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舍控温要求 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母猪产房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适宜的环境才可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产房和保育来说,温度的重要性是人所周知;但现在的猪场员工,文化素质大多是偏低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听;但怎么才能把温度控制好呢?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舍控温要求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猪舍控温要求
养猪场各类猪只最适的温度范围是:种公猪17~21℃,妊娠母猪18~21℃,哺乳母猪20~22℃,哺乳仔猪29~33℃,保育仔猪22~25℃,育肥猪19~22℃。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把握好不同猪群所需的温度是关键。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清楚各阶段猪群所适合的温度范围,并想办法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如增加夏季的通风、降温设备,冬季的取暖、升温设备,并要求飼养员能够每天登记各自所管的猪舍和猪群的温度,做好档案记录存档。从饲养员的角度来说,必须控制好猪群生长环境的温度,这是养好猪的关键。
提倡畜舍干清粪,尽量少用水或不用水,防止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对猪群的应激。观察猪群的具体情况,如睡姿和采食情况等。做好通风、升温工作,防止冬季贼风和避免夏季酷热带来影响。
温度计虽然是衡量畜舍内温度的重要工具,但是也不能过多地依赖,要视猪的具体状况而定。如产房的温度可能是21~25℃,而保温箱的温度是29~32℃,这就要求饲养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认真观察母猪和乳猪的睡姿、采食和健康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温度,使猪群处于最佳感受状态。
仔猪断奶后通常需要升温,范围是29~31℃。温度高了仔猪不采食而大量喝水,分散睡或不睡觉乱跑;温度低了,仔猪挤成一团。饲养员应该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温度,以保证仔猪处于最佳状态。
适宜的猪舍温度是猪只健康发育的基础,猪舍的温度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

猪舍产房的温度控制要求
一个猪场的办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保育和产房情况不理想后,猪场召开了职工大会,讨论如何把产房和保育猪养好的问题,在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后,一致认为把温度控制好是首要因素。但当时的条件是很差的,升温只能靠蜂窝煤炉采暖,降温只能靠开窗通风;把温度控制好的难度很大,员工们提出了自己的困难。
如果这样讨论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最后老板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蜂窝煤炉能不能提高温度,另一个是开窗户能不能降低温度,大家只能说能;老板又说,既然能,那从明天开始,保育舍的温度控制在23-25℃,产房温度控制在20-22℃,做不到的罚款,办法自己去想。
看似老板不讲道理的做法,却产生了不错的效果;第二天不论是保育舍还是产房,温度都保持得很好;以后产房和保育舍的成绩也相应地上去了。
启示:脑力活,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体力活,看似复杂,其实却简单。把温度控制好,动脑的时候少,动身体的时候多,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相关知识

