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的小池集约化单养

1.养殖池要求与主养加州鲈鱼池塘要求基本相同,但面 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0-100m为宜,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但 池底以土质为好,也可利用闲置的养鳗池或其它水池。进、排水口要相对而设,以有利于水体交换,也要加设防逃及增氧设备。若放养的鱼苗较小,还应在池面加设鱼网,防止鸟害。

2.苗种放养放养密度视管理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管理水平高、条件设备较好,每平方米放养量可增加到50-60尾。同池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健壮、活泼、无伤无病。鱼种下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可用3% -4%的食盐水或每100kg水加1.5 g漂白粉浸浴,防止外来病菌带入养殖池。

3.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主养的饲养管理进行。

相关推荐

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并逐步由家庭饲养向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掌握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对疫病诊断、防治工作有极大的便利。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随着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发展,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生产规模扩大,仔猪、育肥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渠道增多,长途贩运等给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种类较多,新病较多,混合感染较多,疫情十分复杂,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猪的易感性增高,新病不断出现

由于目前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刚刚起步,规模越来越大、密度很高,但养猪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管理不善、卫生防疫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猪场及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各种应激、不良因素增多,使得猪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随着对外引种的增多,猪的易感性增高、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加之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滞后,把一些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新病引种进入我国,在猪群中发生,并随着猪只流动在国内传播。

2、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和猪体免疫力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等,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变;从周期性流行转向频繁的大流行。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或由于猪瘟弱毒苗应用中免疫程序错误而导致温和型猪瘟出现。口蹄疫的大流行存在着周期性,每个周期大约是10年,但从1999年至今,口蹄疫全世界的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从每5年到每3年大流行1次;又从每3年到每年流行1次,甚至1年流行多次,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流行规律相对无序,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疫病增多

在猪群中繁殖障碍性疫病过去很少,布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疫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该病又有所抬头。不但如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不少猪场频频出现,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的比例逐天增多,流行最严重的猪场,一头母猪每年产两胎,只有2~5个活仔,种猪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密度加大、圈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系统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机。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流感等呼吸系统疫病,在各日龄的猪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增高,危害严重。

4、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多种传染原的存在,加之猪群易感性增强,导致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例如临床上常见的保育猪高热呼吸综合征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猪喘气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和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伪狂犬和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伪狂犬病、应激综合征、流感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都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损伤元气。

6、结语

上述猪病流行特点显示,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应该特别注重猪的福利,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行各生长阶段的保健,提高猪的体质,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这样才能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伯利亚鲟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一、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的场地宜选择在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利用鳗鱼养殖场进行适当改造。池塘应根据需求设计为三种类型:1.鱼苗培育池。面积为5平方米-15平方米、池深60厘米。2.鱼种培育池。面积8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深80厘米。3.商品鱼养殖池。面积为150平方米-300平方米、池深1米。上述三种的池底都要求光滑,同时,要配备增氧设施。另外,池上方要设遮荫设备。

二、仔鱼的培育

1.仔鱼的暂养。
仔鱼经长途空运后,应在放进暂养池前,进行温度和水环境的缓冲适应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种苗的质量。刚孵出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其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所以,要注意遮荫和控制好水的流速、流量。水深应掌握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在每平方米3000尾-5000尾之间;

2.仔鱼的养殖。
仔鱼适应了环境,待其有近一半数量进入底栖生活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的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投喂量以半小时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次数每日可安排4次-6次。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铒、勤投饵,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溶解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此后还要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0尾-2000尾,并将水深增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3.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饲。
仔鱼经25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长到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再适当分疏,反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水面600尾-1000尾。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饲料驯化,配合饲料可自制或在鳗鱼粉中再添加一些物质。由于鲟鱼的口裂在下又喜底栖生活,要把饵料加工成沉性的湿颗粒,其颗粒大小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而定。转料后可逐渐改为每日投喂4次,经10天-15天便可完成驯食。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否则易出现肠道发炎直至胀气病症,影响饲料转化和苗木的生长速度。此时仍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

三、幼鱼增育

经过15天的驯饲培育后,鱼体规格大部分在8厘米以上。鱼体已具备了成鱼形态,可移入鱼种培育池中养殖。移入时要选规格较整齐且体格强壮的。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尾-100尾,水位约60厘米。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4次。采用静水式培育,池中设水车式增氧机。经过约2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在90%以上,鱼体大部分全长35厘米、体重150克以上。

四、成鱼养殖

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养殖密度应逐渐调为每平方米水面10尾-15尾,并加深水位到80厘米,投喂次数可逐渐减为每日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做好日常的排污和换水工作。经10个月-12个月,有85%以上鱼体规格的尾重超过0.75千克。

五、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能力强、较少发病。但在幼苗培育阶段会出现爱德华氏病、肝病、胃肠炎及部分寄生虫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蚯蚓的消毒、鱼体的消毒并内服部分抗菌药,同时应加强日常的清饵、排污和换水等。

