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弯曲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控方法

牛弯曲菌病是由弯曲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以不育、流产、腹泻等为主要特征。弯曲杆菌病流行于全世界主要畜牧业生产地区.虽然经过长期努力试图根除本病,但传染性弯曲杆菌病仍是影响繁育的最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在自然交配为主要繁殖方法的所有地区(主要是肉牛群),本病通常是通过性交途径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一直严重威胁牛的生育力.绝大多数肉牛生产国均受影响,本病或以持续性家畜流行病出现(如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或者为长时间消失后重新出现(如在英国).而在以人工授精作为牛的主要繁殖方法时(主要是奶牛群),在过去的50年中,通过繁殖方式传染弯曲杆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弯曲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控方法。

1、症状

牛弯曲杆菌病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在和新近引进的公牛交配后,返情母牛的数量明显增多,有些有规律地返情,有些返情无规律。在许多肉牛群中,因为返情现象未被发现,所以牛群管理人员最早发现的症状通常是在配种季节末母牛的妊娠率很低。在经历大约6个月严重的不育后,牛群逐渐具有免疫力,多数能够受胎的母牛在分娩后消除感染。如果继续用感染的公牛交配,母牛就会被再次感染,结果会导致同样的但不太严重的不育。2-3年后,患牛的繁殖力逐渐恢复,仅伴随着不明确的、间歇性的不育发生。另一方面,在引入的小母牛和任何新进的繁殖母牛(即没有免疫力的牛)中,弯曲杆菌病将威胁牛群。在有详细繁殖记录的牛群,主牛群中成年母牛的配种间隔时间分布相对正常。用感染的公牛交配小母牛时,母牛受胎率低并出现不规律的返情,这些都是弯曲杆菌病的特点。然而,如果用未配过种的公牛交配,母牛直到首次分娩后才会接触到疾病,因此在第一个繁殖期内生育力正常,而在第二个繁殖期内生育力低下。同样,购入的奶牛在第一个繁殖期内受到疾病的影响最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公牛为该病感染的无症状带菌者。

2、诊断

如果有配种间隔时间的记录,检查记录就可以诊断牛群中是否有该病存在,在未交配牛群中,配种的受胎率可低至20%。若要确诊牛是否患有传染性弯曲杆菌,可进行血清学诊断。

3、防控

3.1预防性管理

由于牛弯曲杆菌病只通过性途径传播(或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预防性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感染动物不被引入易感牛群。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可能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可行,特别是在肉牛群实施人工授精更困难。在肉牛群,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除非绝对肯定公牛无该病,否则不可以共享或出租;第二,用未配过种的公牛代替淘汰公牛;第三,尽管妊娠后期或刚分娩的奶牛风险较小,但应用处女小母牛替代淘汰母牛;第四,缩短配种季节(2-3个月);第五,避免与其他畜群的牛共同放牧,并确保农场和其周围的围栏完整牢固;第六,有牛弯曲杆菌病疫苗时,所有引入的公牛应该在繁殖检查确认健康时接种,其他所有的牛应该在配种季节开始前接种。

3.2根除

从感染牛群根除牛弯曲杆菌病应基于该病流行病学的三个特点:该病仅通过性传播;公牛可永久感染;在初次交配感染后,母牛在3-6个月期间康复。

通过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是最有效的控制牛性传染弯曲杆菌病的方法,因为新引进的未感染牛不接触该病,已感染的牛最终有免疫力,因此淘汰牛群中的感染公牛可防止进一步通过性交传播疾病。尽管在多数母牛牛弯曲杆菌病不会通过正常妊娠而存活,但偶尔会有持续感染的牛。因此有人建议,继续使用人工授精方法,直到每个接触感染的奶牛完成2次正常妊娠为止。

根除的其他方法包括如下。第一,分群管理。严格地隔离“洁净”动物(即处女动物或从未被感染公牛交配过的母牛)和“感染”动物(即所有的其他动物),并且逐渐用“洁净”动物替换受“感染”动物。第二,公牛管理。建议淘汰老龄公牛,因为老龄公牛更可能是持续感染者。在配种开始前使年轻公牛性静止或进行交配试验。第三,进行抗生素治疗。全身或局部应用双氢链霉素,或者局部使用新霉素和红霉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公牛感染。然而,用抗生素治疗的公牛,如果和感染的母牛交配,将很容易被再次感染。无论是局部给药还是非肠道给药,抗生素对母牛的治疗作用很小。

3.3接种

免疫接种可防止易感奶牛弯曲杆菌病的发展和消除已感染奶牛的感染。最好在配种开始前30-90天内接种,并且因为免疫期短,在每年配种季节开始前应当再次接种。曾报道,尽管许多奶牛和感染的公牛交配后发生阴道感染,但接种的母牛能正常受胎。接种疫苗可预防和治疗公牛弯曲杆菌病。有研究表明,单独接种疫苗不能有效根除感染,因此建议,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更好。最近的研究表明,用双倍剂量的疫苗接种2次可以预防公牛感染。

相关推荐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方法


1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往往发病后快速传播,最短可在1~3天扩散至全群,最长也仅需要1星期。病鸡主要症状是鼻窦和鼻腔内发炎,发病初期有稀薄水样鼻液流出,后期变成黏液性或者浆液性分泌物,频繁甩头,不停打喷嚏,一侧或者两侧颜面发生肿胀,有时水肿能够扩散至下颌部或者肉髯。眼结膜出现发炎,眼睑发生肿胀,且分泌物会导致眼睑发生粘连,从而眼睛无法睁开。病鸡食欲明显减退,基本停止饮水,且产蛋量快速降低,甚至接近于零。随着炎症不断加重,病鸡的呼吸道会被黏液所堵塞,引起呼吸困难,部分还会出现持续左右甩头现象,最终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如果病鸡转成慢性或者混合感染其他病菌,会导致鸡群散发出恶臭味。

2.实验室检查

细菌检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鼻腔深部的黏液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或者短杆菌,两极发生浓染,散布或者呈短链状排列。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眼鼻分泌物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会长出透明且较小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镜检,也可看到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或者短杆菌,两极发生浓染,初步判断是副嗜血杆菌。

