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感谢阅读《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治》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散养羊的特点

1病原及流行特点

传染性脓疱病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干燥环境中,存在于皮屑或者痂皮内的病毒能够生存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

绵羊和山羊容易出现发病,其中成年羊基本不会发病,且往往呈散发性传染,而幼羊和羔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群发性流行,人类也能够感染。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经由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尤其是微小的擦伤或者刺伤都能够使病毒侵入。1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该病;妊娠母羊在3月中上旬生产,且母羊没有适时免疫注射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后代羔羊最早能够在10日龄左右出现发病;圈舍没有定期消毒,病羊没有及时隔离等,也能够引发该病.病程一般能够持续2-3星期。健康羊群混入病羊、病后带毒羊会受到感染,或者放牧、饲养在病羊曾经污染过的牧地、圈栏内,也能够引起间接传染。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是唇部发生病变,初期是在唇外侧和上下唇交界口角处形成粉红色丘疹,且中央明显隆起,后期会引起表面组织发生坏死及渗出的炎性物质逐渐干涸而形成结痂,导致病灶进一步快速扩大或者彼此融合而导致整个唇部发生病变。如果表现出良性症状,会在形成的黑褐色痂块干涸剥落后,逐渐愈合。如果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症状,会有黄白色脓汁存在于痂皮下,或者形成新生的颗粒状肉芽面,如果人为将其剥离,会导致新生肉芽发生破裂,有鲜血流出。病程长达3星期,且由于病变不断发展,痂块逐渐增厚,导致痂块下和疮缘发生非常明显的增生,如同桑椹状或者持续乳头瘤状隆起,进而造成唇部发生明显肿大,有时不仅是唇部会发生病变,还会在鼻唇连合部以及眼睑也出现丘疹及脓疱。如果病变扩散至口腔,就会在唇、齿、黏膜、舌头以及硬腭等处也形成红色丘疹,甚至发生溃烂,导致机体咀嚼和吞咽比较困难,拒绝采食,但依旧能够采食质地轻软的饲料,最终部分病羊能够恢复健康,有些会伴发蹄病,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不断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病羊呼吸、体温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病变扩散至蹄部,往往是前肢或者后肢发生跛行,且蹄部冠部及球节存在炎症症状(如红肿痛热),甚至蹄又发生腐烂,用手挤压可能会流出浓稠脓汁,并散发明显的臭味。少数病羊不仅是唇部和蹄部发生病变,还会在阴唇上存在丘疹,且阴户发生红肿。病羊发生唇、蹄混合感染,往往愈后不良。

3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羔羊产出7天内要免疫接种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一般选择在口腔黏膜或者大腿内侧没有覆盖被毛处注射,但要提前进行严格消毒,之后进行“#”字划横接种。羔羊接种疫苗主要是促使机体在发生轻度感染后,及时生成适量的抗体,从而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日常环境卫生良好,运动场地、圈舍等要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污染的垫草、母羊产羔后的胎衣,并对环境进行消毒,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选择使用质地良好的饲草搭配日粮,并合理储存,确保日粮营养。最好搭建简易的草架和饲槽,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饲草被大量浪费。羊只饲喂块茎、块根多汁饲料前,如甜菜、土豆、胡萝卜等,要洗去存在于表面的各种杂质,经过切碎处理再进行饲喂。不管是多汁饲料、青贮或者干草,只要发生霉变,都禁止用于饲喂。羊只不管采取何种饲养方式,都要确保定时饲喂精粗饲料。如果研制采取放牧饲养,要分别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补饲,一般可在早晨放牧前饲喂适量的干草,傍晚归牧时饲喂适量的精料,之后才允许饲喂适量的秸秆。羊只采取圈养方式时,夏、秋季节主要以饲喂豆科青草为主,如草木樨、毛苕子、苜蓿等,但要经过切碎处理才能够饲喂。羊只禁止饲喂残汤剩饭,防止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积食、前胃迟缓等。羊只禁止饲喂冰冻饮水和饲草,避免发生抢青,且在更换饲料种类时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药物治疗。病羊使用2~5mL病毒灵采取分点肌肉注射,每天2次,并配合肌肉注射1~2mL聚肌胞,每天1次,同时在病变处涂抹适量的紫药水。病羊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ImL“龙胆抗炎皇”(主要成分是病毒灵及磺胺类药物),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并配合肌肉注射由0.5mL维生素C、o.02mL维生素B12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4天,连续使用2个疗程。病羊还可使用中药治疗,使用黄连泻心汤加减,即取30g竹叶,30g知母,40g黄芩,20g甘草,30g车前子,60g板蓝根,150g石膏,40g大黄,30g贯众,20g黄连,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其灌服;或者取15g金花、lOg桔梗、15g连翘、lOg大黄、15g黄芩、lOg贝母、15g黄连、lOg郁金、lOg知母、15g青黛,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给其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

