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集约化养殖技术

1杂交鲟的苗种培育

1.1苗种池水泥池,椭圆形,四面无死角,抹光。鱼苗池用塑料薄膜贴面底,鱼种池用瓷砖贴面底,以免擦伤鱼体,且塑料薄膜要平整。有的生产单位就曾出现过由于塑料薄膜不平整造成鱼苗钻进缝隙而死亡的现象。鱼苗池一口,面积6平方米;鱼种池5口,每口面积9平方米。

1.2苗种他的供排水苗种池的供水采用多孔喷头式注水方式,这种方式既可给苗种池供水,又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排水及水位调节采用塑料管,固定管口高度来控制水位。鱼苗阶段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鱼体长到5厘米以上,水位控制在70厘米左右。

1.3开口期的饲养管理

a.饲料:我们使用水蚯蚓作为杂交鲟的开口期饲料,开始时将水蚯蚓则切碎成小段,用干净水清洗几次至无污液时再投喂,待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时再用整条水蚯蚓投喂。

b.温度及水位控制:刚引进的杂交鲟鱼苗体质弱,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为了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而造成应急反应,水温应控制在20℃左右,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

c.投喂管理:由于开口期鱼苗体质弱,摄食能力不强,应加大投喂强度及次数。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以后随着色体的长大,日投喂量可以降至鱼体重的40%-50%。投喂次数初期为10次/天,后期减至3-5次/天。由于鱼苗摄食能力弱,池内残饵较多,我们及时将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造成水质恶化而死苗。

d。分池管理:由于鱼苗体质强弱不均,摄食强度不一,鱼苗规格则参差不齐。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池饲养,4—5天筛选一次,使弱苗能及时吃到饲料,减少弱苗数量,提高鱼苗成活率。

1.4配合饲料驯化经过10天左右开口期的精心培育,杂交鲟鱼苗规格达到4—5厘米时,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驯化饲料使用仔蟹料,开始时做成直径0.3—0.5毫米的软颗粒饲料,加入适量的猪肝、豆油及微量元素,增加鱼苗对饲料的摄食效果和吸收利用。我们采用交替投喂法进行驯化,初期以水蚯蚓为主,适量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与活饲料比例为2:8,以后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入量,两星期后增加到5:5,一个月后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投喂。对于那些驯化效果不好的鱼苗,分池饲养,强化培育,再驯化一个月左右,投喂配合饲料。还有一些不能驯化的鱼苗,可以淘汰掉。我们采用这种训化方式,鱼苗成活率达到60%以上。

2杂交鲟的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采用水泥池集约化流水养殖方式。

2.1水源条件鲟鱼养殖场位7l脑海市童燎水库坝下,利用空闲的鳗池改建而成。水库水质清洁,无污染,为饮用水水源,比较适合杂交鲟的养殖。

2.2鱼池利用空闲的幼鳗池改造而成。长方形,水深0.1-1米,每口面积50—80平方米。进水口与整个养鳗池的供水沟相通,有闸门控制供水量;排水口也与养鳗池的排水沟相通;水位采用控制硬塑料管管口高度来调节水位高度。进排水及水位控制非常方便。

2.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

2.4饲料鱼种规格在20厘米以下时,用幼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鱼种规格达到20厘米以上时,用成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次数及投喂量视鱼的吃食情况而定,鱼种阶段投喂次数一般5-8次/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30%;成鱼阶段投喂次数一般2-4次/天,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2.5日常管理

a.水温:冬季使用锅炉加温,夏天用水库底部水降温,常年水温控制在18℃-25℃。

b.溶氧:杂交鲟要求溶氧量较高(6mg以上/升),一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每口成鱼池配有2台增氧机;二是采用流水增氧。

c.巡池:每天巡池两次以上,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防止交叉感染。

d.鱼病防治:杂交鲟病害较少,最主要是车轮虫病,可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0毫克/升浓度,1小时后换水。

相关知识

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


美国青蛙集约化驯养的效益是普通养殖方法的5-6倍;但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关键是耍驯化其摄食死饵。利用美蛙具有摄食活饵天性的条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驯化其摄食死饵。美蛙集约化高效驯养的技术要点是:

