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猪场免疫是给猪体注射疫苗,使猪群获得特异性抵抗力的技术常规措施,以达到增强猪体免疫力,抵抗疾病的目的。然而,猪场免疫受疫苗、猪群、病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免疫失败的原因导致猪群发病的事例经常发生。下面笔者就影响免疫效果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1、免疫存在的问题

疫苗质量。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丧失等,都能引起免疫失败。

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的方法不正确。疫苗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蛋白质,若是长时间将疫苗暴露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中,会导致其失去效力。使用疫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疫苗稀释之后长时间不进行注射;有的没有用专用稀释剂对疫苗进行稀释;工作人员以及接种用具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而将其他病原微生物带入;免疫剂量和接种时间不准确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猪群体质状况包括母源抗体的干扰和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两个方面。母源抗体,就是猪只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其含量高低的直接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能够增强。但是首次免疫效果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特别是弱毒疫苗。体内没有消失的母源抗体中和了注射的疫苗,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会受到影响。母源抗体具有一定的消长规律,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以期能够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免疫注射之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机体对免疫应答的反应降低,未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对疫病加以防御,证明此次免疫失败。

免疫程序不合理。首先,在给猪群进行免疫之前,没有对疫情进行监测,选择的免疫时机不合适,没有发现病猪。其次,没有重视二次免疫,很多疫苗都要经过2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对于猪只的免疫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达到加强免疫的效果。

环境应激因素包括高温、寒冷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抑制,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降低疫苗免疫保护力。

2、处理方法

对疫苗质量加以认真的检查。猪场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的时候,要逐个对疫苗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瓶体是否存在破损变质、破乳分层情况,封口的严密性和标签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登记是否进行清楚记录。

正确对疫苗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通常都采取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对大部分的活疫苗进行冻干和保存,这样能够将疫苗的保存时间延长,使疫苗的效价得到保持。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可以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进行缓慢的释放,继而疫苗的作用时间得到延长。这类疫苗应该保存于2~8℃的环境中,要严格防止其发生冻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控制疫苗的使用剂量。采用专用的稀释剂或者是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现用现配,通常要求在3h内用完。严格的对接种用具进行消毒,通常会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进行消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际的临床生产中,规模较小的猪只饲养场通常会完全照搬其他饲养场制定的免疫程序,或者是在出现问题以后对免疫程序进行随意的调整,个别猪只饲养场甚至没有制定免疫程序,仅凭借饲养者的主观意识给猪群进行防疫,特别容易导致免疫失败。每个饲养场都应该在每个季度内对空怀或是超期未配的母猪进行一次口蹄疫和猪瘟疫苗的集中免疫注射。猪场如果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就可以抵抗传染病的侵袭,保障生猪健康发展;可是如果猪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生猪就得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有可能感染发病。虽然不同饲养场的免疫程序都不相同,但是如果确定了免疫程序,应该保持1~2年内的程序相对稳定,并且严格进行执行。不提倡给大型猪场进行季节性的免疫,而是应该按照生产流程,分猪群、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规律性的免疫。

保证环境安静并且卫生,降低应激刺激。改善猪舍的饲养环境,确保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无害化处理病猪的粪尿和病死猪,避免疫情流行。将猪群的饲养密度降低。冬季猪舍要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降温,猪舍保持安静,降低应激刺激。

一、免疫存在的问题

(一)疫苗本身质量问题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发生失活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二)疫苗在运输、保存和使用操作中方法不当疫苗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如果长时间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下,就会失效。在使用过程中,稀释后长时间不注射;一些疫苗没有使用专用稀释剂;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带入其他病原微生物;免疫剂量和注射时间不准确等等都可能成为免疫失败的原因。

(三)猪群体质状况

1.母源抗体干扰。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这样可以增强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母源抗体可干扰首次免疫的效果,尤其是用弱毒疫苗。体内未消失的母源抗体与注射疫苗中和,影响了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母源抗体有一定的消长规律,需待母源抗体水平降到一定程度时,方可进行免疫接种,否则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

2.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注射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其机体对免疫应答反应减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防御疫病,表现免疫失败。例如,猪群感染圆环病毒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使免疫能力降低,注射疫苗后不产生免疫应答。

(四)免疫程序不科学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盲目免疫。一是免疫前,没有开展疫情监测,免疫时机选择不当,未能发现病猪。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由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造成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二是不重视二次免疫。许多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可提高免疫力达到加强免疫的目的。例如口蹄疫、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免疫接种,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五)环境应激因素高温、寒冷、惊吓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急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认真检查疫苗质量在进行防疫接种时,应逐瓶检查有无破损变质、破乳分层、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等记载是否清楚。

(二)正确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按照我国《兽医生物制品规程》运输、保存要求,避免高温、强光和重金属的影响。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能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严防冻结。剂量的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稀释疫苗要使用专用稀释剂或者生理盐水,现用现配,一般在3小时内用完。严格消毒接种用具,一般消毒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

(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应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水平、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的特性、免疫途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制定,并加强监测,及时调整,实行“以监定免”。例如,猪瘟免疫时,要进行母源抗体水平监测,以确定首免时间。定期监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等病的血清抗体,以确定猪群免疫力和野毒感染情况。在生产实际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往往盲目照搬它场的免疫程序,或发生问题后随意调整免疫程序,一些养殖场甚至没有免疫程序,完全凭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去防疫,这些都很容易造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四)保持环境安静、卫生,减少应激改善猪舍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做好病猪粪尿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以避免疫情传播。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猪舍的安静,减少应激发生;用具和环境定期消毒。