编辑推荐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治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换眼睛”,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呈急性经过,只要羊群中有1只出现发病,就能够在1周内蔓延至全群,甚至危及临近羊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浑浊或者出现云雾状增生,造成失明,影响机体采食、活动,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降低,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该病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如结膜乳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李氏杆菌、奈氏球菌等,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是由衣原体引起。该病主要是羊发生感染,水牛、黄牛也能够感染,有时会危及家禽和猪,尤其是幼龄动物最容易患病。羊群通常是由于引入已经感染的病羊或者其他传染物质而引起发病,还能够经由接触引起感染。病羊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尿液以及乳汁等含有病毒的物质,都能够传播该病。另外,某些飞蛾或者蝇类也能够机械性传播该病。该病通常在蚊蝇活动旺盛的炎热季节发病,主要是5~10月份的夏秋季节,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程通常能够持续大约15天,长时能够达到30天左右。病羊基本上能够自愈,就算角膜变得混浊也能够逐渐复明。该病基本会导致死亡,个别病羊由于角膜、结膜白斑引起双目失明而只能够淘汰处理。

2、临床症状

感染早期,病羊都会在放牧时出现掉群现象,且一侧或者两侧眼睛流出清亮眼泪,怕光拒绝睁开眼睛,且伴有疼痛。经过一夜,眼结膜发生充血,上下眼睑有所肿胀,并逐渐闭合,最终不能睁开。对病羊进行检查,机体会由于严重疼痛而拒绝检查。经过3~4天,病羊一侧或者两侧瞳孔呈现乳白色云雾状,也就是结膜翳,导致部分或者整个瞳孔都被覆盖,严重时会出现枝叉状增生翳膜或者角膜发生破裂,虹膜发生黏连,晶状体脱落,极少数的眼球明显突出。此时走动困难,甚至由于视力减弱或者失明而盲目走动,出现相互顶撞,或者在放牧时撞上障碍物。另外,病羊由于不能够正常采食牧草而处于明显的饥饿状态,接着体况日渐变差,进行性消瘦。泌乳母羊患病后还会伴有乳房变小、泌乳量降低的症状,从而使哺乳羔羊增加吮乳次数,但依旧不能够满足其需要,并由于饥饿而持续嚎叫,最终由于瘦弱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病样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在病羊眼部用消毒棉签擦拭眼结膜以及分泌物,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接种,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培养分离。普通肉汤培养基接种病料后分别置于37℃条件下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接种于普通平板上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巧克力琼脂平板及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最终能够分离得到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大约为0.8μm。在普通琼脂干板上生长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长势良好,通常呈丛排列,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会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基变得均匀混浊,形成沉淀。

4、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避免扩大传染。病羊应转移到黑暗的地方,防止存在光线刺激,促使其充足休息,尽快恢复健康。对于假定健康的羊,可转移到没有被污染的新牧场进行放牧。同时,取1000g龙胆草,白菊花、夏枯草各500g,添加10000mL水,以温火煎煮至剩余6000mL药液,成年羊每天灌服100mL,中年羊灌服80mL,羔羊灌服5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羊舍要彻底清理,将栏舍内的粪便完全清除,并对其采取焚烧、掩埋、堆沤发酵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处理。

