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鳃腺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1、出血型鳃腺炎: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生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2、失血型鳃腺炎: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3、混合型鳃腺炎: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
二、预防
1、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2、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适当浓度的二氧化氯液或生石灰水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治疗
1、全池泼洒5×10-6浓度的双氧水,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10-6浓度的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10-6浓度的生石灰水;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10-6至5×10-6浓度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适量西药和维生素C、维生素K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常见病鳃腺炎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主要病原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川崎义一(1983)、张幼敏(1993)在描述该病时、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但从该菌广泛存在于池塘水体中,并在多种病症的病鳖中能分离到此菌的情况来看,很难给以确切的定论。台湾的余廷基(1985)还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的。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也有可能是由病毒引起。
2、症状: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鳖,可见两种症状;一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肝呈点状充血。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一是脖子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3、流行:多流行于5~10月,水温25~30℃时。
4、防治方法:
(1)池塘泼洒终浓度大青叶20克/立方水与板兰根40克/立方水,水煎剂长期浸泡。
(2)病重的鳖采用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兰根注射液,剂量为2毫升/千克鳖重,1日2针,然后将其浸入60克/立方水的大青叶、板兰根合剂(1:2)中。
(3)池塘泼洒“博灭”,同时投喂“强克103(鳖用)”。
(4)投喂“神奇鳖康”也有效果。
(5)有时也可肌肉注射穿心莲注射液2毫升/千克体重。

中华鳖鳃腺炎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处于春夏之交的时候,此其正是中华鳖爆发鳃腺炎的高发期,若养殖管理防疫措施不当,则极易爆发此病,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控制,对鳖以后的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华鳖鳃腺炎病是一类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该病常年发生,尤以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多,多见于幼鳖,其次为成鳖、亲鳖、稚鳖。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误诊。现就该病的一些防治方法作介绍以供参考。
1、病因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的综合性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并存在类呼肠弧病毒、类腺病毒等病毒的可能。这些病菌经受伤的体表感染鳃状组织,产生肠毒素及溶血素破坏、感染胃肠道壁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广泛的系统性的组织器官感染和坏死。
2、症状
病鳖全身浮肿,口腔两侧的鳃腺发炎糜烂;口腔、食道、肠道出血;肝脏呈土黄色,质脆易碎。有时同一个塘的病鳖会出现两种症状:鳃腺充血鲜红、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肠道发炎充血,底板、四肢、尾部充血;鳃腺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肠管有淤血段,底板纸白色,肌肉淡白无血色。其实是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鳃腺炎,即出血型鳃腺炎和失血型鳃腺炎。
3、防治方法
(1)预防
①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②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③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2)治疗
①全池泼洒强氯精(或三氯异氰尿酸)使池水中药物浓度成0.3毫克/升,第2、3天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中药物浓度成0.7毫克/升。
②用浓度为40毫克/升的板蓝根+浓度为20毫克/升的大青叶合剂煎汁全池泼洒。病重的用穿心莲注射液肌肉注射,剂量为2毫升/千克鳖重。
③用病毒克星(根莲解毒散)拌饲投喂,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2%,连喂5天。
④发现此病要及时隔离,用浓度为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浸泡鳖池和稚、幼鳖,换水后再泼洒1次漂白粉,并连续投喂广谱抗菌药药饵数天。

