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甲鱼外塘养殖应对措施


外塘生态甲鱼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是关键阶段,高温期间甲鱼投饵量大,生长速度快,然而也是病害暴发的高峰期,如果管理不好,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接失,因此如和做好高温季节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一年的收获。
夏季来临,温度升高,甲鱼饲料投喂量大,代谢旺盛,水体中的代谢产物、残剩饲料等容易引起水质变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容易超标,养殖户除了在日常的定期常规消毒外,往往忽略了水质的调理,只有经常的调节水质才能维持水体中水质因子的平衡。特别在高温天气,水质调理,底质改良尤为重要,因此建议养殖户定期调水,最好每15d调水一次,水质调理一般采用微生态制剂,如牙孢杆菌、EM菌、酵母菌等,使用生态制剂时,一般在晴天上午8~9点钟,加水活化1~2个h后泼洒,并提前一个小时打开增氧机。使用生态制剂3—5d内不能消毒和杀虫。常规消毒用无公害和无残留的药物如氨基酸碘、二氧化氯等降低病菌浓度,抑制甲鱼病菌感染。
在高温7~9月份,甲鱼活动性强,摄食量大,须保持合理水深,一般80~100公分水深,在天气闷热或阴雨天气应加长增氧时间,保证水面流动性,提供足够的溶解氧,另外,养殖户应根据甲鱼自身的情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以免过量投喂败坏水体,一般成鳖阶段应控制在体重的3%左右。同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保肝利胃和多维等保健品,这样对增强甲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高温季节,白底板是外塘甲鱼养殖中比较容易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危害大,死亡率高,病鳖体表白底板,解剖可见局部肠道有坏死症状,肠空发白,肝脏充血或呈紫黑色。可以参考以下药方治疗:
l、发病池用二氧化氯以治疗量的2倍连泼3d。
2、内服中西药,用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各50%,以日投干料量的l%添加,同时加入保肝素+补血颗粒各50%以日投干料量的2%投喂一周。

相关推荐

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应注意的问题



甲鱼养殖者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但如果转塘过程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甲鱼发病,而引起大量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了做好甲鱼的安全转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塘前温室内的技术处理
甲鱼经过一个冬季的饲养,温室内的空气质量、水体理化因子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一定的浓度,甲鱼被迫适应室内环境,若不经过锻炼调整,直接投放到外塘时,当环境突变时就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甲鱼上食慢,应激反应大,内脏生理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多种疾病,如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鳃腺炎、白底板病等。具体预防措施:
1.温度调整
转池前做好时间安排,温室提前5~7天时间采取逐步降温,缩小室内外温差。开始1~2天可采用开门窗自然降温,然后可结合外塘水温,适当加注外塘池水降温,降温幅度以每天下降1~1.5℃为宜。当室内水温基本与外塘水温一致时,可将温室甲鱼投放到外塘养殖。
2.疾病防治
健康的甲鱼在降温前可强化培育5~7天,一般在饲料中添加Vc、消炎类抗生素等,防止在搬移途中弄伤感染。生病的甲鱼最好在温室内治愈后再转池,因温室环境相对稳定,治疗条件比外塘好。
二、外塘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甲鱼从温室转移到外塘前,先对外塘的底质和水体作彻底杀菌消毒,新挖池塘先加水10~15厘米,用20~30克/立方米漂白粉或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清塘,5~7天后加注新水至60~80厘米,水位浅便于外塘水温的升高,避免水体上下层温差大;对于老池塘,最好先清除底部淤泥,因淤泥中残存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可大量滋生繁衍,甲鱼易受感染生病。因此,老池塘要加大清塘力度,可采取干塘、太阳曝晒20~30天,再用生石灰清塘,并翻动底泥,一段时间待药效消失后,可施底质改良剂,改善土质结构。
三、甲鱼分池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分池天气选择
当外塘水温达25~26℃以上时,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选择连续5~6天晴朗天气后分池,保证甲鱼转入外塘后,尽快上食。一般来说江、浙一带可选择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池,南方提前,江北推迟。
2.甲鱼浸浴药物选择
甲鱼在起捕、运输、称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炎,诱发皮肤病,这时可选择收敛性强、药效快的高锰酸钾浸浴,可达到抑菌收敛伤口作用,减少发病感染机率。甲鱼的起捕、点数、称量、运输过程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性。对于不同规格的甲鱼,应进行分类分池养殖。
3.转塘后的养殖管理
(1)外用消毒剂的使用:甲鱼投放外塘后,立即对池塘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可选择刺激性小的溴制剂、碘制剂、氯制剂连续用2~3天,剂量按预防时的用量,第二、三天减半,10~15天后可重新消毒预防一次。
(2)内服药的使用:甲鱼转入外塘后,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诱食剂使甲鱼尽早吃食。当投饲量恢复到温室时的60%~80%,吃食明显旺盛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
(3)日常操作管理: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后,应合理安排投饵量、投饵次数,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平时要专人负责,每天要密切注意甲鱼吃食情况、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甲鱼生长指标及发病等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处理,绝不能产生外塘环境好、养殖管理轻松及无关紧要的懈怠麻痹思想。