平板凝集试验。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若干份病鸡血清,添加5倍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分别在清洁的玻片上滴加l滴传染性鼻炎抗原和1滴被检血清,二者完全混合均匀,经过4min进行检验,结果呈阳性,判定为副嗜血杆菌。

3鉴别诊断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通常是成年鸡容易发生,病鸡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经常咳嗽,并会咳出黏性分泌物,且往往混杂血液,气管、喉头黏膜发生肿胀、出血,有时黏膜甚至发生糜烂和坏死,产蛋率明显降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任何年龄的鸡都能够发生,幼鸡患病后主要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即打喷嚏、咳嗽,发出气管音,流出大量鼻液等;产蛋鸡患病后表现出产蛋量下降,且蛋品质变差;肾型病鸡主要症状是排出稀糊状的白色粪便,肾脏呈苍白色,明显发生肿大,沉积有大量的尿酸盐。

鸡毒支原体感染。通常是1~2月龄的雏鸡容易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长,较少发生死亡,但往往会并发细菌感染,通过剖检能够发现存在气囊炎、心包炎及肝周炎等病变。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含A型和C型副鸡嗜血杆菌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具有较好免疫效果。鸡群主要采取2次免疫的方法,也就是在(;O日龄进行首免,每只肌肉注射0.5mL,或在120日龄进行首免,每只肌肉注射ImL。鸡群免疫注射后,要注意对舍内控制加强消毒,并添加适量的该病菌比较敏感的药物,确保其能够安全渡过免疫空白期。

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是禁止侵入病原菌,防止从外场引进带有病原菌的雏鸡,鸡舍和饲养用具被病原菌污染后,必须及时进行全面清洗和彻底消毒。做好舍内保持通风换气工作,控制饲养密度适宜,防止过于拥挤。增加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添加量,促使鸡体质增强。经过治疗的康复鸡只往往会携带病菌,注意不能够继续作为种用,并要采取隔离饲养,避免传播。

药物治疗。全群鸡进行治疗时,可采取红霉素饮水,即每天上午8~10时停止饮水,在150kg水中添加75g硫氰酸红霉素(浓度为lOmg/kg),完全溶解后任其自由饮用,饮用药液后还要适时按产品说明给其饮用多种维生素,特别是注意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还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鸡群在晚上18~20时要再次停止饮水,接着按照以上方法饮用1次红霉素溶液,连续使用3天。同时,每只病鸡要肌内注射15mg硫酸阿米卡星,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之后再选择使用浓度为lCmg/kg的强力霉素,采取红霉素给药的方式,同时还要在150kg饮水中添加lOOg维生素C,连续使用3~4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lOmg/kg盐酸金霉素,或者5~lOmg/kg磷酸替米考星,或者10~15mg/kg酒石酸泰乐菌,给药方法与上述相同。同时,配合采取肌内注射给药,可可每千克体重使用10~20mg硫酸卡那霉素,或者4mg硫酸庆大霉素,或者2万~3万IU硫酸链霉素,每天1~2次,连续使用3天。此外,饮水中还可选择添加5mg/kg氧氟沙星,或者lOmg/kg烟酸诺氟沙星,或者5mg/kg盐酸环丙沙星,或者5mg/kg盐酸恩诺沙星,或者30mg/kg磺胺六甲氧嘧啶,或者70mg/kg磺胺嘧啶钠,饮用方法与上述相同,但注意使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还要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碳酸氢钠。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5mg头孢噻呋,或者lOmg阿莫西林,或者15mg氨苄青霉素等。也可采取在鸡群饲料中添加0.2%~0.3%(按效价算)的氟苯尼考或者土霉素混饲。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


本病由病毒引起,通常以为36周龄鸡最易感染,4周龄最多,成年鸡通常不感染。雏鸡常突然发病,病程多为一周左右。本病感染率常为100%,死亡率036%不等。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高达50%。发病鸡精神差,感染后23日拉白色水样稀便,体温高达43C。病鸡常脱水,趾爪单调。病鸡无食欲。腿部、腹部及胸部的肌肉常见血条纹或出血斑。肾肿,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出血。腺胃乳头周围常充血。本病对鸡马立克病和鸡新城疫所免疫干扰显然。

预防本病必须制订威严的卫生防疫制度,选择有效的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流水线。0.2%的过氧乙酸喷雾效果好。预防本病的疫苗有二种:一种是用于雏鸡接种的防毒苗。一种是给1820周龄种母鸡接种的油佐剂法氏囊苗。

治疗:在发病初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卵黄抗体注射的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而在发病的中、后期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其治疗效果不显然)。同时用抗生素拌饲,预防继发感染。

兔传染性兔纤维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传染性兔纤维瘤(InfectionFibromaoffheRabbit)

兔纤维瘤是病毒弓l起的某些品种家兔和野兔的多发性肿瘤,呈地方性流行。新生兔易感,常造成大批死亡。

兔纤维瘤病毒属于痘病毒群的第五亚群的一个成员,在形态学、化学性质和抵抗力等方面类似于兔粘液瘤病毒。是Shope氏在1932年从白尾棕色兔的纤维瘤中发现的。它只对兔发生自然感染发病。病毒给家兔注射时,可发生巨大的纤维瘤,尤其是在皮下和睾丸内注射,常规地出现局部纤维瘤,皮内注射可延长潜伏期,静脉内注射诱发纤维瘤病。

病毒可以连续通过家兔继代保存,一日龄乳鼠脑内接种维持的病毒,保留对兔的致瘤性,但乳鼠不发生肿瘤。接种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可以存活,并且不改变其对兔的致瘤性,但不能增殖,不侵害胚胎。在胚俸以外的液体中查不到病毒。组织培养可以增殖,并产生细胞癌变。曾应用人和鼠的组织、白尾棕色兔的睾丸和豚鼠的肉瘤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在白尾棕色兔睾丸细胞中,胞浆内形成病毒包涵体。

病毒的一个变异体,在连续通过兔体时,成为各种炎症病变的原因。在灰松鼠的纤维瘤中发现一种与兔纤维瘤病毒免疫抗原相关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传播给土拨鼠,然后传给兔,引起纤维瘤。

