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温养鳖温室的温度控制


控温养鳖池温室的温度控制包括水温的控制和气温的控制两大部分。
1.调温池水温的控制
养鳖池的水温要求稳定在30℃±1℃~2℃散热范围内,而无论何种热源,引入养殖池之前的水温均远高于养殖池所需的水温。因此,不能把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内,同时考虑水质处理要求,必须实行中间池与养殖池两级调节:一是将中间池的水温控制在某一温度值,当养殖水温低于30℃±1℃~2℃的温度值时,即将中间调节池的水注入养殖池中,虽然中间调节池的水温与鳖生长所要求的温度比较起来仍高一些,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输送以及养殖池面积较大,有时养殖池热水入口附近局部水温暂时偏高,但不会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
中间调节池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量。无论使用何种热源,热水溶氧不足是普遍现象。通过充气增氧可以增加水中部分溶氧量,但空气中含氧量仅占空气总量的1/5左右,一次增氧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中间调节,进一步增加了空气与水的接触,延长了水与空气的混合时间,从而加大了水的溶氧量。
二是热水调节和蓄水作用。由于锅炉或其他热源输出的热水温度过高,需加冷水混合后使用。采用中间池预混合,可起缓冲作用避免将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伤害进水口附近的鳖类。采用中间调节水池,通过水池蓄水,可以确保停电或机组出现故障时短期内继续向养殖池供水,特别是严冬季节其蓄水作用尤为重要。
中间池的容量根据加温池规模和养殖池换水次数确定。一般在出故障后能确保养殖池稳定6h~8h为宜。
中间调节池的水温控制通常根据外界气温及热负荷等情况确定。当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中间池水温控制在40℃为宜,外界温度在0℃以上时,中间池水温35℃为好。
2.养殖池水温控制
养殖水体温度均匀与否对鳖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制约鳖的生长的因素之一。根据观察,若水温空变±5℃时,鳖自身将难以调节,生理出现紊乱,导致鳖的死亡。尤其是稚鳖本身适应调节能力较差,体质较弱,危害更大。
养殖水体的水温均匀性包括,一是横向均匀性,根据池壁的散热情况,一般水温由池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纵向均匀性,根据水体热循环特性,一般由表及底温度依次降低。因此,在控制水体水温均匀性时,必须考虑到水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
为了较好地解决养殖池水温均匀性,同时结合循环换水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一是采用底部排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沉入池底的排泄物和残饵排出池外,防止水质恶化,减少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可将底层较冷的水排出,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二是采用交叉多点近底层加水,进水管共有多个排出点,保证横向水温均匀性。尤其要保证近池壁的进水孔有足够的温水加入,以补充池壁的耗热。进水孔离池底一般为10cm~20cm,既保证近底层的水温,又进一步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3.温室气温和湿度的控制
加温养鳖温室室内的气温及相对湿度并不是制约鳖生长的重要因素。因为鳖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因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它的影响不像水温对其生长的影响那么大。但是,空气温度的高低对水温和相对湿度有间接的影响。如果气温低,一是水与气温温差大,水向空气中散热、散湿量增加,水温难以维持;二是含湿量大,阳光透过率下降对鳖晒背有影响,而在正常情况下,鳖每天需晒背2h~3h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湿度大,塑料大棚的采光增温效果亦会下降。温室空气加温采用散热器,而减少湿度的主要措施是增设通风热气装置——排风机。该风机由人工控制,强制排气。尤其在早晨和晴天的中午,强制排风大有益处,早晨棚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高;晴天阳光较强烈,适当排风减少空气湿度,有利于阳光透射。

相关推荐

控温养鳖温室的布局



温室的布局应根据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热源和生产规模,以及交通和电力供应等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如果有数间温室,则温室前后之间的距离应在5m以上,双层面或圆拱形温室左右两间可以相连,也可以独立。
温室的保温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光照。光照与温室的方位有直接关系。当阳光照在温室上空时,室内光照强度主要取决于直射光,而与散射光关系不大。入射角度越小,室内光照强度越大,而直射光的入射角除了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还受温室布局的影响。
南北向温室多数为双屋面温室或圆拱形温室,这种温室的东部和西部,上、下午的日平均受光基本相等,而且室内不产生“阴影”。东西向温室,南北部受光不均,骨架易产生“阴影”。因此,建造温室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位。特别是在北方较冷的地区无论是南北走向或东西走向,为了充分利用下午的光照,建造时选择一定的偏角:南北走向的温室偏东约5°,东西走向的温室偏西5°~10°为好。
温室形体较大,骨架材料相对较轻,易受风、雪袭击而损坏,特别是塑料棚温室,为确保其整体安全和保温,除了光照之外,是否避风,迎风面有无屏障,为选择温室地点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温室的附近应有水量丰富、水质符合养鳖要求的水源,而且温室必须具备排灌条件。