温室甲鱼转外塘操作实用规范手册



甲鱼温室养殖与外塘养殖模式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两个模式之间转换时,应该尤为注意。转塘时,温室与外塘之间的温度、采光差异,甲鱼健康情况,药浴的处理及外塘的修整都是影响转塘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期就上述影响因素,具体阐述如下:
一、放养外塘的消毒与培水
由于累年的养殖,外塘底泥中富含有机物及致病菌群,可通过抽干、清淤、翻耕、晾晒及泼洒生石灰等措施对底泥进行改造。
抽干:即先排干放养池塘中残留的池水。可在池塘中挖出纵横交错的排水深沟若干,并在池塘边挖一较深的坑用于集中周边水体,利于抽水机的放置工作。
清淤:可使用铁铲等工具清除池底表层淤泥;有条件的可采用机械(泥浆泵)清除,既节约费用又能清除干净。清理的淤泥可覆盖在甲鱼池塘池埂上,不仅可增加晾晒的表面积,还可增加池塘池埂厚度。
晾晒:对池塘进行暴晒不仅可起到消毒池塘的作用,还能让池底的有机物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而彻底氧化分解。等到池底泥土完全龟裂后再翻土暴晒,让底泥尽可能地氧化和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生石灰消毒:该工作一般在开春时节就要开始着手,最好在晴好天气进行。如底泥过深,可以通过翻耕结合泼洒生石灰消毒的方式进行改底,对底泥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杀灭。
在临近转塘前的半个月左右,应该开始向外塘注水并调整水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外塘土池养殖可采用生石灰(使用剂量为60~80克/平方米)溶解后全池泼洒(石灰最好不结块,以石灰水的状态泼洒)。一般情况下,使用生石灰泼晒4~5天后,水体开始泛绿并呈现清、亮、爽的特性;如果未能培好水,可以应用EM菌剂发酵后全池泼洒。如果是砖墙泥底的外塘模式,底泥改造可参照上述模式。水体可使用EM菌进行培养,最好与红糖混合发酵一天后,再进行泼洒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进水口要用60目网布过滤,防止野杂鱼混入池内。
二、转塘前温室内调控
挑选健康强壮的甲鱼出外塘,如甲鱼发病未愈应该暂缓出塘,等甲鱼康复后再行出塘。其它注意事项如下:
1、温室温度的调控。为逐步缩小温室内部与外塘之间的温度差,在出塘前十天左右,即可着手准备温度的调控。可开始减少温室中加热源数量,逐渐降至不加温状态;逐渐开启温室的门,增加温室内空气的流动,使温室养殖环境趋近于外塘养殖状态。还可通过少量多次添加外塘水来降低温室内水体温度,每日降低幅度最好在3℃以内。
2、温室内采光的调整。温室与外塘的一大区别为温室内部除了喂食与查棚时开启光源,平时温室内部基本处于黑暗状态。可通过逐渐增加温室内照明灯的开启数量来逐渐调节温室内部的采光状态,减少甲鱼因温室内外光照的差异产生应激反应的情况。
3、出塘前甲鱼的调控。可提前十天左右给甲鱼饲喂些免疫多糖、甲鱼多维、板蓝根等增加免疫、清热解毒、消炎的产品。此外,伴随着温室内温度的降低,甲鱼吃食欲望及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可适当降低投喂量,保持甲鱼健康程度。在出塘前一天,最好停食一天,以减少甲鱼的应激反应。
三、放养前的试水
下苗前,须测定外塘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并调控至符合要求。主要测定的内容为盐度和pH值。
1、盐度
甲鱼是低耐盐的水生动物,盐对它的安全浓度是0.5‰,如果养殖池塘靠近海区,须检测水体的盐度。
2、pH值
pH值应控制在7.2~8.5,如果低于7.2,可用生石灰进行调节。
四、甲鱼捕捉后的选别和药浴
1、选别
根据转塘的要求,按雄雌或按不同规格对甲鱼进行分类,分池投放。如甲鱼体表有伤未愈或活动度差的,可选出放入温室内继续饲养,直至恢复到正常情况时再放入外塘。
2、药浴
放养前最好对甲鱼进行药浴,药物以选择碘制剂或高锰酸钾为佳,其中采用碘制剂药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使用剂量为5~10ppm。药浴水体最好为温室内部空白池的池水,保证其水温与温室内养殖水体温度相近。此外,甲鱼在起捕、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对于有皮肤创伤病症的甲鱼要进行单独的药浴治疗。
五、甲鱼下池的操作
让药浴后的甲鱼自然爬入池中(可将甲鱼袋口平放于塘边水面接触面,让甲鱼自然爬入水塘中),切忌从高处抛倒甲鱼,以免引起出棚甲鱼强烈的应激或呛水。选择转塘时间段应关注近期该地区天气情况,最好在转塘后有连续多天晴好天气。放养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4~7时或下午5时以后,避免在高温及阳光强烈条件下进行,以防棚内外光线及其它环境因素突变对出温棚甲鱼造成损伤(如瞎眼、感冒等)。下池后当天,可应用碘制剂等外消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六、甲鱼下池后的诱食和保健
甲鱼下池当天就可使用少量饲料进行诱食,特别是温室为水下投料而外塘为水上投料的养殖模式时,应在食台四周泼洒饲料引诱甲鱼上台摄食。诱食的基本原则:应使用温室内统一品牌的饲料且批次一致,这样有利于甲鱼快速恢复摄食量。当投喂量恢复至正常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保肝类与消炎类的产品,护养甲鱼安全平稳度过转塘阶段。