西药疗法。对于刚发病的羊.可对眼睛使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滴入适量的青霉素眼膏,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基本上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眼角膜已经存在点状混浊物,且角膜形成溃疡,可取160万IU青霉素和5mL兽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每只分别在上下眼睑皮下注射0.5mL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的眼睛已经完全被白膜覆盖,要采取自血疗法,即一人将病羊保定,另一人用酒精消毒棉球对病羊颈部静脉1/3处进行消毒,接着使用真空采血管以及配套的采血针采取1~2mL静脉血液,然后立即在病眼结膜下分点注射0.5~1mL,同时翻开眼皮撒布40万IU青霉素粉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2~5次就可使眼睛白膜消失,视力逐渐恢复。

中药疗法。取20g薄荷、10g荆芥、10g白矾、10g硼砂、20g玉金,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车前草、鲜桑叶、野菊花各1把,20g生石膏,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数天。

其他疗法。取等量的田基黄、威灵仙清洗干净后切碎,添加适量95%酒精进行浸泡,经过l天取液体备用,注意浸泡越长时间药效越好。治疗时,先对病羊的患眼使用硼酸溶液冲洗,接着即可滴加以上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免疫预防。通常情况下,成年羊不会感染该病,且经过治疗康复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因此可使用当地分离得到的具有血凝性和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适时给羊免疫接种,能够预防发病。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1、病因及流行病学
1.1病因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所致。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常存在于患羊的结膜囊、鼻泪管和鼻分泌物中,随眼分泌物排菌,病愈后,病原仍长期存在于眼分泌物中,使该病每年发生或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易感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通常同种动物通过直接或密切的方式如相互摩擦、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可成为其传播媒介,一般不同种类的宿主之间不传染。
1.2流行病学
2006—2009年,大街乡3个村26户农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一种呈结膜炎症状的疾病病羊,共发病1258只,其中成年山羊756只,羔羊345只,老年山羊157只。死亡62只,致死率5.02%,该病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有易感性,以幼龄和青年山羊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发病最多(发病984只)。一旦发病,传播迅速,1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40%~100%,呈地方性流行。空气污染、尘土、刮风、强日光照射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d,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例严重时体温达40℃,病初呈结膜炎症状,畏光、流泪、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性或粘性分泌物,不久成脓。结膜和眼睑红肿,其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随病情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炎症蔓延,继发虹膜炎。角膜经1~4d后浑浊,起初半透明、浅灰色,后浑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多数患羊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d,短者7d,长者40d,多数痊愈,极少数失明淘汰。

