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感谢阅读《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羊可行性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易患病,多为群发。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多的地方也较常见,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能够经由直接与间接接触造成传播。病毒通常在污染的圈舍栏杆、饲槽、饲草、垫草等中存在,经由皮肤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新引进的羊群通常容易感染发病,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部分感染,发病率能够达到20%~60%。在育肥羔羊中,发病率能够超过90%。一般来说,圈舍过于寒冷、潮湿,缺乏光照,羊群相互拥挤,吮乳不足,饲喂尖硬或者带芒刺的饲草,以及羔羊出牙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其中对发病影响最大的是草料的优劣,通常饲喂品质优良、营养全面的草料,母羊体况良好,乳汁充足,其后代羔羊较少出现发病;饲喂品质低劣草料,缺乏营养,母羊体况较差,泌乳过少,会导致后代羔羊体质虚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病初期,病羊的口角、唇部、鼻镜或者眼睑皮肤上散布有结节状的小突起,质地较硬,但不会对采食造成影响,之后随着小突起的不断增大、发硬,会相互融合形成丘疹、水疱以及脓肿,并会在采食时导致患处表面裂开、破溃以及出血,外观如同花菜,且有很厚的黑色痂皮覆盖在表面上,如同乳头样瘤,最终由于唇部明显疼痛而出现厌食,并由于严重饥饿、衰竭而发生死亡。个别病羊眼结膜潮红,流出炎性分泌物,甚至完全失明。部分病羊在蹄冠、蹄叉以及乳头、外阴上出现水疱、脓疱与结痂,从而造成跛行。

3、鉴别诊断

与痘病相区别,羊痘主要表现出严重全身症状,体温明显升高,患处皮肤会存在圆形痘疹,明显突出,界限清晰,最终呈脐状,个别甚至呈全身性出疹,且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具有强传染性,其中只有唇型容易与该病混淆。与溃疡性皮炎相区别,溃疡性皮炎主要是导致病羊患处发生溃烂,并破坏组织,通常是大于1岁的中成年羊容易发生,采取实验室镜检可见绿脓杆菌等细菌。与坏死杆菌病相区别,坏死杆菌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处组织发生坏死,不会形成水疱、脓疱,也不会存在疣状增生物。与口蹄疫相区别,口蹄疫能够大面积发生,且快速流行,还会导致羊以外的其他偶蹄类动物发生感染。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羊群中一旦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要立即隔离病羊、可疑病羊,饲喂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不会损伤口腔黏膜的配合饲料以及青绿饲料,在摄取充足营养基础上,配合在患处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另外,由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会危害羊群中的其他羊,且能够连续多年。因此要对被污染物以及污染的环境、运动场、圈舍、用具使用达康灭毒灵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使用30%草木灰水、1%~2%烧碱或者5%~10%生石灰乳,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尽可能控制放牧或者合群放牧,主要采取舍饲。对于病死羊尸体及其污染物必须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有效抑制疫情传播。