鳃腺炎综合防治措施


甲鱼鳃腺炎病是一类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误诊。该病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控制,对甲鱼以后的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就本人对该病的一些防治体会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症状症状可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三种。
(一)出血型鳃腺炎
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泄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内有凝血块,多为花肝并有出血点,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
(二)失血型鳃腺炎
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内有凝血块,肝多为土黄色,肾、脾有失血现象。
(三)混合型鳃腺炎
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道瘀血,肝多为土黄色并有出血现象,有溶血性腹水,肾、脾充血。失血型鳃腺炎可演变成白底板病。
另外,水质恶化,氨氮含量高于10ppm以上造成甲鱼的造血器官如肝的坏损也能引起白底板病;营养缺乏,如饵料中长期缺乏多种维生素和铁、钴、硒、锰等矿物质造成甲鱼造血机能不足或失血也能引起白底板病。
二、流行特点常年发生,尤以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多,多见于幼鳖,其次为成鳖、亲鳖、稚鳖。
三、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的综合性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并存在类呼肠弧病毒、类腺病毒等病毒的可能。这些病菌经受伤的体表感染鳃状组织,产生肠毒素及溶血素破坏、感染胃肠道壁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广泛的系统性的组织器官感染和坏死。
四、预防与治疗针对以上情况,这类疾病的防治原则应为:坚持生态预防为主,使用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联合防治方法,辅之以水体消毒和补充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一)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二)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0·3—0·7ppm的二氧化氯或15—40ppm的生石灰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适量使用板兰根、黄芩、黄芪、连翘、穿心莲、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等中草药煎水拌料投喂,每种中草药的使用量一般为5—10克/100公斤鳖重。
3、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如盐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病毒灵等,每种药物的用量一般为2—4克/公斤饵料。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药物治疗
1、全池泼洒5ppm双氧水(工业用,含量30%左右),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ppm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ppm生石灰;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5ppm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盐酸环丙沙星4克、复方新诺明3克、病毒灵3克、维生素C2克、维生素K33克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在甲鱼养殖进程中,完善防病体系,加强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加强对水体的调控,投喂优质饵料,定期补充一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性补充剂,对由病菌感染、水质恶化、营养缺乏引起的“白底板”病也将会起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作用。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鳃腺炎又名“肿颈病”,它是亲鳖,尤其是稚、幼鳖阶段的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疾病,易形成暴发。据介绍,该病对台湾鳖种特别敏感,一旦感染,可造成“全军覆灭”。
1.诊断
病鳖在病程初期,腹甲出现赤斑,病重时口鼻出血,腹部有出血点而死,也有的病鳖死亡后腹甲变成灰白失血状;病鳖往往在陆地、食台或晒台上伸颈死亡,颈肿大,眼白浊或失明,令身浮肿,患病雄亲鳖还出现生殖孔外凸,雌性亲鳖卵巢淤血,卵粒坏死;解剖观察,口腔和咽喉部严重出血,肠道前段微出血,腹腔充满腹水。根据上述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确诊须通过病毒学检查才能确认。
2.防治
鳃腺炎目前认为是由病毒引起,预防该病时,应注重对水体消毒,常用每立方米2~3克的漂白粉或0.4~0.5克的强氯精等全池泼洒。据介绍用0.05%的盐酸吗啉咪胍,添加在饲料中连喂6天,有一定疗效;冶疗50克以上的幼鳖,每千克体重注射链霉素20万单位,隔天1次,连续2次,发病早期有效;投喂中华鳖病毒灵能很快治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摇头病鳃腺炎病红脖子病重在预防



