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牛的皮肤病时有发生,其中大部份都具有传染性,基层兽医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生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牛传染性皮肤病一般包括:牛疥螨病、牛蠕形螨病、牛虱病以及牛放线菌病等,虽然牛传染性皮肤病于牛身上并非少见,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其大部分均具有一定传染性,若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鉴别与诊断,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期,将会蔓延至全群,危害极为严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牛传染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1、鉴别诊断

1.1从临床症状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牛疥螨病:毛发稀疏处、皮肤褶皱明显处是疥螨病的多发位置,初患此病时,由于虫体的小刺、刚毛以及分泌的毒素刺等均可刺激牛体的神经末梢,因此,畜体会表现出奇痒症状,具体表现为于围栏、墙体等粗糙处不停的摩擦,继而食欲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会禁食,从而导致牛体消瘦,被毛逐渐脱落,病变位置皮肤结痂并增厚一。

牛蠕形螨病:有硬结形成红白色的小囊瘤,患并位置有干酪样的脓性物质溢出,以毛囊炎与化脓性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畜体将逐渐出现痒觉、脱毛以及消瘦等现象。

牛虱病:焦躁不安、痒觉剧烈、消瘦以及产奶量逐渐下降为患病畜体的主要表现,对于犊牛而言,由于其体痒而不停的舔舐患病位置,可形成食毛癖,长此以往,将于胃内形成毛球,从而影响畜体食欲与消化机能。

牛放线菌病:面腮与下颌位置出现鸡蛋大小且质地微硬的硬块,当受外界刺激或畜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蔓延至畜体颈部与头部。初患病时,其患病位置出现疼痛,后期则逐渐消失,但畜体呼吸、咀嚼以及吞咽等将出现困难;若皮肤化脓且溃烂,将形成瘘管,久治不愈。

1.2从特征性症状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牛疥螨病以存在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以及具有高度传染性为主要特征。牛蠕形螨病以感染位置出现米粒或豆大结节且被毛脱落为主要特征。牛虱病以皮肤瘙痒、局部脱毛,畜体出现皮肤发炎、贫血以及产奶量下降等为主要特征。牛放线菌病则以腮、下颌、头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为主要特征。

1.3从流行特点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牛疥螨病主要以病畜间接或直接与健康畜体的接触为传播途径,将螨虫寄生于健康畜体体表上,螨虫经持续且大规模繁衍后,具有繁衍迅速,发病快速的特点,此外,其离开畜体后,依然可以存活3周,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并能导致人畜间的相互传播。牛蠕形螨病的传染主要以病畜与健康畜体间的接触、饲养用具交叉使用为主,此外,昆虫亦可作为传播媒介。牛虱病,对畜体体表温度与湿度较为敏感。由于2~5岁的犊牛或10岁以上的老牛的抵抗力较低,因此成为牛放线菌病的多发群体,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饲养者以粗硬饲草喂养或放养于地势较低的湿地地带均可诱发此病,并呈点状传播、扩散。

2、治疗

牛疥螨病:螨净、1%伊维菌素注射剂、20%碘硝酚注射剂、溴氰菊酯以及虫克星注射液等是首选。

牛蠕形螨病:通过利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畜体进行充分洗涤后,以3%碘酊与25%苯甲酸苄酯乳剂分别涂抹于畜体病变位置及全身,随后注射定量的阿维菌素。

牛虱病:首先,将含量为0.5~1.0%的敌百虫溶液喷洒于畜体全身;其次,以足量的硫磺粉撒至畜体身上;最后,向畜体皮下注射根据0.2mglkg的配制标而准配制出的1.0%伊维菌素溶液。

牛放线菌病:对于牛放线菌病的治疗,除了可向病变位置注射定量碘溶液外,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与抗生素治疗(每日每次以200万IU青霉素、100万IU链霉素注射于病变位置四周)。

相关推荐

猪皮肤病的临床症状 猪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猪皮肤病种类繁多,大部分是由于感染体外寄生虫、病原微生物或者过敏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刮擦皮肤、相互撕咬。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再加上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和猪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及对猪常见几种皮肤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概述。

1、临床症状

猪痘。该病是由于感染猪痘病毒引起,主要是4~6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具有4~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5~41.8℃,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和鼻黏膜明显潮红,发生肿胀,存在黏性分泌物。在被毛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如眼皮、鼻镜、腹下以及股内侧等,开始先出现大量红斑,接着形成丘疹,经过2~3天就会形成水疱,然后形成脓疱,最终形成棕黄色结痂,这是该病的典型症状。大部分病猪会经过3周逐渐康复。

猪葡萄球菌病。患病仔猪表现出精神沉郁,生长发育缓慢,主要是由于咬伤、打架、磨擦粗糙地面以及感染疥螨不断抓痒等形成的伤口而感染,进而发生皮肤炎。病变皮肤处逐渐形成厚膜,变得比较黏湿,呈油脂状,接着形成硬层并发生龟裂,皮毛质地粗硬。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般只有20%,少数能够达到80%。

猪坏死杆菌病。主要是仔猪和架子猪容易发生,往往是耳、颈部、体侧部、膝肘节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病变,有时蹄冠、蹄、乳房以及尾巴等部位的皮肤也发生病变,主要特征是体表皮肤以及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存在痒感,并覆盖有少量的干痂结节,质地较硬,稍有肿胀,但没有热感。随着坏死的加重,病变处会覆盖棕黑色痂皮,并在该处周围出现多个小坏死灶。

猪皮肤霉菌病。该病是由于感染多种皮肤霉菌而导致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也叫做小孢子菌病、表面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等。主要特征是病猪的被毛、皮肤、蹄等角质化组织发生损伤,出现癣斑,具有痒感,造成脱毛、脱屑炎性渗出,形成痂块等。

2、诊断方法

诊断猪皮肤病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检查,即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也就是先检查被毛,然后再检查皮肤,最终判断发病原因以及损害的性质,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治疗。

首先是检查病猪的被毛是否完整,生长是否牢固,是否具有光泽。猪只健康时,被毛生长牢固,表面平滑,具有光泽。如果猪的被毛容易掉落,且明显枯燥,这可能是由于发生营养不良性、寄生虫性、消化性的疾病;如果被毛只有局部发生圆形片状脱毛,就可能是发生真菌病;如果被毛大面积掉落,就可能是患有湿疹或者螨病。