药物治疗。清除病羊患处的痂皮,一般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当痂垢足够软化后冉使用玉米棒、硬的毛刷或者手术钳等除去,接着对创面使用1%~2%高锰酸钾液再次进行冲洗,最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2次。另外,病羊患处也可浸泡在5%~10%的福尔马林液中,持续1min,连续进行3次,最后涂抹适量的碘酊。如果病羊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可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例如,取浓度为100mg/mL的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以及浓度为5mg/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充分混合,肌注,成年羊每只肌肉注射3mL,羔羊用量减半或者注射2mL;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0.8g吗啉双胍、0.6g维生素B2、0.6g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5mL萘普生(痘毒清)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引进或者购买羊,对于从外地或者其他羊场引进的羊,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观察、单独饲养,在该阶段要进行多次消毒、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行混养。另外,引进羊到达目的地后,每只可立即配合肌肉注射10mL利巴韦林、10mL复方胆素、80万IU青霉素,每天分别在早、晚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以及感冒、应激综合症。如果引进羊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寒或者淋雨而发生感冒时,可连续5天使用以上药物。羊舍、放牧过的草地以及羊群要定期使用火碱等消毒药进行全面消毒,避免污染病毒。控制羊群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圈舍内干燥、温暖,通风良好,充足光照,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要经常更换垫草。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6月龄的羔羊和幼羊最为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羔羊发病率可高达100%;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零星散发,且症状较轻,人和猫也可感染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及痂皮内,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健康羊常因皮肤、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病羊的皮毛、尸体、被污染的圈舍、饲草、饲料、饮水或残留在地面上病羊的痂皮,均可散布传染。被污染的牧地、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可常年流行并可持续危害多年。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d,长的可达16?d。在临床上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偶有混合型,但以唇形为主要症状。
1.唇型。最为常见。病初患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发热,齿龈红肿,而后开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脓疱肿胀破溃后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痂垢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或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加重,口腔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内面、齿龈、舌、颊、软腭及硬腭上出现被红晕包围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变成烂斑,口中流出发臭、浑浊的唾液。患部继续发现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污秽痂垢,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日渐消瘦,病程长达2~3周,逐渐衰弱死亡。如有继发性感染和病羊体质衰竭时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
2.蹄型。多发生于绵羊,山羊极少见。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见一肢患病,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还有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
3.外阴型。此型少见。患羊阴道出现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和附近的皮肤肿胀、疼痛,出现溃疡;哺乳羔羊的母羊常见在初期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红斑和水疱,以后乳房、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还会发生乳房炎。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三)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葚状痂垢)及流行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要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采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然后检查包涵体,或对病料负染色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变态反应等方法。
本病临床症状上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有相同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
1.与羊痘的鉴别。痘病出疹多为全身性的,体温升高明显,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表面,界限明显,中间凹陷呈脐状,痂皮坚硬,不传染人。
2.与溃疡性皮炎的鉴别。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危害羔羊,而溃疡性皮炎多发生于1岁以上成年羊,并且口的损害发生在颌和上唇(在唇边缘的鼻孔之间,不累及唇联合),腿的损害发生在蹄冠和趾间隙,其病变特点是溃疡和组织破坏,痂垢下无桑葚状组织增生。
3.与羊坏死杆菌病的鉴别。该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既无水泡、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4.与羊蓝舌病的鉴别。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口角部,并可延伸到口腔黏膜,全身反应严重,病死率高。
(四)防治
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羔羊接触过的母羊乳房,用1%高锰酸钾认真清洗消毒,防止其他羔羊吮吸。对羊体表及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患羊污染过的圈舍、运动场,在清除粪污后打扫干净,进行消毒;患羊接触过的垫草、吃剩的草料,一律焚烧处理。常用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1%醋酸、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等。同时给予病羊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粉、青草、软干草或青贮类饲草,保证清洁饮水。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1.西药疗法。主要用消毒、杀菌、抗感染药物。刮掉干硬痂皮,痂皮较硬时,先用水杨酸软膏将垢痂软化,除去痂垢后(剥掉的痂皮要集中烧毁,以防散毒),用温盐水或0.2%~0.3%的高锰酸钾、1%~3%硫酸铜溶液或明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涂碘甘油(5%碘酊加入等量甘油)或2%龙胆紫、鱼石脂软膏、硫磺类软膏、尿素软膏等,每日2~3次。蹄部发生病变的,可将蹄部置于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2?min,连泡3次,或用来苏尔清洗,擦干后再涂松馏油或土霉素软膏。乳房部用2%~3%硼酸水冲洗,涂氧化性鱼肝油软膏。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消炎药配合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严重者还可同时喂服病毒灵和四环素片等药物。
2.中药疗法。本着去腐生肌、消炎止痛的原则,配制中药冰硼散、雄黄散、脱腐生肌散等涂敷药患部。也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等份,粉碎成末,混合玉米面喂服。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不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外地引进羊只要隔离观察2~3周,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管理上保持羊舍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多的草场放牧,以免刺破皮肤;饲料中掺喂少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而引起羊的皮肤黏膜损伤,减少病毒侵入机会。

扩展阅读

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用中西医结合法效果好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患病羊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俗称羊口疮。2007~2008年我县实施草地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从四川、江苏等地引进13000余只山羊,因长途运输发生应激反应,40%的羊在应激期和适应期相继发生了传染性脓疱。笔者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数百例病羊进行了诊疗,治愈率达94.3%,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羊传染性脓疱发病特点及诊断

3~6月龄的羔羊发病较多,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有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口唇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病变和症状。首先在口角、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很快形成蓖麻籽大小的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结。呈良性经过时,硬结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愈合;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病变向颊面部扩展,形成大面积的污秽痂垢。痂下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使口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外观,影响采食。严重病羊日趋衰弱而死。病程为2~3周。

根据病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

2羊传染性脓疱治疗

由于大部分病例发生病原菌继发感染,因此采用抗菌与抗病毒联合用药,结合中药治疗。

2.1病初用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双黄连注射液10ml,利巴韦林2ml,混合肌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3天。

2.2对于严重病例,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青霉素480万IU,利巴韦林2ml,静注,每天1次,连续3天。注意:因利巴韦林的刺激性较强,静注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

2.3用温盐水软化痂皮,除去痂垢后用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然后用2%~5%碘甘油对患部进行喷雾;每日1~2次,至痊愈。

2.4大部分发生传染性脓疱的病例在口腔黏膜和舌面上出现溃疡,用碘甘油对口腔进行喷雾,然后用冰硼散撒布于口腔内创面。

2.5中药治疗(1)中药外用:雄黄、明矾、硫磺、五倍子各15g,冰片6g,共研细加菜油调匀,去除痂垢后涂抹于疮面,1次/天,至痊愈。(2)中药内服:苦参、黄柏、防风、连翘各30g,甘草15g,水煎灌服,1~2次/天,至痊愈。

3小结

3.1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夏季日光下经30~60天开始丧失传染性;散落在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到第二年仍具感染性;在低温冰冻条件下保存的病毒,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但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分钟即可灭活;对碱性消毒药敏感,如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和20%热草木灰溶液等。