业内人士表示:病害越来越多,发病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顺德甲鱼健康发展的一大困境。据专家介绍,当前顺德区常发的甲鱼病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细菌性疾病,如白点病、疥疮病、烂身病等;第二种是真菌性疾病,如白斑病;最后一种是寄生虫病,如累枝虫病等。专家称,虽然这些病每年都有发生,但随着顺德养鳖人的防病技术越来越成熟,已能有效地防控好这些疾病,不过目前仍对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害速手无策,这种病害就是“摇头病”,也称鳃腺炎病、红脖子病。
可以说“摇头病”是目前养殖商品甲鱼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查出真正的病因,更不说进行有效治疗了。专家介绍,红脖子、鳃腺炎病称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种病,当红脖子或鳃腺炎急性发做时,有的病甲鱼临近死亡时表现出摇头症状,所以有些人又归纳出“摇头病”。发生“摇头病”时,病甲鱼表现为肠胃失血、肝脏破碎、鳃腺糜烂、脖子红肿、眼瞎、头部摇晃等综合症状,死后甲鱼头部还会伸长。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摇头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从预防环节做好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病几率。
首先是要管理好水质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养殖水源的水质要好,养殖前及养殖过程中要培好水中的藻类,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透明度在15~25厘米之间;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中的氨氮等指标(通常每月检测1~2次,高温季节增加检测次数,恶劣天气要加强检测),如果发现指标超标,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搅水、曝气,加速有害物质挥发,情况严重时还要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制剂调节水质。
另外,在雨水、台风等恶劣天气前后要注意用水质调节剂改底和调水。
其次是要科学投饲,增加甲鱼抵抗力
要选择优质饲料投喂,饲料中的鱼粉质量要好,不能使用红鱼粉作原料;还要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投喂,如板蓝根、大青叶、大蒜素、三黄粉、穿心莲粉,以及护肝类药品和维生素类药物,高温季节每个月添加一次,每次喂3~5天即可;另外要适时调节投饲量,特别是高温季节,要适当减少投喂量,每天观察甲鱼吃食情况,及时根据当天的吃食情况调整下一餐的投喂量,避免投喂太多引起甲鱼发生肠胃病;并及时清除残饵,避免污染水质。
第三是要科学消毒水体
专家认为,对甲鱼养殖水体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消毒。要根据季节变化、水质变化等情况灵活消毒,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可根据情况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交替消毒,杀灭水质有害物质,减少疾病发生。
另外,在甲鱼出现摇头预兆时,专家建议养殖户要尽快联系专家或当地技术员进行现场诊断,争取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提早对症下药,尽可能减少损失。养殖户切忌千万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胡乱用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鳖鳃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鳖鳃腺炎俗称鳖大脖子病、粗颈病等。大脖子病为病毒性疾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在幼鳖和成鳖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病。其症状是:颈部肿大,头部伸展不动,有时鼻孔出血,初期腹部有红斑,后期消失发白,呈浮肿状。最后爬向食台或晒背处,长久不下水而死于岸上。剖检可见颈部有纤毛状组织突起并溃疡、腐烂;肺、肝部病变,颜色不正常;肠道充血,有炎症。
鳖鳃腺炎重在预防。内服克血灵、甲鱼复合添加剂、肠炎灵等,按说明使用,每隔15天,用药3天~5天;外用甲鱼速康B型、速效菌毒清、高效菌毒消等,按说明使用,春、秋季节每隔20天~30天,高温季节每隔7天~10天,用药2天。对池底淤泥超过50厘米、或2年~3年未干塘的鳖池,需进行清塘,每亩洒150公斤生石灰消毒。
对患鳃腺炎的鳖,应立即治疗。在发病初期,将病鳖集中隔离治疗。口服复方新诺明药片,50克重的病鳖每只服半片,50克~200克的病鳖每只服2片;外用甲鱼速康B型或精碘浸泡。同时使用卡拉或庆大霉素针剂,50克~100克重的病鳖每只用1/2支,150克~200克重的病鳖每只用1支。经过治疗,病鳖一般都能康复。

河蟹易发疾病黑鳃病烂鳃病的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案



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昼伏夜出,轻微病症时很难发现,日常管理以“预防为主”!疾病高发期,加强早晚巡塘、定期下地笼查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黑鳃病】
1、症状
病蟹鳃部受感染变色,鳃丝呈现暗灰或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河蟹养殖中后期,水环境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预防
夏季高温时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饵合理。定期使用标点或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消毒,防止病菌感染;定期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底确良改良底质,抑制有害菌繁殖。
3、治疗
先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克源生改良底质,2小时后使用复合碘溶液全池消毒,如果病情严重隔一天后再使用复合碘溶液一次。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或拜力沙+双效安肽+肝胆康5-7天。
【烂鳃病】
1、病因
由弧菌、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
2、症状
病蟹的鳃丝变色,有炎症,并局部溃烂,病蟹活力下降,摄食减少,严重时导致死亡。
3、预防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饵合理。定期(每15-20天)使用标点或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消毒,防止病菌感染;定期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底确良改良底质,抑制有害菌繁殖。
治疗
外用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全池消毒,内服恩诺沙星粉或拜力沙+双效安肽+肝胆康5-7天。
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疑问可咨询专业的技术人员。

