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盐津水牛原产地为云南省昭通市,主产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盐津、水富、威信、昭阳、巧家六县(区),其次是绥江、彝良、鲁甸、永善和大关县。其分布区域从海拔267m的江边河谷到海拔2200m的坝区与二半山区均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昭通市位于北纬26o34~28o40、东经102o52~105o19,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面与贵州接壤,西、西南、北、东北面与四川接壤,呈现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温度南高、东北低,年平均气温12.6℃,无霜期123~344天;年降水量1100mm,年蒸发量1175mm,属南、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北温带气候类型。水量充沛,有金沙江、横江等大小江河393条,多属雨水补给型高原河流,水资源总量187亿m3。耕地土壤总体为坡、瘦、板、酸,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寒漠土。15o~25o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9%,25o以上坡地占43.8%。自然条件复杂,天然牧草种类繁多、再生能力强。由于海拔高低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差异较大,总体复种指数为170%,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蚕豆、马铃薯、甘薯、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烟叶、蔬菜、水果等。

二、盐津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盐津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地已经饲养水牛。主产区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牛的繁衍生存,通过长期的自然选育,逐渐形成头雄、角圆、颈粗、骨大、身长、尾短、蹄圆、肢壮的水牛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昭通市盐津水牛1986年存栏3.52万头;2005年存栏2.98万头,其中种公牛4874头,能繁母牛1.02万头,公、母牛比例为1:2.14。

与1981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数据比较,体高公牛提高2.2cm,母牛提高2.9cm;胸围公牛无变化,母牛提高3.29cm;管围公牛提高1.0cm,母牛提高1.7cm。

三、盐津水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盐津水牛体质结实,粗糙紧凑。

全身被毛稀短,颌下、颈下部、颈肩结合部以及胸下部毛稍长,少数有额部长毛。毛色以青色、青灰色、灰色为主,深黄褐色和浅黄褐色次之,极个别为全白色。两内眼角、耳内、嘴唇、四肢刖关节以下毛色较淡,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颈下及胸前有白纹。皮肤为程度不一的灰色,白色水牛可见皮肤为肉红色。无黧毛,少数有晕毛,无季节性黑斑点,少数有局部淡化,多数有白胸月,无白袜子。鼻镜、眼睑、乳房为粉色或黑褐色。

头大小适中、短宽面平,额宽、稍隆起。眼大而有神,耳大、平伸、灵活,嘴大而方。角为圆弧形,呈灰黑色,较粗平,向外、向内、向后弯曲呈龙门角、大圆环角、小圆环角等(/)。头颈结合良好、宽窄适中、公牛颈稍粗短,母牛颈稍细长。鬈甲高度适中、宽窄适当,有胸垂、较小,胸宽、深,肋骨开张良好,腰平直、短而紧凑,十字部宽窄适中。臀部倾斜,尻部短、斜、圆,长短、宽窄中等。尾短至飞节,尾帚、尾梢呈黑色。少数有肩峰、脐垂,但比较小。

四肢粗壮、端正、坚实有力,前肢开张而直,后肢弯曲,飞节稍内靠。蹄质坚硬、圆而宽,呈灰黑色。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10月12日至12月17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在昭通市昭阳区太平乡、乐居乡、守望乡、永丰镇,盐津县落雁乡,绥江县会仪镇等6个点,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4头成年水牛进行体重和体尺测量,每个调查点测量2头以上公牛和5头以上母牛,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2006年12月1431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分别在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盐津县落雁乡落雁村、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选择2~3岁的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8年11月16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昭通市畜牧兽医站送检的采自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和绥江县的5份盐津水牛肉样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2.役用性能

盐津水牛一般1岁左右套上笼头、穿鼻,3岁进行耕田调教,公、母牛均役用,6~10岁役用能力最强,利用年限15~18岁。在种植水稻的强黏性黑色胶泥板田中,平均每小时耕作0.15亩,耕作速度10.8m/min。在板结耕地中最大挽力361.7kg,常规负荷实际挽力123.8kg,速度10.95m/min。耕后45min体温、呼吸、脉搏恢复常态。m.yz023.coM

3.繁殖性能

盐津水牛性成熟随着产区内地带气候悬殊而有差异。江边河谷热区公牛12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高山及冷凉坝区公牛1.5~2岁性成熟,3岁初配,6~8岁配种能力最强(/),一般10岁以后不再作种用。母牛早的12~18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晚的2岁性成熟,2.5岁初配,全部为自然交配。母牛发情周期18~30天,平均23天;发情持续期1~3天;妊娠期320~348天,平均330天,繁殖年限17~18岁,终生产犊7~8头。初生重公犊22~29kg,母犊17~29kg;断奶重公犊140~180kg,母犊120~180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43kg,母犊0.38kg。犊牛成活率为94.37%。