控温养鳖温室的热源与供暖方式



(一)热源
进行控温养鳖的热源,主要有地热水加温,锅炉加温或工厂水加温等方式。目前,国内进行控温养鳖的单位绝大部分都是采用锅炉加温作为热源。尤其是北方产煤区或产煤区附近更是十分有利可图。当然,能够利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温泉水或工厂余热水作为控温养鳖的热源更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温室供暖方式
控温养鳖的供暖系统由热源、供热管及散热设备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首先,要使加温养鳖室的供暖系统有足够的供热能力,在当地正常温度变化范围内,保持池水稳定在30℃左右,尤其是鳖池表面蒸发引起热量的散失,故必须采用措施使室内的气温高于水温2℃~5℃。其次,一次投资和正常运行费用要经济合理。再者,操作使用方便,符合鳖的生理生态要求。
1.直接供热
当水质符合标准,将热水通过调温池调至适宜的温度后直接送入鳖池。
2.间接加热
当水质水宜直接用于养鳖时(一般为有污染的工厂余热水或含杂质的热水),可在池内敷设蛇形管或盘管热交换器,利用热水直接将池水加热。间接加热方式热水温度必须较高,否则难以使池水达到30℃的要求。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有其不利因素,因为加热管的表面温度一般较高,而加温池内鳖的放养密度较大,鳖的活动也较频繁,故鳖很容易被加热管烫伤而生病甚至影响其生长。
3.散热设备供暖
散热设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室温高于水温,以减少池水的蒸发,从而保持温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防止室内形成蒸汽团,降低温室的透明度,影响透光性和鳖的生长。温室的加温和保温主要靠散热器。散热器供暖必须采用汽供暖方式,否则难以使室温维持在33℃以上。

猪舍控温要求 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母猪产房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适宜的环境才可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产房和保育来说,温度的重要性是人所周知;但现在的猪场员工,文化素质大多是偏低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听;但怎么才能把温度控制好呢?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舍控温要求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猪舍控温要求
养猪场各类猪只最适的温度范围是:种公猪17~21℃,妊娠母猪18~21℃,哺乳母猪20~22℃,哺乳仔猪29~33℃,保育仔猪22~25℃,育肥猪19~22℃。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把握好不同猪群所需的温度是关键。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清楚各阶段猪群所适合的温度范围,并想办法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如增加夏季的通风、降温设备,冬季的取暖、升温设备,并要求飼养员能够每天登记各自所管的猪舍和猪群的温度,做好档案记录存档。从饲养员的角度来说,必须控制好猪群生长环境的温度,这是养好猪的关键。
提倡畜舍干清粪,尽量少用水或不用水,防止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对猪群的应激。观察猪群的具体情况,如睡姿和采食情况等。做好通风、升温工作,防止冬季贼风和避免夏季酷热带来影响。
温度计虽然是衡量畜舍内温度的重要工具,但是也不能过多地依赖,要视猪的具体状况而定。如产房的温度可能是21~25℃,而保温箱的温度是29~32℃,这就要求饲养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认真观察母猪和乳猪的睡姿、采食和健康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温度,使猪群处于最佳感受状态。
仔猪断奶后通常需要升温,范围是29~31℃。温度高了仔猪不采食而大量喝水,分散睡或不睡觉乱跑;温度低了,仔猪挤成一团。饲养员应该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温度,以保证仔猪处于最佳状态。
适宜的猪舍温度是猪只健康发育的基础,猪舍的温度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