母猪乳房炎的病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摘要:母猪乳房炎是其在哺乳期比较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在发病过程中,母猪乳腺会发生明显的病变,并存在红肿,导致机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导致乳房出现明显的疼痛感。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会导致母猪腹部过于松垂,逐渐减少分泌乳汁。现主要概述该病的病因以及防治方法,为广大养猪户提供依据。

1病因分析

日常管理不当:舍内地面凹凸不平,过于粗糙,导致母猪乳房容易发生磨损,引起乳房感染而发生乳房炎,尤其是经产母猪由于腹部明显松弛,往往会导致乳房严重下垂而贴到地面。另外,母猪分娩过程中过于疲劳,特别是夏天发生难产,圈舍面积过小,通风较差,都会阻碍血流循环,导致腹腔内压增大,造成乳房容易发生水肿,再加上管理水平较差,容易导致乳腺患病。

营养调控不合理:母猪哺乳期补饲营养的过程中,如果过早进行补饲或者方式不正确,如在分娩结束后立即进行补饲,且补饲大量品质优良的饲料,导致机体泌乳量急剧增加,从而发生乳房炎。据报道,母猪日粮中维生素E的含量,会影响该病的发病率以及发病严重程度。

病原微生物感染:母猪容易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感染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接触性病原微生物,如支原体、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主要在乳腺内定植;第二类是环境性病原菌,如化脓性棒状杆菌、假单孢菌、大肠杆菌等,其中大肠杆菌是因能够产生内毒素而引起乳房炎;第三类是真菌,如酵母菌、毛孢子菌以及病毒等。

继发因素:母猪如果患有子宫内膜炎,会由于不断产生细菌毒素,且子宫内存在过多的炎性分泌物,导致周围血液流通不畅,阻碍经络,并会蔓延至乳房,从而引起该病。另外,该病还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阴道炎、产后热等。

2.临床症状

局限性乳房炎:该类型比较常见,是指局限在1~3个乳区出现炎症反应。母猪发病时,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尤其是食欲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只是发病乳区发生肿大,且发热、潮红,伴有疼痛感,拒绝哺乳后代仔猪,大部分采取适当治疗后就能够痊愈。

扩散性乳房炎:通常在母猪分娩结束后出现发病,且在1~2天内就会导致整个乳区发生急剧肿胀,基本上停止分泌乳汁,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其他部位也发生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或者是分娩时间过长、出现难产或者助产时导致产道黏膜发生损伤,从而容易侵入化脓性细菌。病猪整个乳区出现发炎后,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超过40℃,甚至达到41℃,分泌黏稠水样的脓汁乳,呈黄色,往往会导致仔猪发生腹泻。长时间之后,乳房肿胀部位就会出现化脓、溃烂,甚至有脓汁流出,并散发腥臭味。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分娩前后要采取正确的饲喂方法,通常从产前5天开始逐渐减少喂量,直到生产当天停止喂料,产后第2天可饲喂0.5kg饲料,之后逐渐增加,直到第5~7天可饲喂2.5kg。第8~14天能够达到哺乳母猪的饲喂标准,也就是每天饲喂2.5kg基础料,并按照每头仔猪再增加饲喂0.3~0.5kg。母猪每头饲喂3次,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减少或者防止母猪分娩结束后大量泌乳而导致乳房炎。母猪在断乳前3天开始逐渐减少喂量,直到断乳当天停止饲喂,并从断乳第2天开始少量饲喂,经过3天进行短期优饲,确保饲喂充足,促使机体能够正常发情、排卵,从而使其繁殖率提高,并避免断乳前后出现乳房炎。母猪产房或者高床设备必须确保光滑,还可在舍内地面上铺垫适当厚度的稻草,避免乳房皮肤发生磨损而感染细菌感染引起乳房炎。母猪乳房要经常进行按摩,加速血液循环,确保正常泌乳。

乳房注入药物:病猪乳汁挤净后,取85mL25%的盐酸普鲁卡因对150万IU青霉素进行稀释,然后使用专门的注射器注入到乳叶内,每天2次,还可以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如果母猪患有慢性乳房炎,可注入60mL0.05%洗必泰混悬液,经过3h将其全部挤出。如果病猪患有急性乳房炎,在发病初期通常使用适量的普鲁卡因对青霉素进行稀释,并在乳房基部注射。