兔用沥青进行肌肉内注射,稍后再用纤维瘤病毒作皮下或真皮内接种,产生的病变像单独用病毒注射引起的早期病变一样,并且不消退。注射一次沥青,随后可产生纤维瘤;注射两次沥青,有时在注射部位产生纤维肉瘤,这种纤维肉瘤可移植到另一家兔,在被移植的宿主中,肿瘤或者消退,或者表现进行性生长,最后发生转移,但在肉瘤中查不到病毒。

兔纤维瘤病毒不是通过接触感染,也不会通过母勉的胎盘或乳汁感染后代。

本病在自然界中是通过蚊子,在家兔可能是通过臭虫等一类节肢昆虫而机械传播的。感染兔的体表病变中长期保留病毒,蚊子吃后,在其头部可保留病毒24h至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阆,兔纤维瘤病痊愈后,机体内形成阳性的病毒抗体期间,对本病可以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性不能通过胎盘、乳汁和基因传递给后代。

尸体剖检:在家兔中这种肿瘤的病理发生仅见千局部的病变,病毒接种后约一周时间,接种部位形成丘疹,经过1015d,肿瘤形成圆形隆起,然后展平,最大的肿瘤约46cm,厚2cm(图1)。再经过1420d,或更长些时间,肿瘤开始消退,最后消失,充分生长的肿瘤呈白色,质度硬或橡皮样,具有软的中心.消退时质度变软,颜色变黄。新生兔可见全身性纤维瘤病。

组织学检查:纤维瘤初期表现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发水肿和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随后转为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典型的纤维瘤特征(图2),几乎不见炎性细胞。后期肿物明显消退,带有坏死和炎症病变。覆盖肿瘤的上皮组织增生或变性。上皮细胞盛成纤维细胞内,有时可见细胞浆内包涵体。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其防控


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也叫猪慢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细菌性传染病,往往大面积流行。尤其是哺乳仔猪群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发生鼻炎,鼻甲骨出现变形、萎缩,且生长发育缓慢。该病还会导致成年猪只增加饲料消耗,日增重减轻,延迟出栏,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危害

该病首先是会对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直接对其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该病其中一个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导致病猪的鼻甲骨发生萎缩,甚至彻底消失,使机体用于过滤有害物质和空气的屏蔽系统被破坏,从而明显增加机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这是由于鼻甲骨被破坏后会促使肺脏直接接触没有经过滤处理的空气。如果空气温度、湿度不适宜或者含有有害物质,就非常容易损害猪只的肺脏。另外,猪只患病后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据报道,病猪通常进行长时间的饲养依旧无法达到上市体重。一般来说,该病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大约30%,就会对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规模养猪的饲养成本,严重减少经济效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断续性喷嚏,烦躁不安,如频繁拱地、摇头、摩擦鼻部等。接着病猪表现出严重的吸气困难,如鼻塞,有时还会发出鼾声,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眼结膜出发炎,不停流泪,并在眼下角形成月牙状黑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会导致鼻甲骨明显萎缩,造成鼻面部发生变形,如果两侧鼻甲骨同时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缩短,从而变成短鼻猪;如果只有一侧鼻甲骨严重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朝向一侧严重弯曲,从而变成歪鼻猪。少数病猪还会伴有肺部感染,表现出持续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等。

3鉴别诊断

传染性坏死性鼻炎:该病主要是鼻部发生外伤而感染坏死杆菌导致发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腔的软骨、软组织以及骨出现坏死,形成屡管,并有坏死性分泌物流出,且散发腐败的恶臭味,而不会出现鼻甲骨萎缩或者消失的症状。

软骨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部发生肿大、变形,颜面骨明显疏松,呼吸困难,类似于萎缩性鼻炎引起的症状。但骨软病不会出现打喷嚏,无法形成泪斑,鼻甲骨也不会发生萎缩。

传染性鼻炎:主要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发病,病猪具有出血性化脓性鼻炎的症状。临床上,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剖检病死猪,能够看到鼻窦、鼻腔的骨膜、嗅神经以及视神经鞘,甚至脑膜存在出血。而患有萎缩性鼻炎的猪不会出现该病变。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妊振母猪接种疫苗后,可是后代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从而得到被动保护。如果妊娠母猪没有接种疫苗,其所产后代仔猪可在1周龄以及3~4周龄分别皮下注射0.2mL和0.4mL油佐剂苗,能够快速清除存在于鼻腔内的细菌,同时配合进行滴鼻接种,能够明显增强鼻腔的抗感染能力。另外,可采取母仔结合免疫的方式,即将以上2种方法相互结合。母仔结合免疫时,选择使用油佐剂苗会导致初乳中所含的抗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仔猪的主动抗体应答能力,但对仔猪的清菌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被动免疫期一般可持续到2月龄或者更长,且产生的主动免疫力不会因初乳中含有抗体而受到明显干扰。

药物防治:为避免该病通过母乳造传播,可在妊娠最后一个月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在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400g土霉素或者lOOg磺胺二甲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仔猪出生3星期内,注射3~4次敏感抗生素,或者在鼻内进行喷雾,每次1~2mL,每星期1~2次,直到断奶。治疗病猪时,可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盐酸环丙沙星、土霉素等。病猪可使用5~lOmL10%磺胺嘧啶,添加3~5mL蒸溜水,混合均匀后肌肉注射。也可每头病猪肌肉注射25万~8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mg盐酸环丙沙星或者在饮水中添加0.025%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还可每次在鼻腔内喷雾2mL25%硫酸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肺部发生感染,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和咳嗽的症状,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0.2mL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按每千克体重配合肌肉注射0.2mL20%复方制菌磺,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出现明显的鼻塞症状,且吸气严重困难,在采取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卡那霉素进行滴鼻,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增强治疗效果。

