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亚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娘亚牦牛原产地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主要分布于嘉黎县东部以及东北部各乡。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嘉黎县位于北纬31o07~32o、东经91o09~94o01,地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497m。年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35.7℃;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地表冻结期5个月。年降水量649mm,年蒸发量1410mm。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草场面积约1.3万km2,青草期120天左右。嘉黎县是西藏的纯牧业区,草场均属高寒草原草场,90%属山坡草场,全县仅有15km2原始森林和3km2耕地,主要种植青稞、冬小麦等农作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根据昌都、林芝两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发现和《逸周书》、《诗经》等周秦以前的汉文典籍以及藏文典籍《红史》记载,至少在4600年以前,生息在当地的羌人已驯化了野牦牛。1900年前古羌人陆续大规模南迁,1200年前一部分羌人部落融人吐蕃社会,成为形成现代藏民族的基本成分之一。娘亚牦牛产地嘉黎县地处羌塘与诸羌故地之间,融汇了蕃、羌两个民族成分。历史上,这里地势高峻、草场广阔、牧业发达、不宜农耕,居民素有驯养、选育牦牛的传统。娘亚牦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娘亚牦牛1996年存栏12万头,2007年存栏10.5万头,由于畜禽结构的调整,整体数量稍微下降。近年来,该品种牛无明显品质变化。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娘亚牦牛毛色较杂,纯黑色约占60%左右,其他为灰、青、褐、纯白等色。头部较粗重,额宽平。眼圆有神,嘴方大、嘴唇薄,鼻孔开张。公牛雄性特征明显,颈粗短,鬐甲高而宽厚,前胸开阔、胸深,肋弓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斜。母牛头颈较清秀,角尖距较小,角质光滑、细致,鬐甲相对较低、较窄,前胸发育良好,肋弓开张。四肢强健有力,蹄质坚实,肢势端正。

2.体重和体尺娘亚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娘亚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成年娘亚牦牛成年牛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表2娘亚牦牛成年牛屠宰性能

娘亚牦牛成年牛肌肉化学成分见表3。

表3娘亚牦牛成年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产奶性能娘亚牦牛母牛泌乳期180天,年挤奶量192kg。乳主要成分为乳脂肪6.8%,乳蛋白5.0%,乳糖3.7%,灰分1.0%,水分83.5%。

3.产毛(绒)性能由于娘亚牦牛产区气候严寒、为灌木草甸草原,当地牧民没有剪毛抓绒的习惯。经测定,公牛产毛量平均0.69kg,母牛产毛量平均0.18kg。

4.役用性能娘亚牦牛一般每头正常驮载100~120kg,平均日行4~5h,每小时走3km左右。

5.繁殖性能娘亚牦牛公牛性成熟年龄为42月龄,利用年限12年,在牛群中地位较低的公牛,配种机会较少。母牛性成熟年龄为24月龄,初配年龄为30~42月龄;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情,7~8月份是配种旺季,10月初发情基本结束;妊娠期约250天左右,两年一胎或三年两胎,利用年限15年。在公、母牛比例合适和母牛膘情较好的条件下,犊牛成活率90%左右。

四、饲养管理

娘亚牦牛以放牧为主,公牛基本上终年放牧不收群,只在配种季节补饲少量的麸皮和盐。母牛全年白天放牧、晚上拴系,挤奶后与犊牛分群放牧、分群拴系。犊牛初生至1月龄由母牛哺乳,母牛不挤奶;1月龄以后控制哺乳,给犊牛少量补喂一些乳清等。除了配种季节种牛性格较暴躁外,大部分牛性格温驯,便于管理。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娘亚牦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保种和选育利用计划,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

六、品种评价

娘亚牦牛分布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气候寒冷,空气中氧含量少,娘亚牦牛高度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耐粗饲、耐寒,个体大、产奶量高、乳脂率高,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品种。在今后的发展中,一是要调整畜群结构,改善饲养管理,实行以草定畜;二是要加强天然草场的管理,建立饲料基地;三是要开展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

相关推荐

牦牛


牦牛,藏语可可う(yag),因其叫声似猪,又名猪声牛,是生息在我国3000~5000m高山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个稀有牛种。据统计,1981年底约有牦牛1300万头,居世界首位。

牦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饲养历史悠久,若干世纪以来,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依靠牦牛生产乳、肉、毛、皮和利用其役力耕耘、运载、通商贸易物资交流及骑乘征战,魁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在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中,不论种植业,实行多种经营,还是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满足人民生活物质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雕、图腾、舞蹈、宗教祭祀中都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从牦牛对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具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