四、盐津水牛饲养管理

产区农户对水牛饲养较为精细,习惯以小群放牧为主,结合舍饲。盐津水牛耐粗饲、生活力强。在河谷和矮山区,自然条件好、山场宽阔、野草丰茂,几乎终年放牧;在雪天、凌冻时和农忙季节补喂干草、米糠、玉米等。坝区无成片草山,以舍饲为主,夏秋放牧于田边地脚、河堤、路边。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盐津水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盐津水牛是经劳动人民长期选育和保护的地方优良品种,数量多、分布广,其繁殖性能良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水平,具有适应性、抗病力强的特点,体型结构匀称、体躯发育快、役力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必将得到开发,今后在发展数量的同时,除充分发挥其役用性能外,应重点开发其产肉性能。建议在对盐津水牛遗传性能的稳定性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测定的基础上,加强选育、提高,重点开发其肉用性能或杂交改良后开发乳用性能,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遗传资源的流失。

相关知识

福安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福安水牛主产区位于福安、霞浦、宁德、罗源、古田等县市,广泛分布于福州、漳州、龙岩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位于闽东,地势为丘陵和平原,海拔2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9.3%,7~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9.1℃;1~2月份气温最低,平均9.3℃;无霜期290天。年降水量1600~1700mm,属于中亚热带农业气候。淡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主。土壤肥沃,耕地复种指数高,盛产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玉米、豌豆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福安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内已普遍使用牛耕,耕畜以水牛为主。良好的自然环境、繁重的劳役条件及群众积累的选种经验,经长期选育形成福安水牛。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水牛以生产队集体饲养为主,饲养量相对较多。90年代以后推广和扩大机耕,饲养量逐年减少。以福安市为例,1975年存栏7892头,1977年存栏6944头,2004年存栏1810头,2006年存栏1630头。2006年福安等24个县市福安水牛存栏量约4.8万头,其中公牛1.5万头、母牛3.3万头。福安市存栏1630头(保种区存栏506头),其中母牛1031头、可繁殖母牛551头,公牛599头、成年公牛215头。

福安水牛长期沿袭原始的自然繁衍方式,管理粗放,从未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早配、近交、滥配以及冬季饲草不足等,使其个体差异较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福安水牛体型紧凑,结构良好,发育匀称。全身被毛为短毛,基础毛色为青黑色、青灰色、浅褐色和黑褐色等,皮肤为青灰色,角为青色。头、颈、肩、股、腹和臀端体表被毛常出现数量不一的旋纹。胸前部及颈部腹侧大多有浅色条状的V形颈纹和胸纹。鼻镜、眼睑呈黑色,乳房呈粉红色,蹄、尾帚呈黑色或黑褐色,少数蹄为灰白色,腕系关节和蹄冠各有一圈明显的黑带。头适中,额微凹,耳平伸,耳端尖。一对月牙形的角向上、向后、向内,围成弧形。颈肩结合良好,无肩峰、颈垂、胸垂和脐垂,背腰宽平且短,胸部深广,肋骨开张,腹大而不下垂。尻略斜,尾不过飞节,尾帚中等。四肢粗壮而开张,少数后肢飞节略向内靠,蹄圆、质坚。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开展福安水牛品种资源调查时,对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表1福安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6年霞浦、蕉城、闽清、福安等地对福安水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福安水牛屠宰性能

表3福安水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役用性能福安水牛性情温和,容易调教,一般4岁开始使役,5~12岁役力最强,可利用至20岁。2006年在福安市溪潭乡岳秀村对平均6.7岁的3头公牛在气温34~35℃条件下的役用性能进行了测定,最大挽力321.7kg,经常挽力154.7kg。

3.产奶性能对84头母牛的调查,福安水牛母牛泌乳期为180~200天,饲养条件好的可达240~260天。年泌乳量为375~700kg,平均日产乳2~3.5kg,产后前3个月平均日产乳4~6kg。乳脂率8.20%0.5%。

4.繁殖性能对福安市等24个县市193头福安水牛的调查统计,繁殖性能见表4。

表4福安水牛繁殖性能

四、饲养管理

福安水牛以放牧饲养为主。利用本地的天然牧草资源,以村庄周围的十边地为主、四季放牧,饲草资源主要为青草、秸秆、芦苇、稻草等。炎热的夏季则午后放于溪河、水塘浸泡。部分山区甚至一段时间昼夜放于山上度夏,无需照管。

