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甲鱼白底板病要抓三点


甲鱼白底板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感染该病的甲鱼身体外观较厚,腹甲呈白色,活动能力减弱,常爬到岸边或浮在水面上。造血功能坏死,肝肿大,呈深紫色花斑状;心脏肿大发黑;口腔充血、出血或糜烂;体腔有腹水;胃、肠壁充血或失血,致使腹甲变白。
该病在水温27℃以上爆发,6—10月份是盛发期。发病初期,甲鱼出现无预兆的大量死亡,颈肉被食光,只剩下骨骼。根据惠州甲鱼养殖者的经验,防治白底板病,要抓好以下几项综合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水质要求肥、嫩、爽。水色呈油绿或深绿色,透明度25—30厘米,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指标,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和换水。2、改善饲料投喂。做到新鲜、全面、平衡、充足,并加一些蔬菜类打浆拌饲料(蔬菜占饲料的1%—2%),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抓好药物治疗。选用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庆大霉素,用量为每公斤甲鱼每天0·2克,2—6天后药量减半,拌料喂7天。

相关推荐

甲鱼白底板疖疮病粗脖子等病害的处理方法



每年的这个季节,尽管养殖模式有些不同,全国各地的甲鱼养殖基本处理这几种情况:1、进稚鳖放进温室,开始新一轮的温室养殖;2、进大小不等的冷水苗放进外塘;3、将温室甲鱼转池至外塘养殖。正值夏季,气温也逐渐升高,天气持续高温天晴为主,甲鱼的摄食量也可以慢慢增加,生长状况也趋于正常,对于在养殖情况稳定的幼鳖在高温下摄食量更是猛增。由于摄食量的增加,残饵也就有增加,甲鱼长大后养殖密度相对提高,消毒频率加大等诸多因素也同时易引发一些疾病,而所犯病中,以以下几种病症较为集中,多发。
一、温室进新稚鳖前两个月内,极易犯白点病和无名死亡,也称爱德华氏菌病(北方称为蹬腿病),这两种病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对症不及时,其死亡率相当高的。稚鳖的白点病,在入池前做好消毒和预处理工作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发病率,比如浸浴,除了抗应激作用的药物浸浴外,更主要的是预防白点病,有的习惯用盐土浸浴,有的用应激灵浸浴,虽然这两种药物也有其效果,但个人认为并没有用“白点腐皮疖疮消”或“甲鱼白点灵”的效果好。除了入池前的预处理外,入池之后也要用及时用“疖疮康”全池泼洒。
做好池塘的清塘和消毒,培水工作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爱德华氏菌病的发生,如果发现有爱德华氏菌病,及时用“红宝一号”拌料内服,定期用“红宝一号”拌料内服,每个月用5-7天也可以更好的预防爱德华氏菌病。治疗爱德华氏菌病,除了用“红宝一号”内服外,同时有戊二醛溶液或出血一泼灵兑水全池泼洒,效果更为理想。
二、疖疮病,气温升高,养殖环境改变,很容易得疖疮病,有时也会同腐皮病并发,温室甲鱼得了疖疮病就用“白点腐皮疖疮消”拌料,更要用“疖疮康”泼洒,疖疮康是中西药成份结合的,没有药物刺激气味,很适合密封的养殖环境使用。外塘养殖的甲鱼得了疖疮病,即可用“疖疮杀星”全池泼洒,病情不严重的,用一次即可,病情严重的,连续用两次,一天一次,用药后三天左右即可明显控制病发和死亡。
三、在高温,摄食量增加等因素,甲鱼生长比较快,特别幼鳖和成鳖如果平时不注意是比较得白底板病的,其特点是暴发性,死亡极高。个人主张以预防为主,平时做好保肝保健及用药预防工作,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小病发可能性。至于甲鱼白底板的病理和病发原因可关注本人的博客中关于白底板的专题文章。每个月定期用“甲鱼白底康”拌料内服5-7天,并进行10天左右的保肝工作,保肝产品尽可能选用品质好的,价格贵的,一分价一分货。在高温季节尽可能不用或过量使用漂白粉、强氯精、石灰等氯制剂消毒,因为其残留物也会加激白底板病发。而治疗方案除了之前提到的,现今探索出另外一种理想的方案:前三天饲料量减少1/3,用“甲鱼白底康”拌料内服,1KG料加10克,从第四天开始,用药量逐渐减小,内服用药10左右,在内服甲鱼白底康同时添加“肝肽乐”效果更佳,对于不开口吃食和吃食极少的甲鱼,则用“神农百草”和“保肝利胆解毒液”1:1兑水全池泼洒,1亩水面(1米水深)各用2瓶。这样用药在前三天可以基本控制死亡情况。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甲鱼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的两例用药处方



治疗用方
【处方1】第一天使用底保净,一次量,每666m3水体,500g;第二天使用高聚碘,一次量,每666m3水体,100ml~166.7ml,全池泼洒,1天1次。
【处方2】内服:一疗程6天。前三天使用诺菌素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5~10g或8~16g;同时添加中泓肝泰或肝泰精华素,一次量,每1kg饲料,10g或5~10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后三天使用鱼病康或甲板平,,一次量,每1kg饲料,4g或8~16g;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一次量,每1kg饲料,1.5g~3g,混匀后拌饲投喂,1天1次。注意事项:底保净、电解多维停用期无,以上其他产品的停用期均为500度日。高聚碘对于冷水性鱼类慎用,缺氧水体禁用;诺菌素、甲板平、肝泰精华素、电解多维、鱼病康必须拌饵均匀;鱼病康禁与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诺菌素必须拌饵均匀,禁与利福平、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配伍。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亚硝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不良,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黄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免疫王或甲鱼多维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