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养殖常见病钟形虫病的防治技术


钟形虫是属于纤毛虫纲缘毛目的原生动物,该原生动物的出现没有季节性。因钟形虫共栖的鳖导致死亡的现象几乎没有,但当稚、幼鳖体表共栖有钟形虫后,其摄食率下降,行动迟钝,体质渐消瘦,若长期不加治疗,会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造成死亡;水质不良是钟形虫孳生的良好条件,钟形虫病在人工控温养鳖场十分常见。
1.诊断
共栖钟形虫的鳖体,其颈部、后肢、腋窝、背甲、腹甲、裙边等处出现棉絮状或土黄色的粘附物。根据症状可初步判断,确诊需拨下虫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似吊钟状,通过染色等方法可辨别确认虫体。
2.防治
将共栖钟形虫的鳖放置于每立方米8克硫酸铜的溶液或20克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30~35分钟,一天浸洗一次,一星期后可以治愈;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每立方米1克,每天一次,连续2天,随后每立方米泼洒0.3克的三氯异氰脲酸或0.25克的菌敌,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腐皮病(溃烂病)
1.症状体表糜烂或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可发生在颈部、背壳、裙边、四肢以及尾部。病鳖颈部皮肤溃烂剥离,肌肉裸露;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皮肤大片脱落;四肢、脚趾、尾部溃烂,脚爪脱落,腹部溃烂,裙边缺刻,有的形成结痂。病鳖反应迟钝,活动微弱,不摄食,短期内死亡。
2.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按鳖的规格大小分池饲养,避免相互争斗;坚持每星期用漂白粉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2~3)mg/L。
(2)及时隔离病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10mg/L;同时内服土霉素,按0.2g/kg鳖重拌饲,直至恢复健康。
(3)每天用金霉素、磺胺类药物0.2g/kg鳖重,连喂6d。同时用水体消毒灵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0.2~0.3mg/L,或用质量分数为0.5mg/L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防治技术



白底板病也叫出血性肠道坏死病。
1.病原:是由细菌引发的疾病。
2.流行:该病传染性强,发病高峰季节在5~8月份。
3.症状:病鳖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夜晚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可见病鳖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活动迟缓,摄食量明显下降,剖检会看到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胰脏糜烂,肠道无物。胃肠失血发白,部分胃肠穿孔充血糜烂。
4.防治方法
⑴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5%的维生素C和2%的免疫多糖,增强自身免疫力。并在管理中注意水温调节,尽量减少温差反应。
定期进行水体调节和水体消毒,每15天用生石灰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使池塘水偏碱性。
⑵治疗:用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3次,每次间隔3天。或投喂药饵,用复方新诺明剂量为0.2毫克/千克体重,第2~6天剂量减半,7天为1个疗程。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鳃腺炎防治技术



鳃腺炎又名“肿颈病”,它是亲鳖,尤其是稚、幼鳖阶段的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疾病,易形成暴发。据介绍,该病对台湾鳖种特别敏感,一旦感染,可造成“全军覆灭”。
1.诊断
病鳖在病程初期,腹甲出现赤斑,病重时口鼻出血,腹部有出血点而死,也有的病鳖死亡后腹甲变成灰白失血状;病鳖往往在陆地、食台或晒台上伸颈死亡,颈肿大,眼白浊或失明,令身浮肿,患病雄亲鳖还出现生殖孔外凸,雌性亲鳖卵巢淤血,卵粒坏死;解剖观察,口腔和咽喉部严重出血,肠道前段微出血,腹腔充满腹水。根据上述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确诊须通过病毒学检查才能确认。
2.防治
鳃腺炎目前认为是由病毒引起,预防该病时,应注重对水体消毒,常用每立方米2~3克的漂白粉或0.4~0.5克的强氯精等全池泼洒。据介绍用0.05%的盐酸吗啉咪胍,添加在饲料中连喂6天,有一定疗效;冶疗50克以上的幼鳖,每千克体重注射链霉素20万单位,隔天1次,连续2次,发病早期有效;投喂中华鳖病毒灵能很快治愈。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腮腺炎的防治技术