3.2该病分布范围广,在羊的主产区都有存在。因此,对传染性脓疱要以预防为主,引种时要谨慎,应隔离检疫2~3周,并彻底清洗蹄部和进行多次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起运。在运输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防止羊皮肤、黏膜发生外伤,并尽可能降低应激反应。为防止外来疫病在本地扩散和流行,到达本地后应隔离观察2~3周(/),并对圈舍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无病后再进行混养。在羔羊长牙阶段,口腔黏膜娇嫩,易引起外伤,应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地方放牧。适时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损伤皮肤、黏膜的机会。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弱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进行划痕接种,10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

3.3在农村及边远山区,中草药容易采集,且给药方式方便、简单,农户易于掌握,同时成本低廉,副作用小,残留少,疗效好。应用中草药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不仅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养效益,而且容易达到国标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推广。

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病学 羊传染性口膜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羊传染性口膜炎也叫做羊口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和山羊都具有易感性。通常春季容易发生,羔羊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病羊的主要特征是口内外皮肤以及黏膜存在红斑、水泡、丘疹以及脓疱等,最终形成结痂,导致羊只采食比较困难,体质快速消瘦,甚至发生死亡。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病学羊传染性口膜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流行病学

病羊及隐性感染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病羊痂皮能够长时间带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该病主要经由接触感染,还可通过皮肤或者黏膜伤口发生感染。健康羊直接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的饮水、栏舍、器具、牧场等都能够感染,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3~6月龄的羔羊。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其中春季发病率较高。羊群中只要出现发病,就容易呈现流行性;成年羊较少发病,往往呈散发。由于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羊群感染就较难清除,从而能够在多年持续发生。一般来说,该病在冬季牧草枯黄、开春牧草刚返青初期相对比较严重,这是由于此时气候比较恶劣、风力较大,刚出芽的牧草尖在风吹日晒下容易呈针刺样,当羔羊采食就容易被其刺伤,从而导致感染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开始时,病羊先在口角、上下唇、齿龈以及眼鼻周围形成红色斑点、丘疹,接着变成水疱或者脓疱,当其破溃后会形成棕色或者黄色的疣状硬痂。如果病羊呈良性经过,痂垢会慢慢增大、加厚,并逐渐干燥变黑,最终脱落恢复正常。病羊症状严重时,病变处会相互融合,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甚至颜面,造成大面积龟裂的污秽痂垢,且容易出血,同时痂垢下会存在鲜红色的肉芽组织增生,呈乳头状,导致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如同桑椹状突起,厚度大约为3~5mm,且由于采食受到影响而导致膘情变差,羔羊会由于无法吮乳而日渐衰弱,最终发生死亡。另外,病羊往往会继发感染坏死杆菌和化脓菌,导致深部组织发生化脓和坏死。病羊康复后,局部不会遗留疤痕。

3、诊断

该病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尤其是病羊口角周围存在增生性桑葚状隆起等典型特征,就能够做出初步诊断。但如需确诊就要经过实验室诊断,即采取病羊病变部位的组织用于病原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如果条件较好,还可选择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即在病羊唇部采集痂块,放入经过消毒且添加有甘油的试管内,按照1:5左右的比例添加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然后放人灭菌乳钵中充分磨碎制成悬浮液。之后取一部分悬浮液使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剩余部分不进行过滤。最后将以上过滤液及悬浮液分别以划痕法在健康羊的腹部皮肤接种。一般经过3天就会呈现阳性反应。

4、鉴别诊断

羊痘。病羊全身都可形成痘疹,通常在无毛或者被毛稀少部位出现,且体温明显升高,伴有明显的全身反应。痘疹结节在皮肤表面凸出,呈圆形,界限清晰,痂皮比较坚硬,无法导致人类感染。

溃疡性皮炎。通常是大于1岁或者成年羊只容易感染,造成的损伤主要是组织破坏以及溃疡,且痂皮下存在喷火口状的坏死溃疡,而羊传染性口膜炎通常是羔羊容易感染,主要造成增生性损伤。

坏死杆菌病。病羊主要表现出病变组织坏死,不会呈现丘疹、水疱、脓疱、痂皮的病变过程,也不会形成疣状增生物。

5、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可选择给羊群免疫接种与当地流行毒株一致的弱毒疫苗株。另外,育成的弱毒株经由犊牛睾丸细胞连续传代,可被制成冻干活疫苗,适合于任何年龄的羊,每头用量为0.2mL,可采取在下唇黏膜进行划痕接种,也可在股内侧皮肤进行划痕接种,能够持续3个月得到保护。在野外广泛使用时,保护率能够超过80%。

药物治疗。病羊口腔可使用0.5%的高锰酸钾液或者5%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冲洗,污物清除干净后在局部涂擦适量的碘甘油,同时配合口服适量的病毒灵、磺胺类以及抗菌素等药物。可取1kg旱獭油,加热溶化后和300g敌百虫添加在饲料中,混合均匀涂擦在病羊口腔病变处,通常用药1天就能够痊愈,治疗效果良好。还可用棉花蘸取适量的食用青油(如菜籽油)涂擦在病羊患处,每天2次,连续使用1周,治疗效果良好。如果配合添加160万IU青霉素钠盐后涂擦,治疗疗效更好。

