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疥疮(穿孔)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甲鱼疥疮病又叫穿孔病,内陆地区也有叫打印病。
症状:背甲、腹甲、裙边、四肢表面形成芝麻至蚕豆大小的白色圆形状病变,周围有出血。疥疮在前期多表现白色点状,中后期点状增大,并伴有脓血,挑开疥痂,有空洞并伴有出血,挤压可见血液流出。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会因为长期出血导致甲鱼白底板,严重时可见和腐皮并发。
病因: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等致病菌引起,在以下两种条件下,极易发病:一是养殖环境上,多因水体低温或温差过大,特别是在分池以后极易发生;外塘一般在5-7月(气候不稳定,温差大)是发病高峰期,温室发病高峰期在10-2月,尤其是靠近温室门口的几个池子;二是甲鱼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肝脏及肠道预防工作做不到位也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与危害:疥疮病主要发病在幼鳖及成鳖阶段(稚鳖体现症状为白点病),该病病程较长,从发病到死亡可以可以维持到15天以上,在发病后期,甲鱼会出现肝灰色、脾肿大、肺黑褐色、胆汁浓稠发发黑,死亡率可在30%以上。
防治方法:
温室防治:做好保温,并将水温尽量维持在30-32℃高温。
1、外用:泡泡清3克(或菌毒清1.5克)+氟苯尼考5克/立方水,一般连续泼洒2次;
2、内服:氟苯尼考2-3克+保肝胆5克+水产复合B粉5-10克/公斤饲料,连续使用7-10天。
外塘治疗:
1、水体泼洒泡泡清2克+增氧剂3克/立方水,24小时后再泼洒一次;
2、内服:同温室治疗。
病例分析:本病在通过水体消毒可以有效的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所内服的氟苯尼考是一种氯霉素类的抗生素,其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有害菌功能,但同时氟苯尼考及其他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产(如氟哌酸)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毒害。保肝胆含有高活性的保肝利胆成分,具有维护肝脏两大机能:一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鳖体的抗病免疫力;二是增强肝脏分泌胆汁机能,还可促进鱼油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水产复合B粉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含有VB1、VB2、VB6、VB12、烟酸、泛酸钙、生物素等。B族维生素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在代谢方面,其具有溶解于水,不溶解于脂肪的特点,即其在甲鱼每天的摄取中,必须都有补充,过多的B族维生素不会储存在甲鱼体内,即会随着粪尿等代谢物排出体外。二是在生理功能方面,其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是肌体组织代谢和修复的必须营养素。在甲鱼发生疥疮、腐皮、烂头烂爪子的时候,增加补充B族维生素,会对甲鱼疾病恢复,促进皮肤愈合起到很好的作用,犹如人发生口腔溃疡或脚气病的时候,补充B族维生素能够快速愈合。

相关推荐

甲鱼养殖常见病肺炎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鳖肺炎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疾病,其蔓延速度快,发病后迅速出现大量死亡,但其外观症状不明显,发病前征兆不易观察,所以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大量损失。在江浙一带,养殖户通常称此病为“肺气肿”或“肺结节”病,顾名思义,此病是由肺部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
病原:肺炎杆菌和气单孢菌。在病鳖肺部提取优势菌,药敏试验后,利福平、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等几种抗菌药物对其最为敏感。
发病症状:肺炎病鳖四肢无力,反应呆滞,在水面上或池底缓慢游动,用手可轻易捕获。肺炎病鳖的皮肤外观无任何异常病灶,个别病鳖在挤压之后,其口腔或鼻腔有少量的出血。解剖后可见病鳖肺部肿大、充血,肺腔内有大量白色结节状物质,镜检肺部结节状物质,呈豆腐渣粒状。病鳖肝脏充血肿大、肾脏呈淡黄色、脾脏肿大。多数病鳖肠道无异常现象,个别鳖肠道内还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由此可判断病鳖是突然死亡的。
流行情况:较常见于浙江一带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另外全生态和塑料大棚养鳖模式也时有发生。发病鳖规格通常小于200克,50克以下的鳖最易发生此病。生态养殖模式,肺炎病高发季节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在其它时间也时有发生。肺炎病一旦发病后,病情蔓延速度很快,呈急性死亡。此病发病初期,鳖能正常吃料,平时较难察觉。
预防措施:
①温室养鳖模式,注意室温的控制,室温过高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②合理增氧,经常给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尽量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差变化;
③保持良好的水质;
④及时清除走道或池壁霉变的饲料,养殖场要做好环境卫生;
⑤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预防,如金银花、夏桑菊或板蓝根冲剂。
参考治疗方案:
发病后全温室的池子泼洒二氧化氯3mg/L,每天泼洒一次,连用2-3天;同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常规抗菌类药物、电解多维3克、维生素C3克以及板蓝根冲剂(或鱼腥草、金银花冲剂),连用5-6天。