控温养殖甲鱼之温室的温度控制



控温养鳖池温室的温度控制包括水温的控制和气温的控制两大部分。
1.调温池水温的控制
养鳖池的水温要求稳定在30℃±1℃~2℃散热范围内,而无论何种热源,引入养殖池之前的水温均远高于养殖池所需的水温。因此,不能把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内,同时考虑水质处理要求,必须实行中间池与养殖池两级调节:一是将中间池的水温控制在某一温度值,当养殖水温低于30℃±1℃~2℃的温度值时,即将中间调节池的水注入养殖池中,虽然中间调节池的水温与鳖生长所要求的温度比较起来仍高一些,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输送以及养殖池面积较大,有时养殖池热水入口附近局部水温暂时偏高,但不会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
中间调节池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量。无论使用何种热源,热水溶氧不足是普遍现象。通过充气增氧可以增加水中部分溶氧量,但空气中含氧量仅占空气总量的1/5左右,一次增氧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中间调节,进一步增加了空气与水的接触,延长了水与空气的混合时间,从而加大了水的溶氧量。
二是热水调节和蓄水作用。由于锅炉或其他热源输出的热水温度过高,需加冷水混合后使用。采用中间池预混合,可起缓冲作用避免将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伤害进水口附近的鳖类。采用中间调节水池,通过水池蓄水,可以确保停电或机组出现故障时短期内继续向养殖池供水,特别是严冬季节其蓄水作用尤为重要。
中间池的容量根据加温池规模和养殖池换水次数确定。一般在出故障后能确保养殖池稳定6h~8h为宜。
中间调节池的水温控制通常根据外界气温及热负荷等情况确定。当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中间池水温控制在40℃为宜,外界温度在0℃以上时,中间池水温35℃为好。
2.养殖池水温控制
养殖水体温度均匀与否对鳖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制约鳖的生长的因素之一。根据观察,若水温空变±5℃时,鳖自身将难以调节,生理出现紊乱,导致鳖的死亡。尤其是稚鳖本身适应调节能力较差,体质较弱,危害更大。
养殖水体的水温均匀性包括,一是横向均匀性,根据池壁的散热情况,一般水温由池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纵向均匀性,根据水体热循环特性,一般由表及底温度依次降低。因此,在控制水体水温均匀性时,必须考虑到水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
为了较好地解决养殖池水温均匀性,同时结合循环换水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一是采用底部排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沉入池底的排泄物和残饵排出池外,防止水质恶化,减少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可将底层较冷的水排出,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二是采用交叉多点近底层加水,进水管共有多个排出点,保证横向水温均匀性。尤其要保证近池壁的进水孔有足够的温水加入,以补充池壁的耗热。进水孔离池底一般为10cm~20cm,既保证近底层的水温,又进一步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3.温室气温和湿度的控制
加温养鳖温室室内的气温及相对湿度并不是制约鳖生长的重要因素。因为鳖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因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它的影响不像水温对其生长的影响那么大。但是,空气温度的高低对水温和相对湿度有间接的影响。如果气温低,一是水与气温温差大,水向空气中散热、散湿量增加,水温难以维持;二是含湿量大,阳光透过率下降对鳖晒背有影响,而在正常情况下,鳖每天需晒背2h~3h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湿度大,塑料大棚的采光增温效果亦会下降。温室空气加温采用散热器,而减少湿度的主要措施是增设通风热气装置——排风机。该风机由人工控制,强制排气。尤其在早晨和晴天的中午,强制排风大有益处,早晨棚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高;晴天阳光较强烈,适当排风减少空气湿度,有利于阳光透射。

猪舍内氨气的危害 猪舍内氨气的控制措施


随着畜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及其废弃物所产生的氨气日趋增多,一个年产10万头猪的猪场,每小时向大气排放的氨气159kg,它不但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危害畜禽的健康,降低生产性能。早在20年以前,国外就有大量的文献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现今,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畜牧生产中的氨气污染,生物环保和动物福利等问题,有些国家甚至还对舍内氨气的含量进行法律规定。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如何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是当前关注的重点.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舍内氨气的危害猪舍内氨气的控制措施。

1、猪舍内氨气的主要来源

猪舍内的氨气主要来源于猪胃肠的氨和舍内环境的氨。其中胃肠内的氨来源于粪尿、肠胃消化物等,尿氮易被脲酶水解生成氨气,是氨气的主要来源,虽然粪氮不易分解,但是可为氨气的形成提供氮源;猪舍内环境的氨气是导致舍内氨气浓度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通过堆积的粪尿,饲料的残渣以及垫草等腐败分解产生的。尤其是在舍内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如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粪污清理不及时等,会导致氨气的浓度过高,还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的滋生与繁殖,增加猪群患病的几率。

2、猪舍内氨气的危害

猪舍内的氨气浓度过高会阻碍猪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性能。氨会引起黏膜细胞快速的生长和代谢,从而使机体对氧和能量的需求量增加,并且氨的解毒过程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这就导致猪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量相应的减少,从而使生长性能下降。有研究表明,猪的日增重会随着猪舍内氨气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料重比随着氨气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氨气的浓度过高会降低机能的抵抗力,还会诱发多种疾病。氨气是养殖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应激源,当猪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氨气后,会经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导致贫血和缺氧,使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另外,氨气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可刺激黏膜,严重时还会造成灼伤,因此会引起猪出现角膜炎和结膜炎,导致视觉障碍。氨气进入呼吸道后还会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此外,氨溶解到呼吸道黏膜的黏液中后会使其变为碱性,从而使纤毛丧失活动功能,增加猪对疾病的易感性,易患其他疾病。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猪场内除了注射免疫外,有一些疫苗需要通过滴鼻、点眼和喷雾的方式进行免疫接种,侵入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如果舍内氨气的浓度过高,就会破坏这类细胞的功能,从而使免疫效果降低。另外,氨气浓度过高还会增加免疫应激的出现,出现呼吸道的症状。