1.症状病鳖全身浮肿,口腔两侧的腮腺发炎糜烂;口腔、食道、肠道出血;肝脏呈土黄色,质脆易碎。有时同一个塘的病鳖会出现两种症状:腮腺充血鲜红、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肠道发炎充血,底板、四肢、尾部充血;腮腺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肠管有淤血段,底板纸白色,肌肉淡白无血色。其实是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腮腺炎,即出血型腮腺炎和失血型腮腺炎。
2.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强氯精(或三氯异氰尿酸)使池水中药物的质量分数(即浓度,下同)成0.3mg/L,第2、3d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中药物的质量分数成0.7mg/L。
(2)用质量分数为40mg/L的板蓝根+质量分数为20mg/L的大青叶合剂煎汁全池泼洒。病重的用穿心莲注射液肌肉注射,剂量为2ml/kg鳖重。
(3)用病毒克星(根莲解毒散)拌饲投喂,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2%,连喂5d。
(4)发现此病要及时隔离,用质量分数为100mg/L的福尔马林浸泡鳖池和稚、幼鳖,换水后再泼洒1次漂白粉,并连续投喂广谱抗菌药药饵数天。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越冬死亡症的防治技术



冬眠期或冬眠后造成鳖的大量死亡,均称之为越冬死亡症,自然温度下越冬苏醒的稚、幼鳖也有这种病的发生,但危害最大的是雌性亲鳖;越冬死亡症表现在越冬期间,患病亲鳖潜出水面或钻出泥沙层而死;在春季,当水温逐渐回升达18~25℃这个阶段,患病亲鳖虽已苏醒,但不吃食,肠内无食物。死亡后,尸体漂浮于水面或腐烂在泥沙中。近几年来,该病在全国各地养鳖场均有发生,死亡率甚至高达30%。
导致越冬死亡症的原因可能有:①越冬前,亲鳖就已感染了某种疾病,越冬期抵抗力下降,疾病进一步恶化所致;②亲鳖产卵后,体质下降。营养未得到充分合理地补充,加上越冬环境不太适合,经不起低温的刺激引发本病;③在引进亲鳖时,未仔细挑选和检疫,误将伤残鳖和带病鳖留作亲鳖,导致了此病的发生与流行。
1.诊断
死亡的亲鳖有多种症状,肉眼观察,常可见“出血型”、“失血型”和“混合型”等几种体表症状;解剖观察可见,病鳖腹水严重,肠内无食物,肝脏出现斑块、质脆易碎;或内脏出血、淤血,或内脏、肌肉失血,口腔咽喉部位出血或失血腐烂。
2.防治
①冬眠前加强培育,给鳖投喂优质新鲜饲料,特别要多喂些新鲜的动物性饲料,如新鲜的小杂鱼、螺蛳等,增强鳖的体质,以满足鳖在冬眠期间的能量消耗;②创造良好的越冬条件,内容包括彻底的清塘消毒,保证池底有20厘米厚的软沙泥让鳖潜伏冬眠,掌握合适的放养密度和保持水深1.2米左右,给越冬鳖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③加强越冬前与苏醒后的药物防病措施。