中西药结合治疗。取20g黄连、20g射干、10g冰片、20g青黛、6支青霉素、10片维生素B6、4支鱼石脂软膏,将黄连、射干、青黛、冰片以及维生素B6全部研成细末,浸泡在适量温水中,使其软化呈干湿状态,然后添加青霉素、鱼石脂,混合均匀后即为舔剂。使用时,将药物放在消毒纱布(或者棕片)中,确保包裹扎紧,接着在纱布两端系上细绳,并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两角上,避免直接吞入,之后将药包处于口中任其舔食。当病羊不断咀嚼和用舌体舔食药包中的药物,能够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发生炎症的口腔黏膜处,从而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治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换眼睛”,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呈急性经过,只要羊群中有1只出现发病,就能够在1周内蔓延至全群,甚至危及临近羊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浑浊或者出现云雾状增生,造成失明,影响机体采食、活动,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降低,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该病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如结膜乳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李氏杆菌、奈氏球菌等,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是由衣原体引起。该病主要是羊发生感染,水牛、黄牛也能够感染,有时会危及家禽和猪,尤其是幼龄动物最容易患病。羊群通常是由于引入已经感染的病羊或者其他传染物质而引起发病,还能够经由接触引起感染。病羊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尿液以及乳汁等含有病毒的物质,都能够传播该病。另外,某些飞蛾或者蝇类也能够机械性传播该病。该病通常在蚊蝇活动旺盛的炎热季节发病,主要是5~10月份的夏秋季节,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程通常能够持续大约15天,长时能够达到30天左右。病羊基本上能够自愈,就算角膜变得混浊也能够逐渐复明。该病基本会导致死亡,个别病羊由于角膜、结膜白斑引起双目失明而只能够淘汰处理。

2、临床症状

感染早期,病羊都会在放牧时出现掉群现象,且一侧或者两侧眼睛流出清亮眼泪,怕光拒绝睁开眼睛,且伴有疼痛。经过一夜,眼结膜发生充血,上下眼睑有所肿胀,并逐渐闭合,最终不能睁开。对病羊进行检查,机体会由于严重疼痛而拒绝检查。经过3~4天,病羊一侧或者两侧瞳孔呈现乳白色云雾状,也就是结膜翳,导致部分或者整个瞳孔都被覆盖,严重时会出现枝叉状增生翳膜或者角膜发生破裂,虹膜发生黏连,晶状体脱落,极少数的眼球明显突出。此时走动困难,甚至由于视力减弱或者失明而盲目走动,出现相互顶撞,或者在放牧时撞上障碍物。另外,病羊由于不能够正常采食牧草而处于明显的饥饿状态,接着体况日渐变差,进行性消瘦。泌乳母羊患病后还会伴有乳房变小、泌乳量降低的症状,从而使哺乳羔羊增加吮乳次数,但依旧不能够满足其需要,并由于饥饿而持续嚎叫,最终由于瘦弱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病样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在病羊眼部用消毒棉签擦拭眼结膜以及分泌物,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接种,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培养分离。普通肉汤培养基接种病料后分别置于37℃条件下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接种于普通平板上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巧克力琼脂平板及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最终能够分离得到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大约为0.8μm。在普通琼脂干板上生长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长势良好,通常呈丛排列,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会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基变得均匀混浊,形成沉淀。

4、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避免扩大传染。病羊应转移到黑暗的地方,防止存在光线刺激,促使其充足休息,尽快恢复健康。对于假定健康的羊,可转移到没有被污染的新牧场进行放牧。同时,取1000g龙胆草,白菊花、夏枯草各500g,添加10000mL水,以温火煎煮至剩余6000mL药液,成年羊每天灌服100mL,中年羊灌服80mL,羔羊灌服5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羊舍要彻底清理,将栏舍内的粪便完全清除,并对其采取焚烧、掩埋、堆沤发酵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处理。

西药疗法。对于刚发病的羊.可对眼睛使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滴入适量的青霉素眼膏,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基本上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眼角膜已经存在点状混浊物,且角膜形成溃疡,可取160万IU青霉素和5mL兽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每只分别在上下眼睑皮下注射0.5mL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的眼睛已经完全被白膜覆盖,要采取自血疗法,即一人将病羊保定,另一人用酒精消毒棉球对病羊颈部静脉1/3处进行消毒,接着使用真空采血管以及配套的采血针采取1~2mL静脉血液,然后立即在病眼结膜下分点注射0.5~1mL,同时翻开眼皮撒布40万IU青霉素粉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2~5次就可使眼睛白膜消失,视力逐渐恢复。

中药疗法。取20g薄荷、10g荆芥、10g白矾、10g硼砂、20g玉金,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车前草、鲜桑叶、野菊花各1把,20g生石膏,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数天。