冬春枯草季节采用干稻草、薯藤、蔗尾、五节芒等青粗料补饲;重役期间停止放牧,人工投喂青草并适当补充精料。部分地区水牛在泌乳期,除放牧外结合补饲,其日粮组成为麸皮3kg、豆渣20kg、青草25~30kg或稻草10~12kg。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12月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建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中提出在漳州漳浦建立保护区和保种场保种方案;2004年8月在福安市溪潭镇岳秀村建立了福安水牛品种中心保种场,同时在周边的溪潭、穆阳、穆云、康厝设立福安水牛品种保护区。2003年福建省科技厅下达实施福安水牛保种与选育项目,2004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实施福安水牛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建设项目,2005年福建省农业厅下达实施福安水牛保种与选育项目。福安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福安水牛对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应,在山区、平原、沿海均生长良好,耐热性好,四季均可放牧,耐粗饲,抗病力强,管理粗放,很少补料,遗传性能稳定,利用年限长。但对其缺乏有计划的系统选育,近亲早配现象普遍,同时存在斜尻、后肢软弱及两腿距离狭窄、乳房比较小等缺点。今后应在保种区进行本品种选育,在非保种区可引入河流型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向乳用或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

槟榔江水牛


槟榔江水牛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据史料记载,槟榔江水牛在腾冲县饲养和使用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槟榔江水牛属牛科水牛亚科,为亚洲水牛种河流型水牛亚种中的一个地方类群。槟榔江水牛长期以来为农户自繁自养,是乳、肉、役兼用河流型水牛品种,当地正在加大力度开发其乳用性能。

槟榔江水牛主产于腾冲槟榔江上游,主要分布于猴桥、中和、荷花、明光、滇滩等乡镇,全县各乡有零星分布。

【体型外貌】

槟榔江水牛被毛稀短,皮薄油亮,皮肤黝黑;被毛以黑色为主,大腿内侧、腹下毛色淡化,未成年个体部分毛尖呈现棕褐色。大约20%的个体有白袜子现象,即四肢下部以及耳毛、唇周毛白色。有少量个体白额、白尾帚,无晕毛、沙毛和白胸月现象。头长窄,额凸,额部无长毛;鼻平直,鼻镜眼睑黑色;耳壳薄,耳端尖,平伸;角基扁,角形螺旋形、小圆形、大圆环以及前弯角均有,以黑色螺旋形居多,约占50%。无肩峰、颈垂和脐垂,胸垂大小与营养状况呈正相关;母牛乳静脉明显,盆状乳房,主要为黑褐色,白袜子个体乳房粉红色;尾至后管,部分到飞节,尾帚毛密中度;蹄质坚实、黑色。颈细,长短适中,水平颈,鹿颈形;头颈、颈肩背、背腰、腰尻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宽适中,良腹,斜尻;四肢发育正常,肢势良好();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母牛后躯发达,侧视楔形,整体结构中度。通过对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0头成年水牛(其中:公牛10头,母牛50头)和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水牛分别进行体尺体重测量(单位:厘米、公斤):成年公牛体高138.15厘米5.35厘米、体斜长146.55厘米8.94厘米、胸围192.4厘米8.52厘米、管围21.2厘米1.0厘米、体重475.58公斤55.48公斤;成年母牛体高131.77厘米3.31厘米、体斜长139.16厘米7.99厘米、胸围194.22厘米9.66厘米、管围20.44厘米0.85厘米、体重430.18公斤57.15公斤。

【生产性能】

槟榔江水牛母牛初情期30月龄,一般36月龄初配。发情多集中在8~11月,发情周期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平均310天,生命周期20年,一般利用年限15年。公牛初情期24月龄,有爬跨反射,30月龄性成熟,适配年龄42月龄。该品种目前都采用本交,未进行人工授精,公母本配种比例1:30。种公牛一般利用年限10年,生命周期约20年。据水牛良繁场提供的31头母牛测定资料,槟榔江水牛平均泌乳天数269天,平均一个泌乳期产奶量达2452公斤,最高产奶量3685公斤。另外通过民间调查产奶母牛60余头,一个产奶周期产奶量约1800公斤。2006年由云南农大重点实验室对31头槟榔江水牛乳样进行测定,其中乳脂肪6.73%0.47%,蛋白质4.05%0.14%,乳糖4.99%0.06%,无脂全固体9.99%0.19%,全乳固体16.73%0.56%。对测定牛群中的5头成年牛(其中: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和骨肉比,公牛分别为44.51%、33.37%、35.8平方厘米和1∶2.99,母牛分别为41.16%、30.42%、29.5平方厘米和1∶2.67。

(云南刘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1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羊驼怎么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