相关推荐

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牛肉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对肉牛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牛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肉牛的繁殖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解决,会严重影响肉牛养殖户的利益,因此在肉牛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对肉牛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1、肉牛繁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品种相对较差,优化程度低。我国目前在肉牛繁育方面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肉牛品种相对于国外的肉牛品种较差,高产的肉牛品种较少,缺乏明确的繁育目标和繁育方向,虽然我国肉牛养殖业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但是我国肉牛养殖与繁育仍然处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时期,在选择肉牛品种是大多数养殖场还停留在选择传统的黄牛品种为主。真正得到优化改良的肉牛品种的数量较少。我国传统的肉牛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如肉质良好、耐粗饲、抗逆性强,但是饲料利用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量较少,因此获得的养殖经济效益较低。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一些品质较好的肉牛品种,如延边黄牛、普南牛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存在,也很难满足我国肉类市场对牛肉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要求,导致虽然市场上牛肉产品的售价越来越高,但是实际的肉牛的养殖经济效益却很低的矛盾存在。

饲养方式不科学合理,养殖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大型的肉牛养殖场相对还是较少,规模较小,我国肉牛75%以上为农村的散户饲养,有的养殖户养殖的肉牛数量不足5头,个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可达到几十头,但仍然成不了规模。在养殖方式上,这些养殖户在饲喂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提供日粮,没有根据饲喂季节的不同而做好日粮的相应调整,从而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缓慢,日增重较少,肉的品质较差,导致肉牛的育肥期延长,从而增加了肉牛养殖的成本,同时还导致所饲养的肉牛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养殖环境不良。肉牛生活环境对其生长、增重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养殖环境过于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圈舍内粪便以及污物的处理不及时,导致圈舍极其的污浊,消毒工作做的不够到位,空气质量较差,如果肉牛长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对其生产性能和繁育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因肉牛的体型较大,相对于其他畜禽来说抵抗力更强,但是往往因为这一原因,养殖户对肉牛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如存在不进行免疫接种的误区,导致肉牛患有很多地方性的疾病,损害肉牛的健康,进而影响了肉牛的日增重和繁殖性能,给肉牛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解决对策

对于我国肉牛品种较差、优化程度较低这一问题的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对我国的肉牛品种进行改良,确定明确的改良方向,并使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肉牛的优良性状是受到基因调控的,因此,可以利用杂交改良技术,对我国肉年品种进行有序的杂交培育,以筛选、培育出优良的肉牛品种。我国的肉牛品种虽然较为单一,但是优点明显,可通过选用多品种的优良特性杂交产出优良的后代。在杂交改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改良的方向,以便于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我国黄牛品牛的缺点是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出肉率低,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具用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产肉量高的品种进行杂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肉牛品种的品质,我国目前常选择引起国外的优良肉牛品种对我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选择的品种多为西门塔尔、利木赞等。

扩大养殖规模,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我国肉牛养殖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标准化肉牛养殖方法的实施,因此,要尽量扩大肉牛养殖的规模,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提供适宜的日粮。在饲喂肉牛时要根据肉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的配制日粮,以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和增重。对于农村规模较小的肉牛养殖户,可以推行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同时解决种植与饲养上面临的问题。

加强圈舍的环境管理。做好肉牛养殖环境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内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及时的清理粪污,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另外还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为肉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也忽视肉牛的免疫工作,虽然肉牛的抵抗力较强,但是一旦发病,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当地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预防疫病的发生。