中华鳖养殖技术之常见病溃烂病防治方法



四肢、脚趾、尾部溃烂,脚爪脱落;腹部溃烂,裙边缺刻,有的形成结痂。该病病程较长,如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多数病鳖可长期存活,少部分可自愈,但颈部感染和病程严重者反应迟钝,活动微弱,不摄食,短期内即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高密度囤养育肥的0.2—1.0千克的鳖,尤其是0.45千克左右者。该病发病率高,持续期长,危害较严重,死亡率可达20%~30%,我国从南到北各个鳖养殖区都有此病流行,尤以长江流域一带严重。流行季节是5—9月,7~8月是发病高峰季节;如果水温高,生长季节延长,该病的流行季节也会延长。温室中全年均可发生。该病的发生与水温有较密切的关系,水温20℃以上即可流行,温度越高,该病发生率越高。
[诊断方法]根据外部溃烂等症状即可判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与血清学试验。
[预防]①放养成鳖时,要挑选平板肉肥,背甲呈褐色,腹甲呈乳白色或带浅红色,体健灵活,无病无伤,规格大小均匀的鳖,且雌雄搭配要合理。入池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或用20—3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30—40分钟温室养殖的鳖,在整个养殖期间,要分池一次,以避免大小不匀相互撕咬。③每半个月左右用2~3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8毫克/升的强氯精泼洒一次;每20天投喂磺胺类等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一次,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0.1克,或用呋喃唑酮0.2~0.5g,连续3~5天。
[治疗]①将病鳖隔离饲养(密度小于1只脒2),每隔2~3天用3—4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升强氯精或0.5毫克/升二氧化氯泼洒一次,反复3~4次,一个月后可痊愈。②对病症较轻的鳖分别用3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i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浴20~30分钟,有较明显疗效。③病情较重的鳖,可采取下列方法:用1%的龙胆紫涂抹溃烂处;用10毫克/升的磺胺类药物或链霉素,或氯霉素等浸浴30~48小时;按每千克鳖体重注射20万国际单位金霉素。④按每千克鳖体重每天投喂土霉素钙盐、或金霉素、或氯霉素50毫克,连喂6天,或磺胺类药物0.2克,连喂6天(第2~6天减半),同时以0.5毫克/升二氧化氯泼洒一次,以此为一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红脖子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又叫“鳖产气单胞菌病”,此病主要发生在幼鳖阶段,每年3~6月份为发病季节,这时期,鳖刚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通常当鳖抵抗力下降,池中的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可能就会趁虚侵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发病;水质不良,突然变更饲料,引起鳖的应激反应也会成为发病的诱因;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此病可能经消化道感染。
1.诊断
病鳖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欢钻入泥中,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鳖颈部充血,脖子呈龟纹状裂痕或充血肿胀,颈部皮肤溃烂,不能缩入壳甲内,腹甲部出现红斑,口鼻流出血水,有的眼睛失明,爬上岸呈昏迷状态,四肢的皮肤糜烂,直至死亡;解剖观察,肠道无食物,肠粘膜明显充血,肝脏淤血发黑,口腔及咽喉出血、糜烂,且有大量块状淤积分泌物。依据上述观察、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为“红脖子病”。
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得纯种后,可用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的免疫血清做平扳凝集反应或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若为阳性,即可作出确诊。
2.防治
①在疾病流行季节,尤其要加强饲养管理,稳定饲养条件,定期换水,可每月用土霉素拌饲料投喂1~2次,每次连喂3天;②用每立方米0.3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③重病可每千克体重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万单位,1周内可痊愈,如未痊愈,可再注射1次;④商品鳖或亲鳖患此病,可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剂量为每千克鳖重用10~12万单位,有明显疗效。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疖疮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疖疮病是当前人工控温集约化养鳖过程中极易发生、流行普遍、危害严重的鳖病之一,通常幼、成鳖都可感染此病,发病率约10%~50%。本病常与腐皮、穿孔病并发,死亡率高达10%~20%。
1.诊断
病原为易产气单胞菌(1994),病鳖的鼻尖、颈部、四肢及体表各部位,均可能长有芝麻到黄豆粒大小的白包疖疮向外凸出,用手挤压,可挤出腥臭味的浅黄色颗粒或脓汁状内容物;病情进一步加重,病鳖停止摄食,活动减少,匍匐食台,鳖体消瘦,疖疮溃烂,甚至裸露出颈部肌肉和四肢支骨骼,鼻孔烂缺,脚爪脱落,衰竭残废或因病原菌入侵血液导致急性死亡;解剖可见化脓性淤血,肠壁出血,肠道充气,体腔积水,口腔咽喉粘膜出血。
2防冶
①每立方米用50~60克生石灰或2~3克漂白粉进行池水消毒,每隔3~6天1次,有一定防治效果;②病鳖隔离,挤出病灶内含物,用1‰~2‰浓度的利凡诺溶液浸洗15分钟,大都可治愈;③发病死亡:高峰期,每千克鳖投喂盐酸甲烯土霉素胶囊10万单位或四环素0.1克,并配合全池浅水(25~30厘米)药浴,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粉40克,药浴2~3天,星期后大都痊愈;④也可用25微克/毫升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浸泡病鳖30分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