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一个猪场的办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保育和产房情况不理想后,猪场召开了职工大会,讨论如何把产房和保育猪养好的问题,在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后,一致认为把温度控制好是首要因素。但当时的条件是很差的,升温只能靠蜂窝煤炉采暖,降温只能靠开窗通风;把温度控制好的难度很大,员工们提出了自己的困难。
如果这样讨论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最后老板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蜂窝煤炉能不能提高温度,另一个是开窗户能不能降低温度,大家只能说能;老板又说,既然能,那从明天开始,保育舍的温度控制在23-25℃,产房温度控制在20-22℃,做不到的罚款,办法自己去想。
看似老板不讲道理的做法,却产生了不错的效果;第二天不论是保育舍还是产房,温度都保持得很好;以后产房和保育舍的成绩也相应地上去了。
启示:脑力活,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体力活,看似复杂,其实却简单。把温度控制好,动脑的时候少,动身体的时候多,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人工孵化鳖卵应注意控制温度湿度



鳖的孵化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自然孵化往往受气温、风雨、干旱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鼠、蚊、蛇、蚁等天敌的危害,孵化率常不高。而人式孵化可克服这些缺点,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缩短孵化期,增加当年稚鳖的养殖时间。在鳖卵的人工孵化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主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所以要正确掌握孵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
(1)温度
鳖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温度条件下,经45天可孵出稚鳖。如果温度超过4摄氏度,鳖卵就会死亡;若温度过低,胚胎发育缓慢。
(2)湿度
鳖卵孵化的最适湿度(沙子的含水量)为5%-25%。鳖卵对低湿度的忍耐力较强,而对高湿度的忍耐力较弱。低于2%或高于27%的湿度(沙子含水量),都对孵化不利。为了保持适当的湿度,把卵埋在10厘米-13厘米深的沙床中比较合适。但用孵化器孵化时,由于室内湿度经常保持在饱和状态,水分的保持较好,卵上盖5厘米厚沙即可。

温室养殖甲鱼冬季增温妙法



冬季温室养鳖,能够大大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幼鳖成活率。据试验,如果不让鳖冬眠,由稚鳖养成600-800克规格的商品鳖只需12-15个月的时间,可显著提高养鳖的经济效益。其中温度是鳖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在20-30℃的环境下鳖摄食活动能力最强,生长速度也最快。因为冬季温室养鳖对水温要求较高,而目前一般养殖户的温室不温,使鳖的生长速度不能达到应有要求。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促使温室增温,使水温达到最佳状态。
一、双层塑料薄膜增温法
一些养殖户往往只用单层塑料薄膜,虽有一定保温效果,但因为室内外温差大,仍易发生散热。从11月开始,最好就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以后在同等条件下温度下降时间只为原来的1/5。方法是先在养鳖池四周支起约2米高的柱子,搭成弓形,盖上两层塑料薄膜。两层之间间隔30厘米左右,在间隔层中放入隔热材料(如切成1-2厘米长的稻草、麦秆、旧棉絮、旧海棉、聚乙烯泡沫块等)。白天,当阳光直射大棚时,即可使温室增温;到了夜晚,隔热材料就能有效地防止热量散失。
二、导管输入热水增温法
在白天水温低于20℃时,可从水池引出金属水管,接入灶膛或煤球炉,利用做饭时的余热,使水经加热后注入水池。也可以进行专门加热,并使水循环流动,但须注意观察水温变化。
三、电子设备增温法
一些养殖户用电炉来加热,效果较差。电炉只能对空气加热,而使水升温所需时间太长,热效率太低。如能利用控温器控温,则效果较好。使用时,先将调温器置于30℃,然后将感温探头插入水中,调温器即会自动调节,使水温保持在适合鳖生长的温度范围里,较为方便。
四、太阳能增温法
利用密闭式太阳能温水器、循环式太阳能温水器或流动式太阳能温水器等,再配备冷暖空调设备,能使养鳖池的水温在冬季保持在30℃左右。这样,在每平方米面积饲养20~25只稚鳖的情况下,经6~7个月的养殖,每只鳖可重130克左右,然后将饲养密度降至每平方米6只,再经10~15个月,每只鳖可重0.5千克以上,最重的可达1千克。
五、温泉水或火电厂废热水增温法
温泉水含有钠、钾、碳酸氢盐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鳖的生长。将温泉水经过掺对,把水温调至30℃后养鳖,鳖在冬季不冬眠,有利于鳖快速增重。如果没有温泉水,也可利用火电厂的废热水增温。
此外,还可利用太阳灶来增温,尽量利用地下热水资源和利用工厂排出的热水(经检测无毒)等。采用煤球炉加热时,应防止煤气中毒。