3、诊断
在诊断该病时,应以恶性卡他热、VA缺乏症以及吸吮线虫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相区别。
3.1恶性卡他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低,高者达60%~90%。以头眼型最典型,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1~42℃),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瘤胃弛缓,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繁,呼吸及心跳加快等。高热同时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继而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后可能变得完全不透明。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母羊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3.2VA缺乏
体温正常,有长期饲喂缺乏VA的饲料史,病羊尤其是羔羊,表现怕光,弱视,夜盲症,干眼症尤为明显,角膜增厚成云雾状,以致完全失明,死亡率较低。
3.3羊吸吮线虫病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蝇活动频繁的夏秋季多散发。主要症状为结膜炎,眼痒、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严重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上下眼睑粘合。角膜糜烂、溃疡、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等。结合临床症状,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可确诊。而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流行于6—9月,羊群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幼龄、青年山羊多发,患羊一侧或两侧性结膜和角膜炎可作出初诊,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4、治疗及预防
4.2治疗
患羊隔离后,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擦去眼角分泌物,挤入四环素、红霉素眼膏,2次/d,连用7d;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大黄腾混合液,2次/d,连用7d;也可采病羊全血10mL,立即注入眼睑皮下的方法治疗。经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治愈1178只,治愈率98.5%。
4.1预防
发现羊有一侧患病,立即隔离,单独厩养,加强护理,避免与健康羊接触,其他羊群要远离发病羊群放牧,减少传染;不引进病羊和带菌羊;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强日光照射和灰尘刺激,将患羊安置在光线暗和无风处,防止眼外伤;当一群羊中有1只患病则全群用药预防性治疗1次。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易患病,多为群发。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多的地方也较常见,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能够经由直接与间接接触造成传播。病毒通常在污染的圈舍栏杆、饲槽、饲草、垫草等中存在,经由皮肤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新引进的羊群通常容易感染发病,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部分感染,发病率能够达到20%~60%。在育肥羔羊中,发病率能够超过90%。一般来说,圈舍过于寒冷、潮湿,缺乏光照,羊群相互拥挤,吮乳不足,饲喂尖硬或者带芒刺的饲草,以及羔羊出牙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其中对发病影响最大的是草料的优劣,通常饲喂品质优良、营养全面的草料,母羊体况良好,乳汁充足,其后代羔羊较少出现发病;饲喂品质低劣草料,缺乏营养,母羊体况较差,泌乳过少,会导致后代羔羊体质虚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病初期,病羊的口角、唇部、鼻镜或者眼睑皮肤上散布有结节状的小突起,质地较硬,但不会对采食造成影响,之后随着小突起的不断增大、发硬,会相互融合形成丘疹、水疱以及脓肿,并会在采食时导致患处表面裂开、破溃以及出血,外观如同花菜,且有很厚的黑色痂皮覆盖在表面上,如同乳头样瘤,最终由于唇部明显疼痛而出现厌食,并由于严重饥饿、衰竭而发生死亡。个别病羊眼结膜潮红,流出炎性分泌物,甚至完全失明。部分病羊在蹄冠、蹄叉以及乳头、外阴上出现水疱、脓疱与结痂,从而造成跛行。

3、鉴别诊断

与痘病相区别,羊痘主要表现出严重全身症状,体温明显升高,患处皮肤会存在圆形痘疹,明显突出,界限清晰,最终呈脐状,个别甚至呈全身性出疹,且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具有强传染性,其中只有唇型容易与该病混淆。与溃疡性皮炎相区别,溃疡性皮炎主要是导致病羊患处发生溃烂,并破坏组织,通常是大于1岁的中成年羊容易发生,采取实验室镜检可见绿脓杆菌等细菌。与坏死杆菌病相区别,坏死杆菌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处组织发生坏死,不会形成水疱、脓疱,也不会存在疣状增生物。与口蹄疫相区别,口蹄疫能够大面积发生,且快速流行,还会导致羊以外的其他偶蹄类动物发生感染。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羊群中一旦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要立即隔离病羊、可疑病羊,饲喂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不会损伤口腔黏膜的配合饲料以及青绿饲料,在摄取充足营养基础上,配合在患处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另外,由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会危害羊群中的其他羊,且能够连续多年。因此要对被污染物以及污染的环境、运动场、圈舍、用具使用达康灭毒灵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使用30%草木灰水、1%~2%烧碱或者5%~10%生石灰乳,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尽可能控制放牧或者合群放牧,主要采取舍饲。对于病死羊尸体及其污染物必须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有效抑制疫情传播。