猪舍内的氨气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很大,会引起工作人员眼部刺激,如果浓度过高,还会刺激到软组织,如果工作人员长期在有氨气的环境中工作,健康会受到威胁,会出现咳嗽、痰多、胸闷、鼻头疼等症状。

3、猪舍内氨气的控制措施

合理的选择与设计猪舍。猪场要建立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坐北朝南、向阳,排水和排污方便的地区,并要求远离居民区、化工厂、屠宰场等污染较多地方。设计猪舍时要科学合理,尤其要注意排污以及排水的设计,做到能够彻底、及时将粪便、污水等物排出舍,舍内要求通风良好,尽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蓄积。

加强日常的管理,切断氨源。要加强日常的管理,首先要做到及时彻底的清理舍内的粪污,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干燥。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栏舍、工具、饮水系统以及料槽等,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合理的通风换气可以彻底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在寒冷天气到来前要做好保温工作,但是也不可以忽略通风,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舍内安装暖炉来提高舍内的温度,同时要在天气温度较高时段加强通风,保持保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

保持猪舍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高是造成舍内氨气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些养殖场在冬季为了提高舍温会增加饲养密度,虽然可有效的提高温度,但是同时也会造成氨气量剧增,从而危害到猪群的健康,因此,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要保持猪群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来确定,保育猪的饲养密度通常应控制在0.5m2/头,育肥猪根据大小应控制在1~1.5m2/头。

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改善日粮的结构来减少氨气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与动物氨基酸水平相适应的氨基酸,来提高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利用率。合理的添加合成氨基酸,相应的降低粗蛋白的水平,不但可以节省蛋白质饲料资源,还可以减少猪粪尿中的排氮量,从而减少舍内氨气的产生量。有研究发现,因尿氮产生氨的量要明显的高于粪氮,在日粮中增加非淀粉多糖可以减少尿氮的排泄量,增加粪尿的排泄量;可在日粮中添加除臭剂,如膨润土等硅酸盐类,减少舍内氨气及其他有害气体的产生;添加酶制剂或者酸制剂,以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改善蛋白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饲料中干物质以及氮的利用率;

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或者生物制剂等畜舍改良剂,以改善猪舍的环境。可以通过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垫料,来降低氨气的含量,如高锰酸钾、硫酸铜等都有吸附氨气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舍内氨气浓度。