其他疗法。取等量的田基黄、威灵仙清洗干净后切碎,添加适量95%酒精进行浸泡,经过l天取液体备用,注意浸泡越长时间药效越好。治疗时,先对病羊的患眼使用硼酸溶液冲洗,接着即可滴加以上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免疫预防。通常情况下,成年羊不会感染该病,且经过治疗康复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因此可使用当地分离得到的具有血凝性和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适时给羊免疫接种,能够预防发病。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1、病因及流行病学
1.1病因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所致。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常存在于患羊的结膜囊、鼻泪管和鼻分泌物中,随眼分泌物排菌,病愈后,病原仍长期存在于眼分泌物中,使该病每年发生或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易感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通常同种动物通过直接或密切的方式如相互摩擦、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可成为其传播媒介,一般不同种类的宿主之间不传染。
1.2流行病学
2006—2009年,大街乡3个村26户农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一种呈结膜炎症状的疾病病羊,共发病1258只,其中成年山羊756只,羔羊345只,老年山羊157只。死亡62只,致死率5.02%,该病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有易感性,以幼龄和青年山羊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发病最多(发病984只)。一旦发病,传播迅速,1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40%~100%,呈地方性流行。空气污染、尘土、刮风、强日光照射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d,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例严重时体温达40℃,病初呈结膜炎症状,畏光、流泪、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性或粘性分泌物,不久成脓。结膜和眼睑红肿,其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随病情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炎症蔓延,继发虹膜炎。角膜经1~4d后浑浊,起初半透明、浅灰色,后浑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多数患羊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d,短者7d,长者40d,多数痊愈,极少数失明淘汰。

3、诊断
在诊断该病时,应以恶性卡他热、VA缺乏症以及吸吮线虫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相区别。
3.1恶性卡他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低,高者达60%~90%。以头眼型最典型,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1~42℃),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瘤胃弛缓,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繁,呼吸及心跳加快等。高热同时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继而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后可能变得完全不透明。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母羊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3.2VA缺乏
体温正常,有长期饲喂缺乏VA的饲料史,病羊尤其是羔羊,表现怕光,弱视,夜盲症,干眼症尤为明显,角膜增厚成云雾状,以致完全失明,死亡率较低。
3.3羊吸吮线虫病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蝇活动频繁的夏秋季多散发。主要症状为结膜炎,眼痒、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严重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上下眼睑粘合。角膜糜烂、溃疡、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等。结合临床症状,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可确诊。而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流行于6—9月,羊群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幼龄、青年山羊多发,患羊一侧或两侧性结膜和角膜炎可作出初诊,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4、治疗及预防
4.2治疗
患羊隔离后,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擦去眼角分泌物,挤入四环素、红霉素眼膏,2次/d,连用7d;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大黄腾混合液,2次/d,连用7d;也可采病羊全血10mL,立即注入眼睑皮下的方法治疗。经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治愈1178只,治愈率98.5%。
4.1预防
发现羊有一侧患病,立即隔离,单独厩养,加强护理,避免与健康羊接触,其他羊群要远离发病羊群放牧,减少传染;不引进病羊和带菌羊;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强日光照射和灰尘刺激,将患羊安置在光线暗和无风处,防止眼外伤;当一群羊中有1只患病则全群用药预防性治疗1次。

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1病原及流行特点

传染性脓疱病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干燥环境中,存在于皮屑或者痂皮内的病毒能够生存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

绵羊和山羊容易出现发病,其中成年羊基本不会发病,且往往呈散发性传染,而幼羊和羔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群发性流行,人类也能够感染。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经由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尤其是微小的擦伤或者刺伤都能够使病毒侵入。1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该病;妊娠母羊在3月中上旬生产,且母羊没有适时免疫注射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后代羔羊最早能够在10日龄左右出现发病;圈舍没有定期消毒,病羊没有及时隔离等,也能够引发该病.病程一般能够持续2-3星期。健康羊群混入病羊、病后带毒羊会受到感染,或者放牧、饲养在病羊曾经污染过的牧地、圈栏内,也能够引起间接传染。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是唇部发生病变,初期是在唇外侧和上下唇交界口角处形成粉红色丘疹,且中央明显隆起,后期会引起表面组织发生坏死及渗出的炎性物质逐渐干涸而形成结痂,导致病灶进一步快速扩大或者彼此融合而导致整个唇部发生病变。如果表现出良性症状,会在形成的黑褐色痂块干涸剥落后,逐渐愈合。如果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症状,会有黄白色脓汁存在于痂皮下,或者形成新生的颗粒状肉芽面,如果人为将其剥离,会导致新生肉芽发生破裂,有鲜血流出。病程长达3星期,且由于病变不断发展,痂块逐渐增厚,导致痂块下和疮缘发生非常明显的增生,如同桑椹状或者持续乳头瘤状隆起,进而造成唇部发生明显肿大,有时不仅是唇部会发生病变,还会在鼻唇连合部以及眼睑也出现丘疹及脓疱。如果病变扩散至口腔,就会在唇、齿、黏膜、舌头以及硬腭等处也形成红色丘疹,甚至发生溃烂,导致机体咀嚼和吞咽比较困难,拒绝采食,但依旧能够采食质地轻软的饲料,最终部分病羊能够恢复健康,有些会伴发蹄病,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不断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病羊呼吸、体温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病变扩散至蹄部,往往是前肢或者后肢发生跛行,且蹄部冠部及球节存在炎症症状(如红肿痛热),甚至蹄又发生腐烂,用手挤压可能会流出浓稠脓汁,并散发明显的臭味。少数病羊不仅是唇部和蹄部发生病变,还会在阴唇上存在丘疹,且阴户发生红肿。病羊发生唇、蹄混合感染,往往愈后不良。