1、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品种优化程度低,产业经济效益差
多年来我国对肉牛品种存在无序改良现象,缺少较明确的改良和育种方向,以致我国的肉牛业仍处于以黄牛为主的高数量状态,良种率低,改良肉牛比例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90%以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杂交品种也没有严格按照良种要求进行杂交,生产性能低,牛群整体品质差。地方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虽然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较佳等优点,但还存在着生长速度慢、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诸多缺陷。就肉牛胴体重而言,发达国家平均在295kg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kg,中国平均为201.5kg,江西平均为175kg。表面看,这仅仅是肉牛胴体重的差距,但实际上隐含了良种繁育、农牧结合、饲草供应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就出栏体重而言,江西肉牛12~18月龄体重与全国约250~350kg的水平相似,而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的肉牛12~18月龄出栏体重则高达450~550k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黄牛品种诸多,抗逆耐粗饲且肉质好,但普遍存在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脂肪沉积不理想等缺陷,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虽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作为中国培育的肉牛品种已经育成,但仍难满足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1.2生产方式落后,饲料转化率低
当前,我国肉牛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总量的80%,一般每户饲养1~5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大部分仍沿袭了传统养殖耕牛的饲养方法,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有的在冬季甚至将牛关在栏舍里仅喂给干稻草。条件稍好点的农户,也只用麸皮拌料补饲,肉牛饲养周期长,出栏体重小,育肥质量差,饲料转化率低,产品也没有竞争力。
1.3养殖知识贫乏,饲养管理粗放
传统分散的肉牛生产,产业形成不了集群,肉牛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难以在养殖户中推广,一些养殖户不懂养牛,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表现在:①不知道饲养什么品种,购回病牛和品种差的牛时有发生;②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③养殖户随意添加尿素,不科学的添加量及饲喂方法,造成肉牛中毒或死亡;④不分青草种类大量饲喂,造成瘤胃臌气,甚至危及生命;⑤将长时间堆放的菜叶、青绿饲料喂牛,造成中毒;⑥氨化技术不成熟,又不注意防霉变,致使一些牛吃了霉变饲料而死亡;⑦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⑧忽略引进牛的适应性及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养殖亏损;⑨母牛养殖户在犊牛早期普遍采用“吊架子”方法饲养,导致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⑩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多少年来,我国肉牛粗放的饲养管理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良种不良法,饲喂无规律,喂牛时早时晚,喂料时多时少,经常变换饲料,造成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消化吸收,不利于生长。个别农户在牛价高时,甚至“把牛当猪喂”,短期内大量补给玉米精饲料快速育肥,结果导致酸中毒。二是圈舍简陋,冬季舍温偏低。舍内粪尿不及时清理,舍内潮湿、多刺激性气体,牛体脏污不刷试,不晒太阳等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三是未按肉牛的生理状态进行管理,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与种牛不加区别,均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
1.4优质饲草缺乏,秸秆利用率低
草山草坡野生牧草自生自灭,肉牛的主要粗饲料农作物秸秆焚烧浪费现象严重,用作饲料的秸秆大部分未经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或者秸秆发酵饲料(经加工调制后利用的约占2.6%),利用率不高,以致优质饲草缺乏、草畜不配套。牛群冬春缺草缺料,“既未吃饱又未吃好”现象普遍存在。粗饲料品质差,四季供应不均衡,造成肉牛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
1.5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养牛科技含量不高
表现在:①在饲草、营养方面,补饲、青贮、氨化和非蛋白氮使用等成熟技术远未普及推广到散户,更没有针对农户饲养环境和饲料原料,设计合理、经济、高效的饲料配方与补饲饲料,营养水平未达到生理需要,饲料转化率低,饲料成本持续增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②在杂交利用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肉牛都用杂种牛来生产,纯种在肉牛总头数中仅占3%~5%。如美国肉牛杂交繁育体系,采取三品种轮回杂交:在安格斯和海福特二品种轮回杂交的基础上再与夏洛来或西门塔尔进行轮回杂交,其结果是杂交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日本“和牛”则是在杂交繁育的基础之上培育起来的一个世界知名的肉牛品种。然而,迄今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肉用杂交繁育体系,每一轮杂交后,下一代使用什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没有科学规划,绝大多数杂交要么仅停留在二品种杂交,杂交一代屠宰或销售,要么形成级进杂交,以致杂交优势的利用率降低。③在肉牛育肥方面,除一些规模育肥场外,小规模分散育肥场普遍存在着品种代数、年龄、饲草料日粮混杂,育肥技术参差不齐,造成出栏肉牛体重、膘情、年龄等差异大,肉品质量不稳定,难以统一标准。另外,部分地区淘汰奶牛,多半未经育肥,直接上市屠宰,肉质差、效益低。
1.6圈舍简陋,粪污处理意识薄弱,养殖环境差
多数肉牛养殖散户,环保意识淡薄,人的居室与牛舍相邻,甚至猪、牛混养。污道与净道不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环境卫生极差。当前,我国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即便一些大中型养殖场,也没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粪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排放到河道,给农村、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带来安全隐患。
1.7消毒不到位,疫病防控意识差
多数养牛户无消毒意识,即便周围环境极其污浊仍常年不消毒或消毒措施不严格,有的只在清圈时垫些干土。一些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认为牛的饲养密度不如鸡、猪大,牛的抵抗力强,防疫可有可无。以致一些地方传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传染性胸膜炎等疫病发病率超过10%。加之我国肉牛养殖的异地育肥模式,更把一些地方疫病扩向全国,对人及牛只健康造成威胁。再就是很少给牛驱虫,由于牛采食牧草和接触地面,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如各种线虫、疥螨、硬蜱、牛皮蝇等,使得日增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2、发展肉牛业的对策建议
2.1丰富肉牛品种,有序开展杂交利用
畜牧业生产贡献率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占40%,营养与饲料占20%,饲养管理占20%,疾病防治占15%,其它如环境等占5%。因此,品种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基础。但肉牛产业不象奶牛产业那样,品种较单一,而是多品种利用,广泛开展杂交,利用杂交提高养殖效益。针对多年来我国肉牛品种存在的无序改良现象,要明确肉牛改良育种方向,加强包括原种场、种公牛站、品种改良中心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细管冻精改良技术,加快牛改步伐。

