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要正确认识懒蟹并且做好预防措施


许多塘口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部分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体色较暗,这就是“懒蟹”。造成“懒蟹”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养殖水体溶氧太低
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离开水体,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且个体也很难长大。
二、是养殖水体变动频繁
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长期居于洞中。
三、是水中缺少漂浮物
水中溶氧较低时,河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漂浮物,河蟹就能爬上去,一段时间后河蟹又下水。如果水中无适量的漂浮物,河蟹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四、是饲料投喂不均匀
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饲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
为减少“懒蟹”的形成,养殖管理上建议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定期换水
每隔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至少1/3以上,少量多次,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恶化严重,更要勤换水。
二、是控制水位
寒冬和盛夏适当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温相对稳定。早春和晚秋水位要略低,以提高水温。
三、是科学投饵
按照“四定”原则,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投喂。投喂点数量应根据池塘大小、河蟹数量合理确定,布点力求均匀。
四、是增加养殖水体漂浮物
面积较大的成蟹池,有条件的池塘中间可建蟹岛,坂田上可放一些砖瓦和少量枯木,保持水中水草存塘量,提供栖息觅食场所。
五、是适当控制放养密度
调节水质、底质,维持水中溶氧,加强日常巡塘,密切关注河蟹活动状况。

相关知识

正确认识猪腹泻病努力提高诊疗效果


一、对腹泻的概念不清

腹泻只是一个病理特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包括营养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等。另外,养殖户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不够,往往望文生义,如流行性腹泻,它是一种病毒性腹泻,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但有的养殖人员往往把传染性的腹泻归结为是流行性腹泻。

二、对混合感染的认识不够

对腹泻病的复杂多样认识不够,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归结为一两种病原。很多时候,腹泻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这就给腹泻的诊治带来误导,贻误了最佳诊治时间,同时对疫病的防治也不能够有的放矢。近年来,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因此,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防疫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三、类症鉴别

猪腹泻在实际生产中比较多见,但不易区别,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引起腹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临床特征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同时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生素对症治疗。

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临床上以排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其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临床上不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区别,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治疗原则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同。

3.猪轮状病毒病。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一般多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成年猪多为隐性传染。患病仔猪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目前该病无特效药物,发病后应停止哺乳,立即内服葡萄糖盐水、复方葡萄糖溶液,并对症治疗。

4.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初生仔猪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果在猪群内发现该病,应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5.仔猪白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季节不明显,病死率不高。该病一般疗效较好,治疗方法也较多。①抗生素及磺胺类疗法。常用药为磺胺脒、土霉素、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等配合碱式硝酸铋、胃蛋白酶等。②呋喃类疗法。常用药为呋喃唑酮。③中药疗法。如仔猪白痢散、白龙散等。

6.仔猪红痢。仔猪红痢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3日龄内以新生仔猪发病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周以上的猪很少发病)。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有条件的地方使用仔猪红痢菌苗免疫接种。另外,在仔猪出生3日内服青霉素或链霉素效果较好,预防量为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治疗量为10万单位,每天2次。

7.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猪。该病无明显季节性,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等治疗该病效果不佳,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8.猪痢疾。猪痢疾是由猪痢疾蜜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常见于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发病少),发生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初期体温略高,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常呈胶冻状。该病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停药后易复发,较难根治。防治该病的药物较多,常用的有痢菌净、黄连素、痢立清、泰乐菌素、呋喃唑酮、杆菌肽、林可霉素、喹乙醇、四环素类等。●