猪舍氨气的危害及防治

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为了提高猪舍保温温度,绝大多数养殖户都将猪舍的门窗关闭,以减少通风量。这样,虽然猪舍内温度能够保持较高,但是往往将导致猪舍内氨气含量升高,以致诱发冬春季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舍小环境的臭气主要源于猪粪尿,猪粪尿中含大量的氮和磷,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NH3、H2S等有害气体。现从猪粪中鉴别出了168种特异性臭气物质,而对人畜健康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是NH3、H2S、CH4等。因此,减少氨的释放量意义重大。
1、氨气的产生
氨气是一种有毒、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mg/L。畜舍内的氨气来源主要为两种:一种是来源于动物体内,主要是肠胃消化物、粪尿等;另一种是舍内环境的氨气,主要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的。畜舍内氨气的含量与饲养密度、畜舍温湿度、畜舍结构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氨气的特性,畜舍内的温湿度越高,氨的浓度相对越高。
2、氨气的标准
家畜长期处于畜舍空气中,氨的容许量应限制的更严些,我国无公害养殖GB18407.3规定,场区5mg/m3,猪舍20mg/m3,牛舍15mg/m3。
人对于8mg/m3的氨一般不易察觉,15mg/m3时已有感觉,38mg/m3时引起流泪和鼻塞,76mg/m3会使眼泪、鼻涕显著增多。
3、氨气的危害
一定量的氨气进入呼吸道可引起咳嗽、气管炎、呼吸困难、窒息等,氨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具有刺激性,严重时可发生碱灼伤,故可引起视觉障碍等各种炎症。氨可以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贫血和组织缺氧。NH3是动物圈舍内公认的应激源,在氨浓度为10—15mg/kg时,会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同动物对氨浓度有着不同的耐受力,反刍动物对氨的耐受比单胃动物强,猪的耐受比鸡强;而鸡的幼雏对氨比较敏感。
首先,溶解与呼吸道和眼结膜上,产生碱性刺激,1%NH3,溶液的pH值为11.7使黏膜发炎充血,严重可使眼失明。其次,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其输养能力,引起组织缺氧。第三,短时间和低浓度NH3可由尿排出,可以得到缓解,但长时间高浓度中毒则不易缓解,会使中枢神经麻痹,中毒性肝病,心脏损伤。第四,降低成产力。NH3浓度过高不仅加快诱发流行性猪萎缩性鼻炎,而且还会导致增重下降,爬跨行为减少。第五,使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家畜如果长期处于低浓度的氨中,对结核病和其他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减弱。在氨的毒害下,炭疽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的感染过程显著加快。试验表明,50mg/kg和75mg/kg的NH,会使健康小猪肺部清除细菌的能力减弱。关节炎高发生率、猪应急综合征损害和脓肿都与圈舍中空气氨水平成正相关。另外,氨气还与猪的一些异常行为有关,例如自残行为。
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猪会选择无氨气污染的场所。畜舍内有害气体浓度高时,可导致猪的增重减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小母猪持续不发情。
有报道指出,NH3对畜禽产生影响的起始浓度是25x‘10-6,而当浓度达到lOOxl0-6时对生长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所以NH3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养殖业也有较大破坏。原因可能因为NH3对肠道正常菌群有负面影响,阻碍水和营养吸收。总之,高浓度的NH3会在环境中形成恶性循环。

4、氨气对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猪场趋向于规模化,这些大规模的养猪企业在给人们提供足量肉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和污水。畜禽(特别是养猪业)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降解。
排出的氮,若不通过处理经空气作用产生大量硝酸盐,渗入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并产生臭气。据估算,1头肥育猪从出生到出栏,排粪量为850~1050kg,排尿量为1200~1300kg,1个万头猪场每年排放纯粪尿约为3万吨,加上猪舍冲洗污水,每年可排放粪尿及污水6~7万吨。每日排污水100~150t,且粪便恶臭成分高达230种,成为集约化猪、鸡、牛饲养中首要的污染畜种。
过去畜禽粪尿用作肥料供作物生长,靠自然界的自然能力消除,但是现在大量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所产生的粪尿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特别是这些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产生大量的臭气,不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也严重影响家畜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在所有的臭气中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最大。氨的释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使猪粪作为肥料的肥效下降。如何控制和减少养猪生产中氨的释放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
5、国内外畜牧业中氨的排放状况
畜牧业是一个大的氨气排放源,氨气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各国的关注,各个国家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畜禽舍氨气的排放量。
在英国,畜牧业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高达9%,NH3的产生和排放大约80%来自于畜业。
欧洲环境署评估指出,超过80%的NH3排放是来自于畜禽生产。就全球范围而言,来自畜牧生产的氨大约占50%。在英国、荷兰、丹麦和德国,畜牧业中排放的氨气分别占该国总排放量的75%、85%、82%和76%。
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养猪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根据联合国FAO统计,不仅数量上又了突涨,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经世界各国研究表明猪的健康及生产性能与猪舍空气环境有着紧密关系,由此可见空气环境的控制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质量好坏。

