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甲鱼生病五措施

造成甲鱼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水质恶化
如长期不换新水,池中的残饵和排泄物的大量存积,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导致传染性疾病发生。在换新水时还要注意新水的水质。
二是放养的密度过大或甲鱼苗的规格不一致
每亩水面适宜的放养密度为500~800只,密度过大会使甲鱼为争饵料而互相争斗。若放养的甲鱼苗规格不一致,则会造成弱肉强食。
三是投饵无计划
若投饵不能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和定点,会降低甲鱼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四是发生暑害
夏季池内水温过高,甲鱼食欲减退,体质弱,也易感染疾病。
五是将伤残甲鱼放入池内喂养。对因捕捉和运输方法不当而致残的甲鱼,入池前如不加挑选,易使其感染疾病死亡。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5项:
一、在放养前,每亩水面用75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
二、池水常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或0.5PPm的呋喃唑酮溶液消毒。
三、放养前必须对甲鱼苗进行药浴处理。药浴可用100~200PPm的维生素B12或维生素C溶液,浸浴30分钟,然后将甲鱼放入每公斤含10万~15万国际单位青霉素的药液中浸浴2~7小时。对在捕捞或运输中受轻微伤的甲鱼,放养前可用3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浴20~30分钟。
四、饵料要新鲜。夏季喂给高蛋白低脂肪的饵料,以提高甲鱼的成活率。
五、池水不好时需及时换水。

相关知识

甲鱼生长离不了V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简称VE。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种子如黄豆、黑豆、棉籽含有较多的VE,还有淡水藻类如螺旋藻、裸藻等也含有VE。VE是动物、鱼类饲料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对鳖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增强鳖体抗真菌的能力。据养殖实践,当维生素E缺乏时,鳖的稚鳖、幼鳖容易患毛霉病、肤霉病、细囊病等。
促进性腺发育、预防不育症。维生素E能维持脊椎动物正常的生殖能力,有促进性腺发育的功效。缺乏时,雄性睾丸发育不全,精子活动力降低;雌性的胚胎发育不良,造成孵化率大大降低。
维持机体正常代谢,防止肌肉萎缩。中华鳖的幼鳖、成鳖缺乏维生素E时,表现出背肌减少,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而水分含量很高,肌纤维萎缩。
用作传染性鳖病的辅助药物。近年来医学研究证实,在治疗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特别是病毒感染,加用适量的维生素E,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病程。
鳖类对维生素E的需求量。每50公斤体重的用量每天为1.5-4.5克,其中稚鳖、幼鳖和成鳖,每天1.5-2.5克,亲鳖每天为3-4.5克。如用作传染性鳖病的辅助药物,每天则为3-4.5克。待传染性鳖病治愈后,改为上述常规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E制剂有许多不同的剂型,在养鳖业中最好用原粉剂,其次用维生素E片剂,但一定要碾成细粉再用。不宜用肤囊油剂或其他剂型。同时养鳖一定要用全价鳖用配合饲料,然后再添加维生素E。

饲喂青绿饲料 甲鱼生态高效



据试验,用青绿饲料饲喂甲鱼完全可以达到用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饲料养甲鱼的效果,即每平方米养殖池每年可产甲鱼2千克左右。该项技术饲料投资成本极低,效益可观,在农村大有推广价值。
众所周知,甲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食,利用青绿饲料养甲鱼,似乎难以置信,其实这是一项利用食物链转化生物间食物营养成分的饲养甲鱼新技术,利用福寿螺喂甲鱼,是一项投资成本低,效益可观的喂养方式,当中有几点奥秘:
(1)利用福寿螺对饲料营养进行转化。福寿螺是以植物性青饲料为主食的生物,用青饲料养螺,再以螺养甲鱼,从而达到青绿饲料转化成动物性饲料,以满足甲鱼的食性;
(2)福寿螺营养价值高,能促进甲鱼的快速生长。据中国医科院卫生研究所检验,福寿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鲜螺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5.4%,与蛋类和鱼类相当;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和维生素A、B和C等,是甲鱼理想的动物性饲料。
(3)福寿螺繁殖系数高,产量高,能长期提供甲鱼的充足优质饲料。据观察,该螺一只体重28克的母螺,交配一次可产卵5000粒,孵化率可达90%。据测定,667m2放养母螺20xx可繁殖小螺1000万只,平均每天有28000只小螺供甲鱼取食,可以满足300只幼甲鱼的饲料需求。
(4)甲鱼喜食45龄、体重20xx受益。
(5)福寿螺的生长基本与甲鱼的生长同步,在供食时间上没有大的矛盾。福寿螺产卵孵化的温度在18-35℃。甲鱼的生长适温为22-35℃,做好人工越冬和人工孵化工作,5月份就有较多的幼螺,6-10月是幼螺生产盛期,正是甲鱼大量摄取食料的生长旺季。如果采用温室,福寿螺在冬季照样能产卵孵化供应越冬甲鱼的食料。