一、适当的密度。驯化美蛙摄食死饵,必须在适宜的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显现效果。初期投放体互20克幼蛙,为每平方米 180-200只;个体长到孙克时,每平方米100-120只;长到150 克时.每平方米50-60只;长到 250克以上时,每平方米30-40 克。

二、适口的饵料。集约化养殖美蛙,根据试验,采用定时、定位、定盘、定人的方法,使群集于高密度环境中的美蛙,别无选择地接受人工投饲。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而只受饵料适口性的制约。20克以上的美蛙适口饵料比较易得,故驯化美蛙应以20克以上的幼蛙为宜。

三、幼蛙的驯养。刚变态的幼挂主要投喂蚯蚓、水蚤、黄粉虫。当长到20克以上时,因对新的密集环境暂不适应,1-2天内可不投食,到第三天开始ll化,选用小杂鱼、小泥鳅为饵料,饵料的大小以其长度不超过美蛙蹲伏状体长的一半.其宽度小于蛙口裂为准。饵料台保持2-3厚米的浅水,使投人的小杂鱼、小泥鳅稍显浮动二驯}食头两夭投喂量不宜多,可揍杂部分活鱼虾,加以.弓l诱,然后逐渐减少活饵量,增加死饵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团争食效果,达到全部摄食死饵。驯化时间一般 8-10天,驯化投饵量应视蛙体大小调整,一般日投饵里为蛙体重的5-15%,折合干料为1-3%。

四、多样化饲料诊多样化饲料可满足集约化养殖的美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品饵料除鱼类外.还可投饲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黄缮头尾及黑光灯引诱的昆虫等;干品饵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颖料饲料等。

五、适宜的水沮。驯化美蛙摄食死饵量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美蛙摄食减少甚至不食。当水沮适立时,饵料摄入量大,排泄物相对较多。加之部分残饵沉入水中易污染水质。为此,养殖池水应经常更换,春、秋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夏季每天需换一次清水。

六、及时地分级。集约化养蛙,生长速度快甲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长时间大小混养个体差异过大,一旦饵料短缺,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即使饵料充足,弱小蛙在强壮大蛙面前也会避畏、怯食。因此.每间隔 20-30天,就应按大、中、小蛙分级调整一次。

加州鲈鱼的小池集约化单养


1.养殖池要求与主养加州鲈鱼池塘要求基本相同,但面 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0-100m为宜,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但 池底以土质为好,也可利用闲置的养鳗池或其它水池。进、排水口要相对而设,以有利于水体交换,也要加设防逃及增氧设备。若放养的鱼苗较小,还应在池面加设鱼网,防止鸟害。

2.苗种放养放养密度视管理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管理水平高、条件设备较好,每平方米放养量可增加到50-60尾。同池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健壮、活泼、无伤无病。鱼种下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可用3% -4%的食盐水或每100kg水加1.5 g漂白粉浸浴,防止外来病菌带入养殖池。

3.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主养的饲养管理进行。

甲鱼集约化养殖成功五要素



(一)放养健康鳖苗
目前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鳖苗、台湾鳖苗、泰国鳖苗、杂交苗等。实践证明,中华鳖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鳖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苗种应就近采购,这样才容易适应当地养殖。
甲鱼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1、用2.5%的食盐浸泡8—15分钟可杀死体表寄生虫。
2、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1:1)的溶液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3、用20—30ppm的呋喃唑酮混合15—20ppm的红霉素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甲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甲鱼更容易发病。室外大塘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甲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虽杂,但对动物性营养物的需求却较高。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与在人工集约化精养条件下对饲料营养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当前甲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将会得不偿失。甲鱼因在人工精养下快速生长,内脏功能负荷较大,在饲养过程中,应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现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大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四)实行科学管理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这时干扰少,饵料又不易变质,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ppm,漂白粉2—3ppm,强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鳙鱼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五)完善防病体系
1、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内容。
2、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同时尽量避免引入外地苗特别是进口苗,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既使引入,也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
4、搞好日常卫生管理,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切断病原体的入侵途径,同时根据甲鱼病害的发生季节和特点,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投喂具有健胃促长、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和一些营养性补充剂。在发病的高峰期再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并适当延长药饵投喂时间。甲鱼因其本身的生命力、抗病力都很强,一旦表现出发病时就已表明发病个体已有一定数量,甲鱼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因此,定期防病,及时治疗,是甲鱼养殖成功的必要手段。

