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饵料蚯蚓的养殖


蚯蚓又名蛐鳝、地龙。它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喜静怕光,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在10~12厘米,夜间出来活动觅食。蚯蚓对周围环境条件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温度15~25℃,相对湿度60%~70%,pH值6.5~7.5的土壤中,条件不适时,会爬出逃走。蚯蚓的饲料主要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畜粪等。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一般4~6月龄性成熟,1年可产卵3~4次,寿命为1~3年。
一、培养蚯蚓
目前可供培养的良种有太平2号、北星2号、红蚓等,也可用野生蚯蚓培育。野生蚯蚓的收集方法很多,可以用锄头和钉耙挖掘,在洞穴口灌水和清晨天亮前蚯蚓出洞未归时捕捉,也可采用喷药捕捉和堆料诱取等方法。喷药捕捉时,在蚯蚓较多的地方每平方米喷浓度为1.5%的高锰酸钾溶液7升或浓度为0.55%的福尔马林溶液13.7升,蚯蚓立即爬到地面,捕捉后用清水洗净药液。堆料诱取法即将发酵腐熟的饲料加等量的肥土拌匀,堆放在蚯蚓较多的地方,附近蚯蚓晚上会爬来觅食,可赶在天亮前捕捉或在堆放5~7天后翻开堆料,将下层料过筛收集。
二、蚯蚓的饵料
蚯蚓人工养殖需要喂一定的饵料。其中以粪肥占60%、草料占40%左右的粪草混合饲料为最好。粪料主要是牛粪、马粪、猪粪、羊粪、兔粪、鸡粪、蚕粪、人粪、污泥及腐烂的水果、蔬菜等。草料主要是植物茎叶、杂草、垃圾等。其中又以牛粪和稻草效果为佳,猪粪次之。
蚯蚓的混合饲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腐熟,才能用于投喂。发酵前先将饲料中的杂质除去,粪抖捣碎,草料切短,按比例加水拌匀,含水量达到堆积后堆底边有水流出为止,最后在堆外面用塘泥或河泥封好,或覆盖塑料薄膜保温,3~4天后堆内温度可达70~80℃,待温度由高峰开始下降时,要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将上层的料翻到下层,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使之充分发酵腐熟,达到无臭味无酸味,质地松软不沾手,颜色为棕褐色,然后摊开放置。
三、蚯蚓的养殖方式
(1)盆养:先在盆内装上1/3的菜园沃土,然后加入0.5~1千克腐熟的混合饲料,浇水后放入蚯蚓50条左右,上面用木板盖上,使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约经2个月,即孵化出大量蚯蚓。每2个月分盆1次。
(2)箱养:木箱规格长、宽、高为60厘米×40厘米×20厘米。箱内先装10厘米厚的菜园土。然后加10厘米厚的腐熟的混合饲料,使所含水分保持在60%左右。投放蚯蚓100~200条,饲养2~3个月即可大量繁殖,并开始分箱。
(3)砖池养殖:室内、室外均可建池,池长2米、宽1米、高20厘米。养殖池放入腐熟的混合饲料,保持含水量60%,放入蚯蚓1000~2000条。
(4)池槽养殖:在屋前屋后选择地势稍高不积水的地方,挖长3~4米、宽1米、深0.3~0.4米的槽,底层放腐熟的混合饲料,浇水后放入蚯蚓1000~2000条。表层用麦秆或稻草覆盖,经常浇水,保持适宜湿度。
(5)架式养殖:用木架或铁架,分四层,每层可放塑料箱或木箱(规格为60厘米×48厘米×15厘米),每箱放7.5千克腐熟的混合饲料,保持含水量60%×70%,放入蚯蚓300×500条。
四、蚯蚓的繁殖
在正常条件下,蚯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00条左右,红蚯蚓(赤子爱胜蚓)每平方米放养密度高达2万~3万条,将蚓种放入基料内,使其大量繁殖,每隔10~15天即可收取蚯蚓,但1次收蚯蚓量不能过高,以利不断繁殖。在每平方米蚯蚓饲养8000条左右的面积上,加喂上述发酵饲料的厚度为18~20厘米,20天左右加喂1次。一般将陈旧料连同蚯蚓向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料,1~2天后蚯蚓会进入新鲜堆料中,与卵自动分开,陈旧料中含有大量卵包,收集后另行孵化。培养蚯蚓的饵料经过粪化后,即将新的饵料撒在原饵料之上,厚约5~10厘米,经1~2昼夜,蚯蚓均可进入新的饵料层中觅食和活动,如此重复数次,饵料床厚度不断增加,须不停地进行翻动,以免底部积水或蚓茧深埋底部。
五、蚯蚓的饲养管理
饲养蚯蚓的管理,即通过人为措施创造一个适宜于蚯蚓繁殖、孵化和生长环境。
(1)通气:蚯蚓耗氧量较大,需经常翻动料床使其疏松或在饵料中掺入一定量的杂草、木屑。在料床厚度较大时,可用木棍自上而下戳洞通气。
(2)湿度:蚯蚓能用皮肤呼吸,需保持一定湿度,但又怕积水,一般每隔3~5天浇水1次,使料床绝对湿度控制在40%~50%,底层积水1~2厘米为宜。
(3)温度:料床温度保持20~25℃,pH值6.5~7.8。蚓茧孵化时间虽与温度高低有关,但以20℃左右最佳。
(4)防毒、防敌害:蚯蚓爱吃甜、酸食物,特别爱吃蛋白质和糖源丰富的饵料,但不爱吃苦料和具有单宁味的饵料,切忌投喂盐料和砂粒料,蚯蚓饵料需发酵,但谨防产生有害气体。危害蚯蚓的敌害有:蝇蛆、蚂蚁、青蛙、蟾蜍、蛇、鼠、鸟、鸡、鸭等家禽。须严加防范。
六、蚯蚓的采收
除应用收集野生蚯蚓的方法外,还可应用如下方法。
(1)光照驱赶法:用强光照射养殖床,逐渐由上而下刮去蚯蚓类和饲料层,使蚯蚓逃至下层,然后进行捕捉。
(2)干燥逼驱法:在收取前对旧料停止洒水,使之比较干燥,然后将旧料堆集在中央,在两侧堆放少量适宜湿度的新饲料,约经2天后,蚯蚓都进入新料中,这时取走旧料,翻倒新料,即可捕捉。