改善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白繁白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如需引进种猪则必须通过相关机构检疫,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养。种猪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坚决淘汰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猪只,建立健康的种猪群。根据猪只实际情况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充足、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饲料多样化,禁止长时间饲喂单一饲料,并满足机体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如果当地已经发生该病,则可在猪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蛋白质、钙以及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该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默氏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目前临床上已知的有19种血清类型,不同血清间不存在相应的交叉免疫。默氏杆菌是一种小杆菌,一般呈椭圆形和荚膜形。大多数菌体在温室条件下能够生存4天以内,在低于4℃温度下的肉汤中能够生存3周左右,在55℃条件下能够生存16h,在自来水中能够生存大约13天,在垫料中能够生存27天之久。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是2-8周龄雏鸭容易发病,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2-3周龄鸭,而小于1周龄及大于8周龄的鸭较少感染该病。该病主要危害对象是鸭,另外鹅、鸡、火鸡以及某些野禽也能够感染。在污染的鸭群中,该病的感染率非常高,一般能够超过90%.但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可在5%-80%范围内变化,耐过病鸭往往会变成残鸭或者僵鸭。不同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易感和死亡的是樱桃谷鸭、北京鸭和番鸭。随着鸭日龄的逐渐增大,对该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显著降低。种鸭及成年鸭对该病不敏感。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冬春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7天左右。主要损伤2-7周龄幼鸭,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一般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出现,病鸭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死亡。主要是1-3周龄的鸭容易发生该类型。

急性型。主要是1周龄雏鸭容易感染该类型,病鸭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独自离群,双眼闭合呈昏睡状,两肢软弱,拒绝走动,行动缓慢,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呼吸加快,眼鼻流出分泌物增多,污染眼睑,经常摇头、点头或者缩颈。角弓反张,两肢伸直,全身呈现痉挛性抽搐,排出黄绿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快速发生死亡。

慢性型。主要是2-5周龄的鸭容易感染该类型,右边呈亚急性或者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1周或者更长。病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或者停止。伏卧在地,两肢软弱,拒绝走动,往往呈犬坐姿势,接着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对于能够长时间存活的病鸭,生长速度缓慢,发育较差。个别病鸭的头颈歪斜,平静状态下也轻度弯曲,从而影响采食,造成机体日渐消瘦,最终发生死亡。如果病鸭受到惊扰,往往会出现持续呜叫和倒退、转圈等症状。

3、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药物等,如果鸭场条件允许可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以保证选择使用有效药物。注射给药,病鸭可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每只用量为o.3万-o.5万IU;也可每羽注射15mg丁安卡那霉素、1mg地塞米松、o.25mL克林美,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口服给药,可在饲料中添加o.2%比例的5%氟苯尼考混饲,每天3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症状严重,可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5mLjkg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该病菌非常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合理,并及时更换不同药物。通常在3-5天病情被有效控制后,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种抗生素来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如在每千克清水中添加19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或者295%水溶性氟哌酸,混合均匀后任鸭自由饮用,连续使用5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敌菌净、恩诺沙星等混饲,连续使用5天。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养鸭场无法完全实现自繁自养,要确保鸭苗购买自检疫合格的地方,且到场后必须进行大约2周的单独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对于同一栋鸭舍,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原则。供给清洁饮水,且每3-5天清洗水槽1次。1-5日龄雏鸭,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恩洛沙星原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同时配合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300g土霉素粉。鸭群饲喂的日粮要满足机体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抗病力。鸭群饲养密度:4周龄适宜控制在7-8只/m2,5周龄6-7只/m2,6周龄5-6只/m2。鸭舍要确保通风适宜,经常更换垫草,防止潮湿,每天及时清除粪便,并使用0.4%过氧乙酸进行带鸭消毒。对于病鸭污染过的场地、鸭舍以及各种用具等,要使用1%的百毒杀进行严格消毒。

免疫预防。如果鸭场经常性发生该病,可给新出壳的雏鸭免疫接种鸭二联(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播性浆膜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每羽注射0.5mL;10-15日龄时,每羽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对于没有发生该病且没有被污染的鸭场,可在雏鸭5日龄和18日龄分别免疫接种1羽剂量鸭传播性浆膜炎病多价灭活菌苗,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有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中也有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原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还必须进行实验诊断。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甲砜霉素(杆立克-奎文区家禽研究所)药物等对该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治疗时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用药前最好能做一下药物敏感试验。
用于预防接种该病的疫苗,目前国内外主要有灭活油乳剂苗和弱毒活苗两种。福尔马林灭活苗给1周龄雏鸭两次皮下免疫接种,其保护率可达86%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也叫做红眼病,通常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且任何品种的肉牛都能够发生。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肉牛出现结膜炎,且角膜出现程度不同的混浊以及溃疡,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穿孔而彻底失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肉牛传染性角膜炎的诊断及其防控。

1、发病特点

该病是一种牛容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机体健康,主要是由于感染摩勒氏菌而导致。该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照射在强光下能够增强其致病作用,但脱离牛体的病菌只能够存活1天。任何品种、年龄的牛都容易感染,一般在气候炎热和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者携带病菌的牛,一般通过污染的饲料、老鼠、蚊蝇等媒介传播。如果牛群发生该病,会快速传播,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发病前期,病牛主要表现眼睛流泪、羞明,眼裂变小,眼结膜肿胀、潮红,存在浆液性分泌物;角膜呈蓝褐色,略微混浊。发病中期,病牛眼结膜肥厚,呈暗黑色,眼结膜明显肿胀,存在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眼角被毛发生脱落,角膜变得混浊,往往呈不透明的灰白色,完全失明。发病后期,病牛角膜周边发生大量充血,略微呈紫色,角膜中心位置形成溃疡,完全失明。发病末期,病牛结膜肿胀不断消退,逐渐减少分泌物,直到完全停止,角膜混浊并逐渐消失,溃疡面不断缩小,恢复视力。病牛通常没有全身症状,病程往往可持续20-30天。大部分病牛能够恢复健康,个别会造成角膜云翳、角膜白斑以及失明。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的眼部分泌物制成涂片、触片,然后进行镜检,可见散布有少量的链状革兰阴性菌,呈短链或者双链排列,无法自行运动,不能够生成芽孢,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菌体大小,一般在(1.5-2);um×(0.8-l);um。

细菌的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眼部分泌物以分离划线的方式分别接种在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Mullerhinton培养基上,置于pH值为7.2-7.5、37℃条件下进行48小时培养,对长出的菌落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血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的菌落,边缘不整齐,生有菌毛,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并存在少量黏稠性的溶血,表面粗糙;Muller-hinton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光滑。