甲鱼白斑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
问:甲鱼白斑病的症状是什么?
答:甲鱼的背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部位的皮肤出现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变白、坏死、逐渐脱落或出现溃疡,严重时犹如棉絮般覆盖鳖体。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或网片上停留。诊断此病,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
问:白斑病主要在什么阶段发病?
答:一般发生在稚甲阶段,确切地说是在放养后3~60天内均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每年的4~6月份及10~11月份阶段的稚甲最为严重。
问:白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答:真菌和细菌的联合感染为其发病的直接原因,但促使真菌和细菌快速繁殖导致甲鱼发病的间接原因有水温偏低或温差变化大,再者水体偏瘦等。
问:温室甲鱼白斑病的防治办法是什么?
答:提高水体温度至30摄氏度(±0.5摄氏度),并保持稳定,适当调节pH值至7.5~8.2;
水体先泼洒抑制真菌的药物,1至2小时后再泼洒抑菌消炎的药物;
一天后泼洒黑旋风15克/立方米防止复发,并能达到肥水的目的;
内服: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有助于甲鱼皮肤愈合的金鲨乳10克和水产复合B粉5克,可以长期使用。

家兔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乳房炎是母兔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少数见于母兔妊娠阶段。多因饲料营养不合理、仔兔护理不当、管理不善等引起,以母兔乳房红肿热痛、化脓、少乳和拒绝哺乳为特征。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母兔败血病而死亡。

一、发病原因

1.饲喂不合理。母兔临产前没有及时适当减少精料,产后泌乳过多、乳汁过浓,仔兔吃不完,过多的乳汁滞留于乳房内引发感染;或母兔体况较差,产后饲料喂量过少,营养不足,乳汁不足,仔兔饥饿咬伤乳头造成感染。

2.仔兔护理不当。母兔产仔过多时未将部分仔兔进行寄养或人工哺乳,过度刺激母兔的乳房引起咬伤感染。此外,突然给仔兔断奶易诱发乳房炎。

3.管理方法不善。兔笼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内有玻璃碎片、铁丝等尖锐物,都会导致母兔乳房外伤,进而感染发炎。

二、临床表现

母兔乳房炎多于产后5~20天内发生。发病初期,食欲基本正常,体温升高到40℃,常伏卧不动,精神委靡,乳房红肿,乳头焦干,发热,乳房皮肤发亮,触之有热感、疼痛,拒绝哺乳。发病中期则表现精神沉郁,步行困难,乳汁呈淡黄色、有纤维状物,乳房肿胀加剧,触摸有硬结节,皮肤呈暗红色至蓝紫色,肿胀破溃流出豆渣样脓汁,有的愈合后又形成新的脓肿。发病后期以败血症为主,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体温41℃以上,长时伏卧不动,便秘,排鼠粪样粪便,有的带有黏液;乳房皮肤呈紫色,逐渐变为黑色,蔓延至整个腹部,触摸乳房肿胀部位变得柔软成化脓状,如刺破患部则流出褐色的血水,严重的在2~3天内死亡。

三、预防措施

1.科学饲喂母兔。母兔分娩前、后5天内,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适当减少精饲料的用量,增喂青绿饲料,保证母兔泌乳量合理和乳汁浓度适中,以后逐渐恢复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和精饲料的用量。如果母兔体况瘦弱,泌乳不足则要增加精饲料的用量,保证家兔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利正常的乳汁分泌。