算准甲鱼养殖日均投饲量 可确定甲鱼生长速度



日均投饲量可以验证饲料系数,确定甲鱼生长速度
算准甲鱼养殖日均投饲量
在甲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投饵量的预计与控制是日常工作的重点。过量投饵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浪费饲料,直接增加生产成本;二是污染水体,恶化养殖环境,导致甲鱼慢性中毒,免疫力下降,致病机率增加,成活率及生长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也随之下降;三是增加换水成本,污染环境,增加应激,影响摄食,进而延长养殖周期。而投饵不足同样不可取:一是甲鱼群体生长受抑制,生产周期被迫延长;二是因食物竞争激烈导致僵鳖比例增加,争抢食物相互撕咬而使残次甲鱼比例上升;三是因饲料不足甲鱼所摄饲料用于生长的比例下降,从而导致饲料效率下降。甲鱼养殖生产中适量投饵非常关键。
如何确定最适投饲量,在生产中养殖者往往从饲料厂家在饲料包装袋上提供的日投饵率为参考来确定日投饲总量,但往往由于饲料厂的技术人员缺乏实际养殖经验,包装袋上所标的日投饵率参考指标不是凭空臆想,就是相互抄袭,从而导致参考指标失去参考价值。再者,日投饵率这一概念本身就很不严谨,可变因素太多,范围太大,对实际生产并无多大指导意义。如引用不当,还可能给养殖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在甲鱼生产中有必要引入日均投饲量概念来全面取代日投饵率。
所谓日均投饲量即每只甲鱼每天正常生长所需的投饲量,以克/只·日为单位,如:10000只平均规格为100克的甲鱼,每天正常投饲20公斤,即日均投饲量为2克/只日。笔者认为计算甲鱼的日均投饲量稚鳖阶段应精确到0.01克,幼、成鳖阶段应精确到0.1克,以便准确指导养殖生产。那么如何在生产中正确计算甲鱼的日均投饲量呢?笔者认为应用倒算法来估算。甲鱼养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投多少饵料,生产出多少甲鱼;反之,生产出多少甲鱼,就只能投喂多少饲料。所以,养殖者如能掌握两个基本参数,就很容易计算出正常的日均投饲量:一是甲鱼正常月生长速度,二是所用饲料的正常饲料系数。例如:所养的甲鱼目前平均规格为50克左右,那么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这批甲鱼养一个月平均净增重约为40克/只,如果选用的饲料饵料系数可达1.0,那么这个月平均每只甲鱼投喂40克饲料即可满足生长需要,即日均投饲量为1.3克/只天。一月分三旬,甲鱼不断生长,投饵量也应不断上升。这样,上旬平均每天投料1.2克/只·日,中旬1.3克/只·日,下旬1.4克/只·日;这三个数字即可作为本月日投饲量的基本参数,当天个体投饵量参考近期甲鱼摄食状况、健康状况以及水温、水质、换水、应激、气候等情况来确定。再如:当前甲鱼平均规格为100克/只正常月净增重为60克/只,所选饲料饵料系数为1.5,则当月需投饵90克才能满足生长需要,即日均投饲量为3.0克/只·日。
日均投饲量、饲料系数、甲鱼正常生长速度三项指标是相互影响,动态平衡的,其中任何一项指标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其他指标。因此,在养殖生产中,正确把握日均投饲量有其深远的意义:
1、适量喂料,即不浪费,也不少喂,以充分保证饲料效率。如果日均投饲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就可能意味着过量投饲或投饲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可以及时检验所用饲料的质量。如生产条件正常,按正常投饲量饲养,而养殖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意味着所选用饲料效率达不到预期标准。反之,如养殖效果比预期目标好,则意味着饲料效率比预期好。
3、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正常生产。如果日均投饲量长期偏离正常范围。养殖者就要注意甲鱼存池量是否误差太大,所有饲料是否粘性不足,容易失散;饲料二次加工方法是否正确,软颗粒机是否有故障,饲料台是否正确设置,水质是否变化太快等等问题。如果日均投饲量发生突变,养殖者就应检查水温是否正常,甲鱼有无病害,水质是否恶化,有无其他干扰因素等等。
4、及时把握甲鱼生长情况,为分批销售提供依据。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选用一定饲料,按正常的日均投饲量投喂,其生长速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时间内,吃下去多少饲料,根据饲料系数及成活率就大致可估算出池中有多少产量。按一定时间甲鱼所摄食的总饲料量,就可较准确测算出池中甲鱼的平均规格,这对于指导分批销售,减少因频繁捉甲鱼而带来应激反应有重要意义。 