相关知识

螃蟹饵料投喂技巧


投饵时间
河蟹投饵一般每天两次,上午八、九点投一次,傍晚七、八点左右再投喂一次。饵料投喂以傍晚为主,投喂量应占全天的60-70%。
投饵内容
河蟹的饵料投喂是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龄蟹种至成蟹养殖阶段,投喂的饵料以蟹类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没有专用饲料的地方,可以自己配制饵料,例如:投喂普通鲤鱼夏花饲料,配以1/3-1/5的蚯蚓、碎肉、小杂鱼粉、酒糟、螺贝类碎肉、牲畜下脚料等。另外还要把饵料加工成一定规格大小(如畜禽下脚料切成蚕豆粒大小块、山芋刨成丝、麦芽等)再喂,成蟹阶段的饵料一般不加工,但黄豆、玉米要煮熟再喂。蟹种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河蟹生长中期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应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投饵数量
河蟹的饵料系数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饵多少,应视季节、水温、蟹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定。总的分配原则是:上半年投饵占总量的30%-35%;7-11月份占总量的65%-70%。蟹种至成蟹的日投喂量为在池蟹总重的8%-10%。成蟹喂养按蟹体重5%左右投喂,动物下脚料按占颗粒饲料的10%左右投喂。另外还要视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以及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
投饵方法
“四定四看”,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河蟹的吃食情况,确定饵料投喂量。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用塑料编织袋片或密眼网片制成的罾形食台较好。

螃蟹饵料主要是什么?


螃蟹是一种杂食性的水生动物。它的饵料有以下几种,但不能用单一的饲料饲喂。

(1)天然饵料凡是它喜食的、自然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的各种生物,均称为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陆生动植物等。
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绿藻等,是早期幼蟹和浮游动物的饲料。
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是它的好饲料。
水生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芜萍、浮萍、水浮莲、水花生、金丝草等,是它的主体天然饵料。
底栖动物:水域中的螺、蚬、河蚌、水蚯蚓等是它的上佳饲料。
陆生动植物:包括黄粉虫、蚯蚓及黑麦草、狼尾草、聚合草等。
(2)人工饲料植物性饲料,主要包括黄豆、豆饼、菜饼、棉籽饼、麦类、米糠、豆渣、酒糟、酱渣、花生饼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螺蛳、蚬子、河蚌、蚕蛹、黄粉虫、蚯蚓、小杂鱼、蝇蛆、畜禽内脏等。

进入深秋以后,螃蟹饵料应该怎么投喂?



经常有网友问我现在饵料该如何投喂?
天气己进入深秋,早晚温差明显加大,螃蟹生殖洄游明显也加速了,现在的螃蟹己没心思吃食了,再加上螃蟹内膏的转化,体内压力增加,螃蟹吃食量减少,以前螃蟹是主动找食,现在螃蟹是饵料在其边上他才会去少量吃点,而且要适口,不适口的他不会吃的。
所以近期投饵料一定要精细,不必多投,尽量少投,投的适口。以40亩蟹塘、亩放1200只蟹苗、前期没损伤、没虾没杂鱼为例,以前每2天投喂玉米120斤,颗粒120斤,现在每2天的投喂量减少一半,也有三天投喂一次的,但我认为三天一次不科学,螃蟹洄游卷起池边淤泥使池水发浑,这些淤泥能把头天吃不了的饵料复盖掉,螃蟹吃不着,最好是天天少量投喂,如有青虾,最好早晚两次在池中间投喂虾料,螃蟹洄游把虾全赶在池中间了,边上很少。如池塘中有杂鱼,你不管何时喂多少料也不用担心吃不了,反之,你多喂的饵料只能起肥水作用。

