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铜鮈

中文名称似铜鮈

拉丁名称Gobio coriparoides Nichol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鮈属

拉丁属名Gobi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珠江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7;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2-3。下咽齿2行,2.5-5.2。侧线鳞39[(6-7)/(4-V)]40;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7-4.3(平均4.O)倍,为头长的3.4-4.3(3.9)倍,为尾柄长的4.8-5.7(5.4)倍,为尾柄高的8.0-9.1(8.5)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2.8)倍,为眼径的5.1-6.3(5.6)倍,为眼间距的2.5-3.3(2.9)倍,为须长的2.3-3.1倍,为尾柄长的1.1-1.5(1.4)倍,为尾柄高的1.9-2.4(2.2)倍。

体粗短,略侧扁。背鳍起点处稍高,腹部圆,尾柄稍高。头长约等于体高。吻圆钝,较短,鼻孔前方凹陷不显著,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距较宽。口下位,弧形。唇较厚,结构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工对。较长,末端向后延伸超过眼后缘的下方。鳃耙不发达。主行的下咽齿末端略呈钩状。鳞圆形,胸鳍基部之前的胸部裸露,有的个体裸露区可扩展到胸鳍基部和腹鳍起点间的后1/3处。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较长,一般可达腹鳍。腹鳍可达肛门,但不及臀鳍起点。臀鳍较短,起点距腹鳍基部较距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叉形。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间的后1/4处。

脊椎骨4+35-36。体背深褐色,腹面灰白。体背中线上有一排小黑斑,体侧侧线上方有一条不明显的纵行黑色条纹,在尾柄处较为显著。各鳍灰白,均无明显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推荐

似白鮈


中文名称似白鮈

拉丁名称Paraleucogobio notacanthus Berg, 190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白鮈属

拉丁属名Paraleucogobio Berg,190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7-8。下咽齿2行,2.5-5.2或2.4-4.2。侧线鳞36[5.5/(3.5-V)]37;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55-3.6倍,为头长的3.55-3.9倍,为尾两长的5.5-5.7倍,为尾柄高的8.7-8.9倍。头长为吻长的2.9-2.95倍,为眼径的4.6-4.8倍,为眼间距的2.7-3.2倍,为尾柄长的1.4-1.6倍,为尾柄高的2.3-2.5倍。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头宽,圆钝,头的宽度约与其吻端至前鳃盖骨后缘的距离相等,头长与体高几相等。吻圆钝。口宽阔,端位,弧形。唇薄,简单,无乳状突起,唇后沟中断。眼较小,侧上位,距吻端近。眼间宽,隆起。口角具须1对,较短小,其长度小于眼径的1/3。主行下咽齿细长,侧扁,末端钩曲2外行的齿纤细,极为微小。鳞薄,圆形,胸腹部具鳞。侧线较平直,完全。

背鳍较短,外缘平切,末根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较粗壮,末端柔软;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或大于尾鳍基。胸腹鳍末端稍圆,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距吻端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臀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距腹鳍起点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位置靠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32-33。鳔中等大,2室,前室椭圆形,无膜囊包被;后室粗长,其长度约为前室的1.2倍。肠较短,不及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0.8倍左右。腹膜灰白色,具细小的黑色素点。

体青灰色,略带浅褐,体侧具多数纵行的黑条纹,沿侧线具1条较宽的蓝黑色条纹,背鳍的鳍膜上具1条黑带,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桂林似鮈


中文名称桂林似鮈

拉丁名称Pseudogobio vaillanti guilinensis Yao et Yang

异名桂林鮈,Pseudogobio vaillanti (Sauvage, 1878)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鮈属