其次,要判断病猪皮肤损害的类型,斑疹是指皮肤局部或者大面积存在红色的斑块或者斑点,稍微突出于皮肤表明,用手按压能够褪色,抬起后不会留下痕迹,这通常是由于感染猪丹毒等疾病引起;如果用手指按压斑块没有褪色就叫做血斑,通常是患有猪瘟等引起。如果猪存在斑疹,通常白猪非常容易发现,而黑猪比较难以发现。丘疹是指在局部皮肤表面突出的米粒或者豌豆大小的圆形隆起,多个丘疹聚集后可叫作苔癣。水疱是指在皮肤表面明显突出的泡状隆起,里面含有非脓性液体,是由于患有水疱病等引起。荨麻疹,也叫做风疹或者风团,是指皮肤上出现的暂时性、水肿性的扁平突起,其形状不同,大小不等,小的只有豆粒大小,而大的达到手掌大小,往往伴有皮肤潮红、灼热、搔痒等现象,这类疾病往往突然出现,但也会快速消失。-

3、防治措施

猪痘。猪群可定期接种猪痘疫苗来预防该病,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该病没有特效疗法,主要是抑制继发细菌感染,采取对症治疗。病猪患部可涂擦适量的5%碘配、5%碘甘油、1%甲紫溶液等,部分还要配合使用抗生素等,并采取对症治疗。

猪葡萄球菌病。发病早期,可使用针剂抗生素进行治疗,患处可进行防腐冲洗,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该病。病猪一般可按体重肌内注射8万~lO万IU/kg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体重肌内注射5.Omg/kg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在患处涂擦由70g白凡士林、20g恩诺沙星、10g阿莫西林组成的药物。

猪坏死杆菌病。病猪患处要先使用苛性钠进行冲洗,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后再在周围组织注射适量的苛性钠进行刺激,通常用药1次即可。如果病猪症状严重,要同时注射适量的抗生素,如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0.01mL20%呼泰或者1mL卡那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猪皮肤霉菌病。外用药物疗法,即将病猪患处的皮屑和痂皮除去,接着涂抹适量的除螨软膏,每天1~2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同时交替使用不同软膏具有更好的疗效。内服药物疗法,即病猪按体重使用20~40mg/kg灰黄霉素,每天1次或者分成2次口服,连续使用4~8周。如果将该药添加在脂肪性食物中混饲,能够促进吸收。但要注意妊娠期母猪禁止使用,防止胎儿出现畸形。

常见猪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治

1渗出性皮炎

惹起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这种菌可以发生热敏理性表皮零落毒素,同时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会促使渗出性皮炎的发作。渗出性皮炎次要发作于1~4周龄的哺乳仔猪,首先在眼四周、耳后皮肤呈现红褐色斑点;然后斑点迅速变大开展爲水疱或脓疱。由于皮肤、汗液和水疱液互相混合构成的油状渗出物使皮肤很快变得湿润、清淡,并向全身蔓延;最初红斑掩盖全身,皮肤结痂。6~10周龄的断奶仔猪多呈慢性和分发性,在头面部或躯干部可见散在的圆形红褐色丘疹。

仔猪全身皮肤变得湿润、清淡并结痂爲渗出性皮炎的诊断要点。该病目前尚无商品化菌苗用于预防,鉴于圆环病毒2型促使了渗出性皮炎的发作,应该做好猪场圆环病毒2型的免疫。在常常发作渗出性皮炎的猪场,可以运用对猪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停止保健预防,如在仔猪7日龄和21日龄辨别注射“头孢氨苄注射液”。病猪的医治:肌肉注射:何教师1号+何教师2号,混合肌注;

2.疥螨病

疥螨病是猪最罕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养分不良、卫生差的猪群更易发病。本病的次要危害是影响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体重18~68kg的猪发病后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0%以上。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开端呈现病变,首先在耳、眼、鼻四周呈现小痂片,然后再臀部、肋腹部呈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成年猪的病变次要集中在猪耳的内外表、颈部四周,构成灰色、松动的厚痂,常伴有少量的掉毛。病猪有瘙痒症状、常常会在猪栏或猪舍墙壁上磨蹭。确诊的办法是将皮肤鳞屑或病变皮肤刮取物浸泡于10%NaOH溶液中24h,离心稀释,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反省,找到螨虫。

预防疥螨病常用伊维菌素类药物,对猪体和环境用双甲脒溶液停止喷雾,这种三维一体的驱虫效果较好。由于许多仔猪是从母猪身上感染到了螨虫,所以建议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时、结合猪舍严厉清洗消毒和全进全出的管理形式,可以无效地切断螨虫从母猪群向保育猪和育肥猪的传达。

3.皮炎肾病综合征

皮炎肾病综合征常与感染圆环病毒2型有关。本病多发于20~65kg的育肥猪,在猪体的后躯部呈现成片的出血性丘疹、逐步开展成深褐色至黑色的厚痂。病变次要呈现在猪体的后躯部,极少见到全身皮肤呈现丘疹或厚痂的景象。

仔猪接种圆环病毒2型疫苗可以无效预防本病的发作。鉴于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异常堆积于肾脏和皮肤毛细血管所致,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用的中药制剂,如:扶正解毒散和阿莫西林拌料,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次要见于3~14周龄的保育和育肥猪、全窝或1窝中几头猪发病,特征性病变爲在腹部、股内侧呈现环状的丘疹隆起,长白猪发病率较高。

医治:猪玫瑰糠疹病普通经过4~8周可以自愈,无须医治,但应留意皮肤卫生,避免继发感染。较严重的,可用5%水杨酸软膏或含碘的石蜡油滋养患部皮肤,肌注地塞咪松和维生素C。

1、部分用,碘酊消毒

2、注射阿莫西林+黄芪多糖+板蓝根+利巴韦林+地米

5.猪痘

临床症状:埋伏期4~7天,病猪体温降低达41~42℃,肉体沉郁,食欲减损。痘疹次要发作于下腹部、股内侧、背部或体侧,初爲深白色硬结节,呈半球状突出于体表,见不到构成水疱即转爲脓疱,并很快结成棕黄色痂块,零落后遗留白斑而康复,病程10~15天,病死率不高,管理理不当或继发感染,可使病死率降低,特别是幼龄仔猪。

可用黄芪多糖、等抗病毒药物注射,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扶正解毒散或清瘟败毒散等拌料饲喂。溃烂的中央用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涂布。同时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肌肉注射以避免继发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于免疫,猪场使用菌毒净或特力灭等消毒剂消毒,按阐明中等施药比例喷洒猪体、圈舍,消弭病原。爲防感冒可在每日气温高时喷洒,每日1次或隔日1次。普通5~7天以结痂、零落后康复。如不怕费事,可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医治效果更好。对一般呈现体温降低的患猪,可用抗菌素加退热药(青霉素、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等)控制细菌性并发症。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及诊断