3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羔羊产出7天内要免疫接种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一般选择在口腔黏膜或者大腿内侧没有覆盖被毛处注射,但要提前进行严格消毒,之后进行“#”字划横接种。羔羊接种疫苗主要是促使机体在发生轻度感染后,及时生成适量的抗体,从而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日常环境卫生良好,运动场地、圈舍等要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污染的垫草、母羊产羔后的胎衣,并对环境进行消毒,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选择使用质地良好的饲草搭配日粮,并合理储存,确保日粮营养。最好搭建简易的草架和饲槽,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饲草被大量浪费。羊只饲喂块茎、块根多汁饲料前,如甜菜、土豆、胡萝卜等,要洗去存在于表面的各种杂质,经过切碎处理再进行饲喂。不管是多汁饲料、青贮或者干草,只要发生霉变,都禁止用于饲喂。羊只不管采取何种饲养方式,都要确保定时饲喂精粗饲料。如果研制采取放牧饲养,要分别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补饲,一般可在早晨放牧前饲喂适量的干草,傍晚归牧时饲喂适量的精料,之后才允许饲喂适量的秸秆。羊只采取圈养方式时,夏、秋季节主要以饲喂豆科青草为主,如草木樨、毛苕子、苜蓿等,但要经过切碎处理才能够饲喂。羊只禁止饲喂残汤剩饭,防止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积食、前胃迟缓等。羊只禁止饲喂冰冻饮水和饲草,避免发生抢青,且在更换饲料种类时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药物治疗。病羊使用2~5mL病毒灵采取分点肌肉注射,每天2次,并配合肌肉注射1~2mL聚肌胞,每天1次,同时在病变处涂抹适量的紫药水。病羊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ImL“龙胆抗炎皇”(主要成分是病毒灵及磺胺类药物),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并配合肌肉注射由0.5mL维生素C、o.02mL维生素B12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4天,连续使用2个疗程。病羊还可使用中药治疗,使用黄连泻心汤加减,即取30g竹叶,30g知母,40g黄芩,20g甘草,30g车前子,60g板蓝根,150g石膏,40g大黄,30g贯众,20g黄连,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其灌服;或者取15g金花、lOg桔梗、15g连翘、lOg大黄、15g黄芩、lOg贝母、15g黄连、lOg郁金、lOg知母、15g青黛,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给其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两性羊的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羊两性畸形又称雌雄同体。其特征是在同一羊体上同时具有公母两性的生殖器官。扩大而言,如果生殖器官的形成不完全,难以确定其性别时,即称为两性畸形。两性畸形在山羊发生较多,绵羊很少见。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带来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促进养羊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对两性羊的病因及临床症状、剖检进行介绍,明确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供广大养羊户参考。

两性羊有真假之分。真两性羊是同一个体具有2种性腺(睾丸和卵巢,或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假两性羊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只有性腺(睾丸或卵巢),但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为两性形式,通常假两性羊比较常见。

1、发病原因

两性羊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大羊群中,两性羊往往只出现于某一特定羊只所产的后代中。羊只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同遗传关系最密切。两性羊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染色体两性羊、性腺两性羊及表型两性羊3类。

2、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

2.1外部检查

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可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2个睾丸之间有裂缝,缝中露出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似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2.2日常行为

两性羊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表现。两性羊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3、剖检变化

根据真假两性羊的不同,而剖检所见也有差异。

3.1真两性羊

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可能是2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3.2假两性羊

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4、诊断

两性羊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通常情况下,凡具有上述特征的羊即为两性羊。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羊。

5、防治方法

两性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并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饲养到成年,就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发现两性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羊群中繁殖力低、体格小、体质差的羊不能作为种用,特别是种公羊要坚决淘汰。严格避免近亲交配行为。

两性羊的病因
大多数人认为,两性畸形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因此与近亲繁殖有关。大羊群中,两性畸形往往只出现于某一定羊只所生的后代中。

两性畸形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两性畸形分为染色体两性畸形、性腺两性畸形及表型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从外部检查时,发现有以下各种情况:
1.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
2.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两个睾丸之间有一裂缝,缝中露出一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像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
3.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
4.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
5.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从羊的行为来看,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出现。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剖检
根据真假两性畸形的不同,而解剖所见有差异。

1.真两性畸形的变化如下:

①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

②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③可能是两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