药物治疗。清除病羊患处的痂皮,一般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当痂垢足够软化后冉使用玉米棒、硬的毛刷或者手术钳等除去,接着对创面使用1%~2%高锰酸钾液再次进行冲洗,最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2次。另外,病羊患处也可浸泡在5%~10%的福尔马林液中,持续1min,连续进行3次,最后涂抹适量的碘酊。如果病羊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可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例如,取浓度为100mg/mL的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以及浓度为5mg/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充分混合,肌注,成年羊每只肌肉注射3mL,羔羊用量减半或者注射2mL;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0.8g吗啉双胍、0.6g维生素B2、0.6g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5mL萘普生(痘毒清)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引进或者购买羊,对于从外地或者其他羊场引进的羊,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观察、单独饲养,在该阶段要进行多次消毒、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行混养。另外,引进羊到达目的地后,每只可立即配合肌肉注射10mL利巴韦林、10mL复方胆素、80万IU青霉素,每天分别在早、晚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以及感冒、应激综合症。如果引进羊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寒或者淋雨而发生感冒时,可连续5天使用以上药物。羊舍、放牧过的草地以及羊群要定期使用火碱等消毒药进行全面消毒,避免污染病毒。控制羊群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圈舍内干燥、温暖,通风良好,充足光照,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要经常更换垫草。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6月龄的羔羊和幼羊最为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羔羊发病率可高达100%;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零星散发,且症状较轻,人和猫也可感染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及痂皮内,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健康羊常因皮肤、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病羊的皮毛、尸体、被污染的圈舍、饲草、饲料、饮水或残留在地面上病羊的痂皮,均可散布传染。被污染的牧地、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可常年流行并可持续危害多年。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d,长的可达16?d。在临床上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偶有混合型,但以唇形为主要症状。
1.唇型。最为常见。病初患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发热,齿龈红肿,而后开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脓疱肿胀破溃后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痂垢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或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加重,口腔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内面、齿龈、舌、颊、软腭及硬腭上出现被红晕包围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变成烂斑,口中流出发臭、浑浊的唾液。患部继续发现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污秽痂垢,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日渐消瘦,病程长达2~3周,逐渐衰弱死亡。如有继发性感染和病羊体质衰竭时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
2.蹄型。多发生于绵羊,山羊极少见。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见一肢患病,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还有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
3.外阴型。此型少见。患羊阴道出现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和附近的皮肤肿胀、疼痛,出现溃疡;哺乳羔羊的母羊常见在初期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红斑和水疱,以后乳房、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还会发生乳房炎。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三)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葚状痂垢)及流行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要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采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然后检查包涵体,或对病料负染色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变态反应等方法。
本病临床症状上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有相同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
1.与羊痘的鉴别。痘病出疹多为全身性的,体温升高明显,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表面,界限明显,中间凹陷呈脐状,痂皮坚硬,不传染人。
2.与溃疡性皮炎的鉴别。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危害羔羊,而溃疡性皮炎多发生于1岁以上成年羊,并且口的损害发生在颌和上唇(在唇边缘的鼻孔之间,不累及唇联合),腿的损害发生在蹄冠和趾间隙,其病变特点是溃疡和组织破坏,痂垢下无桑葚状组织增生。
3.与羊坏死杆菌病的鉴别。该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既无水泡、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4.与羊蓝舌病的鉴别。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口角部,并可延伸到口腔黏膜,全身反应严重,病死率高。
(四)防治
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羔羊接触过的母羊乳房,用1%高锰酸钾认真清洗消毒,防止其他羔羊吮吸。对羊体表及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患羊污染过的圈舍、运动场,在清除粪污后打扫干净,进行消毒;患羊接触过的垫草、吃剩的草料,一律焚烧处理。常用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1%醋酸、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等。同时给予病羊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粉、青草、软干草或青贮类饲草,保证清洁饮水。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1.西药疗法。主要用消毒、杀菌、抗感染药物。刮掉干硬痂皮,痂皮较硬时,先用水杨酸软膏将垢痂软化,除去痂垢后(剥掉的痂皮要集中烧毁,以防散毒),用温盐水或0.2%~0.3%的高锰酸钾、1%~3%硫酸铜溶液或明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涂碘甘油(5%碘酊加入等量甘油)或2%龙胆紫、鱼石脂软膏、硫磺类软膏、尿素软膏等,每日2~3次。蹄部发生病变的,可将蹄部置于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2?min,连泡3次,或用来苏尔清洗,擦干后再涂松馏油或土霉素软膏。乳房部用2%~3%硼酸水冲洗,涂氧化性鱼肝油软膏。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消炎药配合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严重者还可同时喂服病毒灵和四环素片等药物。
2.中药疗法。本着去腐生肌、消炎止痛的原则,配制中药冰硼散、雄黄散、脱腐生肌散等涂敷药患部。也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等份,粉碎成末,混合玉米面喂服。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不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外地引进羊只要隔离观察2~3周,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管理上保持羊舍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多的草场放牧,以免刺破皮肤;饲料中掺喂少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而引起羊的皮肤黏膜损伤,减少病毒侵入机会。