牦牛胸部发育良好,气管软骨环间距与狗的气管相似,可适应频速呼吸;心肺发达,心、肺脏指数大,平均为0.7780.040和1.2120.110,肺小泡和小泡囊的面积大,平均占总面积的59%,而当地黄牛为40%;它的血液中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红细胞数为900万/mm2以上,血红蛋白为13g/100m1。血清生化成分平均值:公、母牦牛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38.55mg/100ml和140.10mg/100ml;碱性磷酸酶为11.51和14.58全氏单位;总蛋白为8.05和7.84;清蛋白为3.34和3.23,-球蛋白为2.25和2.10;LDH同工酶活力为781.7和650.0。加之其被毛、皮肤和蹄质的特殊结构及口、鼻、唇和舌的异常构造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凡绵羊无法通过的地方和利用的牧草,牦牛均能顺利通过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誉称。

牦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29对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xY型,是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目前,牦牛仍是以自然交配为主:杂交改良已推行普通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牦牛的经济价值广泛,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牦牛肉呈深鲜红色,蛋白质含量高,为21.6%;脂肪含量低,为1.6%~4.7%,16月龄牦牛肌纤维直径为27.906.23m,藏医用作食疗的壮补剂。牦牛乳含干物质17.0%~1.80%,密度1.036,乳蛋白5.4%,乳糖5.0%,乳脂率平均为6.9%(5.0%~8.6%),脂肪球大,直径为4.0~4.5m。矿物质含量为0.3%;每100g乳含维生素A1300IU;lkg乳的热量为4.213MJ,比黑白花奶牛高44%。牦牛乳色泽金黄,是乳制品的上等原料,尤其宜于加工成酥油。提取奶油后的奶渣(干酪),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牦牛毛(包括尾毛)是我国传统特产,畅销国内外,其中以白牦牛毛最为贵重。近年来,牦牛绒毛已成为新型优质毛纺原料,弹性、光泽、手感等指标胜过开司米。牦牛鲜皮重为活重的8%。

犏牛是牦牛与当地黄牛进行种间杂交的一代杂种牛,以黄牛为父本、牦牛为母本者叫真犏牛(即正交犏牛)或黄犏牛;以牦牛为父本、黄牛为母本者叫假犏牛(即反交犏牛)或牦犏牛。近年用普通牛种乳用或肉用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与母牦牛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牛更表现出强杂种优势:生长发育快,早熟,适应范围扩大,世代间隔缩短,畜群周转加快,乳、肉产量和役力大幅度提高,深受牧区、半农半牧区和邻近农区群众的欢迎。

母犏牛继续进行级进杂交,在二元杂交下杂种优势明显下降,通常不再利用;但组合好的三元杂交,杂种优势下降不明显。

普通牛与牦牛的种间杂种,其雄性在1~3代虽有旺盛的性欲表现,但睾丸组织中不能产生正常活力的精子而无生育力。因此,公、母杂种牛不能互交以固定其优良特性。随着杂交到三代以上,杂种公牛则逐渐恢复生育力,到四代公、母皆能生育,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又返回而接近原级进父本情况。

中甸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甸牦牛主产于海拔2900-4900m之间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北部地区大中甸、小中甸、建塘镇、格咱、尼汝、东旺等地,周边的乡城、德荣、稻城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等,在海拔2500~2800m的中山温带区的山地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香格里拉县平均海拔高度3200m,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界处,年平均气温5.4℃,大于10℃年积温790~2300℃,最高气温24.9℃,最低气温-21℃;无绝对无霜期,冰冻期长达124天。年降水量600~800mm,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属半干旱、半湿润寒温型高原季风气候带。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亚高山(林间)草甸、沼泽草甸、山地灌丛、疏林林间草地等类型。较温暖的可耕地区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蔓菁、青稞、油菜、燕麦等几种耐寒作物。

二、中甸牦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中甸牦牛是当地居民长期驯化野牦牛逐步演变形成家牦牛的地方品种,据古文献记载,汉代中甸被称为越巂牦牛地,夷人畜牛以为食。光绪十年《新修中甸厅志书》夷食篇中记载居民以青稞炒磨为面,用酥油盐茶和之,名日糌粑,民间朝饔夕飧。说明当地居民饲养牦牛挤奶的历史悠久。中甸县与四川甘孜州稻城、乡城及西藏昌都地区相毗邻,历史上就有相互交换种牦牛和在交界地混牧的习惯,因而中甸牦牛与相邻藏东南康区牦牛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中甸牦牛的饲养历经各种社会变迁,养殖数量几起几落。新中国成立前牦牛养殖作为农牧区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人均牦牛饲养量较大,总数量为2万-3万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以粮为纲、垦草种田的影响,牦牛饲养数量曾一度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栏牦牛2.03万头。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实施天然林禁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草地牧业建设项目等,牦牛产品销售价格回升等,使牦牛产业重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到2005年存栏牦牛4.33万头,近15年间,年均增长3.29%。中甸牦牛由于长期小群封闭放牧饲养,生产性能趋于下降。

