和体重明显增加,另外在仔鱼的中性和极性脂肪中发现不少22: 5n-3,它在牙鲆仔鱼的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用富含n-3HUFA的油脂强化活饵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强化剂在充气条件下极易氧化,通常采用添加天然或(和)人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乙氧基喹啉和丁化羟基苯甲酸等)的方法来延长强化时间(Mcevoy等,1995)。鱼类对n-3HUFA的需要量越高,强化过程中抗氧化剂的添加量就越高。卵磷脂既是天然乳化剂,又是抗氧化剂,在富含22:6n-3的鱼油中添加10%卵磷脂,就无需添加其他抗氧化剂。鱼卵卵磷脂优于大豆卵磷脂,对体重7.84g的牙鲆的喂养试验表明,大豆卵磷脂的营养价值比油菜籽卵磷脂和鸡蛋卵磷脂高。

3 维生素需要量

维生素为鱼的生长和健康所必需,对鱼体内新陈代谢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鱼的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缺乏时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山本刚史报道,用维生素强化的轮虫投喂牙鲆,对变态的白化现象有一定抑制作用。三木教力报道,每升轮虫培养水中投入维生素A、D、E分别为15、0.625和20mg/L时,白仔的防除效果比较明显。 维生素A、D、K对牙鲆的体长、体重增长有影响,牙鲆维生素A、D的适宜量为8780、2480 IU/kg,维生素K为11.7mg/kg饲料。当维生素E含量为186mg/kg饲料时,对防除牙鲆无眼侧出现的体色异常(黑化)是有效的。在牙鲆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其增重率有明显提高,适宜需要量为1.91 mg/kg饲料。添加不同剂量的叶酸虽对其增重影响不大,但有一定影响,其适宜量为1.91mg/kg饲料(张道波,1999)。在饲喂牙鲆幼体时,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为400 mg/kg饲料时,牙鲆成活率有一定提高,其增重也有显著提高;而对于牙鲆成鱼的体重增长率、维生素C在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观察,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应为600-800mg/kg饲料,该水平未考虑牙鲆所处的恶劣环境条件以及疾病等负面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维生素C的需要量可能会大大增加。对于容易溶失的维生素B3,中国农科院研究出了水不溶性的维生素B3,试验表明,水溶性的维生素B3适宜添加量为60mg/kg饲料,而使用水不溶性的维生素B,饲喂牙鲆,其适宜添加量为45mg/kg饲料(张道波,1999、2001)。

4 碳水化合物和激素需要量

4.1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不仅是一种能源物质,可节约蛋白源,也是饲料中的粘合剂。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不高,一般不会高于饵料30%(刘焕亮,2002)。李爱杰研究表明,当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为15.80%、脂肪8.78%时,牙鲆幼鱼的增重率最高。

4.2 激素 甲状腺激素在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有着重要作用,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变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张臻字等,1999)。Inui和Miwa等(1985)发现,牙鲆仔鱼向稚鱼变态的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有骤然升高的现象,而变态后又恢复较低水平。许多试验表明,外源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浸泡处理能影响仔鱼的发育。外源性生长素(GH)对鱼类可明显促进其快速生长。

5 矿物质元素需要量

李爱杰研究发现,幼鱼饲料中铁元素的适宜添加量为50mg/kg饲料,低于50mg/kg饲料时鱼体增重不明显,高于50mg/kg饲料时鱼体生长缓慢,而且牙鲆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到抑制。因此,为了保持鱼的正常生长,提高鱼体防御机能,同时预防饲料中其他成分对铁吸收和利用的不利影响,在牙鲆幼鱼饲料添加适量的铁是必需的,添加量以50mg/kg饲料为宜,饲料中铁的总含量应在373mg/kg饲料左右。以鱼粉为基础的试验饲料中如果不添加锌,鱼体增重率、肝脏锌含量、肠粘膜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低,当添加锌0~80mg/kg,这些指标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为了达到较大生长率和保持鱼体组织中正常锌水平及酶活性,牙鲆实用饲料中锌添加量应大于80mg/kg,锌的总含量应在119.2 mg/kg以上(魏万全等,1998、1999)。铜元素对于鱼体增重影响不大,但是在其含量为1.5-3.0mg/kg时,牙鲆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牙鲆幼鱼实用饲料中铜总量为5.6 mg/kg左右为宜。锰元素对于牙鲆生长也是必需的,当添加量为10 mg/kg时增重最快,增重率达159.4%,但添加30 mg/kg时增重率反而下降。对于钴元素,添加量为0.8mg/kg时幼鱼增重率最高。硒元素在0.4 mg/kg时鱼体重明显增加,但在0.8 mg/kg时鱼体重急速下降至最低点(魏万全等,1998、2001)。 综上所述,牙鲆幼鱼饲料中各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铁50、锌80、锰10~20、铜1.5~3.0、钴0.8、硒0.4mg/kg。 6 结语 今后,牙鲆营养学研究的重点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除了研究牙鲆生长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量外,还要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配比关系,以求营养物质作用达到最佳水平。