一、两病简介
1.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1周龄内哺乳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仔猪突然呕吐和腹泻,几天内可波及全群。粪便呈黄白色或浅绿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患病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1周龄内仔猪常于发生腹泻后2~4天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30日龄后少见死亡。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排糊状至水样粪便,粪便呈黄灰色、灰白色不等,恶臭,通常在1周内恢复正常。
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外观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充满黄色含有凝乳块和泡沫的液体。
2.猪流行性腹泻(PED)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多发,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有的成年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猪场内陆续有多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患猪出现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数可达100%。患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出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症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病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系膜淋巴结水肿。
两病均无特效治疗药物,用鸡瘟I系疫苗20倍量肌注,并交替口服补液盐和高锰酸钾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二、两病相似之处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相互误诊几乎很难杜绝,因为两病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临床症状和病变无特征性。②发病时间都集中在冬春季节。③传染性强,可波及任何年龄猪群,哺乳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④无特效药物治疗。
三、两病鉴别表
四、两病鉴别图解
五、两病鉴别分析与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流行性腹泻有以下细微差异:①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流行性腹泻要高;②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较流行性腹泻快;③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而流行性腹泻可长达6个月;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⑤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胃充血、出血情况明显比流行性腹泻严重;⑥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抓住以上要点,可减少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误诊,对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是有积极作用的。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且严重病例治疗时多进行强心、补液,因此,二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六、实验室鉴别诊断
根据GenBank收录的PEDVM基因和TGE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能分别特异性扩增TEGV和PEDV相应基因的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以及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等基础上,建立能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复合RT-PCR检测技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开展TGE和PED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联系地址:张米申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吴家强山东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250100)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又称甘博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热性、免疫抑制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89年,该病的强毒力株在英国流行,造成每周死亡鸡30万只,因此又被称为鸡的艾滋病。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养鸡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病一起被认为是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
一、IBD的临床特征
该病潜伏期为2~3天,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后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一般为7~8天,多呈一过性;可诱发多种疫病,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患鸡畏寒、扎堆,严重腹泻,极度虚弱,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典型发病鸡群呈现尖峰式死亡曲线。特征病变是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出血、水肿或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2~3天,最佳组织是法氏囊组织。此外,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二、鉴别诊断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患病鸡群整体精神状态较好,常见肾脏肿大、苍白,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输卵管有尿酸盐沉积,排白色稀粪,明显脱水;腺胃、肌肉一般无出血。有时可见法氏囊充血或轻度出血,但无黄色胶冻样水肿,耐过鸡的法氏囊不见萎缩或呈蜡黄色。病死鸡气管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下有时可见胶冻样变性。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8周龄以上的鸡多发,16周龄以下的鸡较少发生。解剖可见肝脏肿大数倍,又称大肝病;脾脏体积增大,呈灰棕色或紫红色;肾脏肿大,色变淡;肝、脾、肾多见肿瘤;法氏囊无出血、胶冻样水肿和萎缩病变,剖面皱襞有灰白色隆起或结节增生,因瘤体发育而失去原有形态结构。瘤体剖面偶见干酪样坏死或豆腐渣样物质。
3.速发嗜脑肺型新城疫。4~7周龄鸡多发,表现为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可见明显的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法氏囊无水肿或萎缩,但有出血、坏死和干酪样物,()亦可见腺胃乳头出血和盲肠扁桃体出血或肿胀,新城疫HI价测定可达9~11log2(感染IBD的鸡群HI价仅为2~3log2)。
4.住白细胞原虫病。该病由媒介昆虫传播,一般在气温20℃以上,媒介昆虫繁殖快、活动力强时流行严重。患鸡精神沉郁,鸡冠苍白,内脏器官肿大出血,脾可肿大1~3倍,肾、肺出血最严重,胸肌、心肌可见白色小结节或血肿,脂肪组织上有小血肿。
5.包涵体肝炎。5~7周龄的肉仔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贫血,剪开骨髓常呈灰黄色,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和坏死,腿肌可见出血斑,法氏囊有时亦可见萎缩且呈灰白色。该病有时与IBD混合感染,从而使症状加重。
6.传染性贫血。1~3周龄的雏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骨髓黄染,鸡皮肤、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全身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是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7.马立克氏病。4~18周龄的鸡多发,表现为外周神经肿大,瘫痪或轻瘫,消化道、性腺、肝、脾、肺等常见肿瘤,虹膜常见混浊;偶见法氏囊萎缩。早期感染IBDV,可增加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
8.球虫病。该病多出现血便,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因腹泻导致机体脱水,羽毛粗乱,皮肤皱缩。用抗球虫药物治疗有效,即可准确鉴别。
9.雏鸡白痢。该病14~21日龄常发,鸡群怕冷昏睡、缩头垂翅,粪便呈糨糊状,肛门常被干石灰样粪便封堵,常伴有肺炎,并可见肝脏肿大、变脆、有坏死点,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10.葡萄球菌病。患鸡表现为各关节肿大,多见皮肤液化性坏死,皮下呈弥漫性出血,法氏囊呈灰粉色或灰白色。
11.大肠杆菌病。患鸡多见肺炎、肝包膜炎和心包膜炎等病理变化,法氏囊呈灰黄色,可见轻度肿大。
12.磺胺类药物中毒。当各种磺胺类药物的用量超过饲料量的0.5%时,连用5天,便会发生中毒。患鸡常表现兴奋,痉挛,不食,偶见麻痹;剖检患鸡可见出血综合征的多种病变(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内脏器官有出血,水肿,脑膜水肿、充血和出血,骨髓黄染),但法氏囊仅呈灰黄色,未见水肿和出血。诊断时,有磺胺类药物用药史,停药后病情好转或停息,即可正确鉴别。
13.霉菌中毒。饲料被黄曲霉污染后,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2~6周龄的雏鸡危害严重,常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20%~30%。解剖可见肝脏肿大,胆囊肿胀,皮下及肌肉偶见出血;法氏囊仅呈现灰白色,不见萎缩或肿大。
14.禽痛风。各日龄鸡群均可发病,表现为行动迟缓,腿、翅关节肿胀,厌食,衰竭,腹泻,肾脏、心脏、肝脏等内脏器官均可见尿酸盐沉积。因粪尿中尿酸盐增多,肛门周围羽毛上常黏附大量白色尿酸盐。
15.肾病。患鸡常有急性肾病表现,法氏囊多呈灰色,可见轻微萎缩。该病多呈散发,通过询问病史可准确鉴别。
16.雏鸡脱水。一次性大量出雏、过高温育雏或长途运输时,均易引起雏鸡脱水,多在1周龄内发病。临床表现为趾爪干瘪,多为单侧肾脏肿大、苍白,可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肿大,充盈尿液和尿酸盐。
三、小结
IBD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要及时上报疫情,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要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免疫接种。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育雏期间要尽可能地消除应激因素,适时投放抗应激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防止该病的暴发和继发感染。
(作者联系地址: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科研路2号农牧科学研究院邮编:024031)