羊黑疫的流行特点 羊黑疫的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羊黑疫也叫做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毒血症,是由于感染B型诺维氏梭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肝实质出现坏死性病灶.通常青年羊和成年羊容易发生该病,羔羊基本不会发生.该病通常在春夏季节发生,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严重损害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必须加以防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流行特点羊黑疫的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诺维氏梭菌是引起羊黑疫的致病菌种,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该菌无法产生硬膜,是一种厌氧菌,在羊体内非常容易繁殖且生成外毒素,从而引起发病。该病通常是2-4岁的绵羊容易发生,山羊和牛也能够感染,且一般是体质状况较好的羊容易发病。另外,该病的发生往往同感染肝片吸虫的紧密相关,即流行有羊肝片吸虫病的潮湿低洼地区,往往会同时流行该病。当羊感染肝片吸虫后,由于虫体在肝内不断移动而导致肝脏被损害,造成肝组织发生坏死,诱使处于隐伏状态的芽孢或者随着肝片吸虫同时侵入的细菌开始在坏死组织内快速繁殖,生成大量的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引起致命性的毒血症。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羊通常发生急性型,即突然出现发病,呈急性经,大多数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从而无法发现病羊,病程持续时间较短,有些能够持续1-2天。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独自离群,行走不稳,后期四肢无力,只能够卧地不起,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5℃。部分结膜发生充血,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病羊出现腹痛,有少量泡沫从口角流出,呈俯卧陷入昏睡,临死前没有出现挣扎就发生死亡。部分病羊在晚上表现一切正常,但在第二天清晨在圈舍中僵死。病羊通常在出现发病2h后死亡,最长也只有24h,病死率能够达到100%。病羊较少发生慢性型,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质瘦弱,腹部积聚大量腹水而明显膨大,明显黄疸,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发现大部分皮下静脉发生高度充血,胆囊发生肿大,里面含有大量的黑绿色浓稠胆汁,肝脏边缘钝圆,表面及深部存在界限清晰、大小不等的草黄色或者淡黄色坏死灶,直径一般在4-7cm,病灶周围发生充血而呈红色。胸腔、腹腔内积聚大量的淡红色浆液渗出物。心包明显扩大,里面存在草黄色液体。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少数病羊的十二脂肠还会发生充血、出血,真胃黏膜存在出血,肾脏表面发生充血,且实质又软又脆。

3、鉴别诊断

炭疽病。任何年龄的羊都能够发生,病羊临床上明显发热,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发生出血,可视黏膜发绀,血凝不全。剖检后可发现脾脏明显肿大。通过细菌学检查,能够发现炭疽杆菌,且具有荚膜。

羊快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快速死亡。通过剖检发现病羊真胃发生出血及炎症,幽门部、胃底部黏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及坏死点,但其他实质器官都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羊肠毒血症。通常呈散发,初期快速发病,连续发生死亡,接着在一段时间内停止,然后再次连续发生死亡,后期逐渐趋于缓和。一般是小于2岁的羊容易发生,尤其是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比较容易发病。病羊发生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血红色或者黄褐色,由浓稠胶胨状的黄色鼻液从鼻腔流出,死前表现出神经症状。通过剖检发现肾脏发生肿大,且质地较软,类似面团状,将其切开如同污泥样;小肠、胃内含有大量气体,肠道黏膜发生严重的充血、出血,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肠壁呈红色。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定期在每年8-9月份使用羊黑疫单联苗(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接种.按照瓶签规定的头份,使用时添加适量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稀释,充分混匀,所有羊都接种1.omL,经过2星期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如果在接种疫苗经过1个月再进行1次强化免疫,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定期驱虫。通过避免感染肝片吸虫和加强驱虫、灭螺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驱虫可选择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体重皮下注射5-10mgjkg;或者内服阿苯达唑片,按体重使用10-15mgjkg;或者内服吡硅酮片,按体重使用10-35mgjkg。上述各药在第一次使用后经过20天再以相同剂量使用1次,具有更好的驱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为增强羊的抵抗力,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增加食盐的喂量,并对妊娠、哺乳母羊加强重视,不允许羊群饮用死水、污水,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及毒草,且气候寒冷时注意避免采食霜冻料草,并适当增加运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羊场门口要设置消毒池,并在周围设置围墙及防护沟。如果外地出现发病,要加强消毒,并严格进行隔离,避免感染疫病。引进羊种必须在非疫区选购,且引入后必须进行隔离饲养,经过30天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将其混入羊群饲养。对于病死羊尸体禁止随意抛弃,要求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羊黑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绵羊、山羊均可发生。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1.发病特点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发生。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
2.症状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其相似,症程短促。病程长的病例1-2天。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放牧掉群,呼吸急促,体温41℃左右,昏睡俯卧而死。
3.防治方法病程稍缓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一日2次。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一次50-80毫升,连续用1-2次。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发病时一般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羊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Ectlyma)