2.2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提高饲料转化率
随着肉牛养殖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下降,在如何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可考虑走一条适度规模化的道路,用规模效益保证养殖收益。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结合的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由于种养结合,场地、牛群集中,便于选种选配、疫病防治、晒制干草以及制备青贮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水平,提高“饲料转化率”,所产生的粪污能完全为土地所消纳,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效益。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牧场投资小、风险低、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优点,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尤其是饲养母牛的家庭牧场。三是要大力推行牧区饲养母牛和生产架子牛、农区集中育肥的有效模式。四是要积极扶持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2.3良种良法,综合集成
肉牛生产中,影响效益的品种或遗传因素占40%,而饲养管理因素则占到60%,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仅影响品种本身的培育,而且对于良好遗传品质的发挥更是起到了重要所用。因此,要通过“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等适合当地的肉牛产业新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应用,在牛源生产、阶段育肥、草畜配套、生态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具体就是,①推广良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提高肉牛生产水平;②推广人工种草、牧草青贮与青干草利用以及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技术。③推广肉牛“舍饲圈养,优种优育”的科学养殖方式与短期育肥技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草料,改单一饲料为全混合日粮,提高出栏率;④推广犊牛适时断奶、补饲技术,提高犊牛培育质量;⑤推广肉牛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进母牛饲养管理,提高能繁母牛繁殖率,不断压缩肉牛饲养周期,力争实现一年一产;⑥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改散放为放牧加补饲,实现草畜生态平衡;⑦推广定期驱虫技术,提高牛群质量。
2.4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保证牧草均衡供应
一是采用工程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二是应用生物发酵技术,提升饼粕、糟渣(酒糟、豆腐渣、淀粉渣等)类饲料的饲用品质。三是对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场实行人工改良,对坡地、休闲地、退耕还林地实行人工种草,采用多种牧草不同季节的交替种植模式生产牧草,并将剩余牧草尤其是在夏、秋季牧草丰盛期,将牧草刈割后通过青贮和晒制干草等进行加工调制贮藏。将种草与贮草结合起来,确保肉牛养殖的牧草四季均衡供应,建立起种草养牛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四是充分利用南方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从甘蔗、香蕉、马铃薯、红薯到甘蔗渣、淀粉渣,就地取材,用于喂牛,成本比秸秆还要低。这样做不仅可释放出我国南方的生产潜力,有望再收获一个现有中国的肉牛产量,而且还能废物利用,一举多得。
2.5科学育肥,合理配料,实现日粮全价化
科学育肥就是要正确选定育肥方式(含多种育肥方式的组合使用),采取适度规模(散户可进入养殖小区)饲养,确保育肥效益与牛肉品质。优质牛肉的生产受到牛的年龄与体重的影响,一些育肥场为加快资金周转,为缩短架子牛在场育肥时间,多采购300kg以上,15~18月龄的大架子牛进行育肥。而犊牛到架子牛的培育却很少关注,以致犊牛在此期间长速快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要从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考虑,鼓励一部分养牛户育肥犊牛,为其它育肥场提供大架子牛。牛肉品质的形成受肉牛自身遗传背景、饲养环境、采食的饲料以及进入流通环节前的初级加工等共同影响,饲草主要在满足营养需要、调控机体代谢、维护集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作用,它是牛肉品质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所以要针对育肥牛种、育肥阶段,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I)科学搭配精、粗饲料,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作物秸秆、饼粕、糟渣等)合理配制肉牛全价日粮。
2.6规范圈舍建设,改善养殖环境
规范化圈舍建设,并使之与肉牛存栏量配套,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以王家启(2011)提出的“粪污消纳指数”为指标配备饲料用地,提升规模场整体环境卫生,推进肉牛健康养殖。
2.7强化牛群健康监测,细化牛群保健措施
目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肉牛的生产性能已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肉牛的体质、抗逆性、免疫性能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各种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更加敏感。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关的疫情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稍有疏忽,疫情就很可能在牛群中暴发,迅速传播。因此,必须做好牛群的健康检测,及时发现亚临床症状。有亚临床症状的牛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药物、人力等方面的损失巨大,并给肉牛场留下后患。为防患于未然,必须采取各种主动的保健措施,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肉牛生产要紧紧围绕繁殖改良、科学饲养、育肥出栏三大环节进行,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杂交改良、繁殖配种、饲草料生产加工、科学饲养管理、肉牛育肥、疫病防治与产品加工销售的技术服务体系,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系统集成,才能发挥肉牛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塑料大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塑料大棚是现在很多的养鸡朋友在实践的,但是很多的朋友都发现塑料瓶大棚养殖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今天小编就这个事情,给大家介绍塑料大棚的技术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大栩建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养殖户选址不当,有的养殖户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的棚址地势低洼,紧靠交通要道,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及其他干扰因素的排除。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投资,采用东西山墙、拱棚式建造法,不用无滴膜扣棚。这种方法保温、控温及抵御大风、雨、雪等自然灾害能力差,寒冷季节难以通风换气。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参照冬暖式蔬菜塑料大棚建造,而没有结合养鸡的具体实际,不利于控温、通风及疾病的预防。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水、电供应充足和交通方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地势高燥,远离人群的地方建棚。

第二,结合养鸡的特点建棚,一要坚固,二要合理。可以参照冬暖式蔬菜大棚做如下改进:①工作间建在大棚一端并与之相联。②前后垒墙、墙体可采用37厘米砖墙或40-50厘米土墙,砖墙必须外抹缝、内抹平。在距地面30厘米以卜部分,每3米左右预留一个30-50厘米的窗口,冬季堵严,夏天打开,以便通风排气。③每4-5米在棚顶设置一个排气孔。排气孔直径为20-25厘米、高50厘米左右,上口戴斗笠式帽,下口设阀门,用厚铁皮制作。棚两侧边缘附近设相应的进气孔,使空气形成一个气流差,以便排气通风。也可采取负压通风法,即在大棚工作间的另一端安装1个噪声低、排气量大的风机,每天根据大棚内氨气和温度情况,确定排气次数和时间长短。排气时应把工作间打开,保证有足够的进气量。

2.取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据观察,多数大棚养鸡靠煤炉取暖,并且将煤炉放在鸡群中央。由于煤炉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随着鸡日龄的增长,耗氧量剧增,粪便和垫草也会产生大量氨气,这样大棚内有害气体浓度大量增加,氧气供应不足,这是产生腹水症的主要原因。对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l)采用火龙取暖法即在工作间建两个炉灶,大棚前、后各一个,用单砖垒两个宽25厘米、高50厘米纵向排列的烟道,从棚一端通向另一端,然后从棚顶排出。烟道也可用白铁皮制作,散热比砖垒效果更好,但价格高些。这种方法加温可减少煤燃烧与鸡呼吸争氧的矛盾。也可采用相似的地炕加温法,效果也不错。