雏鹅饲养中温度控制


雏鹅绒毛稀薄,对外界温度变化没有调节能力,体质娇弱,抗病力差,所以雏鹅出壳需要保温1~2周(冷天稍长,热天稍短)。雏鹅最适宜温度1~5日龄为26~28℃;6~10 日龄为24~26℃;11`15日龄为22~24℃;16~20日龄为20~ 22℃;21日龄后可脱温。随环境在15~18℃间变化。温度是否适宜可以看鹅群表现,温度过低,雏鹅表现挤堆;温度过高,则雏鹅四徽,呼吸加快,张嘴喘气,频频喝水,食欲下降;只有当温度适宜时。雏鹅表现三五成群,静卧无声或有规律地吃食、饮水、排泄粪便,约每隔5~10min运动1次。

育雏期间,严禁温度突然变化,从育雏开始到育雏结束,温度应逐渐下降.每3天下降约1℃。掌握温度的原则是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间稍高,白天稍低;弱雏稍高,壮雏稍低;冷天稍高,热天稍低。在保温方式上,养殖户可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场的实际条件,选用火道式、火炉式、电热式或自温育雏。一般规模化育雏室多利用电热式供温育雏,如采用电热伞,也可采用红外线灯,取 250W红外线灯泡,挂在距地35~40cm。高的地方。电热式育雏保温效果好,管理方便,清洁卫生,节省劳力,但耗电多,经常停电或无电的地区不宜采用。也有利用火道式的,尤其利用地下烟道育雏效果好,热能从地面上升,垫草湿气被地下烟道加热蒸发,能保持舍内干燥,雏鹅卧在温暖干操的垫草上很舒适,且成本低,适于农村的鹅场和庭院养鹅户采用。还有利用火炉式(如煤炉)的,比较经济简便,不受停电影响,但火炉上方一定要安装排烟筒,以排出一氧化碳,避免造成煤气中毒。另外,针对养鹅数量较少的农户,可采用自温育雏,即将雏鹅放在垫有干草的竹筐内,然后将竹筐呈品字形垒起,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覆盖物(如麻袋)来保温,但要注意覆盖物不能盖得过于严密,防止不透气而闷死雏鹅。

鳖卵孵化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鳖卵的孵化一般是将卵埋在含水量适当的沙中进行的,即可以维持温度和湿度的相对恒定,其孔隙又可进行必需的气体交换,保证胚胎发育的进行,因此,温度、湿度和沙质是影响鳖卵孵化的三个主要因素。以下介绍温度和湿度条件。
1.温度:是指孵化环境中的空气和直接接触鳖卵的沙子(即孵化沙床)的温度。根据不同温度孵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最高不超过36℃,最低不低于23℃,最适孵化温度为30~34℃。在最适温度下,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受精卵只需37~42天即可孵出稚鳖。在30℃左右时,孵化积温为36000℃左右,需40~50天可孵出稚鳖;当孵化温度低时,所需积温稍大于该值,低于22℃时,胚胎发育停止;温度高时,所需积温稍小于该值,孵化用沙子的温度如超过36℃,鳖卵几小时后即死亡;如果沙子的温度在25℃以下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时间过长;室外孵化时,由于昼夜温差很大,需要60~70天才能孵出稚鳖,常导致较低的孵化率。因此,人工孵化时,控制温度在32℃±2℃,孵化时间45~50天是比较合理可行的。
从受精卵到稚鳖破壳,需36000~38000℃孵化积温,温度高时低于此值而温度低时则高于此值。因此,孵化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孵化温度,如孵化期间按每小时平均孵化温度为30℃,则孵化期为36000÷(30×24)=56天。在自然条件下要达到36000℃孵化积温,需50~70天。而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可大大缩短孵化期,从而增加当年稚鳖的饲养时间。
2.湿度:湿度是指孵化用沙含水量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两个方面。鳖卵抗低湿度的能力较强,抗高湿度的能力较弱。所以,接触卵的沙子(即孵化沙床)的含水量以8%~1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81%~84%。新产的鳖卵表面被覆一层薄膜,可防止卵内水分蒸发散失和细菌的侵入。当胚胎开始发育后,卵表薄膜逐渐消失,显露出卵壳上密集的小通气孔。通过这些小孔进行内外气体交换,以满足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这时如洒水过多,孵化沙床含水量高于25%,卵壳上的小通气孔即被淹没,妨碍卵内外气体交换,易引起胚胎窒息死亡。因此越接近孵化后期,越要注意严格控制洒水量,在允许的湿度范围内宁干勿湿。但如果孵化沙床的含水量低于3%,则因卵内水分蒸发而影响卵的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沙子的湿度。检查沙子的含水量以“捏之成团,落地散开”为适度,即把沙子握在手中能成团,松开手,沙团即散开;如沙子握在手中不能成团,说明湿度小,应洒水。空气的湿度对鳖卵孵化影响不大,主要是为了容易保持孵化用沙的湿度的稳定。
在生产中也可用湿麻袋片覆盖孵化箱,每天向麻袋片上洒少量水,保持麻袋片湿润即可。
由上可见,鳖卵孵化最佳条件是:温度30~34℃,环境相对湿度81%~84%。