欧洲和美国都对畜禽舍氨气排放制定了有关法规,如英国要求氨气的排放总量从1999年的34.8万吨减排到2010年的297万吨,在美国单个畜禽场的每天氨气排放量不能超过45.4kg。并纷纷采取措施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加以限制,并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化管理。如欧盟有关的法令规定在每公顷土壤中可施入的畜禽粪便氮的总量不超过170kg/年,磷的总量不超过250kg/年;法国也规定在每公顷土壤中可施入的畜禽粪便氮的总量不超过170kg/年,但对施入磷的总量没有具体要求;丹麦则限制动物的饲养密度来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一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已应用于荷兰,用于指导畜禽粪便的处理和贮存,并优化其利用。美国的联邦水污染法中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畜禽场,建场必须通过环境许可。
由于多方面成本方面考虑,我国大多数猪场建在城郊结合部位或者郊区(人口密集、土地占有量较少),产生的粪污及臭味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我国人们对猪肉需求量仍在持续增长,因此,建设先进管理技术和生产的规模化集约猪场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6、减少氨气污染对养猪业的意义及原则
意义据统计,现代的养猪生产中猪采食的氮中约70%排除体外(约200/0粪氮和50%尿氮)。粪中微生物在脲酶活性的作用下尿中的尿素迅速分解为氨气挥发,粪氮多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降解成NH3则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因此通过对畜禽日粮的营养调控来减少粪便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是集约化猪场从根本上解决粪便污染的重要措施。
减少氨的释放总体原则①提高饲料氮的利用效率,减少粪尿氮的排出量,尤其是尿氮的排出量;②对排出的氮使其尽量少地转化成氨,降低粪尿中尿素与氨的浓度及脉酶的活性、pH值、温度、减少散发表面积等;③对产生的氨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使其尽可能少地释放到空气中去。

鳄鱼养殖温度要求


鳄鱼是恒温性动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适合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我国的海南省是养殖鳄鱼的最佳地区,另外长江以南等地区也可以养殖。若是在北方地区养殖鳄鱼,需要建设保温采暖设备,冬季寒冷时,必须开启采暖设备,而且不能中断,以免造成鳄鱼感冒。

鳄鱼适应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过低的温度会对它们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会被冻死。在我国,最适合养殖鳄鱼的地区是海南省,温度适宜,无需建设保温采暖设施,可降低成本,此外长江以南等地区也适合养殖鳄鱼。

北方地区温度较低,养殖鳄鱼相对起来较麻烦,水温太低时,鳄鱼不需在水中过冬,可在周围放上湿润的沙子,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加温,冬季需要有保温采暖设施,而且在给鳄鱼加温采暖时,切忌断断续续,这样会造成鳄鱼感冒,甚至会引起鳄鱼群体死亡。

投喂饲料注意事项

鳄鱼的消化能力较差,它们进食一次需要消化72小时之久,因此,饲养鳄鱼每年只需投喂120顿左右,但必须要保证营养丰富且食物新鲜。

1、饲料的投喂量

鳄鱼的饲料投喂量随着它的月龄增长而变化,鳄鱼未满1岁之前,每餐的投喂量应达到它体重的5-10%,1岁之后,每餐投喂量应为它体重的25-30%,有些胆子较小的鳄鱼,为了让它更好的进食,促进成长,最好把食物投喂到它栖息的地方。

2、饲料投喂时间

尽量不要在中午时给鳄鱼投喂食物,未吃完的时候被太阳暴晒后会变质,当鳄鱼的体长在1M左右时,每天下午5-6点时要给它喂食一次,给小鳄鱼喂食尽量选择在较为安定的傍晚。

3、投喂饲料选择

给鳄鱼投喂的食物必须是新鲜的,一定不能选腐烂变质了的,一般可以选择小鱼、青蛙、新鲜的牛肝或是鸡头、海鱼等,如果给鳄鱼喂食海鱼,需要将河豚清理出来,以免造成鳄鱼中毒。

为方便清理收拾,鳄鱼池内要设置一些饲料槽,长度尽量控制在10cm左右,槽内用水泥砌光滑,微微倾斜保持与排水沟相通,为鳄鱼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块,方便鳄鱼进食。

猪舍环境的控制与改善方法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猪的生产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猪舍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猪群健康生长发育、保持稳定生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筑猪舍是为猪提供适宜环境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猪舍的合理设计同时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才能使猪舍的环境达到良好的状态,满足猪对环境的需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舍环境的控制与改善方法。