(2)采用暖风炉取暖法暖风炉取暖就是使外界空气经炉膛多次循环加热,用热风筒进行地表送风。从点火开始,10分钟即可送出热空气。温度可根据鸡体需要,由温度控制系统调节。此种方法煤燃烧完全,室内干净,氧气充足。此法由于采取高压送热风,棚内空气较干燥,可结合带鸡喷雾消毒,增加棚内湿度。

(3)采用电热伞育雏在电力充足的地方可采用此法,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育雏伞应逐渐升高。为了防止暂时停电,可设置几个煤炉帮助调温。

上述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塑料大棚在建设或者饲养当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养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群密度迅速提高提高,应激因素也相应增多,这些都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养猪户迅速发展,然而,因为小规模养猪饲养条件较差、养猪户的防疫意识不强,再加上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各种传染病仍是当前防治的重点。要提高农村小规模养猪户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就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1猪场的环境与设施问题
在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养猪户往往会忽略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而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注意场区周围环境治理、猪舍内环境差等。还有的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而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等环境问题。
1.2猪场消毒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执行消毒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问题:盲目选择消毒药;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确,消毒药的抗菌活性取决于其与病原体接触的浓度;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的一定范围内,药物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对工作人员监督、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疫苗免疫失误
疫苗免疫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各猪场都十分重视疫苗免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运输、贮藏、稀释不当;疫苗免疫操作不规范;没有及时进行免疫和疫情检测、监测;引种与隔离不当;病死猪处理不当;忽视猪群的保健;()疫病防治不及时,延误了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这些都给猪场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2处理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畜牧是根本,兽医是保障,要使猪只健康生长并取得好的防疫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饲养管理做起。
2.1.1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地采用全进全出模式
猪场的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地,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的传染病。同时,自养公猪和母猪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可提高育肥效果和降低养猪成本。有条件的猪场要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制度,即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商品猪场至少也做到产房和保育2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点饲养方式,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分开。
2.1.2搞好环境卫生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的发生有这密切的关系,环境污秽有利于病原体的孶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猪场应做到:①合理绿化,改善舍外自然环境,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减少噪音的效果,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②设法改善保温、通风、降温条件,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③猪舍、场地及用具等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将粪便堆积发酵。
2.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必须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本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更换工作衣和工作鞋,通过紫外线消毒后,再经过消毒池才能入内;本场兽医不得到场外就诊和防疫;场内外工具和车辆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而外来工具和车辆一般不予进入。
大门必须设有消毒池,每周更换消毒液1次;要经常清扫和整理地面,及时排出污水,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可选用2%~3%烧碱溶液、10%漂白粉乳剂或10%~20%石灰乳进行消毒,每季进行1次大消毒。泥泞区域可撒一层干石灰或草木灰。
水箱要定期清洗消毒,以防止大肠杆菌超标;猪舍内消毒必须用2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喷药时喷雾器的喷头应朝上,使消毒药形成雾化粒滴后均匀下落。
人员进入猪舍前消毒应带工作帽;猪舍内外每天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将清扫舍内和舍外的扫帚分开,清扫过道和猪活动区域的扫帚也要分开,所有饲养用具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2.3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2.3.1要合理用药
猪场兽医用药要严格实行处方用药制度,定期采集一些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2.3.2要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
要选择有商标和批准文号的药品。猪场应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合理地安排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时间,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猪群免疫工作。

兽医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防控人畜共患病和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近年来,许多人畜共患病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出口贸易,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涉及农业、卫生、食品、环境、林业等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
1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因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而造成人畜共患病、食源性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1.1人畜共患病疫情严峻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两百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约90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有五十余种。许多人畜共患病可经动物或其产品传播给人,还会因病害动物及产品、废弃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动物疫病传播与流行。近年来,新(新发现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旧(已有)人畜共患病在世界各地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到人类与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1.2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据WH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一百五十多万人死于食物源性致病因子所致的腹泻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子源自动物性食品。目前,动物性食品尚存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掺假等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3动物养殖污染严重
动物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疫病传播等问题,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1.4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面临新的挑战
在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时造成的危害很大,如2003年控制SARS流行后又发现了第一例SARS病例,即系微生物实验室感染。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也带来了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恐怖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2001年911事件后,生物武器炭疽热事件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这说明当今仍然存在生物恐怖的威胁。随着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生物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也有可能产生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物武器。
2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其原因是多种多方面的,具体概括如下:
2.1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不完善
兽医公共卫生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法规执行不到位,监控、检测和预警体系整体实力弱,监管人员和科技人员总量不足,设备及资金短缺。
2.2养殖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及延长
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投资和设施投入不足,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无害化处理和合理利用,造成养殖污染;养殖中注重生产效益,忽略滥用兽药造成的危害,导致兽药残留;养殖业及动物产品加工业(如屠宰、皮毛加工)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和新型包装材料)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延长,动物及动物产品(包括饲料)贸易的全球化,这些都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风险。
2.3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物经食物链、呼吸和饮水进入动物体内富集,在动物性食品中引起残留。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暖导致某些传染病媒介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改变,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传播媒介侵袭人群和动物。
2.4病原变异或泄露
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与进化,耐药菌株产生,使其致病性增强;缺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使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
2.5人口增加和流动
世界人口增加、生活都市化、居住环境缺少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流动人口剧增、人们国际间交往增加等,均使人类接触病原体或食源性危害的机会增多。
2.6其他原因
宠物饲养量增加,未检疫的肉、未消毒的生鲜乳流入市场,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在动物性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不良饮食习惯(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肉、水产品)等原因,使人类有可能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不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另外,也与动物生产管理水平低,缺乏信息交流,公众对兽医公共卫生和人畜共患病认识不足等有关。
3对策与建议
兽医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应采取综合性的、系统的、持久的对策,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实施可追溯管理,采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兽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开展合作交流与宣传教育。