牛传染性弯曲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控方法


牛弯曲菌病是由弯曲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以不育、流产、腹泻等为主要特征。弯曲杆菌病流行于全世界主要畜牧业生产地区.虽然经过长期努力试图根除本病,但传染性弯曲杆菌病仍是影响繁育的最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在自然交配为主要繁殖方法的所有地区(主要是肉牛群),本病通常是通过性交途径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一直严重威胁牛的生育力.绝大多数肉牛生产国均受影响,本病或以持续性家畜流行病出现(如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或者为长时间消失后重新出现(如在英国).而在以人工授精作为牛的主要繁殖方法时(主要是奶牛群),在过去的50年中,通过繁殖方式传染弯曲杆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弯曲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控方法。

1、症状

牛弯曲杆菌病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在和新近引进的公牛交配后,返情母牛的数量明显增多,有些有规律地返情,有些返情无规律。在许多肉牛群中,因为返情现象未被发现,所以牛群管理人员最早发现的症状通常是在配种季节末母牛的妊娠率很低。在经历大约6个月严重的不育后,牛群逐渐具有免疫力,多数能够受胎的母牛在分娩后消除感染。如果继续用感染的公牛交配,母牛就会被再次感染,结果会导致同样的但不太严重的不育。2-3年后,患牛的繁殖力逐渐恢复,仅伴随着不明确的、间歇性的不育发生。另一方面,在引入的小母牛和任何新进的繁殖母牛(即没有免疫力的牛)中,弯曲杆菌病将威胁牛群。在有详细繁殖记录的牛群,主牛群中成年母牛的配种间隔时间分布相对正常。用感染的公牛交配小母牛时,母牛受胎率低并出现不规律的返情,这些都是弯曲杆菌病的特点。然而,如果用未配过种的公牛交配,母牛直到首次分娩后才会接触到疾病,因此在第一个繁殖期内生育力正常,而在第二个繁殖期内生育力低下。同样,购入的奶牛在第一个繁殖期内受到疾病的影响最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公牛为该病感染的无症状带菌者。

2、诊断

如果有配种间隔时间的记录,检查记录就可以诊断牛群中是否有该病存在,在未交配牛群中,配种的受胎率可低至20%。若要确诊牛是否患有传染性弯曲杆菌,可进行血清学诊断。

3、防控

3.1预防性管理

由于牛弯曲杆菌病只通过性途径传播(或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预防性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感染动物不被引入易感牛群。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可能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可行,特别是在肉牛群实施人工授精更困难。在肉牛群,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除非绝对肯定公牛无该病,否则不可以共享或出租;第二,用未配过种的公牛代替淘汰公牛;第三,尽管妊娠后期或刚分娩的奶牛风险较小,但应用处女小母牛替代淘汰母牛;第四,缩短配种季节(2-3个月);第五,避免与其他畜群的牛共同放牧,并确保农场和其周围的围栏完整牢固;第六,有牛弯曲杆菌病疫苗时,所有引入的公牛应该在繁殖检查确认健康时接种,其他所有的牛应该在配种季节开始前接种。

3.2根除

从感染牛群根除牛弯曲杆菌病应基于该病流行病学的三个特点:该病仅通过性传播;公牛可永久感染;在初次交配感染后,母牛在3-6个月期间康复。

通过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是最有效的控制牛性传染弯曲杆菌病的方法,因为新引进的未感染牛不接触该病,已感染的牛最终有免疫力,因此淘汰牛群中的感染公牛可防止进一步通过性交传播疾病。尽管在多数母牛牛弯曲杆菌病不会通过正常妊娠而存活,但偶尔会有持续感染的牛。因此有人建议,继续使用人工授精方法,直到每个接触感染的奶牛完成2次正常妊娠为止。

根除的其他方法包括如下。第一,分群管理。严格地隔离“洁净”动物(即处女动物或从未被感染公牛交配过的母牛)和“感染”动物(即所有的其他动物),并且逐渐用“洁净”动物替换受“感染”动物。第二,公牛管理。建议淘汰老龄公牛,因为老龄公牛更可能是持续感染者。在配种开始前使年轻公牛性静止或进行交配试验。第三,进行抗生素治疗。全身或局部应用双氢链霉素,或者局部使用新霉素和红霉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公牛感染。然而,用抗生素治疗的公牛,如果和感染的母牛交配,将很容易被再次感染。无论是局部给药还是非肠道给药,抗生素对母牛的治疗作用很小。

3.3接种

免疫接种可防止易感奶牛弯曲杆菌病的发展和消除已感染奶牛的感染。最好在配种开始前30-90天内接种,并且因为免疫期短,在每年配种季节开始前应当再次接种。曾报道,尽管许多奶牛和感染的公牛交配后发生阴道感染,但接种的母牛能正常受胎。接种疫苗可预防和治疗公牛弯曲杆菌病。有研究表明,单独接种疫苗不能有效根除感染,因此建议,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更好。最近的研究表明,用双倍剂量的疫苗接种2次可以预防公牛感染。

犬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症状 犬常见皮肤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皮肤病是指被皮结构的炎症损伤,是犬的一种常见病,不仅影响患犬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影响其训练、作业的正常进行。由于致病原因复杂,临床常常不易确诊和治愈。下面一起来看看:犬常见皮肤病的临床症状犬常见皮肤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病犬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发红,严重瘙痒,被毛发生脱落等。一般来说,幼犬症状比较严重,往往先是头部、耳、眼、鼻、口以及胸部出现症状,接着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发病初期,病犬皮肤发红,并存在小疹状结节,有大量的麸皮状皮屑存在于表面,从而导致皮肤明显增厚,被毛发生脱落,表面形成痂皮并发生龟裂。病犬严重瘙痒,经常用后肢进行搔抓,或者不断摩擦,如果抓破皮肤或者痂皮发生破裂就会流出血液,如果患部发生感染就会产生脓性分泌物,并散发臭味。另外,由于病变皮肤长时间受到寄生螨虫的慢性刺激,使其终日持续对患部进行摩擦、搔抓、啃咬,导致机体烦燥不安,对正常进食和休息产生严重影响,临床上可见体质逐渐消瘦,缺乏营养,症状严重时能够发生死亡。

2.、诊断要点

皮肤刮取物检查,即在皮肤发生病变处使用经过消毒的钝手术刀进行刮取,直到皮肤变成玫瑰色停止。皮肤刮下物放在载玻片上,滴加50%的甘油水溶液1滴,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如果能发现疥螨,成虫呈圆形,呈黄白色或者灰白色,背部略微隆起,腹面扁平,体表存在坚韧的角皮,还存在细横纹,还具有鳞片、刚毛和锥突结构,四对肢呈圆锥形,每肢末端都生有爪,部分还存在吸盘;幼虫基本与成虫一样,只是生有三对足;存在分布不均匀的卵胚或者幼虫,从而可确诊发病。如果取病犬耳部皮肤的刮取物,具有更高的虫体检出率。