疾病名称羊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Ectlyma)

概述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Contagious ecthym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见于绵羊和山羊,人偶尔可以感染发病。临床上以口唇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

本病曾被误认为坏死杆菌病,自从1921年Aynaud研究以后,才逐渐认清本病是由一种病毒所致,而坏死杆菌只是继发入侵者。过去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口炎,后改为传染性脓疱性皮炎或传染性脓疱坏死性皮炎。目前,多数国家称其为羊传染性脓疱。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西部和北部养羊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常有该病发生。

病原学
传染性脓疱病毒属于痘病毒属。病毒呈砖形,含有一双股DNA的核心和由脂类复合物组成的套膜;大小为200~350nm125~175nm。病毒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繁殖,可在牛和山羊的胚肾细胞以及犊牛和羔羊的睾丸细胞培养物中生长,也可在绵羊胚胎皮肤的培养物中繁殖。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暴露于夏季日光下30~60d,才能使干痂中的病毒消失;在地面上连续经过秋、冬、春三季,病毒仍具有传染性;污染的牧场能保持几个月的传染性;干燥的病料在冰箱内保存3年以上仍有传染性。它能抵抗甘油的作用,但加热至64℃2min可将其杀死。

传播源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病羊的唾液及脱落的痂皮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因此,病羊用过的厩舍和污染的牧场均可成为本病的疫源。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健康羊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羊污染的厩舍和牧场均可感染。人多因与病羊接触而感染。

易感性
绵羊和山羊对本病毒普遍易感,人和猫也有易感性,人工感染也可使牛犊、家兔、幼犬、马、猴、豚鼠等动物发病。

流行特征
本病多发于秋季、无性别和品种差异;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人多为牧羊人。本病在幼羊常为群发性流行,而在成年羊主要呈散发性传染。

人类临床表现
人类 人感染本病后,呈现持续发热(24d),或发生口疮性口膜炎后形成溃疡,或在手、前臂或眼睑上发生伴有疼痛的皮疹、水疱或脓疱,并常见局部淋巴结肿胀。皮疹,水疱或脓疱于3~4d内破溃形成溃疡,于10d后愈合。如有继发感染,溃疡须经3~4周后才能愈合。

动物临床表现
动物 潜伏期4~7d。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型,也偶见有混合型。

1.唇型 最为常见。病羊首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点,并很快形成麻子大的小结节,继而变成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呈良性经过,痂垢则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的病例,患部不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而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及耳廓等部,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严重地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亡。病程长达2~3周。同时,常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而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口腔黏膜受害时,可见黏膜潮红增温,在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黏膜上发生外具红晕的灰白色水疱,继而变成脓疱和烂斑,或愈合而康复,或恶化形成大面积溃疡,且常有坏死杆菌继发感染,发生伴有恶臭的深部组织坏死,有时可见部分舌的坏死脱落。少数严重病例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

2.蹄型 几乎仅见于绵羊,多单独发生,偶与其他型混合发生。一般为一肢患病,主要表现为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有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变化可能波及皮基部或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弱而死或因败血症而死。