乳房冲洗:病猪乳液全部挤出后,向乳房内注入100mL1%磺胺液,30min后挤出药液。然后取200mL健康母猪的乳汁,对其进行加热,确保温度稳定在大约55℃,再添加150万IU青霉素,然后注入到乳房内,每天对乳房进行1次冲洗。这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药治疗:病猪使用中药治疗时,主要原则是消炎止痛、通经活络、活血散瘀,一般可使用两种方剂进行治疗,可取玄参、甘草、柴胡各8g,蒲公英18g,川穹12g,双花20g,瓜萎10g,当归15g,添加适量清水煎煮后给病猪内服;也可取芙蓉花、穿山甲、通草各12g,丝瓜络、连翘各15g,金银花、蒲公英各20g,添加开水冲调,给病猪灌服1次。

药物预防:从母猪妊娠112天开始,按每150千克体重在饲料中添加1g磺胺噻唑、1g磺胺二甲基嘧啶以及0.4g三甲氧苄啶,混合均匀后给其单独饲喂,每天2次,连续用4天,能够使发病率从30%降低到12%。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鳃病是草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药害性烂鳃病与营养性烂鳃病等。虽然烂鳃病的种类不同,但危害均较大,且任何季节都可发病,4月至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6月至9月份则为流行高峰期。细菌性烂鳃病多与赤皮、肠炎与寄生虫病等并发。一旦发病,可导致大量草鱼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1.症状与诊断
(1)症状。发病后鱼体发黑(尤其是头部),离群独游,行动较慢,反应迟钝,呼吸不畅,食欲下降,鳃盖中的表皮组织开始充血发炎,并出现“开天窗”情况。鳃丝上黏液增加,鳃丝肿胀,并粘附有大量淤泥。病情严重时可见鳃盖骨表层发炎、充血、腐烂。
(2)诊断。取鳃丝黏液,并取少量鳃丝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无菌水2~3滴,盖上盖玻片,静置约25分钟,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细长的滑行细菌。
2.发病原因
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鱼体则靠增生鳃来扩大呼吸面积,以获取更多氧气,水中溶解氧恢复后,增生现象则开始消失,鳃小片也得以恢复。但是如果草鱼长期生存在低氧环境内,即便水中溶解氧恢复,增生鳃小片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此种情况下病菌极易侵袭鳃小片,引发细菌性烂鳃病。如果水体中分子氨浓度偏高,会使得鳃上皮细胞损伤,使鱼体免疫能力失常,病菌侵入,出现细菌性烂鳃病。细菌间质能保护营养动物组织,在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升高时,亚硝酸盐会侵入盐组织,阻碍细胞间质合成,使得细胞间质流失,损伤鳃上皮细胞与组织,病菌更易侵袭。受低溶解氧、水温骤变、分子氨等应激因子影响,鱼体机体免疫力下降,为烂鳃病致病菌侵入鳃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草鱼长期生活在这种营养失衡的状态下,极易出现细菌性烂鳃病。
3.治疗方法
方法一:(1)发病后将池水放干,清理淤泥,暴晒7~10天,每平方米泼洒80~120克生石灰,带水清塘,并用含氯漂白粉泼洒全池,一周后试水放苗,确保池塘内的水质指标均满足《无公害食品淡水渔业水质标准》要求。(2)中草药治疗。使用百部、土黄连、大青叶、鱼腥草合剂。具体为每公斤鱼体重土黄连3克,鱼腥草、百部、大青叶各200克,混合后碾成粉或直接煎成水拌饵喂食,持续用药1周。
方法二:药浴+内服治疗。于晴天的上午10时实施药浴,先放水,留10厘米深水即可,并使用聚维酮碘溶液,依照每立方米300毫升的标准药浴30分钟,然后将水全部放掉。注入新水约1米深,向其中泼洒已煎熬好的黄芪汁剂,每立方米水体10克,30分钟后再次投喂阿奇霉素,药饵用量标准为每公斤鱼体重0.7克;当日下午再次投喂药饵饲料1次。重复以上三步骤治疗4天左右。
方法三:先使用生石灰对养殖塘进行彻底消毒;于池塘挂篓,草架各边均挂篓3~6只,使竹篓口高于水面3厘米,向篓中装入100克漂白粉,次日换药,换药前将篓中漂白粉渣清净,持续用药3天;按照鱼康复a型每公斤体重2.5克的标准拌饲料喂食,上、下午各1次,持续喂食3天。
4.预防措施
结合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病原因,应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将塘底多余的淤泥清除掉,降低高温季节内淤泥耗氧量;科学放养,保证养殖密度合理,以免密度过大导致池塘内水质恶化;喂食营养搭配合理的膨化饵料,定时、足量喂养,提高饲料利用率,禁止投放霉烂变质或存放过久的饲料,避免因投喂不当所致的水体污染;于大麦黄、白露心等细菌性烂鳃病高时对症投放药物,增强鱼群免疫能力;补充鱼发育与生长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高温晴天午时应打开增氧机,保证水体中的溶氧量,向水中泼洒光和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促进水体有机物分解;加强鱼塘水质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发病初期,鳃盖骨的充血、糜烂,鳃丝肿胀。随病情加重,鳃盖内表皮严重腐烂加剧,甚至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末端严重腐烂,上附有较多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
【致病条件】柱状黄杆菌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和土壤中,能分解环境中的有机质。柱状黄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它的毒力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水体的盐度、水温、饲养应激等等。不同的菌株之间由于毒力存在着差异,引起鱼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相同。引起柱状黄杆菌感染的条件不是单一的,而常常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组织损伤因素。完整的鳃组织和皮肤是鱼类保护自身免细菌受感染的天然屏障,损伤的鳃组织和皮肤使天然屏障保护功能部分伤失而使鱼类容易遭受感染。