猪舍发酵床养猪垫料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


1.发酵床养猪垫料表面热度不均

原因:由于发酵床养猪的垫料是人工搅拌,有时搅拌得不够均匀,含水量也大不相同,故垫料热度不均衡。

处理方法:适当地把垫料进行翻耕,使锯末、稻壳等垫料与菌液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根据实际适量加入清水即可。

2.发酵床养猪垫料不升温或升温较慢

原因:垫料不升温或升温较慢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一是水分过高或过低,二是益生菌的含量不够,三是垫料的通透性过低。

处理方法:一是调整物料水分。当水分过高时,可适当加入锯末、稻壳等垫料或翻耕垫料,使水分蒸发;当水分过低时,可适当加入清水,并搅拌。二是可添加菌液,使菌液的含量增加,促进垫料的发酵速度(/)。三是通过疏松垫料来增加垫料的发酵强度,从而提高发酵床的温度。

3.升温后温度快速下降

原因:原料中有机氮的含量太低。

处理方法:适当添加含氮量丰富的有机物料,比如猪粪等,并适度翻耕、深埋,增加有机氮含量。

4.发酵床养猪发酵过程中异味、臭味浓

原因:碳氮比过低,或垫料粒度过大,水分调节不匀,或舍中粪便太多。

处理方法:通过适当补充碳素原料如锯末,并充分搅拌均匀,调整碳氮比。同时,降低垫料的细度,调匀水分,促进发酵床的处理、发酵粪便的能力。或及时清理过多的猪粪便,提高发酵率,降低异味。

5.发酵后期氨味增大

原因:物料水分偏大,pH值偏高,发酵时间偏长,菌液的含量不足。

处理方法:当物料水分偏大时,可立即将发酵物料散开,让水分快速挥发,或添加适量的锯末或稻壳等新的垫料,并添加适量菌液,翻耕、搅拌均匀,来吸收多余的水分,促进继续发酵;或者适当清理已发酵的垫料和过多的粪便,来提高垫料的发酵利用率,加大处理发酵粪便的能力。

(辽宁省阜蒙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王晓飞邮编:123100)

关于河蟹池塘种植水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蟹池塘种植水草的技术已经不容质疑,水草可以给河蟹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提供溶氧、提供绿色饵料等等,种好水草成为养殖生态河蟹的关键技术之一。“蟹大小、看水草”成为行业共识。目前河蟹养池塘中,种植的水草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为主,但是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养蟹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给河蟹养殖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探讨,期望河蟹养殖户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安排以后的生产。
1.存在的问题
1.1池水透明度低问题
每年的4~6月份,养蟹塘因水质混浊(呈现白色浑浊、泥沙浑浊),或水质过浓造成透明度下降等。由于水中透明度下降,水草光合作用得不到阳光,逐渐萎缩、枯黄、死亡。该问题对于种植轮叶黑藻草的养蟹塘影响尤为严重。因为4~5月份,正是轮叶黑藻生长的季节。而种植伊乐藻、苦草为主的地区相对受影响较小。
1.2虫害问题
在大规模种植水草养殖河蟹的模式推广后,水草的虫害也逐年越发严重。池塘食草虫类以蜻蜓幼虫为主。这些幼虫暴发时,能把水草的嫩芽吃完,影响水草生长,甚至把草叶吃光,就剩下草茎,这就给水草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1.3连绵阴雨问题
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对水草的生长也是非常不利。今年湖北地区进入4月份以来,有一半以上为阴雨天,影响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同时阴雨天过多也更加导致水混,对水草生长更为不利。
1.4青苔问题
青苔在进入四月份后开始大量生长,其生长速度比任何一种水草生长速度都要快,一旦其形成优势,水草将难以与其竞争。前期可通过适当的肥水来控制青苔,为水草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2、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重新恢复水草生长。
2.1多种水草混养
养殖河蟹一定要多种水草搭配种植,利用各种水草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扬长避短。过年前种植伊乐藻,使伊乐藻首先长起来,作为前期净化水质的基础水草,提供河蟹前期水草的利用。3~5月份种植轮叶黑藻,当高温期伊乐藻不生长时轮叶黑藻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如果是前期不种植伊乐藻,受水质混浊和虫害的影响就更为严重,导致轮叶黑藻种植的成功率不高。
2.2投放活螺蛳
螺蛳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质,具有很强的净水作用。应在清明以前每亩投放200~250公斤螺蛳,到6月时再每亩投放150~200公斤螺蛳,以提高水体透明度。
2.3培养枝角类
枝角类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碎屑。因此在春季养蟹塘内可施适量生物肥料,以大量培养水体的枝角类。一旦水体中枝角类大量繁殖,水质就会清下来,可明显提高水中透明度。但此时应加大水体的增氧措施,以免造成缺氧。
2.4控制虫害
河蟹池塘中适当套养小型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以摄食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幼体。具体每亩可套养10尾沙塘鳢鱼或黄颡鱼、10尾鲫鱼,可以控制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如果暴发了虫害,也可选用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虫剂快速灭虫。
2.5适当降低水位
在阴雨天,对透明度低的养蟹塘,应及时调低水位,这就相对提高了池水的透明度,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产氧。一般情况下5~6月份池塘水深保持80~90公分左右,但在连绵阴雨天,水质混浊时可以把水位降低10~20公分。
2.6使用高效絮凝剂
对于水质混浊难以处理的池塘,可选用高效的絮凝剂使水中有机质、大型藻类吸附絮凝沉降,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絮凝剂的使用根据池塘情况适当加减量。
2.7推广“围蟹种草”技术
养蟹先进地区,在12月成蟹池整塘、清塘放水后,均先用网片在池塘一端设置一个小网围,并在小网围内种植伊乐藻,面积占全池20~30%。待2月底、3月初小网围内的伊乐藻长至30~50厘米,此时将蟹种放入小网围内暂养。与此同时,在小网围外种植轮叶黑藻,面积占40~50%。到5月底,待轮叶黑藻长至30~40厘米高后,拆除小网围,将蟹种放出。此法将蟹种和轮叶黑藻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分开培育,就防止蟹种将刚种植的轮叶黑藻幼体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养蟹、种草两不误。
2.8补种水草
在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养蟹塘的水草到6月份时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以下补救措施:引进水花生、水蕹菜种植、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等。
2.9.适量追肥
水草根据其生长的状态要做到及时追肥,尤其是扁担草,轮叶黑藻,在其种植之后,小的植株很容易被螃蟹或者虫害导致其死亡,所以必须及时追肥,让其迅速生长起来。扁担草在出白芽之前可以使用磷酸二铵等肥料3斤/亩追肥。轮叶黑藻在水温超过20度,其开始生长时使用3斤/亩的复合肥或者专业的草肥让其快速生长,形成优势种群。
2.10.去除草上泥质,纤毛虫
水草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遭遇水混,容易出现水草脏、附着泥质、纤毛虫等,影响水草生长,可使用腐殖酸钠类的产品来去除泥质,并配合芽孢杆菌调水。
明显水草种太少的河蟹池塘
水草太少的蟹塘,水质一般都不会太好
水草太少会造成水清光照穿透力太强,青苔很难抑制住