2.加强仔兔护理。母兔乳汁供给不足时,需将部分仔兔实行寄养或人工哺乳,防止仔兔咬伤乳头。仔兔要分批断奶,这样既能保证仔兔的成活率,又有利于母兔逐渐减少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房炎发病率。

3.重视日常管理。母兔产前3~4天,要全面清洗产仔箱和各种用具,并进行严格消毒。产房要保持安静,清除污染的垫草,保持清洁卫生,加强防寒保暖。及时清除兔笼内的铁钉、木块等尖锐物,防止损伤母兔的皮肤和乳房,避免病菌感染而发生疾病。加强日常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做好药物预防。在母兔分娩前、后2~3天,给母兔喂服磺胺嘧啶片1~2片或复方新诺明1片,每天1次,连用5~7天,可以极大地降低乳房炎发病率。母兔分娩后喂给母兔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钱草、野菊花等青饲料,对预防乳房炎有较好的效果。

四、治疗方法

1.毛巾冷敷法。适用于病症较轻,发病24小时以内的母兔。用冷水或2%硼酸溶液浸湿毛巾后对母兔乳房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次;也可以用冰块直接冷敷。同时,每千克体重用磺胺噻***0.1克,土霉素和酵母片各1片的量给药,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2.毛巾热敷法。适用于发病24小时以后,病症较轻,乳房内没有硬结块,也未发生化脓的母兔。方法是先用手挤出母兔乳房内的乳汁,再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浸38℃左右5%硫酸镁溶液对乳房患部进行热敷,约5分钟后挤出纱布内的水分,再浸药液热敷,每次20~25分钟,每天2次。每次热敷后患部涂上鱼石脂软膏,同时内服复方新诺明,0.1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5天。

3.花椒洗浴法。适用于发病较早,病症比较轻的母兔。取花椒50克,加水3升,煎煮取药汁,待药汁冷却到40℃时对母兔乳房进行洗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同时,取青霉素80万单位、痢菌净注射液10毫升和地塞米松1毫升分2次肌内注射,早、晚各1次,连用3天病症可消除。

4.封闭治疗法。主要适用于母兔乳房发生肿胀但没有出现化脓的病例。取0.25%~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青霉素5万~10万国际单位,氟美松注射液2毫升,注射用水10毫升,混合均匀后注射于乳房基部。每隔2天1次,连用2~3次;并用5%硫酸镁溶液局部温敷患部,每天1~2次。此外,可取鲜蒲公英6克,鲜薄荷3克,芦根6克,水煎取汁内服,每天1剂,连用3~4天。

5.手术治疗法。适用于破溃流脓或脓肿成熟未破溃的病例。方法:将患病母兔仰卧固定,剪去患部四周的兔毛,用5%碘酊消毒后在脓包的两端各切1个小口,轻轻挤压将脓汁排出,再用1%新洁尔灭或3%双氧水冲洗(致富经:/),然后将80万单位青霉素粉撒入脓腔内。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连续3~5天。

6.全身药物治疗。发病后为防止母兔继发全身感染而造成败血症,应及时进行全身治疗。患病母兔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5万单位、链霉素2万单位、安痛定注射液0.5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或每千克体重用庆大霉素1万单位、维生素1注射液0.5毫升、安痛定注射液0.5毫升、大青叶注射液0.5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7.中药治疗法。金银花、连翘各9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水煎取汁内服,每天2次,每只每次15~20毫升。

8.民间验方法。①蒲公英鲜全草25克,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5天可痊愈。②金钱草100~150克炒熟,捣烂后加白酒50~100毫升拌匀,趁热敷患处,并用纱布固定好,每天1次,连用3天。

9.仙人掌治疗法。仙人掌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之功效,对家兔乳房炎有很好防效。方法:先将患处的兔毛剪掉,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并用碘酒棉球对患部皮肤彻底消毒,用消毒的大号缝衣针平刺乳房四周红肿有硬块处(针刺深度以0.5厘米为宜),刺入后用手轻轻挤压患部,使脓汁全部排出,再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将适量的仙人掌去刺剥皮捣碎成糊状或对适量白酒(或95%酒精)调匀,涂抹于患处,每天1次,一般3~4天可痊愈。对于病情严重的,结合口服消炎药物或肌内注射抗菌消炎药物,效果更佳。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坝凤仙路99号周家中学邮编:404040)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血液、尿液、乳汁中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下降,泌乳量降低,间断性神经症状为典型特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

