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鳖转池过程中应激反应的防治技术


随着甲鱼养殖时间的延长,甲鱼病害种类不断增加,发现许多甲鱼养殖场存在稚鳖转池后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稚鳖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有关。它的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治疗实验,同时进行了药物筛选和药量试验,研究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稚鳖应激反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异常而引起的,因为稚鳖机体调节能力弱,当外界不良刺激长时间超过机体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正常状态时,就会引起机体某些机能失凋面生病。
一、应激反应主要症状及病因分析
1.稚鳖应激反应的主要症状:池中很少发现患病个体,极少数病重时伏于岸边或饲料台上,患病后体表无明显病症,大部分照常摄食,很活跃、易受惊,应激反应强烈时,一旦受惊,便急速逃走,有些四肢呈抽筋状,无法游动、翻转,绝大部份是在水底死亡后浮上水面,解剖发现:肝脏充血、肿胀,有紫红色斑块、肾脏有出血点、消化道内有食物、大部份死亡个体肠道积水。
2.易引起应激反应的几种因子探讨
(1)水质变化广州芳村某甲鱼养殖场,98年7月30日从东莞购入7g左右稚鳖1万只,3天后开始外观无症状死亡,日死亡30—50只,7天后继发感染白点病,日死亡超过400只,后来经过采取改善水质状况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使病情得以控制,总死亡率40%。原因是由于稚鳖暂养池的水质一般都有较肥,透明度在25—30cm,而转池后的水体则较清瘦,致病微生物与有益微生物的动态平衡可能受到破坏,使稚鳖易患病。
(2)水位变化东莞望牛墩某甲鱼养殖场,8月5日把稚鳖从水深50cm左右的暂养池转入水深95—105cm的稚鳖培育池,转池后3日开始出现死亡个体,日死亡率5‰,以后几天死亡率增加到13‰,后来经过及时降低水位、调节水质和药物处理,使疾病得以治愈,总死亡率超过15‰原因是:转池前后水位差太大,水质肥瘦变化大,因为当稚鳖进入新环境后,会长时间巡边、漫游,要12小时以上才能适应新环境,如果培苗池的水位比暂养池的水位深,且相差较大,而水面又没有水浮莲、水葫芦等漂浮物供其攀爬、休息,稚鳖就只有在短时间内强行下潜,缺少适应新环境所需的时间,可能由于水压过大,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很易受损而致病。
(3)水温变化东莞桥头某甲鱼养殖场98年1月20日由于温室水质恶化,从水温28℃的温水池转入水温10℃冷水池,转池后3天即出现乏力、抽筋等症状,4天后开始死亡,第1天死亡25%,以后每天死亡数量逐渐减少,死亡持续一星期,总死亡率55%,此次稚鳖转池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转池前后水温差大大超过稚鳖对温度变化的能受能力而引起“感冒”。
二、应激反应的防治措施
稚鳖转池是甲鱼养殖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处理得当,成活率可达到99.9%,如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稚鳖转池过程中的主要应激因子有水质(肥瘦、pH值、盐度、氨氮等)、水位差、温度差、药物、体质、感染、精神紧张、肌肉疲劳等。下面把降低稚鳖转池过程中发生应激反应强度的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认真做好转池时鳖体的消毒工作,勿使病菌带入新环境,消毒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如“种苗净”350×0.000001g/立方米浸泡5分钟或“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等。
2.转池前后,水位尽量保持一致,如暂养池水质过肥时,在转池前一星期内逐渐调节至培苗池水质状况接近:培苗池水质过瘦时,在转池前5天往池水中施用无机磷肥,用量:磷酸二氢钙15×0.000001/立方米,同时接种暂养池藻类,把培苗池水培肥,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
3.转池前后水位尽量保持一致,暂养内的水位一般都较低,而培苗池水位一般都较高,转池前一星期内,要把暂养池和培苗池水位调节到相同高度或高度相差不大。
4.培苗池内水面一定要放养一些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漂浮植物,供下池的稚鳖攀爬、休息,减轻稚鳖下塘后的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
5.转池前后,水温差控制在5℃以内。经长途运输的鳖苗,到达目的地后,不要急于下塘,应放置于阴凉、通风处,用池水间断地淋30分钟左右以便适应新环境,防止“感冒”。
6.转池前后2--3天,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反应药物,以提高肌体抗应激反应能力。
7.如发生此病,要保持环境安静,尽可能把水位调节到40—50cm之间,便于治疗和鳖病后恢复。

相关知识

泥鳅寸苗的捕捞、转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泥鳅寸苗的捕捞、转池的目的

1.围数、分塘,进入成鱼养殖管理需要
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会出现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情况。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笔者建议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经过对比发现,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的生长高峰期。同时,转池过程中可以有效清理泥鳅群体中的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2.鱼苗销售需要
鱼苗销售需要捕捞、吊水、打包、运输。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