常见的蚯蚓的养殖方式


一、池养

可利用阳台、屋角等闲置地方,建池养殖。

在室内用砖砌成5平方米大小的方格池,高25厘米左右,垫上10厘米以上松土。或建成长2米、宽2.5米、深0.4~0.5米的池,或按行距0.5米左右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建造。

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可不挖池底,在地上用砖直接垒池。如果地势高而干燥,可向下挖40~50毫米深池,以利用保持池内的温度和湿度。

二、养殖床养

在地面上直接铺饲养土做成养殖床,养殖床面积5~6平方米大小,四周设宽30厘米、深50厘米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作防护沟。

三、缸养

在缸底钻1~2毫米圆孔用于排水,铺上10厘米厚的饲养土。

四、盆养

可利用花盆等器饲养。适合养殖赤子爱胜蚓、微小双胸蚓、背暗异唇蚓等。

一般常的花盆等容器,可饲养赤子受胜蚓10~70条。盆内所投放的饲料不要超过盆深的3/4。这种养殖方式,盆内土壤或饲料的温度和湿度容易发生变化,需要注意掌握。

五、箱和筐养

可利用包装箱、纸箱或塑料箱、柳条筐、竹筐等养殖。箱、筐的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养殖箱的底产部和侧面均应有排水、通气孔。排水、通气孔孔径为0.6~1.5毫米。

六、箱式立体养殖

将相同规格的饲养相重叠起来,可以进行立体集约化养殖,这是目前常采用的养殖方式之一。

先做好木箱与架子。架子可用钢筋、角铁焊接或用竹、木搭架,也可用砖、水泥板等材料建筑垒砌。养殖箱水50厘米、宽35厘米、高25厘米左右,放在饲养架子上,一般放4~5层。

在箱中垫10厘米以上松土,上面加盖透气的防逃网。养殖时,注意通风换气、调节温度与土壤湿度,保持土壤的清洁与室内卫生。

七、沟槽养殖

选择背风遮荫处,开挖沟槽养殖。沟槽长10米,宽2米,深60~80毫米。沟的上面一侧稍低,一侧稍高,有一定的倾斜度。

沟底铺15厘米厚的饲养土,沟上用薄膜、竹帘、塑料板等防雨材料等覆盖,可放养3000~500只蚯蚓。沟的表面四周应开好排水沟,沟底饲养土堆放成棱台形,以排水。

八、露天堆肥养殖

露天堆肥养殖是大规模生产蚯蚓产品的好方法,不须任何投资设备,利用一切空闲地,只要把未经发酵的牛粪、马粪、猪粪做成高15-20厘米,宽1-1.5米,长度不限,放入蚓种,盖好稻草,遮光保湿,就可养殖。我们从几平方米开始饲养,一直到现在,二百多亩地扩繁都用此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发酵一系列工作,饵料保持养分不受损失,提高了蚯蚓生长速度,易于在农村推广应用。此法也有其缺点:一旦饵料发热,蚯蚓死不见尸,夏季连雨天及暴雨过后,床内不透气,有外逃现象/。避免方法是让每个养殖床都有新饵料。饵料搞堆块状,为蚯蚓创造良好自下而上条件。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使饵料保持含水量在60-70%,不可过干过湿,否则饵料就会发热造成死亡。

九、半地下室养殖

选择背风、干燥的坡地,向地下挖1.5~1.6米深、2.5米宽、长度自定的沟。沟的一侧高出地面1米,另一侧高出地面30厘米,形成一个斜面,斜面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

十、地下窖养殖

利用人防工事、防空洞、地洞、地坑或土窖等阴暗潮湿保温的地点进行养殖。

十一、塑料棚室养殖

可利用现有的冬季暖棚、温室养殖蚯蚓。

十二、简易堆料养殖

1.场地:选择地势较高、靠近水源又不积水的平地作养殖场;

2.备料:利用马、牛、羊粪或其他畜禽粪便,再加入30%的干草料、拌匀、堆沤、发酵而成;

3.下种:将堆制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铺于选定的地点,堆料宽1~1.2米,厚15厘米。均匀投入含卵块及幼蚓的蚓种,上面再覆盖厚5厘米的堆料;

4.覆盖:用薄膜覆盖;