④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2.假两性畸形的可能变化是:

①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

②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

③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诊断
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畸形羊。主要根据是: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
防治/羊两性畸形编辑
两性畸形的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为了预防羊群中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畸形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畸形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养到成年,这就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发现两性畸形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

3.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

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 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无形体病旧称边虫病,是由无形体(又称乏质体、无浆体)引起的反刍动物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传染病。无浆体病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内寄生虫,主要是幼龄家畜比较容易感染,这是由于其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而成年家畜通常呈隐性感染,携带虫体。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会严重影响羔羊,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较差,繁殖性能下降,或者发生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一般是反刍动物感染,如羊、牛、鹿等,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以及带菌者。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即经由成虫蜱进行间歇性吸血而不断传播。另外,多种吸血昆虫及蚊子、厩蝇、牛虻等也能够传播该病。在自然感染情况下,通常是大于2岁的羊发生该病,而羔羊基本不会发病。该病一般在每年9月份开始发生,在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一直能够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羊群在10-12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最高,部分羊群的发病率能够达到40%-50%,而发病严重的羊群中死亡率能够达到17%左右。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34-36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39-41℃,呈现无规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粪正常或者发生便秘,有时还会发生下痢,排出金黄色粪便。眼睑、两颊、咽喉以及颈部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轻微肿大,有时会伴有瘤胃臌胀,全身肌肉震颤。可视黏膜、体表皮肤、乳房苍白,尤其是眼结膜呈瓷白色,且发生轻度黄疸,接着眼结膜变得苍白,发生黄染,不停流泪,同时流出鼻液,往往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卧于地上,机体日渐消瘦。症状严重时,病羊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病羊单一感染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有些羊感染该病通常呈隐性经过,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作为虫体宿主,但如果受到严重应激就能够出现暴发。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机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且由于贫血导致组织苍白、黄疸,脾脏发生肿大。如果病羊在急性期死亡,机体不存在明显消瘦的现象,当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才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会阴部、乳房往往会呈明显的黄色,阴道黏膜发生斑点状或者丝状出血,皮下组织存在胶样黄色浸润。肩前、领下以及乳房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切面多汁湿润,存在斑点状出血。心脏发生肿大,心肌色淡且质地变软;心包积液,冠状沟和心内外膜存在斑点状出血。脾脏也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被膜下出现散在的点状出血,实质软化,切面存在暗红色颗粒状。肺脏形成淤血,发生水肿,存在鲜红色或者紫红色斑点,少数会发生气肿。肝脏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明显肿大。胆囊有所肿大,含有暗绿色的浓稠胆汁。肾脏通常呈褐色,也发生肿大,且被膜容易被剥离。膀胱存在积尿,但尿液颜色正常。第四胃发生出血性炎症病变,大小肠黏膜发生炎症,散在斑点状出血。

4、实验室诊断

活病羊在颈静脉采血制成血液涂片,死亡病羊采集心血或脾脏、肝脏制成涂片或者印片,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在使用姬姆萨氏或者瑞氏染液进行常规染色,干燥后即可用于镜检。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红细胞内都存在1-9个数量不同的无形体。无形体通常在红细胞的边缘分布,也有个别在红细胞的中央分布;红细胞内的无形体往往呈散布,但也有几个会相互聚集,重新排列成新月状,分布在红细胞的一侧。红细胞感染无形体后体积有所增大,直径能够达到5.25-6.25μm,而正常只有5.0μm,且形态发生改变,呈椭圆状的圆饼状,且中央不存在凹陷。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静脉注射由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万-400万IU四环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液,每天1次。病羊还可肌肉注射强力霉素、土霉素、维生素Bl。或者口服硫酸亚铁丸进行治疗,如按体重肌肉注射12mgjkg土霉素粉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或者按体重使用3mgjkg强力霉素,添加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配制成o.1%浓度的混合药液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病羊还可按体重皮下注射2mgjkg阿卡普林,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2次;或者按体重注射2mgjkg咪唑苯脲,间隔1天1次。使用以上药物治疗都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配合饲料,确保营养成分全面,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合理,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增强机体抵抗。羊舍等环境要加强卫生管理,且在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夏季,可每周对环境喷洒1次杀虫剂,或者按体重给羊皮下注射o.3mgjkg伊维菌素。在每年的3-10月要定期彻底杀灭羊体外寄生虫,防止成蜱叮咬而传播疾病。主要是防止通过饲草和用具携带蜱虫进入圈舍,且地面、墙体或者羊体可喷洒适量的1.O%乐果、O.l%温辛硫磷乳剂或者2%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等,也能够有效灭蜱。同时,还要对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该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象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日渐消瘦。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 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及畜禽多种疾病的总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部化脓性传染病,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但由于侵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经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汗腺、毛囊感染的羊一般表现毛囊炎、皮下脓肿、脱毛或乳腺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特性