2)加强碳水化合物、激素和微量元素对牙鲆生长影响的研究。

3)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环境条件的影响,营养物质过剩产生的各种连锁反应。

4)微营养与免疫(抗病性)、激素(抗应激性)、环境(适应和污染)同水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绵羊精液稀释保存和运输技术


一、种公羊的准备

1.采精种公羊的生产性能要好,后裔品质优良、符合种公羊的优秀个体。

2.选出的种公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常年保持良好的体状。

3.夏季,主要利用早晚进行放牧,中午炎热天气下在阴凉处休息,提高精液品质。(据报导,增加光照持续时间,则减低精液的受精率)

4.在配种期内,根据种公羊的体状,让种公羊每六天左右休息一天。

5.采精时,成年羊每天采精23次,幼龄种公羊每天采精12次。采精前后的时间要相隔46分钟。连续采精时将两次精液混合在一起使用。(据报道第一次采精的质和量比第二次采精的良好)

二、精液的采取和检查

1.假阴道和集精杯严格消毒。假阴道温度严格控制在39℃42℃,不能过高。

2.对种公羊精液必须要定期作密度和抗力测定,并根据精子的密度和抗力指数来确定精液的稀释倍数。

三、绵阳精液稀释配方和配制

配制稀释的用具:20毫升的吸管、表玻皿、100毫升量筒、60毫升瓶子、输精器、2毫升注射器、玻璃棒等,都必须消毒严格,配制稀释液的药物要纯洁,称量准确。

1.生理盐水稀释液

蒸馏水100毫升,氯化钠0.850.9克。

取氯化钠0.850.9克,过滤后使用。

2.柠檬酸钠葡萄糖卵黄

蒸馏水100毫升、柠檬酸钠2.8克、葡萄糖0.8克、卵黄20毫升、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

取2.8柠檬酸钠,0.8克葡萄糖,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水浴煮沸消毒20分钟,凉温。同时,将鲜蛋用酒精棉擦拭外壳后过滤蛋清(过滤时蛋清不能混入蛋黄中),然后将用20毫升吸管插入卵黄内吸取卵黄16毫升,待柠檬酸钠和葡萄糖溶液温度降至30~35℃时,将卵黄注入液中,搅匀,最后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

3.牛奶稀释液

鲜奶100毫升,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

取鲜奶用纱布过滤,煮沸消毒2~5分钟,经冷却至30℃左右后再次过滤,除去浮在表面的奶皮(因牛奶中含脂肪过多),取消毒过滤后的牛奶100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

上述几种稀释液,必须现配先用。稀释液配制成后,放入30℃左右的煮锅内保温。精液稀释操作的温度以30℃左右为宜,做到稀释液温度与精液温度相同。

四、精液的保存和运输

1.精液的保存

1.1低温保存(03℃)时,一般在保温瓶底部填装碎冰,盖紧瓶盖待用。

1.2常温(1418℃)保存时,先用18℃的温水将广口保温瓶和插试管用的聚笨乙烯泡沫塑料插座进行预温,然后将装有精液的试管插入座中,盖些纱布(起保温和固定作用),装入保温瓶内,再将已经填好的精液运送卡片放进保温瓶内,盖紧保温瓶,在瓶盖上标明接收点名称,即可送出。

1.3精液低温保存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4小时,每批保存精液在运送前对其活力进行抽检,凡活力低于0.6不能发出。检查活力时,应在3840℃保温箱中进行。

2.精液的运输

2.1精液的运送,根据当地条件和距离远近,用步行、骑马、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等方式直接运送到输精点。

2.2收到精液后在3840℃的保温箱中对精子活力进行镜检。凡精子活力低于0.5的,不能用于输精。

2.3镜检合格的精液,每只母羊输精量为0.1毫升。

2.4输精结束后,应当天将保温瓶连同已填写好运送卡片一并送回采精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9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