生化试验。取待检菌的纯培养物用于生化试验,发现菌株的明胶液化试验和氧化酶试验都呈阳性,尿素酶试验、硫化氢试验、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都呈阴性。

动物试验。取4只健康小鼠,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鼠每只腹腔接种o.5mL分离菌株纯培养物,而对照组小数每只腹腔接种o.5mL改良的马丁液体培养液,对其发病及致死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试验组小鼠第二天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或者完全不动,第三天都发生死亡,且病死小鼠体表皮肤没有任何可见变化,剖检发现眼结膜充血,且能够从肝脏等实质器官中可分离得到接种菌,而对照组小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分离本地的生长菌毛且具有血凝性的菌株,用其制成多价菌苗给牛群免疫接种,能够预防该病。一般来说,犊牛接种疫苗后能够使发病率下降,但只能够持续保护4-6周。妊娠母牛接种疫苗后,通过给后代犊牛哺喂初乳能够使发病率降低,还能够减小发病严重程度,但大于3-4月龄由于母源抗体滴度逐渐降低依旧要加强预防。另外,牛注射疫苗后会使由于感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而导致角膜炎的发病率降低。

药物治疗。病牛患眼可使用2%-4%硼酸溶液进行冲洗,完全干净后用干净毛巾吸干药液,最后注入适量的2%可的松眼药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病牛患眼内外的分泌物可使用o.9%氯化钠液清洗干净,接着向眼内挤入适量的土霉素或者青霉素眼膏,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牛患眼症状严重,如发生角膜穿孔,在采取以上方法洗眼后,可先将1-2滴红药水注入到角膜中,接着再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通常4-5天就能够康复。另外,症状严重的病牛也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即取50g菊花、20g连翘、20g枝子、20g薄荷、20g黄岑、15g木贼草、20g桔梗、20g蝉蜕、20g黄连、30g石决明、20g尤照草、50g大黄、10g甘草,加水煎煮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

自血疗法。如果病牛发生角膜翳,不仅可每天使用3%硼酸水溶液对患眼进行1次冲洗和滴入氧氟沙星滴眼液,还可取病牛5mL颈静脉血,分别在患眼上下眼睑内注射,每4天注射1次,通常2-3次就能够康复。这是由于血液有形成分、血清蛋白的分解产物以及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和细菌,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促使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强化,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概述
角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牛的急性传染病。每逢秋季,牛极易患上此病,此病传染快,连续发生。特征是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浑浊,精神不安。
病因
多因舍内高温潮湿,空气污浊、阴暗,卫生不良,外界强光刺激等(如紫外线辐射等)引起。
症状
潜伏期3~7天,牛表现畏光,流泪,有时晃头,后期有黏样脓性分泌物,眼睑红肿不适,直至眼睛不能睁开。
治疗
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要立即将病牛隔离,用2%~4%的硼酸水冲洗眼部,也可滴入每毫升含500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溶液。角膜浑浊或角膜翳时,可涂布黄降汞软膏或四环素软膏治疗。
预防
患病牛要隔离喂养,划定牧区,改善环境。舍内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免强光照射。同时要严防病牛发生磨伤、碰伤而加剧眼病。犊牛应单头饲养管理

鹅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不同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不同病型大肠杆菌病的总称。临诊上常见的病型有:卵黄性腹膜炎(俗称鹅蛋子瘟或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急性败血症、心包炎、脐炎、气囊炎、胚胎病及全眼球炎等。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鹅只肠道的正常寄居菌之一。其中一些血清型是属致病菌株。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菌株是非致病性的,有些菌株是共栖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鹅只致病。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养鹅的数量及密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的污染,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凡养鹅数量较多、密度较大、管养水平较低、水塘及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养鹅场及散养鹅群,均有本病发生。鹅大肠杆菌病常与鹅的鸭瘟病、鹅的鸭疫里默氏菌病、鹅巴氏杆菌病、鹅的禽流感等并发或继发感染,给养鹅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诊断依据

本病临诊的病型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当前对养鹅业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症和卵黄性腹膜炎以及生殖器官病。分述如下:

一、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一)鹅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

各种年龄的鹅都可以感染,但以7~45日龄幼鹅易感。患病雏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下痢,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黏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羽毛沾满粪便,干固后使排粪受阻。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窒息死亡。死亡率较高。通常所称的鹅大肠杆菌病多数指这种类型。在特殊条件下,大肠杆菌可以突破血脑屏障侵入大脑,引起产蛋鹅发生脑型大肠杆菌病,患鹅表现沉睡或半昏死状态(即所谓睡眠病)。

主要病变:①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腔积液,心包液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混浊、不透明、增厚,呈灰白色,严重病例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有些病例心外膜粗糙,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②纤维素性气囊炎。表现为气囊膜增厚、混浊,表面附着纤维素性或黄白色于酪样渗出物。这种渗出物有时还会成片状填满整个气囊。③纤维素性肝周类。肝脏呈不同程度肿大,肝被膜表面有一层不同厚度的纤维素性薄膜覆盖,薄膜易于剥离。肝表面可见到边缘不整齐、暗灰白色、不突出的小坏死点。有些病例,肺充血、出血。

(二)母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

本病俗称鹅蛋子瘟,是由一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母鹅在产蛋期间发生的疾病,不但引起母鹅产蛋下降或停蛋,而且鹅只死亡率也较高。

根据患病母鹅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患病母鹅体况良好;临诊症状不明显,死亡快速,死后只见泄殖腔常有软壳蛋滞留。

2.亚急性型患病母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升高。不愿行走,两脚紧缩,蹲伏地面,强赶下水,则常飘浮于水面上,或离群独处。行走时摇摆不定,呈企鹅步态。患病母鹅腹部膨大,产软壳蛋或畸形小蛋。肛门周围常玷有潮湿发臭的排泄物,并夹杂有蛋白、凝固蛋白或小块蛋黄样物质。患鹅失水,脚蹼干燥、眼球下陷,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3.慢性型病程长,严重下痢,其余症状与亚急性型相似。患病母鹅即使自然康复,也不能恢复产蛋性能。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在生殖器官。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和卵巢炎。多数病鹅输卵管内含有凝固卵黄和蛋白块,外观像煮熟样。