3.外阴型 此型少见。病羊排出浆液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的皮肤上有溃疡;乳房和乳头的皮肤上(多系羔羊吃奶时传染)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在公羊,阴鞘肿胀,阴鞘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单纯的外阴型很少死亡。

诊断
人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与病羊的接触史。

绵羊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特征(口角周围有增生性桑椹状痂垢)和流行病学资料,不难作出诊断。确诊时应进行病原鉴定、血清学试验等。但应注意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

治疗
对唇型和外阴型病羊,可先用0.1%~0.2%高锰酸钾液冲洗创面,再涂以2%龙胆紫、碘甘油、5%土霉素软膏或青霉素呋喃西林软膏等,每天1~2次。对蹄型病羊,可将病蹄浸泡在5%福尔马林中1min,必要时每周重复1次,连续3次;或每隔2~3d用3%龙胆紫、1%苦味酸或10%硫酸锌酒精溶液重复涂擦。土霉素软膏也有良效。对严重病例可给予支持疗法。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注射抗菌素或内服磺胺类药物。

人本病主要采取对症疗法。

防制措施
防制动物本病的主要措施是:

1.保护黏膜、皮肤,以防发生创伤引起继发感染。幼羔口腔黏膜娇嫩,尤其在出牙时易发生创伤,所以,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应尽量拣出。加喂食盐,以减少啃土啃墙所发生的创伤;

2.不要从疫区购买畜产品和引进羊只,如必须购买羊只时,应隔离检疫2~3周,进行详细检查,并彻底清洗蹄部和全面消毒;

3.发生本病时,应对全部羊只进行检疫,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并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彻底消毒用具和羊舍;

4.进行疫苗接种。在本病流行区,疫苗接种已使用多年,认为有效,尤其对唇型效果良好。

防制人本病的措施是,在与病羊接触时加强个人防护。

两性羊的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羊两性畸形又称雌雄同体。其特征是在同一羊体上同时具有公母两性的生殖器官。扩大而言,如果生殖器官的形成不完全,难以确定其性别时,即称为两性畸形。两性畸形在山羊发生较多,绵羊很少见。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带来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促进养羊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对两性羊的病因及临床症状、剖检进行介绍,明确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供广大养羊户参考。

两性羊有真假之分。真两性羊是同一个体具有2种性腺(睾丸和卵巢,或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假两性羊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只有性腺(睾丸或卵巢),但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为两性形式,通常假两性羊比较常见。

1、发病原因

两性羊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大羊群中,两性羊往往只出现于某一特定羊只所产的后代中。羊只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同遗传关系最密切。两性羊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染色体两性羊、性腺两性羊及表型两性羊3类。

2、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

2.1外部检查

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可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2个睾丸之间有裂缝,缝中露出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似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2.2日常行为

两性羊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表现。两性羊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3、剖检变化

根据真假两性羊的不同,而剖检所见也有差异。

3.1真两性羊

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可能是2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3.2假两性羊

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4、诊断

两性羊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通常情况下,凡具有上述特征的羊即为两性羊。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羊。

5、防治方法

两性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并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饲养到成年,就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发现两性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羊群中繁殖力低、体格小、体质差的羊不能作为种用,特别是种公羊要坚决淘汰。严格避免近亲交配行为。

两性羊的病因
大多数人认为,两性畸形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因此与近亲繁殖有关。大羊群中,两性畸形往往只出现于某一定羊只所生的后代中。

两性畸形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两性畸形分为染色体两性畸形、性腺两性畸形及表型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从外部检查时,发现有以下各种情况:
1.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
2.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两个睾丸之间有一裂缝,缝中露出一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像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
3.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
4.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
5.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从羊的行为来看,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出现。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剖检
根据真假两性畸形的不同,而解剖所见有差异。

1.真两性畸形的变化如下:

①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

②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③可能是两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

④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2.假两性畸形的可能变化是:

①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

②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

③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诊断
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畸形羊。主要根据是: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
防治/羊两性畸形编辑
两性畸形的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为了预防羊群中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畸形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畸形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养到成年,这就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发现两性畸形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

3.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