在病犬皮肤发生病变部位取刮取物和皮屑,浸泡在10%氢氧化钾溶液中进行消化,接着添加饱和硫酸锌使其漂浮,然后使用灭菌的铁丝环在液面上蘸取少量的漂浮物触碰载玻片上,盖上盖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

3、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先是剪去病犬患处周围的被毛,涂擦适量的钾肥皂或者10%煤焦油甘油等除去痂皮,再使用温肥皂水或者0.2%来苏儿进行洗刷,确保将污垢清除干净。然后可使用杀虫王药液(即按1:2000倍比例添加适量的水稀释20%氰戊菊酸)进行10-15min浸浴,间隔1天1次,此时要防止病犬舔食药液,还要防止药液溅入敏感部位,如眼睛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立即使用清水冲洗。病犬患处可涂擦或者喷洒0.1%-0.2%杀虫脒(3%啶虫脒微乳剂);也可涂擦10%硫(磺)软膏,每天2次,1个疗程连用5-7天;也可涂擦苯甲酸苄脂,每天或者每间隔3天1次;还可使用o.5%~1%敌百虫溶液进行擦洗,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3-4次。另外,还可配合在患处按体重分点皮内注射1mLjkg通灭(多拉菌素),每星期1次,连续使用5次,治疗效果更好。病犬也可按体重使用0.1-0.2mLjkgl%伊维菌素制剂,在患处采取多点皮下注射,间隔5-7天后再次注射1次。如果病犬发生继发感染,体温明显升高,则要及时使用抗生素采取对症治疗。一般来说,可根据患处发生炎症的轻重程度,皮下或者肌肉注射适量的头孢拉啶或者氨苄青霉素,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的继发感染。如果患处形成化脓病灶,可涂布适量的红霉素或者金霉素软膏。另外,可给病犬皮下注射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注射液,提高机体抵抗力。此外,该病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可取3份硫磺,蛇床子、百草霜各2份,1份陈石灰.全部研成粉末后混合均匀,然后添加适量的生茶油调合,在患部涂擦,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就能够痊愈。在整个病犬治疗过程中,每次涂擦药物要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3以内,且涂药后要及时戴上口罩,避免病犬舔食药物而发生中毒。如果病犬依旧严重瘙痒,可肌肉注射适量的地塞米松进行止痒。同时,宠物犬的住处、用具要喷洒蜱螨洗剂进行消毒,确保将螨虫杀死。另外,还要叮嘱犬主使用84消毒液浸泡病犬的食具、被褥、垫褥等,或者放在阳光下曝晒,用于灭菌除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犬使用敌百虫进行治疗,尽管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要避免发生中毒。

预防措施。宠物犬要饲喂优质的宠物狗粮,同时供给全面、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矿物质,坚持适当运动,定期洗澡、注射驱虫针和接种疫苗。另外,不要给犬饲喂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羊肉等。经常清扫室内,并进行消毒,可使用开水浸烫或者更换食盒、垫子、笼具,及时清理犬脱落的被毛、皮屑,并集中进行烧毁,避免再次发生感染。如果家中还饲养其他宠物,则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加强预防。另外,病犬禁止带到宠物集中的场所,避免其他动物发生感染,同时由于机体患病后皮肤防御屏障功能降低和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其他宠物的传染。此外,由于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饲主在接触宠物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及时消毒。

犬常见的一些皮肤病:
脱毛症
这是指犬在非换毛季节呈现局部性或全身毛非正常脱落,这种脱毛症常由于犬的内分泌紊乱及癣菌和蠕形螨所致。
内分泌紊乱
病因及临床症状
这种脱毛症可发生于各种犬,其早期变化为色素沉着、多皮屑脱毛症、被毛稀疏等,随后出现脱毛症,对称地分布在犬体的腹肋、胸股部。多见的有甲状腺素性、肾上腺素和性腺机能紊乱。
1、由于甲状腺机能衰退而导致的脱毛,临床上患犬常表现嗜睡、易疲劳、过度肥胖、不生育、不耐寒;皮肤干燥粗糙、被毛稀疏和层角化过度等。
2、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盛,长期使用皮质类激素所致。脱毛症患犬常表现过度饮食、尿频、尿比重低于1.020(正常值为1.015~1.050);肌肉萎缩、易疲劳、脂肪筒状分布、腹围增大;皮肤变薄,明显可见表皮血管和腹部皮褶。钙质和色素不均匀地沉着在病变的皮肤上。
3、性腺失调在雄性犬可见于睾丸足细胞瘤。而母犬的脱毛症通常与卵巢囊肿有关,犬体可见反复的脱毛—康复循环,并伴有乳房及阴门肿大。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和激素含量测定,但后者难度较大。
治疗
有睾丸足细胞瘤的雄犬需摘除睾丸,同时口服或注射睾丸激素。卵巢机能紊乱的母犬应切除两侧卵巢或子宫。试用甲状腺素,按每日0.4~0.8mg/Kg体重服用4~8周为1疗程,头2周用药量递增,以后递减,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癣菌病
病原及临床症状
癣菌病是由皮肤条件性致病真菌(又称皮霉菌)所致,能引起表皮层,毛和爪的损伤,犬主要有3种可致病皮霉菌。
1、犬属小孢子菌长期存在于犬体,只产生轻微的炎症,犬约50%的癣菌病是该菌所致。
2、石膏状小孢子菌是一种嗜土壤真菌,温暖的气候偶然引起犬的癣菌病,但这种炎症反应和感染属自限性的。
3、须小孢子菌主要引起犬继发性癣菌病,老鼠是主要的带菌者。
皮霉菌致病主要是菌丝侵入毛柱、毛囊和角质层引起脱毛和产生皮屑,多发生于头、脚和腿,小犬较成犬易发。
诊断
①取被毛或皮肤刮取物,伍德氏灯下观察,犬小孢子菌感染的犬毛呈绿色荧光。②氰氧化钾热溶液消化刮取物,置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子存在。③病料接种于沙堡氏培养基,室温培养1—2周,犬小孢子菌菌落呈黄色基底面,细卷发状;须小孢子菌为褐色基,地面布满细小颗粒菌落;石膏状小孢子菌落为黄色皮革状;黑色或兰色菌落为污染的真菌,在沙堡氏培养基加入酚红,能使培养基变红的菌落,可初步诊断为皮霉菌。
治疗
首选药物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目前市场有特比萘芬片剂以及外用制剂,山东一搏药业生产的贝服芬系口服液体制剂,外用药肤康喷剂均有不错的疗效。
蠕形螨病
蠕形螨局部感染常见于面部和腿部,多数病犬呈慢性,个别犬发展致深部组织化脓,蠕形螨病皮肤炎症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局部被毛稀疏或完全脱毛,皮肤增厚,皮屑增多并变黑,肿大的毛囊可挤压出蜡质样皮脂。
②破坏毛囊并深达真皮层,因瘙痒而使皮肤破溃或肉穿肿继发细菌感染成为脓皮病。
治疗
大面积蠕形螨感染治疗是比较困难的。治疗时先剪掉炎症区及周围的被毛,用酒精等清洁并灶,大面积炎症需用硫磺皂或洗发剂洗澡,去掉表面病皮,局部使用低毒、高效、易渗透的药物,如石硫合剂、0.5%敌敌畏、敌百虫等涂擦可望治愈,国外有人介绍,使用0.75%酒精鱼腾酮局部涂擦疗效较好,如果犬伴发细菌感染应考虑局部或全部使用抗菌素治疗。
色素紊乱
犬皮肤色素紊乱,临床常有以下两种类型。
黑色棘皮症
这是犬的一种以乳头层增生,表皮层过度角化和色素增多为特征的皮肤病,多见于德国牧羊犬和小猎犬,其病因与内分泌紊乱,尤其是与甲状腺机能紊乱有关,临床上病犬多发生于面部、腹侧各部并呈对称,患部被毛脱落,皮肤逐渐增厚而粗糙,皮屑增多、颜色逐步变黑。有些犬的慢性皮炎,如蠕形螨、脂溢性皮炎、维生素A缺乏也可出现类似的黑色棘皮症,治疗时应注意区分。治疗可口服甲状腺素类制剂,如三碘甲状腺素,按每日1.0mg/Kg,疗程1个月,严重的病犬可配合使用皮质激素类,促甲状腺素以及碘制剂等,局部治疗可使用硫磺皂洗犬体,随后涂以皮质激素类药物。
犬鼻部脱色
由于犬常首先用鼻子探知环境气味,所以易发生鼻部外伤、过敏或细菌感染,临床上常见鼻镜因炎症而失去色素,另外一种慢性鼻部溃疡(鼻湿疹)在德国牧羊犬比较常见。有人认为是犬先天性对日光的过敏反应,亦有人认为与身体免疫反应有关,这些炎症的结果可使黑色的鼻子变成白色。
治疗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控制感染。局部可涂擦皮质激素类制剂或抗菌消炎药,犬鼻湿疹国外有人介绍服用阳光遮护药,如:盐酸阿的平或双磷氛。
皮屑过多
正常犬的皮肤总是有少量的皮屑脱落,但过多的皮屑并伴有瘙痒、脱毛则可怀疑皮屑过多症。