②温度因素。当环境变化和水温上升至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时,许多鱼类都对柱状黄杆菌表现敏感。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经常发生在水温在于20℃的水环境中。

③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高密度、不当操作、低溶氧量、高温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也容易导至柱形病的发生。

④病原因素。水体环境中病原菌的浓度以及菌株毒力的强弱与鱼类感染发病密切。如果水体中的病原菌的浓度过高或菌株毒力较强,鱼类则容易感染发病。

⑤宿主因素。一般而言,柱状黄杆菌不易感染健康的鱼,但如果鱼类的免疫力与营养状况不佳,鱼类也是容易被感染的。

⑥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不仅是原发性病原,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病原。鱼类处于疾病状态时,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大大提高了柱状黄杆菌的感染机率。

【主要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的颜色更为暗黑(图3),因而称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盖内表皮常常充血(图4),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行不规则的透明小区(图5),俗称“开天窗”。
◆流行季节与温度:流行于4-10月,夏季尤为盛行,流行水温15-30℃。
◆防治措施:预防:1、彻底清塘,鱼苗下塘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分钟。2、半个月用15g/m³生石灰遍洒一次。
治疗:外消:通威碘液、菌毒宁、毒消净。
内服:通威菌血止、康复散、鱼菌克、肝胆舒灵。
总之,受多种因素影响,草鱼养殖时细菌性烂鳃病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养殖中应坚持“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污染水体养殖,降低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率,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收入。