5.防逃:用网目3毫米的尼龙网围护,或挖水沟围护。

十三、园林与田间养殖

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宽35~40厘米、深15~20毫米的沟槽,施入腐熟的畜禽粪、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百米左右,放入蚯蚓进行养殖。沟内应经常保持潮湿,但又不能积水。这种养殖方式不宜在种值有柑橘、松、枞、橡、杉、桉等园林中开沟放养。

螃蟹的生态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安全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安全优质水产品的生产,与环境和生态因素密切相关,采取一系列健康生态养殖方式进行养殖,既能实现产品安全、营养、卫生,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1、创造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
1.1池塘条件
养殖河蟹池塘面积以5~20亩为宜,水深一般为1~1.5m,土质为粘土或粘壤土,底部淤泥不超过10cm。进排水系统齐全水质良好,符合GB1160T的标准。
1.2消毒、施肥
每亩池塘用漂白粉13kg进行清塘消毒。待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根据池塘底泥情况适量施入有机肥或无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200kg或无机肥10kg左右。
1.3水域条件
提供养殖河蟹良好的水域条件,首先创造模拟自然的生态条件,关键是要种植水草及投放一定量的螺蛳。
1.3.1种植水草:养殖池中可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分布要均匀,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搭配种植,保持相应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需要。既可为幼蟹提供栖息、脱壳隐敝场所,又可为幼蟹提供天然铒料。
1.3.2放养螺蛳。螺蛳是水质的“净化剂”,能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也是河蟹的活性蛋白饲料。亩投放螺蛳200kg。

蚯蚓养殖条件


蚯蚓的生长发育条件蚯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对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土壤pH值等均有一定要求。但不同种的蚯蚓,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有所差异。

1)蚯蚓的饲料与营养

蚯蚓食物来源广泛,各种植物的茎、叶.家畜粪、农业副产品及家庭垃圾,均可以作为其饲料。蚯蚓从基科、饵料所含的蛋白质、无机氮源、糖、纤维索、木质素等物质中吸收氨素和碳素营养。此外,还需要吸收钙、钾、镁、钠、磷等矿物质元素。

一般来讲,饵料中营养成分含量越丰富,蚯蚓生长发育越快,繁殖性能愈好。蚯蝴爱吃有甜味的及含蛋白质、糖比较丰富的饲料,但不爱吃有苦味的、有涩味的食物。饲料中含盐和含沙对蚯蚓有不良的影响。

2)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蚯蚓的热能消耗比较少,发育速度较快,死亡率较低。饲养实践证明,大平二号生长适宜温度为5-32℃,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8-27℃,最适宜温度为23℃。蚯蚓产卵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1-25℃。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成熟蚯蚓的产卵量会有所减少。温度降低,产卵间隔时间延长;温度升高,产卵减少,卵的质量减轻,卵形变小,孵化率降低。当温度升到36℃时,蚯蚓停止产卵,即使产出卵茧,其卵子受精也困难,成为不受精卵,影响繁殖率。

幼蚓的最适温度有一定规律,温度可以由高到低,最适温度可以高出成蚓3-4℃。卵的孵化温度要求从低到高,最好从13-15℃开始,逐渐上升到30℃左右,这样的温度条件可提高孵化率。

3)湿度

蚯蚓利用皮肤上的气孔进行呼吸,所以它的体表经常处于湿润状态。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90%。所以,蚯蚓必须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水是蚯蚓生存的关键要素。但太潮湿对蚯蚓生存也不利,易使气孔堵塞致死。

不同种类的蚯蚓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如环毛蚓、异唇蚓等要求干燥一些,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30%左右;而赤子爱胜蚓、大平二号等主要饲养在有机饲料中.一般要求饵料水分含量60-70%。卵茧孵化的湿度要在60%左右。

4)空气

蚯蚓生活在基料和饵料中,生长环境不利于呼吸,加上基料和饵料不断再发酵,与蚯蚓争氧气,容易造成二氧化碳聚积,氧气不足,影响蚯蚓的生长发育。

在蚯蚓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疏松基料和饵料,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从而可以维持蚯蚓新陈代谢旺盛。

5)光照

蚯蚓对光线的要求并不严格。除直射的强光不利于蚯蚓的生长外,紫外光对蚯蚓有刺激作用。在白光、散射光,特别是无光情况下,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

6)酸碱对蚯蚓的影响

蚯蚓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能生存,但在弱酸弱碱条件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蚯蚓生长发育最适的土壤、基料的pH值为6.8-7.6。当pH值低于5.9或高于8.0时,都会引起蚯蚓逃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应洼意饲养基料和所投饵料的pH值,使其达到要求的最低pH值。

另外,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气体,对蚯蚓的生存不利.这些有毒气体是有机物质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当氨含量高于17毫克/千克,硫化氢含量高于20毫克/千克,甲烷的含量高于15%时,会造成蚯蚓的逃跑或死亡。此外,在养蚯蚓时还要注意农药的毒害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