1.1原发性因素

高产奶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奶牛在产后4~6周泌乳量会达到高峰,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和葡萄糖,由于奶牛在产后出现食欲下降的状况,通常在分娩后8~10周才能恢复食欲和采食量,所以能量和葡萄糖等物质的摄入量不足,且不能满足泌乳的需要,当奶牛泌乳量过高时,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使糖供给与消耗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就造成奶牛血糖过低而引发酮病。

营养水平不足或不均衡。日粮供应不足、饲料品质低劣,日粮营养不均衡,日粮水平处于低蛋白、低能量水平,奶牛摄人的营养物质缺乏、不足,造成体内糖原储各不足,不得不动用奶牛自身储备,引发酮病。日粮搭配不合理,精饲料和粗饲料用量不平衡,精粗比过大,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导致机体生糖物质不足,引发酮病,进行放牧的奶牛酮病发生率明显低于舍饲的奶牛,可能与此有关。

产前体质过肥。由于奶牛在干奶期日粮水平过高,导致奶牛体质过肥,产犊后采食量很难恢复,机体生糖物质缺乏,产生大量酮体,引发酮病。另外,奶牛过于肥胖,多伴有肝脂肪病变,可引起肝糖贮备量降低,糖异生作用减弱,引发酮病。

1.2继发性因素

在奶牛泌乳期间,当发生某些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的疾病时,如真胃变位、前胃迟缓、子宫炎、乳房炎、生产瘫痪、寄生虫病、蹄病等,都可继发酮病的发生。继发性酮病约占酮病的30%~40%。另外,应激性因素、内分泌紊乱以及矿物质缺乏等因素也可促进酮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多在分娩后几日或几周内出现,病情较轻的奶牛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在尿液、乳汁中能检测到酮体。病情较重的奶牛,临床症状可分为消化型和神经型两类。消化型发病初期,患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减弱,只采食少量干草,继而异嗜、前胃迟缓,最终食欲废绝,出现便秘,粪便上可见黏液。随着病情发展,患午体温下降,尿液呈泡沫样,泌乳量和体重迅速下降,呼出气体、排出乳汁、尿液有醋酮气味。神经型病症的患牛,病初出现间断性的兴奋、狂躁不安,吼叫、转圈、摇摆以及全身紧张的症状,每次大约持续th左右,后期表现精神萎顿、发呆站立、不喜走动,反应下降,继而倒卧、头颈下弯或曲于颈侧呈昏迷状态,与生产瘫痪的症状相似。

3、诊断

原发性酮病的诊断可根据奶牛的发病时期,同时出现血糖降低,酮体含量升高,呼气、尿液乳汁具有醋酮味、产奶量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间断性神经症状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确诊还需测定血液、尿液、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具体测定方法,取亚硝基铁氰化钠l份硫酸钠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进行混合研磨,取0.2g粉末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待检样品2~3滴,若立即出现紫红色,则为阳性。继发性酮病的诊断除了根据血酮水平升高,还要结合原发病具体发病症状,以及应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而进行诊断。

4、治疗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mL,注射时要控制好滴速,3天1个疗程,为防止复发,根据疗效,可重复注射。也可向腹腔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还可给患牛喂服丙二醇或甘油,按照每天2次,每次500g的剂量,连用2天,然后减少日用量,每日饲喂250g,连用2~10天,效果显著;可给患牛肌肉注射200万~600万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促进糖皮质类固醇产生,维持体内血糖浓度;还可给患牛灌服水合氯醛,首次剂量30g,每天2次,连用3~5天,缓解病牛症状,促进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mL,用以辅助治疗;对继发性酮病可使用健胃、镇静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5、预防