草鱼烂鳃病的防治方法


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
在湖北江汉地区,养草鱼不怎么打疫苗,每年草鱼烂鳃病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养殖户的鱼塘一旦发生了这样的病,总是不断地杀虫、杀菌,药用了不少,死鱼也没控制下来,是否真正搞清楚了病原的由来,怎么入手预防与治疗?
1.烂鳃病原体。一般认为烂鳃病是由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粘液球菌、车轮虫、指环虫、粘孢子虫等引起的。
2.烂鳃病症状。病鱼鱼体和鱼头发黑,鳃盖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常成糜烂状或者有一圆型通明的小窗,鳃丝肿胀或者充血发黑,黏液增多,末端残缺等症状。
3.病因。①细菌性烂鳃。因细菌感染而引起鳃丝糜烂的疾病,发病初期鳃丝前端充血,有肿胀,有鳃丝鲜红与乌黑界限;随后鳃丝出现坏死、腐烂,有贫血与失血症状,有淤泥和开天窗,应根据病情轻重来对症下药(根据水质与鱼大小、体质,还有当时季节天气的情况来考虑该下什么药)。
②鳃霉性烂鳃。因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通过显微镜可以发现鳃丝内有黑色丝状,严重时鳃丝内有枯树状物质。该疾病会影响鱼鳃丝的正常功能,当水质恶化、天气突变引起水中氧气降低时,鱼易浮头。
③寄生虫烂鳃。从鳃上观察是什么类型寄生虫引起鳃部损伤和损伤的程度,中华蚤等可以通过眼睛判断,但是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要用显微镜确诊,再根据轻重来对症下药,杀虫后需对水体杀菌,预防受过伤的鱼被细菌感染再次受伤,过后注重水质调节,鱼体内服调理。
④营养性烂鳃。正常鱼的鳃丝是鲜红色,营养性烂鳃会使鳃丝肿胀并且发黑,有人会说水环境恶化与药物的刺激也会使鳃丝肿胀和发黑,()所以需要正确判断与诊断(以鱼体内部来确诊),这样可选用抗应激药物与内服中草药、营养方面的药来增强鱼的体质。
⑤药物性烂鳃。养殖户滥用杀虫药与杀菌药、水质不好等原因,导致鱼鳃丝被腐烂,大多数鳃丝水肿呈白色、有缺损并且有细菌性感染。这个时候不能用刺激性药物,否则会加重病情,该病通常用温和性药物来配合水质调节,改变水质环境与营养,且还要加以内服药物来解毒与增强营养。
⑥环境性烂鳃。水环境性烂鳃往往是水质分层与水质有机质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使水体呈黄浊色,因天气突变导致水体缺氧而引起的中毒性烂鳃。一般症状是,鱼在天气变化当天有浮头现状;第二天吃食减退、没激情;第三天出现靠边,烂鳃,死鱼的现象。
4.防治。①预防。在鱼病流行季节坚持每15天调1次水,如用通威伴侣2(4~6亩水面用1袋,主要成分是芽孢杆菌)改一次底,控制水的稳定性;还要及时内服通威鱼氟星(1000千克吃食鱼/袋,主要成分是氟苯尼考)+肠炎三病康(1000千克吃食鱼/袋,主要成分是大青叶、白头翁、大黄、黄连等)预防。在鱼病流行季节,草鱼运输与分塘时,做好四消工作,防止鱼病发生。特别是150克和150克以下的小草鱼特别容易得烂鳃病,往往是水质与塘泥的原因引起草鱼鳃丝功能减退,且这种水环境特别容易发生由指环虫、车轮虫、细菌等引起的烂鳃。调水改底是根本,发现吃料情况异常时(比如炸群,发现草鱼打转、一群一群沉底吃料),就得引起高度注意,抓鱼诊断,及时用药预防。
②治疗。首先要分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烂鳃。若是单方面的烂鳃,可根据鱼的大小、抵抗能力强弱,还有当时水质情况与内脏器官变化来用药,例如草鱼平均500克有4~5条,吃料正常,水质淡绿色,透明度20厘米,水质理化指标正常,则是细菌性烂鳃,死亡10~15条,当天用聚维酮碘500毫升/2~4亩,隔1天用二氧化氯150~250克/亩,第2天开始内服,由专业的技术员配药。综合方面烂鳃我们该如何处理?方法如下:先处理塘底,再解除水中毒素,保证溶氧充足。也可以先解毒3小时,再用二氧化氯200克/亩水体,阴雨天也可以用。消毒用温和性药物杀菌控制病状;杀虫则看鳃丝黏液多少,黏液多则用阿唯菌素+亚铁处理,最好用显微镜检查与内脏检查,情况严重,则晚上11时用颗粒增氧粉干洒;下停料天数由当时情况来确定;内服是根本,病情控制好时,赶快调水。
郑欣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