1、温度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猪对猪舍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生产上将适宜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称之为最适宜温度。猪对环境的温度表现的极为敏感,尤其是仔猪,仔猪非常怕冷,如果饲养环境的温度过低,会降低仔猪的抗病能力,易受多种病原菌的感染而患病,还会导致仔猪的胃肠蠕动减缓、消化不良等肠道问题,还易出现仔猪冻死的现象。另外,处于断奶阶段的仔猪采食量少,对温度的要求为敏感,因此仔猪阶段的最适温度要高于其他阶段,通常产房的温度要适当的高一些,并且可通过将圈舍的温度提高2-3℃的方式来缓解断奶应激。其他阶段的猪虽然对低温的反应不像仔猪那么敏感,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会导致肉料比下降,影响育肥猪的生长和增重,造成饲料的浪费,还易诱发多种疾病。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猪群产生热应激,使猪的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生产性能下降,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

猪舍内温度的高低与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根据这一情况调控好猪舍的温度。对于仔猪来说来做好保温的工作,防止舍内温度过低,影响健康和生长。对于成年猪则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可在夏季增加通风力度,加快热量的散失,通过向猪体喷水、猪舍冲水的方式降低温度,还可安装一些降温设施,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种猪的生产性能;在寒冷季节,则要做好防寒的工作,可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尤其是要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可在舍内安装增温设施,适当的增加饲养密度等方式提高舍温。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含水汽的多少,通常猪舍内的最适宜相对湿度为50%-80%,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对猪的影响较小,但是和不适宜的温度相结合则会对猪群产生极大的影响。猪群生活中阴冷超时的环境下会降低猪的生产力,阻碍其生长发育和增重速度。另外,相对湿度过大时,水分蒸发时就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而使舍内环境温度降低,这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不利。除此之外,潮湿的环境还会为病原微生物提供适宜繁殖的条件,而导致圈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增多,增加了猪群患病的几率,还会给疫病的防治带来难度。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还会阻碍猪体散热,诱发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但是猪舍内的环境过于干燥也会对猪的健康不利,如果过于干燥,会导致舍内粉尘和尘埃的量增多,从而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发病率。此外,相对湿度还与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消毒剂只有溶解在液体中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所以要保持猪适宜的相对湿度,良好的通风换气是保持猪舍适宜相对湿度的有效措施,因此,要经常的开启门窗,并在舍内调置通风设施。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猪舍内湿度过高,在降温时要尽量减少冲水的次数,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清除舍内地面的积水。

3、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对猪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影响很大,饲养密度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到猪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还会影响到猪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排泄等活动。如果猪舍内的饲养密度过小,则会降低猪舍的利用率,增加养殖成本,对养猪经济效益不利,还会增加育肥猪活动的空间,影响体脂的沉积,造成饲料的浪费;而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猪舍内微生物、灰尘等有害物质增多,还会使猪舍内呼吸散热增加,不利于夏季的防暑。另外,过大的饲养密度会缩短猪群的休息时间,引发恶癖,影响猪的采食进而影响饲料报酬率。

对猪舍饲养密度的调控要根据猪的大小、饲养季节来确定,在炎热的季节要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以利于防暑降温,冬季则要适当的增加饲养密度,以提高猪舍的温度。