温室甲鱼养殖大棚里的水质控制要点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
温室养殖甲鱼,水温长期稳定在29℃~32℃区间,甲鱼处于最佳生长温度阶段,摄食旺盛,排泄物多,加上甲鱼养殖水体偏小,水质条件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治理水质恶化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频繁大量地换水,这种做法既影响甲鱼正常生长,使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又浪费人力财力。本文根据甲鱼对生长水质的五要求:水源无污染;pH7.2~8.0;亚硝酸<0.15毫克/升;氨氮<5毫克/升;溶解氧1~5毫克/升,逐条展开表述,以供广大业界朋友参考。
一、pH:也即酸碱度,池水要控制在微碱性,因在微碱性条件下水体中的致病菌不易生存;将池水pH值控制在7.2~8.0之间会降低甲鱼的发病机率。
1、pH过高:水体碱性过高,一般是水体增氧不够,饲料投喂过多或饲料消化不完全,因水位不够导致的水体偏小等原因。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一是增氧适当加大;二是观察甲鱼摄食情况,减少投喂量,做到适量投喂;三是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可以通过添加甲鱼整肠素和水产复合B粉来解决,用量控制在各添加3~5克/公斤饲料。
2、pH过低:水体酸性过强,一般是水质老化,池中污染物过多,长期不换水不排污、增氧过大、甲鱼摄食不旺等原因。建议适当减少增氧,内服甲鱼整肠素5克/公斤饲料加大黄苏打粉5克/公斤饲料,连用10~15天;或者通过泼洒生石灰,采取多次少量的方式,以免水体pH值调节过度。
二、亚硝酸:亚硝酸偏高多是因为投喂过多、甲鱼肠胃不好导致的饲料消化不全、水体溶解氧偏低等原因。在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即控制投喂量,通过添加甲鱼整肠素调节甲鱼胃肠道,加大增氧,做好基础工作。在处理方法上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通过向水体泼洒强氧化剂,使有毒的亚硝酸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可供选择的有双氧水、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使用这些产品既能起到快速降低亚硝酸,又能达到消毒杀菌的功能,可谓一举双得。二是可以泼洒能够直接处理亚硝酸盐的降硝解毒宝,每方水泼洒10克,每个池子集中投放一处。
三、氨氮:氨氮过高的原因和水体中的pH过高的原因相同,即水体增氧不够,饲料营养未能完全消化吸收并被排到水体中。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促销化的甲鱼整肠素,及在水体中泼洒黑旋风10克/方水,并加大增氧。在甲鱼已经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时,要及时更换部分水体,并在水体中泼洒甲鱼强壮素,减少甲鱼应激、降低水体毒性。
在水质处理方面,没有一成不变的,各位从业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灵活把握,只要水体中的实际指标不要偏离建议指标值太大,甲鱼能够正常摄食,都是可以承受的。