三、中甸牦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中甸牦牛毛色以黑褐色为主,其次为黑白花,偶见纯白牦牛。头大小中等、宽短,公牛头粗重趋于方形,母牛头略显清秀。额宽、稍显穹隆,额毛丛生,公牛多为卷毛,母牛额毛稍稀短(/)。嘴宽大,嘴唇薄而灵活。眼睛圆大、突出有神,眼脸以灰褐色、黑褐色为主,偶见粉色。鼻长微陷,鼻孔较大。耳小平伸。公、母牛均有角,无角牦牛极少见。角间距大,角基粗大,角尖多向上、向前开张呈弧形。颈短薄,公牛稍粗厚,无颈垂。颈肩、肩背结合紧凑。胸短深而宽广,公牦牛较母牦牛发达、开阔,无胸垂,鬐甲稍耸、向后渐倾,背平直、较短,腰稍凹,十字部微隆,肋骨稍开张,腹大、不下垂,尻斜短或圆短。尾较短,尾毛蓬生如帚状,尾梢毛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白色。四肢坚实,前肢开阔直立,后肢微曲,系短有力,蹄大、钝圆、质坚韧。母牛乳房较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发达。公牛睾丸较小,阴鞘紧贴腹部。全身被毛密长,冬、春长毛下有绒毛,腹毛长及地。

2.体重和体尺

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中甸牦牛属晚熟小型肉用型,生长速度缓慢,生长周期长,生产性能较低。

1.产肉性能对4头6~9岁阉牛、3头10岁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表2中旬牦牛屠宰性能

2007年5月20日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提供的5份肉样进行检测,中甸牦牛肌肉含水分66.36%1.51%,粗蛋白27.10%2.08%,粗脂肪5.54%2.19%。

2.产奶性能

中甸牦牛一般4~6月份产犊泌乳,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份前干乳,泌乳期平均为195天左右,年挤奶量210kg,乳脂率6.2%左右。

3.产毛(绒)性能中甸牦牛被毛下有绒毛,现极少抓绒。

4.繁殖性能

中旬牦牛属晚熟、低繁殖性能牛种,一般3~4岁性成熟初配。性成熟年龄公牛24~36月龄,平均30月龄;母牛26~42月龄,平均36月龄。初配年龄公牛30月龄,母牛36月龄。一般7~10月份配种,次年3~7月份产犊,发情周期19天左右,妊娠期259天左右,初生重公犊19.0kg,母犊18.7kg。一般犊牛随母牛放牧至下一胎犊牛生产时才强制断乳,犊牛冬春成活率一般为90.0%。

四、中甸牦牛饲养管理

中甸牦牛以终年游牧的半野生状态进行饲养,极少有圈饲,成年牦牛终年昼夜放牧,极少部分在冬季和初春昼牧夜圈。犊牛全年昼牧夜圈。极少补饲,冬春母牛适当补饲青干草和秸秆,泌乳期母牛长期以青稞面加盐的混合面粉诱食进行拴系挤奶;成年牦牛一般15~30天补饲一次熟肉汤加面粉稀汤;成年公牛每15天左右寻回后补盐,其他时间野外放牧;犊牛10日龄以前不放牧,之后白天随母牛放牧哺乳,夜间关圈停乳,冬春昼夜跟牧哺乳,一直到下一胎产犊为止。中甸牦牛极耐粗放管理,具有极强的抗病力,很少发病,极少见母牛难产,母牛母性极强、护犊。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中甸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已实施迪庆州中甸牦牛保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四个中甸牦牛育种示范户,存栏中甸牦牛268头,其中能繁母牛119头、种公牛13头。中甸牦牛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有关研究人员1998年开展了中甸牦牛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2009年利用分布于黄牛15条染色体的15个微卫星标记对中甸牦牛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六、中甸牦牛品种评价

中甸牦牛是藏族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选择培育形成的牦牛地方品种,适应高海拔自然气候环境,乳脂率和肌肉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但其性成熟较晚、繁殖力低、生长相对缓慢。今后应对中旬牦牛适宜高寒自然环境的生理行为特性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中甸牦牛肉、奶产品,并作为观光畜牧业的畜种加以选育和提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