4、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猪群的健康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目前规模化猪场多为密闭式、集约化管理,空气流通不畅,加上冬季保温,会导致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变差,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含量过高,造成舍内氧气不足,如果猪群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尤其是呼吸道疾病。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和消除舍内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保持舍内干燥和增加猪舍通风换气的力度是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最主要的措施。除此之外,还要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及时调教猪在定点排便的习惯,并清理舍内的粪污。另外,可向舍内喷洒一些除臭、杀菌、降尘、净化空气作用的药剂,以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猪舍的环境控制与改善措施
1、防寒保温
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应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特别是对分娩哺育舍、幼猪舍,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更为重要。猪舍防寒保温的措施有:
(1)做好猪舍的保温隔热设计在猪舍的外围护结构中,失热最多的是屋顶,因此设置天棚极为重要,铺设在天棚上的保温材料热阻值要高,而目要达到足够的厚度并压紧压实。墙壁的失热仅次于屋顶,普通红砖墙体必须达到足够厚度,用空心砖或加气混凝土块代替普通红砖用空心墙体或在空心墙中填充隔热材料等均能提高猪舍的防寒保温能力。有窗猪舍应设置双层窗,并尽量少设北窗和西侧窗。外门加设门斗可防止冷风直接进人舍内。地面失热虽较其他外围护结构少,但由于猪直接在地面上活动,所以加强地面的保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利于猪舍的清洗消毒产防止猪的拱掘,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面,但水泥地面冷而硬,因此可在趴卧区加铺地板或垫草等。也可用空心砖等建造保温地面,但造价稍高。
(2)加强冬季防寒管理冬季常采取的防寒管理措施有:入冬前做好封窗、窗外敷加透光性能好的塑料膜、门外包防寒毡等工作;简易猪舍覆盖塑料大棚;通风换气时尽量降低气流速度;防止舍内潮湿;铺设厚垫草;适当加大饲养密度等。
(3)猪舍的供暖在采取以上各种防寒保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舍温时,须采取供暖措施。猪舍的供暖保温可采用集中供热、分散供热和局部保温等办法。集中供热就是猪舍用热和生活用热都由中心锅炉提供,各类猪舍的温差由散热片多少来调节,这种供热方式可节约能源,但投资大,灵活性也较差。分散供热就是在需供热的猪舍内,安装一个或几个民用取暖炉来提高舍温,这种供热方式灵活性大,便于控制舍温,投资少。但管理不便。局部保温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等,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只需有电源即可。传统的局部保温方法也有厚垫草、生火炉、搭火墙等方法.这些方法目前仍被规模较小的猪场和农户采用,效果不甚理想,且费力较大,但很经济。
2.防暑降温
环境炎热的因素有气温高、太阳辐射强、气流速度小和空气湿度大。在炎热情况下,企图通过降低空气温度,从而增加猪的非蒸发散热,技术上虽可以办到,但经济上往往行不通。所以生产中一般采用保护猪免受太阳辐。射、增强猪的传导散热(与冷物体接触〕对流散热(充分利用天然气流或强制通风)和蒸发散热(水浴或向猪体喷淋水)等措施。
(1)遮阳和设置凉棚猪舍遮阳可采取加长屋顶出檐,顺窗户上设置水平或垂直的遮阳板及采用绿化遮阳等措施。也可以搭架种植爬蔓植物,在南墙窗口和屋顶形成绿的凉棚。凉棚设置时应取长轴东西配置,棚子面积应大于凉棚投影面积,若跨度不大,棚顶可采用单坡、南低北高,从而可使棚下阴影面积大移动小。凉棚高度2.5米左右为宜。
(2)做好隔热设计做好猪舍外围护结的隔热设计可防止或削弱太阳辐射热和高气温的综合效应。猪舍隔热设计的重点在屋顶,可采取增大屋的热阻、修建多层结构屋顶、建造有空气间层的屋顶、屋面选用浅色而光平的材料以增强其反射太阳光的能力。
(3)猪舍的通风加强猪舍通风的目的在于驱散舍内产生的热能,不使热在舍内积累而致会温升高,同时在猪体周围形成适宜的气流促进猪的散热。加强通风的措施有:在自然通风猪舍设置地脚窗、大窗、通风屋脊等;应使进气口均匀布置,使各处猪均能享受到凉爽的气流;缩小猪舍跨度,使舍内易形成穿堂风。在自然通风不足时,应增设机械通风。
(4)猪舍的降温猪舍采用制冷设备降温在经济上一般不划算,故在生产中多采用使水蒸发降温的设备措施。这种措施只适于干热地区。有条件可让猪进行水浴、猪场对修建滚浴池,供猪滚浴,也可向猪体或猪舍空气喷水,借助水的汽化吸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通风换气