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并逐步由家庭饲养向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掌握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对疫病诊断、防治工作有极大的便利。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随着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发展,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生产规模扩大,仔猪、育肥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渠道增多,长途贩运等给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种类较多,新病较多,混合感染较多,疫情十分复杂,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猪的易感性增高,新病不断出现

由于目前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刚刚起步,规模越来越大、密度很高,但养猪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管理不善、卫生防疫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猪场及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各种应激、不良因素增多,使得猪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随着对外引种的增多,猪的易感性增高、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加之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滞后,把一些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新病引种进入我国,在猪群中发生,并随着猪只流动在国内传播。

2、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和猪体免疫力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等,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变;从周期性流行转向频繁的大流行。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或由于猪瘟弱毒苗应用中免疫程序错误而导致温和型猪瘟出现。口蹄疫的大流行存在着周期性,每个周期大约是10年,但从1999年至今,口蹄疫全世界的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从每5年到每3年大流行1次;又从每3年到每年流行1次,甚至1年流行多次,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流行规律相对无序,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疫病增多

在猪群中繁殖障碍性疫病过去很少,布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疫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该病又有所抬头。不但如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不少猪场频频出现,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的比例逐天增多,流行最严重的猪场,一头母猪每年产两胎,只有2~5个活仔,种猪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密度加大、圈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系统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机。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流感等呼吸系统疫病,在各日龄的猪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增高,危害严重。

4、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多种传染原的存在,加之猪群易感性增强,导致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例如临床上常见的保育猪高热呼吸综合征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猪喘气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和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伪狂犬和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伪狂犬病、应激综合征、流感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都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损伤元气。

6、结语

上述猪病流行特点显示,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应该特别注重猪的福利,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行各生长阶段的保健,提高猪的体质,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这样才能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集约化兔场的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1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在建场时应注意兔舍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地势高爽,安静。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如鼻炎、肺炎等。最适宜养兔的温度是15~25%。兔笼应大小适宜,笼底板应平整光洁,缝隙大小合适。
2科学配料,合理饲喂。根据家兔的生理特性,科学合理地配合好饲料,可以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配制饲料要注意能量、粗蛋白、粗纤维、钙、磷、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的平衡供应。饲料的各种原料必须合格,所有霉变的原料一律废弃,否则会对全群兔的健康造成危害,引起腹泻、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
在饲喂过程中,分别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断奶的幼兔应供给优质的易消化的饲料,且应限量饲喂。根据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喂量。哺乳母兔应自由采食,促使母兔多产奶,养好小兔,少发生乳房炎。种公兔不宜多喂,以防过肥,影响性欲。
3搞好清洁卫生。每天清扫粪尿,特别是气温较高时及冬天通风不良时,舍内粪尿易发酵产生较多的氨气等有毒气体,加之灰尘较多,影响兔的健康。应将粪尿清出兔舍,堆放到远离兔舍的地方。产仔箱中的垫草用前应清洁不霉变,用前消毒、晒干。
4杜绝引进带病种兔。新兔场引过种兔时要注意对疾病的防范。在引进种兔时应特别注意原场不应有兔真菌性脱毛癣、兔螨病、兔沙门氏菌病、传染性鼻炎等难以控制的疾病。否则,会给以后的防病治病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在引进种兔时应将新兔隔离观察1月以上,多方检查合格后方能放入大群中饲养。
5建立免疫程序。兔病应以防为主,特别是规模兔场。对于重大传染病必须进行免疫预防。
6兔球虫病药物预防程序。用量:断奶兔饲料中加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氯苯胍)。在每吨饲料中加0.5%地克珠利预混剂200~300克或氯苯胍原粉150克。
用法:连续用药至80日龄左右。肉兔出售前7~14天停药。
轮换用药:地克珠利喂8个月后,换氯苯胍用4个月。
7做好各项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是杜绝一切传染来源、阻止疫病继续蔓延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①日常消毒。场门口要建有宽、()长可供机动汽车轮转一周半的消毒池,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保持有效浓度。兔舍门口设有更衣室、消毒室。
每月对兔舍及周围环境、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全面清扫、消毒。兔舍、兔笼及用具的消毒,先彻底清扫污物,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再进行药物消毒。
每周对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带兔消毒。
严禁外来人员随意入场,必须入场时要严格消毒,更换兔场内部工作服。收购兔毛、兔皮、活兔的人员一律不许入场。场内人员的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不到疫区购买原辅材料、引进种兔。
②临时消毒。对发病死亡兔笼具、粪便等进行及时消毒。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③终末消毒。发生疫情扑灭后,对兔场进行1次全面消毒。
④粪便处理。将粪便和污物堆积离兔舍较远的偏僻处作生物热发酵,可以杀死病毒、病菌、寄生虫卵囊等病原体而达到消毒目的,同时又可保持粪便的肥效。
⑤病死兔处理。死兔焚烧或加消毒药后深埋。
8做好疾病监测工作。①免疫监测。对兔场主要传染病如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情况定期进行监测。按免疫程序免疫后1、3、5个月,抽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②病原监测。对病死兔剖检后,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幼兔的球虫病,进行粪便卵囊监测,每周1次。对螨病进行抽样活虫体监测,每月1次。
③药敏试验。对从病死兔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更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每月1次。
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薛家宾