关于河蟹塘种植水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周锡勋王武
河蟹池塘种植水草的技术已经不容质疑,水草可以给河蟹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提供溶氧、提供绿色饵料等等,种好水草成为养殖生态河蟹的关键技术之一。“蟹大小、看水草”成为行业共识。目前河蟹养池塘中,种植的水草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为主,但是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养蟹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给河蟹养殖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探讨,期望河蟹养殖户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安排以后的生产。
1.存在的问题
1.1池水透明度低问题
每年的4~6月份,养蟹塘因水质混浊(呈现白色浑浊、泥沙浑浊),或水质过浓造成透明度下降等。由于水中透明度下降,水草光合作用得不到阳光,逐渐萎缩、枯黄、死亡。该问题对于种植轮叶黑藻草的养蟹塘影响尤为严重。因为4~5月份,正是轮叶黑藻生长的季节。而种植伊乐藻、苦草为主的地区相对受影响较小。
1.2虫害问题
在大规模种植水草养殖河蟹的模式推广后,水草的虫害也逐年越发严重。池塘食草虫类以蜻蜓幼虫为主。这些幼虫暴发时,能把水草的嫩芽吃完,影响水草生长,甚至把草叶吃光,就剩下草茎,这就给水草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1.3连绵阴雨问题
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对水草的生长也是非常不利。今年湖北地区进入4月份以来,有一半以上为阴雨天,影响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同时阴雨天过多也更加导致水混,对水草生长更为不利。
1.4青苔问题
青苔在进入四月份后开始大量生长,其生长速度比任何一种水草生长速度都要快,一旦其形成优势,水草将难以与其竞争。前期可通过适当的肥水来控制青苔,为水草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2、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重新恢复水草生长。
2.1多种水草混养
养殖河蟹一定要多种水草搭配种植,利用各种水草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扬长避短。过年前种植伊乐藻,使伊乐藻首先长起来,作为前期净化水质的基础水草,提供河蟹前期水草的利用。3~5月份种植轮叶黑藻,当高温期伊乐藻不生长时轮叶黑藻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如果是前期不种植伊乐藻,受水质混浊和虫害的影响就更为严重,导致轮叶黑藻种植的成功率不高。
2.2投放活螺蛳
螺蛳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质,具有很强的净水作用。应在清明以前每亩投放200~250公斤螺蛳,到6月时再每亩投放150~200公斤螺蛳,以提高水体透明度。
2.3培养枝角类
枝角类可滤食水中藻类和有机碎屑。因此在春季养蟹塘内可施适量生物肥料,以大量培养水体的枝角类。一旦水体中枝角类大量繁殖,水质就会清下来,可明显提高水中透明度。但此时应加大水体的增氧措施,以免造成缺氧。
2.4控制虫害
河蟹池塘中适当套养小型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以摄食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幼体。具体每亩可套养10尾沙塘鳢鱼或黄颡鱼、10尾鲫鱼,可以控制水草上的各种水生昆虫。如果暴发了虫害,也可选用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虫剂快速灭虫。
2.5适当降低水位
在阴雨天,对透明度低的养蟹塘,应及时调低水位,这就相对提高了池水的透明度,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产氧。一般情况下5~6月份池塘水深保持80~90公分左右,但在连绵阴雨天,水质混浊时可以把水位降低10~20公分。
2.6使用高效絮凝剂
对于水质混浊难以处理的池塘,可选用高效的絮凝剂使水中有机质、大型藻类吸附絮凝沉降,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絮凝剂的使用根据池塘情况适当加减量。
2.7推广“围蟹种草”技术
养蟹先进地区,在12月成蟹池整塘、清塘放水后,均先用网片在池塘一端设置一个小网围,并在小网围内种植伊乐藻,面积占全池20~30%。待2月底、3月初小网围内的伊乐藻长至30~50厘米,此时将蟹种放入小网围内暂养。与此同时,在小网围外种植轮叶黑藻,面积占40~50%。到5月底,待轮叶黑藻长至30~40厘米高后,拆除小网围,将蟹种放出。此法将蟹种和轮叶黑藻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分开培育,就防止蟹种将刚种植的轮叶黑藻幼体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养蟹、种草两不误。
2.8补种水草
在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养蟹塘的水草到6月份时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以下补救措施:引进水花生、水蕹菜种植、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等。
2.9.适量追肥
水草根据其生长的状态要做到及时追肥,尤其是扁担草,轮叶黑藻,在其种植之后,小的植株很容易被螃蟹或者虫害导致其死亡,所以必须及时追肥,让其迅速生长起来。扁担草在出白芽之前可以使用磷酸二铵等肥料3斤/亩追肥。轮叶黑藻在水温超过20度,其开始生长时使用3斤/亩的复合肥或者专业的草肥让其快速生长,形成优势种群。
2.10.去除草上泥质,纤毛虫
水草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遭遇水混,容易出现水草脏、附着泥质、纤毛虫等,影响水草生长,可使用腐殖酸钠类的产品来去除泥质,并配合芽孢杆菌调水。