甲鱼集约化养殖成功五要素



(一)放养健康鳖苗
目前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鳖苗、台湾鳖苗、泰国鳖苗、杂交苗等。实践证明,中华鳖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鳖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苗种应就近采购,这样才容易适应当地养殖。
甲鱼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1、用2.5%的食盐浸泡8—15分钟可杀死体表寄生虫。
2、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1:1)的溶液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3、用20—30ppm的呋喃唑酮混合15—20ppm的红霉素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甲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甲鱼更容易发病。室外大塘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甲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虽杂,但对动物性营养物的需求却较高。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与在人工集约化精养条件下对饲料营养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当前甲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将会得不偿失。甲鱼因在人工精养下快速生长,内脏功能负荷较大,在饲养过程中,应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现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大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四)实行科学管理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这时干扰少,饵料又不易变质,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ppm,漂白粉2—3ppm,强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鳙鱼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五)完善防病体系
1、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内容。
2、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同时尽量避免引入外地苗特别是进口苗,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既使引入,也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
4、搞好日常卫生管理,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切断病原体的入侵途径,同时根据甲鱼病害的发生季节和特点,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投喂具有健胃促长、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和一些营养性补充剂。在发病的高峰期再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并适当延长药饵投喂时间。甲鱼因其本身的生命力、抗病力都很强,一旦表现出发病时就已表明发病个体已有一定数量,甲鱼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因此,定期防病,及时治疗,是甲鱼养殖成功的必要手段。

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


美国青蛙集约化驯养的效益是普通养殖方法的5-6倍;但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关键是耍驯化其摄食死饵。利用美蛙具有摄食活饵天性的条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驯化其摄食死饵。美蛙集约化高效驯养的技术要点是:

一、适当的密度。驯化美蛙摄食死饵,必须在适宜的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显现效果。初期投放体互20克幼蛙,为每平方米 180-200只;个体长到孙克时,每平方米100-120只;长到150 克时.每平方米50-60只;长到 250克以上时,每平方米30-40 克。

二、适口的饵料。集约化养殖美蛙,根据试验,采用定时、定位、定盘、定人的方法,使群集于高密度环境中的美蛙,别无选择地接受人工投饲。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而只受饵料适口性的制约。20克以上的美蛙适口饵料比较易得,故驯化美蛙应以20克以上的幼蛙为宜。

三、幼蛙的驯养。刚变态的幼挂主要投喂蚯蚓、水蚤、黄粉虫。当长到20克以上时,因对新的密集环境暂不适应,1-2天内可不投食,到第三天开始$ll化,选用小杂鱼、小泥鳅为饵料,饵料的大小以其长度不超过美蛙蹲伏状体长的一半.其宽度小于蛙口裂为准。饵料台保持2-3厚米的浅水,使投人的小杂鱼、小泥鳅稍显浮动二驯}食头两夭投喂量不宜多,可揍杂部分活鱼虾,加以.弓l诱,然后逐渐减少活饵量,增加死饵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团争食效果,达到全部摄食死饵。驯化时间一般 8-10天,驯化投饵量应视蛙体大小调整,一般日投饵里为蛙体重的5-15%,折合干料为1-3%。

四、多样化饲料诊多样化饲料可满足集约化养殖的美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品饵料除鱼类外.还可投饲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黄缮头尾及黑光灯引诱的昆虫等;干品饵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颖料饲料等。

五、适宜的水沮。驯化美蛙摄食死饵量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美蛙摄食减少甚至不食。当水沮适立时,饵料摄入量大,排泄物相对较多。加之部分残饵沉入水中易污染水质。为此,养殖池水应经常更换,春、秋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夏季每天需换一次清水。

六、及时地分级。集约化养蛙,生长速度快甲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长时间大小混养个体差异过大,一旦饵料短缺,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即使饵料充足,弱小蛙在强壮大蛙面前也会避畏、怯食。因此.每间隔 20-30天,就应按大、中、小蛙分级调整一次。

加州鲈鱼的孵化


雌鱼产完卵后即被雄鱼赶走,由雄鱼负责守护受精卵。待全部雌鱼产卵完毕后,将附有受精卵的产卵箱或鱼巢移人孵化池进行孵化,或将亲鱼全部转人亲鱼池精养,留下附有受精卵的石块、产卵箱或鱼巢于原池孵化。

孵化池水必须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5mg/L以上),最好有微流水,或有增氧设备。水深一般在0.4-0.5 m。孵化时,鱼卵要摆布均匀,防止鱼卵堆在一起。一般每平方米放卵1万粒左右。

孵化所需时间随水温高低而异,在水温为20-24.5度时,孵化时间需31-36 h,当水温为17-19度,需52 h才能孵出鱼苗。

刚出膜的鱼苗3日龄以内靠自身卵黄和油球营养,3日龄后卵黄和油球逐渐缩小,鱼苗从鱼巢内出来集群平游,此时可用手抄网把鱼苗捞入鱼苗池培育。因加州鲈鱼产卵期较长,鱼苗大小不一,每个鱼苗池内所放鱼苗的规格应相同或接近,可避免自相残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