中华鳖恒温孵化温室内设施建设



1.水泥池:长方形,长1.2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池底铺5厘米厚的细沙。池内进水口、排污口、出水口都有,而且都要绑上网布,防止稚鳖顺管爬出。
2.孵化架和孵化盘:孵化架用木头或三角铁制成框架,分好多层,每层间距依孵化盘厚度而定。支架上每层可并排放置多个孵化盘。
孵化盘可用木头或塑料制作。现在使用的,大多是塑料盘,重量轻,易于搬运。孵化盘一般为正方形,规格45厘米×45厘米×15厘米四周和盘底排列着孔径0.8~1.2厘米的小孔。孵化盘里装上沙子或海绵,鳖卵就放在沙子和海绵中。
3.湿度调节系统:在中华鳖卵孵化期间,保持温室内一定湿度是十分重要的。甲鱼卵孵化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所以在温室内必须安装特殊装置人为加湿。目前,温室内人工加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提高水温使水汽化的自然现象,在孵化室内安装2~3台电热恒温水浴箱或在孵化室内的水泥池中安装电加热棒加热池水,使孵化室内的湿度提高,注意电加热棒需要控温仪来控制;二是在温室内安装人工喷雾设备,这种设备通过水泵与管道系统连接水池,将水通过管道送到雾化喷嘴。人工喷雾设备的探测装置是毛发湿度计,它的测量范围固定在要求的湿度范围内,一旦低于该范围,湿度计就会连通继电器,自动打开喷雾水泵的开关,向孵化室内喷雾提高空气湿度,而当湿度过高时,湿度计又会连通继电器,打开通风装置,向室外排气。
1.温度调节系统:温室内温度是靠加温系统和散热系统两大部分施行调节的。加温方式主要有屋顶采光,锅炉加温或电加温。散热和降温方式有四种:一是通过排气扇和屋顶玻璃窗的开启将室内高温空气送出,送入室外清新的低温空气;二是通过遮荫方式降低阳光的光照强度,遮荫物是玻璃温室屋顶的白色活动遮阳布;三是喷水降温,喷水设备设在温室外屋顶脊两侧,各有一个多喷孔的管道,连接水泵可抽取地下水。在夏季高温季节,可抽取地下水直接喷洒到温室屋顶,直接降低玻璃温度,水又顺屋脊、墙壁流下,进入温室周围的水渠流走;四是在温室中安装空调机,但空调的冷空气需经一个管道系统送入室内分散的塑料管,管道均匀分布在温室中,上有等距离排列的小孔,将冷空气均匀柔和地释放在室内。
这样,在春、秋两季,白天主要靠玻璃采光和电加热提高温室内温度,在阳光灿烂时,仅靠采光温室内就能保持很高的温度,温度超过35℃时,要及时开排风扇和通风扇散热;在夏季,玻璃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很高,因此即要遮阳,又要抽水喷洒玻璃,必要时开启空调;冬季,晴天要全面采光,锅炉加热,夜晚,放下草帘保温。对于养殖场来说,使用锅炉全天候旺热加温很不经济,所以许多养鳖场都采取每天定时加压加温,晴天少加压几次,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天多加压几次,每夜至少加压2次,每次0.5小时。
2.通风装置:孵化室内通风系统主要是为了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空气经常新鲜,排出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等,送入含氧气量高的空气,以满足胚胎发育中所需的新鲜空气;另外,在温室内温度或湿度过高时,也要通过通风换气来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
通风换气系统主要由四周墙壁上安装的排风扇和屋顶可以开闭的两列玻璃窗组成。这些排风扇和玻璃窗的开关都与湿度计和温度计的继电器相连,自动开启或关闭,玻璃窗排出室内空气,排风扇送入新鲜空气,室内气流由底层向高层扩散。温室内另装有空气混合扇,可使室内空气混合均匀。

黄鳝超高密度控温养殖技术


黄鳝超高密度控温养殖技术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主要弥补网箱养殖和普通无土流水养殖的不足,其优点在于:面积小(0.45~2平方米);水位浅(5~18厘米);密度大(每平方米放种苗2.5~7.5千克);产量高(每平方米产出50千克左右)。现将其技术要领介绍如下,供黄鳝养殖爱好者参考。

一、池址选择

养殖场选择建址要求周边无污染源,地势平坦并有充足、清洁的水源条件,排灌方便,避风向阳,供电持续有保障,交通便利,如果能将废弃的甲鱼养殖温棚加以改造,既可简化建池难度,又节省了养殖成本。