有些卵泡变形,卵泡膜充血,皱缩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卵泡变硬,或卵泡内呈现溶化、稀薄如水样的蛋黄物质。有些较大卵泡破裂后卵子落入腹腔,可见腹腔中充满淡黄色腥臭的油脂状卵黄液和凝固的卵黄块。腹腔的脏器表面有卵黄粘连。

(三)公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

主要表现为阴茎肿大,病的初期,阴茎严重充血,比正常肿大2~3倍,难以看清阴茎的螺旋状精沟。在阴茎表面可见到芝麻大至黄豆大的黄色干酪样结节。严重病鹅阴茎肿大3~5倍,有黑色结痂,有一部分露在体外,表面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黄色脓性或干酪样结节,剥除结痂可见出血的溃疡面,阴茎不能回缩体内。这种病鹅虽丧失交配能力,但食欲和体重无异常。

二、流行病学资料雏鹅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在自然条件下,大肠杆菌存在于健康鹅只的肠道内,当鹅只机体衰弱,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受到破坏,肠内微生物区系失调时,就能促使鹅只发病。本病的发生还与下列因素有关:饲料发霉、腐烂或太粗硬;日料中营养成分不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而造成雏鹅发育不良;饮水不清洁;鹅群密度过大;或由于病鹅的粪便污染环境,雏鹅吸入或食入病原菌而感染;在孵化时蛋壳表面污染病菌,并进入蛋内,感染胚胎。

当机体防御机能降低时,肠内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进入肠壁血管,随着血液循环侵入内脏器官,造成菌血症。种蛋受到大肠杆菌污染时,、容易引起胚胎发育不良,并造成死亡,或使母鹅发生蛋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患本病的公鹅在交配时,容易使母鹅受感染而发病。

三、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在分类学上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氏菌。本病的病原是某些致病的大肠杆菌。引起鹅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常见血清型主要有O1、O2、O6、O15、O20、O56、O111、O138和O147等。大肠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长2~3微米,宽0.6微米,不形成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经37℃24小时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乳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2~3毫米的菌落。若为溶血性菌株财在平板上形成型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能产酸产气。

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50℃30分钟、6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常规消毒药物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雏鹅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取病死(刚死)雏鹅的肝、脾脏组织;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取腹腔蛋黄液、输卵管凝固蛋白、变形卵泡液;患病公鹅阴茎的结节病灶作为被检病料并制作印片或涂片。当分离出细菌之后,挑选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确诊还需进行其他检验。

2.分离培养取病料直接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皿或伊红一美蓝琼脂平皿培养基,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由于大肠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而产酸,因此在麦康凯平皿上菌落呈粉红色,在伊红一美蓝平皿上大多数菌株的菌落呈黑色并有金属闪光现象。确诊还须进一步作生化试验。

3.接种实验小动物用大肠杆菌培养物经口感染豚鼠、家兔和小白鼠后,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不引起发病。当经皮下注射大剂量的纯培养物时,会产生局灶性炎症,有时会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用大肠杆菌培养物注入豚鼠腹腔,.也能因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而死亡。有条件时可作本动物回归试验。巴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项。

4.由于大肠杆菌病相当普遍,而且经常与巴氏杆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小鹅瘟、鹅的鸭瘟病及禽流感等病并发或继发感染,使鹅的病情复杂化,症状及病变不典型,往往容易作出误诊。因此,必须掌握全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力求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因各地养鹅的习惯及饲养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故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一般措施,只能因地制宜。由于放养鹅只的水域各异,有些水塘、河涌的水源较为清洁,故本病的发生较少。南方很多是放养在鱼塘,时间长了,水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成为预防大肠杆菌病难以克服的问题。再加上缺乏一整套的防疫卫生制度,鹅群放牧时流动性大,这是造成鹅大肠杆菌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下面是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几项措施。

1.搞好孵房、孵化器及育雏室的清洁卫生,防止细菌污染蛋壳,并进入胚胎造成胚胎受感染。放牧的水塘或水池应有一定的深度,防止污水和粪便流人池中,产卵窝应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进行消毒。

2.药物预防对雏鹅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可在雏鹅出壳后开食时,饮水中加庆大霉素0.04%~0.06%或者用微生态制剂拌料,7~10天为一疗程。

3.免疫接种是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实施疫苗接种的鹅群,基本上能够获得95%以上的保护率。虽然各地大肠杆菌病流行菌株的血清型种类多而不相同,如果应用多价油乳剂苗,基本上可以保证有相当广的覆盖面。国内已成功地研制出禽大肠杆菌多价(13个血清型)油乳剂灭活苗有效期为6个月。

(1)免疫程序用大肠杆菌(13个血清型)多价油乳剂灭活苗。

雏鹅于7~10日龄,颈部皮下注射0.5毫升,如果是肉鹅,免疫一次即可。

种鹅7~10日龄首免,2月龄时进行二免,每只1毫升。产蛋前15~20天进行三免,每只1.5毫升。以后每隔半年免疫一次,每只1毫升。首免之后15天产生免疫力。

在产生免疫力之前,尽量避免鹅只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搞好鹅舍的清洁卫生,或每2~3天在饲料中投一次抗菌药物,至产生免疫力为止。

(2)免疫失败的原因

①目前大肠杆菌疫苗除上述油乳剂灭活苗外,还有只含4~5个血清型的油苗、蜂胶苗及自家苗(灭活苗)。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种类较多,倘若疫苗所含的血清型与当地的流行株对得上号,则有效果。倘若对不上号,就会因免疫失败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还有采用自家菌苗免疫的办法。即采集发病鹅群中死亡病鹅的内脏或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自家苗,用于鹅群的免疫。有免疫成功的例子,有免疫失败的惨重教训,也有某些上批鹅免疫成功,而下一批鹅则免疫失败的实例。总之是不稳定的。其理由是:从少数病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血清型,不能完全代表整群病鹅的流行菌株,再加上等分离出菌株,制成疫苗,注射后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在这段时间内,如果鹅群又有新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侵入时,同样会发病。

③鹅群发生大肠杆菌病时,在不同时期可以流行不同的流行株。因此,从同一个鹅群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也不能长期使用。