猪舍通风换气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气温高时加大气流使猪感到舒适,从而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二是在猪舍封闭的情况下,通风可排出舍内的污浊空气,引进舍外的新鲜空气,从而心头舍内的空气环境。猪舍的通风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猪舍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指不需要机械设备,而借自然界的风压或热压,使猪舍内平气流动。自然通风又分为无管道自然通风系统和有管道自然通风系统两种形式,无管道通风是指经开着的门窗所进行的通风透气,适于温暖地区和寒冷地区的温暖季节。而在寒冷季节里的封闭猪舍,由于门窗紧闭,故需专用的通风管道进行换气、有管道通风系统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均匀排在纵墙上,在南方,进气管通常设在墙下方,以利通风降温;在北方,进气管省宜设在墙体上方,以避免冷气流直接吹到猪体。进气管在墙外的部分应向下弯或设档饭,以防冷空气或降水直接侵入。排风管沿猪舍屋脊两侧交错会在安装在屋顶上,下端自天棚开始,上端升出屋脊高50-70厘米。排气管应制成双层,内夹保温材料,管上端设风帽,以防降水落入舍内。进气管和排气管内均应设调节板,以控制风量。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指利用风机强制进行舍内外的空气交换,常用的机械通风有正压通风、负压通风和联合通风3种。正压通风是用风机将会外新鲜空气强制送人舍内使舍内气压增高,舍内污浊空气经排气口(管)自然排走的换气方。负压通风是用风机抽出会内的污浊空气、使舍内气压相对小于舍外,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管)流人舍内而形成舍内外的空气交换。联合通风则同时进行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通风换气方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通风换气与防寒保温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进行通风换气时应认真考虑解决好这一矛盾。
4.光照
光照不仅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力,而且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猪舍的光照一般以自然光照为主,辅之以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猪舍自然光照时,光线主要是通过窗户进人舍内的。因此,自然光照的关键是通过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形状、数量和面积,以保证猪舍的光照标准,并尽量使舍内光照均匀。在生产中通常根据采光系数(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猪舍地面面积之比)来设计猪舍的窗户,种猪舍的采光系数要求为1:10—12,肥猪舍为1:12--15。猪舍窗户的数量、形状和布置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猪舍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防寒、防暑、通风等因素后确定。
(2)人工光照自然光照不足时,应考虑补充人工光照,人工光照一般选用40—50瓦自炽灯、荧光灯等,灯距地面2米,按大约3米灯距均匀布置。猪舍跨度大时,应装设两排以上的灯泡,并使两排灯泡交错排列,以使舍内各处光照均匀。
5、排污
猪舍内的主要污物为猪排泄的粪尿及生产污水等,猪每天排出的粪尿数量很大,而且日常管理所产生的污水也很多。因此,合理设置排污系统,及时排除这些污物,是防止舍内潮湿、保持良好的空气卫生状况的重要措施。
猪舍的排污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粪便和污水分别清除,一般多为人工清除固形的鲜粪便,另设排水管道将污水(含尿液)排出至舍外污水池。这种方法比较适于北方寒冷地区。要求尽量随时清除粪便,否则会使得粪便与污水混合而难于清除,或排入排污管道而易造成排水管道的阻塞。另一种方式是粪便和污水同时清除,这种清除方式又分为水冲清除和机械清除。水冲清除应在舍内建造漏缝地板、粪沟,在舍外建粪水池。漏缝地板可用钢筋水泥或金属、竹板条等制成,当粪尿落在漏缝地板上时,液体物从缝隙流人地面下的粪沟,固形的粪便被猪踩入沟内。粪沟位于漏缝地板下方,倾向粪水地方向的坡度为0.5%一1.0%,用水将粪污冲人舍外的粪水池。这种方式不宜在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因其用水量较大,会造成舍内潮湿,又会产生大量污水而难于处理。机械清除方式基本是将水冲清除方式中的水冲环节用刮板等机械将粪污清至猪舍的一端或直接清至舍外。
6、垫料的使用
垫料也叫垫草或褥草,是指在猪栏内一定部位(一般为猪床)铺设的材料,垫料具有保暖、吸潮、吸收有害气体、增强猪的舒适感和保持猪体清洁等作用。所用的垫料应具备导热性小、柔软、无毒、对皮肤无刺激等特性,同时要求来源充足、成本低等。常用的垫料有麦秸、稻草、锯末等。垫料应经常更换,保持垫料的清洁、干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0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丹巴黑绵羊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