薛玉霞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新风种养协会131311

正确认识河蟹池塘水浑问题,少走养殖弯路



近期,大部分池塘开始出现水浑现象,长期水浑易导致水草生长受限、容易上脏,草上易长青苔,处理不当引起水体缺氧、水质变差从而影响河蟹生长,因此水浑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如何认识水浑问题,正确解决水浑难题而不影响河蟹生长?请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一、水浑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水浑呢?本人总结以下两种原因最为突出:
1、河蟹活动量大
为了种植水草,前期的河蟹一般都会暂养在环沟,这样易造成沟内密度过高,随着温度升高,河蟹大量活动就容易搅动底层物质引起水浑。对于平底塘而言,前期水位低(小于50cm)河蟹活动量大或遇到下大雨等恶劣天气,底泥和有机质被搅起来也会引起水浑。
2、水草净化能力弱
河蟹池塘一般是靠水草来净化水质,水草少或者长得慢导致水草净化能力弱引起水浑。近两年养殖户认可草多、草好的池塘早期容易水清从而引起前期蜕壳易死蟹的观念因此减少环沟中水草的种植面积,加上池塘老化、养殖密度增加导致沟中水草难生长,水草少水体净化能力就弱。另外水草减少,底部活动的河蟹没有足够的躲避空间容易受惊吓导致活动量加大,加重池塘水浑。平底塘种植伊乐藻,养殖户不愿意加深水位是担心水草长得快,高温期易上浮后烂草死亡,于是通常保持低水位限制水草生长,这样导致水草的净化能力减弱,底部有机物无法充分利用,造成底部缺氧后河蟹大量活动引起水浑。
环沟水浑
平底塘水浑
二、不当的处理措施
养殖户遇到水浑会积极主动的处理,常见方法:
1、杀浮游动物
4月份温度上升,池塘老化及使用水溶性差的肥料肥水都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当发生水浑时,养殖户误以为是浮游动物引起,就盲目杀虫。其实个体小的浮游动物很难把水搅浑的,另外养殖户认为浮游动物多了藻类繁殖不起来,水体净化能力弱从而引起水白,但是河蟹池塘是靠水草净化水质的。杀完虫后河蟹受到刺激,活力弱,水会变清了,等药效过了,河蟹恢复后水还是浑。另外条件适宜浮游动物还是会继续繁殖,因此建议不杀浮游动物,减少对河蟹的刺激。
2、盲目肥水
大量的使用水溶性差或以氮、磷为主的肥料来培养藻类的盲目肥水方式是解决不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河蟹活动造成的水浑问题,河蟹池塘藻类难培养,因此正确的肥水应该从提高水草的净化能力和培菌的思路着手,否则会造成池塘缺氧,加重水脏、水浑引起河蟹发病。
3、大量下螺蛳
部分地区出现水浑后就通过投放大量的螺蛳解决,他们认为是河蟹摄食不足导致活动量大造成的水浑,摄食不足造成水浑一般表现为早晚浑中午清,通过增加投喂量能解决。投放螺蛳从净化底质的角度看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蟹活动量大引起的水浑问题,如果投放过多,容易加重池塘底部耗氧,严重的直接导致螺蛳死亡,另外大量投放螺蛳也增加投入成本。
三、解决方案
处理水浑如何做到既有效果又不影响河蟹生长呢?综上所述,我认为关键做好以下两点:
1、加深水位
有环沟的池塘通过加深水位至坂田(滩面)水位达到80公分以上,让河蟹尽早上坂田,避免因沟中密度过高河蟹活动量大而发生水浑现象。养殖户若担心加深水位后河蟹活动影响坂田苦草(扁担草、水韭菜)和轮叶黑藻(节节草)生长的,可参照“如何选择水草,更有利于河蟹生长”一中中对水草介绍,消除担忧。平底塘加深水位至80公分以上,保证水草充分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可为河蟹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减少水浑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割草、拉草等方式控制草多引起的缺氧腐烂问题。
坂田水位深
伊乐藻布局合理
2、补充营养,促进水草和菌的繁殖能力
当池塘水浑导致水草上脏,水质变差时,通过保障水草生长、培养菌类来分解水体有机质,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池塘通常不缺乏氮、磷等有机肥,特别是老化的池塘,因此选择水草和菌类生长所需的碳源,补充水体营养,保证水草活力,培养池塘有益菌类,增强水体净化能力,达到解决水浑、水脏的问题的同时预防水体缺氧,增强河蟹体质。