从长期使用13个血清型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实践说明,免疫保护可以达到95%以上,到目前为止,还暂未出现免疫失败的例子。即使将来有一天出现免疫失败,那就可能是超出13个血清型的范围,只要分离出来,就成为14个血清型的疫苗了。事物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进行总结、不断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

二、治疗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敏感,如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强力霉素等。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而各地分离的菌株,即使是同一个血清型,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治疗之前最好用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然后选用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未做药敏试验之前,可先选用本场、本地区少使用的药物。最好用几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菌株。

新霉素:10克对50千克水或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饮2~3天。

庆大霉素:每2万~4万国际单位对1升水,饮2~3天:

卡那霉素:硫酸卡那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1500国际单位计算,肌内注射。每天1次。拌料15~30毫克/千克;饮水30~120毫克/升,连用2~3天。

盐酸沙拉沙星:10克对100千克水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用2~3天。

当种鹅群发生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时,必须首先逐只公鹅进行检查,发现外生殖器官表面有病变的公鹅,马上隔离,或一律淘汰不留作种用,以防止继续传播本病。如果此时因淘汰种公鹅而影响受精率,可以采用人工授精。鹅舍及场地应进行清扫及消毒,放牧的水塘,可结合防治鱼病进行消毒。

喂给高质量、含菌量高的微生态制剂。种鹅食了这种微生态制剂之后拉出来的粪便,还含有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用生物竞争作用,对净化环境有一定作用。

兔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lda)引起的。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非常敏感,可表现为传染性鼻炎(rh-initis)、肺炎(pneumomia)、中耳炎(otitis)、结膜炎(conjunct-ivitis)、子宫脓肿(pyomCtra)、睾丸炎(orchitis)、脓肿病灶(absc-esses)及全身败血症(septieemia)等形式,常引起大批死亡和发病,是宗兔的一个主要细菌性疾病。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呈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短杆状,大小为1--1.5m0.25--0.5m,呈现双极染色,无鞭毛。在鲜血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以形成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或粘液型(M型)菌落,分离物连续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落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但是以粘液型菌落的致病力最强,其它两种毒力较弱.Cater利用血凝和间接血凝试验区别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2个血清型,他利用此种方法建立了5种抗原型,并分别命名为A、B、C、D、E型,在兔体当中以前四种为多见。

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病勉的病变局部、内脏器官、血液及健康家兔的体表、上呼吸道粘膜及扁桃体内。该菌对外界不利条件抵抗力不强,在直接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将该菌杀死。1%福尔马林、1%石炭酸、1%漂白粉、0.1%升汞等溶液,经35min即能杀死该菌。加热至75C或56℃经45~60min该菌也可死亡。该菌在粪便中能生存一个月左右,在兔体内能生存三个月左右。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的春秋两季以及多雨闷热潮湿的季节发病较高。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一般发病率从20%--70%不等。由于在一般条件下一些家兔携带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当把这种带菌的家兔引入兔群后,可能使易感兔感染。当长途运输时,由于各种条件发生变化而异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存在于上呼吸道粘膜以及扁桃体内的巴氏杆菌乘机活动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病菌随着病兔的唾液、鼻涕、粪便以及尿液等排出,使整个兔群感染,造成本病的流行。病菌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粘膜伤口而感染。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根据病菌的毒力、数量、勉体的抵抗力以及侵入的部位等不同,本病的潜伏期也不同,一般几个小时或5天或更长。因此,本病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传染性鼻炎

它是以浆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液为特征的鼻炎和附鼻窦炎。此种类型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般传染很慢,但时常成为本病的病源,而导致兔群不断发病,发病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流出浆液性液体,而后转为粘液性以及脓性鼻液。病兔经常打喷嚏、咳嗽。由于分泌物刺激鼻粘膜,常用前爪擦鼻部,使局部被毛潮湿、缠结、甚致脱落。上唇和鼻孔皮肤、粘膜红肿,发炎。尔后一段时间,鼻涕变得更多、更稠,在鼻孔周围结痂,堵塞鼻孔,致使呼吸困难;同时,病菌通过喷嚏、咳嗽污染整个环境再感染其它家兔。由于病兔经常抓擦鼻部可将病菌带入眼内、耳内或皮下,从而引起化脓性结膜炎、角膜炎、巾耳炎、皮下脓肿、乳腺炎等并发症。最后常因精神萎顿、营养不良、衰竭而导致病兔死亡。

剖检家兔,鼻腔内积有多量鼻漏,共性状因病程长短而有不同.当从急性型转为慢性型时,鼻漏从浆液性变成粘液性以致粘液脓性。外鼻孔周围皮肤有炎症,鼻腔和附鼻窦粘膜发红或水肿,慢性阶段其粘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急性阶段可见粘膜充血、粘膜下水肿、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在亚急性至慢性阶段,粘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有些区域可能出现糜烂,鼻腔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细菌。

2.肺炎

本病往往呈现急性纤维素化脓性肺炎和胸膜炎,并常导致败血症的结局。

病初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精神沉郁,常以败血症而告终,很少能见到明显的肺炎临床症状。

剖检病兔,病变多见于肺的前下方。由于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所以病变分为实变、膨胀不垒、脓肿和灰白色小结节病灶等四种形式。肺实质区有出血,纤维素覆盖胸膜表面,膨胀不全。严重时,可见包围脓肿的纤维组织。在病程的后期主要表现为脓肿或整个肺小叶的空洞。

组织学变化有单纯的膨胀不全,肺泡壁轻度增厚,肺泡中有炎性细胞,血管周围和支气管附近常有淋巴样组织,呈现化脓性以至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严重可见出血和坏死组织。

3.中耳炎

家兔中耳炎的发生具有地方性,可直接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笼具、食具或通过空气感染,但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菌通过耳咽管而到达中耳引起感染。进一步感染内耳,严重时病原菌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能促使病原菌的传播。临床上见到的斜颈病勉是病茵感染扩散到内耳和脑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斜颈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范圈,严重时头向一侧滚转,难以采食、饮水。如果感染扩散刭脑膜和脑组织,则可出现运动失调和其它神经症状.