捕捞、转池前期准备工作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杀虫灭菌处理。鱼苗捕捞前至少停料一天。若采用拉网捕捞的方式,拉网前2-3小时还应全池泼洒一次抗应激药物,如VC、多维、多糖等。同时应准备好吊水网箱或暂养池等,并保持水体的清洁度、较高的溶氧、合适的水温。为尽量减少鱼苗的伤害,应选用密眼、材质柔软的拉网或地笼捕鱼。
成鱼养殖场应提前做好清塘肥水工作,保持水位1米以上,水体透明度20-30cm。

吊水暂养

捕捞起来的泥鳅苗应及时转入网箱里吊水处理,使其排除鳃内泥沙、体内粪便、代谢粘液等。泥鳅属于底栖鱼类,生性胆小、怕光,在捕捞和吊水过程中会激烈乱窜,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溶氧,情节严重的话会使鱼苗嘴唇上颌或尾部受伤。因此吊水期间应做好抗应激处理,同时注意增氧和换水。根据运输时间长短,吊水时间一般为2-10小时。吊水后需要清除网箱内的死亡或伤残鱼苗、害虫及野杂鱼。视鱼苗整齐度考虑是否需要过筛分级。最后就是打样、围数工作。

消毒、下池

泥鳅苗下池前2小时应全池泼洒抗应激药物,并开启鱼塘增氧机,以平衡水体上下层温度和溶氧。为防治鱼苗捕捞、搬运、吊水过程中出现的机械损伤和因应激反应产生的体表渗透性出血病及感染,鱼苗下池前需要做药浴消毒处理。药浴消毒应选用对鱼苗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鱼苗药浴需要严格控制药液浓度和药浴时间,并做到随时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捞出鱼苗,避免用药不当造成的鱼苗伤亡。广西网友啊坚试验过,用一定浓度的EM菌液,对泥鳅苗进行药浴后下池,也能取得外伤感染很好的恢复效果,EM药浴期间要求水质指标良好。若因特殊情况无法做到药浴后下池,则应在鱼苗下池后连续3天使用低剂量的消毒药液全池消毒。
鱼苗下池应尽量选择在鱼塘上风口开阔区域的深水处,应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下池,避开高温、强光时段和阴雨天气下池。下池当天不用喂料,使其适应鱼塘水质环境。下池第二天开始少量投喂,并随时巡池观察鱼苗采食及活动情况。下池一周后进入正常喂养阶段。

黄沙鳖养殖过程中的的常见敌害



1.敌害的种类及其为害
黄沙鳖的敌害很多,其中老鼠是其最大的敌害,从鳖卵到成鳖都会受到老鼠的袭击。其次是蛇,它吞食鳖卵或者窜入孵化床甚至幼鳖池吞食幼鳖,在幼鳖池中水蛇的为害尤为严重。大型的青蛙与蟾蜍的为害也较大,它们主要是侵袭鳖甲柔软、活动力弱的幼鳖。蚂蚁虽小,但对鳖的为害却很大,它们经常集结在产卵场或孵化床里侵袭鳖的胚胎和刚出壳的幼鳖。螃蟹在鳖的产卵场掘穴取卵食,有时也为害幼鳖。其他敌害还有捕食幼鳖的鹰、鸢等鸟类。
2.敌害的防御方法
(1)防止敌害侵袭
①修好养鳖池四周的围墙,堵塞鳖池四周的裂缝、石穴,使敌害无法进入池内并且无藏身之处。最好在池面装置金属网,防止鸟类和兽类的为害;在孵化室周围建造防蚁沟,沟深、宽各为10厘米,在沟内注水,防止蚂蚁进入室内。
②堵绝鼠、蛇通道,堵塞蚁穴,断绝它们进入鳖孵化室和养殖区的途径。
③采取驱逐措施,将侵害鳖的鸟类和兽类驱赶出养殖区,不让鸭、猫进入。
④水面养殖一些水葫芦、水浮莲等漂浮植物,给鳖设置隐蔽场所,使飞鸟等敌害不易发现鳖。
⑤将幼鳖饵料台和晒背台设置在池中,以免老鼠侵袭。
(2)捕杀敌害
①灭鼠。常用的方法有毒杀或用胶粘剂粘捕。毒杀可用敌鼠钠盐、灭鼠灵等药物拌在剁碎的鲜肉内,在鼠洞口或者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粘捕是将胶粘剂(或用菜油与松香按1∶7的比例配制)按环状涂在20~25平方厘米的薄木板或硬纸板上,中心留5厘米的空间放诱饵,将此板放在老鼠出没处以粘住老鼠。
②捕捉黄鼠狼等兽类。用小鸡、活鳖作为诱饵,在鳖池四周安上夹子诱捕黄鼠狼;亦可用诱捕方式捕捉其他为害鳖的兽类。
③灭蚁。池边喷洒低浓度的敌百虫等,以杀死蚂蚁。
④灭蚊。消灭蚊子的孳生场所,喷洒灭蚊药,实行鱼鳖混养,让鱼吃掉蚊子的幼虫,把蚊子消灭在其生长的早期阶段。
⑤清除鳖池的凶猛鱼类。采用药物毒杀或人工捕捉鳖池周围及池中的蛇、蛙、蟹等。