蟹疾病预防措施


自然水域中生长的河蟹很少得病,在人工养殖下的河蟹由于养殖密度大,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活动范围缩小,水质相对比自然水域要差,因此得病机会相对增加。应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1.消毒池塘、稻田等在放养前必须彻底进行清塘消毒,杀死各种寄生虫和敌害,病原体。另外,进行各种操作的器具,如运苗箱、捞海、水草、毛巾等都要进行消毒,身体受伤的蟹苗种也要进行药浴处理。常用消毒药及用法如下:

(1)生石灰。用于清塘和平时预防疾病。清塘时,分带水清塘和干池清塘两种,前者每667m水深1m泼洒生石灰150kg;后者排干池水,仅剩10-15cm水位,每667m用75kg兑水泼洒。1周后注水施肥。日常养殖期间,每隔巧d左右,每667m 水深lm用25kg对水泼洒,用以预防各种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2)漂白粉。也用于清塘和平时预防疾病。带水清塘每 667m水深lm用50kg。用法:将漂白粉倒入木桶中,加水混合成糨糊状,再加水稀释泼洒。干池清塘,每667m水深10-15 cm用15kg,1周后即可放苗。预防疾病时,每667m水深1m 施用666 g,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

(3)福尔马林。一种防腐剂,对杀灭池中病毒、细菌和原生 动物有很好效果。在干塘情况下,每667m用工业福尔马林10 kg.全池泼洒,对聚缩虫有杀灭作用,施药以后10 d方能注水 (4)孔雀石绿。采用全池泼洒,浓度为0.1-0.4 ml/L,对 杀灭浮游动物如挠足类有明显效果。一般在放养前10 d用药。 孔雀石绿也可用于药浴,预防水霉、黑鳃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药浴的浓度为2 mg/L。

(5)敌百虫。对原生动物门中的各种寄生虫有特效。其一般 治疗浓度为0.7 mg/1.,消毒浓度为1 .5-2 mg/ l,消毒后15 d才 能注水放养。

(6)鱼藤精。含25%鱼藤酮,用于清池,药物用量少,药 性消失快,换水后无残余毒性清塘的有效浓度为2 mg/Lo用 法是将鱼藤精加池水10-15倍,装入喷雾器中全池喷洒。

(7)铜、铁合剂。为硫酸铜、硫酸亚铁5:2的混合物。铜、 铁合剂在水产养殖中使用非常广泛,其杀虫药效强而持久,尤其 对甲壳类动物。在使用铜、铁合剂时,一定要准确称量,计算浓 度,否则易引起药物中毒。其防治浓度为0.7 mg/L。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防控懒蟹的形成



在蟹种放养前期,由于池塘环境、水温、水质因子的变化,蟹会栖居洞穴里或水草丛中,不肯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慢慢的就成了“懒蟹”。
 
一水体溶氧量太低:
 
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建议使用:氨基肥肽+碧水硅藻旺肥水培藻,稳定水体,提高溶氧。
 
二是养殖水位变动频繁:
 
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建议前期少量换水,保持水位稳定。
 
三、池中缺乏水草、附着物:
 
河蟹有攀附和隐居的习性,在有水草、芦苇的池塘,白天和夜间均能观察到有大量的仔幼蟹攀附在水草、芦苇,甚至竹筒、草袋上等处觅食和玩耍。如果水中缺少这些附着物,就会有部分河蟹离水上岸,使之穴居的机会增多,产生懒蟹的机会便增加了。建议前期合理种植水草。
 
四、是饵料投喂不均匀:
 
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建议:饵料投喂充足,做到均匀投喂,可使用维康高稳vc+维康乳(3~5亩)全池泼洒,増强体质,补充营养与能量。
 
五、水质变化:
 
1.前期使用过多无机肥料(尿素、磷肥),使氨氮、亚硝酸盐增加,影响摄食出现懒蟹。建议:碧水源+攻底亚硝净;
 
2.ph:水体碱度过高,影响摄食活动,形成懒蟹。建议:氨基金解霸(或解毒王)+生态活水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0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