二、建池设计

选择一块地势平坦、地基扎实的场地,池场面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应在100平方米左右,池场设计为长方形。四周用砖砌实,高70~80厘米,池底用砖和水泥抹平,长方形池场两头砌成高2米左右的圆拱形,然后将池塘纵向用砖砌成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米左右,高为30厘米的小池子,每个小池子可用水产专用防水涂料粉刷,既能防止池子渗水,清洁方便,又能使细菌失去寄生场所。每两行池子共一排水管和进水管,排水管用两通的塑料管弯头,弯头口朝上安装在池底的一角,进水管直径为3厘米的塑料管,整体与蓄水池相连,在进水管通过每一池子的初始位置开一出水小孔,在温控大棚的顶头砌一个3~4米、1~1.5米的蓄水池并配备一个抽水泵和一个水位升降接角器,在蓄水池底或池中设计安装一个加温炉(可自行设计)在每个池子中放一块面积0.7平方米,厚度为2厘米的泡沫板,池中进水处不要让泡沫覆盖,让水直接流入池中,温室用木条、竹竿、泡沫、塑料薄膜覆盖。

三、鳝种放养

1.选种。最佳时机为3月底至4月底,7月上旬至9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以笼捕的鳝苗为最优,凡有外伤感染,肛门红肿,头肿大,粘液脱落的鳝种应坚决剔除,鳝苗体色以深黄大斑为好。特别注意下雨前后3天时间不宜收购鳝种,农田大量喷施农药、化肥时不能收种。

2.消毒。将已收购的鳝苗放入装有等温水的铁皮箱中,每箱装黄鳝25千克左右,加水以覆盖黄鳝12厘米为宜,向箱中加入50毫升的黄鳝保护神;将收回的黄鳝,再次等温换水,将免疫王30~50克溶入铁皮箱中,20分钟后发现黄鳝精神萎靡、痉挛,有浮头不下沉等现象时应立刻清理。每隔20分钟清理一次,持续1~2小时后按大小规格放入池中。

3.密度。经过严格选种消毒后的鳝苗应放在水深为5~8厘米池中,每小时每平方米保证有30千克的水流量。由于在选种消毒时要剔除部分黄鳝,所以在放养密度上应超过计划放种的20%,鳝苗入池后经10~15天,才趋于稳定。

4,再次消毒。鳝种入池后3天应坚持药物处理,以防细菌、病毒感染和生理机能失调。第一、二天用免疫王每池2~3克,停水3小时;第三天用黄鳝保护神每池5~10克泼洒,停水3小时。

5.投饵驯饲。待黄鳝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驯饲,方法是将蚯蚓或鲜鱼(绞碎)按黄鳝体重的0.5%~1%投放在池中的注水处,以便让黄鳝沿水流寻味而来,没有吃完的饵料应捞出,如果7天后仍不开口吃食,应向池中泼撒保肝宁和速食净。正常摄食:15天后,即可开始加入粉状的配合饲料,鲜鱼与配合饲料比为20∶1,以后逐渐增大配合饲料的比例。待15~20天后,配合饲料基本上可代替鲜鱼。投喂时间以每天早上6~7点、下午5~6点为宜,投喂总量为黄鳝体重的3%~6%。

四、日常管理

“养鱼先养水”。高密度控温养殖,水与温度的管理尤为重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是衡量水质的基本条件,黄鳝的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6%。鳝鱼吃剩的饵料应尽快捞出,以免污染水体,若饵料吃完后仍有少量黄鳝还在投饵处巡游,说明投饵量过少应适当增大投饵量。要注意观察注排水情况,注排水要均衡流畅,严禁蓄水池断水,待黄鳝正常吃食后要及时驱杀寄生虫卵,同时拌入肠炎平、利胃散,调整胃肠功能增进食欲。每隔半月或天气骤变应及时用免疫王泼洒一次,养殖全过程使用保肝宁、免疫王来提高鳝体的抗病能力和解毒排毒能力,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以防水质污染腐败,水温一般控制在25~28℃。夏季温度过高应及时向蓄水池中加注深井水,冬季应注意加温和保暖。病害防治方面与其它养殖模式相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