割检病兔,在一佣或两侧鼓室内有一种奶油状的白色渗出物。病的初期鼓膜和鼓室内壁变红,内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的鼓膜破裂,脓性渗出物流出外耳道。感染扩散到脑,可出现化脓性脑膜脑炎。

4.生殖系统感染

多见于成年兔,交配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母兔的发病率高于公兔。另外,败血型和传染性鼻炎型的病兔,细菌也可转移到生殖器官,引起感染。

母兔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时表现为不孕并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如转为败血症,则往往造成死亡。

剖检病兔,慢性感染时,子宫高度扩张,子宫壁变薄,呈淡黄褐色,子宫内充满牯稠的奶油样脓性渗出物,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上皮常发生溃疡,粘膜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公兔感染后,开始在附睾出现病变,进而表现一侧或两侧的睾丸肿大,质地坚硬,有的伴有脓肿。

5.结膜炎

主要表现为眼睑中度肿胀,结膜发红,在眼睑处经常有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存在。炎症转为慢性时,红肿消退,而流泪经久不止。

6.脓肿

垒身各部皮下都可发生脓肿,体表脓肿易于查出,而内脏器官,例如肺、肝、脑、心等发生的脓肿往往不表现临床定状,一旦脓肿发生转移也可引起败血症及死亡。

7.败血症

急性型亦称出血性败血症。病兔精神蒌糜废食,呼吸急促,体温40℃以上,鼻腔有浆液性、粘性分泌物,有时出现腹泻。临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病程短者24h内死亡,较长者l一3d后死亡。流行开始也有不表现任何异常者,而突然死亡。

剖检病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充血和坏死。鼻腔粘膜充血,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喉头粘膜充血、出血,气管粘膜充血、出血,伴有多量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高度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脏变性,有许多小坏死点。脾、淋巴结肿大、出血。肠粘膜充血、出血。胸腔均有淡黄色积液。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病兔呼吸困难、急促、鼻腔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打喷嚏,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腹泻。关节肿胀,结膜发炎。病程持续1--2周或更长,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

剖检病兔,肺充血、出血或脓肿。胸腔积液,胸膜和肺常有乳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鼻腔和气管充血,出血,有粘稠的分泌物,淋巴结肿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血、肝、膊或体腔渗出物等取病料作细菌学检查。其它类型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物和呼吸道、阴道分泌物中分离检查病原菌。

对慢性病例和隐性感染的带菌家兔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1.试管法.将待检兔的血清作成不同稀释浓度,加入等量诊断抗原、凝集价在1:40以上者均为阳性反应。

2.玻片法.取被检血清0.1ml加于载玻片上,随后加入等量抗原。摇动载坡片使抗原与被检血清充分混合。在13min之内透明液体中出现絮状物,即为阳性反应。

3.间接荧光抗体法。

4.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制备,培养18--24h的细菌培养物用0.85%NaCl、0.02M磷酸缓冲液配制成lml的液体,加入0.3%最的甲醛,在100℃水浴中作用lh,最后离心,取上清液做为诊断用抗原。琼脂浓度是0.9%。

防制1.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兔群是防治本病的最好方法。通过选择无鼻炎临床表现的兔并经常对鼻腔连续进行细菌学检查,净化兔群。如有条件可采取剖腹取胎,将仔兔隔离进行人工饲养,建立无特定病原兔群则更为理想。2.坚持自繁自养,如引入兔子时,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的检查,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3.定期进行疫苗注射防疫,同时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4.治疗措施,巴氏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对有鼻炎的家兔注射6万单位/kg体重青霉素,连续10d。或在饮用水中加入广谱抗生素(300mg/L四环素)。或使用饲料添加荆的方法,按225g/t饲料的比例在饲料中加入磺胺喹嚅啉。

兔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免肠道疾病。其特征为水样或胶冻样腹泻和脱水而死亡。

病原

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胞,有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整,凸起,表面光滑和不透明。该菌在水中能生存数周至数月之久。能发酵乳糖和其它许多糖类,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水解尿素,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产生吲哚,VP试验阳性,不利用枸橼酸盐。

埃希氏大肠杆菌O128、O86、O88、O119、O18、O26。等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仔免大肠杆菌病。

从自然和人工感染发病死兔的肠道中,特别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容易分离到该菌。此外,从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和有坏死病灶的肝脏巾也能分离到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纯培养物不一定能人工引起发病。一般认为此病可能与沙门氏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肠道球虫病有关。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和性另lJ的家兔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家兔。由于饲养管理不妥和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使肠道的正常菌丛的活动受到破坏,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发生腹泻、导致死亡。

兔场一旦发生本病后,常因场地和笼具的污染而引起大流行,造成仔兔的大批死亡。

症状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和体重减轻为特征,有些病例未见到任何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有些病例病程很短,一般12d内死亡。病程长些一般经过78d死亡。病兔体温一般低于正常或正常,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由于脱水以致体重很快减轻、消瘦。腹部膨胀,剧烈腹泻,肛门和后肢的被毛沾污着粘液或黄色至棕色水样粪便,常带有大量胶样粘液和一些两头尖的千粪。病兔四肢发冷、磨牙。

病变

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通常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粘液状的液体。空肠扩张,肠腔内充满着半透明胶水样液体。回肠内容物呈粘液胶样半固俸。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直肠也常充满着胶胨样的粘液。结肠和盲肠的浆膜和粘膜充血或有出血斑点。

胆囊扩张,粘膜水肿,有些病例的肝脏、心脏有局部性的小坏死病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细菌学检查。用麦康凯培养基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大肠杆菌。同时儆鉴别诊断,检查是否有球虫的卵囊或球虫裂殖子存在,可以加以区别。

防制

无病兔场对断乳前后的仔兔饲养必须逐渐更新,不能骤然改变,

一旦发现病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笼具和用具进行.消毒。从病兔和可疑病兔所分离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常用链霉素,20mg/kg体重,每日2次,连续3~5d,或口服痢特灵,15mg/kg体重,每日二次,连续2~3d对断乳前后的仔兔可用上述几种药物口服预防。

常发生本病的兔场,可用本场所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一般给21~30日龄的仔兔肌肉注射1ml,有一定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1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