杂交鲟池塘养殖技术


杂交鲟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是目前最具生长优势的养殖鲟鱼类。其繁殖季节为5~7月份,水温在16~24℃时均能顺利产卵孵化,1个月后进入幼鱼阶段。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要抓好以下技术:

尽早驯化 鲟鱼是温和性肉食鱼类,终生喜食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野杂鱼等,用这些活饵料培育鱼种效果相当好。但在规模化生产中,原则上只以活饵开口,尽早驯化,然后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

一般来说,苗种场卖给养殖户的鲟鱼苗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如果没进行驯化,应该在饲养前进行驯食。

驯食的方法是,鲟鱼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先喂生物活饵料,3天后改喂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再3天后改喂糊状混合饲料,3天后改喂配合饲料。饲料配制糊状饲料的配制是用低质野杂鱼加工成肉浆后,掺入鱼粉、面粉、麸皮等配合饲料,制成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脂肪含量在10%~20%,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0%左右的营养较全面的饲料。

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与混合饲料基本相同,这里介绍几种成熟的配方(见附表)。制作时,先将各种原料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当年的鱼投喂粒径0.2~0.5毫米的饲料,2龄鱼投喂粒径1.5~5毫米的饲料。也可直接投喂粒径合适的鳗鱼饲料。

注意,一定要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1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在7时、12时30分、10时、21时30分,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2.0%,并根据水温和季节来调节。

投饵采用手撒法,均匀地撒在池中即可,投饵时间10~15分钟,使鱼吃八成饱为宜。调节水质和水温 杂交鲟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4~26℃,最佳生长水温为17~22℃。水温低于14℃或高于26℃,则生长缓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控制在30℃以下。盛夏季节,池塘水温易升高,因此,水深要保持在1米以上,并经常冲水。

在池塘上面搭盖棚架,用遮阳网遮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抽取水库底层水,使池塘形成流水环境。冬季,水温在5℃时,杂交鲟仍能摄食生长。冬季要将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盖上水产专用黑色薄膜,避免池内霜冻。每星期要排污1次。

杂交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时,水中溶氧若能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鲟鱼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在静水池塘养殖中,每天要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和粪便,夏季适当增加换水量,每2~3天排污1次。流水池塘也要定期排污,每星期清洗2次。每次排污要放水4/5,边清污边排水,然后再加注新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弧带棘雀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