高温季节养殖慎防甲鱼腐皮穿孔病



时下气温较高,雷阵雨也比较多,甲鱼容易患腐皮穿孔病等,养殖户应加强预防并积极实施治疗。
在饲养过程中将大小不同的甲鱼及时进行分养,避免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攻击受伤。每7~1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3~5克加水全池泼洒1次,甲鱼起捕运输时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对出现抓伤、擦伤情况的甲鱼,可用收敛性强、药性快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达到抑菌收敛伤口的作用。
治疗方法
(1)用先锋霉素软膏涂抹患处,或用10毫克/升的金霉素、链霉素溶液进行药浴;
(2)用“鳖必康”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7天;
(3)每公斤甲鱼用中草药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野菊花等60克拌饲料投喂;
(4)增设晒台,给甲鱼创造良好的晒背环境,甲鱼通过晒背即可加快生长速度,还可加快腐皮穿孔病的恢复。

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的三个注意事项



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为了做好甲鱼的安全转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塘前温室内的技术处理:对于老池塘,最好先清除底部淤泥,因淤泥中残存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可大量滋生繁衍,甲鱼易受感染生病。因此,老池塘要加大清塘力度,可采取干塘、太阳曝晒20~30天,再用生石灰清塘,并翻动底泥,一段时间待药效消失后,可施底质改良剂,改善土质结构。
三、甲鱼分池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分池天气选择当外塘水温达25~26℃以上时,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选择连续5~6天晴朗天气后分池,保证甲鱼转入外塘后,尽快上食。一般来说江、浙一带可选择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池,南方提前,江北推迟。
2.甲鱼浸浴药物选择甲鱼在起捕、运输、称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炎,诱发皮肤病,这时可选择收敛性强、药效快的高锰酸钾浸浴,可达到抑菌收敛伤口作用,减少发病感染机率。甲鱼的起捕、点数、称量、运输过程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性。对于不同规格的甲鱼,应进行分类分池养殖。
3.转塘后的养殖管理(1)外用消毒剂的使用:甲鱼投放外塘后,立即对池塘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可选择碘王、超能活性碘、氯制剂连续用2~3天,剂量按预防时的用量,第二、三天减半,10~15天后可重新消毒预防一次。(2)内服药的使用:甲鱼转入外塘后,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诱食剂使甲鱼尽早吃食。当投饲量恢复到温室时的60%~80%,吃食明显旺盛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甲鱼专用中药添加剂、高能免疫多糖等,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3)日常操作管理: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后,应合理安排投饵量、投饵次数,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平时要专人负责,每天要密切注意甲鱼吃食情况、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甲鱼生长指标及发病等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处理,绝不能产生外塘环境好、养殖管理轻松及无关紧要的懈怠麻痹思想。