生猪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生猪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生猪养殖也会存在一定的疫病风险,对于已经存在的疫病还没有完全的解决,又会出现新的疫病,在一定程度上给生猪养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如何解决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项目。本文通过对于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使生猪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生猪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一、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病原体的增加与变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生猪养殖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式病毒,给生猪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这些新的病毒的产生不仅仅是以新的病原体的方式出现,更有一部分是由于病原体产生了新的变异而形成的新的较为复杂的病毒。在生猪疫病防控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异状况的病毒主要就是流感病毒。如果发生这种状况就不能够使用原有的疫病防控治疗药物或者是手段来解决这一病毒,否则就会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是根本没有效果,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2.病菌抗药能力不断的增加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药物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生猪疫病防控中的管理投入更多的资源,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病毒的耐药性,使新的药物发挥不了其重要的作用。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兽医以及生猪疫病治疗的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药物治疗,大多数会出现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导致病原体抗药性不断增加;第二,由于生猪饲养场长期使用加入了抗菌药物的饲料,不仅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还会增加了病菌的抗药性;第三,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在一定层度上会是生猪自身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体在含有丰富抗菌药物的生猪体内不断的变异繁衍,造成更多的疫病传染。

3.人们对于生猪疫病防控意识不足

对于生猪疫病防控,很多饲养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士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生猪的疫病预防,认为只要做好接种或者是平时多注意一点就能够放心了,在饲养管理中没有定期对生猪饲养环境进行消毒灭菌,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当出现新的疫病时,工作人员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4.生猪购买以及销售环节中携带新的病毒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因此,就会出现频繁的采购生猪猪苗以及进行相关的销售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就可能使生猪携带新的病原体,导致疾病突发率不断的增加。

二、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生猪疫病防治中要坚持预防为主

首先,要进行科学的预防。根据生猪饲养情况进行相关的疫病预防以及综合防控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对其进行疫病的免疫工作,在发生疫情时也要按照相关人员的指挥冷静的处理问题。

其次,要进行相关的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在生猪饲养中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不仅包括疫苗的注射,还需要定期在底料中添加一些预防药物,为生猪提高病毒抵抗力。

当然还要做好生猪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在生猪饲养以及疫病预防中一个健康卫生的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在饲养员或者是兽医进行消毒、进入猪舍时要更换衣物进行消毒,还要定期为猪舍进行有效的灭菌,保障其生活环境的安全。

2.生猪疫病防治中要科学的进行治疗

首先,加强对于生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对已经患病的生猪一定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加强猪舍的通风以及消毒情况,保持猪舍的干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及时为生猪提供清洁的饮用水,保障其正常的生活饮食。另外治疗要对症下药。饲养人员或者是兽医要针对生猪出现的不同症状来判断其生病的原因,并且及时有效的提供药方,将药物给生猪食用或者是加入到其食物、饮用水当中。还有使用抗病毒治疗。高效的抗菌药物也要按照规定挥着要求进行注射,不可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剂量,尽可能的将其对于生猪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3.生猪疫病防治中要查清生猪猪苗的来源以及安全性

在生猪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控其来源,在购买前一定要查看器检疫证明以及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定生猪没有其他危害之后再进行混群饲养。一定要避免为了贪图便宜购买来历不明或者没有建议证明的生猪,在进行混养时一定要对其生活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保障环境的干净卫生,促进生猪健康生长。

4.生猪疫病防治中要规范处理死亡的生猪

在生猪疫病防治中对于死亡的生猪来说,我们一定要严格规范的处理,不能私自宰杀、食用、转运到他处、随便抛弃等,一定要及时对死猪进行深埋焚烧深度处理,防治病猪身上的病原体再度扩散。

结束语

就目前的市场调查来看,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对于生猪的养殖业在不断的发展。因此,生猪疫病的防控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针对生猪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本原因进行根除,做到提前预防、科学治疗以及严格把控生猪来源,保证生猪的质量,稳定生猪市场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稳步进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