控制奶牛干奶期的日粮水平,限制精料给量,增加干草量,防止奶牛体质过肥。加强奶牛泌乳期的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特别是产前要增加能量的供给,并随着泌乳量的增加,相应提高精料喂量,控制好精粗比,日粮中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6%以内,选择碎玉米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来源,碎玉米不但易被消化,还能起到补充葡萄糖的作用。泌乳高峰阶段,要避免一切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发生,做到定时饲喂精料,并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泌乳高峰过后,要提供优质的干草和青贮饲料,禁止使用质量较差的青贮饲料,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碘、钴、磷等矿物质。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其次,运动不足,前胃机能减退,大量泌乳,乳糖消耗,容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主要症状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亚临床症状
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预防
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千克-4千克,青贮15千克-20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治疗
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丙二醇或甘油500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5天-7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5日,还可用乳酸铵200克,灌服,连用5日,或丙酸钠120克-200克,混饲喂给或内服,每日1次,连用7天-10天。
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确实。同时应用ACTH200~600单位,肌肉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此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克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酮病效果也好,但往往伴同发生一定的泌乳量抑制。
其他治疗方法
水合氯醛早就应用于牛的醋酮血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首次剂量牛为30克,加水口服,继而再给予70克,每天2次,连用几天。
诊疗失误纠正
诊断失误
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和生产瘫痪相鉴别。前胃弛缓呼出气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抑制状态,呼出气体、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治疗失误
补充葡萄糖和生糖物质是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措施,使用方法不当,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口服应用葡萄糖无效或效果差,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使糖发酵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只是少量的,治疗意义不大。还有人提出皮下注射葡萄糖,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大剂量葡萄糖注射到皮下也是难事,并且吸收速度慢,补糖效果难以保障。静脉注射葡萄糖是最佳途径。其他生糖物质可以口服,与静脉注射葡萄糖有相同的效果。除了补糖之外,使用促进糖代谢的药物及纠正酸中毒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上务必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病的诊断方法



又名洞穴病、烂甲病,也是鳖最常见的病之一。
一、病原
据研究该病为多种病原菌侵入所致,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其它一些细菌。
二、流行情况
穿孔病是鳖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鳖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尤以个体比较大的幼鳖和商品鳖为甚,对温室中的幼鳖威胁最大,一旦发病1~2周内即可死亡,死亡率可高达20%~30%。
穿孔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一是苗种在放养初期因操作不慎损伤鳖体后,由于当时水温并不太高(20℃左右),所以首先是感染真菌并形成一个圆点形的感染病灶,当水温水质变化或经过单因子药物治疗后真菌消失,此时多种细菌则乘虚而入在真菌病灶上形成一个新的细菌感染圈,并逐步向深层组织发展,使大量的组织变性渗出并形成堆积,所以穿孔病病灶大多呈圆形。二是在环境最适宜的暴长期,由于鳖的体表较松弛、柔嫩,在纯沙底质的养殖池中,难免会在钻爬中擦破,病原体乘机而入感染并形成局部疖疮型破溃引发渗出,当渗出组织积多后可见体表有淡黄色点状保护圈,然后病原菌就往组织深层发展,形成洞穴。三是初发腐皮病经过治疗有所控制后由于水质恶化使溃疡部位呈继发性感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室外土池中。所以穿孔病的病程较长,但死亡较集中,一般只要早发现,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由急性暴发型转为慢性型,虽不会1次大批死亡,但死亡连续不断,仍会造成很大损失。
三、病症
患病轻的鳖在水中可见背甲上有白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菌,但取出水面后,可清楚地看到白点或白斑而无菌丝,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周围有血渗出,挑开疮痂,下面是一个孔洞,孔洞深时可直达内脏引起死亡。
穿孔病初期,病鳖一般食欲正常,活动自如,死亡的大多是背腹甲穿透后细菌直接感染内脏所致。剖检可见背腹甲严重穿孔,感染的内脏大多变性坏死,特别是穿透背甲时,肺脏肿大,肺泡充水并呈紫黑色,有的则呈黄色,气管内有较多的瘀血。而穿透腹甲的大多腹内积水,呈全身肿胀。穿孔病及时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只是会留下疤痕,影响商品价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兔子怎么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