鳞状表皮
主要病理变化是表皮干燥和大量的皮屑而呈鱼鳞状,并易继发感染。诊断关键在于排除其它皮屑过多的病因,如:蠕形螨、恙螨等。
本病难以完全治愈,可试用以下方法治疗:
1、用含矿物油的洗发剂给患犬洗澡可以减少皮屑。很干燥的皮肤,冲洗时应使用水溶性浴油。
2、腹部干燥的皮肤,可局部涂擦羊毛脂及尿素衍生物膏剂。
3、适当服用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主素。
皮肤角化过度
犬的表皮层角化过度可以使皮肤增厚变硬,多见于犬的骨骼突起部和足下,严重的患犬因角化层撕裂而感染或因足垫而跛行,其病因尚不清楚,不过国外已有报道犬乳头状病毒引起犬皮层过度角化或指状疣。
治疗可以口服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以减轻角化程质。为软化组织可涂动物或植物油,裂伤处要配合使用抗菌药物,跛行犬需剪修足垫,如果因地面摩擦所致角化过度,应改善休息场所。
脂溢性皮炎
是指犬的皮脂腺分泌过盛,亦称为皮脂溢,患犬有一种特殊的鼠臭味。犬的皮脂溢多发生于背部、腿、会阴、颈和耳内侧,患部常有浅黄色蜡质样聚集物,并伴有脱毛、轻度缫痒等炎症变化,蠕形螨内分泌紊乱亦常伴皮脂溢。皮脂溢的病因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营养缺乏和皮肤感染有关。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化验逐步排除其它特异性病因,作出确诊。治疗时应首先针对已查清的病因治疗,而后进行对症治疗。一般可用硫磺皂洗犬体,如果患部有组织渗出或感染,需全身或局部抗菌治疗。较严重的皮脂溢,可以应用抗菌素—皮质激素协同治疗。慢性病犬,可试用甲状腺素。
恙螨病
恙螨寄生于犬体表面,以吸食组织液为生,因虫体常与虫卵和皮屑粘着在一起,而使人们常见到会运动的“皮屑”,恙螨整个生活史均可在犬体上完成,时间大约5周,恙螨病小犬较成犬、家养犬,较散放犬易感,主要致病作用是脱皮屑、瘙痒,并由此而引起犬的自残。诊断主要是螨体检查,螨体约0.4mm,用放大镜可见虫体在皮肤上运动,在犬皮肤上放一段透明胶带,过段时间后,将胶带置于显微镜上观察,可见到粘着的虫体,螨的口器上有一对大钩于,皮肤沟内有虫卵。恙螨同疥螨一样,也可引起人的皮肤红色丘疹。各种杀虫剂均有效,但应维持4~6周,消毒应包括犬体和环境,消除动物传染源(如猫),注意人的自身保护。
瘙痒
瘙痒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实验证明,犬的皮肤存在痒感的感受器,并通过神经末梢传向大脑。患部组织胺的释放能促进痒感。抓痒因压痛有止痒作用,但又促进释放更多的组织胺,加重痒感,形成痒—抓的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皮肤损伤和炎症。
疥螨病
犬属疥螨是犬奇痒的主要原因,它寄生于犬的表皮层,由于其爬行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皮肤过敏而致痒。犬疥螨的传播主要是接触性感染,多呈散发。
诊断
1、疥螨引起犬的奇痒,由于持久的搔抓和摩擦,患部呈红肿、少毛,以致破损。
2、犬疥螨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品种的犬,多见于犬的眼区、四肢等。
3、大属疥螨亦能感染人,引起红色的小丘疹。
4、刮取犬的皮屑和被毛,直接镜检或10%氢氧化钠热消化后显微镜下检察,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
犬属疥螨生活周期为3个月,污染的草垫等物品可再度引起犬的感染,因此彻底的消除犬疥螨至少4周的连续治疗和消毒。
1、去掉污染铺垫,以1%敌敌畏等杀虫剂消毒环境。
2、硫磺皂或含六六六的洗发剂清洗犬体。
3、以1:5稀释石流合剂成或丙体六六六等杀虫剂药浴或涂擦,因犬皮肤易吸收有毒物质而引起中毒,药浴保留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0分钟。
4、为减轻瘙痒,促进创部愈合,可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4—5天,但长期用药可因抑制免疫而加重犬的感染。
5、人皮肤的犬疥螨丘疹,涂以石硫合剂。
6、避免犬与其它病犬、家畜的接触。

