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一种与红脖子病极易混淆的传染性疾病。
一、病原
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川崎义一(1983)、张幼敏(1993)在描述该病时,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李伟(1996)也从患病鳖中分离到此菌。台湾的余廷基(1985)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大陆的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鳃腺炎病毒所致。
二、流行情况
鳃腺炎在甲鱼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染病,可导致全军覆没。该病主要危害生长期的稚、幼鳖,这与红脖子病不同。从近几年的发病情况看,对“台湾鳖”危害最大,在同时养有“台湾鳖”和中华鳖的情况下,如果“台湾鳖”暴发该病,会很快殃及中华鳖。该病的流行季节为5~10月份,水温25~30℃时发病最严重。
三、症状
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池壁缓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口鼻流血。解剖可见两种症状:第一种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瘀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与红脖子病相区别)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四、防治措施
此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鳖就不吃食,很难治疗。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主要以预防为主。
1.预防方法:①外地购进的稚、幼鳖要严格检疫和消毒,有发病史的地区的鳖种不要购买。②对有发病史的鳖池要彻底消毒处理,孵化工具、饵料台、晒背台和饵料、温室、温房及周边环境,要严格按规定消毒,绝不遗漏。③在养殖期间,每隔10天要用消毒药物消毒池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换水1/4~1/3。④一旦发现病鳖,要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鳖挑出销毁,不要乱丢。池中的其它鳖最好倒入远离养殖区的其它塘中治疗喂养。对未发病的池塘作1次外用内服相结合的防治处理:即按每立方米水体3.7克的大黄粉碎后,用20倍大黄量的0.3%氨水浸泡12小时,全池遍洒;同时,按每100千克鳖用10克的量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连喂6天为一疗程。
2.治疗方法:一旦发现鳖池有这样的病鳖,先将病鳖捞出,远离养殖区深埋或焚烧处理掉。其它鳖倒入水温相同的其它池中,然后在饵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用量为每100千克鳖体重为10克,连喂6天;同时用大黄全池泼洒一遍,用量同预防量,6天后,按每立方米水体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溶化在木桶或塑料桶中,全池泼洒一遍。

相关推荐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鳃腺炎又名“肿颈病”,它是亲鳖,尤其是稚、幼鳖阶段的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疾病,易形成暴发。据介绍,该病对台湾鳖种特别敏感,一旦感染,可造成“全军覆灭”。
1.诊断
病鳖在病程初期,腹甲出现赤斑,病重时口鼻出血,腹部有出血点而死,也有的病鳖死亡后腹甲变成灰白失血状;病鳖往往在陆地、食台或晒台上伸颈死亡,颈肿大,眼白浊或失明,令身浮肿,患病雄亲鳖还出现生殖孔外凸,雌性亲鳖卵巢淤血,卵粒坏死;解剖观察,口腔和咽喉部严重出血,肠道前段微出血,腹腔充满腹水。根据上述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确诊须通过病毒学检查才能确认。
2.防治
鳃腺炎目前认为是由病毒引起,预防该病时,应注重对水体消毒,常用每立方米2~3克的漂白粉或0.4~0.5克的强氯精等全池泼洒。据介绍用0.05%的盐酸吗啉咪胍,添加在饲料中连喂6天,有一定疗效;冶疗50克以上的幼鳖,每千克体重注射链霉素20万单位,隔天1次,连续2次,发病早期有效;投喂中华鳖病毒灵能很快治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摇头病鳃腺炎病红脖子病重在预防



业内人士表示:病害越来越多,发病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顺德甲鱼健康发展的一大困境。据专家介绍,当前顺德区常发的甲鱼病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细菌性疾病,如白点病、疥疮病、烂身病等;第二种是真菌性疾病,如白斑病;最后一种是寄生虫病,如累枝虫病等。专家称,虽然这些病每年都有发生,但随着顺德养鳖人的防病技术越来越成熟,已能有效地防控好这些疾病,不过目前仍对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害速手无策,这种病害就是“摇头病”,也称鳃腺炎病、红脖子病。
可以说“摇头病”是目前养殖商品甲鱼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查出真正的病因,更不说进行有效治疗了。专家介绍,红脖子、鳃腺炎病称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种病,当红脖子或鳃腺炎急性发做时,有的病甲鱼临近死亡时表现出摇头症状,所以有些人又归纳出“摇头病”。发生“摇头病”时,病甲鱼表现为肠胃失血、肝脏破碎、鳃腺糜烂、脖子红肿、眼瞎、头部摇晃等综合症状,死后甲鱼头部还会伸长。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摇头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从预防环节做好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病几率。
首先是要管理好水质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养殖水源的水质要好,养殖前及养殖过程中要培好水中的藻类,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透明度在15~25厘米之间;
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中的氨氮等指标(通常每月检测1~2次,高温季节增加检测次数,恶劣天气要加强检测),如果发现指标超标,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搅水、曝气,加速有害物质挥发,情况严重时还要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制剂调节水质。
另外,在雨水、台风等恶劣天气前后要注意用水质调节剂改底和调水。
其次是要科学投饲,增加甲鱼抵抗力
要选择优质饲料投喂,饲料中的鱼粉质量要好,不能使用红鱼粉作原料;还要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投喂,如板蓝根、大青叶、大蒜素、三黄粉、穿心莲粉,以及护肝类药品和维生素类药物,高温季节每个月添加一次,每次喂3~5天即可;另外要适时调节投饲量,特别是高温季节,要适当减少投喂量,每天观察甲鱼吃食情况,及时根据当天的吃食情况调整下一餐的投喂量,避免投喂太多引起甲鱼发生肠胃病;并及时清除残饵,避免污染水质。
第三是要科学消毒水体
专家认为,对甲鱼养殖水体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消毒。要根据季节变化、水质变化等情况灵活消毒,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可根据情况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交替消毒,杀灭水质有害物质,减少疾病发生。
另外,在甲鱼出现摇头预兆时,专家建议养殖户要尽快联系专家或当地技术员进行现场诊断,争取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提早对症下药,尽可能减少损失。养殖户切忌千万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胡乱用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甲鱼养殖鳃腺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
1、出血型鳃腺炎:底板、四肢有积水性红斑,口、鼻、生殖孔出血,鳃状组织发炎、出血,肺暗紫色、充血,胃、肠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2、失血型鳃腺炎:底板贫血,呈瓷白色,鳃状组织淡白色,并有糜烂现象,肺灰白、血色不足,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3、混合型鳃腺炎:底板、肌肉血色不足,鳃状组织发炎、充血,肺暗紫色、充血。
二、预防
1、生态预防:
(1)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定期换水排污,定期对周边环境和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中病菌;同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以分解、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培育水中有益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3)选用健康苗种,避免使用疫区及带菌的苗种;投喂优质饵料,增强体质,提高甲鱼自身的抗病能力。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2、药物预防:
(1)坚持每半月左右使用适当浓度的二氧化氯液或生石灰水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发病季节再投喂一些抗病菌的西药,同时再添加一些维生素制剂如甲鱼复合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和葡萄糖等,一次投喂3天左右。
三、治疗
1、全池泼洒5×10-6浓度的双氧水,预氧化4~6小时后泼洒0.7×10-6浓度的二氧化氯制剂;第二天用上述药物70%的用量再加强1次;第三天泼洒30×10-6浓度的生石灰水;第六天后全池泼洒3×10-6至5×10-6浓度的光合菌制剂。
2、每公斤饵料添加适量西药和维生素C、维生素K等拌料投喂4天,以及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停药10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消毒和投喂药饵,以巩固疗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