高温季节罗非鱼养殖水质管理技术措施



随着高温季节的来临,降雨量减少,罗非鱼的采食量逐渐增加,进入旺食快速生长期,池塘负载量也随之快速增长。由于池塘水体自身自净能力非常有限,高温季节内促使罗非鱼尽快达到上市规格,更需加强池塘水质管理,调节好水体环境。

华南较多罗非鱼养殖户选择立体养殖,比如鱼鸭、鱼猪混养等,利用鸭粪、猪粪肥塘。这样的池塘水体更容易出现pH值偏高、氨氮超标等情况。对罗非鱼养殖户来说,高温季节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1、氨氮

水体环境中的氨氮含量高于0.2毫克/升以上,将对罗非鱼的生长十分不利,同时亦会导致饵料系数偏高。水体中氨氮主要是由于残饵、肥料、粪便等有机物经过细菌分解产生。

2、亚硝酸盐

它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当水体中亚硝酸盐高于0.05毫克/升时,对罗非鱼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当池塘水体溶氧充足时,亚硝酸盐可转化为对罗非鱼无毒害作用的硝酸盐。

3、pH

罗非鱼适合生长于pH值为7.5~8.5的水体环境中。但pH值越高,水体环境中的氨氮对罗非鱼的毒性作用就越强。因此,要保持水体呈略偏碱性。当pH值略高于8.5时,可每亩施用醋1~2公斤;高于9时,可选用醋酸或硅酸等弱酸,根据酸碱平衡来确定用量;pH低于7时,每亩可用10公斤生石灰,一方面可提高水体pH值,另一方面还可用来对水体消毒。

为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水位,注意排入新水

高温季节要提高养殖水位,增加养殖水体容量,池塘水位应保持在2~3米,并随时加注新水,以防水位下降。一般要求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30%,使池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如果发现水质变坏,如水色变浓、变黑,甚至发臭,应及时换水,可先将塘水排掉1/3~1/2,再放进新水,直到水质变好为止。

2、微生物制剂调水

广东地区池塘多为土塘,进排水不方便。就算进排水方便,随着现在大江大河水质污染严重,换水也不能完全解决水质问题。因此,可考虑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且调水成本并不高。当水体环境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时,可选用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使用时要注意技巧。先将粉剂用水浸泡,加入红糖或豆浆,阳光下发酵2~3小时,让有益细菌迅速繁殖,然后全池均匀泼洒,如此使用效果更佳。

3、保持溶氧,合理使用增氧机

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为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不受影响。高温季节,有机耗氧增加、天气变化、气压低或载鱼量大时仍有可能出现罗非鱼严重浮头现象。晴天中午1点增氧机可开2~3个小时,使池塘水体形成对流,将上层的溶氧打入下层;一切生物在夜间通过呼吸作用,需消耗大量溶氧,此时池塘溶氧低,夜间凌晨2点半时可开增氧机至天亮。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气突变、气压低时,要提前开增氧机,防止浮头。