甲鱼养殖过程中咽喉炎的防治技术



甲鱼咽喉发炎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目前对咽喉炎尚无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病机理与致病菌均未确定。本文以实际防治案例为依据,就发病原因与防治方式进行探讨。
甲鱼咽喉炎的发病症状如下:病发初期摄食量下降,病鳖静卧食台且精神不振,口腔微呈喘气状。部分病鳖,出现爬墙、打水或倒游的现象。颈部红肿,有时口鼻出血,腹甲呈纯白色的贪血状态,肝呈土黄色,鳃组织的丛毛状小突起出血和坏死严重。
温室养殖甲鱼,水温全程30℃左右,但随着季节变化温室内部气温变化巨大。盛夏与隆冬时节,由于温室养殖水体与温室气温具明显的温度差,甲鱼时常出水呼吸而易出现甲鱼咽喉炎。若盛夏时节,注意调控温室空气温度,中午至傍晚时分开窗通风并适量投喂清热解毒制剂可避免出现咽喉炎。外塘养殖,盛夏时节下午,无风天气状态下,可更换部分水体调控养殖池塘水面温度。条件允许时,可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上下交流。隆冬时节,温室保温性能差的养殖场,易爆发咽喉炎。应确保甲鱼温室空温与水温温差小于3℃,减少出水呼吸的甲鱼应激,从而减少咽喉炎的发生。
温差可引起甲鱼咽喉炎,温室水体恶化同样易引起甲鱼咽喉炎的发生。当养殖池塘水质恶化,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过高亦能引发甲鱼腮腺炎。养殖前期,增氧时间易过大,致使水质过酸,腐败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超标,使甲鱼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从而引起咽喉发炎;增氧不足,水质恶化,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导致甲鱼咽喉炎。预防该类甲鱼咽喉炎,需调控好池水理化指标,并定期消毒,每个月至少外泼一次外消药,如:碘制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
治疗方法:若池水氨氮正常,亚硝酸盐过高,pH值低于7.0,增氧应降低。外泼生石灰30~60ppm,内服双黄莲10g/kg并结合使用呼吸道类抗生素。若池水氨氮过高,亚硝酸盐正常,pH正常,慢慢加大增氧,亦可适当更换水体(更换量少于三分之一),然后用碘制剂3ppm泼洒,内服双黄莲10g/kg并结合使用呼吸道类抗生素。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水产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投资小、产量高、收益快等优点,深受养殖者欢迎。近几年来由于钓捕、宠捕、电捕过度,使黄鳝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日见匮乏,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黄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鳝养殖业日渐兴旺。但目前黄鳝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还跟不上其养殖业的发展。由于黄鳝疾病非常严重,给养殖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黄鳝常见病的防治

1.1痉挛症

该病是目前对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直至发病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防治方法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1.2梅花斑状病

1.2.1病因和病症此病病因不明。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病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1.2.2防治方法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多用几只),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天后即可痊愈。

1.3发热病
1.3.1病因和病症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1.3.2防治方法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1锥体虫病

2.1.1病原和病症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而成。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2.1.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②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2.2隐鞭虫病

2.2.1病原和病症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态与其他鱼类寄生的隐鞭虫不同,它的后鞭毛贴在虫体表的一段,和虫体表面构成一条比较明显的狭长的波动膜。活的虫体在血液中颤动,但很少迁移。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

2.2.2防治方法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此法可治疗也可预防。

2.3黑点病

2.3.1病原和病症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而引起的。黄鳝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2.3.2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②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③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

2.4航尾吸虫病

2.4.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所引起的。活体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红色。病鳝消瘦,解剖检查,可见胃中有很多虫体,使胃充血发炎。生长缓慢。

2.4.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

2.5棘头虫病

2.5.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的前肠中营寄生生活所引起的。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表现为头大尾小,体质虚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2.5.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6毛细线虫病

2.6.1病原和病症是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道后半部而引起的。发病于7月中旬。常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虫体呈乳白色。病鳝减食消瘦。