临床上还见到蚤圣的骚扰,而引起犬的瘙痒。蚤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皮肤发痒,但主要的是蚤的叮咬所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这种炎症多见于犬的背部、尾下等处、因自残而出现脱毛、渗出性皮炎以及色素沉着等。
诊断时可用一张浸湿的白纸放于犬体下,捋犬的被毛,收集皮屑于纸上,蚤的血性排泄物可以迅速在纸上产生血迹,犬体喷杀虫剂后,收集的皮屑可见到死亡的蚤,多数的犬蚤是来源于猫。
防治措施:
1、蚤的生活可以离开犬体,因此有效的环境消毒是重要的预防措施,避免犬与猫接触。
2、各种杀虫剂对蚤均有效,ResmethrimPromise是对犬低毒、无气味、高效杀虫剂,较适合作业犬使用。
3、较重的皮肤瘙痒和炎症反应,可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反应。
临床上很多节肢动物,如虱、蜱、蚊的叮咬,均可引起犬不同程度的瘙痒,应给予区分。

非特异性瘙痒
当犬的寄生虫性瘙痒排除后,仍有部分患犬查不出原因,治疗可发现,皮质激素能迅过减缓这类病犬的症状,其可能有下列情况:
1、过敏:在排除其它病因的基础上,根据全身实发性疹块,瘙痒可以初步诊断,药物治疗有助于诊断。抗组织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肾上腺以及化学抗过敏药物(扑尔敏、甲申酸钠等)是有特效的,避免犬与可疑的致病环境因素接触,犬的瘙痒将明显好转。
2、环境因素:湿热、湿冷、过于干燥、多变的气候都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犬体引起瘙痒。如冬季烤火炉的犬,常有被皮毛(应)干燥,皮屑过多和瘙痒等,限制其烤火将明显好转。
饲养在水泥地面的犬,因其肘部常接触地面,几乎每头犬都可见到该部位脱毛,皮肤增厚,色泽变黑,胼胝和经常地瘙痒。草垫、木屑等铺垫物均可直接刺激犬的皮肤,也可因其所带的污染物、细菌、寄生虫的作用而致痒。消除这些致病环境因素,犬的瘙痒将明显好转。
3、食物因素:临床经验表明,犬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场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尽管犬用饲料是营养全价的,但对一些查不出病因的瘙痒犬服用维生素和脂肪酸是有益的。
4、神经机能紊:这一类病犬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有关,例如假狂犬病和狂犬病病犬就属这种情况。
5、全身疾病性瘙痒:许多内科疾病,如黄疸、肿瘤、糖尿病和尿毒症等常常伴发皮肤的瘙痒。临床上肥大细胞瘤和淋巴细胞瘤由于有皮肤的斑块和瘙痒而易被发现。内寄生虫转移到皮肤也可引起犬的瘙痒。如果一时难以确诊犬瘙痒的病因,可试行下述治疗:
(1)单独使用皮质激素、抗组织胺药物或配合使用,可有效地控制瘙痒。
(2)经常的捋洗犬被毛,训练和散放有助于分散患犬对瘙痒的注意力。
(3)适当的给犬补充维生素和脂肪酸。
皮炎和湿疹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犬皮肤的炎症均称为皮炎,而湿疹则是一种由潮湿、污泥、摩擦等引起的表面性炎症为特点的皮炎。
接触性皮炎
病因及临床症状这是一种由于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因素作用犬体引起的皮肤炎症,犬的皮肤,特别是腹部皮肤因被毛稀疏、经常接触地面,更易受到草、混凝土、柏油面、塑料、地板以及表面残留的化学物质,如杀虫剂、消毒剂的刺激和腐蚀,皮肤的炎症可能是由于直接用刺激所致,或者是过敏反应。临床常表现为腹部、大腿和胸等部位实然出现红肿、脱皮、结痂、组织渗出和继发感染,由于犬的舐咬,这种炎症也会在犬的足和会阴等处见到。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病史。
治疗
目的是减少接触刺激,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①消除环境致病因素,如:与犬体接触的化学制剂、水泥地、青草等。
②创部可使用粘膜消毒药,如:雷佛奴尔清洗,而后使用皮质激素膏剂,或配合应用抗菌素;较严重的病例可选用氯化可地松。
③大面积较为严重的炎症,应同时服用皮质激素和抗菌素。
擦烂
皮肤表面过度的潮湿会影响正常的表皮层角化,降低皮肤自然屏障的抵抗力,而易被损伤和感染,当伴有一定程度的擦伤时,这种湿性皮炎为擦烂,主要发在犬皮肤皱褶内。炎症的初期表现为红肿、疼痛,如不及时发现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人工感染潜伏期1~3天,自然感染一般为4~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该病可表现五种临床类型。

呼吸型。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可能表现为一种很轻的不受注意的传染,也可能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常发生于转舍后或从牧场转入舍饲后。急性病例主要是整个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受害。病初体温突然升高(40~42℃),严重委顿,不食,流大量黏液脓性鼻液。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故又名“红鼻病”)并出现浅溃疡,鼻翼和鼻镜部坏死。由于病牛鼻孔塞满炎性渗出物而使呼吸高度困难甚至张口呼吸,可见结膜炎和流泪,呼出气体由于鼻黏膜坏死而发臭。呼吸次数增加,频频听到发白深部支气管的咳嗽声。有时可见血染的下痢。

生殖器型。病初通常表现轻度发热,严重感染者表现尾竖起和挥动不安,频频排尿而有痛苦状,阴户水肿性肿胀,阴户毛染有血样渗ILIJ物。最初病症是阴道黏膜发红及形成脓疱,后者使阴户前庭及阴道壁出现颗粒状外观。然后在阴道底壁积集黏液样至黏液脓性渗出物。有些病例,小脓疱越变越多,并融合在一起,随后在前庭和阴道壁形成一种广泛的灰色坏死膜,当擦掉或脱掉后剩下一个发红的擦破表现,一般此型不并发流产。病程一般2周左有,如有并发症则可达3~8周。公畜表现为传染性脓疱龟头包皮炎,其龟头包皮的病变类似阴户阴道的病变,波及的组织伴有脓疱形成而呈颗粒肉芽状外观。包皮和阴茎水肿时引起包茎皮炎,则有阴囊肿胀,但未证实有睾丸炎。