4、合理投饵

高温季节是罗非鱼生长旺盛的季节,但由于天气多变,要及时调整投饵量,如气压低、雷雨天气,就要减少投饵或不投饵,以免浪费饲料,污染水体。科学、合理调节日投饵量,对于高产、高密度养殖塘投饵最好是使用投饵机,特别是使用沉水鱼料饲喂。每日投喂两次,上午在9~10点,下午在4~5点,每次投喂时间要控制在40~60分钟左右,投喂时要均匀,以使大部分鱼都能吃到饲料,投喂量可按鱼体重的3%~3.5%来衡量,并根据其生长、摄食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确保罗非鱼正常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池塘由于大量投饵,水中有机物及有害气体增多,易造成缺氧浮头,发生病害,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调节水质进行防治:
1、当蟹池水质pH值偏高时,使用含有效成分为果酸、腐殖酸钠的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保持池水酸碱度在正常范围内。
2、池水要常更新,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为宜。高温季节,在外河水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7~8月加至最高水位。
3、合理利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曝气2~3小时,阴雨天气或水质较肥时,连续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
4、定期施用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高温季节每1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可调节池水pH值、增加溶氧、净化水质,从而增加河蟹摄食量,促进脱壳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5、合理投饵:投饵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饵。8~9月是河蟹的生长旺季,应该让河蟹吃饱吃好;10月是河蟹的育肥时期,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补充投喂玉米可改善河蟹肉质的口感。所投饵料必须新鲜,早晚各投饵一次,投饵量以两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易败坏水质。

高温季节池塘养殖大闸蟹抓好五个关键措施



高温季节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河蟹病害高发期,此时天气炎热,水温较高,加强池塘养殖管理至关重要,池塘养蟹应抓好“五关”:
1、抓水草管理关
对池中水草加强管理,适时割草,保持合理的密度和分布,保证适当的覆盖率,水流畅通。发现水草腐烂或漂浮,应及时捞除,水草有污泥的,采取换水去污,保持水质清新,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水草过少及时补充。
2、抓水质管理关
一般水深保持0.8-1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5米,水质调节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勤换新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加水10-20厘米,同时开动增氧设备。二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保持PH值在7.5-8.5之间,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洒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10-15千克。三是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底质,先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然后再使用EM菌改良水质,可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3、抓科学投喂关
要注意饵料投喂,7—9月是高温季节,是河蟹摄食生长的高峰,此时饲料容易变质,投喂时要保证饲料的新鲜,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四看”,结合天气、水质、河蟹摄食情况进行调整,科学投喂。
4、抓好防逃关
经常巡塘,了解河蟹的吃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一旦发现河蟹有逃走现象,要及时堵塞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水口网罩,特别是大风暴雨天气,更要防止河蟹逃逸。
5、抓病害防治关
高温期水质恶化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一时期要做好防病工作,10—15天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杀菌消毒,净化水质,也可用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底质,控制各种病原体的滋生,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弄清病因,对症下药,及时治疗,7—10月,交替使用生石灰、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同时在饵料中添加内服药进行预防,5—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5个疗程。排除致病因子、致病因素对河蟹的干扰,减少病害的发生。

高温季节如何养殖螃蟹


很快夏天就要到了,天气炎热、水温较高,这时候河蟹养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要有足量的水草 
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或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蟹池中设置或种植水草的面积一般占整个池塘面积的30%左右,过多应及时收割,过少要及时补充。同时,应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保证水质清新 
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勤换新水,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清洁。水体深度一定要保持1米以上,以防热水灼伤蟹体。换水一般选择在傍晚至次日上午10时进行,3-5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5厘米左右深。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l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15-20天泼洒一次,以利河蟹健康生长。

注意饵料质量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荤素均吃,并偏爱动物性饲料,如蚌、螺、小杂鱼虾等。一般每年5-8月份,宜在蟹池中投放活螺蛳,每亩200公斤左右,供河蟹摄食。此外,在高温时期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投放比例,如投放一些河蟹喜食的浮萍、水草等。池塘养蟹,一般每天投饵一次,在傍晚进行,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时,应将饲料投喂在离岸1-2米处,投饵量应根据当天的水温、天气和前一天投饵后河蟹的摄食情况作相应的增减,以当天晚上吃完为宜。

防逃防害防病 
高温期间必须每天巡查蟹池。通过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察看有无病害和敌害。若有河蟹逃走的痕迹,要及时堵塞堤埂的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的网罩。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防逃。要注意防止敌害侵袭,及时捕杀蟹池中水老鼠等敌害生物。人工养殖的河蟹病害较多,可不定期施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纤虫净等药物,防治河蟹细菌性疾病和纤毛虫病等。