拉丁属名Pseudogobio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4-15;腹鳍Ⅰ-7。鳃耙13-14。下咽齿25-52。侧线鳞43[5.5/(2.5-V)]44(少数42);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5.4-6.7(平均5.7)倍;为头长的3.6-4.1(3.8)倍;为尾柄长的7.0-8.0(7.6)倍;为尾柄高的12.0-16.0(13.4)倍。头长为吻长的1.8-2.1(2.0)倍;为眼径的4.2-5.2(4.9)倍;为眼间距的3.2-4.0(3.6)倍;为尾柄长的1.8-2.4(2.0)倍;为尾柄高的3.0-4.0(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1(1.8)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甚细长,稍侧扁。背部隆起,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向后渐次降低。腹部平坦。头长且大,稍平扁,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平扁,前端稍宽圆,吻长远超过眼后头长。眼大,呈椭圆形,侧上位,其上缘齐头部轮廓线。眼间宽,且略下陷。口下位,呈深弧形。唇厚,发达,具有多数密集的小乳突,上唇乳突细小,呈多行排列,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联,下唇中叶较小,近圆形,后缘游离,两侧叶扩大,向前浙细狭,在口前缘中叶的前方相连,与中叶间有1浅沟相隔,下唇乳突略较上唇为大。口角具须1对,较粗。其长略小于眼径。鳃耙呈片状,不发达。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钩状,外行纤细。腹部胸鳍基部之前裸露。侧线平直。

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而大于自背鳍基部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胸鳍大,平展,位近腹面,末端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与背鳍第2-3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小,至腹鳍起点远超过至尾鳍基的距离。肛门位置靠近腹鳍基部。

脊椎骨4+39。鳔2室,前室扁圆形,包干韧质膜囊内,后室小,长形,露于囊外。腹膜灰白色。

体背及体侧浅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横跨背部有4-5块黑斑,位于背鳍之后的较明显,体侧有5-6个黑斑,背、尾鳍上具有许多小黑点。偶鳍灰黑色,臀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似刺鳊鮈


中文名称 似刺鳊鮈
拉丁名称 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
地方名称 金鳍鲤、苏州棍子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似刺鳊鮈属
拉丁属名 Paracanthobrama Bleeker,186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7~8;臀鳍条2~3,6;侧线鳞46~49,下咽齿2行,45~54;鳃耙外侧6~10。体长为体高的3.4~3.9倍,为头长的3.9~4.8倍,为星柄长的5.7~6.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5倍,为眼径的4.3~4.9倍,为眼间距的2,4~3.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6倍。体长而侧扁,较高。背部在背鳍前隆起。腹部圆。头短小,成锥形。吻短。口下位,呈马蹄形。上唇厚,与吻皮形成一沟相间隔,下唇分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须1对,其长约与眼径相等。鳃膜连于峡部。背鳍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尖细,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白色。体背部呈黄褐色,腹部银白色,尾鳍红黄色,其它各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食性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

花棘似刺鳊鮈


中文名称花棘似刺鳊鮈


拉丁名称Paracanthobrama umbrifer (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刺鳊鮈属

拉丁属名Paracanthobrama Bleeker,186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西江、桂江和郁江和新疆。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6;腹鳍Ⅰ-8。鳃耙6-8。下咽齿25-52或35-53。侧线鳞43[5.5/(4-V)]44;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3-4.6(平均4.5)倍;为头长的3.5-3.7(3.6)倍;为尾柄长的5.4-6.2(5.9)倍;为尾柄高的10.2-11.8(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4-2.6(2.5)倍;为眼径的2.7-3.2(3.0)倍;为眼间距的3.7-4.0(3.9)倍;为尾柄长的1.5-1.8(1.6)倍;为尾柄高的2.9-3.3(3.0)倍。

体长,侧扁,自头后背部至背鳍起点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入后渐次降低,腹部圆。头稍呈锥形。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唇简单,上下唇均较薄,颏部中央具有三角形小突起。口角具须1对,较纤细,长度约为眼径之半。眼较大,侧上位,至吻端与至鳃盖后缘距离相等。眼眶后缘和下缘具叉列粘液腔。鳃耙较粗短,排列稀疏。主行下咽齿侧扁,稍钩曲。鳞略大,胸、腹部具鳞。侧线较为平直。

背鳍较短,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与头长相等或略短。背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约等距,或略近吻端。胸鳍较长,但其末端尚未达到腹鳍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臀鳍,起点略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1根不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小,位于腹、尾鳍的中点或略近尾鳍基部。尾柄细长。尾鳍深分叉,上下叶几等长。肛门位置稍离臀鳍起点。

脊椎骨4+36-37。鳔大,2室。肠短,其长几与体长相等。腹膜灰白,上具小黑点。

体浅灰色,略呈暗黑,腹部白色。头部背面及体背具黑色小斑点,沿侧线具1条由多数黑色小点组成的条纹,侧线上方有6-9个圆形大斑点,背、尾鳍也均具多数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三刺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