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技术



一、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
1、人为因素: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可造成鳖体机械损伤而感染各种病菌;放养密度过高,以导致甲鱼相互争斗致伤而感染疾病;忽视鳖病的预防工作,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人为因素是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环境因素:环境的污染或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不但会影响甲鱼的正常新陈代谢,而且还会引起鳖体内有害物质的分解及某些病原体的滋长。
3、微生物因素:大多数甲鱼疾病均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的。
4、营养因素:投喂饲料变质不新鲜和营养不全或营养成分缺乏造成疾病。
二、甲鱼疾病的预防措施:
1、把好苗种质量关:坚持自繁自育,杜绝疫病传染源。选购鳖苗时,应选择种质纯真、体质健壮、个体活跃、体型较大和无伤无病的第一、第二类鳖苗,尽量不进未经海关动检部门的境外鳖苗。
2、合理放养:根据养殖经验,一般稚鳖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40只/平方米,幼鳖的放养密度不要超过15只/平方米,成鳖的养殖密度以2~3只/平方米,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掌握在300~500只/亩。
3、把好饲料质量关: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颗粒大小适宜。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水质、温度而定。
4、水质调控:(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0,盐度要求在1.5%以下,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2)透明度以30~35厘米为宜,水色以黄褐色为佳。(3)溶氧甲鱼虽然要求不高,但尽量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4)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应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水质能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5)排污与换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法,但频繁换水一方面费用太高,另一方面换水容易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换水应根据水体情况决定换水量的多少。
5、实行鱼、虾、鳖、贝、藻、萍等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药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共生共长。现介绍几种较好的混养模式供参考:(1)鳖虾混养:冬季在鳖池内套养6~8公斤/亩虾种或抱卵虾;(2)鱼鳖混养:在常规鱼养殖池中,于6月上旬将温室培育的幼鳖每亩放50~100只;(3)鳖鱼混养:在养鳖池中放养一部分当年育成的5厘米以上的鳜鱼种10~20尾,或其它鱼种如黄颡鱼、湘云鲫等,每亩投放100~150尾。同时在春季也可在鳖池内放养150~200公斤/亩的螺蛳。
6、注重甲鱼疾病的预防。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平时每隔20~25天要消毒一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碘制剂、二氯异氰尿酸钠、EM菌等安全环保药物,交替消毒。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1‰~2‰的维生素C、氟苯尼考、病毒净、EM原露等,以增强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

调控甲鱼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的五个措施



1、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仅是甲鱼呼吸的需要,而且在水体有机物的分解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水体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3mg/L以上,溶解氧不足会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偏高,造成甲鱼中毒。在外塘养殖模式下,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靠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水体表面与大气的接触所溶解的部分氧气。因此,在外塘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中应培育起一定数量的“绿藻”来维持水体足够的溶氧量;在温室养殖模式下,水体的溶解氧主要靠增氧机提供,一般功率为1kw的增氧机可为300m3的水体增氧,同时,应通过砂头把氧气输送到水中,选择散放氧气时气泡小、气液面积大、气泡扩散均匀的砂头,则溶氧效果更好,砂头放置位置应接近池底,分散放置。
2、水温调节
甲鱼是变温动物,所以不能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水温的急剧变化会严重影响甲鱼的抵抗力,导致疾病发生。甲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变化的忍受力有所差异,稚鳖忍受温差不超过3℃,幼鳖、成鳖不超过5℃。温室养殖模式的恒温的养殖环境能促进甲鱼的健康、快速生长,一般温室养殖模式下,水温应该控制在29℃~30℃。
3、水体透明度
养殖水体中应具有一定的悬浮物,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水体透明度太高会大大增加甲鱼互相撕咬的频率。温室养殖模式下,水体透明度一般保持在10~20cm,外塘养殖模式下,水体透明度应控制在15~25cm。
4、调节pH值
水体pH值对甲鱼的健康影响甚大。甲鱼最适宜生长在弱碱性水中(pH值7.0~8.0),在弱碱性水中甲鱼生长快、疾病少;如果甲鱼生活在酸性水至弱酸性水中(pH6.0~6.8),其生长会变慢且易生病,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毒性也比弱碱性水体中强。一般使用石灰水或小苏打调节水体的pH值,在使用石灰水调节pH值时需谨慎进行,可采用小剂量(每次1~2g/m3),多次使用的方法。
5、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
水体应保持氨氮含量低于0.3mg/L,亚硝酸氮含量低于0.15mg/L,硫化氢含量低于0.1mg/L,如果超出上述水质指标,就会使甲鱼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吃料量下降,互相撕咬等现象,易诱发疾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含量最重要的是要对水体进行有效增氧,改良池塘底质,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同时可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9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