结膜型。由于病毒对患牛黏膜的亲嗜性,有时也可引起角膜结膜炎,通常不致发生角膜溃疡。此种类型的传染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有时可同时发生呼吸型。一般在结膜下可有水肿,其上可形成灰色坏死膜,造成颗粒状外观,角膜可变为轻度云雾状,患牛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

流产型。在某些情况下野毒或人工致弱病毒(疫苗)可引起牛发生流产,通常见于头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该病毒引起流产的病例发病率还不清楚,但近年来发现引起流产的病例有所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改进了诊断方法以及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之故。在许多病例中,流产发生前1~2个月时牛群中可能流行过一种未经诊断的呼吸道传染病。从流产的犊牛中分离到该病毒,且将此病毒接种于易感青年母牛可引起流产。

脑炎型。该病可表现为脑膜脑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很低。病牛的特征是共济失调、抑郁,随后兴奋、吐沫、惊厥,最后倒卧、角弓反张、腿甩动、磨齿。病程短促,通常死亡。

总的来说,该病的病程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轻性病例很难察觉,有些呼吸型或脑炎型可在发现症状后几小时内死亡,而大多数病例病期为几天。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有差别,根据病毒的毒力、病牛的年龄、临床类型、牛群饲养管理条件、体况等而定。

2、诊断要点

病牛死亡,剖检时发现在鼻腔和气管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是该病的指示病变。

结膜型的诊断困难较小。颗粒状外观、纤维蛋白性坏死膜、结膜下水肿以及眼和外鼻孔有浆液脓性分泌物,是该病的显著病变。在上呼吸道传染而发生卡他性结膜炎时,有助于支持该病的诊断。同样,对表现为生殖器型的任何公母牛不难做出临床诊断。

由该病毒所致流产,能借助于病毒分离做出诊断(可从胎儿胸腔液或胎膜分离病毒)。流产时母牛血清中抗体滴度增高。该病的脑炎型也可用病毒分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来诊断。

分离病毒可从有病变的部位采取病料,最好在发热期间分离,可用牛肾细胞或猪肾细胞等组织培养分离病毒。病毒的初步鉴定可以根据其在组织培养上迅速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细胞变圆、皱缩、颗粒增大并凝聚、最后脱落)而判定,也可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查作为诊断指征。

3、防治措施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广谱抗菌素的作用是阻止细菌的继发感染,使用综合性的对症治疗可使死亡率降低。康复牛能终身免疫。采用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一般是对半岁左有的犊牛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有9%免疫牛体内抗体能保存较长时间。犊牛吃母牛初奶可获被动免疫达2~4个月。怀孕牛不能接种,因有可能引起流产。

1、主要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发热性传染性疾病。本病最多见于传染性鼻气管炎,并常伴发结膜炎、流产和脑膜炎。其次是以局部过程为主的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或龟头皮包炎。
传染性鼻气管炎型。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潜伏期可达1星期。病毒首先侵入牛上呼吸道黏膜,引起急性卡他性炎症,经24~48小时体温升高至39.5~42.0℃,鼻分泌物开始呈浆液性,后呈粘液性,最终为脓性,常混有血液。随病情发展,牛鼻黏膜高度充血、溃疡,鼻镜、鼻翼坏死,病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食欲严重减退时,体重下降,产奶量减少,常伴发结膜炎。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病程为7~9天,随后好转,病牛恢复正常。
结膜炎型,常为鼻气管炎的伴发症,但有时呼吸症状不明显,而结膜炎症和角膜混浊为此型的主要临诊特征,病初见浆性分泌物,后期即成脓性分泌物。仔细检查结膜和角膜可见脓疱或白色坏死性斑点,患部水肿、潮红、疼痛,患牛拒绝诊治。
流产型。妊娠的任何阶段,特别是妊娠5~7.5个月的母牛,在感染后数天至数个月发生流产,在暴发结膜炎型的某些牛群里流产率很高。在野外暴发疫情,病毒毒力较强时,能使25%的孕牛流产。妊娠后期感染牛鼻气管炎的孕牛可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3~6个月的犊牛和青年牛,病牛表现为共济失调、转圈、乱撞,阵发性痉挛,沉郁和兴奋交替出现。本病病程一般持续4~5天,几乎都以死亡而告终。
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型,潜伏期为24~72小时,之后是持续数天的轻度体温反应。轻症不易发现,重症可见病畜站立时常举尾,排便、排尿有明显的疼痛感,外阴部见轻度肿胀和少量脓性分泌物。轻症者外阴黏膜发炎,表面散在大量白色小脓疱,阴道黏膜轻度充血,阴道壁上附着淡黄色渗出物。重症者外阴表面的脓疱融合成淡黄色斑块和痂皮,当阴道黏膜发生出血灶时,其分泌物大量增加,几天后出血灶结痂脱落,形成圆形裸露的表面。临诊康复需10~14天,阴道渗出液的排出可持续数星期。公牛发生龟头包皮炎,包皮皱褶和阴茎头出现脓疱、肿胀,有时脓疱也可见于阴茎体,病程1~2星期。
2、剖检特征
患牛有鼻、喉、气管黏膜炎症,并有出血点和浅在性的糜烂或坏死。当侵及肺脏并继发细菌感染时,形成支气管肺炎,侵害眼结膜时,结膜和角膜表面形成白斑。经组织学检查,牛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坏死的表皮黏膜会有大量的噬中性白细胞。发病早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能发现典型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流产胎儿主要是各脏器的灶性坏死,遍及肝、脾、胸腺、淋巴结、肾和肺等任何组织,并伴有局限性的炎症反应,但常因胎儿的自溶作用,而难于检出包涵体。
死于脑膜脑炎的犊牛,除脑膜轻度充血外,表面病变并不明显。组织学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见有非化脓性的脑膜脑炎,由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构成血管周围套,并有弥漫性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后者在白质更为常见。神经细胞广泛性坏死,大脑半球和中脑内的血管和神经周围的空隙可明显增宽。脑部各处均受损害,切片经布安氏固定液固定和苏木紫伊红染色,可见脑细胞内的包涵体。生殖器感染,组织学变化以坏死为特征,坏死区集聚大量中性白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核内包涵体。
3、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特征,有经验的兽医进行初步诊断并不困难。但确切诊断,尤其在新发生地区,需要依靠病毒的分离或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也可用荧光抗体组织切片或DNA探针检查。
4、防治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和防疫隔离措施可防止本病的传播。但由于易感牛对本病十分敏感,这些措施只能限制活动型或隐性型的广泛扩散。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10%~96%血清抗体阳性的牛是隐性感染源,因此,使用疫苗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若控制合并症,可采取对症疗法。如呼吸道型,当确定有细菌合并症时,可用磺胺类药和抗生素,但应考虑这些药物在乳和肉中残留的问题。对脓疱性外阴-阴道炎和龟头包皮炎可局部施以抗生素软膏以减少后遗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94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