2.6.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7细菌性皮肤病

2.7.1病原和病症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5——9月份为流行季节。

2.7.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②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③鱼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④用1千克鱼康乐1号添加于100千克黄鳝饲料中掺拌投喂,每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

2.8细菌性烂尾病

2.8.1病原和病症是鱼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而引起的。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8.2防治方法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②放养密度不宜过大。③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④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红全池泼洒。⑤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

2.9水霉病

2.9.1病原和病症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而感染,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2.9.2防治方法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盐和小苏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直到病愈。

3体表寄生蚂蟥的防治

3.1病原和病症

由于蚂蟥(中华颈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使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3.2防治方法

(1)将病鳝捞起,放入百虫克溶液(1吨水加百虫克二克),浸浴5——10分钟,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泡1——2小时,能使蚂蟥脱落致死。如果发现浸浴时黄鳝有颤抖现象,说明药物浓度过高或浸浴时间过长,应立即将黄鳝捞出。

(2)用5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浴,经0.5小时蚂蟥即开始脱落,经3小时即全部脱落死亡,而黄鳝则十分正常。

4出血病的防治

4.1病原和病症

江苏宝应县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徐福南等,于1990年发现了国内外均未报道过的黄鳝败血型疾病,暂称黄鳝出血病。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对黄鳝人工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发病症状与原发症状完全相同,接种后91小时,黄鳝全部死亡。剖检可看到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较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来分析,这是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4.2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7天。

甲鱼养殖池的建造技术之稚鳖池建造技术



稚鳖是养殖起始阶段。稚鳖娇嫩,抗逆能力差,所以对稚鳖池的要求较高。现阶段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多把稚、幼鳖池建在室内,通过加温保持水温稳定,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使之能顺利、安全渡过孵化后的第一个冬天。稚鳖阶段是鳖的整个生活中最敏感的时期,在自然条件下,环境稍有变化,会造成稚鳖体质极端虚弱,以至大量死亡。通过加温养殖,不仅能缩短生产周期,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成活率,为下一阶段养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把稚鳖池建在室内,则须选择向阳、背风、比较温暖的地点,以防严冬水温过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室内稚鳖池的面积通常为10平方米~15平方米,池深0.8m~1.0m,使用时蓄水0.3m~0.5m。池壁全部由水泥砖砌,水泥粉面,底部铺混凝土。池内摄食——休息场应在出水的一端。摄食场有两种:一种是用水泥板和木板架设,板与水面成30度角~40度角;另一种是池壁一侧修成同上角度的斜坡,坡顶留30cm左右的平面。摄食——休息场一般占全池面积的1/10。池壁顶部需修防逃反边,宽约5cm~10cm,以防稚鳖后期逃逸。
室内稚鳖池从进水口到出水口应有一定坡度(10‰),而出水口应比池底再降低3cm~5cm以便排水、排污。出水口应加铁丝网防逃。出水口直径一般5cm以上,以阀门控制。池底铺河沙厚度约5cm,但在邻近出水口池底1/3的部分需修建与沙厚度相同的拦沙墙,其上方应是摄食——休息场所在,这样残饵、污物一般不会沉积于沙中,排水时易于清除,也不会造成底沙大量流失,阻塞出水管。根据生产需要,稚鳖池一次修建数口或更多时,应当排列在一起,便于管理。
室外稚鳖池既可以用水泥、砖砌,也可以是土池,面积可稍大一些,50平方米~100平方米。土池除了池壁不用砖砌,池底不铺混凝土外,其他设施应和室内稚鳖池相同。

河蟹养殖过程中“懒蟹”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长不平衡的现象,个体小的河蟹往往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故称为“懒蟹”,懒蟹个体不易长大,严重影响河蟹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懒蟹”的产生是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养殖池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大部分上岸栖息,时间一长,使能适应在岸上洞穴里生活。
2、水位变化大,如果养殖池水位忽高忽低,河蟹的洞穴也随之变动,当水位下降时,河蟹就在陆上穴居,不再下水觅食。
3、投饵不均匀,有的河蟹吃不到饵料,就会取食洞穴中的有机质来维持生命,久而久之,习惯洞穴生活。
4、池中缺少漂浮物(水草等),使河蟹适应在岸上打洞穴居。
根据“懒蟹”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做到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并及时清除残饵。
二是控制水位,不同季节养殖池的水位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季节内,水位要保持相应对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三是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布点要均匀。
四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池塘要有一定的水草量,水草覆盖面在60%以上,。而水草少了光照直射池底水温高对河蟹早熟有直接关系,如果池塘欠水草可采取水花生补救,水草能防止水温升高起到降温闭暑,控制其早熟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5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