葡萄球菌属中的部分致病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以及猪葡萄球菌等比较常见。葡萄球菌是一种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具有鞭毛,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往往排列成葡萄串状,接种在脓汁或者液体培养基中往往呈双球或者短链状排列。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一般在干燥的脓血、尘埃中能够生存长达几个月之久,在80℃高温下需要30min才会被灭活,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该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分成以下几类:酶,如酯酶、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耐热核酸酶等;毒素,如细胞毒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等;细胞的一些结构蛋白以及细胞壁成分,如黏附素、胞壁肽聚糖、荚膜等。正是由于该菌能够产生多种酶以及毒素,使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产生较大危害。

病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体表和鼻咽部,且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广泛分布,如空气、土壤、尘埃、污水中都可存在,属于体表和鼻咽部的一种常在菌。羊可经由较多途径感染该菌,如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汗腺以及毛囊等。在羊抵抗力减弱时,冉加之恶劣环境、严重污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羊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容易被树枝刮伤,从而可通过伤口感染病菌。另外,羊进行抓绒、剪毛以及虱、蜱叮咬,也能够继发感染病菌。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接着全身发抖,阵咳,呼吸急促,先有浆液性鼻涕流出,之后变成脓性鼻漏;眼睑、面颊以及头部发生肿胀,伸直头颈,咽喉也有所肿大,耳朵下垂、肿大,全身皮肤呈灰青黑色;初期发生便秘,排出干小的老鼠屎样粪便,后期通常发生腹泻,排出水样黑色稀便;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发出痛苦的呻吟;母羊患病后发生流产等。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取病羊的脓汁、淋巴结、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经过触片、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者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普通斜面、普通肉汤、厌气肉肝汤以及麦康凯平板、鲜血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形成薄薄的菌环,并在管底持续少量的白色沉淀;厌气肉肝汤也变得均匀混浊;普通斜面上长出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呈灰白色,中等大小,隆起,表面湿润,边缘整齐;鲜血平板也会长出菌落,且周围形成溶血环,培养72h整个菌落都会变成金黄色;麦康凯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

生化试验。该菌能够使葡萄糖、蔗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发生分解,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还可使硝酸盐还原,且不会产生硫化氢、基质,兔血浆酶试验、V-P试验、MR试验均呈阳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相符。

动物试验。取病菌纯培养液分别在2只体重大约为18g小白鼠的尾静脉接种,每只0.2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接种小白鼠在48h内都发生死亡,而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病羊群要改善饲养管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症状消除经过1个月才能够混入大群饲养。西药治疗,病羊可肌肉注射0.2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1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羊症状较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静脉注射由500m45%葡萄糖、10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组成的混合药液,如果心音微弱可冉添加10mL安钠咖,每天1次。中药治疗,取30g鱼腥草、12g枳实、30g虎杖、30g半枝莲、12g桔梗、30gH毛夏枯草、30g野菊花、12g前胡、30g鸭跖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内服,每天1剂;也可取黄柏、黄芩、黄芪、黄连、黄白药子、花粉、生地、甘草各5g,连翘、双花、蒲公英、地丁各10g,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尽可能少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防止皮肤被树枝刮伤,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病菌。如果发现羊形成外伤,可及时使用5%碘酊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好每天涂抹2~3次。另外,对于环境中存在的尖锐、锋利物品最好及时清除,避免皮肤被划破。在分娩、接产以及断脐带时也要使用碘酊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羔羊进行断尾和去势时也要加强消毒,避免感染病菌。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对注射部位以及注射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免疫后佩戴耳标时,也要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尤其是病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要确保每只羊单独使用1个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病原和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呈球形,革兰氏阳性,直径为O.5-1.5μm,常呈葡萄状排列。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存在。羊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而进入机体组织的葡萄球菌,引起感染局部发生化脓,导致蜂窝织炎、脓肿等病变,并可转移性引起内脏器官的脓肿病变。经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及脓胸等。
金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以使白细胞运动能力丧失,细胞内颗粒丢失,导致细胞破坏。牛羊育肥用的是壮乐康。杀白细胞素不仅可以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此两种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的丧失和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等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中,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特异性免疫。以致造成机体反复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病理变化
脓肿: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或大或小的脓肿,其中合有糊状或浓稠的灰黄色脓汁,脓肿包囊明显。肺、胸膜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进一步引起肺与胸膜粘连。脓汁细菌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组织检查可见脓汁由大量脓细胞和液体组成,其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密集球菌集落,嗜苏木紫性,也有许多分布不均匀的染色不良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脓肿外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
乳房炎:绵羊传染性乳房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感染后24h发病,常2-3d死亡。乳房发热、疼痛、高度肿胀。乳房分泌物呈红色至黑红色,带恶臭味。如继发巴氏杆菌感染,乳房分泌物呈水样,含有黄白色絮片。可摸到乳房中有豌豆大至鸡蛋大的坚硬结节。继之,能摸有波动感。从乳房中排出一种带有臭味的棕色分泌液。切面可见受害部乳腺发生湿性坏疽,病变部变蓝、变黑,质软,具有恶臭。坏疽的范围大小不尽相同。
防治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此外,对患病羊只可采用抗生素做局部或全身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体外抑菌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