高温快长季节甲鱼养殖要做好肝病防治工作



经历过前段时间的反常暴雨天气后,随着广东地区天气的好转,气温升高迅速,鳖的吃料进入高峰期,在此期间,一方面要掌握饲料投喂量,另一方面要控制鳖吃料的时间,在高温快速生长季节,做好保肝护肝工作。
人工养鳖,由于改变了鳖的自然生长环境,养殖密度较大,生长较快,鳖发生不同程度的肝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发病原因主要是:药物中毒,营养代谢紊乱如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病原微生物感染,饵料变质,水体中的有毒物质,饵料中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添加量过高等均会引起脂肪肝。
1、预防
(1)水生环境的管理,定期泼洒消毒剂,如每星期使用一次杀毒先锋、溴氯海因、氯海因等,定期进行水质测定,必要时要改换水源或加大换水量。
(2)饵料中添加植物油或鱼油的比例可为1%~3%,而且饵料中应添加适量的VE以防鱼油氧化,添加比例为饵料的0.05%。饵料应尽量使用新鲜优质饵料。
(3)平时加强饲养管理,绝不投喂变质隔餐或超脂超蛋白标准的饲料。在商品鳖饲料基础上添加10%~20%的无公害的新鲜鱼、肉、蛋及无公害的瓜果菜草类鲜活饵料。
(4)投喂预防中草药:茶叶20%、蒲黄20%、荷叶25%、山楂20%、红枣15%合剂打成细粉(药粉细度要求80目过筛),以干饲料量1.5%~2%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每月连用10天。药粉添加前要求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后,再连药带水一起拌入饲料中。
(5)在养殖过程中,适当减缓鳖的生长速度,以减轻过剩的营养物质给肝脏带来的负担。
2、治疗
(1)如果鳖已发生了肝病,当务之急是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
(2)在水体中泼洒低毒消毒剂,以防继发感染,消除隐患,将损失降至最低。
(3)中草药投喂治疗,配方:绞股蓝15%、三七15%、虎杖20%、茵陈20%、泽泻15%、白术15%合剂打成80目细粉。以干饲料1.5%~2%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一个疗程7天,一般需三个疗程,疗程之间相隔6天。药粉添加前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连药带水一起拌入饲料中。
(4)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鳖用多维、蛋氨酸、保肝宁等解毒、保肝药物,以促进肝脏功能恢复。
(5)用保健类加中药类的组分进行治疗,保肝宁能保护肝,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和消化功能。金维素能补充病鳖因病而引起的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的增大和平衡紊乱的电解质代谢,提高抗应激能力。双黄连提高甲鱼抗病力,防止因非寄生性肝病造成鳖体下降引起继发性微生物感染。

高温季节来临养殖户如何防治甲鱼大脖子病



甲鱼大脖子病又叫红脖子、粗头颈等,从病原菌上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因病毒性病原菌引起的即为常说的腮腺炎,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部分发病甲鱼只是咽部炎症、脖子不粗、死亡后脖子伸长等特点;而细菌性病原菌引起的多为脖子粗大、发红,头不能完全伸缩进去、零星死亡、持续时间长,死亡甲鱼脖子处于伸缩状态。
当下,气温逐渐转高,温室甲鱼即将转入外塘养殖,也即在每年的6-8月份,是甲鱼大脖子病的高发季节,如何做好高温期间的甲鱼大脖子病防治工作,尤为突出,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控工作:
1、彻底晒塘秋冬季节,外塘甲鱼抓捕完毕后,放干池塘,撒入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含氯消毒剂,然后翻塘晾晒,利用消毒剂和阳光中紫外线强大的消毒作用杀灭病原菌;
2、准备放入外塘前10-20天,对池塘水进行消毒,这个时候包括甲鱼放入外塘后的养殖期间,尽量不要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因为根据以往经验,碱性消毒剂会诱发大脖子病的发生;
3、甲鱼准备放入外塘时,要停喂1-2天,选择在近期至少一周内没有雨水天气时放养;
4、甲鱼尚在温室养殖、放入外塘前一个月,在甲鱼饲料中添加双黄解毒宝,每公斤饲料5克,持续投喂,一直到放入外塘后一个月,另可阶段性在饲料中添加2-3克利福平、先锋等药物;
5、一旦发病,不要换水,迅速外泼药物,每亩泼洒双黄解毒宝300克,并每立方米水体泼洒利福平、SMZ及林克霉素各3克,情况严重的话可以连续泼洒2次;内服,双黄解毒宝5克+利福平3克+利巴韦林(或头孢)3克/kg饲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